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迁往河南
⑴ 中国地质大学在河南招三本吗
中国地质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高考是招一本的,不存在三本批次,所以自然是不招收河南三本的
⑵ 中国地质大怎么样
中国地质大学在地质方面很厉害,以你的分数读中国地质大学应该没问题。如果有兴趣可以读珠宝鉴定专业,这个目前比较好就业!
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在还在河南收美术艺考生吗
根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美术专业招生录取办法,不对河南招生。
⑷ 当时中科大,中国地质大学河南为什么不要
当时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口粮指标,下放到某个省的大学要占用这个省的口粮指标,河南人口那么多,自己的粮食都比较紧张,再来一个大学,口粮指标要重新分配
⑸ 1990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什么由邯郸迁往河南郑州
据说是当时学校要扩大规模,向邯郸市要求批地,但当时邯郸市的领导鼠目寸光,只批了50亩地。郑州听说后批了2000亩地,结果学校就迁到郑州了。现在邯郸市里的原华北水利水电已经划归河北工程大学了。
⑹ 河南要建国际性高水平大学是真的吗
中国科技大学迁河南流产的真实原因1969年,有意迁往河南的中国科技大学遭遇河南当局的冷淡,时为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曾任党中央副主席和军委副主席)却主动要去了这所名校。历史很有讽刺性,李德生的故乡就是河南。从此后,中科大成为安徽的骄傲和机会,河南则因此而后悔、痛楚,经年不绝。一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根据形势,中央决定进行“战备疏散”,中国科技大学被国务院科教组列入北京十三所下迁高校之中。据时为中科大革委会常委之一的蔡有智教授回忆,“九月下旬,分两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疏散地址。沙市有科学院的干校,河南组带有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给河南省的亲笔信。我是去河南组的成员,因为带有刘西尧同志的亲笔信,我们受到了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他让我们去南阳地区看看,在谈话中我们意识到他们对科大来河南不大积极。我们在南阳周边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地区的同志说: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两组选址人员回到北京,都表示这两地没有条件,不能去。接着又派两组,一组去江西,一组去安徽。我是去江西组的成员,到江西省后,省里明确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选址的同志在宣城地区看了以后也觉得不行。在这两组人员还没回到北京时就接到了定点安徽省安庆市的通知。”其间,是安徽的领导人李德生迅速行动,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庆。由于安庆条件太差,中科大不愿去,李德生又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中科大。另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记载,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改为安徽安庆。从刘西尧专函河南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大学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当南阳籍的建筑大师杨廷宝在主持规划中科大合肥校园时,我想,他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后来,中科大多次想迁回北京,毕竟它要依托中科院学,但安徽省一直极力挽留,就没有走成。安徽省还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跃而为科教名城。安徽现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而河南连更低级别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没有。无独有偶,中国地质大学曾要落户河南平顶山,也被河南错失。二河南错失中国科技大学的后悔只在表层、显意识里。河南的小农思维是在骨子里,不自觉的,不那么容易改掉。在错失中科大十年后的改革开放之初,举国凋敝,各省高教实力差距不大。但随后的河南既没有争到国家投入,也没有自己大力建设,被兄弟省份远远甩下。小省山西现有八个学校可以培养博士,黑龙江有十一个,而大省河南只有五个。我们真的重视教育了吗?当中科大在大力扩张建设新校区时,河南大学的2000亩老校园则被挤兑的只剩下八百亩,而人数却涨了好几倍。我们在精神上有境界吗?2000年,河南提出加快发展河南大学,坚决破除小农意识,却只给三校合并的新河大拨地1800亩建设新校区。以至于教育部长陈至立都说,这能容纳下几万人吗?以至于现在要跨过大马路再建新新校区。而同期的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新校区征地一万亩,人家要为一千万临沂儿女圆大学梦。我们在视野上有眼光吗?湖南师范大学整合医专、省人民医院、解放军医院,建设医科。南华大学整合中央科研院所,山东科技大学跨市合并,迅速做大。陕西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学院将新校区建在省会,异地学,摆脱地理局限。这才是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反观自身,我们在思维上有创新吗?中国科技大学八十年代就在合肥市第一个装上了暖气,先生后师。食堂伙食是工作的重点,书记校长亲自抓。学校最好的建筑是教学楼,寝室里可以彻夜用电。因此成就了科大八十年代的辉煌。而我们河南高校呢,都21世纪新校区了,图书馆还没有行政楼大,食堂伙食被千夫所指,寝室连阳台都不设。我们在体制上有优势吗?
⑺ 北京和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有什么关系
现在没有关系了,去年2个学校就分开了独立办学。结果整个地大的实力大大下降。自己学校的事情还是清楚的!
⑻ 我就纳闷了,河南为什么没有好大学
多重因素造成。政府,地方经济财政,历史背景,民众对高等教育态度等等。看一下下面这篇文章,就会知道我们堂堂人口超亿的河南在全国各地高校中的尴尬。 中科大与河南,往事不如烟。1969年,有意迁往河南的中国科技大学遭遇河南当局的冷淡,时为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却主动要去了这所名校。历史很有讽刺性,李德生的故乡就是河南。从此后,中科大成为安徽的骄傲和机会,河南则因此而后悔、痛楚,经年不绝。
一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根据形势,中央决定进行“战备疏散”,中国科技大学被国务院科教组列入北京十三所下迁高校之中。据时为中科大革委会常委之一的蔡有智教授回忆,“九月下旬,分两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疏散地址。沙市有科学院的干校,河南组带有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给河南省的亲笔信。我是去河南组的成员,因为带有刘西尧同志的亲笔信,我们受到了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他让我们去南阳地区看看,在谈话中我们意识到他们对科大来河南不大积极。我们在南阳周边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地区的同志说: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两组选址人员回到北京,都表示这两地没有条件,不能去。接着又派两组,一组去江西,一组去安徽。我是去江西组的成员,到江西省后,省里明确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选址的同志在宣城地区看了以后也觉得不行。在这两组人员还没回到北京时就接到了定点安徽省安庆市的通知。”其间,是安徽的领导人李德生迅速行动,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庆,由于安庆条件太差,中科大不愿去,李德生又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中科大。
? 另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记载,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改为安徽安庆。从刘西尧专函河南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大学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当南阳籍的建筑大师杨廷宝在主持规划中科大合肥校园时,我想,他的心里一定不好受。
后来,中科大多次想迁回北京,毕竟它要依托中科院办学,但安徽省一直极力挽留,就没有走成。安徽省还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跃而为科教名城。安徽现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而河南连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没有。
无独有偶,中国地质大学曾想落户河南平顶山,也被河南错失。
二
河南错失中国科技大学的后悔只在表层、显意识里。河南的小农思维是在骨子里,不自觉的,不那么容易改掉。
在错失中科大十年后的改革开放之初,满目疮痍,各省高教实力差距不大。但随后的河南既没有争到国家投资,也没有加快发展速度,被兄弟省份远远甩下。小省山西现有八个学校可以培养博士,黑龙江有十一个,而大省河南只有五个。河南的教育投入与河南的GDP相称吗?河南重视教育了吗?
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要迁址到什么位置
地大新校区距离地大老校区27公里,在武汉和鄂州的交界处,非常非常偏僻,交通很回不方便。答要搬去的学院是材化学院、环境学院、机电学院、信工学院、计算机学院,经管学院。2018年底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
那里没有通车,公交下车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