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如何防汛防地质灾害

如何防汛防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22 07:14:36

1. 我们怎样预防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回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答损失降到最低。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3)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4)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5)洪水过后,要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

2. 地质灾害如何防范

要想防范地质灾害,就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地提高防范意识,在灾害来临的时候及时撤离,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不要轻易在危险地带停留,并且各地方要做好防治能力监测工作,进行主动防范。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

地质灾害主要指的是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产生威胁、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一般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地震、火山等。

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在发生泥石流、塌方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地方停留,一旦发现险情,应及时向地方相关部门报告。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

3. 怎样防治地质灾害

浅谈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动面可以是受剪应力最大的贯通性剪切破坏面或带,也可以是岩体中已有的软弱结构面。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往下滑动,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也很快,其过程分为蠕动变形和滑动破坏阶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急剧的滑动,下滑速度从每秒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因此,研究滑坡的成因及行为特点,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来避免滑坡的发生或者是减少滑坡发生后的损失。下面从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滑坡的成因及滑坡的防治措施几个方面分别作简单介绍。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1.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类型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越过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封闭洼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1,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2,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4,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由此可见,一个滑坡完整的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组成。当然,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

2.滑坡的分类

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或在滑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治理。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指标,各国学者和工程部门对滑坡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我国铁道部门则按滑坡体的岩性、滑面与岩土体层面的关系、滑体厚度等进行了分类,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从研究山坡发展形成历史出发,则可以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现代活滑坡等类型;日本渡正亮则按滑坡的发展阶段,将滑坡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按滑坡的滑动力学特征,则可分为推动式、平移式和牵引式滑坡。对于一个滑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实践中,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根据突出因素对滑坡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就是看对我们认识、防治和处理此滑坡是否有帮助。

三、滑坡的形成条件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等。它们常常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触发作用。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有关。不同的岩土,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坚硬致密的硬质岩石,它们的抗剪强度较大,抗风化的能力也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反之,如页岩、片岩以及一般的土则恰好相反,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就比较容易发生滑坡。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否则反之。边坡的断面尺寸对边坡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关系,边坡也陡,其稳定性就越差,越容易发生滑动。如果坡高和边坡的水平长度都相同,但一个是放坡到顶,而另一个却是在边坡中部设置一个平台,由于平台对边坡的反压作用,就增加了边坡的稳定性。此外,滑坡若要向前滑动,其前沿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否则滑坡就无法向前滑动。山区河流的冲刷、河谷的深切以及不合理的大量切坡都能形成高陡的临空面,而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之,当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有利于边坡的发育,并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引起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发生变化时,就能发生滑坡。

2.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

滑坡发育的外部条件主要有水的作用,不合理的开挖和坡面上的加载、振动、采矿等,以前两者为主。调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与水的作用有关。水的来源不外乎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农田灌溉的渗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等的漏水等。不管来源怎样,一旦水进入斜坡岩土体内,它将增加岩土的重度并产生软化作用,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力,冲刷或侵蚀坡脚,对不透水层上的上覆岩土层起润滑作用,当地下水在不透水层顶面上汇集成层时,它还对上覆地层产生浮力作用等等。总之,水的作用将会改变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状态、结构和构造等。因此,不少滑坡在旱季原来接近于稳定,而一到雨季就急剧活动,形成“大鱼大滑,小雨小滑,不雨不滑”。这也说明了雨水和滑坡的关系。山区建设中还常由于不合理的开挖坡脚或不适当的在边坡上填放弃土、建造房屋或堆置材料,以致破坏斜坡的平衡条件而发生滑动。此外,振动对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大地震时往往伴有大滑坡发生,爆破有时也会引发滑坡。

四、滑坡防治措施

通过以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及滑坡形成条件的介绍,我们不难得出治理滑坡的相关工程措施。然而,一个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我们只有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计算后,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总的来说,治理滑坡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及时处理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五、结语

本文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条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简单的介绍。天然的或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到处可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各种规模的滑坡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治理滑坡,从而减少滑坡的发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损失。相信通过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滑坡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4. 如何做好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1)在本年度地质灾来害防治方案编制源前完成辖区地质灾害排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区),落实汛期各项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和制度,为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基础依据。

2)排查灾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已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4)排查结束后,及时编制地质灾害排查报告,并将报告主要内容通报当地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Ⅰ)地质灾害隐患点(区)位置;

Ⅱ)危害对象及范围;

Ⅲ)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基本特征;

Ⅳ)地质灾害引发因素及发展趋势;

Ⅴ)已采取的防治措施;

Ⅵ)防治工作建议。

5. 怎样防范地质灾害

你得从很多角度去考虑,政府机构,个人意识,专家类别。主要还是个人防范意识,多了解一些地质灾害常识,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救助他人。

6. 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内容可包括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的种类、防治、预报、报告制度,如何安全选择村民住宅用地防范地质灾害,在雨季如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灾害发生时如何处置及应急救灾等内容。各地可按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公开进行专题学习和培训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张贴宣传画等效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抢险救灾能力。
2、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
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与强降雨有关。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主要起警示作用,提醒被预警区的人员在下雨的时候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其作用类似于雨天提醒大家带把伞。为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强化地质灾害监测,开展实际降雨量监测,一旦发现实际降雨量将要达到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立即通知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居民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避让,减少损失。
3、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群测群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也是实践证明的、现阶段我国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必须动员民间力量,也就是发动群众搞好群测群防,及时发现灾情,及时上报灾情,及时处理灾情。群测群防如同在地灾危险区增加了成千上万个“灾害预警器”,有利于地灾防治工作的全方位开展,有利于提高防灾减灾效率和效果。要着手建立灾害预防体系,逐级落实责任,明确遇到什么情况要上报、报到哪儿。遇到紧急情况,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比如敲锣打鼓或高声呐喊,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4、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不少地质灾害由降雨诱发,为此由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联合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因此,根据降雨气象预报,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可以对那些主要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由于气象部门的监测点多集中在市区和平原,在山区的监测点相对少。而地质灾害多发在山区,建立地质部门自己的降雨监测点迫在眉睫。
5、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措旌,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7. 怎样才能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泥石流如何预防

一、防灾避抄险明白卡的作用袭及意义: 1、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可以通过防灾避险明白卡,明白当地质灾害来临时该采取何种避让措施以及平时该如何监测、防范地质灾害。 2、当灾害来临时可以使受灾害威胁的群众通过卡片的说明,及时、有效地实施避让,从而保障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3、防灾避险明白卡必须要发放到每一户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手中。二、按照以下制表填写:

8. 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

防洪减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从气象、水文预报到修筑调洪、蓄洪和防洪工程河道整治、流域综合治理以及防汛抢险等各种措施,必须协调一致、统筹安排。

1.洪水预报

在各种地质灾害中,洪涝灾害可预报性最强。因此,必须抓住这一特征,加强气象、水文预报工作,准确及时地掌握洪水信息,为防汛抢险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防汛抢险如同战场上的对敌作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特别是遇到超过警戒水位的特大洪水时,根据洪水预报可以有计划地进行水库调度,决定是否启用分洪、蓄洪工程,组织防汛抢险队伍等,使洪涝灾害减至最低。洪水预报的基础是暴雨的预报和监测,气象站、水文站和雨量站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观测站点的空间分布不均,降水实况的监测水平受到很大限制。利用雷达回波及气象卫星云图资料监测预报降雨,虽然目前只能做到定性的估算,但对防洪抢险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整治河道与修筑堤防

整治河道或修筑堤防,可以将洪水约束在河槽内并使其顺利向下游流动,是有效预防洪水灾害的工程性措施。目前,我国约有20×104km的堤防,绝大部分为土质堤防,主要分布在江河中下游及沿海地区。其中大江大河干流、主要支流、海堤、重点圩院的堤防约有5.6×104km。黄河下游堤防、长江中游荆江大堤、淮河北大堤、洪泽湖大堤、京杭运河大堤、珠江的北江大堤以及钱塘江海塘等堤防工程,都经历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工程规模宏大,对防洪减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水库建设与水坝加固

修建水库控制上游洪水来量,可以起到调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从而减缓中下游地区的抗洪压力。暴雨过后,洪水来势凶猛、洪峰流量集中,利用水库调节洪水流量十分有效。在山地丘陵区与平原区交接河段修建控制性水库,对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江大河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洪作用更加明显。美国全国河流的年径流量约为17000×108m3,已建水库的库容达10000×108m3,总库容占年径流量的60%。我国河流的年径流量约27000×108m3,已建8万多座水库,总库容约4500×108m3,约占总径流量的17%;但在现有水库中,约1/3是病险水库,防洪与兴利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4.分滞洪区建设

在大城市、大型厂矿等重点保护地区,需要在其上游地区修建分洪区或蓄洪区。当洪水来临时,按照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原则,可将超过水库和堤防防御能力的洪水有计划地向分洪区分流,以保证重点城市和厂矿的安全,减轻洪水灾害。

然而,对于分滞洪区的建设,堵与疏的争论在我国从大禹时代就开始了。所谓堵,就是修建防洪工程,尽可能防止洪水出槽;疏,用现在的术语,被称为非工程性防洪措施,是防洪减灾的发展方向。

非工程措施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来了,1958年美国开始接受这一概念。1966年以前,美国的防洪策略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利工程,防止洪水泛滥。由于洪泛区土地不断开发,经济迅速增长,聚居人口增多,虽然防洪投资年年增加,但洪水灾害损失却有增无减。从1966年开始,美国防洪政策调整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对洪泛区和蓄、滞洪区的经济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调整,制定疏导洪水的应急方案,建立强制性的防洪保险。美国密西西比河爆发特大洪水时,洪泛区的人员必须全部撤离,政府并不采取任何防洪的工程措施,洪水过后则通过保险重建家园。

5.防潮抢险

在洪水期间,为了确保河道行洪的安全,防止洪水泛滥成灾,采取紧急的工程措施以防止洪水破堤出槽,是防汛抢险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我国防洪战线长、汛期长,防洪工程措施标准低,非工程措施不够完善,所以防汛抢险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时,百万军民组成的抗洪抢险大军苦战两个多月,昼夜坚守在长江大堤上,排除了无数个塌堤溃坝的险情,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和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安全。

6.流域综合治理

无论是洪滞灾害还是其他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都是由多种措施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但在减灾实践中,往往重视直接性的工程防治措施,忽略间接的基础性防治工作。例如,在防治洪水灾害方面,重视水库和堤防建设,忽视水土保持以及分洪区和蓄洪区管理。在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方面,强调灾害对生命财产的直接破坏作用,忽视其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过后,我国提出了明确的防灾、救灾和恢复重建方针,制定了综合治理洪涝灾害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

1)加高加固堤防,消除隐患,全面提高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

2)加强水库管理,消除病险水库,保障水利工程安全有效运行,大力兴建新的水库,进一步增加拦蓄洪水能力。

3)加强湖泊洼淀和分蓄洪区管理,退田还湖,合理开发利用湖泊。

4)疏通河道,清除行洪障碍,保障江河畅流。

5)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防治崩滑流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减少河湖泥沙,改善河道环境。

6)提高灾害监测与预测预报水平,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灾害保险,实现社会化减灾(张业成,1999)。

小结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冒顶垮帮、岩爆、瓦斯爆炸与煤层自燃、矿井突水,受环境要素影响,其作用方式不同产生的灾害形式不同,采取的防治措施亦不同。对于工程建筑物,地震效应大致分为场地破坏效应和强烈振动效应两个方面,它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大小和震中距等因素有关。地震灾害的破坏形式有地面运动、断裂与地面破裂、余震、火灾、斜坡变形破坏、砂土液化、地面标高改变、海啸、洪水等。特殊土主要指黄土、膨胀土、盐渍土、软土、冻土、红土等,由于土层的特殊性,产生的地质灾害形式各不相同,有相应的防治处理措施。土地荒漠化是广义而复杂的概念,包括土地贫瘠化、盐渍化、沙化、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水土环境异常主要表现为表生地球化学环境的改变而影响人体健康,典型的有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洪涝灾害即是遭受洪水袭击而产生的自然灾害,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式不一,但它们多与地质动力过程相关。气候是控制洪涝灾害的先决条件,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崩滑流活动与河湖淤积等因素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程度。

复习思考题

1.我国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2.何谓砂土液化?

3.脆性围岩的变形破坏形式有哪些?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4.何谓煤层自燃?预防煤层自燃的技术措施有哪些?

5.矿井突水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6.特殊土在工程建设中容易产生哪些工程问题?

7.何谓土地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

8.水土流失的类型有哪些?影响因素是什么?

9.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0.最常见的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主要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9. 怎样防洪最有用

1.加固堤坝 2.做好排水 3.重要地点建防洪墙 4.重要出入口加装防水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