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工程建设地质灾害

工程建设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22 11:22:19

❶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本成品油管道工程山西支干线段穿越多种地貌单元,除平原区外,地势起伏较大,地形条件复杂,冲沟极为发育,沟坡坡度较陡,管线上、下穿越工程难度大。本次针对管线附近穿越处坡体进行重点调查,共调查不稳定斜坡59处,其中57处为土质斜坡,2处为岩质斜坡。其共同特征简述如下:

这些不稳定斜坡体特征多分布在黄土台地及低山丘陵区深切沟谷一侧或两侧,沟谷形态多呈深“V”型,个别为深“U”型,沟深50~150m之间,边坡坡度在400~90°之间;坡体岩性上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厚5~15m,中部为中更新统黄土类土,厚10~30m,下部为新近系上新统粘土,坡体易沿上部Q3黄土发育的垂直节理崩塌,也易沿Q3与Q2之间的接触面或重力侵蚀面滑动。这些坡体一般在其他地段已有崩滑现象。一般人工开挖形成的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差,诱发因素是降雨及坡体开挖。自然边坡现状条件下均基本稳定。工程建设开挖坡体时易引发边坡局部失稳。诱发因素主要是坡体开挖,其次是降雨及坡脚冲蚀。

在K8~K20、K34~K44、K105~K115、K340+200~K365、K490~末站区段黄土台地区,发育较多的不稳定斜坡,这些坡体坡高一般介于30~70m之间,坡度一般介于300~60°之间,据以往经验数据计算,坡高50m的边坡安全临界角为530,因此拟建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容易引发边坡角大于530的坡体失稳,形成滑坡或崩塌,对工程建设或管道工程构成威胁。危害程度小—中等。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

在K125+200~K164+700、K31+500~K333+500区段也发育较多的不稳定斜坡,这些坡体坡高一般介于50~120m之间,坡度一般40°~70°,据以往经验数据计算,坡高100m的边坡安全临界角为51°,因此拟建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容易引发边坡角大于51°的边坡失稳,局部形成滑坡或崩塌,对工程建设和管道工程形成中等~大的危害,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大。

❷ 工程建设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管线临近的滑坡地质灾害主要是H5、H17、H18三处,现状基本稳定和不稳定,因与管线相距专100m左右,工程施工开挖过程中属一般不会产生危害,预测对管道危险性小。管线穿越的崩滑地质灾害主要是H1、H3、H19滑坡和B10崩塌,除H3外现状均不稳定,工程施工开挖过程中易加剧其发展并产生危害。H3滑坡规模小,现状基本稳定,开挖时易清理挖至滑坡面下稳定坡体,对工程危害小,故预测H3滑坡危险性小:H1滑坡规模为小型,滑移面为土岩接触面,开挖坡体易加剧其滑动,对工程形成危害,预测危险性中等;H19滑坡规模为中型,开挖坡体易加剧其滑动,对工程形成危害,预测危险性中等;B10崩塌,为岩质崩塌,规模为小型,原坡体垂直卸荷裂隙发育,岩体呈疏松状,开挖时易加剧其崩塌,对工程建设和管道工程危害大,故预测危险性大。

❸ 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铁路、交通、水利、建设等部门实施的各项建设工程,要严格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的“三同时”制度,结合“十一五”各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对已建和在建的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工程和输油(气)管道工程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专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确保建设工程区的地质灾害得到及时治理。

9.8.1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水利水电建设多位于山区,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结合大江大河干(支)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展地质灾害治理,使威胁水利水电建设和运营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

(1)近期(至2010年)

1)三峡库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与搬迁避让减灾示范工程。

2)结合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对全国143座大型病险水库和543座重点中型病险水库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治理。

(2)远期(2011~2020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滑坡、泥石流治理工程。

9.8.2 交通道路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由交通、铁路主管部门组织对已建和在建的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项治理,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结合本行业特点,编制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逐步开展工程治理。

1)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灾害治理。

2)国道219线改扩建工程(拉孜县查务乡—新藏区界)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

3)国道108线成都—西安段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

4)川藏公路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

9.8.3 矿山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建立国家级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实现矿山开发、土地复垦、综合整治、环境恢复相统一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

1)黑龙江省七台河煤矿,以采空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2)辽宁抚顺煤矿,以露天采矿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3)山西大同煤矿,以采空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4)贵州开阳磷矿,以崩滑流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9.8.4 油气能源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1)西气东输管道沿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2)宝成输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❹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崩岸和特殊土地面变形等灾害。以下分灾种论述。

(一)工程建设引发崩滑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管线穿越丘陵山区时,管道或从沟底穿行,或于沟坡穿越,依地势而敷设,需开挖深度约2m的沟槽。丘陵山区为坚硬或较坚硬岩体,风化带厚10~15m,构造线走向为北西西—北西或北北东,大部分地段与管线走向形成45°~90°夹角,一般不会形成顺向坡的开挖,因此大部分地段管道敷设开挖不会引发规模较大的滑坡。但因风化带厚,风化土体凝聚力低,呈松散砂状,开挖过程中引发小规模坍滑是有可能的。这种小型坍滑危害有限,一般只发生在沟槽开挖过程中,当管道埋置稳定并恢复原坡形态后,边坡便失去了坍滑的临空条件,预测危险性小。

管线穿越岗坡粘土分布区段时,展布高程40~70m,地形起伏小,施工过程中将开挖数米的深沟,挖方弃土就近堆积于线路边,这些弃土多座落于粘土层之上,加之原始地形具有一定的坡度,弃土置于其上,两者力学强度差异较大,界面处又往往是地下水富集、迳流的场所,若弃土边坡过陡或就近置于开挖深沟边,沿上述界面易形成软弱带,因此,在久雨或暴雨渗透下,这类弃土易产生滑移。开挖沟坡若由具膨胀性的粘土组成,在天然状态下,干湿反复交替,产生膨胀裂缝,致使水分更易进入土体,导致土体含水量逐渐增大而变软,强度降低。在降雨入渗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产生沟坡失稳滑移。通过上述分析,形成滑坡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管线经过的湖北省大悟县大新店—大悟县城以南,出露地层是中上元古界红安群,由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等坚硬或较坚硬岩体组成。地形坡角15°~250,坡体上植被发育。线路紧邻大悟河右岸边侧延伸,边岸上第四系冲洪积物堆积较厚,工程切坡后,在久雨、暴雨及河水的涨落浸泡冲刷下,易导致松散堆积物的崩滑。在基岩边坡中,由于岩层软硬相间,各种构造结构面又较为发育,岩石的风化程度也较高(片岩多呈强风化状态),当形成顺层切坡时,也容易导致边坡的失稳滑移。所以,本段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为中等。

管线经过的湖南省汩罗向家镇、弼时镇南部一带,即长沙末站到湘潭支线0~15km和长沙末站至丁字镇油库支线的0~9km段,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板溪群变质砂岩、千枚状板岩等,以变质砂岩为主,风化程度较高,呈强风化状态,地形坡度较陡,工程切坡较大,预测风化层产生崩滑的可能性较高,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管线经过的湖南省浏阳河南岸长沙末站—湘潭支线的53~60km、76~92km段,为丘陵陡坡区,坡角20°~30°,出露地层岩性由上元古界板溪群变质砂岩、千枚状板岩及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细砂岩、白云岩、灰岩组成,工程地质岩组软硬相间,软质岩多呈全—强风化状态,硬质岩呈弱~微风化状态,变质岩为中等风化。由于岩层软硬相间,地形坡度较陡,地质构造发育,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工程切坡后,在久雨或暴雨下,易形成崩滑灾害,所以,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为中等。

(二)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危险性的预测

管道敷设时的沟槽开挖,将产生土石渣,部分土石渣将用于沟道回填埋管,但由于管道空间占据,仍将产生0.3m3/m的弃渣。管道经过丘陵山区长247km,在此段将留下74100m3的弃渣。这些弃渣将沿线就地堆填于地势低洼的冲沟、坡脚、山洼等地,将成为泥石流发生的部分固体物质来源。但由于弃渣并非集中堆放,一般多是危害不大的小型泥石流,预测危险性小。

(三)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河流崩岸危险性的预测

管道工程将穿越13条主要的大中型河流,其中长江和大悟河流量最大,岸坡不甚稳定,历史上发生过较大崩岸。管道穿越河流采用大开挖、定向钻、盾构和隧道等施工方法(见表8-1)。

定向钻和盾构法的施工办法从河床底部侵蚀深度以下穿过。由于扰动了河岸、河槽的地质结构,地表、地下水流场均衡可能被打破,势必会引起河岸、河槽的侵蚀再造,以求新的平衡稳定。是否能够发生大的崩岸,这要看岸坡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河势变化、流量大小、人工防护等情况。现按由北向南的次序,对将穿越的10条主要大中型河流逐一预测。

1.大悟河

该河属长江一级支流,地貌属丘陵山区岗状地带,本工程首先在大悟县城南穿越大悟河,顺大悟河右岸穿行至孝昌县小河镇再次穿越大悟河,穿越处河道顺直,河床呈“U”型。河岸由上至下土体依次为粘土、细砂、粉质粘土,下部为砂卵石层,土体松散松软,强度低,但人工植被发育。洪水时最大流量3276m3/s,最大流速1.8m/s,最大冲刷深度2.5m。

预测大悟河管道穿越处,由于已有潜在岸崩段存在,在河水冲刷侧蚀及工程扰动下,施工引发河岸崩塌的可能性大,在洪水汛期施工可能引发两岸大规模崩塌产生。预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中等。

2.县河

位于孝昌县扬店,地处岗坡平原区,地势平缓,河谷两岸坡角5°~15°,河流水深通常2m左右,河谷呈“U”型,岸坡较陡,高 1.5~2.5m,河岸土体上部为粘土、下部为粉细砂、底部是砂卵石层。由于管线工程采用大开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岸坡可能产生小规模岸崩。在河道中施工时,因松散土体处于饱水状态,也易产生滑塌,因此,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不宜过高过长,应逐段进行施工,也免产生大规模的崩滑,对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只要安全措施采取得当,预测岸坡和开挖边坡产生崩滑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3.滠水

滠水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全长142.14km,流域面积2317km2。本工程于黄陂区叶家河东约100m穿越滠水。管道穿越处为岗状河谷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缓,由粘性土、砂土构成,土层较厚。河流顺直,冲淤平衡,河岸稳定。洪水时最大流量4560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0.88m3/s,属于季节性河流。

由于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在穿越河道时将进行基坑开挖,两岸开挖的基坑深度不大,虽然本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在地下水渗流潜蚀作用下,基坑四周边坡可能产生规模有限的滑塌,定向钻施工工程扰动小,预测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基本不会引发两岸崩塌发生,危险性小。

4.倒水

倒水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全长158.14km,流域面积2432km2。本工程于黄陂区周铺南约8 km穿越倒水。管道穿越处为河湖低洼区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缓,由粘性土、砂土构成,土层较厚。河流顺直,冲淤平衡,河岸稳定。河水宽5.5~7.5m,河道宽约300m,洪水时最大流量4713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1.34m3/s。

由于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在穿越河道时将进行基坑开挖,两岸开挖的基坑深度较大,本区地处湖泊边缘,地下水位埋深浅,在地下水渗流潜蚀作用下,机坑四周边坡可能产生规模较大的滑塌,在定向钻施工工程扰动小,预测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可能引发两岸崩塌发生,危险性大。

5.长江

是本工程穿越的最大河流。穿越点位于武汉市白浒镇,水面宽1000m左右,两岸场地开阔,交通便利。管道穿越处为一河湾,其上游河道急剧变化,形成向南东凸出的“Ω”形急弯。北岸岸坡土体由上而下为素填土、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细砂。汛期洪流最71100m3/s,冲刷深度45m。

由于在南岸白浒镇紧邻江边出露有C—D系的灰岩、砂岩形成的天然矶头,自上而下径流的江水经矶头阻挡后,水流主流线随即改变方向向北岸偏转,从而增强了水流对北岸的冲刷侧蚀作用,在不断冲刷侧蚀作用下,已形成了长江北岸的潜在岸崩段,岸坡土体结构松散、松软,在工程施工扰动下,随时都有产生崩滑的可能。此外,在穿越河道时采用的盾构法施工将进行基坑开挖,由于河道深。两岸开挖的基坑必然较深较大,因本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仅有1~2m,基坑开探过程中或开挖好后,必然要进行基坑降水,在降水过程中将导致渗流潜蚀作用下,极易导致基坑四周边坡产生滑塌,进而危及到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所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较大。

根据穿越处岸坡工程地质条件和河势的演变趋势,预测长江管道穿越枯水季节施工北岸可能引发较大规模崩塌,南岸可能引发小规模的崩塌;洪水汛期施工可能两岸均引发较大规模的崩塌,危险性大。

6.陆水河

穿越点位于赤壁市北霞落港,为长江一级支流,穿越处河流较为顺直,河面宽度约260m,河堤间宽约350m,河堤高约8~10m。其上游约9km为陆水水库,水位波动不大,近30年洪水均未漫过两岸河堤,目前河道内有采砂现象。

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预测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时不会引发两岸崩塌发生。由于河道内有采砂现象,因此,在管道设计时,应适当加大其埋藏深度以免将来因河道采砂导到管道的损毁,危险性小。

7.新墙河

新墙河(又称微水),是直接注入东洞庭湖的较大支流,源出平江宝贝岭,流域似桑叶状,平均流量52.60m3/s,天然落差400m,坡降7.18‰。管道在岳阳新墙乡处穿越新墙河,穿越两岸地形平坦,河岸两侧有碎石护坡,河水宽约80m,河道宽300~400m,水深2~3m,属于季节性河流,水清。据区域地质及现场观察,穿越地层为粉土,粘粒含量高,层厚3~4m,其下为细砂,建议围堰导流大开挖,具体开挖深度建议经初步勘察后再定。

由于管线工程采用大开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岸坡可能产生小规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时,因松散土体处于饱水状态,也易产生滑塌,因此,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不宜过高过长,应逐段进行施工,也免产生大规模的崩滑,对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只要安全措施采取得当,预测岸坡和开挖边坡产生崩滑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8.汩罗江

穿越点位于汨罗市新市镇附近,两岸堤高约6~8m,河岸间宽约260m,大约1983年出现过河水漫过两岸堤坝的现象。穿越处上游河段有采砂现象,拟利用已建忠武线长沙支线输气管道汨罗江隧道通过,危险性小。

9.捞刀河(湘潭支线)

穿越点位于长沙县果园乡南瞿家塅附近,为湘江一级支流,穿越处河流较曲折,属河道下游,河流坡降较小,河水宽约50m,河岸间宽约250m。由于管线工程采用大开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岸坡可能产生小规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时,因松散土体处于饱水状态,也易产生滑塌,因此,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不宜过高过长,应逐段进行施工,以免产生大规模的崩滑,对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只要安全措施采取得当,预测岸坡和开挖边坡产生崩滑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10.浏阳河

穿越点位于长沙县塱梨镇东南渡头附近,为湘江一级支流,穿越处河流较曲折,属河道下游,河水宽约150~180m,河岸间宽约270m。河床及其岸坡较平缓,由粘性土、砂土构成,土层较厚。河流顺直,冲淤平衡,河岸稳定。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地下水位埋较深,预测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时不会引发两岸大规模崩塌发生,危险性小。

(四)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特殊土变形危险性的预测

1.软土

管道经过的湖北长江、大悟河、倒水、滠水及湖南的汩罗江、浏阳河冲湖积低平原地区,位于河流与湖泊边缘,有较大范围的软土分布,软土压缩变形垂直压力在100k Pa左右,容许承载力为20~98k Pa。由于该区段内河流深切,地形较平缓,坡角较小,在河流两侧,低洼湖泊、水田、藕田两侧分布有淤泥、淤泥质粘土及饱和粘土,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且厚度变化大,垂向剖面上可能出现由结构密实的粘土与饱水粉细砂层、淤泥质土类呈间互成层的现象,这些地段土体岩性差异大,力学强度各异,若工程开挖或加载,一方面易导致不均匀沉降变形,另一方面若工程边坡形成后,易导致软土的压缩挤出坍滑,引起建筑物损坏。但本工程无论是管道,还是分输站,都是轻荷载构建,一般不会引发软土的变形,如果有个别重载设备和加压震动设备的安装,则有可能引起淤泥土地段小规模的压缩变形、压缩挤出坍滑。所以,建设过程中应对强度较低的软弱土进行清理,采取夯实压密措施,以改良土体、提高地基强度。

2.膨胀土

管道经过的丘陵山前垅岗平原和长江冲洪积波状平原(二、三级阶地)地区,有大范围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粘性土构成的膨胀土分布。膨胀土中矿物成分以蒙脱石、水云母为主,化学成分以 SiO2、A12O3、Fe203为主。具有失水收缩,遇水膨胀的特点,自由膨胀率 Fs=30%~70%,膨胀力Pp=17~46kPa,有荷载膨胀率 VHa=0.025%~0.805%,属于弱胀缩性土。水分变化对膨胀土影响深度一般为4m左右,急剧影响层深度一般为1.8m~2.25m左右。

本工程在膨胀土区的施工方法主要为大开挖—沟底垫层—埋管压实的办法,埋置深度为1.2m,管道设计管径355.6mm。也就是说管道埋置位置一般在1.5~2.5m,正好是急剧影响层,膨胀土的胀缩变形活动正好作用于管道,不利于管道的稳定运行,这是不利的一面。另一方面人工开沟铺设垫层后,人为在管道沿线形成了孔隙潜水的含水通道,易接受降雨入渗,上层滞水广泛存在,在一定深度内降雨入渗与蒸发量大,为膨胀土体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同时土体开挖后由于膨胀性,雨水浸入风化带内发育的裂隙中,使粒间联结力被削弱,土粒易于吸水膨胀。在平行坡面方向,吸水作用使土体横向膨胀势能显著增加,膨胀土坡上的土体沿坡面向坡脚方向产生位移,坡脚处较大的位移使该处抗剪强度首先越过峰值而逐渐降到残余值,在土体重力及大气降水入渗产生的静水压力作用下产生坍滑。

综上所述,本工程会加剧膨胀土的胀缩变形,但胀缩变形的规模有限,而且经过简单的施工工艺改良,还可以大大减弱膨胀土的胀缩变形,从而减少对工程的危害。所以,建设过程中应对强度较高的胀缩土进行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状评估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不会因工程建设而引发或加剧灾害。

❺ 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变化的驱动作用

工程建设特别是大型工程建设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交通工程、能源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逐年增长,从1949年到2008年,铁路营运里程从2.18万Km增长到7.97万Km,年均增长率为2.2%;公路里程从8.07万Km增长到373.02万Km,1949~1999年年均增长率为5.8%,1999年以后公路建设加速,年均增长率增至11.5%。我国从1988年开始兴建高速公路,至2008年总里程已达到6.03万Km,平均每年增长0.30万Km。截至2008年,我国共有水库86353座,其中1亿m3以上的大型水库529座,0.1亿~1亿m3的中型水库3181座,10万~1000万m3的小型水库82643座,总库容达6924亿m3。从图3-17和图3-18可以得出,我国铁路建设始终保持稳定发展的趋势,公路建设和水利建设1999年以后加速发展,总体上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作用呈加剧态势。

图3-17 1949~2008年中国铁路和公路里程增长情况示意图

从区域上看,各个地区工程基础设施存在很大的差异,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作用的强度差异明显。以公路建设为例,我国平均公路密度为0.39Km/Km2,东部沿海地区平均公路密度远大于西部地区(图3-19)。平均公路密度大于1.40Km/Km2的省份依次为上海、江苏、河南、山东,说明这4个省份公路建设发展较快,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重庆、北京、安徽、天津、广东、湖北、浙江7个省份公路密度超过1.00Km/Km2,接近发达国家的公路密度。而陕西、海南、云南、吉林、广西、黑龙江、宁夏等省份的公路密度小于0.60Km/Km2,说明这些省份的公路建设还有很大潜力。

图3-18 1985~2008年中国大中型水库与小型水库数量变化示意图

图3-19 2008年中国区域公路密度分布示意图

工程建设活动对地壳表层有不同程度的扰动,特别是大型工程活动常常对地质环境产生强烈和深远的影响,出现了多种地质环境问题,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大型水库建设一般要淹没大片的耕地,极大地改变了原来的水文条件和生态条件,从而使地质环境要素发生变化,易于诱发岸边再造、水库淤积等问题。例如,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库岸坍塌十分严重,水库淤积速度加快,不得不增设坝底泄沙工程。大型工程建设改变了地质体应力平衡,易于诱发地质灾害。我国多条铁路,如宝成铁路、成昆铁路、鹰厦铁路等,大部分路段在山区穿越,山地岩石强烈风化、裂隙发育、山坡陡峻,沿线进行了大量的切坡和隧洞开挖工程。铁路建成后,每年都遭受塌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侵扰,造成路基破坏,交通中断,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西部大开发启动以后,各类工程建设造成了次生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人工泥石流、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地质环境容量面临着严峻挑战。据统计,近年来工程建设活动所诱发的地质灾害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51%以上,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有50%甚至70%与不恰当的开挖或支护有关[12]

❻ 工程地质灾害是什么

工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工程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环境、资源发容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

❼ 知识普及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需要做哪些工作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进行地质灾害专危险性评估。建设单属位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向规划部门提交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书面审查意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当按照规定分级向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经评估或鉴定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❽ 什么情况不算地质灾害工程建设过程中,边坡坍塌,算地质灾害还是安全问题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边坡坍塌的原因如果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地质原因发生,则算地质灾害,如果是安全措施不到位,则属于安全问题

❾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已有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评估区内已有地质灾害是采空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岸崩和膨胀土胀缩变形灾害等,我们在上一节中已论述了它们的分布、活动特征、形成机制,并对其危险性作了现状评估。这里针对管线工程的特点,地质灾害与之相对位置,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采空地面塌陷

应支线管道工程在里程40km附近南侧的知府湾为石膏矿,在里程50km附近北侧的四里棚为岩盐矿,此二矿目前正大规模开采中。地下采空引发的地面塌陷已造成严重的灾害,殃及民房、住宅、工厂车间,多项工程设施、道路交通等破坏,目前灾情还在进一步扩大加剧中。拟建管线距上述二矿的塌陷区中心均有1km左右,考虑到工程使用年限数十年,而塌陷区范围还在扩大加剧的现状,应城支线里程40~52km,危险性大。

(二)岩溶地面塌陷

干线经过的里程608~618km地段系湖北省咸宁市城郊区(官埠桥—北洪桥地段),因大量抽汲岩溶水作城市供水,导致地面塌陷不断发展,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地面塌陷仍处于较不稳定状态。该地段拟建管道工程与塌陷带平行展布(见图8-5),二者处于同一向斜构造带中,为向斜核部附近,是地下水径流汇集带,在长期的地下水位反复升降过程中,易产生潜蚀作用,虽然管线设计考虑了城市规划的影响,但随着未来城市的扩大,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影响范围必然扩宽,由于本工程距离咸宁市较近,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仍有可能遭遇类似的地面塌陷,以致于对工程造成危害。所以工程可能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因此本工程建设遭受岩溶地面塌陷的危险性大。

此外,在干线里程618~705km段内,展布有寒武—三叠系的碳酸盐岩,尤其是618~660km地段内石炭—三叠系碳酸盐连续沉积,拟建管线又顺较紧密的构造线敷设,断裂较多,隐伏岩溶应较发育,具备发生地面塌陷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虽目前未出现地面塌陷,但其危险性不容低估,故该段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为中等(660~705km危险性小)。

(三)岸崩

干线里程372~385km沿大悟河右岸敷设,距岸畔近。该地段大悟河洪汛期有局部岸崩发生,故在工程施工和运营期间发生岸崩的可能性大,预测危险性中等。

(四)膨胀土胀缩变形灾害

管道在膨胀土地段敷设时,一般在沟槽底部铺设垫层,形成隔水通道,使降雨难以入渗到深部,管道周边膨胀土的含水条件始终保持一定的水分,将减少因水分变化过大而产生胀缩变形的机会。因此,只要将膨胀土地基处理好,就不会出现大的灾害,故本工程在平原区遭受膨胀土变形的危险性小。

❿ 常见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的影响

举个例子吧, 设想一个场地,要建一个高楼。
拟建场区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质结构较复杂,岩土层性质变化较大,对其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应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论证,尤其探明灰岩的分布和岩溶的发育情况,避免由于基岩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的不明而引起岩溶地面塌陷、软弱土层地面沉降、基坑失稳破坏、基坑降水诱发地面沉降、基坑突涌、地基土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等灾害的发生,从而对建筑基础造成破坏。
3、针对基坑降水地面沉降地质问题,可根据周边环境设置有效的止水帷幕,如不能设置有效的止水帷幕,可采取回灌井方案,同时需注意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及周边影响区域内的建筑物变形监测。
4、基坑开挖面积及深度较大,开挖土方量大,堆放在评本区内可能造成堆积土边坡失稳,施工时应注意选择弃土堆放场所并注意控制堆放边坡角度处于自稳范围内。
5、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中等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对可溶性岩层的分布、特征、是否存在溶洞、是否造成岩溶地面塌陷灾害进行分析、论证或查明,以避免隐伏性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发生;岩溶区施工灌注桩宜选用对地基扰动和影响小的成孔工艺,如回转钻进成孔。灌注桩施工前应进行专门的施工勘察,查明岩溶洞隙及其伴生土洞的位置、规模、埋深等情况;当采用嵌岩桩时,应进行专门的桩基勘察;对一柱一桩的基础,应逐桩布置勘探孔,直径大于1m的桩应布置2-3个勘探孔。勘探孔如发现溶洞或土洞应跟踪注浆充填。
6、本区域土层中夹有高岭土,在施工过程中注意高岭土与地下水作用产生的危害。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时,应防止地表水及地下水浸泡地基土,也不宜暴晒地基土,保持地基土的天然湿度。
7、针对基坑涌水地质问题,需进行次重点防治。应对基坑内水量进行必要监测,同时采取合理的降水措施,并配合相应的截水和排水措施,如修建截水沟、排水井等,避免发生基坑突涌。工程建设时采取合理防排水措施,及时疏排地表水,防止浸泡冲刷地基。
8、本区内桩端持力层局部高差较大,基础施工时应加强桩端持力层的验收工作,确保桩端进入持力层一定深度。另外,桩身过长时桩长细比过大,在进行设计及施工时应避免过大的弯曲变形造成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危害。
9、场地现有的地面高度有一定的高差变化,如果本区工程建设出现或存在人工边坡,应根据具体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设置相应的挡土墙的防护措施。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