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桂林市工程地质图集

桂林市工程地质图集

发布时间: 2021-02-22 11:39:58

1. 主要建筑物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在1955年初步设计阶段第二期工程地质勘察的同时,也布置了为论证三门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地段,技术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工作(如勘探竖井、水平探硐及灌浆试验),以便进一步了解混凝土重力坝建基高程处,及左右两岸坝肩接触部分的闪长玢岩的裂隙程度、风化厚度、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向基坑的渗入量,以及设计帷幕灌浆时的孔排孔距等。

1956年为了进一步确定在已选定的下坝线方案上建坝的问题,需要详细地研究基岩顶板高程、构造和第四纪沉积层以及分布在本地段的各种基岩物理力学性能,因而补打了13个钻孔。

此外,为了进一步核定混凝土重力坝坝内式电站与坝后式电站两种比较方案,在正常高水位360m时的工程地质条件,1957年3月三门峡水电站设计总地质师B.Й.萨维里耶夫提出了下列的主要勘探任务:

1.进行比例尺1:1000地质测绘,对主要建筑物布置的范围内,闪长玢岩中所有的破碎带及裂隙密集带进行了解,并进一步说明其透水性和地下水的承压性,以及破碎带灌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基础岩石的质量。

2.进一步确定闪长玢岩的顶板所在高程。

3.根据地质勘探资料,进一步确定闪长玢岩表面风化带的厚度,以及坝基风化岩石开挖的深度。

4.为了设计最好的排水系统(在灌浆帷幕的后面),对溢流坝段和厂房坝段基础闪长玢岩裂隙做详细说明,以便根据对裂隙的观测资料,拟定出排水钻孔的方向和所需要的数量。

5.为了设计溢流坝段的护坦,应在溢流坝至张公岛间的地段内,进行对闪长玢岩完整性的研究。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研究闪长玢岩中裂隙的大小,它们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况,以及该地段内的构造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带的详细性质。

6.进一步明确主要建筑物基础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河床地段闪长玢岩以下的软弱岩石(煤层和炭质页岩)的特性。

7.进一步明确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侵蚀性,以便选择水泥的成分和标号,并确定左、右两岸地下水的流向,预测该地段内水库形成后,其地下水流的方向及其水质变化情况。

8.为了解决坝址区的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于1957年4月对坝址下游右岸的老鸦沟及左岸的寨后沟先后布置了6个钻孔,寻找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水,首先在69号孔中发现了有水,因孔径太小,然后分别在右岸的74号孔与左岸的231号孔中共取得60L/s的水量,这些水量只能满足第一期的施工用水。因此,于1957年9月在右岸8号孔附近补打了373号孔,又取得70L/s的水量。(Ⅱ-23)两处水量为130L/s,可满足施工用水。但由于水中含硫酸根离子较高,不适宜生活用水,故三门峡工程局在七里沟口修建了一、二级沉沙池,采用黄河水,经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这样三门峡坝址区的施工场地各个方面的用水都得到了完全的满足。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技术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地质测绘及勘察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主要结构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证,特别是基础中的断层及构造破碎带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向深部的延伸,以及透水性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阐明。但是对这些破碎带是否伸延到下煤系岩层中去,以及破碎带与断层生成后,在第三纪及第四纪年代内是否活动过,今后结构物遭到了地震作用,基础下的断层及构造破碎带是否会活动,而危及结构物的安全等等问题,都没有给予明确的答案。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三门峡主要结构物技术设计中,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为了解决此问题,1958年2月三门峡水电站设计总地质师B.И.萨维里耶夫提出了为进一步查明坝址区地质构造的任务书。地质总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1958年2~5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勘探工作,这一问题已基本上得到了解决(Ⅱ-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混凝土重力坝坝后式电站方案,正常高水位350m,大坝在以后可能加高到360m,也就是说按360m正常高水位设计,350m高程施工。根据这一设计方案的要求,在结束技术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之前还需要补充下列工作,这些工作中有一少部分是属于施工详图阶段的。

1.在右岸从坝轴线至混凝土拌和楼场地(在此地段300m高程上,设计有通往水利枢纽安装场地的铁路专用线),需进行比例尺1:500的工程地质测绘。根据上述测绘资料,必须阐明岸边的稳定性,及下铁路线在施工过程中,边坡稳定性的保证措施,和采取保证通往安装场地的铁路专用线行车安全措施的必要性。

2.在混凝土非溢流坝左岸接头地段,进行1:500的工程地质测绘,根据测绘资料编制地质剖面,进一步确定该地段内石炭-二叠纪煤系岩层的厚度、成分和产状要素,闪长玢岩表层裂隙性及风化深度,以及阐明左岸接头部位稳定设计措施的必要性。

3.在混凝土非溢流坝右岸接头地段,根据1:2000地质测绘资料,编制出精确的地质剖面,其目的是进一步确定黄土层以下闪长玢岩的埋藏深度,以及该地段内基坑开挖所需完成的土石方工程量。

4.为了进一步确定1、16、18号断层在黄河河床部分的位置及断距,必须在拟定的地质剖面图A—A线上补打钻孔6个。

5.为编制出准确的坝轴线、隔墙轴线、机组轴线,以及溢流坝轴线上的地质剖面图,还需补打11个钻孔。

6.进一步确定在河床内冲刷深坑部位的大坝河床地段闪长玢岩的顶板及冲积层的厚度、成分,需补充打4个钻孔。

7.为了防止大坝基础构造破碎带的渗漏和帷幕灌浆时的孔距与孔排距离的设计需要,从1956年4月到1958年8月,其间还进行了4个地段的灌浆试验工作。

上述工作除了个别水上钻孔,由于洪水到来没有进行钻探外,绝大部分已于1958年9月完成,资料亦已于1958年9月底前送交设计部门。

根据1952年到1958年所取得的一系列的地质资料,用来编制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技术设计,已基本上满足了设计要求(Ⅱ-2、Ⅱ-3、Ⅱ-8)。

1952~1958年主要建筑物地区的工作量及勘探程度,详见表3及图7。

表3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地段1952~1958年间各个勘察阶段的探工作项目及完成工作量总表

续表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待遇如何发展空间如何

待遇是不错了,发展空间更是广宽的。

3. 工程地质勘探

3.3.2.1 勘探工作综述

(1)勘探点的布设及测量

勘察工作共布置6个工程地质勘察孔,其中北端帮4个,南端帮2个,钻孔坐标及钻孔深度见表3-5,钻孔平面位置见图3-7。

表3-5 钻孔坐标及钻孔深度

图3-7 钻孔位置

图3-8 KT1-1钻孔柱状图

(2)钻探施工

钻探严格控制回次进尺,采用套管护壁、干钻、单动双管金刚石钻进等钻探及取芯工艺,确保岩芯采取率。并按采取的岩土芯结合钻进情况进行地层鉴定、分层与描述。钻进深度和岩土层分层深度的测量误差低于±5cm,同时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以保证分层精度符合要求。钻孔口径不小于108mm,并满足取样的要求。钻孔施工及探井完成后,均采用水泥砂浆封闭,封孔方法采用泥浆泵注入法,并对场地进行了清污。

(3)取样工作

原状土样采用标准厚壁敞口式取土器以重锤少击法采取;岩样从岩芯管内或边坡上直接采取。取样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结合岩土性质分布特征执行。

3.3.2.2 勘探成果

本次勘察工作共采集土样720组,岩样640组,绘制钻孔柱状图6张,其中KT1-1钻孔柱状图见图3-8,工程地质剖面图见图3-9至图3-11。

图3-9 剖面1工程地质模型

图3-10 剖面2工程地质模型

图3-11 剖面3工程地质模型

3.3.2.3 钻孔窥视成果

(1)工作原理

钻孔窥视仪主要由地面部分和井下部分组成。地面部分包括控制器、电脑、三脚架、绞车、滑轮和深度计数器;地下部分包括摄像探头和电缆,摄像探头由CCD摄像机、LED灯、玻璃罩和锥形镜组成。钻孔孔壁经LED光源照亮,CCD摄像机摄取由锥形镜反射的孔壁图象,图象信息经电缆传送至控制器和电脑,整个采集过程由图象采集控制软件系统完成,此系统把采集的图象展开和合并,记录在电脑上。

图3-12 智能钻孔窥视仪及原理

(2)钻孔窥视成果

本次勘察共设立了5个钻孔窥视监测孔,其中北帮3个,南帮2个。

钻孔KT1-1位于安家岭矿北帮西部,其孔内4m以上区域较为破碎(图3-13)。2014年2月,受2号井工矿影响,安家岭矿北帮1310和1280两个弱面发生错动,钻孔KT1-1位于1280弱面下缘,故其完成性较差。其余部分局部破碎,整体完整性较好,说明下部岩层没有发生大规模错动。

图3-13 KT1-1孔内情况

钻孔KT2-1、KT2-2位于安家岭矿北帮东部,目前受2号井影响较小,孔内岩层整体性较好,局部见裂隙发育,见图3-14和图3-15。

图3-14 KT2-1孔内局部裂隙发育

图3-15 KT2-2孔内整体完整性较好

钻孔KT3-1、KT3-2位于安家岭矿南帮中部,工程地质条件好于北帮,通过钻孔电视观察,钻孔KT3-1、KT3-2整体完整性较好,局部裂隙发育,钻孔KT3-2在101.3m处有出水点,见图3-16、图3-17。

图3-16 KT3-1孔内整体完整性较好

图3-17 KT3-2孔内出水

4. 工程地质图图例

粉质粘土和片岩

5. 工程地质图的一般读图步骤有哪些

矿区地形地质图与矿区范围图、水文地质图、底板等高线图、地层水平切回面图、勘探线剖面答图、煤层储量估算水平投影图等,急倾斜煤层还必须有煤层垂直投影图,在生产中自己必须填绘的巷道素描图,特别是穿层的巷道素描。

6. 普通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的区别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用途,普通地质图反映一般的地质情况,就是区域的地层、地质专界限、地质构造属、岩层等,反映基础地质信息,往往比例尺较小。工程地质图一般是在普通地质图的基础上,提取与工程相关的主要地质信息,并且着重反映对工程的施工和使用相关的地质问题和地质现象,由于更具有针对性所以比例尺也较大点。希望对你有用。

7. 软土工程地质

软土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大、承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黏性土;如淤泥、淤泥质土以及其他高压缩性饱和黏性土、粉土等。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之滨,具有软土的沉积环境,钻探资料也表明区内呈片状分布着软土。

(1)软土的划分标准

本次划分软土采用如下标准: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并且厚度大于0.50m,将其确定为软土层。

1)承载力标准值fk<80kPa;

2)标贯锤击数N63.5≤2;

3)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c<0.5MPa;

4)流塑状态。

(2)软土的空间分布

利用工程地质钻孔资料和相应试验数据的分析,圈定出软土的分布范围及埋藏条件,绘制软土分布图(图4.4)。

软土主要分布于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滨海地带、河口—刁口码头一带、利津县罗镇—黄河故道西、垦利县下镇东部,另外在利津县明集—广南水库一线呈不连续片状、碟状分布。

(3)软土的成因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研究区软土具有两种成因:

1)烂泥湾相沉积:在历次河口的两侧,沉积的以细粒成分为主的土层,一直处于饱和状态,排水固结过程进展缓慢,所以土的力学性质很差。颜色以灰褐色为主,流塑态,土质细腻,岩性以粉质黏土为主,夹粉土和黏土薄层。

图4.4 黄河三角洲软土分布图

2)滨海湖沼相沉积:颜色以灰—灰黑色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具腥臭味,为淤泥或淤泥质土。

黄河三角洲地区软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见表4.5,可以看出:区内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等特点,在荷载作用下变形较大,对建筑物极为不利。因此,在工程建设规划时,应尽量避开有软土分布的地区。在无法避开软土的情况下,应对区内的软土有足够的重视,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

表4.5 软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注:e—孔隙比,无量纲;IL—液性指数,无量纲。

8. 讲解工程地质图和绘制剖面图比较详细的书

这种情况你还是到书店去实际查看,根据你的需要进行选择,我想这样更为恰当。

9. 工程地质分区

研究区小清河以北为黄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图2-6),基岩埋深在数百米以下,表层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鉴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地基持力层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层建筑物持力层一般在25m以上的特点,下面仅以0~25m的土体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1.土体的岩性与结构特征

(1)土体岩性分类

区内0~25m深度内的地层多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其沉积环境受黄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响,形成了以细颗粒为主的地层。所表现出的岩性以粉土最为广泛,其次为粉质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细砂,其主要岩性特征见表2-9。

图2-6 黄河三角洲工程地质分区图

Fig.2-6 Map of Engineering geology zoning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体结构特点

区内土体结构无单层结构,多为多层结构(多层结构是指一定深度内由3层或3层以上的地层构成),这也是区内的沉积环境所决定的,该区已濒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荡较频繁,古地貌特点反复变化,携带泥、砂的水动力特点也随之变化,因此,区内一般无巨厚的单层岩性沉积。

表2-9 黄河三角洲0~25m 地层岩性分类及主要特征表Tab.2-9 Lithology of strata down to 25m depth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山前冲积洪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洪积(

)物,岩性以土黄—灰黄色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古河道带有粉砂、细砂分布,湖沼相沉积的灰黑色淤泥、淤泥质土比较少见。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

(2)古黄河三角洲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湖沼相沉积(

),上部多以土黄色—褐黄色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古河道带有粉砂分布;中部多有灰黑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分布;局部有粉砂分布,下部以土黄色粉土、粉砂为主。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较大的变化,局部有小片的软土和高盐渍土分布。

(3)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物(

),上部多为土黄—灰黄色粉土、粉质粘土;中部为灰黑色粉质粘土或淤泥质土,具腥味;下部多为浅灰色粉砂,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较大的变化,软土分布面积较大,盐渍土呈片状分布,为弱—中等盐渍土。

3.地表下0~25m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

1)古黄河三角洲区的物理力学性质总体上好于现代黄河三角洲,这是由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成陆时间晚于古黄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结的程度弱于前者。

2)无论是古黄河三角洲区还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各类岩性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显示出一个较明显的规律,即从地表向下,随深度的增加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以较好—较差—好的规律发生变化。一般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这一变化规律也与区内的沉积环境相吻合,力学指标较差的深度段为1855年黄河改道以前沉积的以冲湖积-冲海积相为主的地层。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