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工程地质勘探实例

工程地质勘探实例

发布时间: 2021-02-20 12:34:38

『壹』 谁知道“工程物探”专业是做什么的最好能举个例子。它跟工程测量专业差距大不大

“工程物探”专业即 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解决土木工程勘察中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简称工程物探。它是以研究地下物理场(如重力场、电场等)为基础的。不同的地质体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地下物理场的分布规律。通过观测、分析和研究这些物理场,并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可判断与工程勘察有关的地质构造问题。
http://ke..com/view/956869.html

“工程测量”在测绘界,人们把工程建设中的所有测绘工作统称为工程测量。实际上它包括在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它是直接为各项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安装、竣工、监测以及营运管理等一系列工程工序服务的。
http://ke..com/view/300773.htm

两者不同吧,(*^__^*) 嘻嘻……

『贰』 施工实例

1.工程概况

北京至哈尔滨公路上的4座公路桥建成后多处沉降开裂。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对这座桥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共完成旋喷孔26个,计203延米,注入水泥123t。

2.工程地质条件

需加固的混凝土桥基下为软塑粉质粘土、淤泥和粉细砂。

3.设计方案

经反复研究论证,决定采用单管旋喷进行处理,以形成桩径为0.5~0.8m的水泥、粘土、细砂固结体。固结体的设计强度为3.0MPa,单桩承载力为300~500kN。

从试验桩开挖情况看,在粉质粘土地层中,旋喷桩有效直径在0.5m以上;在淤泥细砂层中,有效直径能达到0.7m,且桩身的均匀性和完整性都好。

4.施工方法

造孔采用金刚石和硬质合金钻头进行。为了避免对桥基产生大的影响,对同一墩台钻孔分次序进行。

在高压喷注水泥浆之前,先喷注高压清水,在地层中形成一个被高压清水破坏了的圆柱体,其直径为0.4~0.8m,近似于用泥浆钻孔的方法钻出一个类似孔径的钻孔。这样,喷注水泥浆时,可以减少水动力对地层的破坏作用,从而提高喷头的提升速度,减少水泥消耗。

高压喷注清水时,喷头不是按常规自下而上地喷,而是与硬质合金钻头结合,自上而下地喷,边喷边下管。当喷头用高压清水喷至孔底时,立刻换用水泥浆,边旋转边提升喷头,使施工程序优化,减少了故障隐患,取得了良好效果。

旋喷施工后经过1~2d,由于旋喷固结体析水收缩,在基础底板和固结体顶端之间产生凹穴,深度多在0.5m以内。为弥补凹穴,使基础底板与固结体良好接触,又将喷头置于固结体的顶端下约0.5m处,用水泥浆复喷,喷至基础底板。以上工作完成后,用0.6∶1的水泥浆进行封孔。为保证封孔质量,采用多次间歇封孔方法,直至灌到水泥浆不再下沉为止。

施工要点如下:

1)SNC-H300是单管旋喷的主要设备。要熟悉性能结构,使用后要及时彻底清洗。

2)浆液要多层过滤,防止堵塞喷头,还要采用合理的工艺和操作顺序,防止孔内返砂堵塞喷嘴。注意观测压力的变化,防止损坏机械及事故的发生。

3)要根据地层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参数。

4)喷头进入坚硬孔壁或套管后要及时停喷,防止水射流和胶管反弹伤人。

5.质量检验

为了检验旋喷效果,对旋喷桩进行了钻孔检查,并对桥基进行了沉降观测,对裂缝进行了检测。K20孔进行的岩心取样表明,固结体中的平均取心率为80%。固结体中的水泥含量为40%~60%。水泥与淤泥、粉细砂等搅拌均匀,旋喷固结体与原基础底板接触良好,没有发现裂隙存在。

『叁』 工程建设实践中的地质工程

过去工程地质工作主要是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的质量定性评价,也就是说评价建筑地区地质条件好坏。在地质工程建设早期的时候,工程规模比较小,对工程地质条件要求不高,作一般的定性评价就够了。现在的地质工程建筑规模比以前大得多了,比如说边坡工程,目前建成的矿山边坡已经高达300~500m,而正在酝酿开挖700m的高边坡,在工程建筑中遇到的自然边坡已达千米以上。工程建筑地基要求是与建筑物高度有关。坝基承受力的大小与坝高有关,目前修建的大坝高度已经高达300m。这么高的大坝坐落在地质体上,对坝基要求就不一般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规模也在发展,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国内已有在土层上建筑88层高层建筑物,高达420.5m;国际上已有在岩层上建筑120层高层建筑物。在地下工程方面,目前地下工程中双轨隧道的跨度是11m,洞高约10m。水利水电工程中地下厂房跨度达20~30m,边墙高度达到50~60m,我国已经建成的二滩电站地下厂房尺寸为280.29m×55.5m×65.38m(长×宽×高)。正在计划建筑的地下工程的边墙高度达到70m,埋深是500~600m;现在已经建成的秦岭隧道最大埋深是1500m。在矿山的矿井设计方面问题就更严重,矿山的一些地下采场跨度常达80~140m,一个使用综合采煤机的采场跨度是120~160m,赵各庄煤矿采深已经超过1200m。

表1-1 工程实践中的地质工程类型简表

上述这些工程实例说明,当前的地质工程规模大、条件复杂,要使地质工程建筑安全、可靠,必须提高对地质体的认识水平,关键在于要掌握住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力学条件。目前,地质工程类型非常繁多,详见表1-1。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地质工程类型多、规模大、条件复杂,地质工程中出现的问题80%~90%是设计、施工与地质脱节以及地质工作成果不符合地质工程建筑要求造成的。客观地说,地质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完全搞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在施工前不可能一次彻底搞清楚,但需搞清楚主要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再加上设计与地质紧密地相结合,按地质工程要求办事,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地质超前预报,工作中把握就大一些。因此,必须把地质工程提出来。此外,国际上愈来愈多的人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由于地质工程类型多,规模大,遇到的地质条件愈来愈复杂,必须进行专门地研究,才能提高地质工程建筑水平。

『肆』 -D高密度电法勘探应用实例

下边,我们看几个复杂地质区域的3-D高密度电法勘探例子。

5.4.1 一次3-D高密度电法野外勘探实验

本次野外试验采用常规3-D电阻勘探方法,利用50根电极的多通道电极系统进行勘探,电极测网为7×7,相邻电极之间的单位电极距为0.5 m(图5.20),两根无穷远电极布设在距测网大于25 m的地方来减少对视电阻率观测值的影响,为了减少勘探时间,采用了交叉对角线观测技术,地下已知的高度非均匀体由砂和砾石组成。图5.21a为6次迭代反演后得到的模型水平方向的切片,在左上角象限和第二层右下角的两个高阻区域可能是砾石层,在勘探区边缘第一层下部呈线性特征的两个低阻区域是由梧桐树的树根引起,砾石层垂直交叉穿过模型(图5.21b)较清晰,反演模型表明,该区地下电阻率分布不均匀,短距离内变化迅速,在这种情况下,2-D电阻率模型(和传统的1-D电阻率测深模型)的准确程度可能不够。

图5.31 斑裂区地下电阻率三维数据体顺4煤层切片

『伍』  库岸坍塌、堤坝渗漏勘查典型实例示范

8.5.1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夹河子水库坝体隐患综合电法探测

夹河子水库兴建于1959年,第二年由于质量问题坝体形成管涌造成溃坝。后经重新整修后长期运行,各类隐患逐渐明显,渗漏、裂缝现象日渐扩大,为确保堤坝安全采用了自然电位法、电阻率测深法、激发极化法对其进行了调查,有效地预测了大坝坝体的隐患。

(1)自然电场法:为了解防护坡的破损裂缝设置了I—I′剖面。该剖面有多个异常出现,两处大异常均位于闸口泄水处(其中西闸已关闭,但闸后仍有小股水流泄出),见图8-1。其余较大异常段的异常值超过正常值30%~100%以上,应是防护坡破损渗漏引起。从实地了解,凡异常出现的护坡段其水泥护面、浆砌卵石多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存在,如0+230至0+360、0+810至0+890等坝段。

图8-1坝体破损裂缝自然电场曲线

(2)电测深剖面法:该剖面沿坝顶布置,由79个最大极距AB/2=40~100m的电测深点组成。根据实测结果得知,1+230至1+890(电测深剖面工作到1+890)ρs等值线密度大(图8-2),曲线分布均匀,ρ极大值90~120Ω·m,反映其坝体密度较好,无明显低阻软弱层存在,产生的隐患可能性小,经本次ZK1取心证实,坝体较密实,除坝顶表层松散外,无软弱层等隐患出现。

图8-2物探综合电性剖面

Ⅰ~Ⅳ—自然电场剖面;Ⅴ—电测深剖面

坝段从1+230开始ρ曲线逐渐降低,至1+110最大值仅为40Ω·m左右。1+110至1+230间,因无法布极故无电测点,而1+110至0+000ρ等值线值普遍较低,在同一深度仅为30~40Ω·m,为前者的1/3至1/4(图8-2)。究其原因分析,坝体上部结构较为松软不均,坝体中下部存在有低阻软弱层,经ZK4取样证实,5.5m以上地层松软不均,其下有多个软弱层。

0+000至0+180,尤在0+000至0+030、0+090至0+180坝段,ps等值线在坝体上部有相对高、低阻封闭圈存在,中下部等值线稀疏,根据这一特征结合其他电法分析,坝体上部除土质松软结构松散外亦有空洞裂缝存在,坝体中下部仍有软弱夹层,后经ZK7取样证实电测深剖面法分析是正确的。

(3)激发极化法:为了解软弱夹层的顶底板埋深,选用η、J、D三参数。ZK4旁的激电2号点,激电三参数曲线均有峰值出现,η、J、D异常值超出正常值,η、J两参数在AB/2=8及10m处有两个上升点,11、13m均有峰值异常(图8-3)。

D参数分别在5、7及11、13m处出现峰值,经定量分析,7~13m尤其10~13m有不同程度的软弱层存在,该法解释结果在后来的钻孔中证实,在5.5~17m有多层软弱层出现,岩柱成流塑和软塑状,极化率在1%~2%,激发比超过1%的10~13m岩柱全成流塑状,无法用手托起。

0+744、0+810分别为激电3号、4号点,根据各点的η、J、D值对软弱层的异常反映绘制一幅反映软弱层顶底板断面图(图8-4)(李德铭,1995年)。

图8-3孔旁激电测深结果

图8-4推测软弱层顶底板断面图

8.5.2孤东油田海堤质量电测深探测

孤东油田位于黄河入海口,渤海潮间地带。孤东油田海堤是为了阻止海潮侵入,确保油田安全而建设的配套工程。该工程地处海滩,土质主要为粉砂土,并有部分地段为软基。工程建成后,经受多次风暴潮袭击,堤体内部很有可能出现疏松层带、裂缝、空洞、含水量较高的软土层及其他隐患。为查清隐患的性质及存在部位,用电阻率测深剖面对海堤进行全面系统的探测,为海堤质量评价和除险加固提供依据。

根据视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将该海堤分为四类:①均匀密实段:视电阻率ρs<5.0Ω·m,堤体质量均匀,密度度好,干容重p>1.50t/m3,此类堤占海堤总长度的75%;②基本密实段:视电阻率ρs=5.0Ω·m,堤体质量一般,局部碾压不实,密实度一般,干容重ρ=1.40~1.50t/m3,此类堤占海堤总长度的2.6%;③疏松层带:视电阻率ρs>10.0Ω·m,多为电阻率异常段,堤体质量较差或很差,密实度很差,干容重p=1.30~1.40t/m3,此类堤占海堤总长度的19.3%;④软土层带:视电阻率ρs<3.0Ω·m,堤体质量比较均匀,但含水量大,干容量p=1.40~1.50t/m3,此类堤占海堤总长度的3.1%。

根据土样干容量和视电阻率测定,地下水位以上,视电阻率与干容重的关系为 P=-0.06796×ln(ρs)+1.657%。

为验证探测效果,布置开挖了探井,并沿井深每0.50m取一个土样,现场测量土的湿容重、含水量和干容重。其中1探井位于桩古段桩号0+150m处,深度5.5m,在等深度视电阻率剖面曲线图上呈高值异常,在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等值线呈密集高值半闭合圈,如图8-5所示,推测该处海堤为密实度较低的疏松带,该探井附近视电阻率异常段长285m(0+060至0+345)。从开挖情况来看,沿井深0~2.4m为黄色粉砂;2.4~3.0为黄色重粉质砂壤土;3.0m以下为黄色粉土。在深度为2.0~5.5m处,土的干容量在1.33~1.48t/m3,低于设计值,其含水量为10.2%~28.9%,孔隙比为0.885~0.949,渗透系数为0.432m/d左右。探井开挖过程中,土质自上到下逐渐松散,铁锹挖掘不太费力,未见肉眼可见裂缝或洞穴,其地下水位与海平面一致。当挖至5.5m时,井内发生了流沙现象,不能继续深挖。由此可见,该处堤体内部质量很差,与电探推测的结果相吻合。

图8-5m桩古段0+000至0+300区间视电阻率等深度剖面及拟断面图

3#探井位于孤东段桩号1+215m处,在等深度视电阻率剖面图上处于正常场区,在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等值线稀疏,如图8-6所示,推测为质量较好的均匀密实段。该探井开挖探度2.0m,土质为粉砂土,土体均匀密实,平均干容重达1.57t/m3,含水量在13.6%左右,与电探分析结果一致(张保祥等,1997年)。

图8-6孤东段1+005至1+305区间等深度视电阻率剖面及拟断面图

8.5.3高密电阻率法堤坝隐患探测

1999年3月在湖南益阳永申垸大堤实测结果(图8-7),滦河大堤探测渗漏实例剖面(图8-8)。电阻率断面清楚地反映了坝体渗漏位置(图8-71断面22m处,2断面133m处,图8-8137m处)和坝体质量。

图8-7永申垸高密度电法测量断面图

图8-8滦河大堤高密度电法工作成果图(北京地质仪器厂TDVM—2高密度电阻率仪器测试报告)

8.5.4探地雷达堤坝渗漏探测

8.5.4.1控制坝基渗透漏的裂隙节理调查

当坝基地层层间节理、裂隙发育,在水库蓄水后,往往成为水库渗漏的通道。充水节理、裂隙成为强反射界面,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规则的倾斜界面。

8.5.4.2坝体浸润线的揭示

当水库坝体存在贯穿坝体以缝隙组成水平发育带时,则在水库常年水位线附近出现以充水形成的强水平反射波组成的水库浸润线的雷达特征(图8-9)。

8.5.4.3金江水库坝体隐患探地雷达探测

金江水库位于资江水系三级支流檀江上游,枢纽工程坐落在邵阳县东南部的五峰卜镇金江乡刘家桥村,水库总库容约1515万m3,相应水位海拔301.6m。正常库容1220万m3,相应水位海拔299.7m。常年水位海拔292~294m。主坝底部基岩为石炭系壶天群白云质灰岩和梓门桥组含燧石灰岩夹钙质粉砂岩、页岩,层间和裂隙性溶蚀较发育,岩溶强烈发育,溶沟、溶槽、石牙较多。大坝左岸至中部采用壶天群白云质灰岩残坡积土作筑坝材料,中部至右岸采用梓门桥和测水组地层的残坡积土作筑坝材料。本区位于新华夏系巨型第二沉降带中西部边缘,五丰铺向斜的东南翼,坝址岩层产状走向N20°E、倾 NW、倾角45°,岩层走向与河流流向成10°交角,为纵切河谷。有三组节理较发育,其产状分别为走向N40°W、N80°E和N15°~20°E,壶天群白云质灰岩主要岩溶发育方向与第二组节理走向一致。86%的坝体置于厚度2~15m的第四系堆、残坡积含砾粘土之上,下伏基岩有73%为岩溶强烈发育的白云质灰岩。虽经多年综合治理,但至今大坝外坡脚仍有常流水点16处,湿润区3个,湿润面积达380m2,仍为隐患未彻底根治的严重渗漏坝体。

图8-9坝体浸润线雷达图像

为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应用探地雷达对湖南邵阳金江水库堤坝隐患探测研究。成果分析如下:

(1)断裂F1与F2揭示:图8-10为F1断裂和F2断裂的雷达图像,由图可见断裂倾角40°~60°,出露地层为下石炭系测水组、梓门桥组砂页煤系地层,裂隙反射界面影像较多,表明此地层层间节理、裂隙发育,成为此坝段的隐患之一。在水库大坝外坝脚有一系列漏点,稻田及菜地出现大片湿地及积水正是此隐患的佐证。在相应位置的地面检查亦见一断裂,其产状为走向80°,南倾倾角60°~70°断裂面见大量角砾岩,部分漏水点处在其延伸方向上。

图8-10雷达图像

(2)揭示浸润线存在:300m标高平台,100MHz天线,820ns时窗的剖面连续图像上,除反映人工堆积残坡积土及基岩起伏的反射界面以外,在特定的标高上,出现一条水平的反射界面,此界面标高低于常年水位标高292~294m,在迎水坡标高为285.26m,在背水坡为285.00m,此反射界面即是水库常年水位的浸润线,其影像特征为串珠状的强反射界面贯穿坝体,产状水平,断续出现。沿此反射界面缝隙发育,并见有多处溶洞、土洞出现,见图8-9。可见由于坝体土壤含粘粒量高,具干裂湿胀的特性,在带压力的水体作用下,长期浸泡的土体粘粒形成泥浆,泥水逐渐渗出,沿水位浸润线形成带状空隙。

(3)灌浆工程质量检测探索:目前灰岩地区水库坝体隐患防治在国内外仍是一大难题。金江水库隐患治理有30多年的历史,自1960年蓄水以后,主坝常发生渗漏、开裂、沉陷、塌陷等现象,险情时有发生。1960年6月至1962年5月,进行帷幕灌浆,钻孔184个,使坝体漏水量减少63%;1982年低涵出口下基岩管涌,中部内坡沉陷1350m2,左岸及右岸坡出现塌洞,实施帷幕灌浆,钻孔258个,进尺9550m,灌入水泥3345t;1986年外坡三个湿润区仍存在,大坝外坡二级平台出现一塌洞,实施劈裂灌浆和高压定向喷射灌浆,灌入水泥2225t,形成防渗板墙6442m2;1996年内侧一线平台出现塌洞,坝外出水点流浑水,进行帷幕灌浆处理,但浑水流量无减少。在300m标高的探地雷达图像(图8-11)上出现等间距灌浆物影像,这些灌浆物具强反射、锥状影像特征,间距3m,个别6m。水库管理部门证实帷幕灌浆孔距3m一个,间距6m者,中间钻孔无或少进浆量,根据图像上的影像可准确计算灌浆有效深度和水泥浆的扩散半径(曾提等,2000)。

图8-11灌浆效果检测雷达图像

8.5.5深圳罗屋田水库井间地震CT渗漏勘探

水库所在罗屋田河谷属断裂谷,西侧坝址附近有下石炭统石磴子组可溶性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分布区内岩溶极发育。根据库区灌浆堵漏等钻孔勘探资料:覆盖层3.25~17.7m,由粘性土、含砾中粗砂为主组成;灰—深灰色灰岩、白云质大理岩等可溶性岩。这些可溶性岩或埋藏于第四系河流堆积土层之下,或埋藏于石炭统砂页岩之下。据1984年广东省水电勘测设计院40个灌浆钻孔资料,有9个钻孔揭露单层溶洞或多层溶洞,洞高0.4~3.25m不等,多数溶洞未充填,个别为充填-半充填洞。另外,在水库管理处以北、溢洪道东侧可能存在一北北东向(N25°E)断裂带,这一带可溶性岩内溶洞极为发育,以上9个所揭露溶洞的灌浆孔均在这一区域,这也是本次地震波CT工作的重大区域。

图8-12为距坝基线距离约20km的K1-K2-K3-K4钻孔CT成像剖面图和为距坝基线距离约40m的K5-K6-K7钻孔成像剖面图,图8-13为近垂直坝基线的 K6-K3钻孔CT成像剖面图。从波速图像可以看出其纵波速度分布在1.53~4.38km/s,且呈现自上而下速度增高的趋势,可以认为波速值大于2.3km/s且等值线密集区为相对完整基岩区,如图8-12、图8-13的下部;局部的低速(1.5~2.2km/s)等值线封闭圈为小溶洞或岩溶发育区。在波速图像图8-12下图中纵波速度值相对较低为1.2~3.8km/s,这符合钻孔地质资料所揭露的这一带为灰岩、白云质大理岩等可溶性岩分布区。

图8-12km深圳市罗屋田水库岩溶渗漏勘察跨孔CT成像

图8-13km深圳市罗屋田水库岩溶渗漏勘察跨孔CT成像

在波速图像中靠近K1孔标高27.36m、15m、2.36m处的三个低速封闭区推断为溶洞,其上部(由K2孔标高的37.36m至K4孔标高31m)为溶沟、溶槽或破碎带影响区。波速图像图8-13中部标高30~34.7m为一较大规模的溶洞发育,图8-12下图中浅部的溶沟、溶槽与深部的溶洞成层状沟通,这一区域正是为灌浆孔所揭示的多层溶洞区,位于北北东断裂带附近,受破碎带影响,这一带可溶性岩极为发育,是造成水库渗漏的主要原因。由此,K1孔周围所揭示的溶洞和K6-K3中间部位的溶洞为主要的渗漏通道,其展布方向应当与剖面垂直即近垂直坝基线方向,深部虽有局部小溶洞发育,但不具连通性。

另外,在波速图像的标高37.3m、35.4m、41m以上部分,是由于井中无水、接收检波器无法耦合,造成这一区域无接收数据,属非成像区域,不作解释(孙党生、李洪涛等,2000)。

8.5.6大堤防(隔)渗墙质量浅层地震检测

为了确保重点江河大堤的绝对安全,国家每年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大堤进行加固处理。近年来,提出了采用防(隔)渗墙方法,防止(或隔离)地下水和江水穿过大堤堤身,防止管涌的形成,从而达到保证大堤安全的目的。形成防(或隔)渗墙的方法很多,例如搅拌、砼成墙。此类墙具有竖直的规整的二维板状体和厚度小(一般为20~30cm)两大特点。因此,如何准确地无损检测墙的质量(主要包括墙的连续性和厚度),是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和瞬态瑞雷面波法相结合对搅拌和砼成墙方法形成的隔渗墙质量检测效果较好。

8.5.6.1地球物理条件和成墙厚度的计算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和瞬态瑞雷面波法均是利用介质的物性差异,在物性发生变化或突变部位将产生波的反射或绕射和频散现象。砼防渗墙主要由砂和水泥灌注而成,而搅拌隔渗墙主要由水泥和粘土孔中搅拌而成,因此,墙与围土、墙与夹泥(或疏松体)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将产生反射或绕射和频散,具有较好的地震地质条件。检测区内表层均为粘土或亚粘土,具有良好的激发接收条件。不管是防渗墙还是隔渗墙,从设计上看均为一个竖直的规整的二维板状体,若墙体所穿过的地层或墙体附近为均匀状介质,有

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

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

式中,vrt(h),vrtq(h),vrq(h)分别是深度为h处的围土、墙体两侧两检波器之间(即墙和围土的综合)和墙体的面波速度,dh(h)是深度为 h处的墙的厚度,dx为墙体两侧两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当vr(th)=vr q(h)时,墙厚dh(h)=0;当vrtq(h)=vrq(h)时,墙厚dh(h)=dx。当深度为 h处的vrt(h),vrtq(h)和vrq(h)及dx为已知时,即可由(8.2)式求得墙厚dh(h)。因此,墙厚的反演精度取决于由瑞雷面波法获取的围土、墙体和墙体两旁检测器之间的面波速度(图8-14)。

图8-14厚度计算示意图

8.5.6.2砼防渗墙浅层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及厚度

由图8-15断面墙的厚度和图8-16砼防渗墙浅层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可知,剖面上主要有3组连续性较好的反射同相轴,它们分别为防渗墙顶板、底板和粘土层底板反射,墙体中异常清晰易辨。墙的顶板埋深约为1.3~2.5m,底板埋深约为13.0~15.0m(设计埋深为14.0m)。墙体中存在3处夹疏松物或墙厚变薄的异常。2个断面墙的最小厚度为19.9cm,最大厚度为23.6m,平均厚度分别为22.5cm和21.7cm,均达到设计要求(设计厚度为22.0cm)。

图8-15厚度示意图

图8-16砼防渗透墙浅层地震反射深度剖面

8.5.6.3搅拌隔渗墙浅层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及厚度

图8-17断面厚度示意图

由图8-17两个断面墙的厚度和图8-18搅拌隔渗墙浅层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可知,隔渗墙顶底板反射相轴基本上可连续追踪对比解释,墙体中异常清晰易辨。墙的顶板埋深约为0.5~2.5m,底板埋深约为17.0~19.0m(设计埋深为18.0m)。底板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比顶板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相对要差,表明墙底存在夹泥和不光滑现象。墙体中主要存在四处夹泥异常。两个断面墙的最小厚度为32.8cm,最大厚度为35.3cm,平均厚度分别为33.0cm和33.1cm,均达到设计要求(设计厚度为33.0cm)(刘江平等,2000)。

图8-18搅拌隔渗墙浅层地震反射深度剖面

参考文献

地矿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1992.《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环境工程地质》

段永候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邓世坤.2000.探地雷达在水利设施现状及隐患探测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

刘传正等.2000.《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江平,张丽琴,张友明等.2000.浅层地震技术在大堤防(漏)渗墙质量检测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

李德铭.1995.综合电法探测坝体隐患.《物探与化探》

汤洪志.1999.综合物探在江西广昌中坊水库坝勘查中的应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滕润秋,晃小林.1999.物探方法在洞庭湖区堤防工程隐患检测中的应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孙党生,李洪涛,任晨虹.2000.井间地震波CT技术在水库渗漏勘查中的应用.《勘查科学技术》

王传雷,董浩斌等.1999.高水位情况下堤坝隐患的监测预报技术探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张梁等.1998.《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咸恭等.1986.《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保祥,杨宏,刘性杰等.1997.电测深剖面法在孤东油田海堤质量探测中的应用.《勘查科学技术》

曾提等.1997.地质雷达在湖南邵阳金江水库坝体隐患探测中的应用研究.《物探与化探》

『陆』  崩塌勘查典型实例示范

1.5.1长江三峡链子崖音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电磁法裂缝、岩溶、煤洞勘测

链子崖位于长江三峡兵书宝剑峡出口处右岸,濒临江边的陡崖主体由二叠系栖霞组灰岩构成,底部为煤系软弱层。在长约700m,宽30~180m范围内发育有58条裂缝,将岩体切割成3个危岩区,即南部的I区To至T6缝区和北部的Ⅲ区T8至T12缝区以及中部的Ⅱ区T7缝区。其中T8至T12缝区危岩体紧临长江,南、西分别被T8、T9、T11缝和T12缝切割,北、东两侧临空,底部煤层基本被采空,是防灾治理、监测预报的重点险段。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长期的大量调查研究工作,链子崖可见裂缝的分布情况已基本查清;但是,在表土覆盖地段的裂缝分布、延伸、连通交切情况,隐伏构造、岩溶、煤洞的分布等尚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于1988年采用了音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电磁法勘测裂缝、岩溶、煤洞的分布情况。

1.5.1.1 隐伏裂缝勘测

基于裂缝发育的不规则性和地形条件,勘测中采用了异常追踪法:即从已知裂缝的隐没端开始,根据裂缝和异常发育趋势布设勘探剖面,同时辅以现场地质调查,进行异常的定点、连接,循序渐进,直至查明(图1-1)。裂缝上方的音频大地电场和甚低频电阻率异常曲线一般形态尖锐,幅值较大(图1-2)。

裂缝勘测结果表明:链子崖南部Ⅲ区和北部I区裂缝已相互连通。特别是确定了Ⅲ区分布的 T8-1、T8-1-2、T9、T11裂缝均与T12裂缝连通以及T8-0缝向SE方向延伸至陡壁边缘,对危岩体稳定性评价至关重要。勘探结果在随后的工程探槽(图1-3)和声波跨孔测试中得到验证。

1.5.1.2隐伏煤洞勘测

图1-1追踪裂缝的测线布置及异常分布

链子崖的变形与底部马鞍山组(P1mn)煤层采空有直接关系。根据调查访问资料,链子崖底部有采煤巷道20余条,基本沿地层走向分布。为了解其存在状况,用音频大地电场法和甚低频电磁法在链子崖顶部展开了面积性勘测。

煤洞的电场异常不同于裂缝,一是幅值较小、宽度较大、规律性较强(图1-4a)。

勘测共确定煤洞14条,煤洞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SW—NE),长度300~400m,间隔30~40m,勘测结果和实际情况相符。

1.5.1.3隐伏岩溶勘测

平行于链子崖陡崖,勘测中追踪发现一条幅值高、宽度大的异常(图1-4b)带近南北向发育,其东侧裂缝发育,西侧则明显减少;该异常带与北部的黄泥巴壁相接,根据异常形态、结合地质特征分析,推测为一岩溶发育带,后期的勘探工程证实了这一推测(连克等,1991)。

图1-2隐伏裂缝实测剖面(T9缝前端)

图1-3TC3工程探槽展示图

1.5.2链子崖隐伏裂缝的声波检测

链子崖危岩体存在12组50余条裂缝,出露最宽约2m,深不可测。其中T8及T9裂缝,北端隐伏于覆盖层下,是否延伸与T12缝贯通,成为查明岩体结构与方量和确定治理工程设计的关键,为此,在上述裂缝延伸的关键部位,布两钻孔,孔距21m,深150余m。由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于1989年承担跨孔声波测试,查明裂缝的延伸及倾向。

现场地质剖面概况及跨孔声波测试示意图如图1-5a。采用等高同步测试法、扇面测试法,测取的波形记录分别如图1-5b及图1-5c。这些记录的推论是:接收到的是绕射波,其地质模型应如图1-5d,即裂缝张开无充填。显然,只有存在地表覆盖层的绕射波,才会出现发射与接收点靠近覆盖层声传播时间短,远离覆盖层则声传播时间加长。为证实现场测试推断是正确的,在室内按推理的地层模型,进行模型超声测试,取得和现场一致的测试结果。

图1-4Ex、ρ曲线图

另外,在一个孔内逐点发射,并接收裂缝的反射波,根据反射波的声波走时,推断出裂缝的倾向,与地质工程师从地质构造的推论相一致。至此对裂缝的性状给出明确的结论,为链子崖危岩体的治理,提供了依据,受到国家科委表彰(展建设等,1991)。

1.5.3危岩锚固钻孔内裂缝及裂缝密集带声波检测

长江三峡链子崖50000方危岩体防治工程,采用锚索加固处理,锚固孔深30~40m不等,最深达64.2m。危岩体主要以栖霞灰岩为主,裂隙发育且为张性,局部成破碎软弱带。锚固施工需掌握上述裂缝、软弱结构面在锚固孔中的位置,分布及几何尺寸。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担此项特种检测任务,研制一发一收干耦合换能器,在不能存留井液的水平干孔中,完成了共2670m的测试,指导了施工。图1-6其中三个钻孔的测试结果,其中视声速低于1000m/s(图中粗实线部分)的低速孔段均为裂隙及裂隙密集带(展建设、曹修定实测,1996)。

1.5.4岩崩堆积体灌浆补强效果声波测试

1998年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在三峡库区迁建城镇新址岩崩堆积体工程改造现场,完成了灌浆补强前后岩体物理力学强度变化试验工作。采用“一发双收”单孔及跨孔声波检测对半径为1.7m圆周等分的六个钻孔中等边三角形分布的三个钻孔作为实施灌浆孔,另三个按等边三角形分布的钻孔及圆心的钻孔作为声波检测孔。采用灌浆前、灌浆后7d、灌浆后28d进行声波单孔测试及跨孔声波透视。

图1-5各种方法测试示意图及推测的地层模型

图1-6危岩锚固孔内裂隙及软弱破碎带声波测试声速-孔深曲线粗实线为裂隙及破碎带

单孔测试采用敲击作震源产生纵波及横波,以三分量检测器贴壁接收;跨孔测试用小药量爆炸震源的以三分量检测器贴壁接收。

岩崩堆积灌浆补强分别在四川奉节及巫山两地各做两组试验,现仅以奉节组试验为例加以说明。图1-7为灌浆前后单孔一发双收的时差-孔深对比曲线;图1-8为灌浆前后跨孔的声速-孔深对比曲线。由跨孔测试结果可见灌浆后声速有明显提高,最高可达60%以上;而单孔测试最高14%、最小仅2%。单孔测试声速变化小的原因是此法能了解沿孔壁一个波长范围的声速,单孔声速的提高,说明灌浆范围已达声波观测孔的孔壁;而跨孔测试是直接了解两孔连线间的岩体灌浆情况。

图1-7灌浆前后单孔一发双收的时差-孔深对深对比曲线

图1-8灌浆前后跨孔的声速-孔深对比曲线

由于测试纵波声速的同时,还测试了横波声速,因此可计算出岩崩堆积体灌浆前后的动弹性力学性能的变化,见表1-4(李洪涛等实测,1998)。

1.5.5长江三峡链子崖煤层采空区老空洞探地雷达探测

长江三峡链子崖底部煤层采空区的分布及其后期充填情况是评价链子崖危岩体稳定性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确定治理工程混凝土承重阻滑键布置的重要依据。为此,在充分的地质调查分析基础上,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采用地质雷达技术,利用PD2、PD6和PD1三个勘探平硐对煤层采空区的空洞或充填疏松地带进行了探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表1-4奉节动弹性力学参数

地质雷达资料的解释是靠图形识别来进行的。具体解释过程是在资料处理后进行的对比,即对比波在相位、周期(频率)、同相轴和波形等运动学方面的特点,以及测点间在二维(横向与纵向)方向上组成的图形特征。同时,还应注意到相位的强弱(动力学特点)。图1-9为PD2沿线的一段探地雷达图像,图中44~61m之间显示为灰岩分布区,在76~85测点之间出现周期加大,相位改变,呈现明显弧形同相轴,反映的是煤层采空区。根据采空区的这种特征所得PD2平硐的探测成果列于图1-10与表1-5中(刘传正,2000)。

图1-9PD2Z线雷达图像(100MHz)

1.5.6金丽温高速公路崩塌体井内电视探测

由于浙江金丽温高速公路k81段高边坡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破碎,构造挤压,节理裂隙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处于崩塌体范围内。根据甲方要求对锚索孔B6-5、B6-9、B4-8、B6-16、B6-19、B6-23进行测试,以上各孔孔径为φ130mm,锚索钻孔俯角15°。主要查找钻孔中裂缝(图1-11)及破碎情况(封绍武实测,2002)。

图1-10PD2平硐雷达测线布置与探测成果

1—煤层采空区;2—充填但未压实的采空区

表1-5PD2平硐探地雷达勘查异常解释综合表

图1-11浙江金丽温高速路k81段高边坡(水平钻孔—干孔)裂缝图片

参考文献

段永侯,罗元华,柳源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郭建强,彭成,孙党生等.2003.链子崖危岩体勘查中物探技术的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胡厚田.1989.崩塌与落石.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李媛,张颖,钟立勋.1992.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李智毅,王智济,杨裕云.1996.工程地质学基础.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智毅,唐辉明.2000.岩土工程勘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大心.1994.探地雷达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连克,朱汝裂,郭建强.1991.音频大地电场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尝试——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隐伏地质结构的探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刘传正.2000.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

晏同珍,杨顺安,方云.2000.滑坡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展建设,吴庆曾.1991.跨孔声波穿透法在探测三峡链子崖隐伏裂缝中的应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张咸恭,李智毅等.1998.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柒』 工程地质案例分析

给我你扣扣,我目前正在做一个这个方面的东西

『捌』 因地质问题而失效的水利工程案例有哪些

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面临的地质问题:
1、水库开发对周边山体切割导致滑坡;专
2、蓄水压力作用可能属导致地震;
3、水库渗水导致周边地下塌陷、溶洞等.
水电工程地质存在的问题很多,除了与其他工程类似的区域地壳稳定、坝基、边坡和地下洞室岩土体的稳定性等问题外,还有库坝渗漏、水库库岸稳定、水库淤积、滨库地区浸没、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
一般解决的思路是针对具体的工程地质问题分阶段进行专门勘察,并进行稳定性计算和治理设计,然后付诸施工,用工程的方法进行改善.例如边坡问题,先进行地质填图调查,然后设计勘探类型和位置,等勘探施工完成后计算边坡稳定性,如果不够稳定即进行治理,设计抗滑桩,盲沟等等,最后是治理措施的施工.

『玖』 公路地质勘查岩土的描述示例

岩土工程地质勘查的重点及方法
软土的勘查方法
软土地基的勘察重点主要包括:查明软土的分布范围,生成环境,埋藏深度、软土层和表层硬壳、下卧压缩层的厚度及其分层物理力学性质,软土底部硬层的坡度,有无排水层次,地下水的埋藏、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
软土地基勘察应采用钻探和原位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勘探、测试及土工试验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勘探、测试点的布置、密度应根据软土的成因类型及地层结构、成层条件、硬底横坡等软土的空间变化特点确定。如:长江冲积平原、太湖湖积平原等区沉积的软土多治古湖沼、古河道及暗埋的塘渠分布,且其地表微地貌多被人类活动所破坏,勘探点纵向间距宣控制在5O。左右,在软土分布界线附近还应适当加密,以准确确定软土的分布范围;而在滨海平原区,由于软土地层成层较稳定,勘探点纵向间距可控制在lOOm 左右。在查明软土的分布范围及纵向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横断面勘探。
2)钻探、原位测试(主要包括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应力铲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动力触探、标准贯人试验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应根据地层岩性特点、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基础型式等情况决定,注意勘探、测试方法的适宜性。如:对于饱和粉土、砂类土,由于采取原状土样困难且极易析水,各类指标应以原位测试成果为主。对于桥涵基础当采用静力触探时(单桥静力触探为主),宜配合一定数量的双桥静力触探,而对路基工程应有适当的孔压静力触探孔。对于均质的饱和软黏土,十字板剪切试验是获取软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合适方法。
3)为更好地发挥钻探、原位测试综合勘探的效果,解决两者在土类划分、地基承载力等参数取值上的差异,宜在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岩相地段进行钻探与原位测试的对比试验,建立其相关关系,并采用载荷试验校核。

『拾』 军都山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实例

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1985年底,铁道部专业设计院邀请著者到军都山隧道现场去看看塌方事故处理工作。著者到现场对军都山隧道正在施工的掌子面进行了考察,听取了工地施工人员的反映,当时在2#斜井进主洞处正处于停工状态,通不过去,要我们给看看能不能过去。我们做了些地质工作,认为前方也不过是4~5m宽的一条断层带,可以用紧跟支护的办法强行通过。他们按我们的意见办了,结果很快就通过去了。使停工达半年之久的掌子面开始了正常掘进。考察过程中,还了解到这个隧道掘进过程中经常发生塌方、涌水。引起塌方的地质因素是什么?我们经过分析认为,主要有4个:①断层;②大节理;③风化的岩脉;④地下水。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没有办法对施工掌子面前方的断层、节理、岩脉及地下水做出超前预报?我们经过认真考虑以后,认为是可以办得到的,这就是用地质的办法作超前地质预报。刚提出这个办法时,有人讲是不可能的。他的根据是什么?因为20世纪70年代成昆线隧道施工中就曾碰到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塌方、涌水非常严重。曾经成立过一个地质预报组,研究施工过程中掌子面前方地质预报方法和技术问题。当时他们的着眼点是什么?主要是抓前方地质预报的新技术、新方法,结果没有获得成功,而预报组变成了抢险组。因为新技术没有研制成功,预报不了前方的地质条件,塌方、涌水得不到超前控制,塌方、涌水造成的停工不断产生,一出现事故就把他们找去,研究治理对策,他们的工作内容变成了抢险。地质预报组变成了抢险组,地质预报落了空,成了一个梦想。我们这次又提出了地质超前预报,自然就有人怀疑能否成功的问题了。关键在于怎么作,也就是技术路线问题。当时是议论纷纷,有的说要搞物探,有的说要搞水平钻进,有的说要搞平行导洞探测。我们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使用条件和成功的可能性,决定不把这些技术作为主要预报手段,而把地质素描作为主要手段。因为物探方法主要困难在于掌子面形状太杂乱,搞接触物探耦合问题没有办法解决,非接触物探精度又不高。再有,断层带宽度只要大于30cm,就会引起塌方,而当时物探精度可能测得的断层带宽度要大于1.5m,现有物探水平达不到要求测的小断层条件,所以我们否定了这个技术;钻探技术问题,日本青涵隧道曾用过,我国大瑶山隧道也曾用过,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对施工有干扰,施工单位也不欢迎;平行导洞我们采用过,结果也不理想,原因是有的平行导洞施工进度常落后于正洞,起不到预报作用;即使超前了,预报的精度也不高,后面我们将介绍这方面资料,在此暂不详述。到底采用什么方法好?经过比较,还是采用以地质方法预报为基础,也就是以地质素描为基础,辅助以风钻孔钻速测量、声波测试等手段开展超前预报工作,这样,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当时现场要求我们超前预报30m,我们办不到,根据他们施工所用台钻车的条件,用两根钻杆接起来可以超前打15m深,因此,开始时我们是采用15m深的风钻孔测试和地质素描资料分析进行超前预报。后来钻杆接头没有了,就采取8m深的风钻孔测试加地质素描资料分析进行超前预报。工作做得越多,胆子越大。实践结果表明,5m深的风钻孔也就可以满足要求。因为坏的地方摆在你眼前,不需要再作预报,好的地方一次爆破深度也不过2~3m,前方还有2m厚的防护层,基本可以保证施工安全。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套简易而又非常有效的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的方法。概括起来,这个方法就是以洞体地质素描为基础,配合风钻孔的钻速测量、声波测量、压水试验等为辅助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这样一项工作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大的。以军都山隧道为例,施工的第一年未作地质超前预报工作,5个掘进掌子面停工650多天,占施工日期的40%,就等于两个掌子面全年停工;第二年我们开始研究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6个掌子面工作总共停工了129天,仅占施工日期的6%,也就相当于一年里只有半个掌子面停工;施工的第3年,即1986年7月以后,我们全面地开始了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在以后的施工中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塌方。下面举几个预报成功的实例:

(1)隧道掘进过程中曾遇到一条宽达60多米的F9 断层破碎带,由于坚持了地质超前预报工作,顺利通过施工,没有发生大的导致停工的塌方。

(2)1986年3月我们对 DK291+162—DK290+805段长达270m一段围岩的类别做出了预报,定为Ⅳ~Ⅴ类围岩,由于心中有数,施工加快了速度,结果创造了月成洞241m的全国隧道施工记录。

(3)在隧道DK285+410地段,我们根据地质素描资料预报前方存在有断层交汇带,岩体破碎,建议采用短进尺、强支护的手段进行施工,结果长60m的Ⅱ类围岩顺利通过施工。

上面实例可以说明,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军都山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情况。

军都山隧道长8.46km,是双线隧道,隧道截面为10.5m×11m。隧道经过地段火山岩占70%,地质条件比较复杂。隧道经过地段有三个火山口,对隧道所通过地段的地质条件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这个地区的地质构造还是很有规律的,测绘时见到这个地区存在的断层主要为北西向,少量的是南北向,而东西向和北东向的极少见,在地质图上没有显示。地质图中编号的断层共11条,都是北西向的,北东向的仅有节理。这里应该强调地说一句,隧道开挖过程中间见到了大量的、规模不大的东西向的和北东向的小断层和大节理。这表明地面测绘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地下的情况。我们第一次去考察时,他们把隧道线路地质图给我们看了一下,问我们哪些地方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麻烦,哪些地方是危险地段。我们根据看到的印象和他们提供的1∶2000的地质图,当时明确地提出了这条线路上存在5个施工困难地段。第一个是进口处,岩体风化破碎,节理面内夹泥,岩体松动,而且还有少量地下水,这个地段施工时要注意产生塌方;第二个施工困难地段是隧道通过黄土地段,这个地段有地下水,施工时会遇到困难,主要困难是洞壁收敛变形大,洞体成型困难;第三个施工困难地段是小金房沟地段,那里存在一个断层束,而且泉水溢出比较多,地势低,说明岩体破碎,有可能是隧道施工最困难的地段,塌方、涌水都会出现,施工中必须作好预防塌方措施准备;第四个施工困难地段是花岗岩与火山岩接触带,这个地方图上没有绘出断层,而在附近画有一条断层,这里有不少泉水溢出,而溢出点不在断层带上而在花岗岩与火山岩接触带上,这儿地形也偏低,地下岩体肯定是比较破碎的,施工通过这个地方时也有可能产生塌方和涌水;第五个施工困难地段是隧道出口处,这儿是由花岗岩组成的,但是有大量基性岩脉穿插,主要为煌斑岩,在这个地区煌斑岩脉风化都比较厉害,而且路边上也可见到泉水溢出。这个地方也可能出现比较大的塌方,但因为这儿地势较低,地下水量和水头都不大,而不会产生涌水。今天,军都山隧道已经竣工,施工结果证明,当时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预报,是战略性预报。可以帮助施工单位作好施工抢险准备,避免问题出现时措手不及。在作了上面预报的3个月以后,我们到现场落实地质超前预报研究工作,来到出口段时,这时出口段正好发生了一次大塌方,从地下塌到山顶,塌方产生的原因就是掘进中截断了一条倾向洞外的煌斑岩脉,这条煌斑岩脉已经风化成泥状了,开挖过程中首先在洞底出现,施工人员没有重视,没有及时支护处理,在放第二炮时就发生了大塌方,主要是上盘部分大量滑塌下来。这个塌方造成停工达1个半月之久。当时工地停工一天损失约5万元。这次塌方停工造成的损失就达200多万元。我们目前存在一个问题,施工中出现了事故造成200多万元损失好像是合法的,为了避免事故提前作一点科研和技术工作,申请一点儿投资那是难上加难,而且先期作点预报性工作,预报准了,避免了塌方,多数是不承认的,因为没有塌。谁也没有看见造成什么损失,怎么好承认,这是隧道施工地质预报工作的又一难题。实际上这是一个重大认识误区。以前的施工没有地质超前预报,对前方地质情况不太了解,掘进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盲目的掘进就避免不了不出事故。地质超前预报实际上是帮助施工单位查明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情况明了,就可以做到有科学依据、有准备、有计划地掘进,克服了盲目性。实际上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具有隧道施工发展划阶段的作用,也就是由盲目的掘进转变为有科学依据的掘进。这在军都山隧道施工中和以后的其他隧道施工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9-1 地上与地下节理间距分布对比

图9-2 2#斜井地段地表和地下节理统计

●节理面开度小于1mm的节理;×节理面开度为1~5mm的节理;○节理面开度大于5mm的节理

上面讲到,地面测绘观察到的地质构造和地下开挖揭露出来的地质构造情况不完全一样,现在来举几个实例说明一下。下面几个资料是在军都山隧道工作中取得的,如图9-1所示,a表明地面测绘统计得的节理间距大约主要为0.7~0.8m,c是在地下统计得的大节理间距主要为1.0~1.2m,a与c的分布规律大本相似;b为地下统计得的所有的节理的分布情况,主分布的节理间距为0.2~0.4m,这是为什么?b统计的资料中有很大假象,这种小间距的节理实际上是施工爆破引起的。地上、地下节理对比时应采取较大的节理,大节理间距的分布是较相近的。这个特征我们可以从下面两张节理统计极点投影图上看得更清楚。图9-2的资料说明地表的构造,特别是小小构造,大节理、小断层,地下见到的与地表见到的不一样。前面已经谈过小金房沟地段,地面见到的断层仅有5条,而地下开挖遇到的有100多条,断层带宽度达2m以上的也有几十条,这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别是相当大的。由于有这么多差异,所以我们提出要作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施工地质预报工作量很大,说起来容易,实际作起来可不那么简单。为了统一管理我们编写了《军都山隧道快速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指南》,有了《指南》施工单位下死命令将地质超前预报纳入为一道工序,硬性规定必须贯彻执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没有施工部门的配合,方法再好也发挥不了作用。这个《指南》现在已经由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铁道部基建局决定推广这一技术。应该说这是隧道施工中的一个重大举措。它将对我国隧道建设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