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宋晓东

中国地质大学宋晓东

发布时间: 2021-02-21 16:54:30

『壹』 2015年国际地质分析会议 在哪开

2015年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将于中国台北召开
2014-10-10 来源:7楼网 点击:43 次
一、日期:2015年5月13-19日(星期三至星期二,13-14日会议,15-19日地质考察)
二、地点:中国台湾台北
三、研讨会目的:
在过去二十年中,海峡两岸举办过许多有关地质科学领域的研讨会。1995年3月在中国台北召开了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与会人数达四百余人,开启了两岸开放人员往来以后地球科学领域大规模之学术交流活动。其后自1999年8月起,陆续在北京、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台湾龙潭科学园区、内蒙古赤峰市、以及四川成都理工大学等分别举行了七次世界华人地质大会,使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华人学者有了一个常规性的交流管道。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有感于身为全球华人地质大家庭一分子的责任,联合大陆和海内外地学单位,诚挚的邀请全球华人地质学者踊跃参加2015年在中国台北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让大家携手并进,共创华人地球科学的新纪元。
四、大会研讨专题(待学术委员会讨论以后最后确定)
(1) 地层古生物与气候变迁
(2) 大地构造及亚洲地体构造带演化
(3) 东亚及其它地区造山带多学科研究
(4) 地球化学
(5) 地球物理及地震
(6)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能源
(7) 地质灾害与防灾
(8) 矿物岩石与矿床
(9) 大陆及海洋钻探
(10) 新期构造与第四纪地质
(11) 海洋油气勘察
(12) 地质生物学
五、主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协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国家实验研究院、台湾地震研究中心、国立台湾博物馆、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国立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国立成功大学地球科学系、国立中正大学地震研究所、国立中山大学海洋地质及化学研究所、国立海洋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研究所、国立东华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中国文化大学地质学系、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资源所、中央气象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香港地质学会、海外华人地球科学技术协会(OCESTA)、(美国)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
六、研讨会组织:
主席团:
李罗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主席)
孟宪来(中国地质学会) (主席)
周义明(U. S. Geological Survey) (主席)
朱立新(中国地质学会) (副主席)
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副主席)
罗清华(国家实验研究院) (副主席)
刘忠光(Stanford Univ.) (副主席)
邓属予(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副主席)
胡兴台(中油公司) (副主席)
辛在勤(中央气象局)
张培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立飞(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陈晓非(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朱延祥(中央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邓茂华(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黄庭芳(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
总干事: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赵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顾问委员会:
邓大量(Univ. of Southern California)
毛河光(Geophysical Lab)
陈正宏(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吴大铭(SUNY, Binghamton)
江博明(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李太枫(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刘绍臣(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
王寳贯(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
王汝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孙和平(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孙文科(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周美夫(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陈龙生(香港地质学会)
筹备委员会: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赵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吴逸民(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颜宏元(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
詹瑜璋(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郝梓国(中国地质学会)
周义明(U. S. Geological Survey)
冯夏红(IPACES, Dartmouth College)
张素菁(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学术委员会:
锺孙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主席)
陈于高(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马国凤(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
戴昌凤(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
米泓生(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
饶瑞钧(成功大学地球科学系)
石瑞铨(中正大学地震研究所)
刘莹三(东华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
陈明德(海洋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研究所)
林慧玲(中山大学海洋地质及化学研究所)
吴乐群(中国文化大学地质学系)
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陈晓非(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黄清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王汝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宋晓东(Univ. of Illinois、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孙文科(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李一良(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刘琳(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
洪阳(IPACES, Univ. of Oklahoma)
尹安(UCLA)
张有学(Univ. of Michigan)
Wendy Mao (Stanford Univ.)
联系人:
赵里(台湾)电话:(886)2-27839910 ext.320 传真:(886)2-27839871
e-mail: [email protected]
周义明(北美)电话:(1)703-648-6169 传真:(1)703-648-6252
e-mail: [email protected]
郝梓国(北京)电话:(86)10-68999023 传真:(86)10-68995305
e-mail: [email protected]
张素菁(香港)电话:(852)28578577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七、征文要求:摘要格式如附件,中英文皆可,缴交摘要时请附上电子档案(Microsoft WORD 格式)。
八、发表方式:投稿者可以自行选择口头发表或是板报展出(板报规格宽90cm*长180cm),中英文皆可。
九、大会论文专辑:所有大会论文摘要将汇集成大会论文专刊,并将与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及TAO: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 d Oceanic Sciences商讨出版会议专辑。
十、会后地质旅行:地质考察路线有如下三条路线可供选择:
路线一:大台北地区及北部海岸,一天行程。
包括大屯火山野柳地质公园及北部沿岸地质地貌考察。
路线二:太鲁阁,一天行程。
中部横贯公路上壮丽的「太鲁阁峡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湾地区的基盘岩层。
路线三:台北-南投-天祥-太鲁阁-池上-台北,三天两夜行程。
「车笼埔断层」是二十世纪末活动最剧烈和纪录最详细的地震活动带;中部横贯公路上壮丽的「太鲁阁峡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湾地区的基盘岩层;东部纵谷的池上断层是台湾东部位移速率很快的活动断层。
路线四:台北-南投-垦丁-池上-海岸山脉-太鲁阁-台北,五天四夜行程。
「车笼埔断层」是二十世纪末活动最剧烈和纪录最详细的地震活动带;垦丁有大量第四纪平台;东部纵谷的池上断层是台湾东部位移速率很快的活动断层;「海岸山脉」更是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接触带,是全世界研究弧陆碰撞学者们最感兴趣的地区;中部横贯公路上壮丽的「太鲁阁峡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湾地区的基盘岩层。
十一、注册费:暂定美金300元(或新台币9000元),学生与博士后减半。
含大会手册、论文集,会议期间之茶点、餐饮,开、闭幕晚宴及会议期间交通。最终注册费、地质考察费用及随行人员费用将在第二号通知公布。
十二、住宿:筹备委员会将在第二号通知中详细说明中研院学术活动中心之住宿资料。
十三、请于2014年10月31日前将参会意愿回执寄至:
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筹备委员会 收
(11529)台湾台北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地球所
或e-mail至: [email protected]
十四、重要时程:
收到所有回执 2014年10月31日前
寄发第二号通知 2014年11月30日前
大陆学者来台申请书收件截止 2014年12月31日前
论文摘要投稿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饭店预定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野外考察报名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注册缴费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寄发第三号通知 2015年 3月31日前
附件:摘要格式【摘要页面为A4一页,上下边界2.54cm,左右边界3.17cm,内容包含题目、作者单位及内文;中英文皆可】
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
8th World Chinese Geological Congress
【题目居中,固定行高18 pt,16号中文楷体粗体或Times New Roman粗体】
刘忠光(美国斯坦福大学);陈正宏(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锺孙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作者单位左右对齐,固定行高18 pt,12号中文楷体或Times New Roman】
在过去二十年中,海峡两岸举办过许多有关地质科学领域的研讨会。1995年3月在台北召开了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与会人数达四百余人,开启了两岸开放人员往来以后地球科学领域大规模之学术交流活动。其后自1999年8月起,陆续在北京、美国史丹佛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台湾龙潭科学园区、内蒙古赤峰市、以及四川成都理工大学等分别举行了七次世界华人地质大会,使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华人学者有了一个常规性的交流管道。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成立32年,有感于身为全球华人地质大家庭一分子的责任,特别联合台湾地质及地球物理学界同仁,诚挚的邀请全球华人地质学者踊跃参加2015年于台北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三地暨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让大家携手并进,共创华人地球科学的新纪元。
【内文第1行缩排0.85cm,左右对齐,固定行高24pt;12号中文楷体或Times New Roman】
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回执
姓名:
单位:
随行人员数目:
参加地质考察人数及路线(见大会第一号通知):
联络地址:
E-mail:
注:大会日期:2015年5月13-19日
(星期三至星期二,其中13-14日会议,15-19日为地质考察)。
大会地点:中央研究院,台北,台湾。
请于2014年10月31日前将回执寄至:
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筹备委员会 收
(11529)台湾台北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地球所
或e-mail至: [email protected]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

『贰』 地幔介绍

地幔(Mantle):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内成,这容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古登堡低速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如想了解更多,请点击参考资料的地址去看看。

『叁』 我国近年的地震

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包括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脉动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发生的地震;诱发地震指爆破、核试验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震;脉动则是指由于大气、海浪等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经常性微动。
天然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被称为“活的地质现象”。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通常伴随大规模的地震断层或其它地表破坏现象的出现。同时,地下岩层所积累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造成地面剧烈振动,从而引起建筑物倒塌和人畜伤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类。构造地震主要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力的作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而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为数最多,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以上;其破坏力也最强,几乎所有的强烈地震均属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就是伴随着火山的喷发或由于地下岩浆的冲动而引起的地震,它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左右。塌陷地震是指由于地层陷落或山崩引起的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
学术争鸣》万有引力-潮汐与地震
韦闽峰 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北京 100854
段 静 中煤国际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 100111
王 镇 阜新嘉隆电子有限公司 123000
谢学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23000
王金甲 阜新嘉隆电子有限公司 123000
摘 要:本文针对地震的频繁发生,结合天地间存在的万有引力与潮汐现象,大胆突破传统观念,提出了独特的研究地震需结合天文地理的“天地学”。万有引力普遍存在,这已被世界科学界所认同。日月两天体对地球万有引力的存在引起了水与岩浆潮汐现象的发生。质量轻的地壳,腹背双面都存在着潮汐的涌动作用。月亮与地球自转轴不垂直的引力关系,使地壳弦动从而导致如地壳磁场逆转,南极有煤,非洲有冰川期等许多自然之谜的发生,更使得地球每年有500多万次大小地震的频繁发生。
< ACADEMIC DISPUTE >: GRAVITATION、TIDE AND EARTHQUAKE
Abstract:This paper which aims at the continual oc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 and existence of the universal gravitation and the tide phenomenons has established the special theory-- cosmography, which considers that earthquake research should study both geography and astronomy, exceeding the traditional idea bravely.It is approved by the science field of world that universal gravitation has already widely existed. The existence of the universal gravitations between the sun and the moon and the earth has caus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tide phenomenon of water and magma. There exist the ground swell effect of tide both on the light earth's crust and under the crust. the gravitation relation which the axis of rotation between moon and earth is out of the vertical has make the earth's crust move in sine curve and result in many mystery,such as reversion of magnetic field of the earth's crust, coal in South Pole, ice age of Africa, furthermore the continual earthquake which has occurred for more than 5,000,000 times on the earth.
关键词:万有引力 板块构造 地壳弦动 地壳腹背潮汐
key words: universal gravitation、plate tectonic、sinusoidal motion of the earth's crust、tide on the earth's crust and under the crust
一,由秋风扫落叶得到的启示
一年一度秋风扫落叶我们已司空见惯。但“秋叶”被刮到池塘的水面上就显现出与落在陆地上有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秋叶”不论大小轻重平铺在水面上各自占有自己位置。可西北阵风一起,“秋叶”被浪涌拥挤在一起,因落水时间,叶片大小,叶片自重,腐烂程度的不同,有的“秋叶”被涌立了起来,其下部被水腐蚀腐烂,其上部被风雨侵蚀削减锋芒。重的被叠压下去,被叠压下去的秋叶,叶面上浮土与微生物同时被掩盖了起来。换成东北风向“秋叶”便向西南方漂移。不禁使人浮想联翩。我们地球的地壳与秋风扫落叶的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地壳与地核有液体岩浆相隔,也就是小质量的地壳板块因岩浆的存在而漂浮在大质量的地核上,如同秋叶漂浮在水面差不多,它们的差异是秋叶在水平面上漂浮,而地壳板块在球面上漂浮。地球倾斜的自转和日月引潮力,就象永远不会改变风向的西北风一样作用在腹背受液体涌动的地壳上。地壳上有水层,下有岩浆层,腹背都受与自转轴不垂直的涌动作用。强大的日月潮汐涌动作用使漂浮的地壳与地核产生涌动差速,也就是天文学家发现的“地球自转不匀速”。不垂直的涌动作用使地壳弦动而使大陆板块漂移获得了动力。涌动加之地球倾斜旋转,使地壳表面产生了复杂的弦动揉搓。有的板块被揉搓而立起因承重面积减小,而带着板块的表面物质下沉被地热熔融,后随着岩浆升到地表,形成了今天的“超高压变质岩”被揉搓拥挤立起板块的上部被风,雨,冰冻,氧化,泥石流所侵蚀。被叠压下去板块表面的动植物因有覆盖形成今天的石油,气田与煤矿。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岩浆、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 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因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原因使得同心层由内到外越来越椭圆
二,发现地壳与地核的差速
太阳系的行星拥有卫星,这是自然现象,但是我们的地球却拥有一个大得“不自然”的卫星 — 月球,也就是说做为一个卫星,月球的体积和其行星 — 地球相比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来看看下列数据:地球直径12,756公里,卫星月球直径3,467公里,是地球的27%。火星直径6,787公里,有二个卫星,大的直径有23公里,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径 142,800公里,有1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000公里,是木星的3.5%。土星直径120,000公里,有2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4,500公里,是土星的3.75%。看一看,其它行星的卫星,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百分之五,但是我们 月球却大到百分之二十七,这样比较之后,是不是发现月球实在“大得不自然了”。这个资料,又在告诉我们月球对地球的引力的确不寻常。
196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宋晓东博士和Paul Richards发现了地球内核差速旋转的惊人的地震学证据。地球内核以约每年1度 (或1.1度) 的差速旋转速率相对于地幔向东旋转,估计自1900年到1996年的96年间,内核已旋转了1/4圈多。大约每300-400年,内核就要相对地幔和地壳多转一圈。在内核赤道面上,内核自转速率与地壳自转速率的差,相当于数量级约为20km/a的线速率,这一线速率要比大陆板块运动的线速率的最大值 (20cm/a)快10万倍。这一发现对于地球磁场的起源,倒转,以及地球地质,地貌的演化,地震预报的研究等诸多问题意义重大[2]。月亮引力与地球自转轴的不垂直,使得壳与核的差速有一个正弦角,我们把有正弦角的差速运动叫“地壳弦动”[3]。就是因地壳的弦动使地球每年有500多万次的大小地震频繁发生。
英国地质学家霍姆斯(a.holmes)为了解释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的动力源问题,在1928年提出了地幔对流的假说。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有地幔对流的情况下那泛大陆能形成吗?我们认为大陆漂移的真正动力是万有引力引起的地壳上面的水和地壳下面岩浆共同潮汐涌动的结果(地壳自转不匀速也是此因),地震的频繁发生是大陆板块吸收引力能量再释放的结果[4],吸收多少能量就释放多少能量。只要计算出所吸收的能量和释放出的能量,对于以后建立全球地震计算预报将为期不远了。
三,天--地结合研究地震
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产生 潮汐现象。 潮汐是海水周期性涨落。因白天为朝,夜晚为夕,所以把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汐”。这种现象曾使古人很纳闷,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后来细心的人们发现,潮汐每天都要推迟一会儿,而这一时间和月亮每天迟到的时间是一样的,因此想到潮汐和月球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已提到潮汐与月球的关系,东汉时期王充在他所著的《论衡》一书中则明确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但是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拉普拉斯才从数学上证明潮汐现象确实是由太阳和月亮、主要是月亮的引力造成的。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比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要强大得多,但太阳的引潮力却不到月球的1/2。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引起海水涨落的引潮力(或称起潮力)虽然起因是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但却又不是太阳和月球的绝对引力,而是被吸引物体所受到的引力和地心所受到的引力之差。引潮力和引潮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该天体到地球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因为太阳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2710X104倍,而日地间的平均距离是月地间平均距离的389倍,所以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阳的引潮力的2.17倍,因而从力学上证明潮汐确实主要由月球引起。打个比喻,如果某地潮水最高时有10米高,差不多7米是月球造成的,太阳的贡献只有3米,其他行星不足0.6毫米。
太阳的引潮力虽然不算太大,但能影响潮汐的大小。有时它和月球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有时是斥力,相互牵制抵消。在新月或满月时,太阳和月球在同一方向或正相反方向施加引力,产生高潮;但在上弦或下弦时,月球的引力作用对抗太阳的引力作用,产生低潮。其周期约半月。从一年看来,也同样有高低潮两次。春分和秋分时,如果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这时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此外,潮汐与月球和太阳离地球的远近也有关系。月球的公转轨道是个椭圆,大约每27.55天靠近地球和远离地球一次,近地潮要比远地潮大39%,当近地潮与高潮重合时,潮差特别大,若远地潮与低潮重合时,潮差就特别小。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也是椭圆,在近日点太阳引力大,潮汐强,远日点,引力小,潮汐弱。
月球的引潮力不仅会在地球上产生海潮,还会引起大气潮。但是大气潮远没有海潮这样惊天动地,气势磅礴。又因为我们身在其中所以是很难察觉的。除此之外,引潮力还会使地球的本体,包括地表(大陆和洋底以下各部分)产生潮汐,这种潮汐称为固体潮,固体潮引起地表的起伏很小,只有用精密的仪器才能测出来,这可能对地球的引力场有细微影响。地球内部有一部分是液态的,因此那里也会产生潮汐,我们认为地壳腹背的潮汐涌动是诱发地震的原因。
力的作用总是相对的,有作用力便有反作用力。月球对地球有引潮力,反过来,地球对月球同样也有引潮力。按理说,地球的质量比月球大80多倍,地球对月球的引潮力应是月球对地球引潮力的20多倍,然而,由于月球上没有水,所以地球的引潮力无法在月面上“兴风作浪”,但对月球的自转起了制动作用,使月球变成一颗同步自转的卫星,所以月球总以一面对着我们。而月球也通过与此相同的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使每日时间变长,同时地月之间的距离变大。
参考文献:
[1]:[法]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2]:柴东浩 陈廷愚.新地球观 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谢学书 大陆板块漂移的真正动力,科学学报,中国国际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05-1
[4]:张庆明,安东辉 建立全球地震预报系统的设想,科学学报,中国国际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05-2
作者简介:
韦闽峰 1977年4 月22 日 男汉族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2000年 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 现任:工程师 主攻方向:航天自动控制
段 静 女 1978年 6月 汉族中煤国际设计研究总院 2004年 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现任:工程师 主攻方向:工程管理
王 镇 男 1975年 2月 汉族阜新嘉隆电子有限公司
谢学枢 1940年 男 汉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付教授 1964年 毕业于四川大学
王金甲 1948年2月 男 汉族 阜新嘉隆电子有限公司工程师本文联系人
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包括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脉动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发生的地震;诱发地震指爆破、核试验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震;脉动则是指由于大气、海浪等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经常性微动。
天然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被称为“活的地质现象”。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通常伴随大规模的地震断层或其它地表破坏现象的出现。同时,地下岩层所积累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造成地面剧烈振动,从而引起建筑物倒塌和人畜伤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类。构造地震主要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力的作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而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为数最多,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以上;其破坏力也最强,几乎所有的强烈地震均属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就是伴随着火山的喷发或由于地下岩浆的冲动而引起的地震,它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左右。塌陷地震是指由于地层陷落或山崩引起的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
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即投影点)称为震中;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地震时的震动,是以波动的形式以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的,这种因地震而产生的波动就是地震波。
1.什么是地震?
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2.地球上一年大约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可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
3.按地震的成因,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次数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
(3)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支撑不住顶部的重量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4)诱发地震:地下核爆炸、水库蓄水、油田抽水和注水、矿山开采等活动引起的地震。
4.构造地震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1)孤立型地震:没有前震,余震小而少,且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地震能量基本上是能过主震一次性释放的。
(2)主震----余震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他较小的地震中,发生在主震前的叫前震,发生在主震后的叫余震。
(3)双震型地震:一个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4)震群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没有明显的“老大”,几次地震(震群)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80%以上。
5.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从地表到地球中心主要可分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里。大多数不地震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石里。伴随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比较脆弱的部位,岩层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位错等变动,于是就发生地震,这类地震叫构造地城。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6.什么是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震源: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7.什么叫极震区?
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
8.什么是震级?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9.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10.什么叫破坏性地震?
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一般震级大于5级,会造成不同程度地震灾害,通常称为破坏性地震。
11.目前世界上有仪器记录的最大地震是哪一次?
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智利的8.9级地震。
12.什么是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烈度是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震中地区受破坏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称为震中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石等因素有关。

13.震级和烈度有什么不同?
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多数浅源地震的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关系如下表:
震 级 2 3 4 5 6 7 ≥8
震中烈度 1~2 3 4~5 6~7 7~8 9~10 11~12
14.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哪几类?
世界上大多数地震的震源分布在地下5~20公里这一带,也有比较浅和更深的。按照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分为下列三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
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百分之八十五来自浅源地震;百分之十二来自中源地震;百分之三来自深源地震。
15.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有多深?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720公里,震级为6.9级。
16.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最主要的是哪两大地震带?
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上两个最主要的地震带是:
(1)环太平洋地震带;(2)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简称欧亚地震带)。

17.为什么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它的影响,我国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地震活动的范围很广,几乎全国各省均发生过强震。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大陆7级以上强震,我国约占35%。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18.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哪一次?
中国尧舜时代(公元前23世纪),发生在蒲州(现称)的地震。
19.广东省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哪次?
1918年2月13日南澳7.3级地震。
20.自有记载以来,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哪里?
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为6.1级。
21.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省影响较大的地震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省影响较大的地震有:1962年广东河源新丰江6.1级地震、1969年广东阳江6.4级地震、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1994年和1995年北部湾6.1和6.2级地震。
22.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公元132年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近代的地震仪约在18世纪九十年代才制成,其原理与候风地动仪基本相似。地震仪发展很快,有各种类型,灵敏度很高,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数字化记录等。
23.我国自建最早的地震台和遥测台网分别在哪里?
1930年我国第一年自建地震台----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成,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停止观测。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

24.地震有前兆吗?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者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常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关。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 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25.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26.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链鱼、镛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打漩、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27.哪些地面动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如何?
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躁型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扒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28.什么是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
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指所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

29.什么叫做地震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什么叫地震年度趋势预测?
(1)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地震的地域的预报;(2)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3)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4)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5)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是由中国地震局每年组织专家对下一个年度国内可能发生破坏地震的地点所作的趋势性预测。
30.地震预报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震预报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二是地震多发生在地下深处,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三是强地震(尤其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较少,因此预报实践机会少。
31.目前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什么水平?
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原理、规律有所了解,但远没有完全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以年为度量的中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为度量的短临预报的成功还只限于极少数特殊类型的地震。

32.世界上每一次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成功地震预报是哪次?
我国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被世界科技办称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
33.为什么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报的里程碑?
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省邢台地区先后发生6.8级和7.2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损失。周恩来总理几次赴地震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且广泛听取地震学家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向地震工作者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伟大号召。因此,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报的里程碑。

34.如何判断地震谣言和误传?
(1)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的传说,如某地要沉为大海等这些没有科学根据的“地震信息”纯属地震谣言。
(2)传说某外国机构或某专家权威人士提出的“预报意见”,这种通过非正规渠道,不符合国家关于地震预报规定的信息不可相信。
(3)传说地震震级很大(8级、12级等)或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十分具体(如某日、某时、某区、某村或几级等),这种脱离科学实际、脱离当前预报水平的信息都应视为谣言或误传。
地震常识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

『肆』 地球在自转,地球产生的磁场是否一同旋转

地磁场随地球自转而运动。

『伍』  造山带研究展望

造山带研究是地球科学的组成部分,是当前大陆动力学前沿研究领域,在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随着研究层次与涉及学科跨度增大,高新科技的飞跃发展,全球构造及造山带研究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能为新世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我国是造山带最多、类型最全的国家,选取典型造山带进行深入研究,可望在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方面获得重大进展,进入当代地球科学研究队伍的先进行列,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王仁.1996.关于地球动力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编写.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179~181.

王振纲.1996.我国大陆造山带研究进展.见: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编著.走向21世纪的地学与矿产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114~116.

王鸿祯.1995.全球构造研究的简要回顾.地学前缘,第2卷第1~2期,37~42.

邓晋福,赵海玲,莫宣学等.1996.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大陆动力学的钥匙.北京:地质出版社.

李晓波.1993.造山带的结构、过程和动力学.见:肖庆辉等编著.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6~38.

李晓波.1995.大陆动力学.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08~115.

孙鸿烈,程国栋,李吉均等.1995.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持续发展.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54~369.

吴汉珍.1996.大陆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趋势.地质力学学报,第2卷第3期,1~2.

吴功建.1997.中国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和展望.地球物理学报,第40卷增刊,110~118.

吴功建.1998.岩石圈研究的重要问题与研究方向.地学前缘,第5卷第1~2期,99~107.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编.1995.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7~46.

肖庆辉.1993.大陆岩石圈的结构与动力学.见:肖庆辉等编著.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7~16.

肖庆辉.1995.大陆科学钻探.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34~345.

肖庆辉.1995.全球动力学与大陆动力学.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65~73.

肖庆辉,白星碧.1996.简单的板块构造与复杂的大陆.见: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编著.走向21世纪的地学与矿产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94~97.

肖庆辉,李晓波,贾跃明等.1995.当代造山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若干前沿问题.地学前缘,第2卷第1~2期,43~48.

肖庆辉,贾跃明,刘树臣等.1994.推进我国地质科学前沿研究的谋划.北京:地质出版社.

宋晓东.1998.地球内核与地球深部动力学.地学前缘,第5卷增刊,1~7.

陈毓川,张之一,项礼文等.1997.90年代地球科学的动向——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报导.北京:地质出版社.

林海,马福臣.1999.地球科学部资助项目研究进展.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中国科学基金,172~174.

项仁杰,史崇周,冯昭贤等.1991.地壳和上地幔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赵文津,黄立言,熊嘉育.1997.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研究的进展.地球物理学报,第40卷增刊,143~149.

黄怀曾,吴功建,朱英等.1994.岩石圈动力学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国伟,周鼎武,于在平.1993.大陆造山带成因研究.见:肖庆辉等编著.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45~154.

张炳熹,洪大卫,吴宣志.1997.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曾庆存,张焘,叶笃正等.1996.地球科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编写.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72~83.

滕吉文.1995.地球深部圈层结构与动力学.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5~209.

Bucher W.1993.The Deformation of the Earth’s Crust.Princeton:Princeton Univ.Press,518.

Condie K C.1982.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Pergamon Press.

Howell D G.1989.Tectonics of suspect Terranes.London:Chapman and Hall,232.

Kumazawa M,Maruyama S.1994.Whole earth tectonics.J.Geol.Soc.Japan,100(1):82~102.

Maruyama S.1994.Plume tectonics.J.Geol.Soc.Japan,100(1):24~49.

Meyerhoff A A,Taner I,Morris A E L,et al..1992.Surge tectonics,a new hypothesis of earth dynamics.In:Chattergee S and N Hotton I eds..New Concepts in Global Tectonics.Lubbock:Texas Tech.Univ.Press,450.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1993.Solid-Earth Sciences and Society.Nation.Acad.Press.Washington,D.C.

Owen H G.1992.Has the earth inccreased in size?In : Chattergee S and N Hotton I eds.New Concepts in Global Tectonics.Lubbock:Texas Tech.Univ.Press,450.

Ringwood A E.1989.Constitu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antal.Geol.Soc.Australia.Sp.Pub.No.14,457~485.

Salisbury M H.1990.Exposed Cross-Sections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Sengor A M C.1990.Plate tectonics and orogenic research after 25 years——a Tethyan perspective.Earth Sci.Rev.,27:1~201.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