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

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2-20 22:48:15

⑴ 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院士怎么样

和俄罗斯科学院是两码事 我感觉有点黑

⑵ 关于我国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问题的思考

此文系作者和石森(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原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第17卷第4期

摘要 文章简要回顾了1994年以来,各届政府领导对公益性地质队伍技术装备的重视,分析了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队伍的野外设备、实验测试设备、海洋调查设备现状及急需解决的问题,阐述了2003~2005年国家利用国债专项资金装备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了完善地质调查固定资产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新技术装备最大效益的建议。

关键词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设备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在国家层面上按照中国国际工程公司在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评估会上的评价是“少见的单纯以设备购置为内容的重大项目”,是国家利用国债资金专项支持的;在国土资源部层面上更是空前的,势将对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产生重大影响的投资活动。正因为如此,各方面对该项工作均给予了高度关注。笔者就几个不很成熟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够有所启发。

1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简要回顾

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地质勘探队伍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1994年8月,朱镕基同志提出,地质队伍要逐步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野战军”吃中央财政,精兵加现代化设备,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地方部队”要搞多种经营,分流人员,逐步走向企业化。1999年,按照国办发〔1999〕37号文件精神,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除石油部门外,全国75万地勘队伍,有64万陆续实行属地化管理。国土资源部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省级地质调查队伍陆续组建了不同形式的省级地调院,原工业部门未属地化地勘队伍在组建企业集团的同时,也组建了地质勘查院,承担大调查任务。至此,公益性地质队伍框架初步形成,为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000年5月,温家宝同志在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上讲话指出:“精心组建一支承担全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野战军’队伍,已刻不容缓。地质‘野战军’应当是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队伍。”2002年10月,温家宝同志在新中国地质工作五十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八十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指出:“为保证国家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需要,建立一支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的地质‘野战军’队伍,目标不能动摇,步伐必须加快。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理顺关系,深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保障必要的经费和装备。”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工作的研究始于2000年,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吸收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2000年完成了直属队伍“十五”期间地质调查技术装备发展计划的编制工作;2001年组织开展了国内外重要地质调查技术装备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进口地质技术设备的规划、立项、论证、审批、购置、验收等管理程序和审批权限研究,提交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地质队伍“野战军”装备的报告;2002年又编制了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发展规划(纲要)。正是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党中央、国务院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专门力量,依据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方案、直属单位结构调整方案和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为目标,在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地质队伍“野战军”2003~2005年技术装备计划、地质队伍“野战军”2003年技术装备建设启动方案、地质调查“十五”后三年工作部署及装备需求和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顺利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评估。

2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的紧迫性

地质技术装备作为地质工作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方法手段的载体,是实现地质工作转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不断地引进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但绝大部分掌握在研究院所和学校等少数单位手中,使用普及率很低,不少地质调查急需的先进技术装备尚属空白。我国公益性地质队伍虽然是由一些精干、高素质的地质勘查队伍组成的,但其生产设备依然主要由原装备构成,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质调查野外装备

这是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的重点,也是目前最急需改善的部分。主要包括野外用车和野外数据采集处理设备、地面物探设备、地面化探设备、深部探测设备、钻探设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设备、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化服务设备。野外生产行驶工具仍以北京吉普等低档车型为主,而且数量严重不足,许多工作中不得不单车作业,加上通讯、救援等方面装备的落后,不仅给野外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更难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数据采集还主要采用传统的笔记本记录、手工勾绘图件。

地面物化探设备一是技术性能差,如电法类仪器设备大多数单位仅拥有常规仪器,只有少数单位是进口设备或比较先进的新方法仪器,至今没有真正的国产多功能地面电磁法仪器;二是数量少,如对厚覆盖区寻找隐伏矿十分有效的化探技术装备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测汞仪、现场快速分析箱等仅少数单位使用。

钻探设备主要问题是品种少,配套性差,国内只有部分探矿单位使用绳索取芯钻进技术、全液压岩芯钻进技术、定向钻进技术,多数单位仍使用国际上已基本淘汰的立轴式钻机,且陈旧、年久失修,缺少性能先进的地质钻机,特别是缺少适合交通困难地区的钻探设备。

航空、遥感设备,航空物探设备在资源调查中使用较普遍,但技术较落后,且应用较少、分布不均衡。在遥感技术方面,我国地球资源卫星目前品种少、技术指标还比较落后,地质数据源主要依赖进口,而且航空遥感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应用系统落后,多类航空遥感探测仪器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差距较大,大部分航摄仪陈旧老化,新型高精度航摄系统数量少,遥感图像处理与输出设备明显落后。

信息服务设备,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成果输出能力弱,还远未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数据的处理设备多为个人计算机和极不完善的数据处理系统,计算速度慢、容量小。网络建设刚刚起步,安全性差、服务能力弱,仅局限于提供网络资源共享访问、电子邮件的收发、互联网的浏览等形式。外部的各类网站总体来说信息共享与服务程度低,向社会提供的主要信息多限于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市场信息和部门介绍等文本信息,而基础性、公益性数据交互式查询与服务开展较少。

对于成果社会化服务设备,近20年来,虽然中国地质图书馆在图书情报工作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并建立了较为理想的网络化远程检索系统,但其他的配套服务还未实现远程服务功能。例如文献用户若索取原文,还需要持网络检索信息到馆借阅专业书刊,还远未实现“以通讯替代交通”的高效文献信息服务方式。

2.2 地质调查实验测试装备

总体来讲,测试设备一是普遍陈旧,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配置的,技术水平低,超过使用年限,难以满足地质调查工作需要。二是测试仪器设备单一,不能形成组合配套,难以承担多元素、多指标、多形态分析。三是现有仪器设备不能适应地球化学发展要求,达不到各项质量精度指标要求。

2.3 海洋地质调查装备

我国从事海洋地质调查的技术力量分散,涉及许多国家海防问题,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呐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有的国家还通过载人深潜艇、水下电视、装有多种观测装置的深拖系统和海底照相等方法直接探测海底沉积物和地形地貌以及多金属热液硫化物、铁锰结核等矿产赋存状况。海洋地质调查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完成调查任务,并提交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构造、矿产、环境、工程、灾害和各种地球物理图件以及相应的调查研究报告。

3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的特点

公益性投资的特点是由其自身决定的。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生产成果属于非赢利性质的公共产品,是服务于全社会而不具有排他性,是无偿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天生就有市场失灵的一面,其提供不能通过市场来调节生产;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需要不断地提供公益性地质成果,而且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注定了像其他社会公共产品一样,要求政府对产出公益性地质成果的地质队伍投资进行干预,要求政府对公益性地质技术装备的购置进行财政投资。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此次大规模集中提升地质技术装备是加快地勘队伍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要。就其投资来讲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3.1 在投资选择上以设备采购为主

客观上是地质工作的难度,尤其是找矿难度不断加大,只有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探知深层地下的奥秘;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必须破除技术瓶颈才能解决,如实验测试设备和海洋探测设备等。但是,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勘队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未及时改造、更新地质生产设备积累形成的。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方案,本次采购共列出了3大类(野外地质调查设备、实验测试设备和航空海洋设备)3340台套的设备清单。

3.2 投资时间集中在2003~2005年

这主要是由国家发展计划和财政投资的方向决定。国家“十五”计划明确要按照面向经济建设,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重点在农产品加工及转化、装备制造、资源勘探开发、污水治理等方面取得进展,为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国土开发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由此可以看出,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要求。

3.3 在投资方向上以事业单位为主

这是由我国的地质事业单位的特点决定的。地质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本次集中投资地质技术装备,主要配备给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的27家直属事业单位,形成的固定资产具有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点。

其一是配置范围是非生产性、公益性地质队伍所从事的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是为商业性地质找矿提供基础服务的,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二是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公益性地质队伍占有、使用新技术装备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社会效益最大化,没有经济效益或只有很少的经济效益,投资不能回收或难以回收,因此,其资金来源只能是财政收入单一渠道。

其三是资金使用的无偿性,正因为公益性地质队伍设备投资是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投入使用的,因此,只能以国家财政支出来形成、维修、保护这些资产,而且这部分资产的再投资也是国家无偿调拨资金进行的。

其四是使用效益的社会性,固定资产使用后产生的效益不直接以经济成果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是通过生产领域外的国家调节从而在整体上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即公益性地质队伍的设备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为社会经营性资产的营运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行服务,虽然自身并不保值、增值,但可以说是间接保值和增值的。

3.4 在投资渠道上是国债投资

国债与财政投融资均是借助于政府信用筹集社会资金的形式。国债是国家为弥补预算支出的不足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财政收入;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广泛地筹集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资金投放所产生的一系列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的活动。财政投融资区别于公共财政预算的基本特征是有偿性,尽管国债是政府通过信用方式筹集起来的,但税收在预算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财政收人的无偿性特征。在财政支出上,无论是税收、其他财政收入,还是国债,无偿性支出仍占主流;相对公共财政的无偿性,财政投融资却是政府采取有偿的手段来运作,即可以通过信用方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也可运用政府在资本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各种融资工具广泛筹集资金,产生收益后偿还资本金以及收取一定的利息。正因为投资于公益性地质队伍技术装备的国债不同于财政投融资,所以是无偿的。

4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管理

尽管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是无偿的,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不要求进行保值增值,但是却要求资产保全,要求使用中的合理、有效与节约,不断提高公益性地质技术装备的运行效率。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精神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审议公益性地质队伍技术装备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4.1 组建常设管理机构,规范运作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

笔者认为,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项目的管理主体参照国际惯例设置:由政府有关部门和受益的建设单位共同组建“业主”,仿照盈利项目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成为项目的“管理主体”。其职能定位是:作为政府投资主体,全权代理甲方,负责专业化运作;按照规范程序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建设资金实行财政全过程监督;做好项目的跟踪评价,优化调整投资计划和项目评价工作。

4.2 加速制定建成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高效使用

早在1998年,财政部为管好用好国债专项资金就提出了新形势下基本建设管理的新思路。即以提高投资效益为核心,逐步建立以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投资项目管理和投资效益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投资调控管理体系,并为此先后出台了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编制制度,投资项目的概、预、决算审查和财务报表审核制度,投资效益的分析报告制度。为此,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不仅要严格按照政府公益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建设监理制度、财政基本建设资金评审与财务管理制度等内容,而且要充分考虑到本次设备采购的时间跨3个年度,逐步形成固定资产的现实,必须加快制定适合设备管理、使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保证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发挥最大效益。

4.3 建立健全系统内固定资产状况信息,优化配置各类设备资源

这不仅包括在用设备的存量情况、使用状况,还包括新购设备、在购设备、待购设备的进展情况。这是优化设备使用效率、调整采购方案、配备方案的基础性信息,必须及时反馈到项目管理主体,以便作出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树臣,张丽君,谭永杰.当代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态势及我国对策[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2]李光龙.财政与金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戴天柱.中国财政投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柯炳添,潘景华.国有资产管理“非转经”的理论与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2003.

[5]蒋承崧.试论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8):4~6.

[6]李俊,熊军.浅议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特点、资金来源及矿权交易的方式[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3,(6):10~11.

[7]王峰,王小华.明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法律地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12-25.

⑶ 关于颁发第二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决定

为缅怀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对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继承和发扬他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青年地质工作者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根据《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章程》和《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规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开展了第二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活动。

本次评奖工作得到广大野外地质工作者、地质科研工作者、地质教育工作者和各地质部门的大力支持。经专家评审,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终评,决定授予刘敬党等6人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授予金小赤等4人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授予邓军等4人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借此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之际颁奖。

一、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共六名)

刘敬党 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教授级高工

余秋生 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高工

陈志勇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工

李金高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工

李丕龙 中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工

孙龙德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二、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共四名)

金小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彭平安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京彬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郭正堂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三、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获得者(共四名)

邓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蒋少涌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

武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基金管理委员会

2004年6月7日

⑷ 蒋少涌的论文专著

蒋少涌发表论文(其中带*号为SCI杂志):
1. Jiang SY,Yang JH,Ling HF,Chen YQ,Feng HZ,Zhao KD,Ni P,2007,Extreme enrichment of polymetallic Ni-Mo-PGE-Au in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s of South China: an Os isotope and PGE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54(1-2): 217-228.
2. Jiang Shao-Yong,Zhao Hai-Xiang,Chen Yong-Quan,Yang Tao,Yang Jing-Hong,Ling Hong-Fei,2007,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phosphate noles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 sequence in the Mufu Mountain of Nanjing,Jiangsu province,China. Chemical Geology,doi:10.1016/j.chemgeo. 2007.07.010
3. Dai Bao-Zhang,Jiang Shao-Yong,Jiang Yao-Hui,Zhao Kui-Dong,Liu Dun-Yi,2007,Geochronology,geochemistry and Hf–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Huziyan mafic xenoliths,southern Hunan Province,South China: Petrogene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lower crust evolution. Lithos,doi:10.1016/j.lithos.2007.08.010.
4. Zhao K.-D.,Jiang S.-Y.,2007,Rare earth element and yttrium analyses of sulfides from the Dachang Sn-polymetallic ore field,Guangxi Province,China: Implication for ore genesis. Geochemical Journal,vol.41,no. 2,p.121-134.
5. Hou M-L,Jiang Y-H,Jiang S-Y,Ling H-F,Zhao K-D,2007,Contrasting origins of late Mesozoic adakitic granitoids from the northwestern Jiaodong Peninsula,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thickening to delamination. Geological Magazine,144⑷: 619-631.
6. Zhao KD,Jiang SY,Ni P,Ling HF,Jiang YH,2007,Sulfur,lead and helium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ulfide minerals from the Dachang Sn-polymetallic ore district in South China: implication for ore genesis.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89(3-4): 251-273.
7. Chen Yongquan,Jiang Shaoyong,Ling Hongfei,Yang Jinghong and Wan Defan, 2007,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mall shelly fossil Anabarites from Lower Cambrian in Yangtze Platform of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alaeocean temperature。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s,17⑾: 62-68.
8. Yang SY,Jiang SY,Ling HF,Xia XP,Sun M,Wang DJ,2007,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Changjiang sediments: Implications for tracing sediment sour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50⑽: 1556-1565
9. 侯明兰,蒋少涌,沈昆,连国建,刘其臣, 2007,胶东蓬莱金矿区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学报,23⑼,2241-2256。
10. 李艳平,蒋少涌,2007,墨西哥湾东北部海区常压与超压沉积盆地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第四纪研究,27⑸: 870-879.
11. Jiang SY,Chen YQ,Ling HF,Yang JH,Feng HZ,Ni P.,2006,Trace- and rare-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Pb-Pb dating of black shales and intercalated Ni-Mo-PGE-Au sulfide ores in Lower Cambrian strata,Yangtze Platform,South China,Mineralium Deposita,41⑸: 453-467.
12. Ding X,Jiang S-Y,Zhao K-D,Nakumura E,Kobayashi K,Ni P,Gu L-X,Jiang Y-H,2006,In-situ U-Pb SIMS dating and trace element (EMPA) composition of zircon from a granodiorite porphyry in the Wushan copper deposit,China.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86: 29-44.
13.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Ling,Hong-Fei,and Dai Bao-Zhang,2006. Low-degree melting of a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ic mantle for the origin of Cenozoic Yulong monzogranite-porphyry,east Tibet: Geochemical and Sr-Nd-Pb-Hf isotopic constraints. Earth Planet. Sci. Lett.,241: 617-633.
14.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Zhao Kui-Dong and Ling,Hong-Fei,2006. Petrogenesis of Late Jurassic Qianlishan granites and mafic dikes,Sou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 back-arc extension setting. Geological Magazine,143 ⑷: 457-474.
15. Jiang Yao-Hui,Ling Hong-Fei,Jiang Shao-Yong,Shen Wei-Zhou,Fan Hong-Hai,and Ni Pei,2006,Trace element and Sr-Nd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fluorite from the Xiangshan uranium deposit,SE China. Economic Geology,101⑻: 1613-1622.
16. Liangshu Shu,Michel Faure,Shaoyong Jiang,Qun Yang,and Yujing Wang,2006,SHRIMP zircon U-Pb age,litho- and biostratigraphic analyses of the Huaiyu Domain in South China— Evidence for a Neoproterozoic orogen,not Late Paleozoic-Early Mesozoic collision. Episodes,Vol. 29 No.4,244-252.
17. Zhou JC,Jiang SY,Wang XL,Yang JH,Zhao MQ,2006,Study on lithogeochemistry of Middle Jurassic basalts,from southern China represented by the Fankeng basalts from Yongding of Fujian Provi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49⑽: 1020-1031. [周金城,蒋少涌,王孝磊,杨竞红,张孟群,2005,华南中侏罗世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福建藩坑玄武岩为例,中国科学,35: 927-936.]
18. 蒋少涌,赵葵东,姜耀辉,等.2006,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一种新类型的锡成矿作用:矿物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岩石学报,22⑽: 2509-2516.
19. 蒋少涌,杨涛,李亮,赵葵东,凌洪飞,2006,大西洋洋中脊TAG热液区硫化物铅和硫同位素研究. 岩石学报,22⑽: 2597-2602.
20. 侯明兰,蒋少涌,姜耀辉,凌洪飞,2006,胶东蓬莱金成矿区的S-Pb同位素地球化学和Rb-S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岩石学报,22⑽: 2525-2533.
21. 马芳,蒋少涌,姜耀辉,倪培,凌洪飞,2006,宁芜盆地凹山和东山铁矿床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 岩石学报,22⑽: 2581-2589.
22. 姜耀辉,蒋少涌,戴宝章,凌洪飞,2006,玉龙斑岩铜矿含矿与非含矿斑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 岩石学报,22⑽: 2561-2566.
23. 邱检生,蒋少涌,胡 建,McInnes B I A,凌洪飞,2006,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江西会昌密坑山锡矿田成矿作用的启示. 岩石学报,22⑽: 2444-2450.
24. 赵葵东,蒋少涌,姜耀辉,刘敦一,2006. 湘南骑田岭岩体芙蓉超单元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岩石学报,22⑽: 2611-2616.
25. 周金城,蒋少涌,王孝磊,杨竞红,张孟群,2006,东南沿海晚中生代镁铁质岩的Re-Os同位素组成。岩石学报,22⑵:407-413.
26. 姜耀辉,蒋少涌,凌洪飞,戴宝章,2006,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铜斑岩岩石成因-以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例。岩石学报,22⑶:697-706.
27. 李艳平,蒋少涌,2006,氯同位素测量方法及其地质应用研究新进展。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42⑶:87-96.
28. 李艳平,蒋少涌,杨涛,濮巍,2006,海洋沉积物中孔隙水的氯同位素测量方法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12 ⑶: 388-391.
29. 杨涛,蒋少涌,赖鸣远等,2006,连续流同位素质谱测定水中溶解无机碳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研究。地球化学,35⑹,675-680。
30. 张建龙,蒋少涌,白玉英等,2006, 辽河盆地欧利坨子富钾质火山岩特征与成因探讨。高校地质学报,12⑵,271-280。
31. 马芳,蒋少涌,姜耀辉,王汝成,凌洪飞,倪培,2006,宁芜地区玢岩铁矿Pb同位素研究. 地质学报,80⑵: 279-286.
32. 杨涛,蒋少涌,葛璐,杨竞红,凌洪飞,吴能友,张光学,刘坚,陈道华,2006,南海北部陆坡西沙海槽 XS-01站位沉积物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 第四纪研究, 26⑶: 442-448.
33. *Jiang S-Y,Wang R-C,Xu X-S,Zhao K-D,2005,Mobility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in magmatic-,metamorphic-,and submarine-hydrothermal systems.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PartsA/B/C,30(17-18): 1020-1029.
34. *Ling H-F,Jiang SY,Frank M et al. 2005,Differing controls over the Cenozoic Pb and Nd isotope evolution of deepwater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Ocean. Earth Planet. Sci. Lett. 232(3-4): 345-361.
35. *Zhao,K.D.,Jiang,S.Y.,Jiang,Y.H.,and Wang,R.C.,2005,Mineral chemistry of the Qitianling granitoid and the Furong tin ore deposit in Hunan Province,South China: Implication for the genesis of granite and related tin mineral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v.17,635-648.
36. *Jiang Y-H,Ling H-F,Jiang S-Y,Fan H-H,Shen W-Z,and Ni P,2005,Petrogenesis of a Late Jurassic Peraluminous Volcanic Complex and its High-Mg,Potassic,Quenched Enclaves at Xiangshan,Southeast China. Journal of Petrology,46⑹: 1121-1154.
37. *Jingchen Zhou,Shaoyong Jiang,Xiaolei Wang,Jinghong Yang,Mengqun Zhang,2005,Re-Os isochron age of Fankeng basalts from Fujian of SE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Geochemical Journal,39⑹: 497-502.
38. *Pesquera A,Torres-Ruiz J,Gil-Crespo PP,and Jiang S-Y,2005,Petrographic,Chemical and B-Isotopic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Tourmaline-Rich Rocks and Boron Recycling in the Martinamor Antiform (Central Iberian Zone,Salamanca,Spain),Journal of Petrology,46 ⑸: 1013-1044.
39. *Ling H-F,Gao J-F,Zhao K-D,Jiang S-Y,Ma D-S,2005,Comment on Molybdenum isotope evidence for widespread anoxia in mid-Proterozoic oceans,SCIENCE,309 (5737): AUG 12 2005.
40.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Zhao Kui-Dong,Ni Pei,Ling Hong-Fei and Liu Dun-Yi,2005.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for lamprophyre from Liaodong Peninsula: Constraints on the initial time of Mesozoic lithosphere thinning beneath ea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0: 2612-2620 [姜耀辉,蒋少涌,赵葵东,等,2005。辽东半岛煌斑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开始时间的制约。科学通报,50:2161-2168.]
41. 杨竞红,蒋少涌,凌洪飞,陈永权,2005,黑色页岩与大洋缺氧事件的Re-0s同位素示踪与定年研究。地学前缘,12⑵: 143-150.
42. 马芳,蒋少涌,2005,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铁、铜、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地质找矿论丛,20⑷: 233-241.
43. 陈永权,蒋少涌,凌洪飞,杨竞红,陈建华,2005,华南寒武纪海洋中沉积矿床及其古环境. 海洋地质和第四纪地质.25⑴: 79-84.
44. 陈永权,蒋少涌,凌洪飞,潘家永,赖鸣远,2005,利用Finnigan MAT-252气体同位素质谱计分析碳酸盐氧同位素的结果校正。质谱学报,26⑵: 17-21.
45. 陈道华,蒋少涌,刘坚,2005,西沙海槽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海洋地质和第四纪地质.25⑵: 37-43.
46. 蒋少涌,杨涛,薛紫晨,杨竞红,凌洪飞,吴能友,黄永样,刘坚,陈道华,2005,南海北部海区海底沉积物中孔隙水的C1-和SO42-浓度异常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现代地质,19⑴: 45-54.
47. 杨涛,蒋少涌,杨竞红,葛璐,凌洪飞,吴能友,陈道华,2005,孔隙水中NH4+和HP042-浓度异常:一种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新指标。现代地质,19⑴: 55-60.
48. 丁昕,蒋少涌,倪培,顾连兴,姜耀辉,2005,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含矿花岗质岩体锆石SIMS U-Pb年代学。高校地质学报,11⑶: 383-389.
49. *Jiang,S.-Y.,Yu,J.-M.,Lu,J.-J.,2004,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in tourmaline from the Yunlong tin deposit,Yunnan,China: implication for migmatitic-hydrothermal fluid evolution and ore genesis. Chemical Geology,209(3-4): 193-213.
50. Jiang,S.-Y.,Yang,J.-H.,Ling,H.-F.,Yang,T.,Chen,D.-H.,Xue,Z.-C.,Ji,J.-F.,Ni,P.,2004,Search for gas hydra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geochemical approach.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vol.24⑶: 103-109. (In English).
51. *Yang Jing-Hong,Jiang Shao-Yong,Wang Xiao-Rong,Wang Ying,2004,Heavy metals in coastal waters from Sanya Bay,Hainan Island: Implication for Human Impact on the Estuarine Coasta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Special issue no. 43,171-178.
52. *Ling,H-F.,Jiang,S-Y.,Feng,H-Z.,Chen,Y-Q.,Chen J-H.,& Yang,J-H.,2004,Oxygen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phosphorite and dolomite and palaeo-ocean temperature estimat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Guizhou Province,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no.1,p. 77-84.
53. *Feng,H-Z.,Ling,H-F.,Jiang,S-Y.,& Yang,J-H.,2004,13Ccarb and Ceanom excursions in the post-glacial Neoproterozoic and Early Cambrian interval in Guizhou,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no.2,p. 188-192.
54. *Yang,J-H.,Jiang,S-Y.,Ling,H-F.,Feng,H-Z.,Chen,Y-Q.,& Chen,J-H.,2004,Paleoceangraphic significance of redox-sensitive metals of black shales in the basal Lower Cambrian Niutitang Form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no.2,p. 152-157.
55. *Shao-Yong JIANG,Cong-Xi CHEN,Yong-Quan CHEN,Yao-Hui JIANG,Bao-Zhang DAI,Pei NI,2004,Geochemistry and genetic model for the giant magnesite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China,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⑷: 765-772.
56. *Gondim AC,Jiang SY,2004,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odels for the talc deposits in Parana and Bahia,Brazil,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⑷: 829-836.
57. *de Parseval P,Jiang SY,Fontan F,Wang RC,Martin F,Freeet J,2004,Geology and ore genesis of the Trimouns talc-chlorite ore deposit,Pyrenees,France,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 ⑷: 877-886.
58. 邱检生,蒋少涌,张晓琳,胡建. 2004. 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的成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制约. 地球学报,25⑵:255~262.
59. 赵葵东,蒋少涌,2004,金属矿床的同位素直接定年方法。地学前缘,vol.11,no.2,p.425-434.
60. 姜耀辉,蒋少涌,凌洪飞,2004,地幔流体与铀成矿作用。地学前缘,11:528-538 丁悌平、蒋少涌、万德芳、李金城、宋彪、赵敦敏,1992,华北元古宙铅锌成矿带稳定同位素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27p. Ding T-P, Jiang S-Y, Wan D-F, Li J-C, Sun B, Zhao D-M., 1992, Stable isotope study of Proterozoic Pb-Zn deposits in North China.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o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27p. 丁悌平、蒋少涌、万德芳、李延河、李金城、宋鹤彬、刘志坚、姚晓梅,1994,硅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102p.英文版:Ding, T.-P., Jiang, S.-Y.,et.al., 1996, Silicon Isotope Geochemistry,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Ching, 125p. 韩发、赵汝松、沈建忠,Hutchinson, R.W.,蒋少涌、陈洪德,1997,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及成因,地质出版社,213页。 姜耀辉、蒋少涌、戴宝章、凌洪飞,2008,玉龙斑岩铜矿含矿斑岩成因。地质出版社。122p.

⑸ 中国地质大学隆重举行建校周年庆祝大会

地学摇篮,甲子华章。2012年月20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馆隆重举行。

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北京市委市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以及部分省(市)的国土资源厅、兄弟高校等单位向学校发来贺信,向地大师生和海内外的校友表示热烈祝贺。

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全国政协原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地质大学首任校长朱训,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安徽省委副书记孙金龙,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前进,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邵鸿,武警黄金指挥部政委杨继明,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刘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姜沛民,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夏国治,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宏仁,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陈洲其,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蒋承菘,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原中央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组长董道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国家海洋局原局长严宏谟,国务院参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闪淳昌,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科技日报社原社长焦洪波出席庆祝大会。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刘光鼎、李德生、马宗晋、傅家谟、欧阳自远、叶大年、李廷栋、赵鹏大、殷鸿福、於崇文、翟光明、汤中立、汪集旸、卢耀如、胡见义、张本仁、翟裕生、钟大赉、谢和平、李曙光、康玉柱、王铁冠、金振民、杨文采、莫宣学、翟明国、马永生、舒德干等28人出席大会。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分别在庆祝大会上讲话,向中国地质大学60年华诞致以诚挚的祝贺,充分肯定学校60年来的办学成绩,并提出了殷切希望。

教师代表颜丹平,学生代表扈恒畅,校友代表马永生,兄弟院校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海外高校代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副校长珍妮特·基斯特纳,国际友好人士、纳米比亚驻华大使罗纳德·纳穆巴胡,合作单位代表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局长邵毅分别在大会上致辞。

大会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王鸿冰主持。他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亲身经历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老教师代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王鸿冰说,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声誉和影响也源自所培养的人才,60年来数万名毕业生走出校门,扎根基层,投身一线,踏遍青山,献身地质,成为事业发展的栋梁和骨干,铸就了地大的辉煌,在此向数万名校友表示感谢和欢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邓军做了题为《传承地大精神彰显地学品质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的主题发言,回顾办学历史、总结建设成就和特色优势,阐述学校发展思路。

邓军在发言中说,中国地质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行业同起伏共发展的奋斗史;是一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创业史;是一部推动地学发展,追求学术卓越的创新史;是一部弘扬先行精神,引领地学文化的光荣史。

邓军指出,目前学校正处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将继续坚持“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人才培养方针和“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水平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以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保证,推进协同创新,不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深刻领会校友温家宝总理对母校的殷切希望,努力建设一个更具创造力、贡献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地质大学,最终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领导,北京市相关委、办、局领导,国内外大学和合作单位领导,全体校领导,海内外校友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和在校师生代表共3000余人出席庆祝大会。

⑹ 中国矿业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矿大北京有很多比较知名的教授,但是身为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当然还是介绍一下我们管院的教授,比如丁日佳教授、安景文教授、李百吉教授、徐向阳教授、童磊教授等。但是我还是想着重介绍一下李百吉教授

除了李百吉老师还有其他很多很优秀的教授,今后有时间再给大家一一介绍啦,感兴趣的同学们快去蹭李老师的课吧~希望大家可以喜欢上李老师哦!

⑺ 中国谁在研究天体化学那个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

获中国科学院1990年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天体化学》专著,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欧阳自远教授的科研成果。天体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天文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中国地质大学有行星地质与化学专业。
行星化学研究团组简介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化学研究团组主要从事太阳系起源及演化历史、行星化学和比较行星地质学、和基础陨石学的研究工作,应用高精度的现代化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仪器设备,对各种小行星岩石样品、月球样品、和火星样品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分析研究,寻求解决天体物理和行星科学中的重大基础问题,为我们深入了解元素起源、恒星起源、太阳系起源、和生命起源提供新的科学证据。

目前,行星化学研究团组与国内外同行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重点开展月球陨石、火星陨石、原始球粒陨石、分异无球粒陨石、和南极陨石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科学进展。
团组成员:
徐伟彪,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百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管云彬,研究员,中科院海外合作伙伴,加州理工学院离子探针实验室主任
王 英,副研究员
王琳燕,博士后
谈建云,高级工程师
蒋 云,博士研究生
王 昊,硕士研究生
李少林,硕士研究生
吴蕴华,硕士研究生
邢巍凡,硕士研究生

⑻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历届获奖情况

附:历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名单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刘铁铸 上海市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良臣 新疆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陆忠骥 山东煤田地质勘探公司,高级工程师
周世泰 冶金部东北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胡惠民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梁珍廷 广西有色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蒋兴泉 核工业华北地质勘探公司,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马宗晋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在艺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宝珺 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研究所,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杜乐天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汪仲英 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丁中一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
张本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文杰 煤炭部福建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宏骥 地矿部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崇佑 地矿部江西省地矿局调研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集磊 有色甘肃地质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广润 地矿部湖北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兆宇 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巩志根 核工业华南地勘局293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龚茂清 冶金部西南地勘局,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邓起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绵平 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於崇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志琴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赵澄林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张宗祜 地矿部水工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光鼎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肖序常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袁秉衡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物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康玉柱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宇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明桂地质矿产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钱佐国 化工部地质矿山局云南地质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伯墀 有色西北地质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许惠龙 煤田地质总局山西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祝延修 武警部队黄金指挥部九支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国栋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夏林圻地质矿产部西安地矿所,研究员
张文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江天寿 地质矿产部探矿工艺研究所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何继善 中南工业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维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特别奖获得者(只颁发了这一次):
程裕淇地质矿产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鸿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孙殿卿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杏垣国家地震局地质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董申保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张云湘 地质矿产部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金琪 地质矿产部西南石油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冯志强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俊杰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万程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河南煤田地质局,高级工程师
王世忠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14支队,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陈光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裴荣富 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纪舜 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增昭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郝石生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张卓元 成都理工学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杨遵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德馨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海涛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中立 地矿部甘肃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永基 冶金部中南地质勘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包家宝 地矿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石礼炎 地矿部福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贵明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文恒 煤田地质总局江西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金庆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学仁 化工部四川化工地质勘查院,高级工程师
王秋华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辽河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熊光楚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毓川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见义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院,教授级高工(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鹤龄 淮南理工学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金景福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郝诒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令智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廷栋 国土资源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耀如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工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管海晏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云岭 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继良 大庆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殷先明 甘肃省地勘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兆洪 化工辽宁地质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吕国安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覃慕陶 广东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黄第藩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北京开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思田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袁学诚 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旭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张一伟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卢良兆 长春科技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叶连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 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彭熹 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潘元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蒋炳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潘龙驹 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中心地质资料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启民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吴奇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骆耀南 国土资源部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姜剑虹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黑龙江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福同 国土资源部新疆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王铁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再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廖椿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蒋 志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杜汝霖 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教授
何国琦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汪集旸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大赉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耀霖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 吉, 西藏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保群 核工业地质局二一六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培君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倪斌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秦震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姚伯初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自新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正辅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赵文智 中石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季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李阳,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汉漪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成善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刘本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赵文津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夏代祥 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叶天竺 中国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童晓光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双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丕龙 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锡友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山东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永样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文昌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崔盛芹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教授
张培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希源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孙革 吉林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曾勇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教授
郑亚东 北京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傅家谟,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李惠,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刘敬党 ,中国化工地质矿山总局辽宁化工地质勘查院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有限公司科技委
张金带,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周海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公司
李干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
徐水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刘玉书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陈均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马永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弭力,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敦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郝守刚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黄润秋,成都理工大学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张善文,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阎凤增 ,中国武警黄金指挥部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占游, 核工业二O三研究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邓运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高级地质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才金,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京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 宏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杜金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洪友崇, 北京自然博物馆 研究员
彭善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金之钧,中国石化股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王世称, 吉林大学 教授
朱筱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杨克明,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杨华,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董连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工
廖香俊, 海南省地质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员教授级高工
王宇,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教授级高工(二级)
熊盛青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工
谢玉洪,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高级工程师
朱恒银,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工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邹才能,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李子颖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汪啸风,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宋国奇,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获得者:
武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唐辉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夏庆龙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郭旭升,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赵贤正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
夏毓亮,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香增,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丁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张训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王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宋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
杜时贵, 绍兴文理学院
殷跃平,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舒良树,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颜丹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付锁堂,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来明,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振峰,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郝蜀民,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燕长海,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鸿飞,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高级工程师
范立民,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潘彤,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潘桂棠,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员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彭建兵, 长安大学 教授
赖绍聪, 西北大学 教授

⑼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的博士后工作站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以及武警总部在北京为黄金地质研究所举办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标志着该所正式成为武警部队4家设站单位之一。博士后工作科研工作站站长、该所所长张文钊在会上表示,作为科研单位,将格外珍惜这次设站机会,认真落实国家和军队博士后管理有关规定,扎扎实实做好博士后招生、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壮大科研实力,多出科技人才,多出科研成果,为部队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近年来,黄金地质研究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招收高学历人才入伍、选送优秀干部上学进修、外聘专家来队讲学、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签订博士生培养协议等方式,积极营造吸引、关心、爱护人才的良好环境,不断激发科研工作的活力。截至目前,该所90%的科技干部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30%获研究生学历。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基本齐全、优势能够互补的科技干部队伍,为完成科研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申请进站条件
1、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没有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可提出进站申请。
2、凡属国内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具有现役军人身份的博士或原单位有定向培养协议的在职博士,在申请做博士后时,必须征得委托单位、定向单位和原部队单位的同意,并出具书面证明材料。
二、申请手续
(一)申请人须提交下列详细材料(一式3份):
1、进站申请(含进站类别、住房要求、是否解决妻子和子女户口等要求);
2、个人简历。包括个人履历、博士论文和从事过的科研工作简介、主要学术成果、本人特长、对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设想、已发表论文和著作目录等。
3、两位本学科领域专家(具有研究员职称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推荐信;
4、博士学位论文、学术著作、已发表的主要论文复印件(二份);
5、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盖章或学位授予单位盖章)或学位部门的证明(两份);
6、答辩委员会对博士论文的评语(盖章)、获奖证书复印件(盖章);
7、在学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的统分研究生证明(两份)。委托、定向和在职博士研究生,须由工作单位或委托、定向单位人事部门出具同意申请做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书面证明;
8、县级以上医院的体检合格证明(一份)。
(二)答辩通过,被我站接收的申请人,须填写正式的《博士后进站申请表》;
(三)相关待遇
1、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按照不低于我单位同类人员标准的原则,或根据其原有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标准与其协商确定。
2、提供博士后公寓一套及相关生活设施。
3、提供专用办公室及相关科研装备。
4、提供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
5、可为无工作配偶安排零时性工作或给予生活补助费。
6、对能创造性地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出色地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根据个人意愿和有关规定,可为其申报特招入伍。
(四)答辩时间
可商议或提前通知。
(五)接收
我站根据博士后申请人员的政治思想表现、身体健康状况、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提出的博士后工作计划进行考核与评价,择优选拔。
(六)进站工作年限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2年,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3年。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后必须出站。
(七)出站
按博士后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理。
当好黄金部队的参谋部,靠师承效应打造生生不息的人才链,用共生效应催生思想品位高、科技含量高的尖子人才脱颖而出,锻造一支支--
金色的方阵
历史镜头摇回1949年,当时中国生产黄金4.07吨,还不到历史最高水平的三分之一。
1974年夏,周恩来总理拖着病体在医院找来王震同志,眉头紧锁地叮嘱道:你要把金子抓一抓,搞建设不能没有黄金。
将军眼含泪花:总理,你就放心吧,我一定把金子抓上去!
立下军令状,王震提出让部队找金子,培养一批找金人才!
黄金部队组建30年人才辈出,涌现出祝延修、王世忠、蒋志、阎凤增、张文钊、郭俊华等一大批找金人才和找金的英雄部队,成为支撑共和国经济大厦坚挺不倒的金砖。
卿敏深知锻造人才对研究所意味着什么,对黄金部队意味着什么,更明白对国家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什么。
培养人才从何处入手?卿敏从自己跟研究所原副所长李维明学找矿的野外工作方法受教益,从黄金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白万成、地质处副处长雷时斌合作中受启发,从研究所科技处长葛良胜、物探专家于爱军交流中受顿悟,用师承效应打造生生不息的人才链。
科技处副处长李文良刚毕业入伍到研究所,卿敏主动和他结对子,带他到小秦岭搞地质勘查,手把手教他野外地质观察,判断不同构造,分析地球化学剖面的采样介质。18年过去了,谈起卿敏那些年的真心帮带,李文良这个能挑大梁的技术骨干还记忆犹新。
1996年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遥感研究室主任路彦明,讲起跟随卿敏赴新疆进行国土资源大调查感慨不已。在西天山,一场突降暴雨使卿敏感冒,打着吊瓶走了3个地区5个县,吊瓶一直打到北京。这个能够遥感大地的年轻专家坦言:卿总不仅教我们工作方法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用行动教我们黄金战士必备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勤奋加吃苦是成就事业的基石。研究所成矿预测室赵玉锁不忘卿敏这句话。2002年,卿敏带赵玉锁到中原前河金矿调研时,下到500米深的坑道分析成矿规律,每天在坑道工作10多个小时,连续鏖战了21天,将岩性、矿体的分布规律搞得一清二楚。
金山撩开面纱,人才列成矩阵。一直与卿敏应对危机矿山难题的硕士刘文良,已经能够单独承担国家级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多次受到卿敏点化的遥感博士路彦明已担纲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硕士肖力不仅走上成矿预测室副主任岗位,还成为典型矿床研究的顶级人物。
今天的研究所,高学历、高品位、高技术的人才层出不穷,其中博士后2人,博士13人,硕士24人,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总类齐全,专业多元复合,知识层次较高的科技金字塔。他们在国家科技攻关、危机矿山探矿增储、大型企业集团委托项目的全国各省区地质勘查项目攻坚战中屡战屡胜,真正发挥了不可没有、不可不用、不可替代的作用。
指挥部找矿战略决策的参谋部、部队完成中心任务的服务队、解决部队技术疑难问题的攻关队、地质找矿理论和技术的先锋队。按照黄金指挥部党委对研究所中心工作确定的一部三队功能定位,卿敏挤出时间拓展一个总工的功能。他将研究所多年的研究成果放在网上,成为黄金部队共享的知识矿床。他还在自己的体会认识放在网页上与拜师求教者真诚交流,百问不烦,成为拜金者的良师益友。与此同时,卿敏创办了黄金部队数字图书馆,构建了8个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模块。他主编的《黄金地质信息》、《黄金地质专题信息》,将国内外有关黄金的信息囊括其中,为基层部队提供一个学习借鉴的蓝本。

⑽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

岩土复工程与工程地质系:唐制辉明、殷坤龙、项伟、晏鄂川、余宏明、李云安
土木工程系:徐光黎、陈建平、吴立、周传波
勘察与基础工程系:杨凯华、鄢泰宁、乌效鸣 、蒋国盛、姚爱国、段隆臣、马保松、徐光黎
安全工程系:赵云胜、陆愈实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