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刘志飞中国地质大学

刘志飞中国地质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2-20 18:03:01

A. 李亚林的学术论文

1.李亚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进军,陈蕾,李祥辉,西藏南部始新世早期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对特提斯闭合时间的约束,科学通报,2007,52(12):1430-1435
2. LI Yalin,WANG Chengshan,HU Xiumian,M. Bak,WANG Jinjun,CHEN Lei, LI Xianghui,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Eocene radiolarian assemblages of the Saga area,Southern Tibet and their constraints on the closure history of the Tethy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15):2108-2114
3.李亚林,团队精神与地球科学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中国地质教育,2007,(1):85-87
4.李亚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立成等,西藏萨嘎地区构造岩石地层新认识及其构造意义,矿物岩石,2007,55-62
5.黄继钧,李亚林,羌塘盆地岩石有限应变及地壳缩短分析,地质学报,2007,81(5):599-655
6.刘玉法,李亚林,孙忠军,西藏洞错地堑构造及其对油气的影响,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1):50-53
7.王立成,李亚林,王成善,藏南吉隆—萨嘎地区侏罗系两期变形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27(2):45-48
8.张玉修,张开均,李勇,李亚林等,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一上侏罗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划分,大地构造与成矿,2007,112(2):52-62
9.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刘志飞,李勇.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地质学报,2006,2006,80(8):1118-1130
10.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李勇,段志明,黄继均.西藏北部长江源地区新生代地堑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地质通报,2006,25(1-2):204-212
11.王成善. 李亚林. 李永铁.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远景评价问题,2006,27(4):1-7
12.李亚林,王成善,王谋,伊海生,李勇,藏北长江源地区河流地貌特征及其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中国地质,2006,33(2):374-382
13.张玉修. 李勇. 张开均. 李亚林. 西藏羌塘盆地依仓玛地区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中国地质,2006,33(2):393-400
14.金玮,王成善,伍新和,李亚林,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上侏罗统索瓦组烃源岩特征,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2):40-42
15.金玮,王成善,赵兵,李亚林,西藏羌塘托纳木上侏罗统索瓦组地层学特征,西北地质,2006,39(3):97-105
16.金 玮,王成善,伍新和,李亚林,藏北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新疆石油地质,2006,27(5):530-534
17.金玮,王成善,李亚林,西藏双湖托纳木地区上侏罗统雪山组物源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30(4):520-525
18.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堑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地质论评,2005,51(5):494-501
19.李亚林,黄继钧,王成善,伊海生,王谋.西藏羌塘盆地构造改造强度划分与油气远景区分析,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5(4):12-16
20.李亚林,王成善,伍新和.藏北托纳木地区发现上侏罗统油页岩,地质通报,2005,24(8):783-784
21. LiYalin,Wangchengshan,Yi Haiaheng,Li Yong. Rivers geomorph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 source region and Neotectonic movement of North Tibet,2005(3),20HKT Abstract
22.李亚林,王成善,西藏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油气保存条件,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23.王成善,李亚林,刘志飞,李祥辉,唐菊兴,R. Hebert,Cote D.,Varfalvyv,Hout F.,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再研究:从地质调查到矿物记录,地质学报,2005,79(3):323-329
24.段志明,李勇,张毅,李亚林. 藏北唐古拉山木乃中生代末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意义.矿物岩石,2005,99(3):55-57 (EI 收录)
25.段志明,李勇,李亚林. 青藏高原北部温泉活动沉积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5(1):180-188
26.段志明,李勇,张毅,李亚林.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新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地质学报,2005,79(1):88-97
27.段志明,李勇,李亚林,张毅,王谋.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第四纪冰碛层划分及其地质环境意义. 中国地质,2005,32(1):128-134
28.刘志飞,王成善,金玮,伊海生,郑洪波,赵西西,李亚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沉积学报, 2005,23(2):210-217
29.王谋,李勇,黄润秋,李亚林,张玉修. 青藏高原腹地植被碳同位素组成对沉积环境的响应. 山地学报,2005,23(3):274-279
30.王谋. 李勇. 黄润秋. 李亚林.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生态学报,2005,25(6):1276-1281
31.伍新和,王成善,伊海生,邹艳荣,李亚林,西藏羌塘盆地烃源岩古油藏带及其油气勘探远景,石油学报,2005,26(1):13-17
32.C. Dupuisa,R. Hébert,V. Dubois- Côté,C. Guilmettea,C.S. Wang,Y.L. Li,Z.J. Li,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ophiolitic mélange (southern Tibet): new insights from geochemistry of ultramafic rocks,Journal of Asia Earth Sciences,25: 973~960,2005
33.V. Dubois-Côté,R. Hébert,C. Dupuis,C.S. Wang,Y.L. Li,J. Dostal,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the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s,southern Tibet,Chemical Geology,214: 265~286,2005
34.李亚林,伊海生,王成善,李勇,伍新和,张玉修.西藏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31(6):586-591
35.张玉修,李勇,李亚林,康沛泉,周家云.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侏罗系生油条件与油气显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27(6):635-639
36.白宪洲,李勇,李亚林,青海通天河盆地古新近纪沉积特征,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1),49-55
37.王成善,伊海生,刘池洋,李亚林,等.西藏羌塘盆地古油气藏发现及其意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35-143
38.周家云, 李勇, 李亚林,西藏唐古拉山地区三叠纪沉积环境分析,西北地质,2004,37(1):25-29
39.Herbert R.,C. Dupuis,G. Carl,D. C.Viviane,F. Huot,,Wang C.S.,Li Y. L.,Li Z.J.,Liu Z.F.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Aug.,2004,Italy,Florenc,32 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frence
40.Liu Z. F.,Wang C. S,Alain Trentesaux,Zhao Xixi,YI H. S,Hu X M and Jin W. Paleoclimate Changes ring the Early Oligocene in the Hoh Xil Region,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3,77(4): 504-513
41.李三忠,赖绍聪,张国伟,程顺有,李亚林,秦岭勉(县)-略(阳)缝合带及南秦岭地块的变质动力学研究,地质科学,2003,V.38(2),137-154
42.黄成敏,王成善,李亚林,西藏五道梁地区古土壤研究,山地学报,2003(2),35-41
43.李亚林,李三忠,张国伟,秦岭勉略缝合带的组成与古洋盆演化,中国地质,2002, 29(2),129-134
44.王成善,伊海生,彭平安,李亚林,西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及其评价,西藏地质2002,(1)469-483
45. Li Yalin,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Dengbin,Fang Weixuan,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uanghu graben and Cenozoic extension in the northern Tibet.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1,V.44 (s):284-291
46.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等,西藏北部双湖地堑构造与新生代伸展作用,中国科学(D),2001,31(s):228-232
47.李亚林,张国伟,王成善,等,秦岭勉县—略阳地区的构造混杂岩及其意义,岩石学报,2001, 17(3):476-482
48.李亚林,张国伟,李三忠,等,秦岭略阳-白水江地区反向推覆构造及成因机制,地质科学,2001,36(4):465-473
49.李亚林,张国伟,王成善,等,秦岭勉略地区两期韧性剪切变形及其地质意义,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28(1):28-33
50.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等,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堑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意义,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1
51.伊海生,王成善,李亚林,等,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建立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时空坐标的设想和方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21(2):1-15
52.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勉略带三岔子蛇绿岩变质特征及构造意义,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Vol.31(1):89-94.
53.方维萱,张国伟,李亚林,南秦岭晚古生代伸展构造及其意义,西北大学学报,2001,Vol.31(3):450-454
54.Hébert,R.,Huot,F.,Varfalvy,V.,Benoît,M.,Dubois-Côté,V.,Dupuis,C. Wang,C.S.,Li,Y.L,Dostal,J. Geodynamics of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YZSZ): implications for origin of related Tibetan ophiolites. AGU Fall Mtg.. San Francisco,2001
55.李亚林,王根宝,秦岭龙草平结晶杂岩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矿物学报,2000,20(1),50-54
56.李亚林,张国伟,方维萱,秦岭勉略构造带组成变形特征及与成矿关系.西北地质科学,2000,21 (1):69-76
57. Li Yalin,Wang Chengshan,Wu Shan,Ding Xuelin. The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shortening in Qiangtag terrain,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s): 188
58. Li Yalin,Wang Chengshan. Tectonics styles in the southwest Qinling and relations with the geodynamic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 (s): 346
59.Fang Weixuan,Zhang Guowei,Lu Jiying,Li Yalin. Complexity and geodynamics of ore-accumulating basin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2000,Vol.74(3):458-465
60.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等,勉县地区勉略带内麻粒岩的发现及构造意义,岩石学报,2000,Vol.16(2):220-226
61.方维萱,李亚林,黄转莹,小秦岭金矿床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 ,Vol. 24(2):155-162
62.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Li Yalin,The hydrocarbon prospect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 review,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geoscience of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2000
63.李亚林,张国伟,王成善,东秦岭小寨沉积岩系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沉积学报,1999,17(4):596-600
64.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等,陕西勉略地区两类混杂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地质论评,1999,45(2):192
65.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等,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方向、趋势和进展,陕西地质,1999,Vol.17(1):47-54
66.李亚林,张国伟,宋传中,王根宝东秦岭石界河群的古构造环境及其意义,西北大学学报,1998,28(1):83-87,
67.李亚林,张国伟,宋传中,等,东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双向式俯冲作用,高校地质学报,1998,4(3):286-293
68.李亚林,张国伟,北秦岭二郎坪群与秦岭岩群间构造边界的地质特征,陕西地质,1998,Vol.16(2):9-16
69.李亚林,弧后盆地及弧后造山作用-以二郎坪弧后盆地为例,改造性盆地研讨会论摘要文集,1998
70.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等,小秦岭晚元古代闪长质侵入体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西北大学学报,1997,27.s):450-454
71.李亚林,高风泉,从豫西熊耳群金矿特征看陕西熊耳群找矿前景,陕西地质,1997,Vol.15(1):51-59
72.宋传中,张国伟,李亚林,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宜鲁断裂带特征及平衡,西北大学学报,1996,Vol.26(S):467-471

B. 青年地质科技奖的授予情况

到目前为止 ,475名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授予金锤奖95名,银锤奖380名。同时有21名金、银锤奖获得者荣获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青年地质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品牌,在地质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奖者绝大多数已成为地质科技工作的骨干。(下附部分获奖者名单)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989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5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毛景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石彦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建潮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董树文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银锤奖 (1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安建 长春地质学院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李小彦 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 李长江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李继江 山东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李荣清 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汪振文 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张 韬 宁夏地矿局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明泉 兰州大学地质系 张哨楠 成都地质学院 张德润 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杨闽中 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 罗 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绍甫 广西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聂风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综合研究地质大队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1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石昆山 河南省地矿厅第三地质探矿队 汤良杰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 吴景勤 核工业总公司华东地质勘探局 陈 骏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国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徐学纯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晏建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南地质勘查局 317 银锤奖 (31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渝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王会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地质研究大队 王英民 成都地质学院 王鹤龄 湖北地质实验研究所 刘金山 湖南地矿局 405 队普查分队 刘蒙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佑南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系 朱儒峰 内蒙古地矿局第二区调队一分队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吴澄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张超群 广东茂名矿产公司 李乃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 周 翊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勘查及城乡建设工程系 林畅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罗先熔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郑国东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侯建军 北京大学地质系 段太忠 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辑部 栾文楼 河北地质学院 殷跃平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属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所 耿 弘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阎子忠 宁夏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黄建闽 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蒋少涌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学地质系 戴凤岩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3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9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陈践发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庞忠和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研究室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矿局第七地质队 赵文智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锡伟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郭英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黄润秋 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 温 宁 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银锤奖(30名以姓氏笔划排列)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 剑 地矿部成都地质研究所 王恩志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矿局 215 队物探分队 韦星林 有色总公司江西地勘四队三分队 甘盛飞 沈阳黄金学院地质系 曲国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任书才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刘代志 中南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勘察新技术研究所 刘树文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杜杨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处 李延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邱小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区划室 何思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工系 汪东波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张光辉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系 邵益生 建设部城市地下水资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矿局区调队 罗 强 西南石油学院 周平根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国土地质研究室 周永章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 胡 凯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郜建军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贺安生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 郭正堂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黄运飞 中国兵器工业部勘察研究院 蓝先洪 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赖旭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军 水利部能源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5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宗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朱立新 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 吴吉春 南京大学 周瑶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永飞 中国科技大学 姜钦华 北京大学地质系 胡圣标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郝 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秦四清 中航勘察设计院 舒 航 中国矿业大学 银锤奖 (共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 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于青春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方维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总队 王 驹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 清 长春地质学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 冯庆来 中国地质大学 任战利 西北大学地质系 刘 震 石油大学(北京) 刘小宇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刘晓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孙晓明 中山大学地质系 许文良 长春地质学院 宋 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正伟 河南地质科研所 张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张晓培 长春地质学院 张献民 河北地质学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学地质系 李建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杨夕辉 云南地矿局三队 沈树忠 中国矿业大学 邵龙义 中国矿业大学 陈松岭 中南工业大学 周乐尧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屈建军 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学 闾国年 南京大学 唐金荣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胜利 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 贾爱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章雨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续世朝 山西地勘局区调队 银剑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所 黄 海 地矿部地质技术勘查院 龚汉松 海南地矿开发局高新爆破技术公司 傅雪海 江苏煤田地质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蒋泰然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解习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199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何庆成 地矿部环境地质所 李功伯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苏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学 ( 华东) 范洪海 华东地质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质所 徐义刚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 董国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长春科技大学 银 锤 奖 ( 共 40 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于学峰 山东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业大学 王文武 化工部辽宁地勘院 王世泽 西南石油局 王建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邓吉牛 有色北京地质所 田升平 化工部化学矿产院 全裕科 华北石油地质局规划设计院 刘 杰 宁夏石炭井矿务局 刘再华 地矿部岩溶地质所 刘俊来 长春科技大学 孙友宏 长春科技大学 朱云鹤 地矿部南京地矿所 汤 彬 华东地质学院 邢红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吴培康 石油勘探开发中心 张立东 地矿部沈阳所 张伯友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张招崇 地矿部地质所 张振福 山西地矿局地调队 李 晓 中科院地质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质所 李俊建 地矿部天津地矿所 杨学明 中国科技大学 杨忠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杨振宇 地科院地质力学所 肖举乐 中科院地质所 陆建军 南京大学地质系 陈远荣 桂林矿产地质院 陈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矿业学院 施泽进 成都理工学院 柳建新 中南工业大学 赵 平 中科院地质所 徐贵来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聂高众 国家地震局地质所 顾雪祥 成都理工学院 赖绍聪 西北大学地质系 薛良伟 河南省地科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1999年)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名单
金锤奖8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 作 单 位 刘财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 刘福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孙占亮 山西地勘局区调地质队 陈国忠 甘肃地勘局第三地质队 周翠英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秦克章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学(华东)资源系油藏地质研究所 谭永杰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银锤奖26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于海峰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骏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长春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 刘国平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李忠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李国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质所 杨晓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杨晓明 化工部辽宁地质勘查院 邱检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陈汉林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与环境工程系 周绍智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院 姜月华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贺文华 湖南省地勘局418队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 徐扬青 煤炭部武汉设计研究院 徐旭辉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实验地质研究院 康凤新 山东省地勘局地矿处 麻土华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黄同兴 广西地质调查研究院 赖健清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 谭承军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院 黎良杰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魏祥荣 核工业华东地质局二七O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2001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化建新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王 成 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一六大队 孙继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强 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所 汪东波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郑和荣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银锤奖(42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马 明 长江委综合勘测局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史长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 刘 敏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刘长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刘传虎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刘贻灿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研究所 刘海泉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测井总监 吕修祥 石油大学(北京) 吕晓光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吕新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纪友亮 石油大学(华东) 许强 成都理工大学 闫相宾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德文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张永波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起钻 广西有色地质勘查总院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张德民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中煤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李青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技处 李晓昭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杨计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时成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 陈占成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陈建文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虎维岳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郑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姜在兴 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赵英俊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唐书恒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 唐辉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徐学义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井下作业大队 符巩固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湘东矿产地质调查所 曾义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德州钻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温书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云鹏 西北大学地质系 鲁安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翦知湣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2003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邓运华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刘四新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宏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尚彦军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宽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龚士良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谢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处主任工程师 银锤奖名单(34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万余庆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云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韦国深 广西地质勘查总院 丘学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刘亮明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继东 甘肃煤田地质局 孙焕泉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况军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文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吴珍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发旺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光学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学 李细根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四分队 邱楠生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陆现彩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 陈昌彦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华东分公司 武恒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读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姚建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 徐贻赣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桑树勋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袁训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焦鹏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所 韩士洲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韩颖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分院 雷从众 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谭成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2005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刘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 刘志飞 同济大学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苗爱生 核工业二0八大队二分队 夏群科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庹先国 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处 鹿化煜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 戴福初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李文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 甘甫平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刘红樱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宏峰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浙江总队 陈晓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张元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陈正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赵志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 程国明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何高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进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张异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张守林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聂振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杨振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程建远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学院 张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马保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杨文清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六队 于 军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杨自安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资源勘查技术中心 王文峰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王岳军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刘光祥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许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质调查所 陈志宏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彭和求 湖南地质调查研究院 李国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 陈仁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 张延军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冯亚生 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区调分院 王昆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汪 珊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谢文卫 国土资源部勘探技术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200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于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书来 北京矿产地质调查院 祁生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 周心怀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温志坚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葛晓立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董月霞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覃小锋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韩忠 武警黄金部队第六支队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万玲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丰成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仇建军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 牛富俊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之军 中非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华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叶晓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任云生 吉林大学 刘东辉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刘忠群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陶勇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 江山红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钻井研究所 闫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何卫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何黄生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张永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礼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传林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张吉寿 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张家菁 江西省地矿局赣东北大队 李连生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铁军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单玄龙 吉林大学 和志军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南方地质调查所 林全胜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武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元平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侯树仁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 赵振宏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品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晏鄂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翁爱华 吉林大学 袁文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郭彦民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高文龙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黄伟强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廖忠礼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C. 刘顺的个人作品

近年发表文章
1、刘顺,沈忠民,司建涛, 郯庐断裂带演化动力学-多力源多时期分段作用模式,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5)
2、 刘顺,刘树根,李智武等,南大巴山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节理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4)
3、 刘顺,四川盆地威远背斜的形成时代与形成机制,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28(4)
4、刘顺、王成善、伊海生等,青藏高原中部风火山地区第三纪地壳缩短量研究,地震地质,2001,23(1),122-125.
5、刘顺,从实验岩石变形过程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机制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0,27(4),343-347.
6、Liu Shun,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and geodynamics of Kekexili Basin in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地学前缘,2000,7,增刊(摘要)
7. Liu Shun,Tertiary N-S directiong crustal shortening of central Tibet, Chin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Abstract No.69, 2002
8、罗志立,刘顺,刘树根等,“峨嵋地幔柱”对扬子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离散作用及其找矿意义,地球学报,2004,25(5),515-522
9、马永旺,刘顺,2003,龙门山彭灌地区大鱼洞-九甸坪-龙溪滑覆体的变形特征及形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5),462-467
10、Fowler Andrew, LIU Shun, Wang Chengshan, et al,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north Tibetan Plateau; evidence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Abstract No. 73. 2004
11、Reid A J, Chris J L W, Liu Shun , et al, Mesozoic plutons of the Yin Arc, SW China: U/Pb geochronology and Hf isotopic signature, Ore Geology Review, 2006
12. Reid A J, Chris J L W, Liu Shun , et al, Structural evidence for the Permo-Triassic evolution of the Yin Arc,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J.Structural Geology, 2005, 27, 119-137
13、 Yi Haisheng, Wang Chengshan, Liu Shun,et al, Sedimentary record of the planation surface in the Hoh Xilregion of the Northern Tibet plateau,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0, 74(4), 827-835
14、罗志立、刘树根、刘顺,四川盆地勘探天然气有利地区和新领域探讨(上),天然气工业 2000 ,20(4),10-13.
15、罗志立、刘树根、刘顺,四川盆地勘探天然气有利地区和新领域探讨(下),天然气工业 2000,20(5),4-8.
16、Liu, Z., Zhao, X., Wang, C., Liu, S. and Yi, H., 2003. Magnetostratigraphy of Tertiary sediments from the Hoh Xil Basin: implications for the Cenozoic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54
17、 Reid, Anthony J.; Wilson, Christopher J.L.; Phillips, David; Liu, Shun, Mesozoic cooling across the Yin Arc, central-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 reconnaissance 40Ar/39Ar study
Tectonophysics 2005, 398(1-2), 45-66
18、Wang Chengshan,……Liu Shun(the fouth auther), Tertiary crustal shortening and peneplanation in the Hoh Xil region:implicationfor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2002,20,211-223
19、李智武,刘树根,罗玉宏,刘顺,徐国强,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变形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30(3)
20、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刘顺,郑析森,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类型与演化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27(4),301-312.
21、刘志飞,王成善,伊海生,刘顺,赵西西,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早新生代沉降史及高原隆升意义,见:陈毓川主编,中国地质学会80周年学术文集,地质出版社,2002。
22、刘志飞,王成善,伊海生,刘顺,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重建,地质学报,2001,75(2),250~258.
23、刘志飞,王成善,伊海生,刘顺,藏北可可西里盆地老第三纪沉积物源区分析及其高原隆升意义 , 地球科学,2001,26(1),1- 6.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