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每年的什么时候
⑴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是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和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抵御灾害的能力,并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梁等,1998)。
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一)根据评估时间划分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3种类型(张梁等,1998)。
灾前预评估是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它是制定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减灾对策预案的基础。
灾期跟踪评估是在灾害发生时对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主要评估内容:一是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危害对象、稳定性等;二是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它是制定救灾决策和应急抗灾措施的基础。
灾后总结评估是指在灾害结束后对灾害损失进行的全面评估。它是决定救灾方案、制定灾后援建计划和防御次生灾害的重要依据。
(二)根据评估范围或面积划分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3种类型(表4-1)。
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4个方面,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张梁等,1998)。
表4-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范围分类及其特征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害的损失越严重。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历史灾害危险性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评价要素为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周期,以及研究区内灾害的分布密度。评价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应急抢险、救援、灾害预判等服务。
潜在灾害危险性指具有灾害形成条件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性,评价要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
2)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础条件的冲沟,应为调查的重点。例如,泥石流形成区山坡坡度多在30°~60°,是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的供给区,沟谷的中下游,多地形较顺直,沟槽坡度大多为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堆积区是固体物质停积的场所,位于冲沟的下游或沟口处,多呈扇形、锥形或带形。
3)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出的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作为调查的重点。
4)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的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可作为调查重点。
(二)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
1.崩塌调查
1)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特点、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
3)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崩塌的力学机制、力学属性。
4)地下水的影响,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
5)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温差变化、地下水(降水)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6)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以往灾害发生及治理、防护的情况等。
2.滑坡调查
1)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山体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情况等。
2)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边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
3)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4)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5)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
6)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分析滑坡的成因机制、滑坡的类型,提出治理方案,防治次生灾害的发生。
3.泥石流调查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1)调查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条件: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2)调查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物源区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类型、结构、性状和储量。
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弯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7)调查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雨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调查泥石流的运动特征与机理,包括泥石流的流态特征、流速流量特征、直进性、爬高性和周期性。
4.地面塌陷调查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1)岩溶塌陷
1)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
2)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
3)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4)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
5)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2)采空塌陷
1)了解矿体的埋藏位置、分布、矿体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
2)查明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3)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塌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4)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
5)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6)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5.地裂缝调查
1)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
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
4)地裂缝发展趋势预测。
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6.地面沉降调查
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地面沉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系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类,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
2)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
3)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
7.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
主要调查建设场地范围内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
1)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
2)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3)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4)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1)一切致灾地质作用都受地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
A.分析地质环境因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
a.岩石物性:岩石类型、组分、结构、工程地质特征。
b.地质构造:构造形态、分布、特征、组合形式和地壳稳定性。
c.地形地貌:地貌形态、分布及地形特征。
d.地下水特征:类型、含水岩组分布、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规律和水质水量。
e.地表水活动:径流规律、河床沟谷形态、纵坡、径流流速与流量等。
f.地表植被:种类、覆盖率、退化状况等。
g.气象:气温变化特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蒸发与风暴等。
h.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形式和规模。
B.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估区主要致灾地质作用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划分出主导地质环境因素、从属地质环境因素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
C.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各自和相互作用的特点及主导因素的作用,以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分布实际资料为依据,划出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易发区段,为确定重点区段提供依据。
2)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做出总体的分区段划分。
3)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受控于所有地质环境因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致灾地质作用形成的关键,从属地质环境因素总是以主导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为前提或是通过主导地质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激发因素在致灾地质作用孕育成熟的条件下,因其作用而导致灾害发生。因此,在预测评估过程中,应首先分析某些地质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及进而出现的不稳定状态,评估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⑵ 江西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在哪里
查了一下,显示是在井冈山市茨坪二环路旁,你再核实一下。
地质灾害一般归各地国土厅/国土局管,不过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可能设在山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方。
⑶ 地质灾害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作用或现象,危及经济社会生命和财产安全时,就形成了地质灾害。随着土地、水和矿产等地质环境要素的不断变化,诱发地质灾害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随之改变,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近年来,全球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总体呈上升趋势,因灾死亡人数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济损失快速增加。
表1-5 1940~2012年世界各地区重大地质灾害统计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EM-DAT数据库,2013)
图1-10 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变化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EM-DAT数据库,2013)
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不断上升。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收集整理了世界各个国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形成了EM-DAT国际灾害数据库。入库的重大自然灾害应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造成10人以上死亡;100人以上受到灾害影响;政府宣布应对灾害紧急状态;政府在救灾过程中呼吁国际援助。据统计,1940~2012年,全球发生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649次,造成6.3万人死亡,有记录的经济损失约86.5亿美元(表1–5)。图1–10绘出了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在时间上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重大地质灾害增长较慢,80年代以后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快速增加,从80年代初的年均不足10次增加到近十年来的年均19次,表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频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虽然每年重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增加,但是因灾死亡人数没有明显增长,单次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总体上是下降的,从1970~1979年的136人/次下降到2000~2009年的40人/次,说明随着各国对地质灾害的日益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自80年代以来快速增加,从1970~1979年的1.4亿美元增加到2000~2009年的10.2亿美元(图1–11)。
图1-11 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质灾害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情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EM-DAT数据库,2013)
不同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美国1960~2009年地质灾害共造成33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4亿美元(按1960年折算)。1970年以后,随着地质灾害防治科技进步,美国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平均年死亡人数在4人以下。1985年以前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快速增加趋势,之后直接经济损失则呈减少的趋势,说明美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5年累计数值来看,美国地质灾害防治将减少人口伤亡放在首位,在有效避免灾害伤亡之后,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图1–12)。墨西哥1970~2011年地质灾害呈增加趋势,1997年以前地质灾害发生在低水平波动,平均每年发生10次左右,平均每年导致近14人死亡;1998年以来,地质灾害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增加至86次,平均每年导致50人以上(不含1999年)死亡(图1–13)。从地质灾害死亡率来看,1982年以前单次地质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总体上呈增加趋势,1982年以后(如果不考虑1999年)总体上地质灾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尼泊尔1971~2011年地质灾害发生总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1~1992年)年发生地质灾害频次保持稳定,多在19次上下波动;第二阶段(1993~2011年)地质灾害频次明显增加并呈周期性波动,平均每年发生120次以上,在地质灾害高发年可达380次以上。地质灾害致死人数呈缓慢增加趋势,地质灾害死亡率在1989年以后明显下降。
地下水持续超采引发的地面沉降成为世界很多地区不得不面对的环境问题。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其中,地面沉降比较明显的区域有墨西哥的墨西哥城(2004~2006年沉降300mm/a),美国加州Coachella Valley(2003~3009年沉降70mm/a),越南Hanoi(沉降0.10~0.15m),日本Sagamigawa平原(1975~1995年累计沉降0.32m),伊朗Yazd-Ardakan盆地(1985~2010年累计沉降0.5~1.2m),印度尼西亚Semarang(2007~2009年沉降80mm/a),中国西安(截至1996年累计沉降量超过100mm的面积达150km2)、天津(2010年市区沉降量20.4mm)等。
图1-12 1960~2008年美国5年累计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
(数据来源: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美国灾害与损失数据库SHELDUS,2011)
图1-13 1970~2011年墨西哥地质灾害发生与死亡率变化
(数据来源:拉美灾害预防研究网络(LA RED)DesInventar灾害信息管理系统,2013)
⑷ 地震的发生和季节真的有关系吗
为什么地震多发于春夏季?
近日,地震高发,很多人对“地震多发于春夏季”这一议题讨论纷纷。有专家认为:“春夏季多发生地震主要是与地下水运动有关。春夏季节,地球距离太阳最近,地下水往外透。而地下水运动会对地壳变化产生影响,从而诱发地震。”王先生则表示,春季气候温暖,东南风强劲也是促使地震多发的原因之一。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2019年5月16日11时30分左右,上海长宁区昭化路148号一4S店坍塌,市民称家中摇晃以为是地震。
⑸ 每年的梅雨季节,降雨时间长,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它是在哪几个月份
一般在我国的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在7月份至8月中旬\这段时间由雨多雨大\由其在山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这几个月要做好防洪防灾措施。
⑹ 江西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其他灾害有哪一些呢
地质灾害:由于江西属于丘陵地形,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台风,冻雨等,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
⑺ 灾情发生前
(一)危机态度
为了避免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极大破坏,许多灾害多发国家和地区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健全机制,从思想和机制上同时防范灾害发生,或尽量将灾害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一旦灾害发生,积极主动抢险救灾,与强大的自然作顽强的斗争。
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在2010年8月11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视频会议上,就坚持不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给地质灾害防治思想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并做出指导性部署,他提出:一是思想工作必须广开门路,群策群力,加强抗击灾害知识学习,建立检查报告制度;引入科学的防治方法,建立纵横链接的立体化信息传导机制,要发动群众全员预防,学习掌握抗击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发现情况及时科学处置,随时报告。二是要加强预案演练,不断改进手段和方法,增强实际工作的有效性;营造高度警惕,有序组织,沉着应对的抗击环境。三是必须宽展渠道,用人类不断战胜自然灾害的辉煌历史,消除群众对灾害的片面认识,理性面对灾害;防止过度渲染,过度恐慌,增强抗击地质灾害的理智性;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心理咨询组织的作用,对群众实施正确的心理疏导,及时矫正侥幸、恐惧、惊慌、盲从等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做好受伤群众亲朋好友的思想工作;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灾后防灾治灾的决心和正确部署;要高度重视反敌对势力的破坏和捣乱,及时揭露敌对势力散布的谣言,保证群众不听信谣言。
在预防灾害的机制体制方面,日本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我国一样,日本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长期以来日本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灾害应对体系,各级政府、机构分工明确,国民普遍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丰富的应急知识,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具体做法如下。
1.机制健全
日本内阁府设有名为中央防灾会议的常设机构,会议主席是首相,成员有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有关大臣和有关专家。中央防灾会议负责决定防灾基本方针,制定防灾基本计划。各都道府县分别设有地方防灾会议,由知事任主席,负责制定地方防灾计划,此外,还有市町村防灾会议,负责实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防灾计划。
重大灾害发生时,日本政府会在30分钟内成立紧急灾害对策总部,由首相亲自挂帅,总部副部长、部长助理由首相任命,迅速确定灾害对策,指挥有关机构立即投入救援工作。地方政府在灾害发生或有可能发生时也成立灾害对策总部,由知事任部长,即时向首相报告情况。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中越地区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各级灾害应对机制在应对此次地震灾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潟地震发生4分钟后,日本首相官邸便设立“官邸对策室”,负责收集地震信息,调查灾情。24日一早,日本政府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设立以防灾相村田吉隆为首的“非常灾害对策本部”,成员则由相关省厅局长级官员组成,负责调查灾情,指挥救灾。“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决定动用储备的约9万份救灾食品,运往灾区,政府还决定编制2004年度补充预算案,拨款用于新潟地震灾区的重建。
2.各司其职
在地震发生后很短时间内,各级政府、机构就能迅速做出反应,分工合作,投入抗灾和救灾工作中。
2007年7月16日,日本中部地区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尚未从2004年地震中完全复原的新潟县再一次成为重灾区。地震发生后半小时,自卫队就派出救援队伍赶赴受灾现场。自卫队在救灾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检查现场,搜救遇难者和看护伤员,之后慢慢转向运输救援物资、供水、发放食物和安排灾民洗澡等。在水、气和食物恢复供应之后,自卫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当地政府提供的盒饭发放给避难所里的灾民以及那些煤气管道尚未修复不能开火的居民。
中部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新潟县向消防厅发出紧急救援要求,消防厅长官立刻向仙台、东京、富山、福岛等地发出派遣紧急消防援助队的命令。此外,警察厅也向受灾的新潟县和长野县的周边地区的警察本部发出紧急支援命令,要求派遣救援队奔赴地震现场。
近年来,我国各地本着科学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积极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9年,江西省根据本省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督促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全面落实防灾责任制,周密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多次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灾工作督查,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全省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2起,避免人员伤亡118人,并且积极制定下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二)麻痹态度
许多人平时对于灾情隐患麻痹大意,不作预防,遇险之后避险意识不强,心存侥幸,或者惊慌失措,致使灾害发生并丧失最佳逃生机会。
福建省安溪剑斗山体滑坡中,有多位村民及外地民工遇难,其家属追悔莫及。其实以前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山体滑坡的危险,但总是以为那不会降临到自己或家人的头上。2000年8月26日晚6时45分,福建省永春县锦斗镇村民徐某屋后发生山体滑坡,导致其房屋倒塌,徐某觉察到山体即将滑坡,不仅没有马上撤离,反而招呼家人、邻居、亲戚前来抢运东西,房屋就在此时倒塌,徐某及亲友逃离不及,被埋入泥土中。
专家指出,发生山体滑坡时,不可留恋财物,应立即脱离现场,因为危险发生只是一瞬间的事。例如,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芒斗角落半天尾山发生的一起山体滑坡,事故的发生过程快得惊人,在不到10秒的时间内,高山上的泥石飞速下滑,压倒了7座民房。即便是在抢险过程中,这里又发生了3次滑坡,一名武警战士被滑下来的泥石掩埋近30秒。
(三)短视态度
许多地区经济发展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只顾一时一事一村一户的收入和好处,对于环境破坏熟视无睹,等到灾害发生追悔莫及。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除了地质地貌、气象等自然原因外,当地经济发展之重效益,不重长远的短视态度也不可忽视。由于当地为了经济发展而砍伐大量森林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终于酿成了大灾。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甘南舟曲县向来以山清水秀闻名于世,滔滔白龙江横穿全县,宛如飘逸的哈达,穿林海,越深谷,增色不少。然而,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加剧,舟曲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白龙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恶性变化,由此诱发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不断,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安全!据当地老人介绍,以前舟曲虽然四面环山,但山上全是郁郁葱葱的大树,从来没发生过泥石流。从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始,这里的森林资源遭受到掠夺性破坏。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 ,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近年来舟曲也是生态灾害不断,但防治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森林的措施,森林植被每年都在遭到进一步破坏,终于导致了这次灾难。
(四)补救态度
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能够意识到潜在的环境危机将会对居民造成的危害,客观分析并积极谋划补救措施,虽然是亡羊补牢,也将遏制灾害的再次发生。
内蒙古包头市石拐矿区是煤炭的“国家重点项目”区,清光绪年间石拐煤炭开始批量交易,煤炭产业形成。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这块煤田进行了掠夺性开采,煤田遭到破坏。由于历史的积累及包头矿务局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还有20世纪80年代小煤窑无序采挖保安矿柱等开采活动,致使石拐区地质灾害频发。石拐矿区6个沉陷区主要是阿刀亥、河滩沟、长汉沟、五当沟、白狐沟和大磁,沉陷区地表塌陷、山体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其中大发滑坡、大发平硐滑坡、山体裂缝等3处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后果惨重。多户居民房屋因为地处采空区而产生裂缝,有些居民在家里经常听到地下传来剧烈的声音,有些裂缝处还能感觉到冷气从地下往上冒。
多年来,积累形成的严重矿山环境问题已经使有关方面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面对这样的境况,当地政府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抱着亡羊补牢的态度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分析救治。据了解,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石拐矿区采取的主要措施:在灾害点设立警示牌;建立汛期值班、险情巡视、灾情快报等一系列制度,并对主汛期监测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群众提高防灾意识并能掌握必要的避险知识;投入一定资金对重点地质灾害点进行必要的治理,暂时缓解地质灾害的威胁。专业勘测单位在对该区地质灾害进行全面勘测后,预算治灾总投入高达4亿多元,按照彻底根治的原则做出了治理规划,从根本上改变该区的环境。
⑻ 地质灾害日是什么时候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