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地质灾害编制

地质灾害编制

发布时间: 2021-02-20 21:08:56

1.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编制依据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102I9—专2006)
泥石流灾属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170220—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17022-200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10222—2006)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
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_)(DZ0238—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l-2004)

2. 地质灾害报告编制是否需要甲级资质

不一定需要,这是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区域等要素来判定的,甲级可以做任何区域项目,乙级只能做当地项目不能跨区域承揽项目,丙级仅能做当地小项目

3. 地质灾害评估由哪些单位人编制

可以进行地质灾抄害评估的单位挺多的,你可以上你所在的省国土资源厅的网站上查询地质灾害评估单位,网站上会公布这些有资质的单位,一般的单位有高校、地调院、勘察院、电力设计院、技勘所、地质队、核工业勘查省级总队等等吧!

4. 地质灾害报告如何编写

地质报告编写都是按照相关国家规范(国土资源相关部门会出),有的话照着规范写应该没有问题的,
如果自己没有规范可以去网上下一份的

5.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与经济效益关系

邹英

(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乌鲁木齐,830001)

摘要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已历时6年,预案的内容,已从简单概括发展到现在的细化全面。并且随着防灾预案的编制,相关的地质灾害基础性调查工作也逐步开展。防灾预案的编制更加切合实际,更有效地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基础调查与防灾预案编制有效结合起来,使新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新疆防灾预案经济效益

前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自1998年根据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开始编制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到现在已历时6年。在这6年的过程中,防灾预案的编制已由当初的简单概括,笼统不确切,发展到每一年预案的编制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防灾也由面向点、由粗略大范围向具体隐患点落实,预防能力逐渐提高。在近几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充分体现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与近几年所取得的地质灾害防治效果密不可分。特别是国家、政府以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点,逐步深入加强基础调查,扩大工作范围和内容,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本人根据新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与近几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起到的作用和经济效益,对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与地质灾害防灾效益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1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起源

新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先只对地质灾害现状进行初步了解。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类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频率也越来越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越来越严重,已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不稳因素。特别是在我国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越来越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8年国土资源部根据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于1998年4月向各省(市、区)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一是要明确主管部门,加强领导,各省(市、区)人民政府应明确各级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二是要组织编制防灾预案,加强预测预报工作,迅速组织地质矿产等有关部门对辖区内重点地区进行一次灾害调查。对发现的灾害危险点要登记建卡,对其危险性做出初步判断,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并将灾害监测任务层层落实到乡镇、单位;对有关监测人员进行必要的监测及防灾知识培训,制定以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方案,健全群测群防体系。三是要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情快报制度。四是要加强防治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并对汛期地质灾害预案编制和地质灾害速报提出专门要求。从而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正常轨道。

2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的发展

自1998年起我区开始编制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到现在,已历时6年。防灾预案的编制已由当初以地区大范围和少量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报,发展到目前全面控制以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报为主;由刚开始的只预报部分地区,到2003年全疆15个地、州、市中14个地、州(一个在平原区)4月底前全部完成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并上报当地政府,预案编制覆盖率100%。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也由刚开始的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及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为主,逐步落实到以各地、州、县(市)国土资源局和地质环境监测站为主,新疆国土资源厅及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主要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在每年汛期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中,其地质灾害的汛前检查、汛期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等制度逐步加强。相应基础性调查评价工作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2001年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开展,查明了地质灾害隐患,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使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更进一步深入细化,可操作性也更强。新疆在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各项基础性调查工作开展及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宣传和工作落实情况下,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各族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有了提高。防灾意识增强,知识普及率逐年扩大。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的不断加强,汛期防灾预案的编制也在不断补充、修改、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已初具规模。

3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特别是1998年以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灾害性气候增多,使新疆的地质灾害更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到现在新疆已发生地质灾害244起,造成68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5655万元,严重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随着1998年汛期地质防灾预案开始编制,地质环境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的落实,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汛前检查、汛期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等防灾措施的落实和地质灾害科普知识的宣传,各部门、单位及个人增强了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和防治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地质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使新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显加强,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得到有限控制,保障了新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同时,也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逐步降到最低点。

4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取得的经济效益

1998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后,由于及时成文下发到各地、州、县(市),使新疆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重视,并采取监测和避让措施,避免了灾害的发生,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扬。2002年伊犁州发生了198起地质灾害,有160多起(占81%)位于调查预警控制范围之内。其中成功预报的有96起。由于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措施得当,防灾预案落实的好,500户居民全部搬迁,避免了3800人的伤亡和2764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001年对伊犁地区新源县那拉提镇与哈拉布拉乡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应急调查和预防措施的落实,通过搬迁和避让,避免了13人伤亡和199.62万元的经济损失。新疆在这6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防灾效益及其经济效益和无形的社会环境效益。

5结论

防灾预案的编制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过程中,也强化了各级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意识和能力,普及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也加强了各族人民群众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要抓好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的编制和落实,对于防治我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防灾预案编制的好坏与防灾效果成正比关系,只有抓好各项防灾预案的编制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作用,提高防灾能力。

6.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有哪个部门编制

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分管部门,一般是县级以上的国土资源局。

7. 中国1∶万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图的编制

一、内容概述

(一)成果简介

此次编图工作是在研究总结以往地质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掌握我国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而编制的。1∶400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图和1∶400万泥石流灾害分布图以崩滑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为基础,反映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全国的发育分布规律。

1.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

崩塌较多,江河沿岸的公路、铁路沿线分布广泛,规模一般为几至几十立方米,危害性大,主要为暴雨诱发。滑坡仅集中在辽宁东部的宽甸、凤城、岫岩、抚顺地区、辽南老帽山一带矿山的采矿弃渣和城市人工边坡。

该区泥石流多沿太行山、北京西山、燕山和长白山、千山带状发育,具群发性,并集中发生在7~8月的汛期,为中小规模的稀性泥石流,以沟源崩塌滑坡触发沟床物质活动而形成的泥石流为主。

2.华南丘陵山地区

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较少,主要分布在浙江西部、福建、赣东北、赣西北、湘西山区、广西西北部和广东北部地区。本区滑坡多以小型、浅层土质(堆积层)滑坡为主,有规模较小、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主要集中分布在5~6月的梅雨季节和7~9月的台风雷阵雨季节)的特点,以福建、江西两省最为发育。

该地区泥石流呈零星发育,其触发因素多受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影响。

3.秦巴-西南山地高原区

本区的崩塌、滑坡比较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龙门山地区、川滇南北向条带、秦巴山地、三峡两岸和黔西南山区。以中小型的崩塌滑坡为主,由南向北岩质崩塌、滑坡逐渐增多,巨型、大型的崩塌滑坡较多。本区是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在地震活动带,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规模较大。

本区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之一。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大巴山、龙门山、邛崃山南段、鄂西北的武当山、荆山,主要是暴雨诱发,且多为水石流。固体物质除少许黏性土外,主要由粗颗粒的砂砾和块石组成(砾石和块石约占80%以上),其主要来源为基岩崩塌、滑坡所堆积的碎屑物质。

4.黄土高原-山西盆地区

黄土高原是我国崩塌、滑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其特点是类型多样、形成条件比较复杂。崩塌、滑坡除在吕梁山以东有较少分布外,其余地区广泛分布,最为严重的地区为晋陕蒙三角地带和白于山黄土山地、六盘山以东的晋陕黄河峡谷段,以及六盘山以西的龙喜、青东黄河、湟水谷地黄土山地、陇南渭河沿岸山地。主要由暴雨激发形成,由地震诱发的滑坡大都分布在六盘水以西地区。

黄土高原地表切割破碎,松散堆积物十分丰富,以黏性泥流居多。

5.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阿尔泰山和天山伊犁谷地、阿拉善高原、阴山低中山区、鄂尔多斯低中山区,黄土丘陵区零星分布。本区崩塌的类型有岩质崩塌和黄土崩塌两种类型。岩质崩塌基本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的阿尔泰山、天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周边地区公路两侧、采石场。黄土崩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的黄土丘陵区和天山地区的低山丘陵区以及天山伊犁谷地。

由于降水量极为贫乏,致使该地区泥石流发育较少,仅零星分布在新疆天山山地。

6.青藏高原区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区、藏南喜马拉雅山、藏东三江、川西高山峡谷区。崩塌以小型、岩质崩塌为主,滑坡以浅层、小型堆积层滑坡为主。由于现代冰川和古冰川的强烈作用,以冻融、冰劈作用为主的物理风化盛行,是崩塌发育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规律为国内其他省区所少见。高原的隆升是控制区内泥石流形成和分布的关键,区内泥石流类型多样。藏南降水集中且多阵雨,是雨水泥石流分布地区;藏西北年降雨量不到200mm,主要是冻融泥石流分布地区;受到季风影响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西昆仑山的两大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及喜马拉雅等现代冰川分布地区,多有冰川型泥石流发育;而在念青唐古拉山海洋性冰川分布地区,以冰川消融类型泥石流为主,包括冰崩、雪崩泥石流;其他山区多为亚大陆性冰川分布地区,以冰湖溃决泥石流为代表。

(二)基本原理

1.正确反映崩滑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以及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与环境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在西南地区因地震等级高,特别是在新构造运动发育的地段,分布着大型的岩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福建山区花岗岩风化层较厚,残坡积土滑坡发育。目前,我国崩塌、滑坡主要是由于暴雨激发所致,泥石流与气候的关系比滑坡、崩塌更为密切,多发生在6~8月,当降雨强度达到相应的临界值时,就会导致泥石流爆发,而东南沿海的泥石流多由于风暴潮引发,呈现群发的特点。就地形地貌而言,我国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地形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过渡地带,此处构造与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崩塌滑坡发育,为泥石流形成创造了极好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条件。

2.充分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调查资料,表现目前我国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危害状况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件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建设规划和减灾防灾所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在不同时期都投入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形成了大量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详细程度以及不同内容的调查资料和不同表现形式的成果资料。

首先充分搜集资料,在保证资料全面性的基础上,在编图资料的遴选过程中,尽量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与当前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最新资料,例如近几年完成的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以及正在开展的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以保证图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为有关部门提供可靠实用的信息

一方面,图件所反映的内容对城镇规划、工程建设、减灾防灾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可利用性,另一方面,不仅地学专业工作者能够使用这些图件,而且非地学专业的规划工程师和政府官员也能对其中的决策性要素、评价指标和结论有明晰的认识、准确的理解、全面的把握和有效的使用。为此,编制图件时,首先是深刻理解规划设计和决策的需要,其次是使用简明、易懂的图式和文字说明,摒弃过于专业化术语、冗长的文字论述和复杂的图面,以达到信息沟通的效果。

4.在对现有地质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趋势的概略预测

地质灾害随着地质环境的演化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从时间跨度上圈定崩滑流灾害多发区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特点

1)收集了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我国崩滑流的调查成果,总结了规律,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崩滑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

a.用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规模、物质组成、主要诱发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级来反映我国六大环境地质分区(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华南丘陵山地区,秦巴 西南山地高原区,黄土高原 山西盆地区,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的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与特点。

b.收集了最新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图、大地板块构造图、降雨量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等,作为本次编图的地质背景图层,以反映我国六大环境地质区内的崩滑流地质灾害与各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2)此次编图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MAPGIS软件进行图件编制,同时建立了编图图形库。

a.数据库的建设:搜集现有的各类地质灾害数据库及国家及地质行业有关数据库的标准与规范,并比较各类数据库的优缺点,参照现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数据库格式标准建设(或整合)满足编图需要的数据库。

b.编图资料的入库:将甄别筛选分类、验证核实的资料录入数据库。

(四)技术指标

本次编制的崩滑流地质灾害图以地形地貌、岩性特征、大地构造、活动断裂、地震5项指标来反映孕育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用人口密度、年均降雨量反映人类活动强度和气候特征在区域上与崩滑流的关联度,选取地质灾害点时,不仅反映了区域上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规模、物质组成、主要诱发因素,同时也对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该项成果将会在全国及地区地质灾害的宏观规划及工作部署中作为基础的地质依据使用。

三、推广转化方式

本项成果以会议交流和印刷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成果已发往国土资源部及相关部门以及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联系人:王祎萍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7430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8. 编制《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收费标准依据是什么

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均未单独或者联合下发相关回的预算标准答或者定额。各省、各地方可能有各自的说法,但是好像没有明文的规定,自己和业主商定。
需要考虑的费用主要有这么几项:差旅费、人工费、专家咨询费、评审费、测试费、资料费等等。实际操作中差别非常大,大的几百万,小的仅仅只有几千元。
我们一般的点状工程,按一级评估8-10万,二级评估3-5万,三级评估2-3万的价格(甲级资质)。
供你参考。

9. 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规划的指导思想、编制依据、基本原则和目标

6.2.1 指导思想

遵循自然地质环境规律,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促进全社会减灾行动和增强减灾效果为目的,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效减轻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重大工程的安全。

6.2.2 编制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9号,2003.11.24)

2)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3)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4)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水利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6.2.3 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重点突出

地质灾害调查的部署需要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目标相结合,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在当前应首先进行社会经济发展亟须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然后逐步开展对今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前瞻性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全面布置,分层次、分阶段、按计划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的同时,对重点地区提高调查精度;在部署调查时,优先安排山区,尤其是重大工程区的调查。

(2)深化调查内容,拓展服务领域

在注意地质灾害自然特征调查分析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属性的调查研究;在注意地质灾害直接破坏损失的同时,要加强地质灾害深远破坏和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调查分析;在对地质灾害自然动力过程和直接原因调查分析的同时,要加强地质灾害成灾的人为因素和社会经济背景的研究;在进行地质灾害历史和现状调查的同时,要加强动态分析和预测评价;在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要加强定量分析评价。

6.2.4 目标

(1)调查周期的确定

据不完全统计,近50年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形成了1951~1962年、1963~1975年、1976~1987年和1988以后的4个周期性变化过程,每个周期延续时间为11~13年。据统计,在以10年为单位的不同时段中,自20世纪50~90年代,其发生频次以每年3.3~4.8次的速率呈阶梯状增加。同时气候变化的周期也为10年。因此,地质灾害调查的周期为10年。

(2)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查清我国地质灾害,尤其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特点与规律,为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精度、降低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防治工作的合理布局提供基础数据,为国土整治开发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防灾资料,促进和保障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2)阶段目标。近期目标(2004~2010年):①继续开展全国山区和丘陵区地质灾害普查,全面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②开展平原区地质灾害调查;③查清我国重要经济区带、地质灾害高发区、重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划定地质灾害高风险区;④查清我国重点建设的人口密集城市、矿业城市、地质灾害高发的县(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为县(市)的城镇(县)的合理布局、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和修编提供依据;⑤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面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⑥编制不同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或标准、规范。远期目标(2010~2020年):更深入地开展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依据国家经济建设的整体布局,在重点建设区和地质灾害高发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10. 国土资源部关于编制和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工作的公告

国土资源部公告 2013年第12号

为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健康发展,国土资源部组织拟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目录》(附件1,以下简称《目录》)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附件2)。现邀请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地质、煤炭、有色、化工、建材、冶金、核工业、水利、建筑等领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单位参与编制、修订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申报范围

1.拟编制或修订标准为《目录》提出的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应急支撑、预算标准、信息系统及综合等10类145项。标准规范体系总体思路见《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

2.《目录》中已明确组织单位的,不在此次申报之列。

3.鼓励提出《目录》外的标准编制建议并申报编制工作。

二、申报方式

1.申报单位按要求填写《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修订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附件3)一式五份,于8月9日前寄送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并发送电子版至指定邮箱。邮件主题注“(单位名称)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修订申报书”。

2.每份《申报书》对应一项标准,文件名为“(单位名称)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修订申报书(拟制修订标准名称)”。

三、有关说明

1.每单位可申请组织或参与多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2.开展编制、修订工作所需的经费原则上由申报单位承担。

3.制修订工作成果标注起草单位、起草人名单,编制者有义务负责其培训、宣传和跟踪评估等工作。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电话: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郝净、吴莲花,010-6159转8010、8009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卓弘春,010-66558322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17号富海大厦2号楼1109室(邮编:100081)

传真:010-62118119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附件:1.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目录(略)

2.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略)

3.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修订申报书(略)

国土资源部

2013年7月16日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