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下蜀地质灾害

下蜀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21 14:10:25

⑴ 近五年中国历史地理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税收和人口;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
1972年,竺可桢写了一篇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联系挪威冰川学家画出的一万年雪线图和丹麦学者对格陵兰岛冰芯研究得出的1700年以来格陵兰岛气温图,根据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物候资料,指出中国五千年历史气候可以分为4次暖期和4次寒冷期。这篇论文影响很大,后来中国的历史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气候多受这篇论文启发。 2004年12月《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的文章,文章中引述国外科学家根据树木年轮、湖泊钻孔、冰芯、珊瑚和历史文献得出的近1150年北半球气温变动曲线,将公元850-1911年划分成16个气候期,8个寒冷期和8个温暖期,联系中国战争记录,得出寒冷期战争频率较高的结论。从公元850年起,8个冷期有7个导致朝代的建立和灭亡以及国家大动乱。古代社会经济依赖农业和畜牧业,气候变化也会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王朝税收和人口。如果联系马尔萨斯循环规律,除了人口增长外,气候变冷也会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
气候变化模型非常复杂,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影响气候的因素非常之多。目前科学家已经提出的影响因素就有: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循环)、大气层成分组成(二氧化碳、氧气、甲烷浓度)、板块运动(海洋、陆地在地球上的位置)、太阳的活动周期(黑子周期)、地月相互作用、陨石撞击、大火山喷发。地球在亿年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有人认为还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有关。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历史影响的研究,欧美科学家研究的比较多,比如欧美科学家通过研究『温盐环流』,提出了北大西洋1600年气候周期。很多关于中国的历史气候研究也是国外科学家先研究出来,国内学者引进的。
下面将中国历史时期分10个阶段,说说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上面论文中说到的会简略些。
1、大约距今4200年前,即公元前2200年,发生了一次全新世气候变冷事件,古气候学称之为『4.2千年事件』。此次变冷事件是全球性的,持续了整个公元前22世纪,导致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埃及『古王国时期』的终结,陷入百余年的动荡和饥饿。在中国导致山东地区龙山文化南移,龙山文化原地被较为粗糙的岳石文化取代。『4.2千年事件』结束之后,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2050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引发了黄河中下游的大洪水。根据目前考古资料,二里头文化一期最早开始年代是公元前2080年左右,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传说中的夏朝开始成型的时候,夏朝的形成原因可能就是,治理这次变暖后大洪水引发的对人力物力的组织管理。同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55年,古埃及也重新开始统一。
2、大约公元前1600年夏商换代,同时期古埃及底比斯王朝从前1650年到1555年也面临亚洲移民政权希克索斯王朝的威胁。《竹书纪年》记载,在约公元前1618年夏商更迭之时出现“黄色的青蛙、昏暗的调养、三个太阳、七月结霜和五谷凋零”的现象。根据现代考古和“风暴石碑”的记载,埃及也发生了地震、蛙灾、瘟疫、冰雹、有毒气体、蝗虫、河流枯竭等灾难。《国语·周语》载:“伊洛竭而夏亡。”说明这个时期中国也发生了河流枯竭的事。有历史学家把这些事和同时期希腊发生的『米诺斯火山爆发事件』联系在一起。据地质学家测定,米诺斯火山(又叫锡拉火山或圣托里尼火山)爆发事件大约发生在前1628-1645年间,这次火山爆发是有人类历史1万年来最大的火山爆发。大火山爆发影响了气候,导致了“火山冬天”,气温降低,作物减产死亡,引发饥荒、动乱。夏商时期虽然换代时期发生了一些气候异常,但是整个夏商时期,气候其实是非常温暖的,已经有诸多文字记录和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个判断。代表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中出土了獐和竹鼠亚热带动物的骨骼。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中,出土了獐、竹鼠、貘、水牛、象等亚热带和热带的动物骨骼。河南的古称“豫州”,“豫”字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1]半坡遗址(距今6800-5300)和殷墟遗址(距今3400-3055)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很长的,在此不得不解释下『4.2千年事件』。按照冰期理论,『4.2千年事件』是全新世(距今11700年至今)间冰期的一个冰段,只是前22世纪气候有一个变冷和回升的过程。类似事件还有『5.9千年事件』和『8.2千年事件』。
3、公元前1059年武王伐纣,公元前1044年周朝建立。西周初年,气候还处在温暖期。《诗经》中作于西周初年的诗多次出现“兕觥”这种用犀牛角做的饮酒容器,《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也可看出,西周初年中原还有犀、象这种热带动物。大约从周昭王和穆王时期开始,气候开始变冷。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汉水有两次结冰,分别发生在公元前903和前897年,《竹书纪年》又提到结冰之后就发生了大旱。这次寒冷期持续了大约1-2个世纪,可能长时间的寒冷影响了经济,削弱了周室,周孝王后动乱不断,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前810年前后短暂宣王中兴,前771年周幽王时犬戎陷镐京。
4、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开始后,气候又进入温暖期。这次温暖期持续时间很长,大约800年,一直到公元第一个世纪。这次温暖期是中国上古的辉煌时代,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先秦诸子、秦王扫六合、楚汉之争、秦皇汉武,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璀璨绚丽,无数风流人物登上历史舞台,留下传世的文字、不朽的功业、动人的传说。这个时代可以看做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力争上游。这个时期华夏走出混沌,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朝,也在汉代形成了汉民族国家的观念。
5、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是一个长达600年的寒冷期,这个寒冷期大约开始于公元初年,终结于隋朝初期。这个寒冷期包括三国、魏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乱世。
王莽执政和两汉迭代时期处于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的较寒冷期(前30年-30年),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处在这个大寒冷期的一个较温暖期,这个温暖期大约是公元30-180年。180年以后气候开始变冷,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拉开了大乱世的序幕。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220年三国开端。勒内·格鲁塞所著《草原帝国》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亚洲的历史进程中,存在过两种支配力,一种是亚洲外缘的古定居文明(中国、印度、伊朗)的支配力,它以同化的方式一点一点地、不顾一切地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蛮夷之地”,从长远的观点看,同化的作用比武力更强大。第二种支配力是从这个大陆的心脏波涛般汹涌而来的、游牧民的猛烈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产生是因为他们处于饥饿之中,还因为贪食的狼总要以某些方式,随时搞到较好的、人们豢养的家畜』。欧亚大陆的心脏指的是西伯利亚森林南缘的欧亚草原带,这个草原带上的游牧民族因饥饿而南下的时候,往往会改变定居文明的历史进程。游牧民族饥饿的原因是气候来到了一个寒冷期,原来适宜的温度带南移。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公元四世纪欧洲开始的蛮族入侵,同时代中国发生五胡乱华。在欧洲,蛮族入侵引发的民族大迁徙大约于7世纪初停止,在中国,匈奴、鲜卑、羯、羌、氐北方游牧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左右了中国三百年的历史进程,直到公元590年隋统一中国。欧洲和亚洲历史的这种同步,单一原因的解释是比较乏力的,但是气候因素是个关键。东亚和欧洲的气候变冷并不同步,不过趋势是相同的,欧洲有一定滞后性。大约在4世纪初,中国气候来到了一个极寒期,这时西晋统一中国不久。游牧民族的内迁从东汉气候变冷后就开始了,只是酿成永嘉之乱(311年)恰巧在这个西晋极寒期。在欧洲,公元350年,匈人突然出现在东欧草原灭掉阿兰国,此后一个世纪匈人在欧洲达到极盛,公元453年匈人首领阿提拉骤逝,匈人随之分崩离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气候在公元500年左右又变得极其寒冷,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但并无证据表明北魏迁都与这次气候变冷有关。六世纪末的气候变暖,伴随着华夏的重新统一。这次统一,气候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气候变暖使北方的人口、经济相比南方更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隋的统一方式和秦国的统一有些相似,同样是先取得了蜀地,经过四五十年统一中国,甚至两次统一战争都用了十年左右。『前277年,秦国置蜀郡,前230年,秦灭韩,开始攻灭六国,前221年,秦灭齐,统一中国;554年,西魏取得梁州、益州,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西魏取得梁州、益州是在540年以后气候开始变暖的时期,这种两次相似的统一方式值得玩味。三国归隋的这次统一背后值得注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北魏对基层的重组、关中本位政策。尤其是隋唐统一时期,关陇地区重要性的提升和维持,可能和隋唐温暖期关陇地区的气候有很大关系。
6、公元600年至公元1050年是一个大温暖期,这个温暖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隋、唐、五代、北宋。隋唐时期八水绕长安,柑橘在长安可以结果。这个中古时代温暖期持续了约500年,比上古时代800年的温暖期短,但同样是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隋唐是封建王朝的顶峰,这个时代的文化璀璨夺目,这个时代英雄辈出。和上个温暖期一样,朝廷都经略西域,长安洛阳都很繁华,政制都有创新、文化都很繁荣。这个大温暖期中公元850-965年是一个较寒冷期。这个一百年的较寒冷期发生了唐末民变、唐亡、五代战乱。859年浙江裘甫起义,868年庞勋起义,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881年黄巢入长安,884年黄巢兵败自刎,唐末民变历时25年。907年唐朝亡,五代十国小乱世开端,979年北宋灭北汉,统一中国。公元966-1109年又是一个较温暖期,是为北宋(960-1127)年间。
7、公元1050年至1200年是一个寒冷期。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十二月二十,泉州大雪。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太湖全部结冰。公元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福州荔枝全部被冻死。这个期间值得注意的是,金灭辽、宋发生在气候骤寒的一个时期(1110-1152年)[4]。在公元1050-1100年,埃及、墨西哥、英国、巴勒斯坦、法国在半个世纪先后发生了大饥荒。
8、公元1200年至1350年是一个温暖期。1209年开始,蒙古各部统一后开始对外扩张。1234年蒙古联宋灭金,1227年蒙古灭西夏,1278年,元灭南宋。1368年明灭元。从1127年靖康之变到1368年明灭元,中国北方被游牧民族统治了两百余年,比永嘉之乱后的大乱世稍微短一点。
9、1350年至1900年是一个寒冷期,广义的小冰期,也叫明清小冰期。
根据竺可桢的划分,这次小冰期里面比较温暖的时期有公元1550-1600年和公元1770-1830年,比较寒冷的时期有公元1470-1520年、公元1620-1720年和公元1840-1890年。其中有一个最寒冷时期是公元1650-1700年,期间汉水五次结冰,太湖与淮河四次结冰,洞庭湖三次结冰,鄱阳湖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也结了冰。据说当时京杭大运河一年的封冰期长达109天。长时间的寒冷会影响农耕社会的经济,导致税收减少,进而削弱王朝的权力。1350年前后气候变冷后就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1351-1367),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1352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1368年明军陷大都。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明末民变开始,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城,这17年处于1620-1720的较寒冷期。明亡和小冰期导致的饥荒有关,但饥荒肯定不是单一因素。公元1650年-1710年,日本、孟加拉、法国、爱尔兰、芬兰、波兰、爱沙尼亚先后发生大饥荒,有些地区饥荒还不止发生了一次。

⑵ 四川省有哪些地质边坡。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单位啊 希望有的能尽快发给我,我非常感谢!!!

从大类来复说,搞岩土工程(含边坡制类)、地质灾害的单位在四川主要由:地矿系统、冶金系统、煤田系统、核工业系统、建筑系统、公路系统、电力系统、建材系统及中直企业等。地矿类的,主要由成都水文队(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水文中心(四川省华地建设公司)、915、909为代表及分布在各地的地质队;冶金类,以四川蜀通岩土公司为代表,其他的含有 冶金水文队、冶金606、601等队。 煤田系统的,以四川煤田勘察设计院为代表,其他还有 煤田135、137、141队。核工业系统,以西南核工业勘察设计院为代表,其他的还有 核工业282等。建筑系统,如川建院。公路系统,如:省公路院(省公路规划设计院),内河(省交通勘察设计院)。电力系统,西南电力设计院。 建材系统,如建材成都地质勘察院。中直企业的如:西南勘察设计院、中铁西南院、中冶成勘、中机勘察设计研究院等。顺带下,成都理工学院东方岩土公司也可以做这些业务,呵呵,俺是成都理工毕业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⑶ 为什么四川地震那么多

地理位置看,四川省尤其是四川西部,位于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所以地震多,而且强度大。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龙门山地处巴颜喀拉地块东边界,西边是巴颜喀拉,东南方向是相对比较坚硬的四川盆地。

板块推挤导致巴颜喀拉地块运动受阻形成断层。龙门山断层有四条大断层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

它的东部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专家认为,芦山地震并非是汶川地震的余震,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而此次芦山地震发生在南西段,距汶川地震主震区87公里。

(3)下蜀地质灾害扩展阅读:

四川龙门山地震带:

四川龙门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龙门、茶坪、九顶等山。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

绵延200多千米。海拔1000~1500米。龙门山最高峰海拔2345米,海拔由盆地边缘2000米向西逐渐升高到3000米以上,主峰九顶山海拔高达4984米,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

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6次,其中里氏6级以上地震20次。公元2008年5月12日,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大地震),这次地震共造成超过87150人死亡和失踪(其中遇难人数69227人,失踪17923人)。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雅安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

据雅安市政府应急办通报,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电。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介绍,2013年发生在雅安的7.0级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有一定的关联性。

⑷ 四川连年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为什么还不搬迁

这些地质灾害虽说抄是无可避免的,袭但预防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大规模的搬迁在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对于新疆内蒙等地,气候地形等差异都是很大的。
虽说四川灾害频发,但是它处于我国中部地区,长江中上游,盆地地形。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战时甚至一度作为战略指挥重地,加上其独特的蜀域文化特色,是我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地形种类多样,各有优劣,并不是谁好谁坏就可以说清的,任何地方都有其优劣。虽说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质活动较为频繁,但由此带来的地热能等资源也是是相当丰富的。
再者,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他们世代居住于此,早已习以为常,真要搬迁的话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时,可能需要几代几世才能实现。
总结,想法还不错,但太不够成熟,这样的问题,早八百年肯定就有人想过了,但是至今未有任何作为就由此可见,相对于逃避,人类更加推崇的或许是改变、解决、适应

⑸ 四川大巴被飞石砸中8死16伤,为什么四川频繁发生灾难

四川的地形地势原本就决定了它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地区,四川省的地貌差异非常专的大地形又复杂多样。属四川主要以山地为主,由丘陵,平原以及高原等共四种地貌类型,这是其他省份所不具有的类型。


我们地势平坦的关中地区很少会发生天灾人祸,所以我们也祈祷祝福四川人民,希望他们平安,幸福的生活,不要再遭受天灾人祸的侵袭和打扰,失去家园的痛苦,是怎么样也无法改变,无法挽回,无法补偿的。因此,我们必须积极的面对灾难。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未知的一切。

⑹ 四川地震是否会影响西安地质板块

  1. 四川地震对西安地质板块的影响很小,因为四川和西安地质板块不在同一地震带上,四川属于喜马拉雅地震带,西安属于大陆内部板块的复杂断裂带上。

  2. 四川地震多发的原因

    宏观的解释是,“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碰撞欧亚板块,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高原。”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倪四道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上。”

  3.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4.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

⑺ 四川地震是否会影响西安地质板块

四川地震对西安地质板块的影响很小,因为四川和西安地质板块不在同一地震带上,四川属于喜马拉雅地震带,西安属于大陆内部板块的复杂断裂带上。

四川地震多发的原因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部多山区,中间是盆地。四川的地震,与它西部那排最靠盆地的“山”有着相关性。这条俗称做“山”的地形,正是著名的龙门山大断裂——它是一条贯穿岩石圈的巨型地壳断裂系统,南北延伸越500公里,宽达70公里。本来,以岩石组成的坚硬地壳几乎坚不可摧,它之所以能发生如此大的断裂、扭曲,一定是有什么强大的力量撕裂了它。于是,科学家们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中岩石的应力场发现,这股强大的应力的确客观存在,而它,则来自西南方向的更高一阶的地域——青藏高原。
应力场分析表明挤压应力来自青藏高原,那么,为什么青藏高原要提供这么大的应力场,持续不断地压迫它东部边缘的四川盆地,以至于在前锋形成这么大的断裂系统呢?原来,青藏高原也不是根本原因,它依然是一个结果,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正面碰撞的结果。大陆与大陆之间的相撞不比大陆与大洋之间的接触,后者,一个轻一个沉,大洋插到大陆下,形成海沟和火山弧(如日本岛)。而大陆是一直漂在洋壳之上的,数亿年从不消失,密度基本相同,谁也不让谁。这种大陆板块之间的正面相撞,消减不掉两者的物质,于是,这些物质就只有堆在地表,堆出一个巨大的土堆,放在我们人类的视野下,便是巨大空前的高地势——喜马拉雅山系与青藏高原了。
龙门山断裂带中多发的地震,就是来自青藏高原方向的应力场持续对地壳提供挤压应力,当地壳中的岩石实在不堪应力的重压而破碎、断裂时,巨大的能量释放,以机械波的形式传遍四周,便构成了惨烈的地震。龙门山是山区与盆地两个地质体的接触带,由于对刚性客体来说,默认其力作用在两者交界的边缘,因此,山与盆接触的前锋带,便成为了应力场释放其机械力的集中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地震便多发了起来。

⑻ “8·” 云南省鲁甸县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1 基本情况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东经103.3°)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km,余震1335次。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抗震抢险救灾工作做出统一安排。各级国土部门其实启动应急预案,部、省、市工作组和专业队伍赶赴灾区,开展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和抢险救灾工作。

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其中鲁甸县526人、巧家县78人、昭阳区1人、会泽县12人;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2 地震地质灾害排查

本次排查工作自8月4日开始,排查工作覆盖了烈度Ⅵ度以上615个行政村共7956个村民小组,涉及4县1区56个乡镇,排查总面积 10037km2,排查路线25558km,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769处,转移避险安置人员19486人/次,重点排查了学校537所,沟口223处、集市77个、厂矿企业21个、排查临时、过渡安置点667个,排查部队营地22处。

2.1 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概况

地震灾区处在滇东岩溶高原面至金沙江底的河谷斜坡地带,总体地势递降幅度大,属金沙江流域,江河纵横排列,地形切割较强烈,高差巨大。西部五莲峰山地海拔3000~3500m,最高峰药山海拔4040m,金沙江谷底海拔600~700m。为高原季风气候,局地暴雨多发。南北、北东及北东东向断裂及梳状褶皱为主体构造,从元古界到中生界各地层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呈条带状相间出露,地层岩性变化大。山高坡陡谷深,松散土石广布,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环境脆弱。

2.1.1 交通位置

鲁甸地震灾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鲁甸县距省会昆明市447km,距昭通城27km,昆水公路和213国道穿越县境。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随着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昭通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是内地入滇乃至南下东南亚、南亚的便捷通道,区位优势逐步凸现(图1)。

图9 红石崖崩塌特征图

4.1.4 威胁对象

本次地震调查区附近受损严重,其中李家山村及王家坡尤为严重,目前已死亡36人,失踪27人,受伤37人。

该崩塌点直接威胁到红石岩下部居民,同时威胁到堰塞湖库区内的居民、红石岩电站以及堰塞湖下游巧家县小河集镇、多个梯级电站和河道两侧的居民。该崩塌点一旦再次发生失稳或堰塞湖发生溃决,将可能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受威胁人数为1438人,目前已经紧急撤离,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表6,该崩塌危害对象等级划分为一级。

4.2 灾害体发展趋势预测

截至8月5日下午六点,红石岩崩塌形成的堰塞湖回淤长度已达约15km,而且水位正以30~50cm/h的速度上升,经调查及估算,在不发生明显集中降雨的情况下,牛栏江的汇水量约40~50m3/s。

堰塞体下游沿岸有巧家县小河集镇、分散居民以及多个梯级电站,该堰塞湖对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堰塞湖已导致牛栏江沿岸斜坡下部的多处居民聚居点被淹没,且水位还在不断的上涨。崩塌堆积体形成的堰塞湖在不断增大的水压力作用下,尤其考虑到余震以及强降雨等不利状况,堰塞体发生溃决的可能性较大,发展趋势趋于不稳定,应立即采取应急除险措施。

另外,目前红石岩崩塌点中下部坡面堆积大量块石,且红石岩崩塌失稳区后缘岩土体在本次地震作用下必然存在大量的裂缝,坡体稳定性较差,在余震、降雨等工况下,发生进一步失稳滚落堰塞湖库区内的可能性较大,应加强对坡面崩塌堆积体的监测和预警,防止进一步失稳造成影响。

4.3 崩塌发生原因分析

初步分析该崩塌发生的原因主要为:

(1)“8·03”强烈地震是导致本次崩塌发生的主要原因,地震诱发了该灾害点岩体的大量失稳,崩塌堆积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2)由于该灾害点处于高山峡谷地貌单元,坡体高陡,临空面发育,风化卸荷裂隙发育,造成坡体表面的岩土体极其破碎,在地震、降雨等外营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失稳。

(3)该区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质条件复杂,使得该区域的岩土体结构松散,坡体稳定性较差,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4.4 下一步工作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由于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水位在持续上升,需及时处理否则将对下游村庄及电站造成极大危害。

(1)首先组织堰塞湖库区以及堰塞湖溃决可能影响范围之内的居民、集镇、厂矿区人员进行撤离,保证受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加强对堰塞湖上游水量的监测,尤其是在降雨等不利条件下,对堰塞湖的蓄水状况进行实时分析。

(3)组织协调下游梯级电站进行库容储备,防止突发情况的发生对下游造成严重危害。

(4)加强对堰塞湖库区斜坡的变形监测,防止库区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堰塞湖造成不利影响。

(5)尽快对该堰塞体进行处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