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纳米材料研究所
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表面工程研究所研究生怎么样
学弟学妹们,千万别掉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表面工程技术研究所这个大大大大的内坑里了,我已容经从这儿毕业,被坑死了,当年调剂到这我都后悔后悔后悔死了。听我细细给你讲讲原因:
(1)老师坑爹。导师逼的很紧,就是为了给他们干活,帮他们造数据发文章,而且不给发劳务费,北京有色院、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每个月给800的劳务费,而这儿就没发过劳务费,纯粹白白干活还不讨好,天天看老师眼色,项目经费全部都让老师吃了;
(2)就业无望。知道吗?这儿很多都是搞磨损的,老师都是偏机械人做材料,在地质大学名不正言不顺,毕业企业来地质大学招聘都不要材料的,已毕业的和未毕业的学生的工作都还没有着落;
(3)科研设备极度短缺。知道吗?表面工程研究所老师搞材料,连分析测试设备都没有,都是把学生使唤得像狗一样各个学校跑找分析测试设备,可想而知,工作量有多大,有多麻烦,即使把你命搭上导师还觉得你没有努力让他满意。
说了这么多,听人劝得一半,后来人要好好了解前车之鉴。多余的话不说了,大家好之为之吧……
② 西南科技大学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
西南科技大学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为原国家建材局1993年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非金属矿物材料应用基础理论、分析测试、加工技术及开发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研究所设2个研究室:矿物晶体化学与矿物功能材料研究室、环境矿物材料与工程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6 人。
矿物材料与应用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金属矿物应用基础研究、物理化学性能研究、加工工艺与制备技术研究等。涉及矿物粉体材料、生态环境矿物材料、矿物材料的生物作用、功能矿物材料、纳米矿物材料、生物矿物学、合成矿物材料、非金属矿开发与利用等多个领域。主要研究特色是以矿物晶体化学、应用矿物学和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现代分析测试研究方法,将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国民经济需要相结合,从非金属矿产的优良物理化学性能和应用出发,深层次地研究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应用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从适用国民经济对非金属矿产资源和性能的要求出发,研究非金属矿物的应用特性及其提纯、改性、改型、纳米化等功能化处理与加工方法;从而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提供优异性能的矿物材料研究和加工工艺技术成果。
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有着长期非金属矿教学、科研经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万朴教授的带领下,提出了非金属矿开发过程中的“地质体综合利用”、“非金属矿物材料”等研究思想,提出了“非金属矿物超细效应”、“纳米矿物材料”、“生态环境矿物材料”、“矿物材料工程”等新概念。与中国地质大学等兄弟院校合作在全国率先培养出应用矿物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并创立、开办了“矿物岩石材料”本专科专业。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专业建设经验在全国有关地质院校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为矿物岩石材料学这一新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从非金属矿物和岩石的优良理化性能研究入手,在高岭石、蛇纹石及尾矿、蛇纹石石棉、水镁石、蛭石、云母、凹凸棒石粘土、海泡石粘土、膨润土、煅烧高岭土、重质碳酸钙等典型非金属矿物岩石的应用矿物学及其深层次开发加工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系列成果,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利用的理论研究体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研究所建设了研究型实验室:包括应用矿物实验室、环境矿物材料实验室、粉体材料与工程实验室及矿物粉尘/(生物)系统实验室。学校设有分析测试中心、非金属矿加工实验室、矿物材料(制品)检测实验室等。
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以应用矿物学研究、非金属矿产开发与矿物材料研究为突出特色,推进非金属矿产为主的矿产普查、勘探、开发,与国民经济更广泛领域相结合,促进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高附加值非金属矿物材料制品,这对建立资源集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推进非金属矿产开发与矿物材料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建立矿物材料学科体系及非金属矿物材料的深度开发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 邮编:621010
电话:(0816) 2419276 传真:(0816) 2419196
邮箱: [email protected] 负责人:万朴(所长) 彭同江(常务副所长)
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材料科学系,始建于1993年,1999年发展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2个、硕士点5个、工程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矿物岩石材料开发应用国家专业实验室挂靠学院。
学院注重师资建设,通过引进人才和在职培养,师资结构日趋合理,实力不断增强。师资队伍中,不仅有我国实验岩石、工业岩石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一批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
学院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以矿物材料(非金属矿资源利用)为特色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经过十年发展,已形成了矿物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陶瓷与耐火材料、多孔材料、纳米矿物材料、矿山尾矿资源化应用、环境矿物材料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十余项,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学院在教学方面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连续两届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都由我院教师代表学校参加并获奖,学院连续六年获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在“211工程”的有力支持下,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得到迅速改善,基础教学实验室已通过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合格实验室评估,物理实验室建成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矿物岩石开发应用国家专业实验室的各项建设也已取得重要进展。
矿物材料是我校重点发展的特色学科之一,是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五大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教改革和“211工程”建设的深入,材料学院必将在我国材料科学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应用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010) 82322972 传真:82322974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dept.cugb.e.cn/clxy/index.asp
负责人:廖立兵(院长)
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科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培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工程技术和科研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创造性、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四年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及其它高新技术材料科学(重点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和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设计、性能检测、应用和产品质量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研究、设计、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以及从事工业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础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及材料复合的基础理论;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方法与技术; 2、掌握材料结构和性能研究的基础理论和现代方法,具有改进材料性能、开发新材料、正确选用原材料及设备并进行工艺设计的能力; 3、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工业生产过程和设备、生产工艺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机、电、微型机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制品的工业生产、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 5、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专业主干课: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固体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概论、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工艺学、技术陶瓷导论、现代测试技术、结晶学与矿物学通论、工业矿物与岩石、材料科学前缘与工程设计、纳米材料、复合材料学、材料复合新技术、无机材料显微结构、人工晶体材料、艺术陶瓷、特种玻璃、特种耐火材料、新型装饰材料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材料研究系列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去向:学生毕业后能在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结构与性能表征、新材料的设计、研发与应用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技术改造、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哪些不错的教授
作为马院同学,来回答一下我接触过的地大优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个门类的文科老师基本集中在马院哦~)
严世雄老师,曾经教过我们伦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造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师非常的和善,对同学总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么问题或者说疑惑,严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勇于和他交流。他还提倡学生要敢于质疑、勤于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进步。可以说,他手下的学生总是能从他那儿获益良多。
⑥ 中国地质类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谁知道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北京)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6.中国海洋大学(原山大地矿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武警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轻工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并入中国盐业总公司。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
宜昌地质研究所(宜昌地调中心)
成都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调中心)
西安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地质资料馆)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
勘探技术研究所
探矿工艺研究所
探矿工程研究所
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各省市区地质勘查局(组建地质调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质系统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划归中国石化集团。
二、冶金地勘系统(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成立于2001年。
中国冶勘总局一局(华北局):燕郊: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从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分出):原编制为:一队:迁安;二队:衢州;515队:秦皇岛;516队:宣化;518队:邯郸;520队:邢台;522队:唐山;物探队:滦县;水文队: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矿技术研究所:燕郊;测绘大队:燕郊;建筑规划设计院:职工医院:二级甲等;子弟学校:
中国冶勘总局二局(原华东局606队):福州:第二地质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
中国冶勘总局三局:太原:311队、312队、314队、316队、地勘院、岩土总公司。
中国冶勘总局山东局:济南:2个专业公司,4个综合地质队、2个专业地质队、2个勘查院、1个测试中心和1所高级技工学校:山东正元资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质勘查院(乌鲁木齐,外派单位)、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冶勘总局中南局:武汉,分布在湖北、湖南、广西三省八市:603队:大冶;604队:孝昌; 605队:襄樊;606队:黄石;607队:宜都;608队:黄石;609队:黄石;水文队:黄陂。
中国冶勘总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质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质调查所);五队(酒泉);六队(汉中);乌鲁木齐地质调查所。
中国冶勘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国内三大航空物探队伍之一。
中国冶勘总局遥感技术应用中心:北京
中国冶勘总局昆明地质调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质调查所。
中国冶勘总局广州地质调查所:广州
四川省(西南)、辽宁省(东北)冶金地质勘查局和冶金华东地质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统(即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总部原涿州,现迁北京丰台。
江苏煤炭地质局:常州,勘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物测队、机械研制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苏长江机械化基础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质局:杭州,浙江华厦工程勘察院,浙江华厦建筑基础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测绘院等。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新市镇,152地质队、201地质队、202地质队和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广西煤炭地质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质局:武汉,125队、182队、物探测量队、地质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质局:西宁,105勘探队、132勘探队、物测队、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郸,119勘探队、129勘探队、173勘探队、物测队、科教中心、地质勘查院、技术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机械研制中心,建筑工程公司,地质制图印刷中心。
水文地质局:邯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院、四个水文地质队和物探、基础工程、机电安装、物资供应、地能空调、污水治理等六个专业公司。
航测遥感局:西安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
煤炭资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干部学校(党校) :涿州
中煤地质报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内蒙古、东北(沈阳)、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新疆煤田地质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统(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
核地勘队伍组建于1955年,现有6个地区性地质局、52个地质大队以及研究院所、工厂、医院等90个县团级以上企事业单位,分布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为其业务支撑单位,以6个地区核地质研究所为主体,组建6个核工业地质调查分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16大队、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08大队、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3大队作为专业勘查队伍。
6个地质局所在省的48个地勘单位,以省为单元,整体属地化,组建辽宁省(东北)、江西省(华东)、湖南省(中南)、广东省(华南、由韶关迁花都)、四川省(西南)、陕西省(西北)核工业地质局,其余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个单位属地化后(组建了河南省(信阳,原308大队)、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等4个核工业地质局),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勘查总局)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有色地调中心):成立于2001年,北京地质调查所、桂林地质调查所、新疆地质调查所、地质资料馆、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资环):成立于2003年,北京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遥感中心、北京测绘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测绘公司。
19个地质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天津市地质调查总院,含河北):原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下辖514队(承德)、517队(石家庄)、519队(保定)、地质四队(秦皇岛)、普查大队(燕郊)、核工业247队(宝坻,原属核工业东北地质局)等六个地质队和一所职工大学(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设有天津市地质勘查总院、地质研究所。
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
辽宁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黑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下辖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队(镇江)、研究所(南京)、测绘院(镇江)、矿产开发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绍兴)
江西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广西有色地质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西安,属陕西省正厅级事业单位,有12二级单位,分布于西安、临潼、咸阳、宝鸡、汉中、商洛等地)
甘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统(原化工部地质矿山局)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明达化工矿业总公司):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16家地质勘查院(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阿城)、江苏(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钾盐地质)、河南、山东、湖北(荆州)、湖南、广西、贵州(遵义南白)、云南、陕西)、1家地质研究院(化工地质调查总院(地质研究总院))、1家职工医院。辽宁省(锦州)、安徽省(马鞍山向山)、广东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彭州军乐)等4家已下放。
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建材地调中心):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地质公司,辖26个各省、市、区总队,现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九、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原为成立于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后总部迁涿州,2004年更现名。
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高碑店,原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质矿产所属石油地质单位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质局改称石油局,2000年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
华北石油(地质)局:郑州
东北石油(地质)局:长春
华东石油(地质)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质)局:长沙。
西南石油(地质)局:成都,地质勘察总公司
西北石油(地质)局:乌鲁木齐
上海海洋石油(调查)局:
广州海洋石油(调查)局:2001年划归中国地址调查局。
十二、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十三、中国盐业总公司:中盐勘察设计院(前身是轻工业部盐业勘探队):长沙
总之,地质专业还不错,本人也是学地质勘查的。还有疑问,加一下人人网的“地质”公共主页,相信里面的东西会对你有帮助
⑦ 材料学大学排名
中国抄材料学学科的大学排名袭,最新排名前十名如下:
1 、北京科技大学
2 、清华大学
3 、西北工业大学
4 、浙江大学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6、 四川大学
7 、华南理工大学
8 、上海交通大学
9 、天津大学
10、武汉理工大学
⑧ 中科院所有的研究所所在地
北京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力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遥感应用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遥感卫星地面站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科学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系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 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国家科学图书馆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微电子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电研究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苏州纳米技术与仿生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城市环境研究所
上海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南京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武汉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汉植物园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
沈阳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长春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西安
国家授时中心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地球环境研究所
兰州
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青海盐湖研究所
兰州地质研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昆明
云南天文台 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广州
广州化学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 华南植物园
广州能源研究所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成都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新疆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天文站
其他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⑨ 中国科学院纳米能源所与中国地质大学比较
中科院好点 考上难度比地大稍大 地大的纳米材料也很不错
⑩ 中国地质大学到底有几个 位置在哪
中国地质大学有两个,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中国地质大学简称地大,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体,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地学系以及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校的地质、工程等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于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时期外迁。1975年整体迁至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进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学校协议。
(10)中国地质大学纳米材料研究所扩展阅读
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该校拥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涵盖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3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点,116个硕士学位二级授权点。
13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59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领域和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
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科建设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排名第三,海洋学科排名第五;另有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二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