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朱文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朱文孝

发布时间: 2021-02-20 12:27:40

❶ 搜索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

徐悲鸿.(1895-1953),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回鸿出身农村,家境清贫。答父亲徐达章是个村塾教师,擅长花鸟,人物画。徐悲鸿4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耳濡目染,自幼对绘画发生兴趣。9岁随父学画,10岁已能作父亲的助手。农忙时,兼做耕作,贫苦的劳动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作风和诚实正直的性格。他13岁时遇上大荒之年,随父走江湖,依靠鬻字卖画为生。17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家境每况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担,从此落到徐悲鸿的肩上。他在小学,中学任图画教师,也到上海等地靠卖画为生。19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愈加贫困。

❷ 发展趋势及阅读书目

由于矿产资源的复杂性,在地质勘探中采用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已受到广泛的重视。近年来,无论是油气勘探还是固体矿产资源勘探,“联合反演”是资料处理与解释的重要手段。“联合反演”的理念是资料处理解释中要充分利用重磁电震等各种地球物理资料,要采用人机交互反演方法或广义反演方法进行反演解释,使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得到充分利用,克服地球物理反演解释的多解性。由于计算机科学的进步,三维可视化解释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得到应用。可视化技术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和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的一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与地球物理解释。1990年美国SEG年会以后,可视化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得到重视,尤其在三维地震解释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最近的第69届SEG年会上,Rio Tinto公司开发了一种可视化系统,可以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充分进行全3D分析,能在3D视窗中显示多种数据类型的图形,包括遥感、地球物理、地质矢量图和剖面图,测线剖面、平面和三度体的地球物理模型。利用该三维可视化技术,1994年在西班牙南部发现Las Crues大型硫化物铜矿。这种三维可视化仅仅是数据体的一种表征形式,并非模拟反演技术。三维可视化反演是指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解释人员与计算机的交互反演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性能微机和工作站得到广泛应用,在固体矿产方面,地球物理资料三维可视化反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诸多单位开始用二度、二度半任意多边形截面水平柱体进行实时人机交互反演解释,该方法在剖面上通过不断修改模型角点来实现正演拟合并进行反演解释,十分方便快捷,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反演技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国家863项目“海洋深部地壳结构探测技术(820-01-03)”中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技术。

在实际资料处理解释时,有时会遇到三度体或沿走向变化大的二度半地质体,此时就不能用二度半模型来解释。林振民、吴文鹂、田黔宁、管志宁等在研究重磁三维可视化反演,采用一种橡皮膜技术及混合优化算法进行三维重磁反演,并把该方法应用于内蒙古布敦化地区航磁资料反演。

目前尚无有效的针对复杂的任意形状的三度体重磁场反演方法,刘天佑、杨宇山、魏伟研究了任意形状三度体数值积分三维可视化反演方法和多个复杂形状三度体三维可视化反演方法,其基本思路是用一组相互平行的地质体截面来刻画一个任意形态的地质体,并采用数值积分的方法正演计算地质体的重磁场。在可视化反演过程中,通过修改地质体各个截面的形态来改变地质体的形状,达到实时反演的目的。在Windows 2000环境下,利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Visual C++6.0以及OpenGL技术,从公式的推导简化到实用性强的复杂模型的图形编辑中的拓扑关系分析、组织、实时策略进行了研究,实现了任意形状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实时重磁异常正反演,将该方法用于大冶铁矿,获得良好的地质效果。多个复杂形状三度体三维可视化反演方法采用基于AutoCAD平台的三维可视化规则几何形体人机交互磁场反演技术,采用一些简单规则的几何模型,如有限长水平圆柱体、椭球体、走向与下延有限倾斜板状体,方法操作简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1]陈少强,宋利好,姚敬金.2002.可视化技术在物化探找矿中的应用及前景.物探与化探,26(1):60~63

[2]郜延红,周云轩,刘万崧.2000.地球物理位场可视化建模初步探讨.长春科技大学学报,30(2):185~189

[3]过仲阳,王家林,吴健生.1999.应用遗传算法联合反演地震-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石油物探,38(01):102~108

[4]黎益仕,姚长利,管志宁.1994.重磁资料的实时正演拟合.物化探计算技术,26(3):192~196

[5]林振民,陈少强.1994.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固体矿产中的应用.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6(4):338~344

[6]刘天佑,刘大为,詹应林等.2006.磁测资料处理新方法及在危机矿山挖潜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30(5):377~381

[7]刘天佑,朱铉.2006.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新方法在西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9(4):104~108

[8]王一新,廉西京.1983.重力与地震联合解释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石油物探,22(3):34~41

[9]魏伟,吴招才,刘天佑.2006.基于AutoCAD平台三维可视化规则几何形体磁场反演.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6,3(1):54~59

[10]杨文采,焦富光.1987.利用联合反演技术进行反射地震的波速成象.地球物理学报,30(6):617~627

[11]杨振武,王家映,张胜业.1998.一维大地电磁和地震数据联合反演方法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3(1):78~88

[12]杨辉.1998.重力、地震联合反演基岩密度及综合解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3(4):496~502

[13]杨宇山,刘天佑,李媛媛.2006.任意形状地质体数值积分法重磁场三维可视化反演.地质与勘探,42(5):79~83

[14]姚长利,黎益仕,管志宁.1998.重磁异常正反演可视化实时方法技术改进.现代地质,12(1):115~122

[15]张剑秋,张福炎.1997.地球物理勘探可视化工作的挑战与机遇.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2(6):884~888

[16]朱文孝,屠万生,刘天佑.1989.重磁资料电算处理与解释方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7]Savino J m,Rodi W L,Masso J F.1980.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multiple geophysical data sets for earth structure.Presented at the 50thAnn.Internat.Mtg.Soc.Explor.Geophys.,438~439

[18]Vozoff K,Jupp D L B.1977.Effective research for a buried layer:An approach to experimental designing geophysics.Expl.Geophysics,8 (1):6~15

❸ 从地质文化角度推进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

吕金波

(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北京 102206)

摘要 北京是世上罕见的具有山区、平原和盆地的城市,两大山脉(燕山和太行山)交汇之地,两大古代人类工程(长城和大运河)交汇之地。目前,北京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6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建议将温榆河—大运河沿线作为未来北京发展的中心线。

关键词 地质文化 世界城市 长城与大运河交汇 温榆河—大运河规划中心线 北京

北京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6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元大都和明北京对世界的影响深远,这些都与北京的地学背景有关系。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与世界地质公园分布见图1。

图1 北京世界文化遗产地与世界地质公园分布图

北京位于北纬40°,东经116°附近,是世界上少有的燕山与太行山两大山脉交汇之地,少有的长城与大运河两大古代人类工程交汇之地,少有的具有盆地、山地和平原的城市,少有的具有铁矿、煤矿和地热的城市。最高峰门头沟区东灵山,海拔2303m,最低通州区柴厂屯,海拔8m,高差达2295m。西山产煤,北山产铁,盆地和平原产地热。最明显的地学特征为维理士描述的山前“北京湾”,“北京湾”东南口为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形成的北京平原,永定河从西山流出,潮白河从北山流出,中间的温榆河由西北部山区分水岭内水系汇集而成。

1 对地质文化概念的理解

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人类(以非洲乍得的托麦人Toumai为例)最多有700万年的历史,人类文明仅有5000年的历史,人类史与地球史相比约等于零,太短了。所以人类文化必须纳入到地球这本大书中去解读,解读地质大书与人类文化的关系称为地质文化。

地质文化研究的是地质与文化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就是地质现象对人心理产生美的作用。美是人类特有的感觉,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裸露的历史远比穿衣的历史长得多,出现了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裸体艺术,人类对自身器官的欣赏由来已久,文学作品几乎是人类自画像的描述,地质景观的拟人化是地质文化研究的对象。人类进入文明后,达到了孔子所说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喜欢高山大川是对男性美欣赏的结果,喜欢江河湖海是对女性审美的结果,喜欢植被是古人类对毛发欣赏的物化,喜欢洞穴是对人类最早家园的依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对高山流水和谐美感的赞誉。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歌颂。

以地质为基础、以文化为目标、以美学为对象,推进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是地质文化学科建设在北京的具体体现。

建议成立地质文化研究会,宣传46亿年地球史对5000年人类史的作用,从现代地质学角度弘扬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如《山海经》、《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从地质学角度开启对四大名著的研究(如黛玉为炭质页岩,桃源结义在拒马河洪积扇溢出带涿州,水帘洞为岩溶洞穴、花石纲为经岩溶作用的石灰岩运输);凸显名山大川的地质科学内容(泰山为太古宙变质岩,黄山为燕山期花岗岩,峨眉山为玄武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公园(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桂林岩溶)。

2 北京是中国地质文化的摇篮

北京是中国地质文化的摇篮,诞生了“震旦系”和“燕山运动”等中国特有的地质学术语,培养了两位总理(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成就了影响青年毛泽东的地质学家杨钟健,竖起了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李四光,走出了众多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质文化影响了共和国的缔造者。1921年9月29日,时年28岁的毛泽东同志给住在北京三眼井胡同的杨钟健写信,申请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杨钟健研究过马兰黄土,对周口店猿人遗址沉积物(①—⑩层)进行过划分,时为“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

共和国缔造者指导了中国地质工作的方向。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出访苏联,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苏学生代表,并题词:“开发矿业”。

3 长城与大运河两大古代人类线性工程在北京交汇

长城长约6000千米,按照纬向展布于中国北方的山脉中,是世界上最长的墙。京杭大运河长约1794千米,按照经向展布于中国东部的平原上,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两大工程一纬一经交汇于北京,体现了刚柔相济之美,增添了北京世界城市的内容。

3.1 长城

长城沿着纬向,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000千米,横跨中国北方7个省、市、自治区,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墙,体现了阳刚之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2 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沿着经向展布于中国东部2市4省,全长约1794千米,有2500多年的历史,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是世界上最长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体现的是阴柔之美。虽然大运河尚未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掩盖不了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

北运河上游称温榆河水系,即发源于十三陵盆地的东沙河、关沟的北沙河、寨口的南沙河和玉泉山的清河。地质上处于潮白河洪积扇与永定河洪积扇的交汇处,两个洪积扇的溢出带水源丰富,成就了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是大运河的起点。

4 北京是第一个具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

2006年9月17日,在英国北爱尔兰首府Belfast召开的第2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房山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使北京成为全球第一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与门头沟、石景山、海淀和昌平等山区并称为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1867年,美国学者Pumpelly R.发表了第一篇有关中国地质的论文[1],1882年德国学者Richthofen F.V.提出了“震旦系”地层名称[2]。1918年瑞典人J.G.Andersson发现了周口店园区,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洞穴碎屑堆积物中发现了第一颗完整北京猿人头盖骨。

地质公园北部大石河流域有百花山-白草畔园区、圣莲山园区和石花洞园区。大石河源头的堂上村诞生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大石河北岸煤层之上为侏罗纪火山岩构成的亚高山草甸景观百花山-白草畔园区,大石河北岸煤层之下为北方罕见的小型岩溶盆地景观——圣莲山园区。石花洞园区发育岩溶洞穴群,洞层最多(8层),裂隙渗透水沉积的石盾最多(200多个),为世界之最;毛细渗透水沉积的石毛(银狐)稀有,滴水沉积的石笋叠置关系和微层理明显,流水沉积的石旗美丽,池水沉积的月奶石发育好,有被钙华掩盖的唐代题字,有《水经注》中记载的孔水洞[3]

地质公园南部拒马河流域有白石山园区、野三坡园区、十渡园区和云居寺-上方山园区。拒马河源头的白石山园区发育大理岩峰丛地貌,野三坡园区发育岩溶峡谷地貌,十渡园区发育华北地区最为典型的房山地貌(新近纪石林与第四纪岩溶陡壁的组合形态)[4]。石门花岗岩体的热力变质作用,烤白了高庄的汉白玉大理岩,成为紫禁城、明清皇陵和皇家园林的唯一石料区;烤白了云居寺-上方山园区所在的云带山,故有云水洞、云居寺之名[5]

5 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的地质背景

目前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天坛和明十三陵。挖掘这些遗产的旅游地学背景,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深远的意义。

5.1 长城(北京段)

长城北京段东起金山岭、中过慕田峪、西至八达岭,地质构造托起了长城,体现了阳刚之美,使得长城(北京段)沿线最为壮观。

登上金山岭,你会发现长城内外无论山岭,还是河流,都是东西走向。长城脚下的沉积岩层,长城南侧的火山岩和古北口侵入岩体,也都是东西向延长的,这是因为本区为印支东西向构造带的组成部分。

慕田峪长城呈西北—东南走向,1.5亿年前形成的长圆闪长岩体使得东南长城低缓。越过16号敌台后,12.2亿年前形成的雾迷山组硅质条带白云岩使得长城脚下岩石变得陡峭,直上牛犄角,高差达500米。

八达岭海拔1015米,地质背景为花岗杂岩,岩石上的长城最为雄伟。八达岭地区为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岩,包括侵入体120个,出露面积540.45平方千米。在八达岭城关拐角处的岩壁上,一条基性岩脉沿山而下,恰似一条青龙,故名“青龙桥”。

长城沿着纬向,随着火成岩体上下起伏,达到了自然与人类工程完美统一的效果。

5.2 故宫

故宫是北京城区的中心,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紫禁城的名称借天空的紫微星坛而来,体现了天子居中的思想。故宫西靠中南海,南临通惠河,是在元大都高梁河之阳修建的,地质上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的中部。

5.3 周口店 “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个园区,体现了人类最早的家园,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洞穴,沿着马家沟组灰岩走向发育,裴文中和贾兰坡各发现3颗猿人头盖骨。周口店猿人的发现结束了自19世纪末荷兰军医E.Dubois发现爪哇猿人以来,猿人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确立了猿人在人类演化史中的地位。

5.4 颐和园

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中心,占地2.9平方千米,其中湖泊面积约占3/4,体现了刚柔相济的湖光山色,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万寿山的造景岩石为坚硬的红庙岭组砂岩,是在距今2.4亿年前的二叠纪形成的,形成了万寿山的山色。

昆明湖底部为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灰岩含水层,遇到万寿山二叠纪红庙岭组砂岩的阻隔,极易形成泉水,形成了昆明湖的湖光。

1996年12月28日,昆明湖进行了2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通过取样研究获知,昆明湖水起始于3500年前,3000年前稳定成湖,水生植物开始繁衍,公元1750年前属于天然湖泊。1750年对湖区进行开挖,形成了今日的景观,湖水的面积和深度增加了1倍,湖区从此变为人工湖[6]

5.5 天坛

天坛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位于北京城东南,地质上处于永定河洪积扇的溢出带,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减缓,水源丰沛,溢出地表,所以在天坛的东面形成了龙潭湖,北面形成老舍描写的《龙须沟》,西面建设天桥。湿地般的地质环境为建造天人合一的天坛创造了不可多得的自然条件。

5.6 十三陵

明清皇家陵寝是我国明、清两朝皇帝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死观。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按照地灵兽说,十三陵后靠为玄武,盆地南面的红泥沟龙虎台(中更新世黄土)为朱雀,西面的卧虎山为白虎,东面的龙山为青龙。东面的龙山为元古宇龙山组的命名地,形成了突出的龙脊。1934年,张文佑在龙山东坡的石灰岩中发现了三叶虫化石,把这套灰岩作为寒武系的底部,建立了华北显生宙的第一套地层“昌平组”[7]。西面的卧虎山岩石为元古宇雾迷山组白云岩,含有大量的硅质条带,白云岩风化后显出白色条带,看起来很像虎皮纹。

6 古代北京曾为世界城市的证据

古代北京曾为世界城市的证据有三,即,马可波罗描述的元大都,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华文化,哥伦布首次西航时曾携带致中国北京大汗的国书。

6.1 马可波罗描述的元大都

《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把元大都称为汗八里(Kanbalu,突厥、蒙古语,帝城)。书中对元大都的宫殿、园林、城市、商业、人口、纸币、石炭、天文等进行了详细描述,使得元大都成为东西方历史中最为辉煌的世界城市[8]

6.2 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华文化

明朝的永乐皇帝定都并命名了“北京”。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一共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最远达非洲东海岸。

定都并命名“北京”的永乐皇帝和航海家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期的开拓者,郑和船队纵横西洋,加强了明初中国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说明当时的北京对亚洲和非洲的影响巨大。

6.3 哥伦布首次西航时曾携带致中国北京大汗的国书

哥伦布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中国。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先后4次远航(1492—1504)到达了美洲大陆,误认为到达印度,形成了“印第安人”的错称。

现藏西班牙巴塞罗那阿拉贡王室档案馆内的拉丁文手稿,包括1492年签发的通行证(Salvoconctos)和王室介绍公函(La Carta de comendaticia)2个文件。通行证书写:“我等现派遣哥伦布率快帆艇三艘,取海路驶向诸印度地域……”。王室介绍公函书写:“自我等某些臣民及其它来自贵国之人士得知……”的下文,正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关中国的话,是哥伦布反复向西班牙王室宣传“大汗契丹”的情况,因此,王室介绍公函就是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所说的致中国大汗的“国书”。

根据年代考证,笔者认为,这位中国大汗就是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即葬在明十三陵泰陵的明孝宗,说明北京在明朝中期对欧洲影响巨大。

7 温榆河—大运河为未来发展中心的建议

构成北京发展的地学要素为“北京湾”和“温榆河—大运河”。北京从古至今一直沿着南北中轴线建设,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应该以地学为背景,实现科学发展观。未来若以温榆河—大运河为发展中心,一方面可以保护西部古都风貌,发展东部新型经济区;另一方面依托华北大平原,将环渤海经济区连为一体。向西可以连接欧亚大陆,向东沟通环太平洋诸多国家,将北京建设成为发展空间广阔的世界城市。

参考文献

[1] Raphael Pumpelly.Geological researches in China,Mongolia and Japan[J].1867

[2] Richthofen Ferdinand von.China[M].Berlin:Verlag von Dietrich Reimer.1882

[3]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97

[4] 吕金波等.北京西山岩溶洞系的形成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J].地质通报2010,29(4):502~509

[5] 吕金波.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特色[J].城市地质2007,2(3):26~30

[6] 黄成彦等.颐和园昆明湖3500 余年沉积物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7] 张文佑.中国北部震旦纪与寒武纪地层之分界问题[J].国立北京研究院院务报1935,6(2)

[8]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北京:外文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❹ 朱的姓氏来源

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

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

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朱文孝扩展阅读:

朱姓名人:

1、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2、朱良才

朱良才(1900.9.27—1989.2.22),湖南汝城县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四军连党代表、营部书记、支队政委,红一方面军师政委、军政委、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政干校副校长、政委等职。参加了湘南起义、黄洋界保卫战、长征、西征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朱良才先后担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北京军区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8年因病主动退出领导岗位。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❺ 在位期间朱和温都有哪些功绩

朱和温是谁???没有这个人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汉族,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嘉靖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他为人非常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嘉靖帝在位早期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后期虽然好道教,不侍朝,然而依然牢牢掌控着朝廷官吏,可以称得上是位有作为的皇帝,而非影视剧情演绎的那样昏庸无能。那么他又是为什么会被宫女谋杀呢?这就不得不提朱厚熜的爱好——炼丹修道。
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术,一心求长生不老,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嘉靖皇帝迷信,认为未有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可保长生不老,因此大量征召十三、四岁宫女,并命方士利用她们的处女月信来制丹药。另外,为保持宫女的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而只能吃桑、饮露水。结果,宫女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杀死嘉靖皇帝。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潜入他的寝室,众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于紧张宫女将绳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收不紧,这时被一个婢女发现,跑出去报告皇后,皇后马上领人来救架,嘉靖皇帝大难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处死。这就是在历史留下浓墨重笔的“壬寅宫变”。

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大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这位醮斋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裕王朱载垕。
当然也有人说,嘉靖帝死于纵欲。传闻明世宗朱厚熜一夜御十女,50多岁的朱厚熜服食她们经血做的壮阳药后,淫兴大发,又在这些宫女身上来检验药效。有一次,服食了壮阳药后药性大作,浑身燥热难忍,朱厚熜立即拉过在醮坛边为他讼经的一位13岁尚姓女孩“练习”,这女孩生理尚没有发育成熟,搞得她跪在床上鬼叫求饶方止。
不管明世宗到底为何而死,他的功绩如何,成为史上第一个造成宫女起义,谋杀自己可谓是千古第一人。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他执政的前二十年中颇有作为,以不因循守旧的革新精神开创了中兴局面,他顺应历史潮流、敢于打破传统、体恤士农工商、有利社会发展的一面,还应当看到,他的时代的许多建筑,如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坛,钟祥的明显陵、元佑宫等,至今仍显现着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风采,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但在嘉靖二十一年之后日益腐化,朝政日坏,大礼议杖笞群臣、崇奉道教并祸及自身、寻兴大狱、误用佞臣、刚愎自用、局势动荡不堪。嘉靖帝是个极其聪明并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却十分小气,又喜欢乱花钱,也很要面子,能与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阶、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

❻ 叶良辅:我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

浦庆余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学界的老人都知道叶良辅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学家,袁复礼是我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叶良辅也是我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为什么呢,私以为叶良辅长期患肺病,又长期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他培养的地貌学研究生又大多任职于地理界。一位地质学者任职于地理界,往往非但不被地质界而且也不被地理界重视,而横跨学科的人才却是最难得的人才。

一、叶良辅的生平概要

叶良辅(1894~1949),字左之,祖籍浙江杭县,出生在杭州,从杭州盐务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中学。在读中学期间,深为在该校任教的丁文江器重。丁文江于1913年受聘为工商部矿政司佥事、地质科科长,创办地质研究所,专事培养地质人才,叶良辅即考进地质研究所学习。三年后,叶良辅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入工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他在毕业时撰写的《北京西山地质志》于1920年出版。同年1月被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进修,除了学习地质方面的课程外,还随D.W.Johnson教授学习地形学。192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并于当年7月回国,仍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其间曾一度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7年至1928年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并受同学朱庭祜之邀,共同创建两广地质调查所。1928~1937年受聘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员。李四光有病时和去北京大学讲课时,由叶代理所长职务。后因工作劳累、生活艰苦,叶良辅在1936年患了肺病,不得已在杭州家中养病。

1937年夏,抗战爆发,淞沪沦陷,叶良辅举家避居诸暨乡下,1938年初应聘担任浙江大学史地系地质学教授。于当年4月携眷随校西迁,先至江西泰和,再至广西宜山,最后抵达贵州遵义,沿途饱受风霜,备受艰难,以致病又加剧,但他一直带病工作。1943年暑期后,史地系主任张其盷赴美讲学,校长竺可桢改聘叶良辅为史地系主任,并负责史地研究所工作。叶良辅一般主持系务会议和所务会议,研究处理重大问题,而将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具体系务工作分别交给李洁非和严德一帮助办理。1945年张其盷返校后,叶良辅才得以卸去重担。抗战胜利后,1946年暑期,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叶随校东返。按学校规定,回杭州后休假一年,但叶良辅的研究工作却一直没有间断。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不久受聘为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羸弱之体承受不了繁忙劳累的工作和学习,终因大病,于1949年8月17日下午2时溘然长逝,享年56岁。

二、叶良辅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

讲叶良辅在地质学上的成就,就会想到我国首部区域地质著作《北京西山地质志》和《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以及他在火成岩方面的成就。对他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几乎无人提及,或只是一般性地提及,着墨不多。

《北京西山地质志》分五章,引言,第一章地层系统,第二章火成岩,第三章构造地质,第四章地文,第五章经济地质,附录石景山附近永定河迁流辩。有将近1/5的篇幅论述地文发育,这在区域地质著作中是少见的。北京西山的地文期,叶良辅多参照维理士和安得生的研究。与谢家荣合著之《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主要讲的是地文史,实际上是一篇长江中下游古地理发展史和地貌发育史的论文。还有与喻德渊合著的《山东海岸变迁之初步观察及青岛一带火成岩之研究》等。编著《瀚海盆地》一书。叶良辅在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干燥区地貌,以及新生代古气候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

叶良辅为研究生编写的《地形研究指要》是他研究地形的方法论总结,也是一篇地形研究法的简论。他在引言中说:“地形研究,除基本学识之外,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头脑清楚,思虑周密;二、身体强健。更有附带条件:地形测量准确,地图精良。在决定地形之因素一节指出决定地形的基本因素有三:①内外营力及其作用;②岩石性质;③地质构造。在成因的地形态一节,将地形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类,又可概括为侵蚀类和沉积类。在地形发育阶段与侵蚀轮回一节,阐述了平衡剖面、准平原、泛平原的概念,介绍了台维斯的河成侵蚀轮回、风成侵蚀轮回、海成侵蚀轮回和冰成侵蚀轮回等。在地文史一节阐述了地文史可分为单式地形和区域地形变迁史,‘地文史之重心’,在于地形史实之继承程序每期之史实,现在确有地形现象为之证明者。按地形现象,为地质历史最近之一幕,故地文史与地质史应有互相重复之处,或畛域固难分清。”还指出“地文史与古地理学又有重复”。还意味深长地说:“区域地形之变迁,非始于内营力之消长,如造山陆诸运动,岩浆侵入喷出之类。即基于外营力之变换,如河流作用之继以冰川作用,冰川作用之继以海蚀作用等是也,变迁之时代,地形学者可以不问,而变迁之先后,不能不顾。兼长地质史者,序述地文,不妨涉及地质史,以收引证之效,但莫忘以地形为目标。专攻地形学者,亦不能完全脱离地质史而独立”。这里,他论述了地形学与地质学的关系,地质学者和地理学者研究地文可能根据各自的专长有所侧重,但都要注意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结合。这是很有见地的,意味深长的。对后学有着刻骨铭心的教益。在准平面之比较一节中,以美国东部新英格兰高地的准平面研究历史为例,说明准平面的先后与交接问题。以此推知相隔千里不同区域准平面的对比,必须审慎。在河成梯阶地之比较一节,分别指出冲积阶(含纯由冲积物组成和有薄层冲积物覆盖的岩阶)和岩阶的地文意义,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冲积阶的成因,地壳运动和河流水量增减在冲积阶形成中的作用,要区别对待。还指出河成阶地的区域对比要小心谨慎。最后,在地文区一节,将地文区定义为:“地质构造、自然作用与发育阶段,三者相同之区域。其主要地形现象,必是一致之状态。质言之,亦即地文发育史相同之区域也。是为地文区,亦称自然区。”他还以美国地文区划分为例,说明不同级别地文区的划分原则。而“地形过于错综复杂,不易集合成区者,则以土壤气候地形及地质构造合而观之,以求其共同之特点可也。”他转而述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故于地文区之分析,颇有研究余地。”接着他列举翁文灏著述矿产地质志,先叙述全国地形区,张其盷编述本国地理,亦先分全国为若干地形区,克雷曼编著中国地理基础,梭颇编著中国土壤,均涉及中国地形区。“最近黄秉维编著高中本国地理亦按自然区叙述一切,参考不谓不周。然对于区域地形之材料,略嫌缺乏。”叶良辅此文发表于1940年,而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学》英文原著于193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当时叶是不可能见到的。李四光在这部著作中也是以中国自然(地形)区为开篇的。叶良辅在文末指出:“总之中国地形之可以分区毋论矣。蒙新高原、康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河平原、皆是荦荦卓著也。但各区之详情如何,地文史如何,其他各地以如何分区为最合理,则处处有困难,有问题。据黄先生参考所及,关于边疆区域之地文材料反优于本部各省,而国人对于本部之地质工作实多于边疆区之工作,此中参差,必是工作时之目标不同有以致之。试查地质报告,往往有地形一章叙述山河形势,但于山河与地质构造之关系,有详明之叙述者,则甚鲜。故吾辈以后欲于地形学有所贡献,当知如何致力也。”

这就是叶良辅下决心培养20名中国地形学者的原动力。

叶良辅还有《科学方法之研讨》和《科学方法与地学研究》诸文,当另行介绍。

三、培养我国一代地貌学家

叶良辅从1938年起就一直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浙大史地系由竺可桢首创,以历史与地理合一系,在国内谨有。系主任张其盷是人文地理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叶良辅作为一位地质学家在史地系任教,实属不易,他曾开设普通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质课程,还开设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的教授较为稀缺,地形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学问。叶良辅留美时除学习地质学以外,还随美国著名地形学家D.W.Johnson学习地形学,打下了这方面的基础。叶良辅还是浙江大学研究院史地学部的地形学组首席导师,精心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地貌学的骨干力量,并开拓了地貌学的若干新领域,他们又培养了大量新一代的中国地貌学家。

1938年以前,我国地貌研究大多在地质调查时,由地质工作者附带进行,编写地质报告时列为地文期一节,而且是很不起眼的一节,或作为新生代地层的一部分——更新统也是一笔带过而已。这些论述是零碎的、片段的,显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对区域地貌发育很少作全面的揭示。然而,区域地貌发育的研究这一现代地貌学的重要方面,当时在国外已经开展,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地貌学家,例如,叶良辅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曾随D.W.Johnson教授学习地貌学,D.W.Johnson 教授是著名的地貌学大师Davse 教授的学生,他自己也是著名地貌学家,更专长海岸地貌。而我国当时还没有一位专门从事地貌学研究的人员,叶良辅在浙江大学史地系担任教授,不时有一些部门聘他高就,都被婉辞。他常说:我国地质学界现在已经人才辈出,没有他的服务,地质学的进步不会受到重大的影响,但我国地理学正急需进步,因人才较少,他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对国家或许会有更大的贡献。他有多么敏锐的洞察力,有甘为人梯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贡献的精神。叶良辅曾对他的弟子说,他计划培养20名左右的中国地貌学家,以推动中国地貌学的发展。

叶良辅培养地貌学研究人才的办法是招收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高等地貌学课并开专题讲座,如“地形研究指要”、“科学方法与地学研究”、“中国瀚海盆地”、“美国阿帕拉契亚山”等。这些讲座贯穿地质史、地文史,从内动力构造变化到外动力流水和风沙等地貌过程,全面地加以分析和总结,还传播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使学子终生受用。

叶良辅在浙江大学任教从1938年至1949年,在11年时间里培养了地貌学研究生9人,他们是严钦尚、丁锡祉、沈玉昌、杨怀仁、施雅风、蔡仲瑞、陈述彭、陈吉余和李治孝。他们研究论文都是由叶良辅根据当时的条件,学生情况与本人商量而定。叶良辅特别重视学生的野外调查能力的培养和室内分析能力的训练,对论文认真审读,后发式地进行指导,反复修改。这批20世纪40年代毕业的研究生大多在地理界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地理界的后起之秀,研究中国地貌学的骨干。

严钦尚是叶良辅培养的第一位地貌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随地理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后一度调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任教。他是华东师范地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第四纪沉积学。

丁锡祉为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曾在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授。他在区域地貌、冰缘地貌方面有很深造诣。

沈玉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地貌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河流地貌学研究。如果他不是过早逝世,或许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合适人选。

杨怀仁是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教研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毅然从英国回来,在南京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地貌学专业,从1954年开始至今已培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本科生6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20多名。他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领域做了不少开拓性的研究,如第四纪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第四纪冰川与冰缘地貌、构造地貌等。

陈述彭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地貌区划和地貌制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有很深造诣。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

施雅风是中国科学院寒区和旱区地理研究所和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现代冰川调查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由他主持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冰川与冻土研究所,该所后与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合并为寒区和旱区研究所,他任名誉所长。

陈吉余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河口与海岸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随地理系调入华东师大。他开创了我国河口与海岸动力地貌研究的新领域,为海港建设和滩涂利用及开发作出了贡献。

蔡仲瑞为原水电部水电总局总工程师,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与谷德振共同组织工程地质人员,根据水电单位提供的120项工程的总结资料(到现场查勘30项),总结出版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一书。

李治孝是原浙江省地质矿产厅教授级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曾参与负责筹建浙江大学地质系,一度担任副系主任。他在浙江地质矿产的调查、研究和应用,地质教育方面,均卓有成绩。

此外,叶良辅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主任兼代所长时,曾对丁骕从事地貌研究给以鼓励和掖助,丁骕后来在地貌学上的成就一部分实出于叶良辅之赐。其他如地理学家赵松乔、谢觉民、杨利普和海洋学家毛汉礼等,也都在浙大史地系就读时,得到过叶良辅的指导。

叶良辅生前曾对他的学生说过:“我们教导的诸位,是否成功,要看诸位毕业之后,做人做事的成绩如何。诸位的成绩远在若干年后,才可明白,所以我们是否成功,亦须等到若干年后,才见分晓。”我们可以告慰他的是,他的学生真的在若干年后个个作出了骄人的成绩,他学生的学生也作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叶良辅不愧是中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几点说明

1)有人在阐述丁文江、翁文灏与李四光的友谊时,举例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刚成立时,缺少高级研究人员,翁文灏将叶良辅与李捷从中央地质调查所调动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这件事有些出入,中研院地质所成立于1928年1月,李四光和翁文灏都是筹备委员,李四光兼任所长。李捷当时在周口店主持发掘,将李捷调给中研院地质所,发掘工作交给了贾兰坡主持。然而,叶良辅1927年已离开地质调查所,1927~1928年担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教授,并受同学朱庭祜之邀筹建两广地质调查所,1928年,中研院地质所成立后,才调任该所研究员。所以,叶良辅在中研院地质所任职,不能说是翁文灏支持李四光。

2)叶良辅的学生、在天津做中学教师的张颖秋回忆叶师时写道:“叶师有学识,有能力,具有刚直不阿的性格,这在旧社会里常会遭到人们的嫉妒和受压制。据说他曾因一句什么话得罪过翁文灏,以致后来处处受刁难,永无出头之日。”我们推想,叶良辅离开地质调查所,去中山大学地质系任职,是否是这个原因,或是原因之一,尚待有更可靠的资料才能弄清。可是,当时中山大学的校长是朱家骅,朱与翁是好友,而叶去中大是任教授兼系主任,后来在中研院地质所任研究员,李四光离所时代行所长职务。也就是说朱家骅和李四光是看重叶良辅,在浙大史地系,系主任张其盷赴美深造时,竺可桢校长任命叶良辅为史地系系主任,可见在浙大他也是受到重视的。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受聘为浙大地理系主任。因此,张颖秋所说得罪了翁文灏,以致后来处处受刁难,永无出头之日,是张长期在天津的中学任教,对地质地理界的情况不熟悉的缘故。

3)本文的写作参考了我的老师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杨怀仁为他的老师逝世40周年主编的《叶良辅与中国地貌学》。由于这本书出版较早,又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的书,印数又少,地质界读到的人不多。而地质界撰写叶良辅生平的文章在叶对中国地貌学的贡献又了解不多,笔墨较少。因此,我不揣冒昧,除了参阅该书外,将我所知叶的学生的情况补充进去,说明中国地貌学的主要力量在地理界,以使读者了解叶良辅确是中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

❼ 谁知道蔡礼旭老师

蔡礼旭目录

基本资料
经历简述
主要讲演:2003年-2005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主要著述:基本资料
经历简述
主要讲演: 2003年-2005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主要著述:
展开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蔡礼旭老师,1973年出生于台湾,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远赴澳洲净宗学院研习传统文化,并师承儒学耆老徐醒民老师学习儒学,专精研修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2003年10月,于海南岛和杨淑芬老师一同创办「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讲教师。此后,在大陆各地为教师、家长、学生、企业人士和社会团体(包括大专院校、监狱等等)讲演。2004年底,在香港开办10天的「幸福人生讲座」,以德行教育为主要科目,更是获得热烈肯定。2007年任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训导长、中国地质大学外聘高级讲师、北京大方文化公益网高级讲师。蔡礼旭老师他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在国内许多省市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地成功举办过300余场传统文化讲演,获得当代名师大德及国学名家的高度赞赏和推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着手将他的演讲稿翻译成6种文字向全世界推荐。更在安徽庐江县汤池镇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开设讲座。蔡礼旭在净空法师的教诲下,以救世的心态弘扬佛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净空老法师的授意下,以首讲“弟子规”为基础,教人正善、正念,劝导世人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编辑本段经历简述
蔡礼旭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自担任安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训导长以来一直负责该中心教学指导工作,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为教学宗旨,积极培养伦理道德教育师资和社会教育工作者。至今仍陆续办班教学,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同时也在大陆地区各大专院校等进行演讲,并曾应邀至大陆地区教育局做专题讲演报告。也因海南省监狱系统邀请,而配合到监狱管理局中,进行传统文化进监狱活动。 期间陆续应邀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进行了千余场传统文化大型演讲活动,演讲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对于教育界、企业界、政府公务人员、监狱系统等社会各界不同工作层面,阐述中华文化五伦八德在现代化社会中如何运用,既生动活泼又发人深思,真诚感人,言语幽默,获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与好评。并在马来西亚应邀下,为2000余名华人学校的专职教师进行演讲教学活动。 所有演讲内容都深受大众欢迎,感人至深,听讲者受益良多,演讲内容已经大量制作发行为DVD与书籍,在世界各地华语区广泛流通。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蔡礼旭老师矢志不变的终生志向。
编辑本段主要讲演:
2003年-2005年
.分别在海口、深圳、北京、庐江、上海、杭州、汕头、温州、大庆、秦皇岛等地进行《经典教育研习班》、《朱子治家格言》、《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的演讲。 .应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文明办和龙湖区教育局邀请,在汕头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为近2000位教师和家长做了《如何落实德行教育》的演讲报告。 .汕头大学《文化与人生》的传统文化演讲。 .香港开办10天的「幸福人生讲座」,主讲《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以中华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科目,讲述现代社会各种关系的和睦相处之道,用传统文化创造和谐人生。
2005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9所大学演讲《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八荣八耻与传统文化》、《修身与医道》、《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开启仁爱幸福的大门》、《传统文化领航人生》、《传统文化与完善自我》、《传统文化与人生抉择》、《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等传统文化演讲。
2006年
.7月1日汤池镇镇政府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纪念大会」,蔡老师应邀出席大会为汤池镇镇政府的全体党员做《传统文化和八荣八耻》的演讲报告。 .10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为与会192个国家的代表,做了两天的「幸福人生讲座」报告,引起了全世界和平人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 .长期往返大陆和台湾之间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举办了多期台湾大学生《弟子规》研习营、《弟子规》教师研习营、《弟子规》企业营等活动。 .12月在台湾桃园孔庙大成殿陆续演讲了60个小时的《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全面的介绍中华文化,致力于两岸间的传统文化交流。
2007年
.应海南省监狱系统邀请,配合海南省监狱管理局传统文化进监狱活动,为监狱干警做了《有爱的地方就有家》、《承传先志 继往开来》的演讲报告。 .12月应邀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为雪隆区首届《弟子规》师资培训班共600名华语学校教师做《家和万事兴》的演讲;在马来西亚麻坡做《文化的传承》大型公开演讲。
2008年
.2月应江西省国税局邀请为该省国税系统上万名干部、职工进行了《传统文化和和谐国税》《弟子规与国税管理》演讲。 .11月应邀参加由马来西亚教育部、全国校长职工会与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联办的2008年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的授课活动,在马来西亚万宜国民大学为2000余名华语学校教师做《家和万事兴》的大型演讲。
编辑本段主要著述:
1. 《如何经营幸福人生》 华艺出版社出版 书号:ISBN 978-7-80142-847-9/Z·427 2. 《细讲弟子规》 华艺出版社出版 书号:ISBN 978-7-80142-846-2/Z·426 3. 《德育故事—小故事真智慧》 华艺出版社出版 书号:ISBN 978-7-80142-868-4/I·411

❽ 一级教授的一级教授历史

一级教授评定自1956年国家评定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但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来,一级教授称号逐渐淡出学界视野。自从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再次评定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后,“一级教授”这个名次再次在学界闪耀起来,紧接着山东大学等高校都开始聘任人文社科一级教授。自此文科教授也有机会进入到一级教授行列,成为人文社科领域里的“院士”。 北京大学一级教授 :冯友兰、唐钺、熊十力、江泽涵、许宝禄、段学复、周培源、黄昆、叶企荪、王竹溪、饶毓泰、胡宁、傅鹰、黄子卿、张景钱、李汝祺、陈祯、乐森浔、王力、游国恩、曹联亚、季羡林、魏建功、冯至、朱光潜、向达、陈岱孙
清华大学一级教授:章名涛、孟昭英、梁思成、张光斗、施嘉炀、钱伟长、张维、张子高、马约翰
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陈垣、黎锦熙、傅种孙、钟敬文、黄药眠、武兆发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何干之、何思敬
北京医学院一级教授:马文昭、胡传揆、藏玉涂、刘思、毛燮君、薛愚毕、华德、沈琪、林振纲、吴朝仁、金宝善、蒋明谦
北京工业学院一级教授:张翼军
北京钢铁学院一级教授:魏寿昆
北京地质学院一级教授:冯景兰、王鸿祯
北京铁道学院一级教授:金士宣
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戴芳澜、俞大绂、沈其益、林传光、熊大仕、黄瑞纶、李连捷、陆近仁、周名、娄成后
天津大学一级教授:潘承孝
南开大学一级教授:邱宗岳、杨石先
唐山铁道学院一级教授:顾宜孙、罗河
大连工学院一级教授:钱令希
沈阳农学院一级教授:章守玉
吉林大学一级教授:王湘浩、余瑞璜、唐敖庆
东北地质学院一级教授:俞建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级教授:朱物华
复旦大学一级教授:陈建功、苏步青、周同庆、郭绍虞、卢鹤绂、周谷城、陈望道
上海交通大学一级教授:陈孝刚、钟公瑾、周铭、周志宏
西安交通大学一级教授:陈大燮
同济大学一级教授:李国豪、叶雪安
上海第一医学院一级教授:颜福庆、黄家驷、胡懋廉、钱慧、张昌绍、荣独山、徐丰彦、谷镜开、林兆耆、杨国亮、吴绍青、陈翠贞、王淑贞、郭秉宽、苏德隆、杨铭鼎
上海第二医学院一级教授:高镜朗、兰锡纯、邝安堃、叶衍庆、胡文耀、倪葆春
上海水产学院一级教授:朱元鼎
南京大学一级教授:曾远荣、高济宇、戴安邦、徐克勤、胡小石
南京农学院一级教授:冯泽芳、罗清生、邹钟琳、魏景超、王栋
南京工学院一级教授:杨廷宝、刘敦祯
华东水利学院一级教授:黄文熙、严恺、徐芝纶、刘光文
浙江大学一级教授:李寿恒
浙江农学院一级教授:陈鸿逵、吴耕民
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冯沅君
山东工学院一级教授:刘先志
青岛工学院一级教授:王之卓
武汉大学一级教授:李剑农、李国平、高尚荫
武汉水利学院一级教授:愈忽
华中农学院一级教授:章文才
中山大学一级教授:姜立夫、陈寅恪、容庚
华南工学院一级教授:冯秉铨
华南农学院一级教授:蒋英
厦门大学一级教授:卢嘉锡
四川大学一级教授:柯召、方文培、徐中舒
西南农学院一级教授:侯光炯
四川农学院一级教授:杨允奎
四川财经学院一级教授:陈豹隐
云南大学一级教授:刘文典
云南农业大学一级教授:秦仁昌
西北大学一级教授:岳劼恒、张伯声
西北农学院一级教授:虞宏正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聘任14名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另外有9名荣誉一级教授。
卫兴华、方汉奇、王传纶、甘惜分、邬沧萍、罗国杰、夏甄陶、高放、高铭暄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一级教授称号
方立天、刘大椿、纪宝成、吴易风、宋涛、张立文、李文海、陈先达、周新城、郑杭生、胡乃武、黄达、曾宪义、戴逸被聘任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 山东大学自2010年来大量聘请人文社科一级教授 ,截至目前已有13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加盟山东大学,成为山东大学一级教授。这13位学者分别是:
法学院:武树臣、杨海坤、郭明瑞
历史文化学院:张海鹏、狄德满(德国)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温儒敏、盛宁
经济学院:安体富
儒学高等研究院:池田知久(日本)
文化遗产研究院:刘铁梁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祥龙 金光亿 (韩国)
管理学院:吕政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