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地质灾害重大变更

地质灾害重大变更

发布时间: 2021-02-22 16:39:00

地质灾害引发地形变化的例子

大面积的山体滑坡,比如舟曲的,山体会被剥离,地形改变明显
塌方

⑵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或人为地质作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人类生命、物质财富造成损失的事件。例如,崩塌、滑坡、岩爆、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和塌陷、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等。
地质灾害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的不便,同时,也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在认识了解地质灾害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地质灾害本身,还要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成因、观测、分类、预防,以及地质灾害的救援知识,以便为我们科学的预防和救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质灾害一般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因为发生灾害的地理环境不同,所以治理灾害的方法和减灾措施也有所差别。近年来为深入研究,又把地质灾害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平原地质灾害和城市地质灾害等。
地质灾害根据其主导动力成因具体分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构造沉降、构造地裂缝、岩爆等;外动力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动力地质灾害,包括水库诱发地震、抽水塌陷、矿区采空塌陷等。实践表明,单一成因的地质灾害较少,复合型地质灾害较多。
根据地质灾害成灾动态特征可分为突发型地质灾害——发生突然,过程短暂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煤瓦斯突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缓发型地质灾害(或累进型地质灾害)——发生过程比较缓慢,具有累进性特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海水入侵等。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地理位置可分为山地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土地盐渍化等;滨海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海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海底滑坡等;城市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沉降和塌陷以及地裂缝等。
根据与社会经济关系可分为城市地质灾害、矿区地质灾害、农业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灾害等。
地质灾害的普查是在正确认识各种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对一个特定区域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全面排查,进而有效地进行预防和治理。它是地质灾害预防的前提。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城市、农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工程设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线,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
研究地质灾害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对人们造成的损失,然而有效地预防又离不开不间断的、准确有效的观测,所以观测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常用的方法有简易监测法和精密观测法。
简易监测法有定期目视检查和安装简易监测设施进行监测两种。定期目视检查要求监测责任人定期目视检查或在暴雨天气时目视检查,监测地质灾害有无异常变化,例如,建筑物变形情况、地面裂缝的发生发展情况以及地下水异常变化等。
安装简易监测设施要求在监测地灾点敏感变化部位(如滑坡前缘或后缘裂缝处)设立简易固定标尺(如打入木桩或钉绳法、贴纸法)或用水泥砂浆贴片等观测坡体滑移变化情况。
仪器精密监测主要分为水平与垂直位移监测(包括深部位移监测和孔隙水压力、地应力监测等),主要针对需花费较大资金进行治理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此类监测工作一般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技术人员承担。
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给地质灾害进行分类、地质灾害的普查等都是在灾害没有发生前进行的一系列为减灾减损采取的措施。但是当地质灾害发生以后,我们不但要进行正确的治理,还必须有有效的营救机制。地质灾害的营救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和地质条件都很复杂,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平均每年因地质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75亿~120亿元,特别是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灾害,其损失就会更大。
地震是各种地质灾害中破坏性最大的一种。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接触及俯冲带,构造活动剧烈,地震频繁。从20世纪初到1988年,我国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655次,其中8级以上的9次。20世纪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1272次,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其中,我国地震占10%,死亡人数占一半以上。1976年唐山地震,建筑物几乎全被破坏,人员伤亡多达40万。
崩塌、滑坡、泥石流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山区、高原广泛出现,西北、西南地区更多。仅四川,近10年来就达数万次,死亡2500多人,经济损失达20多亿元。
地面沉降和塌陷,是沿海和东部地区出现较多的地质灾害。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影响严重,不可低估。上海、天津地面沉降最大累计达2米多,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我国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次数增多,损失日益加重,面积越来越大。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很多,其中,人为的因素相当重要。据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有关。由于人类不按客观规律进行经济、军事、生产活动,严重破坏地质环境,加剧了灾害的发生。缺乏科学规划、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乱挖滥采、乱弃废渣、过量抽取地下水等,都会引发地质灾害。在缺乏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的情况下兴修水库,铺设铁路,修建公路或其他大型工程,不仅影响工程质量,而且会诱发地质灾害。事实告诉我们: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环境,要想重新建立起来需要付出更昂贵的代价,甚至比当初想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价值还要多得多,如宝成铁路建成后,每年要支出大量经费维修路基,仅1987年的投资费用,就相当于当年建路费用的50%。

⑶ 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

地质灾害发生前总会有一些以渐进性变化为特征的异常现象,即所谓“前兆”。例如地震、滑坡、地面塌陷发生前会出现地面变形、沉降,地下水位、水质的异常。这些前兆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只不过前兆呈现的地段有限,大多集中在灾点附近,且变化的速率较快而已。

通过上述关于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讨论,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在因果关系上存在着“多因单果”、“单因多果”的现象。前者是说某一种地质环境问题(现象)可以有多种成因;后者是说某一种地质作用或人为活动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地质环境问题。除此之外,一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出现又有可能为另一种问题的发生创造条件,即存在着“因果长链”。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充分体现了各种地质环境问题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此,环境地质工作要格外重视地质背景及其地段性差异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既要做到全面充分的揭示岩土、水等时空结构的特征,又要结合成因机理,对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点作出全面的综合判断。那种脱离地质背景和成因分析的灾害现状调查或者仅仅围绕某一特定地质环境问题而开展的调查评价应尽量避免。

(2)地质环境系统是自然-人工复合系统,许多地质环境问题的出现都与人为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由于未来人为活动的方式、强度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准确把握的,尤其在中小尺度上超前作出判断几乎是不可实现的,所以,人为活动信息的不充分往往是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面临的难题。对此,环境地质工作指导思想应有所改变。

首先,要弄清环境地质工作的社会职能,其职责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关环境地质正、反两方面的论证依据,环境地质工作者既不能越俎代庖视自己为决策者,又不能始终站在后台扮演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地质工作与城市建设、规划是一个相互紧密配合的过程。一方面环境地质工作者要向规划、建设部门提供有关地质环境的基础背景资料;另一方面又要针对规划、建设方案可能遇到的地质环境问题风险作出论断。也就是说要改变环境地质部门只提供基础资料,规划部门独家制订规划的做法。规划是个多学科综合,多方利益权衡,城市多功能合理配置的运筹过程,只强调城市经济功能和美学价值,忽视人与地质环境的正、负关系是导致城市地质环境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反之,不考虑未来人为活动的方式,只分析地质背景强调地质环境脆弱的一面,单方面提出适宜或不适宜的结论也是不妥的。

其次,要注意地质环境系统是不断演化的,人为活动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因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环境地质工作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的制定也必然要适时到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还在发育中的地质作用和过程(包括人为的)的时空关联关系要及时捕捉、分析,尤其要注意对人为活动方式、施加地点、作用强度等资料的收集。那种以地质背景现状调查为主,不考虑地质环境问题与人为活动对应关系的调查成果,不仅不能全面了解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对现状和未来可能施加的人为活动的合理性也难以作出科学的论断。总之,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提出风险评估和应对的建议是环境地质工作者长期的任务,换句话说,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不是一次性、一劳永逸的工作。

(3)地质环境系统演化规律的科学探索任重而道远。有些理论用于解决现实的环境地质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有关地质灾害(突发性的地质环境问题)发生时间、地点、规模的准确预测、预报目前还难以实现。在这方面目前切合实际的办法就是重视突发前各种“前兆”的捕捉和综合分析。相关的工作有两点:一是尽可能多地收集已有灾害点的“前兆”资料,包括岩土变形、水位、水质和地表景观变化的数据和形态描述,结合地质的和人为活动条件,对它们的运动频率、变化速率、趋势及各状态指标的关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出不同条件下突变出现的时机和主要特征,从中提取有助于推断灾害发生时间、地点、规模的规律性认识;二是对潜在的或有可能近期发生的灾害点加强监测,特别是对规模较大,后果严重的且处于渐变阶段的灾害点,应加密监测点,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增加监测内容,并快速进行数据处理和相应的专家会商。实践表明,在地质灾害预测理论和预测方法还不完善的今天,上述工作对于防灾减灾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⑷ 地质灾害十项重大措施

一、全面推动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二、全面提高公共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
三、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四、全面加强通信和电力设施保障能力建设
五、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抵御地震灾害和抢通保通能力
六、全面加强水利设施应急抢险工作
七、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八、全面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和医疗救援保障能力建设
九、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十、全面加强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⑸ 地质灾害监测员变更怎么写

地质灾害监测采用传统人工监测和遥感监测两种方法。人工监测需要监测员专到实地考察。通过属目测和借助一些简易监测仪器进行,主要依靠经验。遥感监测是在信息化时代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一种新技术,已经被普遍采用,如晶合微震声发射技术,可以检测到土地深处变化,通过观察这些细微的变化,作出灾害预警。信息化监测系统可以做到在线实时监测,自动运行,出现问题自动报警。地质灾害监测员需要对系统进行调试和维护。

⑹ 地质灾害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作用或现象,危及经济社会生命和财产安全时,就形成了地质灾害。随着土地、水和矿产等地质环境要素的不断变化,诱发地质灾害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随之改变,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近年来,全球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总体呈上升趋势,因灾死亡人数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济损失快速增加。

表1-5 1940~2012年世界各地区重大地质灾害统计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EM-DAT数据库,2013)

图1-10 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变化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EM-DAT数据库,2013)

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不断上升。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收集整理了世界各个国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形成了EM-DAT国际灾害数据库。入库的重大自然灾害应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造成10人以上死亡;100人以上受到灾害影响;政府宣布应对灾害紧急状态;政府在救灾过程中呼吁国际援助。据统计,1940~2012年,全球发生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649次,造成6.3万人死亡,有记录的经济损失约86.5亿美元(表1–5)。图1–10绘出了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在时间上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重大地质灾害增长较慢,80年代以后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快速增加,从80年代初的年均不足10次增加到近十年来的年均19次,表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频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虽然每年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增加,但是因灾死亡人数没有明显增长,单次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总体上是下降的,从1970~1979年的136人/次下降到2000~2009年的40人/次,说明随着各国对地质灾害的日益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自80年代以来快速增加,从1970~1979年的1.4亿美元增加到2000~2009年的10.2亿美元(图1–11)。

图1-11 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质灾害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情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EM-DAT数据库,2013)

不同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美国1960~2009年地质灾害共造成33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4亿美元(按1960年折算)。1970年以后,随着地质灾害防治科技进步,美国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平均年死亡人数在4人以下。1985年以前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快速增加趋势,之后直接经济损失则呈减少的趋势,说明美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5年累计数值来看,美国地质灾害防治将减少人口伤亡放在首位,在有效避免灾害伤亡之后,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图1–12)。墨西哥1970~2011年地质灾害呈增加趋势,1997年以前地质灾害发生在低水平波动,平均每年发生10次左右,平均每年导致近14人死亡;1998年以来,地质灾害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增加至86次,平均每年导致50人以上(不含1999年)死亡(图1–13)。从地质灾害死亡率来看,1982年以前单次地质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总体上呈增加趋势,1982年以后(如果不考虑1999年)总体上地质灾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尼泊尔1971~2011年地质灾害发生总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1~1992年)年发生地质灾害频次保持稳定,多在19次上下波动;第二阶段(1993~2011年)地质灾害频次明显增加并呈周期性波动,平均每年发生120次以上,在地质灾害高发年可达380次以上。地质灾害致死人数呈缓慢增加趋势,地质灾害死亡率在1989年以后明显下降。

地下水持续超采引发的地面沉降成为世界很多地区不得不面对的环境问题。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其中,地面沉降比较明显的区域有墨西哥的墨西哥城(2004~2006年沉降300mm/a),美国加州Coachella Valley(2003~3009年沉降70mm/a),越南Hanoi(沉降0.10~0.15m),日本Sagamigawa平原(1975~1995年累计沉降0.32m),伊朗Yazd-Ardakan盆地(1985~2010年累计沉降0.5~1.2m),印度尼西亚Semarang(2007~2009年沉降80mm/a),中国西安(截至1996年累计沉降量超过100mm的面积达150km2)、天津(2010年市区沉降量20.4mm)等。

图1-12 1960~2008年美国5年累计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

(数据来源: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美国灾害与损失数据库SHELDUS,2011)

图1-13 1970~2011年墨西哥地质灾害发生与死亡率变化

(数据来源:拉美灾害预防研究网络(LA RED)DesInventar灾害信息管理系统,2013)

⑺ 近几年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

这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类要为自己的行为赎罪,对自然的的破坏,如今惩罚来了,却谁都不愿意接受!没有好哭泣的,这是报应,对树木的砍伐,以及生物的杀戮,从而造成现在的后果!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笑话!制造武器去杀戮自己的同类;制造代步工具,毁掉自己的生理人力(体质的代代下降)、消磨自己的生命(尾气排放,造成臭氧层的破坏使得紫外线对生命的消耗)。。。。。。如今的人类,利用同类的善良去换取一叠叠废纸;使同类处处相互防备,相互利用,连纯真的孩子都要质疑,人类这种生物已经和禽兽无法比拟,禽兽过于高尚,人类实在卑微,兽都知道不食子,知道报恩,能分好坏!知道要命,人却不知道!两者能比吗?
如今大自然用它的方式来让人类偿还(地震,海啸,沙暴,非典。。。)人们却为这些而哭泣,为这报应哭泣!不愿接受它们 ! 这些不就是人类做的事情的后遗症吗?有什么好哭泣的,有什么好悲伤的!人类该反省!!!死的好,死的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该报必报!或许人说孩子呢?人类不是相信因果循环吗?或许他的父母作孽呢!自然界万物皆平等,该死必死,避无可避,要活即活,九死有一生!!!!!

这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类要为自己的行为赎罪,对自然的的破坏,如今惩罚来了,却谁都不愿意接受!这种低等无知的生物,早该灭绝!!

⑻ 对重大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研究 有什么技术和方法

各类地质灾害来指的是在自然源或者人为的因素条件下形成的,对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各类地质灾害还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最近几年,由于大自然的破坏,以至各类地质灾害屡屡发生,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到了夏季,暴雨频发,对于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更容易引发,这种灾害会导致水土流失人员伤亡、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损失。因此,对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的深入研究就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而且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工作,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这类地质灾害对于人类的损失。作为一项新的科研成果,物探技术成为了现代针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一项重大发明,作为一项新的现代化的勘探技术,它具备了准确、省时省力、经济、全面性的特点。因此,它在各类地质灾害的勘探与调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所形成的原因,来分析物探技术,重点介绍高密度电阻率法和瑞雷波法在各类地质灾害中的实际应用

⑼ 我国建国以来有哪些重大的地质灾害

54年洪水,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唐山大地震,98洪水,5.12汶川大地震

54年洪水淹死3万人

中国近年最大的灾害一览表

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 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 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 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淮北地区受 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淮河 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 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 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 4755万亩, 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由 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 产。
1959一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1959年全国干旱范 围广,旱情严重;1960年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早情 重,春季又出现倒春寒;1961年旱情较重,冬小麦遭受“卡 脖旱”,北方冬麦区还遭受较重的于热风危害。所以农业生 产大幅度下降,连续二年没有完成国民经济计划,市场供应 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加上长期劳动紧张和疾病流 行,人口非正常死亡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净 减少1000万人。经济困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 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963年8月,海河大水。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7天 下了5场暴雨,其中内丘县樟狐公社过程降水量2050毫 米,暴雨面积大,过程总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 5560平方公里,淹没104个县市7294多万亩耕地,水库崩 塌,桥梁被毁,京广线中断,天津告急, 2200余万人受 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死亡8182人,受伤 51395人,倒塌房屋508万间。
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死亡15621人,受伤 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间。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750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 经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滞和徘徊 20多个小时,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颖河、唐 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涨,漫溢决堤,板桥、石漫滩 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毁房断路,人畜溺毙,灾情 极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重 伤16.4万人,倒塌房屋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以上。由于“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干扰和唐山地震的严重破 坏, 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收入比上年下降2.7%,使国民经 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1978一1983年,北方连续大旱。 1978年,全国出现 大范围干旱,受灾6.03亿亩,成灾2.69亿亩;1979年秋、 冬干旱范围大;1980年夏季华北、东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 区出现了较严重的伏旱,全国受旱3.92亿亩,成灾1.87亿 亩;1981年春季北方冬小麦区雨水少5-7成,缺水人数达 2297万人,秋季雨水少4-9成,全国受旱3.85亿亩,成灾 1.82亿亩;1982年全国受旱3.11亿亩,成灾1.5亿亩; 1983年全国受旱2.41亿亩,成灾1.44亿亩。不少地区出现 干旱时间长、,范围广、灾情严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罕见 的大旱。缺水也成为北方的一大难题,己严重影响人民正常 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985年8月,辽河大水。 8507、8508、 8509号台 风袭击东北地区,连降大雨,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洪水宣泄 不畅,辽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为5000秒立方米,实际上洪 水仅2000秒立方米,但却造成该省中小河流决口4000多 处,致使60多个市、县, 1200多万人, 6000多万亩农田和 大批工矿企业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死230人,直接经济损失 47亿元,东北三省减产粮食100亿斤。 综上所述,近40年来我国的大灾害中,洪涝灾害排在 首位,共有5次,地震为3次,旱灾为2次。
1998年夏的全国性大洪水。
2003年春夏的“非典”流行。
2004年岁末印度洋地震引发的大海啸,
2008年南方雪灾。
2008年 汶川地震
2010年甘肃泥石流

希望能帮你

⑽ 工程经济活动引发的突变型地质灾害

我国专门的地质灾害统计制度建立时间较晚,目前缺乏标准统一、时间序列完整的地质灾害数据。1949~1998年的地质灾害数据主要依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编辑的《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编辑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35,36]。1999~2008年的地质灾害数据主要依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1~2008)。

从图4-17和图4-18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2008年,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随时间发生高低起伏的周期性变化,但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50年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形成了1951~1962年、1963~1975年、1976~1987年和1988年以后4个周期性变化过程,每个周期延续时间为11~13年。这4个周期灾害峰值分别出现在1958年、1972年、1981年和1998年[37]。按照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包括3个成分:周期性成分、趋势性成分和随机性成分。周期性成分可能与气候变化相关,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往往发生在高降雨量的年份。趋势性成分可能主要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相关,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随之增加。据《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2)统计,2002年人类活动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占56%。广西2002年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有83%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92%,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活动突出表现在切坡建房、矿山开采、修路、开挖水渠等。广东2002年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有83%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其中采石、采矿诱发的占人类活动诱发总数的50%。福建2002年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有82%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其中切坡建房诱发的占人类活动诱发总数的94%。

图4-17 1949~1998年全国重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频次变化图

图4-18 1999~2008年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变化图

突变型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区域差异明显,中南部山地丘陵区为密集发生区。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在区域上的总体态势表现为南方多北方少,中部多,西北和东北少(图4-19)。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省区有湖南、福建、重庆、安徽、广东、陕西、江西、云南、四川、广西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集中在中南部省份的主要原因有:山地丘陵区集中分布,地表地质体天然稳定性差;降雨频繁,天气多变,地表物理风化严重;铁路、公路等工程分布密集,对山地丘陵扰动强度大。图4-20给出了1999~2008年各省地质灾害造成的年平均死亡人数情况。年平均死亡人数大于100人的省份依次为云南、四川;年平均死亡人数小于100人大于50人的省份依次为湖南、陕西、广东、贵州;年平均死亡人数小于50人大于10人的省份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庆、福建、广西、山西、浙江、江西、甘肃、湖北。在地质灾害严重的省份,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影响了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图4-19 1999~2008年平均年发生地质灾害频率分布示意图

图4-20 1999~2008年各省地质灾害年平均死亡人数示意图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