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厦门地质灾害

厦门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21 12:09:52

① 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的主要职责

(一)(三)负责土地征用、划拨、出让、转让、变更、收购、储备和收回工作;负责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计收土地出让金、配套费、土地使用费和土地资产的其他收益;受理建设项目用地的审核报批工作;编制建设用地计划和各类用地定额指标并组织实施;负责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建设和管理土地招标、拍卖、挂牌交易有形市场。
(四)对地质矿产资源和国土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编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负责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矿种的采矿登记和发证工作,组织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对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督管理;管理地方地质勘查资金;协同水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地下水资源。
(五)负责国土资源、测绘和房地产市场信息的管理。负责城乡土地分等定级工作,制定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各类房屋的重置价格;负责发布房地产市场指导价。
(六)负责城乡地政、房政及地籍、房屋产权资料的统一管理;负责土地、房产的权属确认、转移、登记、发证管理工作;负责房地产权属纠纷、土地征用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纠纷裁决;负责落实侨房、代管房的退、管工作。
(七)负责房地产市场及其中介行业管理,包括商品房预售、销售管理和房地产转让、租赁、交换、抵押、典当、房屋调换以及土地与房地产评估、经纪的管理;负责土地和房地产评估机构资质、房地产经纪机构资质及其作业人员资格的管理;负责组织和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及涉及国家税费的房地产价格评估;负责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查处非法房地产交易和违法使用土地案件;征收或代收有关房地产税费。
(八)拟订测绘工作规划、计划和技术标准;组织并管理基础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地籍测绘和其他重大测绘项目;依法实施测绘行业管理;负责测绘资料的审定、使用管理工作,依法对各类地图出版进行审核。
(九)负责土地、矿产资源、房地产市场的执法监察工作,依法查处城乡违法用地和违法探矿、采矿案件;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
(十)负责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研究、编制、组织实施房改方案和配套政策;负责廉租住房的管理和分配工作;制订住房资金政策并指导和监督检查政策落实工作,指导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使用和信贷管理。
(十一)负责市区各类房屋的管理工作;研究拟订公房出售、出租价格和租金标准,征收直管公房租金,监督租赁契约的执行;负责房屋出租过程中的土地收益金和公房转租收益金的征收和管理工作。
(十二)负责房屋拆迁、安全鉴定、危房改造、白蚁防治和公房修缮工作,组织编制城市危房改造、房屋修缮的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协调实施;负责解危房建设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工作。
(十三)负责土地、矿产、房屋和测绘的科学技术、信息交流、宣传教育和外事活动工作,组织指导行业职工队伍的培训、继续教育等工作。
(十四)负责对市土地学会、房地产中介协会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十五)承办市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②  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核心目标是定量化评价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程度。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反映各种受灾体遭受破坏的数量和程度,更重要的是将各种受灾体的破坏效应转化成货币形式的经济损失。要完成这项工作,除了调查分析评价区受灾体类型和分布情况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受灾体的价值及其分布情况,根据它们遭受灾害损失的机会核算价值损失。因此,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是研究社会经济易损性的重要内容。

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的中心工作就是调查统计受灾体的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的价值,并以单元价值额或价值密度等为指标,反映评价区受灾体价值分布。

一、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核算方法

以上划分的14类地质灾害受灾体,虽然它们的功能各异,但除了人的生命健康、风险观念难以用货币价值衡量外,其它类受灾体都可以用货币形式反映它们的价值。这些受灾体的价值类型可以归结为两类:房屋、铁路、公路、桥梁、设备、室内财产等,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有形财富,属于资产价值;土地、地下水等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属于资源价值。

(一)资产价值核算

资产价值可采用资产评估方法进行核算。在各种资产类受灾体中,除个别受灾体需考虑效益价值外,大部分受灾体价值为成本价值或成本价值叠加利润价值,即市场价值。核算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财会管理的部门和单位,可根据账面反应的固定资产净值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对于没有会计核算的固定资产,可根据资产项目的实际性状评估价值,或者根据资产项目原值、使用年限及相应折旧率核算资产净值。

资产实际性状主要指资产外观、结构、整体完整性和稳定性、性能完好程度等。不同资产的具体表现不同。例如评估房屋价值时,主要依据为:房屋结构——地基基础、承重构件、非承重构件性状;装饰部分——门窗、顶棚等完好程度;设备部分——上下水设备、卫生设备、照明设备等的完好程度。从而评定其新旧成数,进一步核算房屋的价值(表6-1、6—2、6-3)。

除现场调查评估外,可根据资产实际使用年限与寿命年限的比值大致估算资产净值。表6-4、6-5、6-6给出了房屋、部分构筑物和通用设备的寿命参考值,供评估使用。

资产原值指新置资产的价值。由于受灾资产的购制时间不同,受物价因素影响,同币额资产实际价值不同,所以应根据价格指数将评价区所有受灾资产价值折算成同一年份的可比价值。

因资产购制时间久远或其它原因,难以确定资产原值时,可根据评价区当年物价水平,采用重置成本方法或市场价值类比方法核算资产现值。所谓重置价值是指在现实技术设备、工艺水平和材料价格、人工费用条件下,重新建造或制造与评估对象相同结构、质量、性状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工具、仪器、仪表等物品所需的费用。所谓市场价格类比方法是以市场上类似的资产交易价格为参照物确定评估对象的资产价值。如果考虑受灾体的折旧和灾后的残值,评估对象的现值按下式核算:

表6-1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新旧程度参考标准

据吕发钦,1993。

表6-2砖结构房屋新旧程度参考标准

据吕发钦,1993。

表6-5部分构筑物寿命年限

据吕发钦,1993。

表6-6主要通用设备寿命年限

据吕发钦,1993。

受灾体现值=重置价格×[(1-残值率)×成新度+残值率]

残值率是指建筑物及其它受灾体遭受灾害破坏后所剩余的残留价值与受灾体造价的比值。不同受灾体的残值率不同。我国对建筑物等的残值率已有技术规定,如钢结构建筑为0%,砖混结构为27%等。没有专门规定的可比照同类物体确定残值率。成新度指的是评估对象的新旧程度,其中房屋可参照表6-1、6-2、6-3取值,其它受灾体可参照国家标准或比照同类物体标准确定成新度。

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资产种类十分繁多,其中大部分资产可采用上述通用方法核算价值,但还有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资产,采用上述方法评估其价值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变通,甚至采用其它一些方法进行价值核算。对于在建(在制)工程,不存在原值与净值以及折旧的核算问题,其资产价值为已经形成的建制成本。对于库存原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产成品、半成品等资产价值,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历史成本法、现时重置成本法、清理变现价值法核算价值;其中清理变现价值法是按库存物资目前可变现净值估算其价值。对于企业的大型、精密稀有设备,可根据国家物资部门或工业主管部门的相应价值目录(如《机电产品价格目录》、《纺织机械行业出厂基准价目录》等)核算其价值。对于某些难以找到可靠依据的特殊资产,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以相近似资产价值为参考,并征求有关技术经济专业人员意见,然后核算其价值。

(二)资源价值核算

1.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与价值核算的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对自然资源具有多方面破坏作用,但最主要的是破坏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因此,在灾情评估的易损性评价中,主要分析这两种资源价值核算方法。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本来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是一种物质,它和其它物质一样对人类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实物属性,供人类各种活动的物质消耗;二是环境属性,各种自然资源与人类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因此,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中也具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为人类提供物质原料;二是影响人类的环境质量。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有限资源可进一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于有限资源来说,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它们都不是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特别是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和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人类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数量和开发程度不断提高,有限资源的“有限”性特征越来越鲜明。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是对人类有直接关系的重要资源。它们虽然都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它们遭受破坏以后的再生恢复过程不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不同方式的人为良化再造,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此,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破坏,不但降低或者丧失了它们的利用价值,而且在恢复中还需要投入必要的再造成本。

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性决定了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由于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十分复杂,所以,目前国内外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认识还很不完全。特别是在我国,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只有人类劳动创造的成果才具有价值,忽视自然资源的价值属性。不但在有关研究领域基本处于空白,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基本上是无偿地占有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所以普遍缺乏资源价值观念,更没有资源价值核算方法。

从一般意义上说,自然资源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资源与人类的相关程度或可利用程度;资源的丰度或稀缺程度;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再生恢复的难易程度。根据上述特点,自然资源价值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它是资源所固有的,具有“潜在”性质的价值,故暂称为潜在价值或固有价值;二是人类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它是非自然的,具有“成本”性质的价值,故暂称为成本价值。对两种价值分析的基础也不完全相同:前者可根据地租理论进行研究核算;后者可根据生产价格理论进行研究核算。研究中可参考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市场定价法、净价法(逆算法)、成本法等进行分析评价。

自然资源价值核算实质上是对自然资源定价。自然资源定价可根据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构成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如上所述,为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结合。按照生产价值理论,在对自然资源定价时,必须考虑自然资源价值的这两方面构成,即按完全生产价格等于地租加成本再加利润的原则来确定资源价格。基于这种认识,在考虑地租、社会投入、平均利润、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资金时间价值等因素基础上,建立了确定自然资源价值(价格)的基本理论公式: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或者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式中:R0——自然资源基本租金或基本地租;

α——代表自然资源丰度和开发利用条件,即地区差别、品种差别和质量差别的等级系数;

A——支付在该自然资源上的人财物投入总额(折成资金);

Q——受益自然资源总量;

N——受益年限;

P——平均利润率;

Qd——自然资源需求量;

Qs——自然资源供给量;

Ed——需求弹性系数,

即需求量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的比值;

Es——供给弹性系数,

即供给量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的比值;

i——平均利息率或贴现率;

Pi——自然资源第t年的价值(或价格),设P为现值,其关系是Pt=P(1+i)t

(C+V+m)——该自然资源每年因社会投入所产生的价值,它相当于

可以认为,(1)、(2)这两个自然资源的基本价值(价格)公式,包含了决定自然资源价值(或价格)的几项主要因素,其他有关影响因素,均可在这两个公式的基础上加以考虑,对公式进行扩展。

当然,要将这两个公式付诸实际应用,需根据统计数据、实际经验,或通过实验确定有关参数,如a、R0、Qs、Qd、Es、Ed等。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2.土地资源价值核算

上面给出的基本公式可应用于土地资源价值(价格)核算。应该说明的是,无论是点评估、面评估还是区域评估,土地类型不同,土地资源价值不一。因此,首先要根据评价区实际情况,划分土地类型,或者将评价区先分成若干评价单元,并使每个单元内的土地类型和价值相对一致。在此基础上,确定参数,进行计算;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式进行修改,增删要素项目,然后进行计算。

需要说明的是,应用理论公式虽然能够核算土地资源价值,但公式中不少参数不容易准确地确定,所以应用时难免有一定困难。目前我国资源经济研究刚刚起步,对这些参数的定义和取值范围还缺少相应的标准和参考数值,因此应用于实际仍然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鉴于这种情况,除了采用理论公式计算土地价值外,还可以根据评价区现行土地使用费或土地出让价,直接确定土地资源价格。当前这不失是一种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地产业逐渐兴起发展。在城镇和许多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于行政划拨土地实行逐年收取土地使用费或土地使用税,对外资企业划拨土地实行收取场地使用费或一次性收取土地开发费的办法。为此全国有数百个城镇对土地进行了分等定级,并结合土地估价试点和土地管理需要,评估了当地的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修正系数。这些城镇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合肥、青岛、西安、重庆等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还包括泰安(山东)、德州(山东)、厦门(福建)、永安(福建)、营口(辽宁)、锦州(辽宁)、广汉(四川)等中小城市和一些县城、乡镇。此外,自1987年下半年深圳率先采取协议、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来,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又有了新的进展。目前,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和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联建联营等为主要形式的地产经营活动日益活跃,土地的市场价格开始逐渐形成。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天津、秦皇岛、上海、烟台、青岛、南通、连云港、宁波、厦门、汕头、海南、重庆等一批城市和少量乡镇,以不同形式陆续成交了土地出让或转让交易。所有这些为城镇土地价格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在城镇土地管理使用办法改革的同时,农村土地以及荒原、荒山、沙漠等土地管理使用办法也出现了重大改革。在一些地区开始试行长期有偿使用、转让、出租,因此也开始萌发了土地市场,形成了相应价格,从而为确定非城镇土地价格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在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易损性分析中,如果评价区内各类土地已有政府部门制定的地价标准,可直接用于土地价格核算;如果评价区内的土地没有地价标准,可通过与其它地区同类土地地价标准类比核算土地价格;如果在类比中土地资源条件不完全相同,可根据土地资源条件采用修正系数进行调整。城镇土地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区位条件与社会环境、交通环境、供水系统、动力系统、景观环境等(表6-7)。农村和山区土地资源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海拔高度、地形高差、气候等)、交通环境、资源条件、地区经济水平与产业发展前景等。修正调整土地价格的一般模型是: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式中:Y——评价区单位面积土地价格;

k——修正系数;

y——已有定价标准的其它地区同类土地的单价;

i——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

Qi——影响土地价格因素的作用权重;

Pi——评价区影响土地价格的某种因素的评判分值;

bi——已有定价标准地区决定同类土地价格的某种因素的评判分值。

表6-7城镇用地地价调整基本要素

据吕发钦,1993。

对于既没有土地价格参考信息,又难以通过比拟修正确定价格的土地,可根据土地的收益大致估算土地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是把土地可能为人类创造的经济收益作为它的价格。土地收益由现实收益和潜在收益两部分组成。现实收益主要指依赖这块土地取得的各种产业收益和直接的环境收益。潜在收益主要指这块土地未来时期进一步开发利用可能取得的收益。各种收益可按我国一般长期租让土地的年限——40~50a核算。

3.地下水资源价值核算

地下水资源价值核算是评估海水入侵灾情的重要内容。水是人类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不同地区水资源的丰欠程度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有很大不同,所以地下水资源价值相差悬殊。

根据需求定价和全成本定价原理,水资源价值(价格)的核算公式为:

Yw=Ywb—Ywl

式中:Yw——评价区水资源价;

Ywb——评价区水资源市场价;

Ywl——供水成本及正常市场利润。

这个模型虽然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目前在我国还难以普遍应用。这是因为现在我国不但没有形成水资源市场和相应的水资源价格体系,而且在全国范围基本上是无偿开发使用水资源。即使在实行水资源收费地区,水费价格特别低廉,远脱离水资源的实际价值。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4年几十个城市或地区的现行水价为0.2~0.8元/m3,平均水价仅为0.59元/m3。更多的地区至今还没有水价标准。

基于上述实际情况,可采用目标效益法和替代水资源开发成本法核算地下水资源价值(价格)。

目标效益法是根据评价区的经济规划,假设将地下水资源最充分、最合理地应用于产业活动所产生的效益称为目标效益;然后再假设评价区在没有或失去相应的地下水资源的条件下核算产业活动的可能效益;二者的差值再减去为获取效益增值而投入的其它方面成本,代替地下水资源价值(价格)。所谓最充分、最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指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最充分的开发,使评价区人民生活以及一产、二产、三产得到平衡发展,同时又能保障水资源环境质量基础上的地下水开发活动。

替代水资源开发成本法是假设评价区没有或者失去地下水资源情况下,为了保障现状水资源条件下人民生活和产业发展需要,采用替代水资源所需要增加的开发成本以及因此造成的其它损失。所谓替代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或异地水资源等。可作为替代水资源的基本条件必须是可保障水源,即替代水源的水量充足,水质合格。用其替代评价区的地下水资源不至影响新的假设水资源开发地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不会造成水资源环境恶化。

基本核算模型为:

Yw=(Bt-Bp)·Qm·MP

式中:Yw——评价区地下水资源价;

Bt——替代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本;

Bp——评价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本;

Qm——评价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模数;

MP——评价区面积。

不同核算方法可因地制宜选用,亦可采用几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

二、受灾体密度与价值分布分析

受灾体数量密度与价值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每平方公里或等面积的一个评价单元)受灾体数量或受灾体价值。它们是标示受灾体密集程度的基本指标。

如前所述,在一般情况下,灾害危害范围内受灾体越多,价值越高,灾害的破坏损失越严重。因此,在灾情评估中,不仅要统计受灾体的数量和价值,而且要分析它们的分布情况。这项工作是易损性评价的基础内容。

受灾体数量采用分类方法进行调查统计。在点评估和范围较小的面评估中,首先根据评估的精度要求,将评价区划分成面积相等的评价单元;然后采用全面实际调查或专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各类受灾体数量,并计算受灾体密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适宜的核算方法计算统计单元受灾体价值或单位面积的受灾体价值密度,并编制评价区受灾体价值分布图,直观地反映受灾体密度分布情况。

在范围较大的面评估和区域灾情评估中,依据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专门性调查结果,首先进行受灾体分布区划。其具体步骤是:以行政区域经纬度将评价区划分为若干评价单元;采用系统层次分析和灰色聚类分析等方法,确定分析指标,建立分析模型,计算单元受灾体密度指数;根据评价区密度指数变化幅度,划分指数等级,进行受灾体密度区划。在此基础上,在不同等级单元中选取典型样本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核算其价值密度,并比拟到其它同类单元,反映全评价区的价值分布。

如前所述,14种受灾体可归为人、资产、资源三大类。在灾情评估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进行分类分析和综合分析。

③ 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的通报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增刊第 6 期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努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 “十有县”建设,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开展 “十有县”建设,有效提升了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为激励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工作,根据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建设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9〕46 号)精神,部决定公布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等 471 个县 (区、市)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名单见附件)。

希望各 “十有县”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希望其他地区以他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 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名单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名单

(共 471 个)

河北省 (15 个):

石家庄市元氏县,保定市曲阳县、满城县,秦皇岛市卢龙县、山海关区,唐山市丰润区、古冶区、开平区,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涿鹿县、蔚县、产业聚集区,承德市双桥区、双滦区

山西省 (4 个):

大同市左云县、灵丘县,晋城市高平市、陵川县

辽宁省 (8 个):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葫芦岛市绥中县,锦州市凌海市、黑山县、北镇市、义县,抚顺市新宾县,沈阳市康平县

吉林省 (13 个):

德惠县、农安县、榆树县、永吉县、舒兰市、延吉市、安图县、龙井市、珲春市、和龙市、图们市、抚松县、长白县

江苏省 (14 个):

南京市下关区、鼓楼区、六合区、玄武区、雨花台区、高淳县、溧水县,镇江市丹阳市,常州市新北区,苏州市高新区、太仓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淮安市盱眙县

浙江省 (20 个):

临安市、建德市、余姚市、宁海县、温州市鹿城区、温州市龙湾区、永嘉县、平阳县、洞头县、诸暨市、嵊州市、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衢州市衢江区、衢州市柯城区、仙居县、丽水市莲都区、遂昌县、云和县

安徽省 (7 个):

祁门县、石台县、贵池区、怀宁县、太湖县、繁昌县、裕安区

福建省 (25 个):

福州市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晋安区,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宁德市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莆田市仙游县、荔城区、秀屿区,漳州市诏安县、漳浦县、云霄县、龙海市,三明市泰宁县、建宁县、明溪县、宁化县、梅列区、三元区,南平市政和县、松溪县、光泽县

江西省 (27 个):

上饶市信州区、横峰县、弋阳县、鄱阳县、万年县,抚州市东乡县、南城县、金溪县、崇仁县、临川区,九江市湖口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庐山区,吉安市泰和县、井冈山市、永丰县、万安县,赣州市章贡区、宁都县、寻乌县,宜春市樟树市、万载县、靖安县,萍乡市莲花县,南昌市安义县

山东省 (14 个):

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蓬莱市,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栖霞市,莱阳市,长岛县,莱芜市钢城区,淄博市临淄区

河南省 (19 个):

郑州市荥阳县、上街区,洛阳市伊川县、嵩县、宜阳县,三门峡市陕县、渑池县,信阳市光山县、固始县,平顶山市鲁山县、郏县,驻马店市遂平县、确山县,许昌市长葛市,焦作市修武县,南阳市淅川县、内乡县、桐柏县、南召县

湖北省 (23 个):

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咸宁市嘉鱼县,孝感市大悟县、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鄂州市鄂城区,黄冈市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红安县、团风县、黄州市,宜昌市当阳市,襄阳市宜城市,荆门市钟祥市、京山县,随州市随县、广水市,十堰市武当山特区

湖南省 (40 个):

长沙市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县,衡阳市南岳区、衡南县,株洲市炎陵区、攸县,湘潭市韶山市,邵阳市洞口县、邵阳县、城步县,岳阳市湘阴县,常德市澧县、临澧县,张家界永定区,益阳赫山区,郴州北湖区、宜章县、安仁县、嘉禾县、临武县、桂东县、桂阳县,永州零陵区、祁阳县、蓝山县、江永县,怀化洪江区、洪江市、会同县、中方县、新晃县、通道县、靖州县,娄底娄星区,湘西州古丈县、龙山县、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

广东省 (36 个):

广州市荔湾区、白云区、从化市,佛山市三水区,韶关市始兴县、南雄市,河源市龙川县、紫金县,梅州市五华县、蕉岭县,惠州市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汕尾市陆丰市,江门市新会区、恩平市,阳江市阳春市、阳东县,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电白县,肇庆市高要市、德庆县、封开县、广宁县,清远市阳山县、英德市、连州市,揭阳市普宁市、揭西县、惠来县,云浮市云城区、罗定市、云安县,顺德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18 个):

柳州市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田阳县,那坡县,凌云县,西林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乐业县,靖西县,百色市右江区、陆川县,兴安县,临桂县,阳朔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南丹县

海南省 (9 个):

琼海市、万宁市、三亚市、儋州市、东方市、定安县、澄迈县、屯昌县、乐东县

重庆市 (20 个):

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合川区、双桥区、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

四川省 (22 个):

成都市新津县、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双流县,自贡市富顺县,泸州市合江县,德阳市广汉市,绵阳市北川县、梓潼县,遂宁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甘孜州康定县、丹巴县,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

贵州省 (14 个):

贵阳市清镇市、小河区、白云区、花溪区,遵义市汇川区,安顺市关岭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镇远县、剑河县、三穗县、黎平县、榕江县,黔西南州册亨县、望谟县

云南省 (47 个):

昆明市安宁市、石林县、富民县、晋宁县、嵩明县,昭通市鲁甸县、永善县、绥江县,曲靖市富源县,玉溪市澄江县、江川县、通海县、峨山县、元江县,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楚雄州楚雄市、牟定县、武定县、禄丰县,红河州蒙自市、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弥勒县、屏边县,文山州砚山县、广南县,普洱市宁洱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大理州大理市、鹤庆县、祥云县、洱源县、云龙县、弥渡县,德宏州瑞丽市、梁河县,丽江市古城区、宁蒗县,怒江州兰坪县、泸水县,临沧市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

西藏自治区 (5 个):

日喀则地区亚东县,林芝地区察隅县、波密县,昌都地区芒康县,山南地区洛扎县

陕西省 (17 个):

西安市周至县、高陵县,渭南市华阴市、潼关县,宝鸡市陇县、凤县,咸阳市泾阳县、永寿县,汉中市勉县,铜川市宜君县,商洛市丹凤县、山阳县、柞水县,榆林市清涧县、子洲县,延安市宝塔区、宜川县

甘肃省 (29 个):

兰州市红古区、安宁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瓜州县,玉门市,武威市凉州区,景泰县,岷县,天水市麦积区,秦安县,和政县,积石山县,成县,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宕昌县,卓尼县,庆阳市西峰区,华池县,平凉市崆峒区

青海省 (14 个):

大通县、湟中县、互助县、化隆县、乐都县、同仁县、德令哈市、贵德县、同德县、门源县、祁连县、玉树县、杂多县、玛多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2 个):

吴忠市红寺堡区、盐池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 个):

伊宁县、伊宁市、昭苏县、库尔勒市、和静县、且末县、轮台县、若羌县、乌恰县

④ 厦门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2002年11月27日中共厦门市委九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厦门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海湾型城市框架,崛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力争发展得更快些,确保到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建国以来,我市地质找矿取得一定成果,矿业有较大发展。发现一批大、中、小型矿床,共59处,勘查程度达勘探1处,详查5处,普查23处,其余均属预查。其中同安郭山、前院和翔安东坑为大型高岭土矿,海沧大坪山为大型建筑用花岗岩,同安布塘为中型高岭土矿,同安下墩、海沧镇为中型饰面用花岗岩,同安大、小凤山为中型建筑用花岗岩,同安琼头村西南为中型建筑用砂,同安银城为中型矿泉水,其余均为小型矿床。多年来,矿产开发为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与建筑业相关的矿产(如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用花岗岩等)开发最为明显。2000年矿产品产值1.31亿元;矿产品加工企业49个,非金属矿产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矿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为38.26亿元。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26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2.05亿美元,出口额为0.22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2.25% 。

矿业发展促进了我市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建材、化工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市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加快工业化进程起到基础性作用;推进了矿业规模集聚,如洪塘镇、海沧镇等;基本满足我市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强了我市矿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矿产资源开发对我市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

一、矿产资源概况及基本特点

截止2000年底,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21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总数的17.8%,有资源量、基础储量13种。全市矿床总数59处,其中金属矿产1处,非金属矿产39处,矿泉水16处,地热3处。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48处。

在本市矿产开发中占重要地位的矿种: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用花岗岩、矿泉水和地热。这些矿产成为厦门市主要矿种,有相当的储量,矿石质量较好。

具有潜在资源优势的矿种为高岭土。高岭土已探资源储量相当可观,当选矿工艺能排除不利成分(含铁量高)的情况下,可形成优势矿种。

总体看,我市矿产资源呈以下特点:

1)可利用的矿种比较少,以非金属建筑石材和矿泉水、地热矿产为主。

2)总量在省内比例偏小。大、中型矿床少,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及矿业产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对于本市的主要矿种,除建筑石材类的矿产分布较均匀外,其余矿种分布不甚均匀,其中矿泉水、地热和建筑用砂多集中南部地区和海域,而高岭土集中分布于翔安区的新店镇和同安区洪塘镇。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勘查情况

厦门市地质矿产工作始于1911年,解放前局限于局部地区的路线调查,其中高振西、王宠两人根据对同安等县调查,初步建立了地层系统,把沿海水文地貌特征划分为若干地文期;吴磊伯对厦门、金门列岛进行了地质构造调查。

建国后开展较系统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勘查工作。基础性地质矿产调查始于1959年,先后完成了陆域的1:20万区域地质矿产、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5万航空磁测和航空放射性测量,1:50万重力测量,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20万重力测量、地下水资源状况的总体评价,1:5万厦门、集美、同安三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部分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经过五十多年矿产勘查工作,完成了铁、锰、铅锌、钨、独居石、耐火粘土、砖瓦粘土、伊利石、饰面用花岗岩、雕刻石材、建筑用花岗岩、钾长石、水晶、石英石、泥煤、建筑用砂、型砂、硅质卵石、矿泉水、地热等矿产的勘查项目。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矿山规模现状 全市现有办证矿山174个,其中饰面用花岗岩94个,建筑用花岗岩62个,高岭土1个,矿泉水15个,地热2个。矿山开采规模属大型1处、属中型7处、其余均属小型。

矿业经济状况 2000年全市5种矿产总产值1.31亿元,其中饰面用花岗岩产值8010万元,建筑用花岗岩产值3600万元,高岭土产值700万元,矿泉水产值652.75万元,地热产值114.7万元。

主要矿产开发利用情况:

饰面用花岗岩:是本市主要的优势矿产。年产 26.7万立方米。“海沧白”花岗岩荒料(编号为G3523),为首批“中国名特石材品种”之一;“洪塘白”花岗岩荒料(编号为G3514),1998年评为国家级饰材名特产品。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法国、美国等国家。

建筑用花岗岩:是本市重要矿产之一。年产120万立方米。基本满足本市各类建筑工程的需要。原生产规模达到大、中型的矿山,除大坪山矿山之外,都集中于厦门岛内(包括马峰山、马厝、赤坡山、龙山和大厝山等矿山),为保护厦门岛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市政府已作出决定,关闭岛内所有的采石场。建筑用花岗岩开发基地已开始转移到岛外邻近的周边地区。

矿泉水:矿泉水点比较密布,已开发利用的生产规模多属小型。年产1.865万吨。

高岭土:比较集中分布于翔安区新店镇与同安区洪塘镇,已探资源储量达75791千吨,目前以生产日用陶瓷级精土为主,产品比较有限,年产约20万吨。在经济、技术条件具备时,可逐步开拓矿石的深加工,扩大产品用途,生产系列产品。经加工后的精矿可达造纸涂布要求,但工艺较为复杂,投资较大。

地热:已开发利用的杏林湾、洪塘地热,年产量约38.24万立方米。杏林湾地热矿化度高(12.95克/升),属氟水和硅水型,其水温高达93℃,可梯级开发利用于工农业。洪塘地热矿化度低(1.6克/升),水温60~62℃,已开发用于大同镇生活用水。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布局不合理。矿产开采规模小且分散,采掘设备及技术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矿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矿山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较为严重。采矿造成的山体裸露不断扩大,计338处,累计面积约6.21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部分地段发生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破坏生态环境,又影响城市景观;矿山生态环境管理职能不够明确,防治措施不到位。

⑤ 厦门有哪些自然灾害,并分析灾害和地理环境的联系

最主要的就是台风 还有地震 暴雨

台风
每年的夏秋之际来自热带太平洋的台风定期的光顾太平洋西岸的大陆地区~厦门处在亚洲东部沿海地带特别是处在台风必经的路线上~所遭受的灾害就尤其明显~加上厦门地势西高东低~刚好使得风借地势所造成的灾难就更加严重~考虑到厦门东面有台湾岛的遮挡~很多时候是台湾岛的减速作用才能降低台风对厦门的影响~

台风的成因,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成水汽升空,而周围的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终必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而形成「风」。由于海面之广阔,气流循环不断加大直径乃至数有公里。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磨擦,由于越接近赤道磨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漩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漩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台风的中心就在我们目前看到的风向成丁字形的位置,根据风向和风速就不难判断出台风中心的距离和走向了。根椐我四十年观测台风耒临前的行云方向,判断台风是否从本地经过,基本上全部准确。准确性有好多次竟先予本地的预报。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台风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洋低纬洋面上。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加强发展为台风的初始位置,在经度和纬度方面都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地带。在东西方向上,热带扰动发展成台风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
(1)南海中北部的海面
(2)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
(3)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
(4)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动力分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内力愈大。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内力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

⑥ 请问有关"地质灾害治理"方面的国家标准是哪些

厦门图书馆网站能查标准

⑦ 福建省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地质环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以“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地质环境”为核心任务,紧紧围绕国民经济战略布局、城乡规划、国土整治、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等经济社会活动,先后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一百千万”工程、厦门福州等沿海中心城市地质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1个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的综合地质调查等工作,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广义地质工作的通知》(闽政办[201]19号),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服务。

一、灾害地质

针对福建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建立完善了危险性评估、应急预案、汛期值班、群测群防、险情巡查、监测预警、转移避险、应急处置、灾情速报、督办治理、搬迁避让等11项制度;努力夯实“两基础”,即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规划;持续构建“两网络”,即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应急响应网络;重点实施“一百千万”工程,即建立了1个全省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及预警预报系统,治理了近20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了20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居民搬迁任务,基本实现近万个村庄群测群防。

2010年,福建省南平、三明、龙岩、宁德等局部地区气候极端异常,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异常严重,全省累计发生地质灾害7022起。强降雨导致灾情发生后,按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先后派出近50个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小组近千人次,赶赴灾区现场帮助指导防灾救灾工作。全年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38起,发送预警防灾短信近10万条;全系统投入防灾人员1.8万余名,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监测、巡查。在有房屋受损的5000多起地质灾害中,有人员伤亡的25起,占发生总数的0.4%,其他受地质灾害威胁的20余万人因转移避让及时,免受地质灾害伤害,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二、城市地质

2006年起,福建省对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开展综合地质调查,查明区域岩土体、地质构造、地下水的三维空间分布,以及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逐步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数据管理服务系统,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建筑适宜性评价、建设规划、地质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提供了基础地质服务。

目前,厦门城市地质三维模型已基本构建完成,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已初步建立;福州已收集到1900个项目的资料,钻孔6万余个,按设计开展野外调查,包括基础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灾害、垃圾处理场址、地热等方面的工作,着手地质信息数据库、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编制阶段性成果;泉州已先期开展城市地质的可研报告编制工作。

三、水文地质

福建省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夏秋多台风暴雨、冬春多干旱,沿海海湾平原、红土台地及岛屿半岛地区为水资源缺乏—严重缺乏区。据资料统计,全省近187万人饮水困难,主要分布于宁德市的福鼎、霞浦、罗源、蕉城,福州市的连江、长乐、福清、平潭,莆田市秀屿、涵江、城厢,泉州市的惠安、晋江、石狮、南安,厦门市的同安区、翔安、集美、海沧,漳州市的漳浦、龙海、云霄、诏安、东山等沿海地区。

针对现状,福建省重点开展缺水地区的找水、应急水源地调查等工作,查找水质洁净、供应稳定的地下水源地和城市周边应急水源地;同时,充分利用蓄水构造,探索开展平潭、东山、三都等岛屿、半岛地区地下水库建设,为缺水地区的岛屿、半岛的开发提供可资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目前,厦门应急水源地调查项目已查明地下应急水源地8个,可提供第四系类松散岩类孔隙水1417.1米3/日,基岩孔隙水5204.45米3/日。平潭岛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钻探发现平原、芦洋、苏澳场古风化壳顶面存在砾卵石含水层,在七里埔打出了日出水量约2000吨的水文钻孔。在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结合地方抗旱工作布设4个供水井,单孔出水量达150吨/日,为地方生产解决燃眉之急。

四、环境地质

2002年起,福建省开展了“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福建陆域58813平方千米范围内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6562平方千米范围内浅海底积物的54种元素指标以及陆域38300平方千米范围内地下水、地表水的21项指标含量,为该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潜力评价、土地规划利用与管护、农业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病防治等提供了系统科学的土壤、水、气、生物等环境地质现状资料。利用该项调查成果进行的土地质量评估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土地以优良级为主,占79.57%;良好等级占17.81%;其余2.62%为中等等级。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福建省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编制印发《福建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福建省废弃矿井治理规划》,重点治理一批重点废弃矿山。通过实施保证金制度和停止办理采矿登记手续等措施,矿山业主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大幅度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近3000个矿山完成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审核工作,全省共收取保证金8.68亿元。同时,“十一五”以来,全省投入资金1.6亿元,通过实施尤溪梅仙铅锌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等46个治理项目,解决了一大批重点废弃矿区由于计划经济年代矿业开发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

五、工程地质

随着海西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福建省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期。“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方面,福建省规划实现“三纵八横三环三十三联”,总里程约6100千米;铁路建设方面,将以“一纵二横”快速线路为骨架,形成“二纵三横”总体格局,到2020年,全省铁路网总规模将达到3200千米;在新经济增长区建设方面,福建省规划了平潭综合实验区、环三都澳等10大新经济增长区域,上马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重点项目要达到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安全施工、长期运营的目标,需要超前开展工程地质综合评价。因此,在工程地质方面,着重查明拟建设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估场区项目建设适宜性,提出工程施工中和运营后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具体而言,针对重点区域,开展了1:5万综合地质勘查;针对重点项目,开展了1:1万水工环地质综合评价,数百个重点项目根据调查评价成果,优化了选址,增强了自然灾害的抗击能力。

2010年,对21个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开展了地质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调查评价,钻探1500余米,遥感解译764平方千米,查明了试点城镇规划区的地质构造、岩土体特征等地质环境背景,城建规划、环保等部门据此调整了部分功能分区和部分项目布局,受到高度认可(图1)。

图1 2010年度福建省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地质调查成果

六、农业地质

福建省耕地资源十分紧缺,占全国1.3%的耕地要养活占全国2.6%的人口,因此需要深入挖掘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能力。在农业地质方面,一是开展了建瓯、浦城、宁化等重点农业生产区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及评估;二是对福建省“名、特、优”农产品不同地质背景与地球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其最佳生态地质环境和增产途径进行了调查研究;三是开展了农业污染严重区的农业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中的有害元素对农产品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七、旅游地质

福建省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几经沧桑,发展形成如今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福建省要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地质遗迹调查及保护项目,福建省地质遗迹的旅游潜力得到合理挖掘,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全省已完成揭碑开园的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省级地质公园2个,地质公园总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53%,直接或间接解决了近20万人的就业,为当地带来直接或间接收入近50亿元。

八、地热、地温能

福建省是温泉出露较多的省份之一,据资料统计,全省现有温泉188处,总流量约1436升/秒,总水热热流值约为5.11万千卡/秒,约相当于每年23万吨标准煤。根据目前探采技术水平,以2000米深度计,全省地热资源估算为53160×1020焦耳,相当于18143亿吨标准煤,其中具有经济意义的水热区域的地热资源相当于115亿吨标准煤,可开发潜力巨大。

“十一五”以来,福建省重点开展福州大都市区、厦漳泉大都市区和闽西南地区地下热水调查,挖掘可开采潜力。在厦漳泉地区,收集了工作区自然、经济地理、水文气象资料及54处温泉点历史基本资料,完成了30余个温泉点的踏勘,30幅1:1万地质底图透绘、基本完成了前人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完成了云霄、诏安、漳浦、芗城等县市10个温泉点的基础调查工作,完成了上汤、南蔗温泉可行性调查实施方案及云霄县火田镇温泉调查报告的编写。在厦门筼筜湖地区圈定了地热相对高温区,并打出了日出水量达2500余立方米、水温39℃的地热孔。在福州大都市区,主要开展连江县安后—苗圃、南屿阳岐尾、公园道一号至金山公园一带的地表调查与部分样品采取测试。在闽西南地区,发现地热异常区55处,已收集资料有23处,组织3个调查小组对工作区内地热异常区进行调查、测温和取样。

九、海洋地质

福建省拥有13.6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3300余千米的海岸线,开展海洋地质工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海洋地质方面,一是开展了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调查重大工程建设区海底地形、地貌、底质、地层、构造、岩浆岩、活动断层、地球物理场等特征;二是开展了重点海岸带滨海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调查海岸带岸线变迁、海水入侵、冲淤变化规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等基础地质环境条件,评价了海岸带大型建设项目地面地下立体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海岸带区域地质环境演化及系统协调性;三是逐步开展了无居民海岛地质、地貌、地球化学调查,为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⑧ 厦门地质局在哪

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组建于1983年,拥有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回勘查甲级、答工程咨询甲级、地基与基础施工壹级、测绘乙级等资质,取得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及中心实验室的CMA计量认证。
地址:莲前西路192号

⑨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孕灾环境分析

施文耀

(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福州350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建南部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阐述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分析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因素,并从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三方面对区域孕灾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地貌单元、地质单元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同,区域气候环境的特征,对区域地质灾害的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点;成灾因素;孕灾环境

地质灾害是岩石圈表部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相互影响下,或地壳内部动力地质作用下,使地质环境产生变化,出现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精神遭受损害的地质现象和事件,地质灾害的孕育与发展受区域自然条件、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等的支配。

1 地质灾害的现状与区域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程度的特征,使得测区局部地区地质灾害比较发育,目前已有资料表明测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有4类,共206处,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其中崩塌95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46.12%;滑坡76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36.89%;泥石流2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0.97%;地面沉降3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6.02%。测区地质灾害详见附表,从地质灾害的统计资料看,测区地质灾害具有福建省地质灾害的普遍特征,即点多、面广、规模小、频率高、危害较大,受人类活动和降雨影响大[1]

2 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特征与成灾因素

区内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于测区中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崩塌、滑坡多沿公路、房前屋后的人工开挖形成的高陡斜坡分布;地面沉降分布于沿海的冲海积平原中,也有少量分布于未压实的松散素填土区;泥石流分布于丘陵沟尾斜坡地带,各类地质灾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成灾因素。

2.1 滑坡与崩塌

2.1.1 滑坡[2]

滑坡为斜坡变形破坏的一种形式,是指斜坡上岩土体在河流冲刷、降雨等因素影响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移的自然地质现象,滑坡体通常被分割成块体,滑坡经滑移后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后,在降雨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再次激活而滑动[3]

根据滑坡物质组成、滑体厚度,形成原因,规模对测区滑坡进行划分统计,并对滑坡前斜坡坡度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分别见图1和表1。

松动、粘性差、易崩解的土体易产生崩塌,节理裂隙发育的斜坡也易产生崩塌。测区土质崩塌中,全为残积土型崩塌,且多为侵入岩类地区,主要由于侵入岩风化的残积土粘土粒含量低,粘聚力差,含砾高,土质结构松散,易湿化崩解,在遭雨降水作用下,也就易产生崩塌。而节理裂隙发育给地下水的入渗,径流提供了良好通道,加之破碎岩体块体间的结合力差,降雨入渗作用下也就易诱发崩塌。

2.1.3.3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对斜坡产生滑坡的影响表现为强烈的改变岩土体的结构构造,使岩土体变形破碎,岩土体风化程度加大,在岩土体中形成良好的构造软弱面,岩土体力学强度下降。构造运动也使斜坡坡度、坡形了产生变化,对斜坡变形破坏起间接作用。地质构造在斜坡岩土体中形成的软弱结构面为滑坡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旦的外界因素触发,斜坡极易沿构造的软弱面产生滑移、崩落,形成滑坡、崩塌。测区76处滑坡中有8处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占滑坡数的10.53%。

2.1.3.4 降雨

降雨是滑坡、崩塌的成灾因素中最为敏感、最为积极的因素,几乎所有的崩塌均与降雨密切相关。降雨通过改变斜坡岩土体的力学性质,降低抗变能力,改变斜坡岩土体的应力状况的途经来诱发斜坡产生灾害。在高强度降雨作用下,部分汇水条件较好的滑坡还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滑坡—泥石流型的地质灾害。

另外,滑坡的产生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几乎所有滑坡其产生均与降雨有关。大部分滑坡分布于多年均降雨量>1200mm的地区。资料显示,过程降雨时大于100mm的地区可能诱发产生滑坡,但经过长期阴雨,土体基本饱和后,又经过程降雨量大于50mm,也可能产生滑坡,当过程降雨量超过200mm时,则会普遍产生滑坡灾害现象。

2.1.3.5 人类工程活动

在区内滑坡中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滑坡达64处占85.53%。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的影响表现为切坡、填方等。切坡使斜坡的坡高和坡度产生改变,极大地改变了坡形,使原来处于应力相对平衡的斜坡失去支撑而临空,斜坡应力平衡遭受破坏,坡高增大,斜坡内应力随之呈线性增加,坡度变大,坡面附近张应力随之增强。范围随之扩大,而坡脚应力集中带的最大剪力也随之增强,因此,随着切坡坡度增大,坡高增大,斜坡变形产生滑坡的条件越充分,产生滑坡的机会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人类工程活动又使斜坡岩土体结构遭受扰动破坏,降低局部岩土体的强度,又为产生滑坡提供了条件。人类工程活动中又有不合理的堆填方,形成高陡斜坡,原本填方岩土体结构已遭受破坏,加之堆填成高陡斜坡,极易诱发产生滑坡。

人类工程活动是崩塌成灾因素中较为积极的因素。人类工程活动表现为改变斜坡的外形,实际上是改变了斜坡的临空状况及应力场,强烈的切坡活动,使处于应力平衡的斜坡失去临空支撑,形成临空面,相应地斜坡应力均随之改变。切坡坡度越陡,坡顶拉张力越强,在重力作用下也越能促进崩塌的产生,统计表明,由孕灾环境为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崩塌达71.58%

测区调查表明,区内由爆破震动引起的崩塌仅3处,分布于采石场区域,主要由于爆破使部分岩土体开裂松动,其斜坡已开挖成陡坡悬崖状,爆破产生的弹性波使松动岩土体产生附加应力,松动斜坡岩土体的结构,造成破裂面,反复作用造成累积,促使岩土体变形破坏而崩落。

2.2 地面沉降

区内地面沉降表现为在软土区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软土区地面沉降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冲海积平原区,共有32处。

由于组成软土的粘土矿物为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其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等。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主要有以下特征,天然含水量大(W>36%),呈软塑-流塑状,仅局部为可塑状;孔隙比大(e>1),高液限(W1>45.9%),低渗透性,高饱和度,高压缩性(a1-2>0.7MPa-1),强度低(fk=100kPa),抗剪强度低(C=2~4kPa,φ=0~14.5°)。大部分呈欠固结状态,具有流变性和触变性的特点。当建筑基坑排水抽取地下水后,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土层有效应力增加,促使软土固结而产生沉降。而建筑物置于软土区,土层中的附加应力大增,引起高压缩性的软土由于压缩固结而产生沉降,测区软土沉降多分布于全新统的海积软土中,建筑物常由于软土不均匀压缩固结而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致使建筑物产生倾斜、开裂、破坏。

2.3 泥石流

区内目前仅发现有2处泥石流,其规模均很小,土方量<1.0万m3,均为暴雨型、沟坡型泥石流。其实际模式为滑坡-泥石流。泥石流的物质组成以残坡积粘性土为主,夹含少量的强风化岩体。物源区处于坡度30°~35°的凹形斜坡。泥石流的流通距离比较短促。物源区也没有常年性沟谷水流,均为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泥石流。

区内泥石流物源区处于凹形斜坡,有利于地表水的汇积。地表汇水的冲蚀能力较强。物源区处于残坡地层较厚,残坡积土遇水易饱和,易崩解。而散体状的强风化岩强度较低,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来源条件,两处均由于长历时高强度的降水引起。斜坡岩土体首先出现崩滑现象,而后崩滑体在地表水流的携带下向坡下方向流动而形成。两处泥石流均处于人类活动微弱区域,对人类的影响不大。

3 区域孕灾环境分析[4]

地质灾害的分布、发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测区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由于地貌单元、地质单元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同,区域气候环境的特征,导致测区孕灾环境对区域灾害的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

3.1 自然地理气候条件

区内虽然均处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区,但测区地貌形态却多种多样,从滨海的平原、台地到中西北部的丘陵、山地,使得测区的降雨量分布不均。滨海平原、台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mm,而丘陵,山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却可达1500~1700mm,而沿海岛屿、半岛处局部蒸发量与降雨量大致相当,并且测区地处太平洋沿岸,受热带暖湿气流的影响,每年均会遭遇不同次数和强度的台风暴雨的影响,台风过程降雨量在200~350mm之间。充沛而分布不均的降雨量与短时间的台风暴雨的降雨量,强烈地促进测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测区岩石的风化过程加快,给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孕灾条件。从测区前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中,过程降雨量和暴雨对测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影响异常明显,几乎所有的斜坡变形破坏均与降雨相关。这说明测区区域气候环境条件是地质灾害分布、产生与发展最为直接,最为敏感的影响因素。

3.2 地质环境条件

从地貌上看,区内沿海海岸附近,遭受海潮、风暴潮的影响,局部土质海岸蚀退明显,如厦门岛东海岸,而区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带,河谷冲沟发育,地形形态不一,地形坡度20°~40°不等,局部更陡,高程100~1000m,变化较大,有利的地形条件给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孕灾环境。

从地质构造上看,区内处于闽东南滨海断隆带和闽东火山断拗带之间,整体处于间歇性上升地区,地质构造活跃,断裂构造发育,深受长乐-南澳等活动断裂构造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石较为破碎;地震设防烈度为Ⅶ、Ⅷ度地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为测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又提供了良好的孕灾环境。

从地质条件上看,滨海地区的平原区分布广泛和厚度不同的高压缩性、低强度的软土和饱和液化砂土,从而使这些区域易产生软土沉降、震陷和饱和砂土液化现象。而台地、丘陵、山地却分布有厚薄不一的残坡积土以及各种母岩,地层岩性复杂,强度不一,复杂的岩土体条件又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孕灾环境,特别是测区丘陵台地残坡积土层较为深厚,却又深受降雨影响,使得测区地质灾害较发育。

3.3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测区为厦-漳-泉闽南金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异常活跃,人口密度大,工程活动强烈,各级别的公路星罗密布,在测区范围分布有泉厦高速公路、厦漳高速公路、漳诏高速公路、漳龙高速公路、鹰厦铁路、漳泉铁路、324国道以及九龙江引水、晋江引水工程、后石电厂、集杏海堤、高集海堤等。各重大工程、各种省道、县道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改变程度较大。测区经济活动强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在10000元以上。而且测区人口密度大,沿海地区人口密度800~1800人/km2,山区也有200~700人/km2。山区可利用土地少,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进行房屋建设中迫使居民挖山切坡,从而形成大量的房屋高陡后边坡。密集的人口分布,强烈的工程经济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局部的地质环境,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局部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测区活跃而强烈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孕灾环境。

4 结束语

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几种,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频率高、危害较大、受人类活动和降雨影响大的普遍特征。由于区内的区域地理位置,也就有测区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充沛的降水、台风影响强烈、不利的地形条件、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复杂的岩土体条件、活跃而强烈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都在加剧着地质灾害的发育。

参考文献

[1]何永金.福建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福建地质,1995(4)

[2]晏同珍,杨顺安,方云.滑坡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3]高天钧,何永金.福建沿海及海域地质灾害与防治.福建地质,2000(2)

[4]陈亚宁.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环境地质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and Formation Principle of Geologic Hazards in the Coast of Southern Fujian

Shi Wenyao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Faculty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eologic hazards, the paper expatiates the characters of geologic hazards and analyses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from three aspects, geographic and climatic condition, geologic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geologic cell, the modal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hysiognomy cell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clearly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geologic hazards.

Key words: Geologic hazards; Characteristic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Environment of formation geologic hazards

⑩ 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为进一步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县级地质灾害防灾机制体制,我部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近两年来,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完成了首批“十有县”建设以及第二批“十有县”的验收,“十有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46号),现对在2010年通过验收的北京市房山区等第二批545个县(市、区)名单予以公布。

希望各“十有县”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希望其他地区以他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

(共545个)

北京市(9个):

房山区、门头沟区、延庆县、密云县、怀柔区、平谷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河北省(24个):

平山县、赞皇县、阜平县、易县、涞水县、唐县、永年县、邯郸县、峰峰矿区、临城县、内邱县、遵化市、迁安市、抚宁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鹰手营子矿区、宣化县、张家口市宣化区、沽源县、张北县、阳原县

山西省(21个):

清徐县、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县、太原市杏花岭区、泽州县、长子县、屯留县、沁源县、潞城市、武乡县、平顺县、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和顺县、左权县、宁武县、河曲县

内蒙古自治区(4个):

赤峰市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丰镇市、察哈尔右翼中旗

辽宁省(7个):

庄河市、海城市、岫岩县、清原县、宽甸县、东港市、盖州市

吉林省(10个):

长春市双阳区、通化市二道江区、柳河县、通化县、辉南县、白山市浑江区、白山市江源区、蛟河市、磐石市、汪清县

黑龙江省(30个):

延寿县、依兰县、尚志市、五常市、龙江县、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海林市、穆棱市、汤原县、桦南县、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鸡东县、鸡西市恒山区、宝清县、双鸭山市岭东区、铁力市、伊春市美溪区、勃利县、七台河市茄子河区、萝北县、黑河市爱辉区、逊克县、五大连池市、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嫩江县、孙吴县、庆安县、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塔河县

江苏省(11个):

南京市栖霞区、南京市浦口区、镇江市京口区、句容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贾汪区、宜兴市、灌云县、东海县、赣榆县

浙江省(19个):

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桐庐县、富阳市、温州市瓯海区、乐清市、瑞安市、苍南县、泰顺县、长兴县、新昌县、磐安县、天台县、龙游县、江山市、青田县、松阳县、景宁县、庆元县

安徽省(14个):

东至县、青阳县、旌德县、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枞阳县、桐城市、休宁县、黟县、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徽州区、金寨县、舒城县

福建省(30个):

闽侯县、福州市马尾区、平潭县、福清市、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市海沧区、周宁县、蕉城区、屏南县、莆田市城厢区、莆田市涵江区、安溪县、南安市、泉州市洛江区、南靖县、长泰县、华安县、龙岩市新罗区、永定县、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大田县、清流县、沙县、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浦城县、邵武市、武夷山市

江西省(31个):

修水县、星子县、九江县、彭泽县、上饶县、广丰县、婺源县、丰城市、高安市、上高县、奉新县、资溪县、黎川县、南丰县、广昌县、遂川县、崇义县、兴国县、南康市、大余县、石城县、龙南县、上犹县、安远县、乐平市、景德镇市昌江区、上栗县、芦溪县、萍乡市湘东区、萍乡市安源区、南昌市湾里区

山东省(20个):

沂源县、安丘市、莱芜市莱城区、文登市、乳山市、临沂市兰山区、临沂市罗庄区、临沂市河东区、平邑县、沂南县、郯城县、临沭县、费县、莒南县、济南市

历城区、泰安市泰山区、泰安市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金乡县

河南省(16个):

新密市、栾川县、三门峡市湖滨区、义马市、商城县、方城县、平顶山市石龙区、汝州市、泌阳县、林州市、安阳县、淇县、卫辉市、博爱县、永城市、济源市湖北省(21个):

远安县、宜都市、宜昌市点军区、通山县、通城县、崇阳县、咸宁市咸安区、咸丰县、来凤县、宣恩县、黄石市铁山区、黄石市西塞山区、阳新县、郧西县、丹江口市、竹溪县、十堰市茅箭区、英山县、松滋市、南漳县、应城市

湖南省(40个):

宁乡县、湘乡市、醴陵市、株洲县、衡山县、衡阳县、祁东县、常宁市、衡东县、平江县、临湘市、岳阳县、桃源县、常德市鼎城区、桃江县、隆回县、邵东县、绥宁县、武冈市、新宁县、双峰县、涟源市、冷水江市、辰溪县、麻阳县、芷江县、溆浦县、汝城县、永兴县、郴州市苏仙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双牌县、江华县、道县、新田县、宁远县、永顺县、花垣县、桑植县、慈利县

广东省(37个):

广州市萝岗区、深圳市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龙岗区、宝安区、珠海市斗门区、香洲区、金湾区、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佛山市南海区、乐昌市、仁化县、河源市连平县、和平县、梅州市平远县、丰顺县、惠州市惠阳区、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汕尾市陆河县、海丰县、江门市台山市、鹤山市、阳江市阳西县、湛江市雷州市、坡头区、肇庆市四会市、怀集县、清远市佛冈县、清新县、潮州市饶平县、潮安县、揭阳市揭东县、揭西县、云浮市郁南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5个):

凤山县、宜州市、田东县、平果县、资源县

海南省(6个):

保亭县、昌江县、琼中县、陵水县、五指山市、白沙县

重庆市(10个):

万盛区、巴南区、北碚区、长寿区、潼南县、云阳县、巫山县、奉节县、彭水县、綦江县

四川省(26个):

荣县、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绵阳市安县、江油市、三台县、内江市资中县、隆昌县、雅安市雨城区、天全县、芦山县、石棉县、汉源县、宝兴县、荥经县,广安市广安区、华蓥市、邻水县、岳池县、武胜县、甘孜州康定县、丹巴县,阿坝州小金县,凉山州甘洛县

贵州省(61个):

修文县、贵阳市乌当区、贵阳市云岩区、贵阳市南明区、遵义市红花岗区、余庆县、务川县、凤冈县、湄潭县、道真县、正安县、绥阳县、桐梓县、赤水市、习水县、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安顺市西秀区、普定县、镇宁县、紫云县、黔南州福泉市、贵定县、龙里县、惠水县、长顺县、罗甸县、平塘县、独山县、荔波县、三都县、天柱县、岑巩县、从江县、麻江县、锦屏县、黄平县、丹寨县、台江县,兴义市、兴仁县、贞丰县、晴隆县、普安县、大方县、赫章县、金沙县、毕节市、织金县、威宁县、纳雍县,铜仁市、玉屏县、万山特区、松桃县、沿河县、德江县、思南县、石阡县、印江县

云南省(35个):

昆明市东川区、禄劝县、宜良县、昭通市昭阳区、盐津县、水富县、曲靖市麒麟区、沾益县、会泽县、玉溪市红塔区、龙陵县、昌宁县、腾冲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开远市、元阳县、河口县、文山县、丘北县、西畴县、江城县、孟连县、南涧县、漾濞县、永平县、潞西市、华坪县、玉龙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临沧市临翔区、沧源县、耿马县

西藏自治区(5个):

亚东县、芒康县、波密县、察隅县、洛扎县

陕西省(19个):

西安市临潼区、西安市灞桥区、宝鸡市金台区、太白县、长武县、淳化县、韩城市、白水县、商洛市商州区、镇安县、安康市汉滨区、镇坪县、洋县、留坝县、府谷县、定边县、志丹县、甘泉县、铜川市印台区

甘肃省(19个):

兰州市七里河区、酒泉市肃州区、山丹县、肃南县、天祝县、古浪县、白银市平川区、会宁县、通渭县、漳县、天水市秦州区、清水县、陇南市武都区、文县、东乡县、临夏县、迭部县、镇原县、崇信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

固原市彭阳县、泾源县、隆德县,中卫市海原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个):

尼勒克县、特克斯县、霍城县、察布查尔县、阜康市、沙湾县、乌苏市、乌鲁木齐县、哈巴河县、阿勒泰市、富蕴县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