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地质图系
❶ 生态环境地质编图
9.7.1 实际材料图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1)反映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为编制其他图件的基础图件,采集的内容有: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包括地质灾害)、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等及各类样品采集。工作精度应达每100km 2有1~3个总调查点,其中丘陵—山区填图密度达每100km 2有2~3个总调查点,滨海平原—火山台地填图密度应达每100km 2有1~2个总调查点。
(2)实现数字化制图。
9.7.2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1)地貌形态(形态部位、形态类型、形态复合体、形态组合)、地貌特征(形态计量、物质组成、地貌动力、地貌成因、地貌年龄、地貌组合、构造地貌)和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及其界线。
(2)用简化和整饰后的1∶250000地理图作底图。根据航、卫片详细解译和野外实地测绘的成果,将不同成因形态地貌类型的界线分别圈出,并标注不同成因形态地貌类型名称的符号。具有相同的成因、相似的发育阶段、同一营力作用、相似的物质组分和地貌展布形态的地貌类型归同一地貌单元,对调查区地段定性分级划界,用实线和点画线表示,并注其符号和编号,编制图框外地貌单元说明、地貌剖面图和图例。
(3)第四纪地质;基岩区范围及其符号;第四纪地层、岩浆岩以符号表示;出露地表的第四纪岩石地层单位的物质成分用综合性的岩性花纹表示;组成第四纪地层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用符号表示;第四纪地层界线及岩相界线以实线(虚线)和点线表示;控制第四纪地层层序、厚度、岩相的钻孔、槽、井及其编号;第四系等厚线,适当标注等厚线注记;新构造运动迹象(如褶皱、断裂及火山机构)、灾害地质及其符号;确定第四纪地质时代、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和有关古人类活动遗迹地点、符号;重要的矿层(体)、温(冷)泉、矿泉及其符号;重要的测试样品采集地及符号。
(4)将第四纪地质的内容转绘在1∶250000地貌图上,编制图框外的岩石地层单位说明、地质剖面图和图例。
(5)实现数字化制图。
9.7.3 环境地质图的编制内容及方法
(1)用简化和整饰后的1∶100000地理图作底图,保留地形高程、水系、交通、地名、重要建设工程等。
(2)环境地质背景。由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海岸形态等构成。
(3)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应采集的内容有:海岸、河口侵蚀、淤积和地基稳定、渗漏、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质恶化区、不良水质区等,以符号表示。
(4)环境地质区划。由分区界线、分区代号等图层构成。环境地质区划原则上分为二级,第一级分区以构造单元为依据;第二级分区以地形地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为依据。
(5)编制图框外的地质背景、环境地质问题、环境地质区划说明和环境地质剖面、图例。
(6)实现数字化编图。
9.7.4 土壤分区图编制的内容及方法
(1)地理背景。用1∶250000地理底图,保留地形高程、水系、交通、地名等。
(2)地质背景。反映土壤地质背景条件,把岩性地层归并为花岗岩、变质岩、砂页岩、火山岩、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在图层上以界线、代号区分表示。
(3)土壤。经过资料开发,把土壤类型分区(亚类),以普染色表示,土壤成因类型、时代以符号表示;土壤样品采集地及符号;土壤的污染程度以线、点及符号表示。
(4)编制图框外的地质背景、土壤类型图例、土壤剖面等。
(5)实现数字化制图。
9.7.5 土壤地球化学图
主要包括养分、氧化物、微量元素及其有效态地球化学图,有益元素高背景综合分布图及低背景综合分布图,养分高背景综合分布图及低背景综合分布图,有害元素浓集综合分布图等。
(1)数据处理:地球化学参数的统计。土壤样品的地球化学参数,以测区的土壤性质为分类依据,将测区的土壤分为多个单元(单元数量与土壤类型相关),并在1∶25万土壤图上进行编码,与各元素数据一起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别求出全区及各土壤单元的平均值(X0)、对数标准离差(S)和变异系数(CV),并用组距0.1lg(10-6),其中汞(10-9),氧化物、氮、全氮、全钾、有机质用0.1lg(10-2)含量间隔绘制作直方图。
(2)图件编制:①始数据点位图(实际材料图):依照各原始采样点的GPS定点的XY坐标,用MAPGIS制图软件将各采样点的点位直接转换投影到1∶25万地形图上。②单元素、氧化物、有效态地球化学图:应用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信息系统GeoMDIS2000软件,用0.1lg(10-6),其中汞(10-9),氧化物、氮、全氮、全钾、有机质用0.1lg(10-2)含量间隔绘制等量线,并标出正负极值点,绘成1∶25万土壤的氧化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有效态的地球化学图。在地球化学图上色区来对其背景的高低进行表示,用全区的平均值和离差对全区的各含量<X 0 -2S蓝色(低值区),X0-2S-X0-0.5S浅蓝色(低背景区),X0 -0.5S-X0 +0.5S浅黄(背景区),X0+0.5S-X 0+2S淡红(高背景区),>X 0+2S深红(高值区)。③高背景、低背景综合分布图:在地球化学图的基础上,根据地球化学分类及土壤对植物益害元素的方法分别编制成氧化物、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及有效态的浓集分布图。以X 0+2S作为其高浓集的下限,将各类浓集范围的重叠部分圈出,并在线上加组合元素,绘成高背景综合分布图。以X 0-0.5S为其浓集的上限,将各范围的重叠部分圈出,并在线上加上组合元素、氧化物或有效态的名称绘成各类低背景综合分布图。
9.7.6 植被分布图的编制及方法
(1)地理背景。用1∶250000地理底图,保留地形高程、水系、交通、地名等。
(2)编图要采集的数据内容为: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和植被种类分布范围,用普染色表示,以示区别;森林分布范围及种类(天然林、人工林)用线、点符号表示,森林的覆盖率及构成用图示表示;珍稀动植物的种类及分布地用符号表示。
(3)编制图框外的植被类型图例说明。
(4)实现数字化制图。
9.7.7 生态环境地质分区图
生态环境地质分区图是调查成果的主要图件之一。图面反映了地貌、地质、植被、环境地质问题,根据主次因素进行分区。
(1)地理背景。用1∶250000地理底图,保留地形高程、水系、交通、地名等。
(2)生态环境地质背景条件。反映测区的地形地貌(构造地貌)、地层岩性(岩石划分为花岗岩、变质岩、沉积岩、火山岩;松散层可划分到地层岩组)、地震活动构造、水资源等。以符号及数据表示,圈定界线。
(3)环境地质问题。以符号反映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海岸侵蚀淤积、林地退化、海水入侵、水质污染、土地污染、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形成区域者则绘出界线。
(4)生态环境地质分区。综合考虑地貌、地质、植被、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区划。按二级分级标准分区。第一级分区以构造地貌条件为依据,划分为中低山、丘陵、台地、山前剥蚀平原、河海相堆积平原,以代号及普染色表示。第二级分区以地质、植被为依据,同时考虑地质环境问题。命名原则为“地质名称+植被名称+地貌名称”,各级分区以代号表示。
(5)编制图框外的图例、分区说明表。说明表主要内容为分区(区、亚区)名称、代号、位置、面积、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9.7.8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图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图是调查评价结果的图件,是本次调查的主图。在图面上反映了生态环境地质质量分区,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依据。质量评价图不是各评价因子评价图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评价因子综合计算评价的结果。
(1)采用(五)分区图的1、2、3图层,表示地理、生态环境地质背景、环境地质问题条件。
(2)评价因子质量评价。选取对测区生态环境地质质量有明显影响的因子气候(降雨、蒸发量)、区域地质(地貌地形、地层岩性、构造、活动断裂、第四纪厚度等)、土壤(亚类)、植被(覆盖率)、人类活动(人口密度)、地质灾害(灾害密度、强度)等,在1∶250000地理底图上按5km×5km 的评价网格对各评价因子作出优、良、中、差4级评价,并按评价标准给予赋值1、3、5、7。
(3)质量综合评价。根据各评价因子对生态环境地质质量的贡献,给上述各评价因子确定权重。权重与赋值之积的总和就是评价网格的评价值。根据综合评价值所处的数值区间,对网格单元作出生态环境地质质量好、良、中、差的评价。
(4)生态环境地质质量分区。根据好、良、中、差质量等级的评价单元所处的位置,同等级单元合并,划分出优、良、中、差4个等级分区。以代号、色斑表示。
(5)编制图框外的图例、质量分区说明表。说明表主要内容为分区名称、代号、位置、面积、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❷ 中国地形图(各大山脉,河流,地形位置及特征)
主要山脉图:
(2)中国环境地质图系扩展阅读:
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河流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平原较少,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❸ 中国矿山环境地质图1:400万及说明书,西安地图出版社
这个一般只有国土部门有吧
❹ 我国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现状如何
没什么发展 这种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的学科 现在是没有人重视的
❺ 哪里能看到详细的中国地理图,主要是看山脉、水系、地质的
只能分开看 有山脉图 水系图 地质图
O悬赏!!
❻ 水文地质图系的图幅种类
(1)基础性图件:即反映地下水形成基础和分布背景的各类地质图件。如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地貌图、包气带岩性图等。
(2)综合或专门性水文地质图件:即直接反映调查区地下水埋藏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的图件。如综合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分区图、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床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等。
(3)地下水单项特征性图件(或称要素性图件):即主要反映地下水某项(有时为几项)特征的图件。如地下水等水位(压)线图及埋深图,地下水化学成分或某些离子等值线图、地下水水量(或富水性)分区图,某种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图等。
(4)应用性图件(也称利用改造规划性图件):即为解决某些与地下水有关的生产实际问题或为满足生产实际需要而编制的图件。如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分区图、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图、农田灌溉分区图、矿床疏干、堵水截流工程布置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图等。
(5)预测与管理性图性:即为满足生产需要而编制的反映地下水水量、水质、环境地质等发展趋势的预测性图件及相应的管理、防范性图件。如地下水开采动态预测图、地下水质变化预测图、矿区突水预测图、环境地质变化预测及防治图、地下水水量预测与管理图等。
编制水文地质图系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每项调查成果的图系中,实际材料图一般是必需编制的。它主要反映调查工作各工种的工作量是否达到相应的精度要求,布置是否合理,同时也是编制其他图件的基础资料。
(2)水文地质图系以平面图幅为主,也常要求编制主要方向的有代表性的剖面图,以说明某个方向或深部的水文地质变化规律,有时也需编制柱状图、立体结构图等。
(3)水文地质调查所编制的图件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的。应根据调查目的、调查阶段、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所取得资料情况等来决定应编制的具体图件。一般在小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成果中,以基础性和综合性图件为主,单项特征性图件次之,而利用、改造、规划性图件可根据需要多编制成较小比例尺的镶图,附于主图(综合水文地质图)旁侧。在较大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系中,基础性与综合性图件仍是必需的,但重点是编制专门性、单项特征性、利用改造、规划性及预测管理性图件。在专项研究或生产阶段,应重点编制单项特征性、利用改造规划性及预测和管理性图件。
(4)在同一套图系中,各图幅所表示的同一内容和基本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应一致,不能彼此矛盾。
(5)在一套图系中,主要图幅的比例尺皆应与水文地质调查的比例尺相一致。非主要图幅,可编成较小比例尺的附图或镶图。
上述各种图幅的编图原则和方法,可参阅有关规范和书籍。下面主要介绍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中的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❼ 编制矿床水文地质图系
矿区水文地质编图,目前尚无统一的原则,多是在一般性的水文地质图上,编入某些表示有关矿床充水条件与某些开采因素的内容。对同一矿区,很少见到能全面反映矿床水文地质特征、涌水和突水量预测、疏干防治水及矿区环境地质现状与预测的图件。反映这些内容的矿床水文地质图件,应是一套图系。主要图幅的比例尺与该调查阶段的比例尺相同,一些附属图幅的比例尺,视其内容和作用,可小于主要图件的比例尺。
1.综合矿床水文地质图
可编制成矿床充水条件图或矿床水文地质特征图。其内容包括:①矿体(层)、顶底板隔水层及主要充水层的层位、产状、岩性、厚度、埋深、分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②各种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的产状、分布、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③岩溶发育规律及其水文地质特性;④主要充水层的类型、水头分布、流向、补径排特征、水质类型及富水规律;⑤矿床充水水源的类型、分布、水量及水质特征;⑥主要充水通道的类型与位置。
2.专门性矿床水文地质图
可编制成一套图,如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或资料较少的矿区,也可简编成一张综合性图。
1)矿床顶底板岩性、厚度、隔透水性、主要充水层等水位(压)线及水位埋深图。它应反映出矿床(体)本身的各种特性、直接及间接充水层和隔水层的各种特征。
2)矿床开采条件及突水预测图。内容包括:井巷分布;地表环境改变区的位置、改变性质与规模,如洪水淹没矿床部位、易渗河段、降水易渗地段、塌陷范围及裂缝规模等;预测涌水量增大地段,如裂隙及岩溶强发育部位、地下水强径流带、充水水源分布区;隔水顶底板等厚线及预测可能透水部位,如变薄、尖灭地段、构造严重破坏地段等;主要断裂带涌水点位置、水量及预测突水部位;探放水线及安全矿柱留设地段。
3)矿床疏干防治水措施图。内容包括:矿床井巷分布及开采顺序;主要充水水源及通道位置;疏干方式及各种疏干工程的分布;排水方式,疏干漏斗状态及变化预测;酸性水分布地段与防治措施;堵水与截流工程的位置;安全矿柱与探水线的位置等。
4)矿区环境地质现状与预测图。内容包括:松散层厚度及岩性;岩溶及裂隙强(弱)发育地段;疏干漏斗现状及预测状态;等水位线;顶板崩落高度的预测分区和底板破坏深度分区;地表塌陷、裂缝、沉陷的现状及预测范围与幅度;陷落柱的估测位置;地表水体的变化;地表水及地上水水质污染的类型、范围及程度的现状与预测等。
前述某些图件要求的内容尚多,不易全部编入,应针对各矿区的主要问题和取得资料的情况进行编制。某些重复内容,可视具体图件要求,编入有关图幅。
3.附属性矿床水文地质图件
此类图件的内容,可依据具体矿区的需要与资料多寡而定,诸如井巷分布及主要涌水与突水点分布图、地表水体整治图、矿区地热升高及污染预测图等。前述专门性图件中的某些内容,按矿区具体情况,亦可编制成相应的附属图件。
❽ 中国环境地球化学图的编制与效果
沈效群赵举孝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
中国环境地球化学图的编制是“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区域地球化学在农业和生命科学上的应用研究》中的专题之一。区域地球化学环境与农业发展和人类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地球化学环境的研究,可探索地球化学元素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中含量的丰度。环境变化也可通过地球化学背景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加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对改善农业环境,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某些地球化学元素的丰缺,对人类的健康、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等都有着重要影响。编制环境地球化学图,研究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正是探索、了解环境变化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公开出版的地球化学图,仅有国家环保局主持的,完全以土壤数据为依据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图集》。以水系沉积物数据编制全国性地球化学图是新课题,而用水系沉积物和土壤两种数据混合编制1:1200万的小比例尺图在国内尚属首次。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收集原地质矿产部区域化探扫面的地球化学数据进行整理及各种分析处理,在图形工作站上由MAPCAD绘制全国区域地球化学彩色色块图和彩色等值线图。已编绘地球化学图的元素与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关系十分密切,有:K、Na、Ca、Mg、Cu、Zn、Mn、Mo、Fe、Cn、Ni、Co、V、Sn、Li、Ti、Al、As、Cd、Hg、Pb、F、P、B等24种元素。
一、成图数据的收集
成图数据主要来自地矿系统,作图时以1:20万国际标准分幅为单元,每一单元约有1600~2000个分析数据,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单元的成图数据。
在原地矿部没有开展工作的地区,如黑龙江、内蒙东部等森林、沼泽地区,甘肃兰州以西、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区,青海、西藏、新疆、川西、甘肃祁连山等高寒山区,藏西、黄土高原等,用国家环保局的土壤环境背景值和中国科学院土壤所的数据填补,这些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左右。环保部门的数据在每个单元上的采样点和分析数据一般仅1~5个,土壤所的数据为1~20个不等。
二、用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数据混合编图的可行性研究
在国内外,用水系沉积物或土壤数据编制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地球化学图已有不少。但单用水系沉积物数据编全国图,空白区太多;而单用土壤数据编图,因取样密度太稀,成图精度不理想。为了探讨采用两种数据混合编图的可行性,通过随机取数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与对比验证。分析表明:
1.无论大到全国,还是小到一个几万平方公里范围,24种元素在水系沉积物和土壤这两种介质中的平均含量曲线的趋势基本一致,见图1、图2。
图1全国范围内24种元素在水系沉积物和土壤中的含量对比
◆—表示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的含量;口—表示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
图2北京地区14种元素在水系沉积物和土壤中的含量对比图例同图1
2.在自然景观不同、岩性变化千差万别、采样深度、测试方法不尽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元素之间的含量变化曲线仍趋于一致。
3.在同一单元内,同一元素在两种介质中的含量值多数很相近,部分相同,极少数相差较大,即大于
图3F元素含量散布
图4土壤与水系沉积物中Fe元素含量比值曲线
4.土壤的测点越多,统计的元素含量平均值与水系沉积物越接近,相关性越好,土壤数据的可信度也越高。
5.不论是水系沉积物还是土壤采样,在原则上尽可能避开人为污染,以保证样品具有自然状态下的化学组分,从而保证采样的质量和二者的可对比性。
综上所述,在剔除极少数的土壤元素含量值后,将土壤数据与水系沉积物数据混合编图是可行的。从已编绘的地球化学图上也可以看出,在两种不同介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台阶”或有规律的色块偏移。
三、数据整理和处理
全国地球化学图的编图研究,是在收集全国40多个单位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开发研究。所以必须对收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数据按统一的数据格式进行整理。
1.统一元素的质量分数单位。其原则是尊重惯用的单位,即将Hg定为10-9,常量元素定为10-2,其余元素定为10-6。
2.以化合物方式出现的平均含量,均换算为单元素含量值。钠、钾、钙、镁、铁、铝这六种元素的土壤数据均以单元素含量出现;而原地矿部系统的数据,都以Na2O,K2O,CaO,MgO,Fe2O3,Al2O3的平均含量出现;有部分单元中的部分元素,如Mn,P,Ti等也以氧化物形式出现。根据作图需要,将以化合物方式出现的含量值换算为单元素的平均含量值,换算系数见表1。
3.将对数方式标定的平均值换算为真数值。
4.合并跨省单元的数据。全国跨省而又有数据的单元有80个左右,其中多数为跨两个省,极少数跨三个省。这些单元可能同时存在2~3个不同值的数据,必须将这些数据合并成一个,即按单元内各自所占面积的大小加权平均,加权后的平均值作为该单元的成图数据值。
表1化合物转换为单元素的换算系数
5.同一单元的同一元素含量值,如果由于数据来源不同而各异,则首先考虑选用样品数多的平均值。在没有样品数的情况下,参考周围的值来选取。
6.收集的数据中,个别数据偏离常规值的范围,在图上显示为一些突变点,则舍去不用。
7.新疆塔里木盆地和西藏高寒湖沼荒漠区,未开展任何工作,作图时按空白区对待。
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如图5。
其中坐标转换采用双纬度等积圆锥投影方式,选定中央经线为105。,标准双纬线为25°00′、47°00′,最南端纬线为18°20′。
网格化采用Kriging法进行。
色阶的分级对最后的成图有很大的影响。采用累计频率曲线分级法,即按确定的色阶数,根据平均值加减标准离差的理论值作为分级标准。这种分级方法的优点是:不同元素色区面积大致相近,并能够直观显示数据的平均值与标准离差的关系,便于对异常进行分析研究。
关于色阶分级数的确定:由于地球化学图是为农业和生命科学的应用研究服务,元素的低含量区段同样应该得到重视,因而将色阶分为11级而不是通常的7级,这样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从图上找到对应的含量值或近似值。具体的做法是从正态分布表中查出11个色阶的理论频率,分别为0.62、6.06、9.19、14.98、19.15、19.15、14.48、9.19、4.41、1.66、0.62,根据计算的某元素的平均值
为了验证1:20万一个图幅一个数据所编图的可信度,选择华南地区(9个省)部分元素的地球化学图进行比较,这些图使用原始地球化学数据(4km2网格数据)进行编绘。对比分析表明:用上述方法编绘的地球化学图能够宏观地反映环境地球化学场的特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图5数据处理流程
四、应用研究
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70年代以来,国内相继出版了“地方病与环境图集”、“恶性肿瘤地图集”等,在这些书中引用了大量事例来说明某些疾病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提出现在急需与之相适应的地球化学图集。表2列出了某些元素的丰缺可能引发的疾病。
表2某些元素丰缺可能引发的疾病
据1974~1976年有关疾病的调查资料表明,某地区为肝脏和肾脏病、中枢神经性疾病高发区,而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是汞和铅含量高的地区,其中土壤中汞元素的含量比全国平均含量高出数百倍。从地质上分析,此地有一大断裂,为变质岩、玄武岩出露地区,也是铜、铅、锌、汞等元素的成矿带。
专家认为甲基汞能使末梢神经的神经细胞发生强烈变性和感觉障碍,同时由于肝脏和肾脏对汞有解毒功能,当人体内汞元素含量超出人体自身调节适应范围时,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
另外,从硒元素图上看,由云南经四川、陕西、河北到黑龙江为缺硒地带,而这一带也正是我国克山病、大骨节病的高发区。经有关专家病理试验证实,克山病与缺硒有关。大骨节病是否与缺硒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土壤中某些元素的丰缺也会对农作物产生影响。例如,锌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缺锌使植物叶片失绿,光合作用减弱,植株矮小,产量降低。施锌肥可使棉花增产7%,水稻增产28%。但是锌元素过量,则会伤害植物根系,甚至使叶子卷曲、茎轴枯死。由此可见,进行农牧业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到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
五、结束语
编制全国性地球化学图是个新课题,通过不断探索、总结,最终编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
在工作中,收集了全国跨地区、跨部门的数万地球化学数据,把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汇集起来加以利用,不仅为促进农牧业发展和增进人体健康的综合研究提供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和直观的图像,也可供其它领域参考应用。同时,积累总结了编制全国性小比例尺地球化学图的经验,为开展类似工作奠定了基础。
21世纪,环境与健康将成为最受重视的问题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研究人员提供更详尽、更丰富的信息资料,今后应加强大比例尺的、针对性强的专业地球化学图集的编制工作,如全国或地区范围的农业森林、土壤与成壤岩石地球化学图集和区域地球化学图集等,力争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地质部.区域化探全国扫面工作方法若干规定.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图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林年丰编著.医学环境地球化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廖自基编著.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及生物效应.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THE COMPILATION TECHNIQUE OF THE 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MAP OF CHINA AND ITS EFFECT
Shen Xiaoqun Zhao Juxiao
(Aero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Sensing Center,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mpilation proc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Map of China. It i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a reasonable compilation scheme is put forward,in which the analyses of stream sediments serve as the principal data,and the data of soil are used to fill in the blank areas.The feasibility test shows this technique to be fairly satisfactory.
❾ 中国地质图使用的是什么坐标系希望有详细点的答案,谢谢。
地理坐标系
❿ 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的区别是什么
地质图是把地质信息按一定的图例和比例尺标绘在地形图上的图件。在地质科学研回究中,地质答图件是直观地表示各种地质作用、地质现象和矿产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发展演化与分布的客观规律及特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从1958年到1981年间,在地质部统一部署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通力合作,陆续编制出一系列全国性及区域性综合地质、矿产图件(包括挂图和图案)以及亚洲地质图,并编纂了相应的说明书。论文和专著。其中影响较大的图件16种,共341幅,说明书、专著、论文等163册,共1250余万字。分阶段地完成了“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项目的研究工作。
这一整套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地质矿产研究水平,加深了对我国地质、矿产特征及其规律的认识;发展了我国地质科学,丰富了世界地质科学理论;为中国地质矿产工作、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地质资料;开展了国际交往,提高了我国国际声誉。1976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展览会上,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和1:500万《亚洲地质图》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一致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