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状态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状态

发布时间: 2021-02-21 00:16:23

『壹』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初审时间多长

两三天,刚投了一篇。。。

『贰』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水平怎么样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是我国从事地质灾害研究,特别是地质灾害防版治及地质环境权保护方面的权威性刊物。
专门登载有关自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黄土湿陷、粘性土胀缩、冻土融陷、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矿井突水、岩爆、瓦斯爆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规律、监测、预报,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或学术论文。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创刊于1991年。是反映地质灾害学科,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

『叁』 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效果评价

王洪德金枭豪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

【摘要】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1995年开工,1999年8月竣工。危岩体经过施工阶段和竣工后的应力重新调整,岩体逐渐趋于新的稳定,且危岩体安全度有了很大提高,防治工程效果日渐显著。本文通过对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前后监测资料分析、对比,评价危岩体的稳定性,预测危岩体变形趋势,并对工程治理效果作出初步评价。

【关键词】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效果评价

1概述

1.1地质概况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原新滩镇)境内,与黄崖老崩塌体、新滩滑坡区及其他隐患区共同组成长江西陵峡崩滑隐患区。链子崖危岩体北端危岩高耸百米以上,俯视长江。总体呈近南北向分布,与长江呈60°~700角斜交,南高北低,北宽南窄,崖顶向北西倾斜,坡角20°~30°,分布高程由南500m降至北临江180m。危岩体由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夹数层薄层灰岩、页岩组成,其下为厚1.6~4.2m的马鞍山组煤层。危岩体内发育有30多条宽、大裂缝。山体被切割成3个大小不等的危岩区,Ⅰ区为T0—T6缝段;Ⅱ区为T7缝段;Ⅲ区为T8—T12缝段。

1.2工程概况

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于1994年10月开始,整个体系主要由 T0—T12缝段地表排水工程、T8—T12缝段煤硐承重阻滑键工程、“五万方”及“七千方”锚索工程、猴子岭防冲拦石坝工程等组成。防治的重点为T8—T12缝段(250万 m2)危岩。两大主体工程——承重阻滑键工程和锚索工程于1995年5月开始,分别于1997年8月、1999年8月竣工,标志着危岩体防治工程施工部分于1999年8月结束,而后全面转入防治工程效果监测阶段。

1.3监测系统概况

链子崖危岩体监测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步建立,到防治工程结束时,形成了监测手段多样、数据采集及处理自动化的立体监测系统,包括:

(1)岩体表面绝对位移监测点(大地形变)30个;

(2)裂缝相对位移自动监测点26处39点;

(3)水平孔多点位移计自动监测点3处11点;

(4)预应力锚索测力计监测点9个;

(5)承重阻滑键岩体应力监测点41点;

(6)岩体深部位移监测(钻孔倾斜仪)5处;

(7)中心处理机房1处,可24小时随时采集、处理监测数据。目前,上述监测设备均正常运行。

图1链子崖危岩体裂缝分布及承重阻滑工程布置图

1.承重阻滑键;2.地表裂缝;3.平硐入口;4.深部位移监测钻孔

2 工程施工前危岩体变形状况

2.1T8—T9缝段

据1978~1994年监测资料,危岩体治理前,崖顶岩体朝 NW向蠕动,即大体上顺岩层倾向运动。其中东部朝N17°W水平位移1.2mm/a,下沉0.9mm/a;地表中、西部则向NW向水平位移0.7~2.5mm/a,下沉0.4~0.9mm/a;崖下T9缝南侧岩体向NNE位移,水平位移为2.3mm/a(见表1)。

表1链子崖 T8—T9缝段岩体治理前年平均位移量表

2.2T9—T11缝段

长期以来,T9—T11缝段岩块以不均一的蠕动朝 NNW—NNE方向运动,据1978~1994年绝对位移监测资料:东部崖顶向 NNW向位移,速率为1.4~1.7mm/a,下沉0.5~0.8mm/a;中西部崖顶岩体向N22°~29°W位移,速率为1.6~1.9mm/a,下沉0.6~0.7mm/a;东部崖下岩体向近N方向位移,速率为1.8~2.0mm/a(见表2)。

表2链子崖 T9—T11缝段岩体治理前年平均位移量表

2.3“七千方”滑体

“七千方”表层滑移体长期以来一直顺倾向以R402为滑面向NW向滑移。据S7点监测资料,该滑体1995年以前,顺R402软层朝N30°~45°W累进位移34.36mm,速率为4.9mm/a,滑移角30°,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岩层倾角27°~35°)。

2.4“五万方”岩体

崖顶 G上点自1978~1995年朝 N20°W位移,速率为1.5mm/a,下沉0.7mm/a,F/H=1/0.47。表明“五万方”在治理以前的变形特征为顺岩层倾向蠕滑并伴随下沉。

2.5雷劈石滑体

1978~1995年底,雷劈石滑体朝NW方向位移,速率为1.6~2.0mm/a(T801和T802点)。

可以看出:工程施工前,T8—T12缝段崖上岩体及“七千方”滑体、“雷劈石”滑体主要以NW向顺层滑移变形为主,崖下岩体则朝近N向长江方向位移。

3工程施工后危岩体变形状况

3.1T8—T9缝段

根据1997~2003年监测资料(见表3),危岩体治理后,T8—T9缝段岩体崖顶东部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2.5mm/a减小为2003年2.0mm/a(T81点),下沉量由治理前0.9mm/a减小为2003年0.4mm/a(T81点);西部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0.7~1.8mm/a减小为2003年0.6~1.1mm/a,下沉量由治理前0~0.4mm/a减小为2003年0~0.2mm/a(T82、T83点);变形方向由治理前NW变为NE方向;崖下T9缝南侧岩体由NNE转向SW方向位移,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2.3mm/a减小为2003年0.8~1.7mm/a(T9x1、A下点)。

岩体变形趋于稳定状态(见图2、图3、图4),说明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

图2T8—T9缝段T81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相对位移监测资料(见表4)也可以看出危岩体工程治理以后,岩体经过应力调整变形逐渐趋于相对稳定。

图3T8—T9缝段T83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图4T8—T9缝段T82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表3T8—T9缝段岩体治理前后绝对位移监测点年变化量表

表4T8—T9缝段岩体相对位移年变化量表

3.2T9—T11缝段

根据多年的绝对位移监测资料,T9—T11缝段岩块在治理前一直以不均一的蠕动朝 NNW—NNE方向运动,治理后绝对位移监测资料显示(见表5),该缝段崖顶岩块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1.4~1.9mm/a减小为2003年0.6~1.9mm/a,下沉量由治理前0.5~0.8mm/a减小为2003年0.1~0.5mm/a,变形方向基本上为NNE—NE—NS;崖下岩体由近 N方向转向 NNE、NE方向位移,位移量由治理前1.8~2.0mm/a减小为2003年1.3~1.7mm/a(B下、T9x2点)

图5T9—T11缝段B上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表5T9—T11缝段岩体治理前后绝对位移监测点年变化量表

该缝区岩体治理后位移变形量及下沉量逐步减小并且低于多年平均位移速率,其值均小于点位中误差,并且变形趋势已经基本相对稳定(见图5、图6),这表明岩体位移变形不明显,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

图6T9—T11缝段 F上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3.3“七千方”滑体

“七千方”表层滑移体长期以来一直沿倾向以R402为滑面向NW向滑移。根据绝对位移监测资料(见表6),“七千方”滑体锚固工程加固以后,岩体朝锚索拉张力方向位移,此后沿该方向的位移量逐步减小,位移量由治理前4.9mm/a减小为2003年1.3mm/a(S7点),并且变形趋势(见图7)已经基本上趋于相对稳定状态。说明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

表6“七千方”滑体治理前后位移年变化量表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论文集

图7“七千方”滑体S7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七千方”滑体治理后相对位移监测资料(见表7)分析可以知道岩体变形趋于稳定状态,说明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

表7“七千方”滑体治理后相对位移监测点年变化量表

3.4“五万方”岩体

“五万方”危岩体经历了NW向顺层滑移(施工前)到朝SE向运动,再朝SE、SW向缓慢位移,位移量由大到危岩体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见表8)。锚索工程施工后,“五万方”岩体均朝有利于岩体稳定的方向位移且变形量渐趋稳定。以崖顶G上点为例,治理前多年平均水平位移量为1.5mm/a,2003年为0.8mm/a,治理前下沉量0.7mm/a,2003年该点垂向没有发生变形(见图8)。其他各监测点变形情况与G上点类似。

锚索测力计监测也反映了上述变形现象(见图9,图10,表9),该危岩体1996年、1997年经锚索加固锁定后,锚索锁定力逐渐变小(测力计年变量为负值,且绝对值越来越小),表明危岩体朝锚固力方向位移,位移变化量由大到小。1999年锚索测力计年变量多为正数,显示锚索持力之特点,与位移监测表明的岩体变形现象一致,通过近几年的监测资料岩体应力已经重新调整并趋于相对稳定状态,说明锚固工程效力已经发挥。

表8“五万方”绝对位移监测点年变化量表

图8“五万方”危岩体G上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图9“五万方”危岩体锚索测力计监测数据—时间曲线图

图10“五万方”危岩体锚索测力计位移—时间曲线图

表9锚索测力计监测年变化量统计表

相对位移监测资料(见表10,图11)显示治理后由于防治工程发挥效力,危岩体变形已经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表10“五万方”危岩体相对位移监测点年变化量表

图11“五万方”危岩体裂缝相对位移历时曲线

3.5雷劈石滑体

雷劈石滑体位移量由治理前1.6~2.0mm/a减小为治理后(见表11)2002年0.6~1.7mm/a(T801和T802点),变形量逐步减小并且相对稳定,变形方向由治理前NW方向改为基本上向NE方向。

表11雷劈石滑体绝对位移监测点(T801、T802)年变化量表

从监测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危岩体在防治前后变形趋势明显减缓并且趋于相对稳定,这表明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有效遏制了危岩体向不利于岩体稳定方向的变形。

4效果评价

以上分析表明,防治工程结束以后,T8—T9缝段岩体、T9—T11缝段岩体、“七千方”岩体、“五万方”岩体和雷劈石滑体位移变形已不明显;块体间无明显的位移变形。从变形趋势来看,危岩体在防治工程结束以后,岩体应力重新调整,变形趋势逐步趋于稳定。表明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

综合分析认为,防治工程结束以来,危岩体在经历了变形调整后,岩体变形进入相对稳定期,岩体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危岩体已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防治工程效果已经初步体现。

5结语

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竣工后,通过危岩体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危岩区的岩体变形可得出:危岩体各缝段岩体变形明显减小,已经趋于相对稳定;各缝间岩体变形已趋于相对稳定。这表明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防治工程效果已经初步体现,危岩体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 殷跃平,康宏达,张颖.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锚固工程施工方案[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7(1):44~51

[2] 王景宏.链子崖危岩体稳定性分析与治理[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3):56~62

[3] 徐卫亚,孙广忠.链子崖危岩体整治工程地质适应性[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3):43~55

[4] 王尚庆.链子崖危岩体监测预报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3):79~89

[5] 王洪德,高幼龙,薛星桥等.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预报系统功能及效果[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2):59~63

[6] 王洪德,韩子夜.监测工作在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中的重要作用,2004(未出版)

[7] 王洪德,姚秀菊,高幼龙等.防治工程施工对链子崖危岩体的扰动[J].地球学报,2003,24(4):375~378

『肆』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是不是核心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003-8035]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内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
提示容: CSCD扩展库(E)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
提示: CSCD扩展库(E)
主题分类:
Earth Sciences: Ge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atural Disasters & Instrial Accidents

非中文核心。

『伍』 实时监测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以巫山县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示范站为例

高幼龙1张俊义1薛星桥1谢晓阳2

(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2西北化工研究院,陕西临潼,710600)

【摘要】本文在地调项目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的含义、特点和系统构成。详细介绍了巫山县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示范站的构建,针对实际运行状况,评价了实时监测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实时监测远程传输示范站

1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边缘学科的相互渗透,自动控制、网络传输等越来越多的技术被不断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当中,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的自动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力匮乏和地质灾害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国际上,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立了基于降水量、渗透压、斜坡变形等参数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借助国际互联网实现了监测数据的集中处理与实时发布。与之相比,我国地质灾害监测的实时化、网络化水平依然较低,监测信息为公众服务的功能未能得到明显体现,预警的信息渠道不畅,对重大临灾的地质灾害缺乏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在我国进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研究,对重大灾害体实施实时化监测预警,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笔者在参加地质调查计划项目《地质灾害预警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的过程中,对实时监测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在我国重庆市巫山县新城区建立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示范站,经过1.5个水文年的示范运行,验证了实时监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对示范成果初步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此文,以期实时监测技术得以快速成熟及推广应用,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事业作出贡献。

2实时监测的含义和特点

实时监测(Real-Time Monitor,RTM)指通过各种监测、采集、传输、发布技术,让目标层人员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掌握有关灾害体的变形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而作出决策的多种技术的集合。其最主要的特点为实时性,即远程的目标层人员可在第一时间获取灾害体的全部变形信息,而获取的过程是自动的,无需技术人员值守干预。显而易见,实时的特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劳动力,降低监测人员风险和运营成本。

同传统监测技术相比,实时监测的数据采集方式是连续的、跟踪式的,数据的采集周期很短,通常在数小时之内,甚至更短。这对于跟踪灾害体变形过程,进行反演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庞大的数据量通常也会对配套的软硬件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难理解,实时监测也是自动化监测。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均需自动化作业方可实现无人值守。监测仪器自动化分为两种,一种是监测仪器本身具备定时采样和存储功能,另一种是通过第三方的自动采集仪控制采样。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或基于何种原理,其数据采集是能够自动或触发实现的。

监测数据远程传输是实时监测的另一主要特点。通常情况下,监测控制中心设立在远离灾体、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区,需要借助公众通信网络或其他介质将各种类型的监测数据“搬运”过来,进行相应的转换计算,生成目标层人员所需要的成果。这个“搬运”过程即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传输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有线传输方式,如架设通信线缆或光缆,在电话线两端加载 Modem等;另一种是无线传输方式,如借助 GSM/GPRS或 CDMA网络、UHF数传电台或通信卫星等。

由于实时监测是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发布等多个技术的集合,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失败均可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实时监测是存在风险性的。其风险构成除电力(如断电停电)等保障体系统风险和监测仪器(如传感器、采集仪故障)、传输系统(如占线、网络资源不足、数据安全)、发布系统(如网路阻塞、病毒入侵、系统崩溃)等技术风险外,还包括人为抗力风险,如监测仪器设施的人为破坏、网络系统的恶意攻击等。对于风险的营救除最大程度地降低保障体系风险和技术风险外,需要通过立法、宣传等有效措施降低人为抗力风险,并设技术人员对监测系统进行即时维护,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3实时监测系统构成

实时监测系统由监测仪器设施、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网络发布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均可独立运行,以单链的方式协同工作。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实时监测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3.1监测仪器设施

监测仪器及设施是获取灾害体变形参数最前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固定安装于灾害体表层或深部,并能够表征灾害体对应部位的变形、变化。监测仪器的类型取决于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灾害体地表及深部位移、应力、地下水动态、地温、降水量等(表1)。监测仪器的精度、数量及布设位置是在地质灾害勘查及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控制灾害体主体变形的需要设计确定的。监测仪器通常和相应的监测设施,如监测标(墩)、保护装置等相互配合,完成灾害体相关参数的获取。

3.2数据采集系统

顾名思义,数据采集系统用于收集、储存各类监测数据,是通过单片机或工业控制技术实现的。目前,多数监测仪器均有配套的数据采集及存储装置,可按设定的数据采集间隔定时自动化工作,并对原始数据进行转换计算。数据采集装置通常具有 RS-232或其他标准通信接口,可以方便地将数据下载至 PC中作进一步分析处理。对于不具备配套数据采集装置或仅具备便携式读数装置的监测仪器,则可以通过第三方的数据采集仪实现自动采集工作,通用型的数据采集仪可方便地将频率、电压等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加以存储和处理,并具备标准通信接口和PC交换数据。由于数据采集仪多置于监测仪器附近,二者间通常使用线缆相连接。

表1常用监测技术方法简表

3.3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用于完成数据采集仪—控制中心—用户间的数据传递。实际上,控制中心—用户间通常是利用国际互联网、通过发布系统实现的,所以狭义上的数据传输指数据采集仪—控制中心之间(即灾害体现场至控制中心)的数据传递。

按照灾害体和控制中心空间距离的长短,可将数据传输分为近距离数据传输(一般低于2km)和远程数据传输两种类型。前者由于传输距离较短,一般采用线缆连接,后者则采用远程数据传输装置。

按传输介质,远程数据传输分为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方式。目前常用的有线传输方式有电话线连接(即在电话线两端加载 Modem对数据进行调制、解调)、光缆连接等,无线传输方式有数传电台(用于中远距离)、GSM/GPRS或 CDMA移动通信网络、通信卫星等(图2)。

图2常用的数据传输方法

3.4信息发布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以 Web主页的方式向目标层人员(即用户)提供各类监测信息。监测信息包括灾害体地质条件、发育特征、监测网布置方式、多元监测数据、监测数据随时间推移曲线变化情况、监测信息公告及图片、视频等。

信息发布系统由底层数据库和发布主页两部分构成。前者用于管理各类基础信息及监测数据,为后者提供数据源,后者为用户提供信息访问平台。二者之间通常采用B/S等架构交换数据。

信息发布系统一旦建立完成后,一些信息内容,如灾害体地质条件、发育特征、监测网布置方式等说明性的文字便相对固定下来,在短时间内不会做大的改动,这些信息通常称为静态信息。而随着时间推移,监测数据及其曲线等信息不断产生,且呈现动态变化并需在主页上自动更新、显示,这些信息称为动态信息。要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发布,需建立动态主页来显示动态数据。

由于监测数据是由底层数据库管理的,故只要即时将监测数据自动写入数据库中,为动态主页提供随时更新的数据源,便可实现自动显示,即实时发布。而这一点是易于做到的。

4巫山县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示范站简介

重庆市巫山县新城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约1/3的可用建设用地受到不同程度地质灾害的威胁。通过论证对比,在城区27个较大滑坡(崩塌)中,选择了近期变形相对较为明显、危害较为严重的向家沟滑坡和玉皇阁崩滑体建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应用示范。选用GPS监测地表位移、固定式钻孔倾斜仪和TDR技术监测深部位移、孔隙水压力监测仪监测滑体孔隙水压力及饱水时的水位、水温,同时通过安装仪器的附加功能或定期搜集的方法兼顾了地温、降水量及库水位等监测。截至目前,共建立GPS监测标22处(含基准标)、固定式钻孔倾斜仪和TDR监测点(孔)各3处、孔隙水压力监测3孔7测点。多种监测仪器在同一地理位置同组安装,这样不仅便于不同监测方法之间资料的相互印证对比,还可以仅使用一台采集仪及传输装置采集、传输多种监测数据,降低监测系统建设成本;另外,同组安装便于修建监测机房(现场站)保护监测仪器设施。以上监测方法除GPS因建设成本、人为抗力风险等原因采用定期观测外,其余监测方法均采用实时化监测。

4.1示范站数据采集系统

固定式钻孔倾斜仪、TDR、孔隙水压力监测仪三种监测仪器均具备配套的数据采集装置,其中TDR监测技术使用工业控制机作为数据采集装置,恰好可以作为另两种监测仪器的上位机,通过多串口扩展,将固定式钻孔倾斜仪和孔隙水压力监测仪连接至工控机,定时下载、存储数据,并在预定时间统一传输至控制中心,同时在工控机上存放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示范站数据采集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

图3示范站数据采集系统结构图

4.2GPRS远程无线传输系统

示范站控制中心设在巫山县国土资源局,距向家沟滑坡直线距离2.74km,距玉皇阁崩滑体约0.6km,其间采用GPRS网络进行数据的远程无线传输。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是中国移动通信在GSM网络上发展起来的2.5G数据承载业务,具有传输速度快、永远在线、按量计费等优点。GPRS使用TCP/IP协议,因此可方便地将数据写入指定(具固定IP地址)的服务器中。

GPRS数据传输硬件为商用型GPRS-MODEM,控制软件自主编写,用于控制数据传输时间、目标地址及传输过程的错误处理,由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构成。服务器端用于设置网络配置、数据库连接方式及数据文件、日志文件和配置文件的存放路径。客户端安装于现场站数据采集仪(工控机)上,控制网络连接、上传时间、数据编码、数据备份及传输错误处理。客户端软件和所有的数据采集软件设置为不间断工作状态,在按控制参数工作的同时,接受控制中心的配置指令即时对控制参数进行调整。

4.3示范站信息发布系统

示范站信息发布系统硬件由1台小型服务器和2台 PC终端的100M局域网构成。通过2M带宽的ADSL接入Internet。底层数据库和WEB主页同时安装于服务器上。服务器操作系统为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采用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WEB主页用 ASP.NET和Visual C﹟编写,和数据库之间采用B/S架构。在病毒防护和网络安全方面,采用商业软件瑞星RAV 2004和天网防火墙系统。

(1)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信息发布系统的基础,按管理内容分为基础信息管理、数据管理、辅助信息管理三部分。基础信息管理的内容包括监测站(包括中心站和现场站)、监测钻孔、监测点、发布信息、发布图片等;数据管理内容包括固定式钻孔倾斜仪、GPS、TDR监测系统、BOTDR监测系统、孔隙水压力监测仪、环境温度、降水量、库水位等;辅助信息管理内容包括分级用户、下载信息、访问统计次数等,数据库系统构成如图4所示。

(2)数据伺服处理程序

数据伺服处理程序用于转换、计算现场站传来的数据,并即时将处理后的结果写入数据库中。处理程序采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通过计时器控制的定时功能触发写库过程,并在完成写库过程后删除原数据以防止重写。不难看出,数据伺服程序是传输系统和发布系统之间的连接,它使两个彼此独立的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3)示范站信息发布主页

信息发布主页为远程用户提供所需的全部信息,包括示范站的概况、实时的监测曲线、最新的监测数据等。从发布信息内容、访问方式及管理维护的角度出发,主页设计成导航区、发布区、管理区和下载区,为远程用户、管理员提供交互。

图4示范站数据库系统构成框图

导航区为远程用户提供必要的导航信息,包括公告信息、图片及相关的专业网站链接,展示示范站建设工作的进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有关的预警内容。

发布区用于提供示范站概况、实时监测曲线及数据查询。

示范站概况包括示范区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示范站工作的整体部署,监测仪器设施(GPS、固定式钻孔倾斜仪、TDR、BOTDR、孔隙水压力监测仪等)的性能指标,监测现场站(含中心站)、监测钻孔、监测点的基础信息等内容。

实时监测用于显示各种监测曲线,是发布主页最核心的内容。从访问方便的角度出发,实时监测采取了“选择灾体—选择监测剖面—选择监测点—选择监测时段—显示监测曲线”逐级打开、层层剥落的展示方式,并全部做成图形方式链接,以增强访问的直观性。监测曲线的坐标设计成自适应型,图形的大小在系统的配置文件中设置,并标明数据的最新更新时间。曲线是以图片的形式显示的,用户可以方便地将其下载到自己的PC中保存。

从安全考虑,数据查询进行了加密,用户需用授权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方可查看。查询采取了“选择监测方法—选择监测点—选择监测起始时间—显示数据表”组合式筛选的方式。输入界定参数并提交后系统从底层数据库中找到所有符合条件的记录,按日期排序后列表显示。用户可以全部或部分选取查询结果,粘贴至个人PC作为WORD文档保存。

管理区专为系统管理员设计,用于管理员远程管理文本、图片、数据等信息,进行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上传下载等操作。分为信息管理、图片管理、数据管理、下载管理4个相互独立的模块,具有模糊查找等高级功能。

下载区为授权用户提供工作图片、视频、监测报告、软件等较大文件的下载功能,补充主页在文件交换方面的不足。

主页面布局如图5所示。欲了解发布系统的更多内容,请登录Http://www.wss.org.cn。

5示范站实时监测系统运行评价

由于本文着重论述实时监测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因此不对监测成果和滑坡稳定性动态做更多分析。从以上论述明显可以看出,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构建实时监测系统从技术上是可行性的。本节主要针对巫山县实时监测预警示范站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故障统计、故障原因分析等方面,对示范站采集系统、传输系统、发布系统的可靠性进行简单评价,并提出意向性的改善建议。

图5示范站信息发布主页面

根据巫山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站建设工作日志,监测系统故障主要发生在传输子系统,故障表现形式为数据不传输或不正确传输,主要原因为GPRS网络信号不稳定造成传输随机中断所致;其次,拨号连接失败后的重复尝试连接导致服务器80端口长期无效重复占用,当超过服务器最大连接数后导致网络无法正确访问;再次,监测地区不规律的停电常常使保障体系失效,从而丢失数据。此外,示范站服务器系统遭受过病毒破坏和恶意攻击,两次造成网络系统崩溃。可见,实时监测系统在基础通信条件和保障体系完备的条件下,是能够稳定可靠运行的。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安装长时后备电源系统、功能完善的病毒防火墙和网络防火墙,可有效降低保障体系风险,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6结语

巫山县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示范站自2003年陆续建设运行以来,在技术人员的维护下,系统运行正常,取得了数十万个监测数据,发布公告信息及图片近百条(幅),编写监测分析简报数期,实现了监测信息远程实时访问,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实践证明,将实时监测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中是完全可行的,也是比较可靠的。可以预见,实时监测技术将是地质灾害监测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殷跃平等.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2]王洪德,高幼龙等.《地质灾害预警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项目设计书.2003(未出版)

[3]刘新民等.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及泥石流研究.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何庆成,侯圣山,李昂.国际地质灾害防治现状.科学情报,2004,(5)

[5]邬晓岚,涂亚庆.滑坡监测的现状及进展.中国仪器仪表,2001(3)

[6]张青,史彦新,朱汝烈.TDR滑坡监测技术的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12卷,第2期.2001,(6)

[7]曹修定,阮俊,展建设,曾克.滑坡的远程实时监测控制与数据传输.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13卷第1期.2002(3)

[8]夏柏如,张燕,虞立红.我国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治理技术.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1年增刊

『陆』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中国科学引文CSCD扩展版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ISSN:1003-8035
CN:11-2852/P

『柒』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的期刊特色

《学报复》主要登载有关自制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黄土湿陷、粘性土胀缩、冻土融陷、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矿井突水、岩爆、瓦斯爆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规律、监测、预报、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或学术论文。该刊物是我国从事地质灾害研究,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威性刊物。现已被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期刊不仅是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人员、科研与教学人员的良师益友,也是各级领导从事管理和决策的参考资料。目前发行面不仅覆盖了大陆各省(市、区),而且港、台地区及日本等均有订户及作者。

『捌』 王来贵的介绍

王来贵,辽抄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环境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东北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编委,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首批专家库成员,全国优秀教师1。

『玖』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是ei 吗

不是《工程地质学报》是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综合性的高级学术期刊。1993年批准内创刊容发行。现为季刊,大16开本,每期11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工程地质学报》刊宗旨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工程地质科学的了理论、应用和技术的发展,使工程地质学科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工程地质学报》着重于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学报主要介绍当前规划、设计和在建国家重点工程的工程地质和地质环境实例及其论证;讨论理论进展和方法创新;讨论在土木、水电、铁路、公路及矿山建设、城乡规划、地质环境和灾害治理,以及能源和工业采掘等方面的新技术和经验。适用于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阅。

『拾』 地质灾害的期刊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季刊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