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田素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田素芳

发布时间: 2021-02-20 17:55:49

Ⅰ 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哪个考研复试参考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硕士研究生初试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参考书目

240俄语(外语系)

《新编大学俄语基础教程(一、二)》,高等教育出版社

241日语(外语系)

《みんなの日本语(大家的日语)1,2 》第1版 株式会社 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建议与《大家的日语1、2学习辅导用书》和《大家的日语标准习题集》配套使用。

242法语(外语系)

《新大学法语1,2,3》 李志清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

610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第五版),同济大学编

611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汪新文,地质出版社,1999

612基础数学

《数学分析》(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13有机化学(水环用)

《有机化学》(第四版)汪小兰著,高教出版社,2005

614法学综合(法理学、民法学)

《法理学》(第三版)沈宗灵,北大出版社,2003;《民法》(第四版)魏振赢,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法理学与民法学各占50%)

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田克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张雷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16中国工艺美术史

《首饰设计基础》任进,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现代首饰工艺与设计》邹宁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版)田自秉,东方出版社,1985

619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杨文士

620普通化学

《普通化学》(第五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室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621基础地学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蔡运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22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 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运动训练学》第二版田麦久 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00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三选一)

《矿床学》袁见齐等,地质出版社,1987;《结晶学与矿物学》李胜荣,地质出版社,2009;《岩石学》乐昌硕,地质出版社

802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韩吟文,地质出版社2003

803地史学

《地史学教程》刘本培,地质出版社 1996

804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朱志澄,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805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主编:田明中、程捷,地质出版社,2009

806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曹凑贵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07科学史概论

《科学技术史》,化工出版社

808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陈述彭编,科学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吴信才,电子工业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胡鹏,武汉大学出版社

809矿产勘查学

《矿产勘查学》李守义,地质出版社

810矿产资源经济学

《矿产经济与管理》李万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811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导论》梅安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一版

812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第八版)濮良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13岩土力学

《岩体力学》刘佑荣,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土力学》陈仲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814工程力学

《理论力学》(第四版)浙江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材料力学I》(第四版)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15安全系统理论

《安全系统工程》汪元辉,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系统可靠性理论》程伍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16普通物理学

《大学物理学》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共9本书)

817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18工业矿物与岩石

《工业矿物与岩石》(第二版)马鸿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819硅酸盐物理化学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硅酸盐物理化学),陆佩文,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820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王琴珠、杨增家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821数值分析

《数值分析》(第四版)编者: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822自动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理论》邹伯敏,机械工业出版社

823环境微生物

《微生物学》(第一版),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

824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等,地质出版社,1995

825综合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倬元等,地质出版社,2005;《专门工程地质》张咸恭、李智毅等,地质出版社,1988

826水处理工程与环境化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环境化学》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27大气化学

《大气化学》(第二版)王明星著,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828沉积岩石学

《沉积学》(第二版)姜在兴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于兴河 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沉积岩石学》(第四版),朱筱敏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829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陈昭年,地质出版社,2005

830油矿地质学

《油矿地质学》吴元燕,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煤田地质学》杨起,韩德磬,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831油层物理学

《油层物理》秦积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832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厉以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政治经济学》第二版,逄锦聚等人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西方经济学占70% ,政治经济学占30%)

833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第二版)罗豪才等,北大出版社 ,2006

834环境法学

《环境法学》(第一版)汪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3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田克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36管理学

《管理学》徐国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37行政管理学综合(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

《行政管理学》(第三版)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公共政策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行政管理学占70%、公共政策学占30%)

838首饰设计与首饰制作

《首饰设计基础》任进,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现代首饰工艺与设计》邹宁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版)田自秉,东方出版社,1985

839结晶学与矿物学

《结晶学及矿物学》 李胜荣,地质出版社,2008

840英美文学

《英国文学简史》刘炳善,河南人民出版社《英国文学选读》王 蕾,天津大学出版社《美国文学简史》常耀信,南开大学出版社《美国文学选读》黄家修,武汉大学出版社

841综合英语

《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Keath Johns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 王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语言学教程(第三版)》 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842地球物理计算方法

《数值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王能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43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程佩清,清华大学出版社

844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第五版)樊昌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845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郑君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46测量平差

《测量平差基础》(第三版)测绘出版社,1996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847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土地资源学》王秋兵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850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学院用)

《材料科学概论》,许并社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850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学院用)

《材料科学基础》,刘智恩,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851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52 C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谭浩强

853 地下水科学概论

《地下水科学概论》,周训等,地质出版社,2009

854钻井工程

《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陈庭根,管志川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钻井液工艺学》鄢捷年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855电子技术基础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4版)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华成英、童诗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5版)清华大学电子教研组编,阎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56土壤学

《土壤学》(第三版),黄昌勇、徐建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701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椿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01现代科技概论

《科学技术概论》胡显章、曾国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专业的就业率如何要真实的,最好经历过实例

就业来率是很不错的,这个不需源要担心.
基本上是你想签就能签.

但是,如果你不愿意吃苦,就不要签地矿局或者地质大队.
虽然地矿局,地质大队招很多地化的,但是都是分到下属的XX小队里,
很辛苦很辛苦.
去地调院 研究所 油田 就相对舒服点.

Ⅲ 我系石油工程的学生,欲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或者武汉的相关方向研究生,有高手能推荐或者介绍一下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创建于1952年建校之初,历经矿产地质及勘探系、可燃矿产地质及勘探系、能源地质系、能源学院等演变,由石油天然气地质及勘探、煤田地质及勘探二个专业发展而来。在能源学院的建设历程中,曾经涌现了一批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如提出“陆相生油”理论的中国石油地质专业主要创始人潘钟祥教授、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的创建者杨起院士等。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能源学院积极开展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了重视地质理论基础、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为中国能源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品学兼优的科技人才和管理骨干,由能源学院培养的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傅家谟、殷鸿福、张彭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能源学院目前由石油地质、石油工程、能源与环境三个教研室组成,有教职员工5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15人(博导1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4人,另有退休后返聘的教授(博导)6人和兼职教授4人。在人才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并曾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荷兰等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留学或进修过,有获全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进入原地质矿产部跨世纪人才计划的1人。

在学科结构上,能源学院设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学”博士后流动站、“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及“能源地质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油气井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石油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二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和“油气田开发工程”分别为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资源勘探工程”为国家重点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方向)被确定为我校工科教学基地。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0余名、硕士研究生70余名、工程硕士研究生100余名、本科生180余名,现有各类学生1208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

能源学院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不断追踪世界学科发展动态,立足于学科发展前缘。围绕着含油气盆地地质及勘探开发,形成了多个特色明显、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含油气盆地分析、油气成藏动力学、储层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油气井动态分析、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等。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能源学院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等集团公司及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领域涉及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二连盆地、东海海域、南海海域以及国外等含油气盆地。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攀登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以及横向合作项目120多项,2004年科研经费增长至1500万元。许多项目获得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评价,先后有1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440多篇,其中,进入SCI、EI及ISIP三大检索系的论文40多篇。

能源学院实验室建设快步发展,仪器设备性能优良,实验教学条件良好。下设能源基础室、有机地化室、沉积岩石学室、油气田开发室、油层物理室、数值模拟室和能源信息分析室。

能源学院依托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和科研院所(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中原油田、大庆油田、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完善,建成了多个具有多层次(本科、硕士、博士和工程硕士)、多功能(本科生产实习、研究生论文基地、工程硕士办学点和教师科研基地)特色的“产-学-研实习基地”。

另外,我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方向)已被确定为我校工科教学基地。

能源学院一直奉行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思想,提出了“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参与促成长,科研经费助教学,科研协作搭桥梁”的科研促教学办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形成了重视地质理论基础、重视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打造具有地质大学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传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居全校之首。

新世纪的能源学院正以高昂的姿态、百倍的信心阔步前进。
科研方向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虽属于现代地层学的范畴,但从学科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来看,已远远超过了地层学所涉及的范畴。层序地层学将年代地层学与现代沉积学、全球海平面升降结合起来, 通过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时间地层单元内进行地层充填结构和展布样式的研究,在盆地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包括盆地沉积演化史分析、地层与储层预测、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及至油气藏描述等方面,均取得了成功。因而层序地层学不仅变革了传统地层学和沉积学的理论,而且已成为一门能够指导油气勘探的应用科学。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强大生产力的推动下层序地层学作为地层学的新的分支学科正在不断发展、完善。

我院层序地层学研究方面实力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在国内外多个盆地和地区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层序地层与隐蔽圈闭预测研究、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研究、河流相层序地层研究、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等。

沉积学与油气储层
沉积学是对沉积物的来源、沉积岩的描述和分类以及沉积物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包括沉积岩、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过程及沉积矿产等多个方面。沉积相的研究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全过程,主要研究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沉积条件及有利相带分布、以及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的分析。油气储层研究是利用地质、地震、测并、试井等资料和各种储层测试手段,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研究和解释油气储集体所形成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与确定储层的地质信息及不同层次的非均质性特征.提高油气勘探与开发效果。

该研究方向为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研究实力雄厚,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沉积相与油气、油气储层综合预测、储层成岩作用、油气储层表征与建模等。

油气地球化学与油气成藏
油气地球化学与油气成藏主要研究油气的成因、运移、聚集、演化和分布规律。油气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油气的成因,包括有机质丰度、类型、油源对比等;油气成藏主要研究油气成藏条件、成藏作用、成藏过程及成藏动力学系统等。

该研究方向为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研究实力雄厚。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成藏动力学系统与含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油气地球化学、油藏及开发地球化学、根缘气及天然气成藏序列等。

含油气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是地质学中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学科领域,它围绕着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充填、后期改造及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等问题开展综合研究。含油气盆地分析注重研究盆地的形成、演化、改造过程以及它们与油气资源分布、油气成藏作用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分析、地层学与沉积学分析、沉降史和热史分析、石油地质学分析等。

该研究方向为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研究实力雄厚。

石油构造分析
石油构造分析是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相结合的产物,包括石油构造分析的理论基础、石油构造分析的实例以及与油气形成和分布有关的构造作用、构造样式及构造规律性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含油气盆地内的构造作用和构造样式,不仅要研究含油气区大地构造、区域构造和盆地构造分析,而且还要研究盆地内各次级构造单元(坳陷、隆起、凹陷、凸起、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带)、油气构造圈闭)的石油构造地质条件。

该研究方向为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研究实力雄厚。

煤层气地质与开发工程
在煤层气生成、聚散及成藏的地质过程分析、煤层气生储过程演化与成藏配置关系、煤储层物性及其控制机理、煤储层气-水两相渗流机制、煤层气驱动运移机制、气-固-流耦合作用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以及煤储层伤害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构建了煤层气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的地质模型。以煤层气富集性与可采性为切入点,探讨煤层气有利区块的判识标准,建立符合煤层气地质特点和产业发展要求的资源评价体系,通过煤层气地质调查圈定有利区带并作出准确地质评价。开展注气提高煤层甲烷采收率和在深部煤层中进行CO2埋存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能源利用与环境工程
包括洁净能源研究、含能源盆地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环境地球化学与环境保护、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等。

洁净能源研究:研究洁净能源的天然产出与人工洁净化方法,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含能源盆地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结合地质学的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的模拟技术分析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煤油气的聚集规律。环境地球化学与环境保护:用环境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影响现代环境的各种地质因素和与之相关的人为因素及其对策。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用有机地球化学的理论和分析测试技术研究黑色页岩及其伴生矿产(包括部分贵金属矿产和煤油气)的形成、演化和富集规律。

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
主要包括二次采油方法、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方法、油气井动态分析、调剖堵水方法、压裂酸化优化设计、井网优化等研究方向。

我校在油气藏开发工程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结果,承担973项目及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与国内大油气田有广泛合作。

油气开采工程
油气开采工程理论与技术是综合运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物理、化学、地质、热力学、电子、机械、生物等理论和技术,经济、快速、安全、有效地开采石油天然气的一个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方向。

近年来,水平技术、大位移井技术、化学提高采油率技术、生物采油技术、物理采油技术、稠油热采技术、煤层气开采技术、连续油管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采油采气工程理论与技术成为理论研究活跃、应用前景广泛、经济效益巨大的一门科学。

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采油采气工艺、采油机械、修井、测井,增产措施等,是油气田开发的最重要环节。

油气藏工程
油气藏工程是油田科学开发的基础,是油田开发过程中至始至终都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油气井的产能评价、油气藏的开发井网设计、油气藏的动态分析与动态预测、合理井网调整与加密、剩余油分布预测等,油气藏工程理论研究与应用是我院的特色和强项之一,目前与全国各大油田都有业务联系。

油气渗流理论与应用
油气渗流力学是整个油气田开发工程的基础,它源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法国的水力学,兴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盛于二十世纪中叶,目前发展有所减缓。矿场工程师们利用渗流力学理论和方法,探索油气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油、气、水等地下流体流动所遵循的规律,制定正确的油气田开发方案和开发调整方案、评价油气储层、分析区块开发动态、有效地控制和调整开发过程。现代油气田开发越来越注重科学地认识和改造油气藏,尊重客观规律,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多的油气,渗流力学是认识油气藏、高效开发油气藏以及改造油气藏的科学基础和重要工具。我院教师在非线性渗流、煤层气渗流、水平井渗流、垂直裂缝井渗流和气体渗流以及相应的工程应用方法研究亦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结果。目前的研究方向有:

(1)多相流体渗流研究

以岩心流动实验为基础,油藏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进一步探索多相流体渗流规律,精细描述开发中后期油层渗流场特征;

(2)压力敏感介质渗流研究

以高温高压油气田开发为背景,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开发过程中由于压力变化而导致的储层敏感效应,研究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变化规律,通过数学建模研究储层压力敏感效应对可采储量的影响;

(3)低渗透介质渗流研究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油气在低渗透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并结合油气井压裂、酸化、打水平井等增产措施,研究垂直裂缝井、水平井多维渗流问题,形成垂直裂缝井、水平井不稳定压力分析系列方法;

(4)煤层气渗流研究

根据煤层气开采特点,研究多重介质中有吸附和解吸发生的煤层气不稳定渗流问题,给出煤层气开采动态分析和预测方法;

(5)非牛顿流体渗流研究

研究聚合物、完井液、堵水剂等非牛顿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行为,分析储层损害、堵水效果等。

储层建模与数值模拟
我校在此领域内有着突出的优势,在与国内主要油田的合作研究中,形成了以岩心、测井和地震多资料相结合的、以储层精细划分与对比为基础的、以建立油藏地质模型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岩心、测井、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技术,建立精细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及油气田开发的地质模型。在精细、等时的地层单元内开展储层,隔层预测与评价研究,能大大提高地层预测的准确性,为油田开发中注、采井布署提供科学依据,为流体流动最佳数值模拟提供岩石物理模型。

油藏模拟是油藏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针对某一油藏,以最小的资本投入和操作费用获得最大的油气采收率。油田管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从油藏现状出发,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采收率所需要的最佳技术。而油藏模拟是获得这一目标最高级的方法。

现代油藏经营管理
油藏经营管理是油藏区块作为对象,根据开发的各个不同阶段,以油藏管理部门为核心,组织物探、地质、油藏工程、采油工艺、地面建设、经济分析等人员成立项目小组,确定分工与合作,共同协调管理。是以确定的目标情况下,各部分协同完成目标,达到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达到科学开发油气田的目的,现代油藏经营管理在我国的研究才起步,目前还不能完成照搬国外的模式,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现代油藏经理模式的研究。

师资队伍
能源学院现有中科院院士1名
杨 起

能源学院在职教授(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樊太亮(博导)、邓宏文(博导)、李治平(博导)、侯读杰(博导)、汤达祯(博导)、

李宝芳(博导)、林畅松(博导)、陈开远(博导)、姜在兴(博导)、于兴河(博导)、

刘大锰(博导)、黄海平(教授)、黄文辉(教授)、肖建新(教授)、唐书恒(教授)、

张金川(教授)、何登发(教授)、郭少斌(教授)、王晓冬(教授)

能源学院现有副教授(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陈昭年、陈 程、王红亮、毛小平、刘景彦、陈永进、丁文龙、刘鹏程、王宏语、李胜利

地大能源学院网站:上面有任何一个导师的联系方式。

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的学科设置

在学科结抄构上,能源学院设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学”博士后流动站、“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及“能源地质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油气井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石油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二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和“油气田开发工程”分别为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资源勘探工程”为国家重点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方向)被确定为我校工科教学基地。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0余名、硕士研究生70余名、工程硕士研究生100余名、本科生180余名,现有各类学生1208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

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就业情况如何一般向什么方向

我是北京地大的,如果你想学地质学(地质学基地班,本硕连读的地质学)资源勘查,宝石加工或鉴定,还有地球物理,那就来吧,其他的专业一点用也没有,也很难找工作,至于官网上那么多数据,全是假的。
石油行业2个重要的环节,一个解释一个处理,处理就是资源勘查和地球物理的分工,处理为后期分析做准备,需要的物理数学功底多,个人认为相当枯燥,主题学科为数学物理方程,复变函数,连续介质力学,场论等,本人就是学地球物理的,待处理人员将野外检波所得的资料做成地质剖面图以后,拿给学地质学的解释人员,他们来判断此处地层的情况,有油无油也是他们说了算,考验判断力理解力和记忆力还有语言能力,主题学科为矿床,结晶,构造地质学等。
地球物理出野外的情况不多,工作以后都是面对电脑,地质学以后在地质局的情况多,出野外的也多,不算枯燥。资源勘查以后去油田的机会大,实践内容偏多,油田算是半个共产主义社会,去过都觉得好,不过可能乐不思蜀。要我重新选择,我会选地质学,算是石油行业的核心,当然还是根据您或您孩子的自身特点来报志愿,要是真的对理论数学和物理感兴趣,学地球物理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我所知道的就这么多了,家父也是从事地球物理,也就是处理行业的,希望能帮上您。
我邮箱[email protected] 有什么问题给我发邮件吧

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北京的哪个更好啊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全国一家独大,并且遥遥领先。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高考报专业的时候有两所中国地质大学,一所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所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很多同学都会困惑,这明明是同一所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怎么两个校区的分数线还是不一样的,究竟哪所地质大学最好,我们今天就说一说中国地质大学的北京校区和武汉校区有什么区别。

北京校区:2018全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65位,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创新平台,由于文革迁校,1978年地质大学在邓小平的关怀下在北京复校,我国首次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俄罗斯外籍院士6人。经过几十年不懈的艰苦奋斗,逐步形成以地质,资源,地学工程技术为主的专业特色大学。

3 各自优势专业

武汉校区:武汉校区的地质学,煤与煤层气工程,安全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地质大学最好的专业,资源勘察工程,地球物理学(全球特色专业),宝石与材料工艺学都是地质大学武汉校区相当不错的专业。

北京校区:北京校区的地球物理学是全国排名第一的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土资源管理,地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都是相当不错的专业,由于地理位置在北京,这也使得北京校区的就业要优于武汉校区。

4 分数线

两所地质大学同根同源,由于分别独立招生,两所大学的分数线也有不小的差异,拿安徽省的录取线为例,武汉校区2017年录取线为582最低分,北京校区2017年录取线为590最低分,由于北京校区的地理位置等原因的因素,北京校区的分数线稍微高于武汉校区,但是论实力,武汉校区还是强一些。

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因为地理原因才分开办学导致如今的独立,两所大学如今的实力和特色都在我国是顶级的,可以想象当年如果不拆分,如今的实力要多么强大。不免让人觉得惋惜!

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勘察专业,分两个方向(一是油气井,二是基础工程)
油气井主要去油田或地质队搞钻探
基础工程主要是桩基础施工等有关基础施工的,待遇4k左右,一般很辛苦。

Ⅷ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的那个导师比较好


石油工程
的为什么不去中国
石油大学
(北京)呢?石油大学石工专业是第一啊。。。

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寝室条件怎么样

四人间,没有空调,有独立卫生间,洗澡分时间,具体来了就知道了

Ⅹ 有谁知道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今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宣讲会的那三个人是谁

都是人事部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