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缓变地质灾害

缓变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21 12:08:06

1.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版坏和损失的地质权作用(现象)。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对当地人而言,地质灾害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随时可能落下,因此预防并应对地质灾害对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2. 缓变性地质灾害情况(年)Delayed Geohazards ()

2010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2010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3. 缓变型地质灾害

主要有: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等

4. 地质灾害的分类

地质灾害的分类方法较多,我国多采用《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 0238—2004)的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是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征划分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即灾类为第一层次,灾型为第二层次,灾种为第三层次,见表1-1。

1.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划分灾类

地质灾害分为地球内动力活动灾害类、斜坡岩土体运动(变形破坏)灾害类、地面变形破裂灾害类、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类、河湖水库灾害类、海洋及海岸带灾害类、特殊土灾害类、土地退化灾害类共8类。

2.按成灾过程的快慢划分灾型

从灾害发生的过程来看,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是灾害的活动过程。根据活动过程把地质灾害划分为突变形和缓变形。突然发生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灾害活动过程的地质灾害为突变型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缓慢,随时间延续累进发展的地质灾害为缓变形地质灾害。

3.根据地质灾害的特征划分灾种

1)突变型地质灾害包括19个灾种:地震灾害、火山灾害、崩塌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地面塌陷灾害、地裂缝灾害、矿井突水灾害、冲击地压灾害、瓦斯突出灾害、围岩岩爆及大变形灾害、河岸坍塌灾害、管涌灾害、河堤溃决灾害、海啸灾害、风暴潮灾害、海面异常升降灾害、黄土湿陷灾害、沙土液化灾害。

表1-1 地质灾害分类体系

2)缓变型地质灾害包括15个灾种:地面沉降灾害、煤层自燃灾害、矿井热害、河湖港口淤积灾害、水质恶化灾害、海水入侵灾害、海岸侵蚀灾害、海岸淤进灾害、软土触变灾害、膨胀土胀缩灾害、冻土冻融灾害、土地沙漠化灾害、土地盐渍化灾害、土地沼泽化灾害、水土流失灾害。

5. 地质灾害有哪些

自然灾害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主要包括干旱灾害,台风、暴雨、冰雹、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以及重大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6. 地质灾害分类

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征划分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目前,有多种分类方案。这里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的分类体系。该体系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灾类为第一层次,灾型为第二层次,灾种为第三层次(表1-1)。

表1-1 地质灾害分类体系

1.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分类

地质灾害分为地球内动力活动灾害类、斜坡岩土体运动(变形破坏)灾害类、地面变形破裂灾害类、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类、河湖水库灾害类、海洋及海岸带灾害类、特殊土灾害类、土地退化灾害类共8类。

2.按成灾过程的快慢划分灾型

灾害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是其活动过程。根据活动过程把地质灾害划分为突变型和缓变型。突然发生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灾害活动过程的地质灾害为突变型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缓慢,随时间延续累进发展的地质灾害为缓变型地质灾害。

3.根据地质灾害的特征划分灾种

(1)突变型地质灾害包括19个灾种

地震灾害、火山灾害、崩塌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地面塌陷灾害、地裂缝灾害、矿井突水灾害、冲击地压灾害、瓦斯突出灾害、围岩岩爆及大变形灾害、河岸坍塌灾害、管涌灾害、河堤溃决灾害、海啸灾害、风暴潮灾害、海面异常升降灾害、黄土湿陷灾害、砂土液化灾害。

(2)缓变型地质灾害包括15个灾种

地面沉降灾害、煤层自燃灾害、矿井热害、河湖港口淤积灾害、水质恶化灾害、海水入侵灾害、海岸侵蚀灾害、海岸淤进灾害、软土触变灾害、膨胀土胀缩灾害、冻土冻融灾害、土地沙漠化灾害、土地盐渍化灾害、土地沼泽化灾害、水土流失灾害。

7. 天气预报中的地质灾害是什么意思啊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7)缓变地质灾害扩展阅读:

地质灾害的分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8. 什么是地质灾害,分类怎样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8)缓变地质灾害扩展阅读:

地质灾害定义为:“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其中前三种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含丘陵和山原);后三种灾害既可发生在山区,又可发生在平地(平原及高原)。

1 山体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2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3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5 地裂缝: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6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影响或控制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总体条件。它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既存在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指的是造成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地质灾害背景指的是控制和影响地质灾害的更高层次的基础条件。地质灾害背景由两个系列组成:

①以地球动力活动为核心的自然背景;

②以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核心的社会经济背景。地质灾害背景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具体灾害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但从宏观上控制了一个地区一种或多种地质灾害的成灾程度和变化的总体趋势。因此研究地质灾害背景条件是进行地质灾害宏观评价的重要内容。

9.  缓变型地质灾害在评估中的作用问题

地质灾害按其发生的时间过程,可分为突发型和缓变型两类。前者一般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洪水冲蚀、岩溶塌陷、地震液化、黄土湿陷和潜蚀、瓦斯突出等。它们发生的时间过程一般较短暂,对工程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往往是灾变性的危害,所以人们对它们也较为重视。后者有地面沉降、地裂缝、风蚀沙埋、盐渍土的腐蚀和盐胀、膨胀土的胀缩灾害等。采空塌陷可能是缓变型的,也可能是突发型的,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较复杂。它们发生的时间过程一般较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对工程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是累积叠加效应,所以往往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各种地质灾害都有较长时间的孕育过程。例如滑坡、崩塌发生前,斜坡体曾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应力作用和变形过程,一旦破坏应力达到甚至超过坡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坏。而缓变型地质灾害虽无突发型地质灾害的突变效应,但它们的累积叠加效应也不能忽视。

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往往要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但一旦累积沉降量过大或不均匀沉降时,由于土体的泊松效应和剪应力、拉应力作用,地面会产生裂缝(地裂缝),浅埋的管道工程也会承受附加应力而被剪断或拉断。在地面沉降严重的苏—锡—常地段布设输气管道工程,潜在的危险性相当大,应引起工程部门的关注。

煤矿区的采空地面塌陷一般是缓变型的,随着地下采空区面积和采空煤层厚度的增加,塌陷范围和塌陷深度不断扩大,形成移动盆地。至闭坑时移动盆地才停止发展。但一旦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例如矿坑中充水较强时,移动盆地会活化,塌陷加剧。采空地面塌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除地下采空区范围、深度和厚度等工程因素外,与采空区顶板强度、岩层产状和断裂、裂隙发育等地质因素关系密切。一般的情况是,地面塌陷区的范围较地下采空区要大。严重的地面塌陷可导致地裂缝丛生,原始地形面目全非。显然,它对输气管线工程有极大的危害性。所以,采空塌陷密集分布和压煤拟开采的线路经过地段,管线以绕避改线为宜。山西段的河东煤田和沁水煤田区,煤矿采坑可谓“星罗棋布”,工程部门应加强勘查,进一步查明采空塌陷的分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盐渍土的腐蚀和盐胀灾害以新疆段分布长度最大,属氯盐渍土和硫酸盐渍土。盐渍土的一般特点是:在地表附近含盐量最大,而地表以下2~3m深度处则明显减小。所以只要输气管线埋深在2~3m左右,盐渍土的危害可大为减小。此外,金属管道外壁的防腐蚀技术措施工程部门已有较成熟的经验。所以此灾种对输气工程的危险性总的来说是不大的。

10. 缓变性地质灾害情况

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2

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2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