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怀柔地质灾害

怀柔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20 20:34:16

中国地质灾害的研究论文

同志啊,这种论文网上还是很多的,不用那么懒吧。相关论文很多,自己下载整理一下对你也有好处啊。
以下仅供参考
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 1、地震: 天然地震、诱发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 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 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灾害: 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 8、水土环境异常: 地方病 9、地下水变异: 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 10、河湖(水库)灾害: 淤积、塌岸、渗漏 (一)地震 1、分布发育概况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 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的地震活动,不但频次高,强度大,而且城市受灾率高。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km2,全国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烈度为Ⅶ度或高于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内,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兰州、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都位于基本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内。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毁城镇工程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可以引发滑坡、崩塌、火灾等其它灾害,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发育分布基本情况 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 从总体看,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诸省区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之中,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切割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区降水量和强度较大、西北地区植被极不发育,因而崩滑流发育强烈,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其它地区新构造运动一般相对较弱,其中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小,中南、华东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较好,因此,这些地区的崩滑流发育强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区。崩滑流灾害危害较大的省区有: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湖北、辽宁、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划分为15个多发区,它们是:(1)横断山区、(2)黄土高原地区、(3)川北陕南地区、(4)川西北龙门山地区、(5)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川滇交界地区、(7)汉江安康~白河地区、(8)川东大巴山地区、(9)三峡地区ⅲ(10)黔西六盘水地区、(11)湘西地区、(12)赣西北地区、(13)赣东北上饶地区、(14)北京北郊怀柔-密云地区、(15)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2、主要危害 近十年来,全国由于崩滑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近万人,平均每年达928.15人。全国有 400 多个市、县、区、镇受到崩滑流的严重侵害, 其中频受滑坡、崩塌侵扰的市、镇60余座,频受泥石流侵拢的市、镇50余座。较为严重的有重庆、攀枝花、兰州、东川、安宁河谷等。全国几条山区干线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宝兰线都受到了崩滑流的严重危害。

⑵ 中国地质灾害

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

1、地震: 天然地震、诱发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

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

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灾害: 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

8、水土环境异常: 地方病

9、地下水变异: 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

10、河湖(水库)灾害: 淤积、塌岸、渗漏

(一)地震

1、分布发育概况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
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的地震活动,不但频次高,强度大,而且城市受灾率高。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km2,全国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烈度为Ⅶ度或高于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内,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兰州、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都位于基本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内。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毁城镇工程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可以引发滑坡、崩塌、火灾等其它灾害,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发育分布基本情况
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

从总体看,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诸省区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之中,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切割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区降水量和强度较大、西北地区植被极不发育,因而崩滑流发育强烈,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其它地区新构造运动一般相对较弱,其中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小,中南、华东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较好,因此,这些地区的崩滑流发育强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区。崩滑流灾害危害较大的省区有: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湖北、辽宁、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划分为15个多发区,它们是:(1)横断山区、(2)黄土高原地区、(3)川北陕南地区、(4)川西北龙门山地区、(5)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川滇交界地区、(7)汉江安康~白河地区、(8)川东大巴山地区、(9)三峡地区ⅲ(10)黔西六盘水地区、(11)湘西地区、(12)赣西北地区、(13)赣东北上饶地区、(14)北京北郊怀柔-密云地区、(15)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2、主要危害
近十年来,全国由于崩滑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近万人,平均每年达928.15人。全国有 400 多个市、县、区、镇受到崩滑流的严重侵害, 其中频受滑坡、崩塌侵扰的市、镇60余座,频受泥石流侵拢的市、镇50余座。较为严重的有重庆、攀枝花、兰州、东川、安宁河谷等。全国几条山区干线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宝兰线都受到了崩滑流的严重危害。

⑶  北京市北山地区泥石流灾害灾情评估

一、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灾害概况

(一)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北京北山地区统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其山体大致呈NEE或NE向,由断块山组成。本次泥石流灾害评估范围是密云县西北部、怀柔县中部和延庆县东南部地区,包括17个乡,面积约1800km2。北山地区山地海拔高度一般为500~1000m,个别达1000m以上,如黑坨山(1534m)、云蒙山(1414m)、大洼尖(1286m)等。地貌类型属中低山,向东南部过渡为丘陵。区内水系有潮河、白河和怀河,均属海河水系。白河和潮河均发源于坝上草原。它们横切燕山山脉,蜿蜒而下,注入密云水库。区内潮河、白河和怀河支流发育,可将其划归于11个流域,即汤河南岸(简称汤河流域)、白马关河、白河北岸、牤牛河、潮河西岸(简称潮河流域)、菜食河、琉璃河、怀沙河、雁栖河及沙河流域。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10℃,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5.7℃,最冷为-6℃,年温差32℃。由于区域内地形高差、山脉走向及气候风向不同,造成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50~700mm,局部地区达700~850mm。降水量多集中分布在每年的6~8月份(图12-7)。

图12-7北京北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

等值线单位/mm

评估区交通比较方便,有沙通铁路从区域东南经过,有密云—古北口,密云—柏碴崖,怀柔—丰宁,琉璃庙—四海等主要公路。此外,各乡(镇)政府所在地都有普通公路通行,各主要村庄有简易公路或大道与乡(镇)政府所在地连接。

本区工农业生产不太发达,收入水平较低。工业主要为一些小型的乡镇企业和加工工业。农业则由于山区土薄地少,大部分耕地为沟道坝地。其质量差,且常有泥石流、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所以产量较低。目前,相当一部分村庄的粮食还不能自给,需依靠国家供应返销粮。

(二)泥石流灾害概况

本地区泥石流活动频繁,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发育历史悠久,最早的灾害记录为1867年发生在怀柔县沙河峪道河、枣树林西沟、黍子峪西沟的泥石流。此后到1991年发生严重泥石流灾害14次,平均9年1次;其中9次为较大范围的群发性泥石流,周期约14年1次。从灾害活动的时间分布看,1959年以前,泥石流平均15年一次,群发性泥石流约30年1次。1959年以后泥石流活动爆发频率增高,平均约4.5年一次,其中以1977年外最为严重,其余均为群发。从灾害活动的地区分布看,区内各流域泥石流活动频率并不相同:白马关河、琉璃河、沙河、白河南岸四个流域泥石流相对活跃,周期属中短期(二年至十几年),其它流域为中长期(十几至五十年),比区域泥石流活动频率低(表12-13)。

表12-13各流域泥石流活动周期表

自1959年以来的几次泥石流活动,由于受暴雨中心位置和暴雨范围的控制,常成群出现,具有强烈的群发性特征。但几次泥石流爆发区并非在同一地区,而且沿北北东方向不断迁移(图12-8)。历次泥石流活动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一次冲出物质量一般为1×104~5×104m3

本区频繁发生的泥石流活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较严重损失。主要直接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冲毁房屋、冲毁农田和林地、阻断交通道路、冲毁电力通讯设施、冲毁和淤埋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等;此外还有停工停产、农作物减产等间接损失。现将本区主要泥石流灾害事件和损失情况汇总于表12-14。

图12-8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灾害分布图

1—1959年泥石流爆发区;2—1969年泥石流爆发区;3—1972年泥石流爆发区;4—1976年泥石流爆发区;5—1989年泥石流爆发区;6—1991年泥石流爆发区

表12-14泥石流灾害损失统计表

续表

注:据韦京莲等资料,略有修改。

二、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一)危险性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首先在众多影响因素中选取与泥石流关系密切的关联因子;然后按小流域分别统计关联因子的原始资料和数据,以便确定等级划分的标准;据此将原始资料和数据进行概化预处理,使其转化成1~10的标示各因子水平的定量化数据。

2.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确定各关联因子的关联度,并依此确定出各关联因子的权重值。

3.用各关联因子的概化标度乘上其权值之积确定各小流域的历史灾害强度和潜在灾害强度;再用历史强度和潜在强度分别乘上其权值就得到各个小流域的危险性指数。

4.依据所得小流域的危险性指数对每个小流域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二)危险性指数的计算过程

1.选取关联因子及其资料数据

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本区均属于暴雨型泥石流。其形成主要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条件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和泥石流活动历史关系密切。由于本次泥石流评价是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的。所以,我们选取区域性规律特征比较明显,能够代表泥石流的历史形成状况和潜在形成条件的因素作为关联因子;选取泥石流活动规模、发生频次和泥石流的点密度作为代表泥石流历史状况的主要关联因子;选取大于50mm的暴雨日数和年平均降雨量两个气候条件,流域最大高差、沟谷最大高差和沟床平均纵比降等3个地形地貌条件,构造发育程度和松散固体物质储量2个地质构造条件以及植被度1个人类活动条件作为区域泥石流形成的潜在活动因子进行危险性评价。

2.关联因子调查统计及概化处理

北京北山地区11个小流域泥石流原始资料数据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2-15。其中泥石流规模是按一次泥石流冲出物质量的多少来确定的;岩石风化程度、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和构造发育程度是区域相比较的结果。

由于表12-15中的统计资料既有定量数据又有定性描述,难以进行量化计算,所以必须将它们进行概化预处理后才能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计算。根据本区的泥石流发育规律和特征,并参考有关研究成果,得出本区泥石流各主要关联因子的分级、概化和赋值标准(表12-16)。把所有的关联因子都分成四级,根据分级的概化标准从高级到低级将原值分别用10、6、3、1代替;考虑到植被度越高越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即植被度与泥石流活动呈负相关关系,所以植被度的赋值由高级到低级分别用1、3、6、10代替。

3.计算关联因子的关联度和权值

泥石流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已知的,也有未知和模糊不清的。因此,可以把泥石流的活动过程看成是一个灰色系统,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各因子间的关联度。

令x(i、j)为灰色关联因子集(i代表样本个数,i=1,2,3…N;j代表各个因子,j=1,2,3…M;且N≥M),其中x(i、j)为对比序列(即主导因子),则关联度的计算步骤如下:

(1)用均值化方法把原始数据做无量纲化处理,得出均值化矩阵x1(i、j)。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式中:x1(i,j)——均值化数据;

x(i,j)——原始数据;

——原始数据第j列(j个因子)的平均值。]]

1(i,j)-x(i,j)进行求差序列计算。式中∆(i,j)为主导因子与关联因子比较后的绝对差值。

(3)计算最大绝对差值和最小绝对差值。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式中:∆max——所有差值序列中的最大绝对差值;

∆min——所有差值序列中的最小绝对差值。

表12-15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基础资料统计表

表12-16关联因子的分级、概化和赋值标准

(4)计算关联系数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式中:ζ(i,j)——关联系数;

k——经验系数,一般取0.5。

(5)计算关联度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式中:R(j)——对比序列(主导因子)与其它各因子的关联度;

j——第j列因子。

按上述步骤,用计算机计算得出了主导因子与关联因子间的关联度,进而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和各因子对泥石流所做贡献的大小(即各因子的权重值)。

利用已概化的数据,分别选取泥石流的规模、频次和点密度作为主导因子,其它因子作为关联因子,分别求得主导因子和关联因子的关联度。从关联度的计算结果看,相对于三个不同主导因子的泥石流关联因子的关联度的排序基本上一致。取其平均值得到各潜在形成条件的关联度。同样方法以每个主导因子的三个关联度的平均值作为主导因子的关联度。

由于泥石流的历史条件和潜在条件对泥石流危险性贡献的大小不同,因而泥石流的历史条件(规模、频次和点密度)只能说明泥石流过去的活动程度;今后发展趋势及衰减程度,则取决于泥石流的潜在条件。因此,我们把历史灾害活动程度和潜在灾害活动条件作为评价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决定因素。在这两方面影响因素中的各个关联因子对泥石流危险性的贡献也不相同。利用前面所进行的关联分析,分别求得历史条件和潜在条件各关联因子的关联度之和及各关联因子的权重值(表12-17)。

另外,我们利用德尔菲法获得了历史灾害活动程度和潜在灾害活动条件对泥石流危险性的权值分别为0.42和0.58。

4.计算各流域泥石流的危险性指数

泥石流危险性指数是表示泥石流活动危险性程度的指标,危险性指数越高,泥石流活动的危险性越大。危险性指数由下式计算获得: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式中:WZ——泥石流危险性指数;

LD——泥石流的历史活动强度;

QD——泥石流的潜在活动强度;

R1——历史灾害强度的权值,R1=0.42;

R2——潜在灾害强度的权值,R2=0.58;

M=11;

x(i,j)——概化后的数据;

R(j)——各关联因子的权值;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按上式计算得出每个小流域泥石流的潜在强度、历史强度和危险性指数。计算结果见表12-18。

(三)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从泥石流危险性指数的计算结果看出,北京北山地区11个小流域泥石流活动的危险性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琉璃河>沙河>白河南岸>白河北岸>白马关河>菜食河>雁栖河>怀沙河>潮河>汤河>牤牛河。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泥石流活动危险性程度的高低,依据各小流域的危险性指数进行分级区划。共划分为4级:其中高度危险(Wz>6)的有琉璃河、沙河、白河南岸和白河北岸4个小流域;重度危险(Wz,5~6)的有白马关河和菜食河2个小流域;中度危险(Wz,4~5)的有雁栖河和怀沙河2个小流域;轻度危险(Wz,<4)的有汤河、潮河和牤牛河3个小流域(表12-19、图12-9)。

表12-17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活动主导因子与关联因子的关联度及权值计算结果表

表12-18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活动关联因子概化数据及危险性评价计算结果表

表12-19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危险性分布简表

图12-9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布图

1—高度,>6;2—重度,5~6;3—中度,4~5;4—轻度,<4;5—泥石流小流域代号

三、泥石流灾害易损性评价

(一)易损性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以小流域为单元,调查统计社会经济状况、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类型;并将所有的社会资产(包括工农副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和土地价值三部分)折合成1992年的价值,从而得到各个小流域的社会资产总值和单位面积的资产密度。

2.用各个小流域的单位平均资产和人口密度分别除以整个评价区的单位平均资产和人口密度,二者相乘之积为该流域泥石流易损性指数。

3.根据各小流域的易损性指数对评价区进行泥石流易损性评价。

(二)易损性指数的计算过程

1.调查统计北京北山地区11个小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固定资产和各类用地面积,并核算土地和各类资产价值;然后累加,得到每个小流域的社会总资产(表12-20、12-21)。

表12-20北京北山地区社会经济和固定资产统计结果表

注:1亩=0.066km2(下同)。

表12-21北京北山地区用地类型及其价值统计结果表

2.易损性指数计算

易损性指数是表示灾害区承受泥石流破坏能力的指标。它与社会资产和人口密度密切相关。易损性指数越大,对泥石流活动的敏感程度越高,通常灾害所产生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易损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1)将各小流域的社会资产除以小流域的面积,得出各小流域的单位平均资产。将各小流域的社会总资产除以整个评价区的面积,得出整个评价区的单位平均资产。

(2)将各小流域的单位平均资产和人口密度分别与整个评价区的单位平均资产和人口密度相比较(相除),然后将其值相乘,就得到每个小流域的易损性指数。即按下式计算:

Yi=(Ri/Ro)×(Zi/Zo

式中:Yi——各个小流域的易损性指数;

Ri——各个小流域的人口密度/(人/km2);

Ro——评价区平均人口密度/(人/km2);

Zi——各个小流域的单位平均资产/(万元/km2);

Zo——评价区的单位平均资产/(万元/km2)。

按上述步骤计算所得的各个小流域易损性指数的结果见表12-22。

表12-22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易损性评价结果表

(三)泥石流灾害易损性评价

根据泥石流易损性指数计算结果,11个小流域易损性指数的排列顺序为:沙河>潮河>怀沙河>雁栖河>牤牛河>菜食河>白马关河>汤河>琉璃河>白河北岸>白河南岸。

根据各个小流域的易损性指数分布情况,将全评价区的易损性划分为4级:其中极重度易损性(Yi,>1.5)的有沙河和潮河2个小流域;重度易损性(Yi,1~1.5)的有怀沙河和雁栖河2个小流域;中度易损性(Yi,0.5~1)的有琉璃河、菜食河、汤河、白马关河和牤牛河5个小流域;轻度易损性(Yi,<0.5)的有白河北岸和白河南岸2个小流域(表12-23、图12-10)。

表12-23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易损性分级区划结果表

(四)泥石流的危害程度分析

泥石流的危害程度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破坏能力和威胁程度。它包含了泥石流的危险性和易损性两个方面,可以用危害程度指数表示。按下式计算:

WX=Wz·Y

式中:WX——危害程度指数;

Wz——危险性指数;

Y——易损性指数。

图12-10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灾害易损性分布图

1—极重度,>1.5;2—重度,1~1.5;3—中度,0.5~1;4—轻度,<0.5;5—泥石流小流域代号

经计算得出北京北山地区各小流域泥石流的危害程度指数(表12-24)。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沙河>潮河>怀沙河>雁栖河>琉璃河>菜食河>白马关河>白河南岸>白河北岸>牤牛河>汤河。按危害程度指数将本区的泥石流危害程度划分为4级:其中危害程度极高(WX,>10)的只有沙河流域;危害程度高(WX,5~19)的有潮河、怀沙河和雁栖河三个流域;危害程度中等(WX,3~5)的有琉璃河、菜食河、白马关河和白河南岸4个流域;危害程度较低(WX,<3)有汤河、白河北岸和牤牛河3个流域(图12-11)。

表12-24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危害程度指数计算结果表

图12-11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灾害危害强度分布图

1—极高,>10;2—高,5~10;3—中等,3~5;4—低,<3;5—泥石流小流域代号

四、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损失评价

(一)破坏损失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对11个小流域的泥石流灾害破坏损失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折合成1992年价值,得到各个小流域的损失总和。

2.将各小流域损失总和分别与社会资产、固定资产和工农业生产总值相比较,得到不同形式的泥石流的破坏损失率。将各小流域的人员死亡数与现今流域人口总数相比较,得到各个小流域的人员死亡率。

3.将破坏损失率乘以人员死亡率,得到各流域破坏损失指数。

4.依据上述各种计算结果对各个小流域进行泥石流破坏损失评价。

调查、统计、计算结果见表12-25~12-29。

(二)泥石流灾害破坏损失评价

北京北山地区各流域泥石流破坏损失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白马关河>白河北岸>琉璃河>汤河>牛河>雁栖河>菜食河>白河南岸>怀沙河>潮河>沙河。根据泥石流破坏损失率计算结果看,虽然由不同方法求得的各种破坏损失率的排序不尽相同(表12-30),但其排列顺序大致相同,而且与破坏损失指数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表12-25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发生年次及破坏损失统计结果表

表12-26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流域破坏损失统计结果表

表12-27北京北山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和泥石流损失情况一览表

表12-28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破坏损失率计算结果表

表12-29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破坏损失指数计算结果表

表12-30不同统计计算结果反映泥石流破坏损失程度的排序表

根据泥石流破坏损失指数Ps的计算结果,各个小流域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白马关河>白河北岸>琉璃河>牤牛河>白河南岸>汤河>雁栖河>菜食河>怀沙河>潮河>沙河。可划分成4级:破坏损失程度极高(Ps,>1)的有白马关河和白河北岸2个小流域;破坏损失程度高(Ps,0.2~1)的有琉璃河、白河南岸和牤牛河3个小流域;破坏损失程度中等(Ps,0.02~0.2)的有汤河、菜食河、怀沙河和雁栖河4个小流域;破坏损失程度低(Ps,<0.2)的有潮河和沙河2个小流域(表12-31、图12-12)。

表12-31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破坏损失指数分级表

图12-12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灾害损失强度分布图

1—极高,>1;2—高,0.2~1;3—中等,0.02~0.2;4—低,<0.02;5—泥石流小流域代号

五、泥石流防治工程评价

(一)泥石流防治工程现状

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分布广,其发生的时间、地点难以预测,加之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水平较低,人们对泥石流的潜在危险性认识不足等原因,时至今日,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泥石流防治体系,现有的一些防护工程设施,大多是为防治山洪而建造的小型水利工程。此外,本区的森林植被度平均只有23%,因而既难以抑制泥石流活动,更难以抵御泥石流破坏,致使每次发生泥石流都要造成严重损失。

(二)泥石流防治方案及其效益分析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和北京市地质研究所于1991~1993年曾联合进行过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灾害勘察及其防治方案的调研工作,选取北京北山地区的密云县番字牌西沟(属白马关河流域)和怀柔县柯太沟(属白河北岸流域)两条沟的泥石流进行了勘察规划工作。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环境背景、形成过程、类型特点及其发育历史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泥石流的防治方案。其基本措施如下:

工程措施:按一定的设计标准和校核标准建筑工程设施。即保证在发生设计标准内的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时,工程设施正常运行,保护对象不受危害;又要保证在发生校核标准内的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时,工程设施不被破坏,还能有效地减轻灾害损失。

生物措施:主要是封山育林,以涵养水分,固土固坡,调节地表径流,削弱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抑制泥石流活动。同时还发展干鲜果品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以繁荣经济。

两方面措施落实后,将有效地防治泥石流灾害。以此为基本依据,进行这些措施的投入与产出分析,并以这两条沟为例,延伸对全评价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进行评价。

1.番字牌西沟泥石流防治方案效果分析

工程设施标准按防御50年一遇的高降水量和保证率2%设计;校核标准为100年一遇的高降水量和保证率1%。番字牌西沟小流域内主沟上游(小西天)为大型泥石流沟谷,其余支沟为小型泥石流沟,防治对象为小西天沟和其它二、三级支沟。防治工程规划的要点是:自上游至下游,采取稳固、拦挡、护排相结合的工程措施,以减轻或消除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对沟内村庄、耕地和公路设施的危害;同时进行生物防治,从根本上削弱泥石流活动。投资概算和预期效益:总投资361.69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294.25万元,生物措施投资67.44万元。在工程设施建成后,能基本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启动和运移,从而降低泥石流的爆发频率,削弱泥石流的规模,抑制泥石流危害。当小流域的森林生态得以重建之后,它既能抑制泥石流活动,又能使工程设施更充分、更长久地发挥作用;同时,由于干鲜果品经济林和农业的发展,每年可增加收入225.57~248.49万元。

2.怀柔县柯太沟泥石流防治方案效果分析

工程设施设计标准按防御20年一遇的高降水量和保证率5%设计;校核标准为50年一遇的高降水量和保证率2%。防治工程规划的要点是:自上游至下游采取拦、调、蓄、排相结合的工程措施,同时进行生物防治,以减轻或消除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对东湾子村及其下游的危害。

投资概算和预期效益:总投资317.28万元,其中工程防治投资251.66万元,生物防治投资65.66万元。在工程设施建成和生态重建之后,其防灾效益和生态效益与番字牌西沟基本相同。同时又促进农业、干鲜果品、水产养殖和采矿业的发展,每年可增加收入70万元左右(用材林收入未计算在内)。

(三)泥石流防治工程评价

根据泥石流灾害发展趋势,不进行有效的防治,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将不断增大;相反,如果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则泥石流活动的破坏损失就会减小。

假定上述两条沟的泥石流防治方案均于2000年底前完成,其有效使用年限为50年,则上述两条沟谷的投入产出比值分别为:番字牌西沟为225.57×50/361.69≈31;柯太沟为70×50/317.28≈11。

我们在下列假设条件下,对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未采取防治措施和采取防治措施后的破坏损失水平(即年平均损失)和累计损失分别进行预测。

S=S(1+A)αt·(1+B)βt

式中:S——预测年份的破坏损失水平;

S——统计的1959~1993年的年平均破坏损失水平;

A——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率;

α——随国民经济增长发生的破坏损失增长系数;

B——采取防治工程措施后年均破坏损失降低的速率;

β——防治工程措施对灾害破坏损失的影响系数;

t——预测的年份。

假定条件:北京北山地区的泥石流强度规模、发生频率保持不变;国民经济增长速率(A)为7%;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灾害程度保持现状的情况下,由于国民经济增长而形成的破坏损失增长系数(α)为50%;按防治方案实施防治工程措施,并且到2000年底全部完成投入运行后,泥石流的破坏损失率将逐渐降低,其降低速率(B)为10%;防治工程措施对泥石流灾害的有效防治程度(B)为80%。依照上述公式和假设条件以及1959~1993年统计的泥石流灾害的年平均损失,分别计算出在不采取防治措施和采取防治措施两种情况下各小流域不同年份的破坏损失水平和累计损失的预测值(表12-32和表12-33)。

表12-32未防治情况下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破坏损失水平和累计损失预测结果表

表12-33防治后的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破坏损失水平和累计损失预测结果表

从损失预测结果看,泥石流在保持已往历史强度规模和频率的情况下,若不进行有效防治,其破坏损失将持续增长,大约20年翻一番;累计损失增长速度更快,平均10年左右就翻一番。如能采取防治工程措施,泥石流的损失水平将明显降低。如果按10%的速率逐渐降低,那么到2030年的损失水平基本趋势近于0,累计损失虽然仍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趋于缓慢(图12-13)。

图12-13不同条件下泥石流预测损失水平和累计损失曲线图

1—未防治的累计损失曲线;2—防治后的累计损失曲线;3—未防治的损失水平曲线;4—防治后的损失水平曲线

⑷ 北京发首个地质灾害预警是什么

2018年7月9日下午,北京市海淀区突降暴雨,黑龙潭路附近积水严重,致内多辆汽车抛锚。 7月11日6时,中容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据预计,7月11日08时至12日08时,台湾岛北部、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东部、四川盆地西部、陕西西南部、山西中北部、河北中部、北京、天津北部、辽宁北部、吉林中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其中,福建北部、浙江东南部、江西中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240毫米);上述地区最大小时降水量30~50毫米,局地70毫米以上。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和市气象局11日9时联合发布今年首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北京房山、门头沟、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怀柔、密云、延庆、平谷等山区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请注意防范。

7月10日下午,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也曾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计自10日20时起,未来24小时,太原市娄烦,阳泉、长治、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等地部分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级别为3级(黄色),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⑸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灾害类型多样,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通过对中国地震发生记载次数的统计发现,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居世界之首。历史时期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发生十分频繁。同时,我国又较多发生强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先后发生7级以上地震50余次,而6级以上地震,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围几乎遍布全国,但贵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区)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我国也频发,是除地震外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04~2009年资料(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的地质灾害月报和速报资料汇总)统计(表1-1;图1-1),这3种地质灾害占的比例高达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质灾害居于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统计

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贵地区,由于地处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向东部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切割特别剧烈,同时许多地区暴雨强烈,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动广泛而又严重,所以崩滑流特别发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动特别频繁,是我国崩滑流灾害严重的地区。在以下地区形成崩滑流密集区(带):1)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带。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辽宁的凤城、宽甸、岫岩,河北的青龙,北京的怀柔、密云等地区。

2)黄土高原密集区。主要为黄土滑坡,其次为泥石流。以西部的陇中高原和中部的陕北高原最严重,特别是在黄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铁路沿线尤为发育。

3)秦岭-大巴山密集区。以泥石流、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以白龙江和汉水流域最发育。

4)长江三峡密集带。以滑坡和崩塌(危岩)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广泛发育在宜昌—重庆之间的长江沿岸。

5)龙门山、横断山、五莲峰、乌蒙山密集区。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崩塌(危岩)次之。鲜水河、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最发育。

6)云贵高原密集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崩塌(危岩)。以澜沧江、元江流域最发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连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华南和东南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和台湾山脉的一些地区崩滑流灾害也比较严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活动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一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而急剧发展,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城市、城镇、矿区与铁路沿线。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带,引起地面下降与裂缝,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时引发不同程度地裂缝。据郑柏举(2010)资料,目前我国的沉降总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而且仍然处于蔓延趋势,其中约80%分布在东部地区。地面沉降从地质角度看,容易发生在3种区域: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冲洪积平原及内陆盆地。体现在我国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条主要的地面沉降区(带):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地面沉降区、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面沉降区、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汾渭沟谷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十分严重。据全国地质灾害普查资料统计,全国有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330平方千米。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河北、江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粤北山地。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质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它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国家,据调查统计,至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8%。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呈持续发展态势,其面积、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全国平均每年扩展约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广泛,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长江、珠江中上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比较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千米,年均侵蚀模数约8000吨/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总量为1316亿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年侵蚀土壤为24亿吨。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共计26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以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平均每年扩展2460平方千米。

全国现有各类盐渍土地99万平方千米,其中现代盐渍化土地37万平方千米,残余盐渍化土地45万平方千米,潜在盐渍化土地1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严重。

(五)火山灾害

火山灾害目前仅属于次要的,我国大多数火山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黑龙江与台湾等边缘省份。目前我国有危险的活火山有3处,即长白山、腾冲和台湾的阳明山。

⑹ 我国常见类型地质灾害分布

(一)地震

地震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人类能察觉的地震(有感地震)还不到1%。科学家们通过对地球上地震发生频率的统计,划分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陆断裂地震带和大洋海岭地震带等大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范围均涉及我国境内。我国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1970年以来,中国(含边界附近)共发生震级M≥5.0地震4500余次。

图1-1 2005~2009年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发生次数统计(统计数据不包括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网提供的有关资料,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6个地区的24条地震带上。这6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包括台湾东部带和台湾西部带;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包括滇东-滇西带、腾冲-澜沧带、武都-马边带、康定-甘孜带、安宁河谷带、西藏察隅带和西藏中部带;③西北地区,主要是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包括银川带、六盘山带、河西走廊带、天水-兰州带、塔里木南缘带、南天山带和北天山带;④华北地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包括郯城-营口带、燕山带、山西带、渭河平原带和河北平原带;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⑥东北地区,主要指黑龙江省东南部和吉林省东北部。

中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滑流)

我国崩塌、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性分布规律非常明显。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和根本原因。从地质方面分析,这些类型地质灾害重灾区一般分布在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岩、土体物理风化严重,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在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条件触发下,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2004~2010年资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的地质灾害月报和速报资料)统计(表1-2),我国地质灾害的地域分布和损失特点非常明显。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上海市等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这些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大地貌的第二级地貌阶梯的川东鄂西地区、湘西和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东缘区、横断山高山峡谷区,行政区划上主要是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省(市),中南地区的湖南、湖北、广西等省(自治区)以及华东地区的江西、福建、浙江等省。

表1-2 2005~2009年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统计

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贵地区,由于地处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向东部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切割特别剧烈,同时许多地区暴雨强烈,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动广泛而又严重,所以崩滑流特别发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动特别频繁,是我国崩滑流灾害严重的地区。在以下地区形成崩滑流密集区(带):

1)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带。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辽宁的凤城、宽甸、岫岩,河北的青龙,北京的怀柔、密云等地区。

2)黄土高原密集区。主要为黄土滑坡,其次为泥石流。以西部的陇中高原和中部的陕北高原最严重,特别是在黄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铁路沿线尤为发育。

3)秦岭-大巴山密集区。以泥石流、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以白龙江和汉水流域最发育。

4)长江三峡密集带。以滑坡和崩塌(危岩)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广泛发育在宜昌—重庆之间的长江沿岸。

5)龙门山、横断山、五莲峰、乌蒙山密集区。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崩塌(危岩)次之。鲜水河、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最发育。

6)云贵高原密集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崩塌(危岩)。以澜沧江、元江流域最发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连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华南和东南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和台湾山脉的一些地区崩滑流灾害也比较严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活动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一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而急剧发展,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城市、城镇、矿区与铁路沿线。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带,引起地面下降与裂缝,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时引发不同程度地裂缝。据郑柏举(2010)资料,目前我国的沉降总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而且仍然处于蔓延趋势,其中约80%分布在东部地区。地面沉降从地质角度看,容易发生在3种区域: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冲洪积平原及内陆盆地。体现在我国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条主要的地面沉降区(带):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地面沉降区、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面沉降区、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汾渭沟谷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十分严重。据全国地质灾害普查资料统计,全国有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330平方千米。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河北、江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粤北山地。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质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它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国家,据调查统计,至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8%。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呈持续发展态势,其面积、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全国平均每年扩展约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广泛,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长江、珠江中上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比较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千米,年均侵蚀模数约8000吨/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总量为1316亿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年侵蚀土壤为24亿吨。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共计26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以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平均每年扩展2460平方千米。

全国现有各类盐渍土地99万平方千米,其中现代盐渍化土地37万平方千米,残余盐渍化土地45万平方千米,潜在盐渍化土地1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严重。

(五)火山灾害

火山灾害目前仅属于次要的,我国大多数火山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黑龙江与台湾等边缘省份。目前我国有危险的活火山有3处,即长白山、腾冲和台湾的阳明山。

⑺ 截至6月30日中国发生地质灾害情况

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
1、地震:天然地震、诱发地震
2、岩土位移: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4、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
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
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灾害: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
8、水土环境异常:地方病
9、地下水变异: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
10、河湖(水库)灾害:淤积、塌岸、渗漏
(一)地震
1、分布发育概况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
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的地震活动,不但频次高,强度大,而且城市受灾率高。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km2,全国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烈度为Ⅶ度或高于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内,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兰州、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都位于基本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内。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毁城镇工程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可以引发滑坡、崩塌、火灾等其它灾害,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发育分布基本情况
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
从总体看,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诸省区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之中,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切割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区降水量和强度较大、西北地区植被极不发育,因而崩滑流发育强烈,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其它地区新构造运动一般相对较弱,其中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小,中南、华东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较好,因此,这些地区的崩滑流发育强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区。崩滑流灾害危害较大的省区有: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湖北、辽宁、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划分为15个多发区,它们是:(1)横断山区、(2)黄土高原地区、(3)川北陕南地区、(4)川西北龙门山地区、(5)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川滇交界地区、(7)汉江安康~白河地区、(8)川东大巴山地区、(9)三峡地区ⅲ(10)黔西六盘水地区、(11)湘西地区、(12)赣西北地区、(13)赣东北上饶地区、(14)北京北郊怀柔-密云地区、(15)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2、主要危害
近十年来,全国由于崩滑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近万人,平均每年达928.15人。全国有 400 多个市、县、区、镇受到崩滑流的严重侵害,其中频受滑坡、崩塌侵扰的市、镇60余座,频受泥石流侵拢的市、镇50余座。较为严重的有重庆、攀枝花、兰州、东川、安宁河谷等。全国几条山区干线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宝兰线都受到了崩滑流的严重危害。

⑻ 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为进一步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县级地质灾害防灾机制体制,我部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近两年来,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完成了首批“十有县”建设以及第二批“十有县”的验收,“十有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46号),现对在2010年通过验收的北京市房山区等第二批545个县(市、区)名单予以公布。

希望各“十有县”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希望其他地区以他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

(共545个)

北京市(9个):

房山区、门头沟区、延庆县、密云县、怀柔区、平谷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河北省(24个):

平山县、赞皇县、阜平县、易县、涞水县、唐县、永年县、邯郸县、峰峰矿区、临城县、内邱县、遵化市、迁安市、抚宁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鹰手营子矿区、宣化县、张家口市宣化区、沽源县、张北县、阳原县

山西省(21个):

清徐县、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县、太原市杏花岭区、泽州县、长子县、屯留县、沁源县、潞城市、武乡县、平顺县、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和顺县、左权县、宁武县、河曲县

内蒙古自治区(4个):

赤峰市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丰镇市、察哈尔右翼中旗

辽宁省(7个):

庄河市、海城市、岫岩县、清原县、宽甸县、东港市、盖州市

吉林省(10个):

长春市双阳区、通化市二道江区、柳河县、通化县、辉南县、白山市浑江区、白山市江源区、蛟河市、磐石市、汪清县

黑龙江省(30个):

延寿县、依兰县、尚志市、五常市、龙江县、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海林市、穆棱市、汤原县、桦南县、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鸡东县、鸡西市恒山区、宝清县、双鸭山市岭东区、铁力市、伊春市美溪区、勃利县、七台河市茄子河区、萝北县、黑河市爱辉区、逊克县、五大连池市、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嫩江县、孙吴县、庆安县、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塔河县

江苏省(11个):

南京市栖霞区、南京市浦口区、镇江市京口区、句容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贾汪区、宜兴市、灌云县、东海县、赣榆县

浙江省(19个):

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桐庐县、富阳市、温州市瓯海区、乐清市、瑞安市、苍南县、泰顺县、长兴县、新昌县、磐安县、天台县、龙游县、江山市、青田县、松阳县、景宁县、庆元县

安徽省(14个):

东至县、青阳县、旌德县、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枞阳县、桐城市、休宁县、黟县、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徽州区、金寨县、舒城县

福建省(30个):

闽侯县、福州市马尾区、平潭县、福清市、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市海沧区、周宁县、蕉城区、屏南县、莆田市城厢区、莆田市涵江区、安溪县、南安市、泉州市洛江区、南靖县、长泰县、华安县、龙岩市新罗区、永定县、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大田县、清流县、沙县、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浦城县、邵武市、武夷山市

江西省(31个):

修水县、星子县、九江县、彭泽县、上饶县、广丰县、婺源县、丰城市、高安市、上高县、奉新县、资溪县、黎川县、南丰县、广昌县、遂川县、崇义县、兴国县、南康市、大余县、石城县、龙南县、上犹县、安远县、乐平市、景德镇市昌江区、上栗县、芦溪县、萍乡市湘东区、萍乡市安源区、南昌市湾里区

山东省(20个):

沂源县、安丘市、莱芜市莱城区、文登市、乳山市、临沂市兰山区、临沂市罗庄区、临沂市河东区、平邑县、沂南县、郯城县、临沭县、费县、莒南县、济南市

历城区、泰安市泰山区、泰安市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金乡县

河南省(16个):

新密市、栾川县、三门峡市湖滨区、义马市、商城县、方城县、平顶山市石龙区、汝州市、泌阳县、林州市、安阳县、淇县、卫辉市、博爱县、永城市、济源市湖北省(21个):

远安县、宜都市、宜昌市点军区、通山县、通城县、崇阳县、咸宁市咸安区、咸丰县、来凤县、宣恩县、黄石市铁山区、黄石市西塞山区、阳新县、郧西县、丹江口市、竹溪县、十堰市茅箭区、英山县、松滋市、南漳县、应城市

湖南省(40个):

宁乡县、湘乡市、醴陵市、株洲县、衡山县、衡阳县、祁东县、常宁市、衡东县、平江县、临湘市、岳阳县、桃源县、常德市鼎城区、桃江县、隆回县、邵东县、绥宁县、武冈市、新宁县、双峰县、涟源市、冷水江市、辰溪县、麻阳县、芷江县、溆浦县、汝城县、永兴县、郴州市苏仙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双牌县、江华县、道县、新田县、宁远县、永顺县、花垣县、桑植县、慈利县

广东省(37个):

广州市萝岗区、深圳市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龙岗区、宝安区、珠海市斗门区、香洲区、金湾区、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佛山市南海区、乐昌市、仁化县、河源市连平县、和平县、梅州市平远县、丰顺县、惠州市惠阳区、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汕尾市陆河县、海丰县、江门市台山市、鹤山市、阳江市阳西县、湛江市雷州市、坡头区、肇庆市四会市、怀集县、清远市佛冈县、清新县、潮州市饶平县、潮安县、揭阳市揭东县、揭西县、云浮市郁南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5个):

凤山县、宜州市、田东县、平果县、资源县

海南省(6个):

保亭县、昌江县、琼中县、陵水县、五指山市、白沙县

重庆市(10个):

万盛区、巴南区、北碚区、长寿区、潼南县、云阳县、巫山县、奉节县、彭水县、綦江县

四川省(26个):

荣县、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绵阳市安县、江油市、三台县、内江市资中县、隆昌县、雅安市雨城区、天全县、芦山县、石棉县、汉源县、宝兴县、荥经县,广安市广安区、华蓥市、邻水县、岳池县、武胜县、甘孜州康定县、丹巴县,阿坝州小金县,凉山州甘洛县

贵州省(61个):

修文县、贵阳市乌当区、贵阳市云岩区、贵阳市南明区、遵义市红花岗区、余庆县、务川县、凤冈县、湄潭县、道真县、正安县、绥阳县、桐梓县、赤水市、习水县、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安顺市西秀区、普定县、镇宁县、紫云县、黔南州福泉市、贵定县、龙里县、惠水县、长顺县、罗甸县、平塘县、独山县、荔波县、三都县、天柱县、岑巩县、从江县、麻江县、锦屏县、黄平县、丹寨县、台江县,兴义市、兴仁县、贞丰县、晴隆县、普安县、大方县、赫章县、金沙县、毕节市、织金县、威宁县、纳雍县,铜仁市、玉屏县、万山特区、松桃县、沿河县、德江县、思南县、石阡县、印江县

云南省(35个):

昆明市东川区、禄劝县、宜良县、昭通市昭阳区、盐津县、水富县、曲靖市麒麟区、沾益县、会泽县、玉溪市红塔区、龙陵县、昌宁县、腾冲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开远市、元阳县、河口县、文山县、丘北县、西畴县、江城县、孟连县、南涧县、漾濞县、永平县、潞西市、华坪县、玉龙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临沧市临翔区、沧源县、耿马县

西藏自治区(5个):

亚东县、芒康县、波密县、察隅县、洛扎县

陕西省(19个):

西安市临潼区、西安市灞桥区、宝鸡市金台区、太白县、长武县、淳化县、韩城市、白水县、商洛市商州区、镇安县、安康市汉滨区、镇坪县、洋县、留坝县、府谷县、定边县、志丹县、甘泉县、铜川市印台区

甘肃省(19个):

兰州市七里河区、酒泉市肃州区、山丹县、肃南县、天祝县、古浪县、白银市平川区、会宁县、通渭县、漳县、天水市秦州区、清水县、陇南市武都区、文县、东乡县、临夏县、迭部县、镇原县、崇信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

固原市彭阳县、泾源县、隆德县,中卫市海原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个):

尼勒克县、特克斯县、霍城县、察布查尔县、阜康市、沙湾县、乌苏市、乌鲁木齐县、哈巴河县、阿勒泰市、富蕴县

⑼ 北京发布6个预警,其发布的都是哪些区域

北京发布六个预警分别为,第一,暴雨橙色预警信号,覆盖区域为北京全市;第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覆盖区域为北京全市;第三,山洪灾害风险预警,以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和平谷七个区域的风险区域最高;

强降雨天气按照天文台的预报进入京津冀地区,北京当天夜间出现大雨至暴雨再到大暴雨的天气,伴有频繁的打雷闪电和九到十级的大风。在经过这段强降雨后,北京迎来了雨后天晴,整体气温回升,人们的防范措施体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效果。虽然暴雨天气过去,但是还是会有雨带在后续几天持续影响京津冀地区,市民出行还是需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在行车和在日常活动中要注意雨路湿滑,适当减速慢行。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