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博物馆吕林素
⑴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介绍
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国家级地质学博物馆,成立于1916年。中国地质内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容,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⑵ 中国地质博物馆长贾跃明是哪里人
江西省高安市人
⑶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前言
本规程为了适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本整理规范化而编制,目的是为了统一标本保存方式,充分保护标本及便于利用,为标本对比研究和进一步挖掘科技科普信息,以及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该规程对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保存前的准备、对保存容器及库房的要求、保存步骤进行了规定。
本规程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地质博物馆。
本规程起草人:杨良锋,吕林素,王月文,章西焕,笪沪增。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标本的保存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标本的保存工作,是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标本保存工作的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GB2808—19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戈定夷,田慧新,曾若谷.矿物学简明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潘兆橹.结晶学及矿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王濮,潘兆橹,翁玲宝等.系统矿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a.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sulphides and allied minerals):为金属元素与硫(S)、硒(Se)、碲(Te)、砷(As)、锑(Sb)和铋(Bi)的天然化合物,其中以硫化物为主。
b.本规程所提到的“标本”均指“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标本”。
4 准备
4.1 工具
4.1.1 标本编号工具
——白油漆(含刷子):用于涂漆编号。
——胶布:用于贴胶布编号。
——编号笔:用于在油漆(或胶布)上编号。
——墨汁、小钢笔尖、毛刷、錾子。
4.1.2 标本包装材料
——玻璃瓶:主要用于细小或松散的矿物标本。应事先刷上白漆或贴好胶布,以便在上面注明数字及标本名称等。
——绢纸、海绵和棉花:包装材料,避免矿物原始晶体受到损坏,亦可作为细小完整晶体的包装用。
4.1.3 相关资料装封材料
档案袋:用于装封与标本相关的原始资料。
4.1.4 运输工具
手推车、人形梯子、铲车:用于库房内标本的入库及挪位时的运输。
5 对保存容器及库房的要求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一般在地表常温氧化条件下容易氧化,因其种类繁多,本着有序储存的原则,对其保存的容器及库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分类存储:根据矿物学的学科分类方案,将每一类标本均储存在库房的一个独立的区域,如一个或几个抽屉(或柜子、架子)中。
b.存藏环境:库房内需要通风,避免湿度和温度变化过大,最好能保持恒温恒湿(温度15~25℃;相对湿度为45%~65%)。存放标本的柜子或抽屉密封性能要好;在库房储存时,除了室内正常照明外,不宜长时间直接用灯光照射标本;如必须用灯光照明的,务必使用冷光源(如光导纤维)。
库房内必须配备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紫外线)、防震、防空气污染和报警等设备或措施。库内及其附近应保持整洁,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标本安全的物品。对于一级藏品、保密性藏品、经济价值贵重的藏品,要设立专库或专柜,重点保管。
6 保存步骤
6.1 总则
由于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中大部分(特别是晶体类)标本性脆,容易受损坏,在取放标本时要加倍小心,防止损坏标本和丢失标本碎片。在标本存放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轻拿、轻放,防止磕碰、挤压。
6.2 保存步骤
硫化物标本的保存步骤如下:
1)核对标本登记单(记录标本基本情况的原始记录)内容与实际标本情况是否吻合。如果没有原始标签,则填写原始标签(格式见附录A)。
2)涂漆编号。根据本单位库存需要,按库存标本编码序列,对标本进行编号(即标本的保存编号)。
3)填写标本入库单(格式见附录B)。
4)检查标本是否需要整理、清洗、修复、加固;若需要,则根据《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进行整理、清洗、修复、加固。
5)根据标本的类别准备所需的包装材料、保存器具及库存位置。
6)本着轻拿轻放的原则,将原始标签随标本包装好、装入器具,最后放入相应的库存位置(相应的柜子),最后将标本存放的位置落在标签登记账或卡片、光盘上,以便查找(如存放标本柜子中的资料格中,或集中存放资料的资料柜中)。
7)若标本需要照明,请用冷光源,如光导纤维灯等。
8)关闭柜子及库房大门。
6.3 出、入库
标本出、入库房必须办理出库、归库手续。严守库房机密,建立《库房日记》。非库房管理人员未经主管副馆长、馆长或藏品保管部门负责人许可,不得进入库房。经许可者可由库房管理人员陪同入库,库房一般不接待参观。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原始标签
表A.1 原始标签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标本馆藏信息著录卡片
表B.1 标本馆藏信息著录卡片
⑷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展厅概况
中国地质博物馆主馆共有大楼6层,总高约36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70米,建筑面积近11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稳重大方。
展区布局图
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厅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玉厅、史前生物厅等六个部分,面积共2500平方米,另有临时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 地球厅以动力为主线,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
相对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更加宏观壮丽,它们主要是使地壳上升、增厚,形成许多巨大雄传的高山峻岭,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则比较和缓,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种壮美的山川地貌。 宝石厅展示宝石、玉石、有机宝石、贵金属等材料及其成品,并融入宝石鉴定、宝石鉴赏、宝石琢型、宝石评价、宝石成因、宝石微观世界、宝石分布、宝石开采、宝石加工、首饰镶嵌、人工改善宝石与人工宝石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宝石文化等知识点和兴趣点。
宝石厅以单晶宝石和玉石为主,并以天然宝石与人工宝石对比展示,以便鉴别市场上常见的相似的宝石。
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气、通灵、高档的展具作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随每期主题的变换进行不定期的调换。 矿物岩石厅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情况、自然界种类繁多千资百态的矿物岩石、代表性矿物岩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们使用的特性。
观众在欣赏各种精美奇特的矿物岩石展品时,通过交互式展览和虚拟展出部分,可参与对一些矿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获得相关知识。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厅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从空间布局上,整个展厅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序厅,包括了一面艺术化的化石精品墙、一个可以互动操作的多媒体展具——简明生物分类查询系统,及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介绍。
第二部分是该展厅的主要陈列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单元——生物大爆发;第三单元——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第四单元——脊椎动物的出现;第五单元——生物登陆;第六单元——生物大绝灭;第七单元——恐龙与鸟类;第八单元——哺乳动物与人类;此外,在该展厅的南过道,还陈列了鱼龙、中国安琪龙、翼龙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一个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展具。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宝石学和博物馆学的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在早期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以及辽西热河生物群等研究领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统精美的宝石陈列,独到的宝石研究成果,持续的社会推广活动,带动和引导了当代中国宝石科学研究、知识普及和市场消费。
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按照地球圈层结构布局的基本陈列,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去认识地学空间。
⑸ 关于辐射的问题
宝石是很多人喜欢的装饰物品,但最近流传着有些宝石存在辐射,对身体有害一说,使一些人犹豫着是否要摘掉身上的宝石饰品。其实,人体自身有一定的抗辐射能力,只要辐射值不超过人体的抗辐射范围就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天然宝石的辐射值远远低于人体抗辐射的最低值,所以完全可以消除顾虑放心佩戴。
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副研究员吕林素和笪沪增,他们说,像钻石、红(蓝)宝石、猫眼、水晶、祖母绿、锆石,以及现在比较流行的碧玺,还有玉,如翡翠、软玉(和田玉),以及珍珠、珊瑚、琥珀等,这些天然的矿物和岩石,放射性元素含量并不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佩戴宝石对身体还有一定的益处,比如水晶和碧玺等。天然水晶具有压电效应,佩戴水晶饰品可产生微弱电磁场,能够稳定情绪,增强人的应变能力。碧玺又称电气石,具有压电性和热电性,可以产生负离子调整身体平衡,并能与身体发生谐振,从而使各项生理机能协调运转。长期佩戴宝石可使一些有益微量元素浸润人体,起到保健作用。
虽然大部分天然宝石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但是两位副研究员提醒说,个别天然宝石如天然低型绿色锆石以及人工辐照改色宝石如改色托帕石(或蓝黄玉),若没有过半衰期,就会带有放射性,佩戴它们,则会损害人体。所以,一定要到正规的商店购买宝石饰品,最好不要佩戴带有放射性的宝石饰品。
专家解读
宝石有辐射但已无危害
那么珠宝当中真的有放射性吗?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国家注册珠宝质检师赵茜告诉记者:“珠宝的放射性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宝石在漫长的地壳生成过程中和它旁边的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共同生长;另一种情况就是,人们为了得到漂亮的颜色对某些宝石进行辐照处理。但是,我们现在开采出来的宝石都是经过亿万年的地壳变化之后的,它的放射性早已衰变得已经不具有危害性了。另一种人工辐照的情况,能进行这种操作的都是正规的厂家,他们在辐照后都会静置一段时间,然后才上市销售,这类宝石的辐射性已经对人体没有危害了。”
这些宝石有辐射
1:锆石(天然锆石,不是合成立方氧化锆):低型锆石有较严重的辐射,能够对人体造成损害。但是,因为低型锆的颜色很漂亮,所以,也有少数商家经营。
2:辐射改色蓝黄玉(又叫托帕石和黄宝石):虽然叫“辐射改色蓝黄玉”,可是其中的辐射含量对人体够不成伤害。
3:夜明珠(是指用磷光粉泡过的萤石球):虽然夜明珠的确是萤石,但是,目前有很多商人用普通的、没有磷光的萤石,通过用磷光粉泡,来使之有磷光。这种假的萤石球,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⑹ 中国地质博物馆鉴定证书
图5-9 中国地质博物馆宝石鉴定证书
(引自李兆聪,2005)
⑺ 中国地质博物馆附近有什么名人故居
西四北三条,京剧大师程砚秋故居
西四北五条,北洋军阀首领张宗昌宅
西四北五条,旧门牌1号,图书馆学家傅增湘故居
⑻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历任馆长
任职时间馆长馆名1916 丁文江 地质矿产博物馆 1917-1919 翁文灏 地质矿产陈列馆 1920-1924 安特生 1925-1927 卢祖荫(代) 1928 卢祖荫 1929-1934 徐光熙 1935 盛莘夫 谢家荣(兼) 南
京
地
质
矿
产
陈
列
馆 北
平
地
质
矿
产
陈
列
馆 1936 1937 杨钟健(兼) 1938 裴文中(兼) 1939 1940 1941 李岐山(兼)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1949 侯德封 高平(兼) 1950-1954 高振西 全国地质陈列馆下辖南京地质陈列馆和北京地质陈列馆 1955-1957 全国地质陈列馆 1958 地质部地质博物馆 1959-1965 冯志爽(兼) 1966-1972 王子麟(代) 地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
(简称“双革”)展览办公室 1973-1978 和吉甫(代) 1979-1980 地质部地质博物馆 1981 刘涌泉 1982-1983 地质矿产部地质博物馆 1984-1985 黄正之(代) 1986-1987 中国地质博物馆 1988-1994 邢裕盛 1995-1999 季 强 2000-2006 程利伟 2006-2008 刘随臣 2009-今 贾跃明
⑼ 中国地质博物馆用是不是凭证件买门票进入
是的,凭身份证购买门票
老年人,残疾人,军人等凭证件免门票进入
9点开馆,16点停止售票
⑽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分馆概况
黄果树奇石馆:位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于2010年6月15日开馆,2012年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黄果树馆”。截至2013年,馆藏标本1500余件。化石类藏品中有蜚声海内外的三叠纪时期的鱼龙、幻龙、贵州龙、海百合、真颌鱼、龙鱼等;岩石类有代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硅质岩、钙质岩、沉积岩、交织岩等;矿石类有极具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的辰砂、雄黄、雌黄、水晶、萤石、方解石、孔雀石、绿松石、蓝铜矿、褐铁矿、辉锑矿等。
本溪地质博物馆:座落在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本溪水洞景区内,占地面积为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80平方米。馆内陈列了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史前地质遗迹,国家级珍贵标本30余件,珍稀标本3300余件,其中金刚山义县翼龙、本溪甲龙、马氏燕鸟吃鱼等系世界唯一的化石标本;中华龙鸟、尾羽鸟也是世界仅有的几块当中最精美的标本:幻龙、鱼龙和海百合、群龟、九龙壁等化石标本乃是化石中的珍稀精品。热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几乎涵盖了脊椎动物的所有门类,尤其是早期鸟类化石,带羽毛的恐龙、奇特的水生蜥、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等珍稀国宝级的化石,是本溪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宜州化石馆:创建于1994年,是辽宁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馆,1996年被接收为中国地质博物馆辽西分馆。宜州化石馆相继被评为“全国石文化事业先进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基地”、“辽宁省科普基地”、“锦州市科普基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实习基地”等等,并在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AA级旅游景点”。
中华恐龙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分馆):位于常州新北区汉江路1号的中华恐龙园内,是国土资源部和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项目。馆内运用多项现代技术,并通过生态模拟的环境设计,展示恐龙这一古生物产生、发展、演化直至灭绝的过程,旨在弘扬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新自然观,是寓教于旅游体验之中的新型科学殿堂。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江西分馆):其前身是1927年“江西矿业调查所”的“江西地质矿产标本室”和1935年李四光教授创立的“庐山地质馆”。新建的江西省地质博物馆于2006年2月27日正式开馆。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分为地学科普展区、江西矿产资源及应用展区、江西地质环境展区、江西省地矿局展区、宝玉石观赏石展区五个部分,面积近600平方米,拥有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矿石、宝玉石观赏石等各类藏品近2000件。
中国地质博物馆西峡分馆:前身是西峡恐龙蛋化石博物馆,始建于2000年10月,占地3500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 中国地质博物馆西峡分馆,以恐龙文化为主题,展示了西峡境内出土的各类恐龙蛋化石精品和国内外恐龙蛋化石、骨骼化石标本,是一个集科研、科考、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地质博物馆。
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5月15日起开放,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房山分馆,位于房山区长沟镇,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91.65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2010年7月31日正式挂牌,是一座集科普、娱乐、观光、休闲于一体,将自然科学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的大型综合博物馆,是中国第五座恐龙博物馆,也是一座集保护区和展览馆于一身的园中馆,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位于烟台市莱山区国际植物艺术博览苑用地西侧,北靠黄海、西临游艇中心和大型度假村、南接滨海路。景观设计面积约 7.9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