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区工程地质条件
Ⅰ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青岛市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一)青岛市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1.矿山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青岛地区的矿产主要以非金属矿为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石材、砂类,包括花岗岩和大理岩及建筑用砂,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崂山、大泽山、小珠山等地,大理岩则主要分布在平度、莱西等地的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下游地带;另一类是石材以外的非金属矿,种类比较多,分布也比较广,但以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的石墨为主。金属矿产分布较少,以金为主,主要产在平度、莱西等地。
矿石环境地质问题主要由采矿造成,包括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雨季引起的渣石流及水的污染,采空区的崩塌、积水、矿山简易道路引起的滑坡、采矿、采砂对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等。青岛地区最为重要的矿石环境地质问题是采矿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矿区排污对地下水的污染,以平度石墨采区、莱西一带最为严重。
2.崩塌
青岛地区的崩塌主要指岩体的崩塌,多发生在崂山、小珠山、大泽山等地势陡峻地带,该区险石林立,断裂带纵横切割,裂隙发育,风化强烈,组成山体斜坡的岩体被若干组结构面切割成规模不等的多面体,在重力、地表水、震动作用下,岩体发生失稳快速下落,有岩块滑动、崩落、坍塌等不同方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开山辟路、工程建设及废气的采石场,破坏了山体边坡地应力的自然平衡,加大了崩塌隐患,在每年的雨季,大小不等的岩体崩塌、滑落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公路交通及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3.地裂缝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地质现象,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
1983年9月中旬一场大雨过后,青岛市城阳去仲村西北沿青———即公路东侧10多米处发现一条走向25°,长80m、宽约0.3~0.4m、深度大约1.5m的地裂缝,该地裂缝始于1981年初,后于1982年7月及1983年9月两次出现,均发生在雨后,并逐次有所延长。
4.滨岸侵蚀
青岛地区由于绝大部分海岸是基岩海岸,侵蚀灾害主要发生在局部沙质海岸部位。众所周知,沙质和粉沙质海岸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前些年海岸带地区的无计划开发,特别是无限制的掠夺性挖沙给沙质海岸环境带来一系列的灾害。如青岛流清河一带的挖沙,使海岸侵蚀加剧,波及公路桥梁安全,迫使公路内迁。
(二)青岛市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青岛地区主要地方病为斑龋病(氟斑牙)及氟骨病,属生物地球化学疾病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长期饮用氟含量高的水及食用含氟高的粮食、蔬菜,使过量的氟积存在体内导致,而其中饮水是人体氟的主要来源,约占总量的65%。青岛地区的氟病发病区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中下游西岸至胶莱河之间的山前冲积平原低洼地区,氟含量最高区在平度市中庄镇西北一带,最高为国家标准饮用水标准的13.75倍,为高氟病重点防治地区,另外在莱西市夏格庄、姜山镇、即墨太址庄等地附近也有零星分布。
高氟区地形主要为平缓或封闭的盐碱低洼区,上覆第四系粉质黏土中普遍夹有不规整的钙质结核层,含氟量较高,底部基岩为白垩系清山群和王氏群碎屑岩类,氟含量达(545~600)×10-6,且易溶系数高。
高氟区地下水特点为:地下水径流交替缓慢,偏碱性,pH=7.5~8.3,阳离子中Ca占主导地位。
2.人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海(咸)水入侵
青岛地区的海(咸)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地下水比较丰富、开采集中、开采量大且靠近海(咸)水的地区,也有因改变耕作方式或沿海滩涂开发不当造成的。
(2)区域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水质污染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发生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变化,其结果造成原本紧缺的地下水资源无法利用或因处理被污染的地下水而造成用水成本提高和资源浪费。地下水循环速度慢,一旦污染很难恢复,因此预防和治理地下水水质污染非常重要。
选取能够代表青岛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状况的Cl-、SO2-4、矿化度、硬度、NO-3、NO-2、酚、锰等指标,进行地下水水质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小沽河上游补给区为金矿和石墨矿集中分布区,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再加上农业污染,水质曾严重超标,近几年通过治理整顿,污染势头得到控制;支流大沽河主要受莱西市排污影响,经过污染治理,Cl-有下降趋势,但水质仍然超标,如孙受-朴木段;大沽河下游、白沙河-城阳河下游、张村-李村河、洋河、漕汶-岛耳河及王戈庄河下游主要为城镇工业污染及海水入侵,尤其近年的城市规划多将该处划为工业辐射区,随经济、城镇的发展,污染速度较快,主要超标组分有Cl-、SO2-4、NO-3、矿化度及总硬度、酚、锰等,急需加强整治,遏制污染加剧趋势。
(3)地下水降落漏斗
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会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青岛地区现存主要的地下水开采漏斗位于平度市南洼区,漏斗中心位于蓼兰-中庄附近,主要由蓼兰新华造纸厂超采和农灌超采引起。平度南洼漏斗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的,80年代以来,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使地下水长期处于采大于补的状态。该漏斗在长时间中面积有扩有缩,基本在多年调节允许范围内,不是在无限扩展。该漏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工农业开采,漏斗呈箕形向胶莱河扩展并延至高密市境内,其主要特征为:漏斗发育处于多年调节允许范围,且范围较小,深度较浅,另外距离海岸较远,由此带来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地下水资源减少,取水深度及难度加大,大批浅井报废,易引起地下水测向径流污染。
2002年平度南洼漏斗现状是:枯水期漏斗面积146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03m,最低水位标高-1.56m;丰水期漏斗面积199.7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94m,最低水位标高-2.37m。总的来看,平度南洼漏斗现状处于收缩期,是蓼兰新华造纸厂停产、开采量减少、区域地下水径流向西补给的必然结果。
(三)青岛市的生态环境问题
1.植被发育情况
青岛地区的植被按其发育程度、种类可分为密林区、一般林区、稀疏林区、农田植被、沼泽植被、裸岩植被及其他植被等。
2.水土流失
(1)土壤类型
青岛地区的地形复杂,土壤类型较多,但主要有五大类,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青岛市土壤总面积82.55×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35%。
(2)水土流失现状
2000年青岛地区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40.64×104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6.6%,轻、重、中等水力侵蚀面积占10.83%。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6.4%,耕地中中等水力侵蚀面积9.65×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8%,占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积880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0.22%。
3.农业污染情况
2000年青岛地区耕地面积为54.6×104hm2,农药施用总量达7451t,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18.7kg。化学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使用量最大、施用面积最广、毒性最高的一类有毒化学品,如此高的施用强度,使青岛市不少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的平衡,农林病虫鼠害的天敌资源被大量灭杀,农产品品质令人担忧。
本次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共采集地下水农药污染样品40件,测试项目为有机氯的六六六、滴滴涕两项指标和有机磷的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乐果、马拉硫磷4项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青岛地区地下水农药污染主要分布在大沽河、白沙河、洋河流域,以有机氯污染为主,尤以滴滴涕最为严重,检出率高达22.5%,超标率达15%,最大超标倍数达80倍。
4.污废水及垃圾排放
青岛市工业废水主要污染源排放区域为李沧区和四方区,主要行业为电力、化工、食品、造纸等。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最大,其次为氨氮、石油类及挥发酚、氰化物、砷等。
青岛市饮用水源区范围内有众多的工业污染源(包括中、小企业),排放工业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水源区的有70多家,年排废水500多万吨。排放污染物及废水量进入水源区最多的是莱西市的工业企业,废水量占总量的70%,纳污最多的水源地是大沽河干流江家庄以下河段,其次是小沽河、白沙河水源区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较多,全市生活污水中直接进入饮用水源区的为170多万吨/年,占总量的1.2%,其余污水就地排放蒸发或渗入地下。
青岛市区地处胶州湾东岸,南临黄海,市区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或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大部分直接或间接进入胶州湾,少部分排入黄海或莱州湾。
随着青岛市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2001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25×104t,较上年度有所增加。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采取填埋方式,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二、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根据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较为详尽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和人为环境3个系统,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植被发育程度、森林覆盖率、平均降水量、地下水富水性、水土流失问题、海水入侵、面源污染问题、岩土体类型、地壳稳定性、地下水污染状况、斜坡环境变异问题、矿山环境问题、人口密度、耕地面积比例、地下水开采程度、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具体指标。
本次评价范围以青岛市地质图作为底图,将评价区域划分为2765个2.0km×2.0km评价单元,对每个单元根据相应指标进行赋值评价。
上述指标赋值的方法有3种:一是根据实测结果得来,如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开采程度等;二是根据统计计算得来,如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对Ⅰ、Ⅱ、Ⅲ、Ⅳ类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别用1、2、3、4标度。
2.评价模型与计算过程
评价模型仍采用神经网络BP模型,参照分区指标,确定40个样本(单元)为学习样本,输入指标18个,输出层神经元1个,隐层神经元1个,隐节点数20个,最大总误差为0.01,最大个体误差为0.001,训练次数只需200次即可,正常系统误差为0.00996,得到的结果要求保留小数点后6位,系统收敛情况很好。样本学习结束之后,就可以判断其余样本的归属问题,根据输出结果,判定某一样本属于哪一类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区。整个计算根据神经网络的BP模型,由计算机完成。根据该模型的计算结果,编制青岛市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图14-5)。
3.评价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青岛市分Ⅰ、Ⅱ、Ⅲ、Ⅳ类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区,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8%、25.6%、36%和10.4%。
1)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区(Ⅰ类区):分布在青岛中东部崂山中低山区,北部大泽山低山区,南部的低山丘陵,莱西北部丘陵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28%。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植被发育,一般无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少量崩塌点,采矿、采石坑少,局部有轻微的水土流失,地下水质量为Ⅲ级,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不大。
2)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区(Ⅱ类区):分布在中北部冲洪积平原、剥蚀堆积准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胶南市东南地区,青岛市区周围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25.6%。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植被比较发育,一般有较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分布,地下水质量为Ⅲ-Ⅳ级,有地表污染源,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大。
图14-5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区
3)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区(Ⅲ类区):分布在青岛市北部的平度-莱西一带的采矿点,平度市西部,胶州湾沿海地区,崂山北部,胶南东部、北部地区,占全区面积的36%,在各类区中占比例最大。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中等,植被不很发育,一般有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例如,采矿过程中,形成了采矿坑、矿渣堆,并在采矿过程中形成大量废水,由此引起植被破坏,边坡失稳、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程度较重,平度西南部一般分布由于地下水高氟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症,地下水污染,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超采引起了地下水降落漏斗。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
4)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Ⅳ类区):分布在青岛市北部的平度-莱西一带的采矿点,胶州湾沿海地区,胶南市北部地区,占全区面积的10.4%。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差,植被不很发育,一般有很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一是采矿引起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和地质环境破坏问题,二是海咸水入侵。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
Ⅱ 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
该院已经改制了,属于企业了,没有事业编制这一说了
工程勘察甲级资质、地基与基础工专程施工一级资质属和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勘查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测绘乙级资质、国家海洋局颁发的海域使用论证及测量乙级资质及山东省建设厅颁发的土工试验甲级资质
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有:①岩土工程,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测试、监测、检测、岩土工程咨询、监理,岩土工程治理;②水文地质勘察,包括供水水源地选址、勘察及地下水资源评价,凿井等;③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深基坑开挖、防渗、支护等;④测绘工程,包括地形测绘,地籍测绘、工程测量、沉降监测等;⑤地质勘查,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地热资源、矿泉水资源勘查评价等;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评价、治理;⑦地下管线(网)、地下空洞探测,坝体查漏,岩、土、水室内及原位测试、试验;⑧旅游、接待及餐饮服务等。
Ⅲ 青岛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待遇何如有无事业编制谢了
青岛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待遇何如?
答:效益很好,待遇视岗位而定。
有无事业编制?版
答:现在院里实行权三种制度,人事在编、人事代理和劳务派遣。根据当时签约的情况确定你是否有编制。但一般都需要参加省地矿局统一考试才会有编制。
Ⅳ 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分析与评价
一、主体功能区的提出
青岛市在“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完善城市功能区划与发展布局的主要任务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优化整合、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使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内在分工联系和城乡发展基础条件相适应,城市发展与城镇布局、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相协调,引导和促进青岛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同时,“十一五”期间,结合青岛的地域特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布局引导、重点带动”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产业特色鲜明、集中度强的产业带、产业区,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二、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依据工程地质环境的共同要素,参阅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著名专家论述及相关资料,结合青岛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的独特特点,确定了评价体系的一级评价因子及二级评价因子(图14-3)。
在确定评价因子后,采用层次分析法首先确定权重,然后对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各个评价单元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逐一计算评价,利用面向对象的C++程序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用圆滑的曲线在网格图上圈出同一质量等级的单元,得到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图14-4)。
图14-3 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三、青岛市功能区划与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适宜性分析
1.优化整合区适宜性分析
如前所述优化整合区在市区内的范围是市南区、市北区、部分四方区、崂山区与开发区,指建设密度和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弱的区市建成区和产业项目基本饱和的工业园区,集中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投资、会展商务、研发设计、居住度假、购物餐饮、卫生医疗、体育赛事等。
优化整合区主要由构造剥蚀地貌-丘陵区组成,主要山脉有午山(海拔398.3m)、浮山(海拔368.0m)与太平山(海拔150.2m)等。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主要为良等、中等和差等。
(1)良等区(Ⅱ类)
四方区北部为剥蚀地貌,李沧区南部为冲积平原,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工程地质环境为良等区,适合进行工程建筑开发建设,适宜建设低层、多层及高层建筑,采用伐板基础及条形基础即可满足承载力要求,建筑成本较低。
(2)中等区(Ⅲ类)
市南区、市北区及部分四方区,为中等区,区内人口密集,高楼林立,工程活动不仅面广,而且强度大,强烈地改变着原生地质环境,地质体过度加载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区内可以利用开发的土地很有限、很珍贵,不宜大规模、大面积的开发。
沿海泊河区地下水受污染程度大,应严禁向河中排放污水,建议沿河绿化,修建沿河公园,以防治污染加重。
(3)差等区(Ⅳ类)
市南区浮山所、崂山区山东头一带为滨海松软冲积海积层,第四纪覆盖层厚10m左右,基岩为燕山晚期花岗岩,基岩之上土层为角砾层,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当进行工程建设时,应以箱形基础或桩基基础为宜,区内人口密集,适宜发展会展商务、研发设计、总部经济。
黄岛区地貌为海积平原,土体主要为含淤泥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及少量中细砂层,地基承载力低,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为差等区,在工程建设时要进行地基处理,置换或夯实软弱土体方可作为建筑物的持力层。适宜建设承载力较低的工业厂房、轻工业园区等。
图14-4 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适宜性综合评价
开发区的其余地貌为低山丘陵区为主,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坡降一般小于3%。第四系以下为中生代火山岩和燕山期岩浆岩,主要岩性为凝灰岩、花岗正长岩、内含较多的岩脉。该区域不具备发生沙土液化、崩塌、泥石流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建设的适宜地点。
综上所述,在优化整合区内,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总体为中等,因区内建筑已很密集,地震、地质灾害等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不适宜大规模、大面积的过度开发;适宜发展居住度假、会展商务、研发设计经济。遵循集约化资源利用、高度化产业结构、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原则。
2.重点开发区适宜性分析
重点开发区指发展潜力较大、聚集经济人口条件较好、开发强度较低、依法批准的五市三区新增规划建设区。重点开发区在市区范围大体包括部分李沧区、城阳区。李沧区逐步淘汰低端加工业,集中发展都市工业、职业培训、临港产业、商贸物流等。城阳区建设环胶州湾东岸、北岸、西岸3个工业产业带。这类区域要增加建设用地、鼓励人口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1)优等区(Ⅰ类)
夏庄、惜福镇、流亭一带地貌属于山间河谷冲积平原区,城阳、河套、棘洪滩一带地貌为山前冲积平原区。工程地质环境为优等区,地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地基承载力适中,而且建筑密度较小,有较大的开发空间,适宜大规模开发。
(2)良等区(Ⅱ类)
沧口、上马一线为良等区,地貌属于山前冲积平原区,区内建筑密度小,土地成本低,应以占地面积大、开发强度适中的工业园区、住宅小区等建筑为宜,适宜多层、高层建筑开发。区内第四纪覆盖层较厚,适宜地下供热、供气、供水、通讯管道网络等市政工程建设的敷设。
(3)中等区(Ⅲ类)
环胶州湾分布有滨海堆积平原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为中等区。在墨水河、白沙河入海口处地下水位抬高,岩土工程条件差。在双埠村与后阳村环胶州湾一带分布有盐渍土与淤泥质土,堆积大量的海相沉积物,且海水大面积入侵,地下水污染严重,岩土体的工程性质差,不适宜进行工程建设,但可以发展盐业、养殖业等。
所以在重点开发区内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总体为优等、良等。区内建筑密度小,土地成本低,开发潜力大,适宜大规模开发,如都市工业、电子工业、临港工业、陆路物流等产业。
此外,当土地开发超强度时,通常要以经济的巨额投入处理地基或加强基础。这种情形对于工程地质专业工作者而言,希望尽可能避免,但由于市中心的区位价值效应,以及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日趋昂贵,以经济投入换取土地的高密度开发的情况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说明适宜性对每一个土地单元或某一性质的场地单元,并非一个定值,不能仅用工程地质学的原则作为衡量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唯一标准。它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价值判断的变化而存在不同的适宜性水平。所以,适宜性分析应具备动态、发展的思维。
Ⅳ 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怎么样
简介: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始建于1996年,隶属于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注册资本:1130万人民币
Ⅵ 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
应该是事业单位吧,都是属于国家部门的。在福州路与江西路的交叉路口那里,应该挺不错的,应该是比较的难进吧。现在这年头,类型于这样的单位都很难进的,因为是旱涝保收,还有外快。怎能一个爽字了得。
Ⅶ 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
应该不是事业单位,但是要比一般的企业单位好的多,它属于事业单位的下属单位.
在海泊桥那里,你可以去看看的,不过马上就要搬迁了
Ⅷ 青岛地区海岸带地质-生态环境初步调查与评价
一、海岸带的环境地质条件
青岛市位于胶东半岛南侧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它是我国重要的沿海计划单列市和海洋科研教学基地,是山东省的经济龙头城市。沿海地区包括即墨、胶州、胶南3个县级市和崂山、城阳、黄岛、市南、市北、四方、李沧等7个区。市辖海岸带北起丁字湾南阡乡金口村东小河口(北纬36°36ཌྷ″,东经120°46༿″),南至黄家塘湾的吉利-白马河口。沿海分布49处港湾、70个岛屿,海岸线总长863.29km,其中,大陆海岸线730.64km,海岛岸线132.65km。近海海域总面积13800km2,其中滩涂面积375km2,浅海(潮高基准面下20m水深)水域面积3255km2。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二、海岸带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
青岛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主要可分为青岛前海沙滩环境变异问题、海岸滩涂环境变异问题、地震灾害、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岩崩与危岩6种。
三、胶州湾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评价
1.胶州湾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演变规律
1)胶州湾面积缩小;
2)纳潮量逐步降低,自净能力日益减弱;
3)纳污量逐年增长,水质和底质不断恶化;
4)海洋生物迅速减少。
2.胶州湾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胶州湾内可划分为4个不同等级地质-环境质量区,各区特征分述如下:
1)地质环境稳定区(Ⅰ区):位于胶州湾内近岸海域,区内大部分区段断裂构造不发育,区域构造稳定性良好,海底地形平坦,底质类型以粉砂淤泥为主,个别地段为黏土。区内水动力条件较弱,以沉积作用为主,潮流流速一般小于30cm/s,波浪高度一般小于0.5m,水深小于10m,波浪对海底工程作用影响较小,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河口地段在雨季水流流速较大,对海底构筑物或海底管线有一定冲蚀甚至破坏作用。
2)地质环境次稳定区(Ⅱ区):分布于胶州湾中心地段,区内基岩埋深20m左右,以火山岩为主,断裂构造较发育,海底地形较平坦,底质类型以粉细砂、粉砂质黏土为主。区内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潮流流速20~60cm/s,波高H1/10为1.5m左右,水深较大,一般10~20m,无其他海底不良物理现象,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3)地质环境次不稳定区(Ⅲ区):主要位于胶州湾口一带,南北向延伸,区内基岩埋深浅,基本裸露,岩性以花岗岩为主,断裂构造发育,海底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水动力条件较强,潮流流速一般不小于60cm·s,波高H1/10为2.0~3.0m,水深一般为20~30m,海底冲蚀作用较强。在该区内修筑海底工程物、铺设海底管道或电缆时须注意潮流的冲刷作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此区水深,海底障碍少,是胶州湾内航道的良好出口。
4)地质环境不稳定区(Ⅳ区):主要位于胶州湾口黄岛至团岛一线中心,呈南北向伸展,是区域内较大断裂构造密集地带和交汇处。区内基岩裸露,海底地形变化大,是胶州湾狭窄的口门地段和水深最大地段,最大海水深达60余米。区内水动力较强,潮流流速大,一般不少于90cm·s,50年一遇最大波高值H1/10一般大于3.0m,海底冲蚀作用强烈,基岩整体稳定性较差,是胶州湾内对海洋工程建设最为不利的地段,在工程规划设计时应尽量避开。
3.基于地质环境条件的胶州湾地区重大工程项目设计探索
(1)地面重大工程
在这类工程项目的地址选择和方案确定时,必须考虑其地质基础的稳定性。总的原则是选择在稳定花岗岩岩体之上,同时必须避开断裂或隐伏断裂及岩石破碎带,以确保其地基基础的稳定。在其他岩层(如变质岩、低强度碎屑岩、现代沉积物)巨厚分布区,原则上不易进行特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限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必须在断裂带附近选址,则在工程设计时以采取加固防动措施及选择分体式建筑方案为宜,避免大型工程垄整体横跨于断裂带或岩石破碎带之上。
(2)地下重大工程
这类工程主要是指青岛市正在筹建中的地铁工程,在考虑选择其线路设计的人口密度、地域分布和经济因素的同时,必须重视其所经过地域的断裂带分布。总的设计原则以避开断裂带为宜,但要避开所有的断裂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在具体设计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与花岗岩体内的北东向断裂重合,而是选择在东西方向上,应尽量垂直于北东向断裂,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地质基础条件对工程的经济影响及可能的破坏作用。故而地铁设计的总体方向以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方向最为安全和经济。
(3)水上工程
水上工程主要是指在青岛沿岸地区所进行的填海造田和水域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填海造田是青岛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手段,世界发达国家也在把这一手段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青岛胶州湾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填海造田的施工工地不宜选择在受局限水流影响的胶州湾内及湾口附近。因为就胶州湾的成因来说,它是由断裂下陷引起的海水入侵所形成,在断裂的大规模沉降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其面积不可能自行再生(海面上升因素除外),因此填海造田加速了胶州湾的死亡。从另一方面看,在胶州湾尤其是F2断裂西侧附近进行重大工程施工,无疑是人工加载,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诱发断裂的活动和地震的发生。故填海造田的地址应选择在东部地区的开阔海岸。
(4)水下工程
青岛市以旅游城市的形象享誉国内外,随着经济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青岛市水下游乐观光园和水下科研城已成必然,考虑到胶州湾的具体情况和青岛市的整体城市规划,地址宜选择在东部开发区的麦岛附近,尤其是水下科研城的选择。
(5)海峡交通
黄岛与团岛之间的直接沟通,关系到青岛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不少专家曾提出了多种选择方案,最主要的就是架设海上桥梁(高架桥、吊桥及拦海大坝等)和开挖海底隧道。从该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分析,胶州湾湾口处是F2、F6及F5断裂的延伸交叉口,断裂破碎带发育,这就给具体施工带来很多麻烦,同时从该地区的地质稳定性来看,只要青岛地区稍有地应力集中,造成地震活动,就将给这项巨型工程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应深入分析评价该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设计。
四、海岸带地质环境初步评价
根据上述海岸带地质环境条件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选择了10个指标来评价海岸带的地质环境质量。
综合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所有因子,按照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进行评判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分别划归各适宜性区,将等级相同的单元连成一片,得到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14-2)。
1.地质环境质量优良区
主要分布于鳌山卫到团岛,以及黄岛至琅琊台一带的沿岸地区。该区地貌单元主要是中度切割的中低山区与侵蚀-剥蚀丘陵,岩性以中生代燕山期崂山花岗岩为主,胶南地区还产胶南群变质岩及崂山期花岗岩。
2.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
主要分布于鳌山卫—丁字河口沿岸地区。主要地貌类型是剥蚀-侵蚀平原和滨海堆积平原。
3.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区
主要分布于黄岛—大港的环胶州湾沿岸地带,主要地貌类型是剥蚀-侵蚀平原和滨海堆积平原。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青岛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相对而言,环胶州湾沿岸区较差,主要表现为海水入侵较严重以及胶州湾北岸淤积等。
五、海岸带地区地质环境的改善与治理
海岸带地区地质环境改善与治理的建议:
1)防震工作应高度重视。
2)加强对胶州湾周边地区地下水开采的管理,遏制海水入侵。
图14-2 青岛市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区
3)科学、合理地开采“南沙”。
4)合理布局近岸工程。
5)加强胶州湾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陆地覆盖区断层的构造活动性调查评价工作。
受时间的限制,本课题未对海岸带地下水文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开展研究,有待下一阶段工作部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