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质灾害项目可行性编写
『壹』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哪些单位能做
只要是拥有以下资质的单位就行: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4、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资质
设计一般只需要和国土资源局挂钩,如果当地设有专门的地矿局,那就和地矿局挂钩
『贰』 四川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否有地方规范,目前执行的最新规范是什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依据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源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专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属》(国土资发〔2004〕69号)实行,具体收费标准如下:
注:报告评审费为:一级评估2.0万;二级评估1.5万;三级评估1.0万。
『叁』 成都的地质概况主要地质灾害及可行的解决措施。。。。。。。
一、前言
我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人口集中,降雨充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多样,相对高差4979米。西部为龙门山强烈隆起断裂褶皱发育带,岩性复杂,以构造侵蚀、溶蚀高山和中山、低山地貌为主;东部龙泉山断裂褶皱带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中部广为平原。山地和丘陵面积分别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2.26%和27.26%。
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我市每年地质灾害频繁,成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
二、2003年我市地质灾害概况
2003年我市共发生地质灾害64起,其中滑坡45处、泥石流10处、崩塌5处、地裂缝3处、地陷1处。其中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7起,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比2002年下降54%。
汛期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是2003年我市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特征。2003年,我市汛期6—10月平均降雨量达634mm,是全年降雨量839.1mm的75.5%,共诱发地质灾害63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98%,其中8月份降雨量达351?2mm,占全年降雨量41.8%,诱发地质灾害49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76.5%,主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发期。
地震活动是2003年诱发我市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2003年我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区及龙泉山区,龙门山区共发生地质灾害34起,占我市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53.1%,而2003年我市共发生2.0—3.1级地震活动142次,都集中发生在龙门山山前断裂地带。
2003年我市发生的64处地质灾害中,滑坡、崩塌、泥石流三个类型总共60处,占发生灾害总数的93.7%。
2003年我市共有504处地质灾害危险点纳入各级防御预案,由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部分地质灾害在发生前得到了积极预防,减轻了灾害损失。但仍存在防御重点不突出、区(市)县防治经费落实不到位、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三、2004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预测依据
1、地质环境条件
我市地质环境条件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受其影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表现为时空分布不均、灾害类型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地质环境条件恶劣地段是今年地质灾害的易发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仍以松散层中小型规模滑坡为主。
2、2004年降雨量
根据2004年成都市气象局预测,今年汛期我市平均降雨量780-78mm,其中7—8月主汛期降雨量大于200mm,汛期和主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发期。
3、人类工程活动
我市地形多样,人口集中,交通发达,人类工程活动频繁。2004年,在进行地基开挖、开矿采石、挖掘修路等工程活动时,一些地质环境条件较差的地带,预测可能因人类工程活动诱发产生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类型预测
对我市造成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其次是崩塌、泥石流,其它类型相对较少发生。预测2004年我市地质灾害发生类型仍然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规模一般为小到中型,但彭州、都江堰、青白江、崇州等部分地区存在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
(三)地质灾害发生时段预测
降雨是诱发我市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预计2004年我市6月—10月降雨充沛,平均降雨量在780-78mm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80%。预测2004年我市地质灾害发生时段还是主要集中在汛期(6月—10月)时段。
四、2004年地质灾害防御重点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1、龙门山中、低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以彭州—都江堰—大邑—邛崃一线以西的中、低山峡谷地带为主,区内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地震频繁,岩石破碎,降雨充沛,地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对工业设施、农田耕地、公路、房屋、渠堰、旅游景区(点)等造成较大危害。其中彭州市小鱼洞镇杨坪村滑坡、彭州市磁峰镇永华村滑坡、都江堰市麻溪乡友谊村滑坡、崇州市万家镇方店子滑坡、邛崃市天台山马坪村滑坡,汛期在强暴雨诱发下将会进一步发展。
2、总岗山低山、深丘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成都南侧蒲江、新津等县低山深丘地带,人多房密,盛夏多暴雨,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岩性软硬相间,岩石多破碎,软弱易滑。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对房屋、农田、水利设施、公路交通等造成危害。其中蒲江县白云乡骑龙村滑坡,汛期在强暴雨诱发下将会进一步发展。
3、龙泉山低山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我市东部龙泉山脉一线的龙泉、金堂、青白江等区、县以构造剥蚀低山为主。区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挖渠、建房、公路修建、农田开垦等人类活动活跃,一些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地区易诱发产生地质灾害,且多以中小型滑坡、崩塌为主,造成房屋变形、墙体开裂、地表下错、农田掩埋、交通阻塞等危害。其中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滑坡、金堂县九龙镇中心村滑坡、青白江区仁和乡青林村滑坡等地质灾害汛期将会加剧活动。
对以上区域,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人类工程活动管理,做好退耕还林、边坡治理,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加强监测,做好群测群防和预警预报工作。
(二)地质灾害主要危险(隐患)点
据统计,我市现孕育有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500余处,分布在中低山和深丘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带,主要对农户、学校、矿山、企事业单位、公路、农田、电站、通讯、水利设施、旅游景区(点)等造成威胁和危害。我市结合地质灾害的分布区域、危害程度、规模大小,筛选出25个重大灾害点为市级危险(隐患)点,并提出应急防灾措施,落实监测责任单位和监测负责人(见附表1)。各责任单位和监测负责人必须认真履职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防范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汛前检查和汛期巡查
各区(市)县应积极做好汛前检查工作,查处问题及时整改,要结合全市的气象预测和当地天气预报,搞好地质灾害预防预报工作,将地质灾害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根据我市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点,按照省、市汛前检查要求,市级有关部门要在2004年5月底之前,合理安排巡查路线,完成对邛崃、蒲江、龙泉、金堂、彭州、大邑、崇州、都江堰、青白江、双流、新津、新都等区(市)县汛前检查,防患在先。
五、2004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保障措施
(一)制定落实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各区(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开展本区域地质灾害调查,拟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找准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范围、威胁对象,明确重点防范期、主要措施,落实监测、预防责任人。组织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乡(镇)、厂矿企业在汛期来临前开展对本区域内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编制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同时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的发放工作。
(二)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各区(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定本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机构、明确职责分工、预警报警信号、抢险救援措施等。出现重大地质灾害征兆或发生地质灾害时,区(市)县政府要根据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群众,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三)落实防灾责任,加强监测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见附表2)。各区(市)县、乡、村、社和监测责任人要各负其责,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每个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以下简称灾害点)要通过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的形式,把监测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责任人;每个灾害点要向受威胁的群众发放载有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撤离线路等内容的“明白卡”,努力避免人员伤亡;对可能发生的、正在活动的灾害点,要布置必要的位移动态监测点,汛期遇降雨要实行24小时监测,做好监测记录。国土资源、防汛、救灾、气象、地震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当地的雨情、水情、震情和各灾害点的监测资料,做好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
(四)完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制度
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要进一步完善汛前检查、汛期巡查、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汛前和汛期有关部门要组织检查,重点检查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防治责任、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灾情发生后,要及时按要求报送灾害种类、规模、受灾人员、财产损失、救灾减灾措施等信息;汛期国土资源部门要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人员落实、信息畅通。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
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法规,使广大群众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些基本规律和防御知识;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发放《地质灾害防治简介》、张贴防灾宣传画、组织群众观看宣传片;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热情,汛期要在当地电视台播放防灾知识片,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抗灾能力。
(六)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必需的资金
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检查、治理等需要。要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确定搬迁标准,及时将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群众搬迁到安全的区域,防止灾害发生时造成损失。
(七)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管理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各类工程活动,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要求,在可行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
『肆』 四川省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导则
不好意思
『伍』 四川有哪些专业撰写编制可行性报告的公司
之前有项目找过一家名叫四川润泽创景的公司,还蛮专业的。
『陆』 四川省哪些单位具备《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写资质
目前,编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只需拥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即可。内四川省内可容进行矿山环评的单位很多。基本上 地质单位都有资质。比如四川冶金勘查院、德阳化探队、101地质队、核工业地调院等等。
补充一句:我前几天刚编制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经过省厅评审备案。
『柒』 四川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内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四川省范围内,由中央、省财政全额拨款或部分补助经费,及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
第三条 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勘查、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项目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
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政策和相关技术要求;建立、更新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库;依法确定勘查单位,组织实施和审批纳入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库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含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下同)工作;根据审查后的初步设计方案和概算,确定并下达治理项目任务;负责确定施工图设计审核单位和组织工程竣工最终验收。委托厅直属事业单位承担重大地质灾害勘查项目立项和实施的相关技术性、事务性工作。
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作为项目监管单位,负责入库项目的申报;依法确定施工图设计单位,组织编制和审批施工图设计;组织开展工程竣工初步验收;向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最终验收申请;终验合格后报送最终验收报告。
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作为项目组织实施单位,依法确定施工、监理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施工,组织施工单位开展工程竣工初步验收后的治理效果监测;负责项目档案资料的归档等工作。
在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应充分依靠当地人民政府,以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为主建立强有力的工程指挥机构。
第五条 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实行资质认证制度。承担项目的勘查、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应资质证书。
第六条 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技术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技术规程、规范。
第七条 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技术审查专家原则上应在“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技术专家库”中抽取,经济审查专家原则上应在“四川省国土资源项目概(预)算审查专家库”中抽取。
第八条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除中央、省财政安排资金外,各级政府应多渠道、多方面筹资,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要。
第二章 项目申报和入库
第九条 项目的来源主要包括由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报的项目,以及纳入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规划的项目。
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地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立项申报书和相关文件,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危害状况、危险程度、已开展的防灾措施、工程投资初步概算等。
根据立项申请书或相关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现场踏勘核实,根据专家现场踏勘核实情况,经初步论证、审核,将符合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要求且属国土资源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库,并结合年度资金落实情况,分轻重缓急安排开展勘查工作。
第十条 对突发性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点,可直接纳入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库。
第三章 项目实施
第十一条 项目的实施分为勘查、施工图设计、施工三个阶段。
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勘查工作应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提出治理工程方案建议。勘查成果报告应完成勘查工作部署方案提出的任务。勘查工作程度应满足开展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的要求。
第十三条 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勘查工作成果、项目概算进行审查。
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负责组织勘查工作成果审查;省国土资源厅财务处负责组织项目概算审查。
第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将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的勘查工作成果上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审查结论以及治理工程实施的紧迫程度,结合治理工作需要和年度治理资金落实情况,分轻重缓急,下达治理工程项目任务书。
第十五条 由市(州)、县(市、区)自行组织实施的地质灾害勘查项目,符合有关要求的,可纳入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库,并依照相关程序,直接转入下一阶段工作。
第十六条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任务书下达后,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依法确定施工图设计单位,并应将施工图设计书及时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施工图设计审核单位进行审核。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施工图设计审核单位意见对修改完善后的施工图设计进行批复,并上报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施工图设计作为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十七条 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监理制。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应依法确定具有相应监理资质的单位,具体承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监理业务。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单位之间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的,不得承担该项目的监理业务。
第十八条 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定期向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工作进展报告,接受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督及检查。
第十九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确需对施工图设计进行变更的,应由原设计单位编制变更设计报告并经监理单位认可,由相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并经原施工图设计审核单位审核合格后批准。其中,对Ⅰ类变更要按程序经相关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后转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对Ⅱ类变更要按程序经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后转报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施工图设计变更类型划分见附件。
第四章 项目招投标及比选
第二十条 地质灾害勘查工作由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相关规定采取招投标、比选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第二十一条 项目监管和组织实施单位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和《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及相关规定,采取招投标或比选的方式确定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续作项目除外)。
承担项目前期勘查、施工图设计的单位不得承担同一项目的施工、监理等阶段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 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勘查、施工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确定方式参照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确定项目承担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施工单位招投标(比选)方案的核准。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施工图设计、监理单位招投标(比选)方案的核准。招投标(比选)方案未经核准,不得进入招投标(比选)程序。已经核准的内容,招标人(比选人)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须报原核准单位批准。
第二十四条 招标(比选)公告应同时在四川省土地矿权交易信息网上发布;招标人(比选人)根据项目的性质和需要,也可以在其他媒介发布招标(比选)公告,其公告内容应当与在省土地矿权交易信息网上发布的公告内容一致。
第二十五条 招标(比选)过程中,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邀请县(市、区)级以上纪检监察、发展改革、财政、审计等部门到场监督、指导。在完成项目实施准备后,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施工单位招投标(比选)结果、施工合同及相关批复文件等报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定后转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并申请项目开工。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施工图设计、监理单位招投标(比选)结果的备案工作。
第五章 竣工验收
第二十六条 治理工程完成后,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工程竣工初步验收(初验,下同),并出具工程初验意见书;初验合格后的15日内,向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工程初验总结报告;经不少于一个汛期的治理效果监测后,由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工程竣工最终验收(终验,下同),出具工程终验意见书。终验合格后的30日内,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含工程终验意见书在内的工程终验报告。工程竣工验收工作的技术专家必须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专家库”中抽取。
第二十七条 验收依据
1、经批准或备案的勘查与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预算及其设计、预算变更等有关文件;
2、现行国家、省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及其它相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 验收内容
项目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工程建设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以及工程管护措施等。
在工程终验前,治理工程施工单位须根据监测资料,编制工程运行效果评估报告。
第二十九条 竣工验收资料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竣工验收申请;
2.竣工报告;
3.监理报告;
4.工程结算书(项目财务决算)及相应的审核报告;
5.终验资料还应包括工程运行效果评估报告。
竣工验收资料的格式、清单及编制的具体要求另行规定。
第三十条 终验合格后,工程结余资金必须用于同一项目的工程及配套设施的管护或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禁私占挪用。
第三十一条 终验合格后,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工程后期管护单位并组织工程移交;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档案资料的汇交。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变更规划设计和预算的,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实施项目弄虚作假的,无故不按工期完工的,违反资金管理规定的,视问题严重程度分别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年终目标考核降低档次、暂停申报项目资格。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项目承担单位、中介机构、施工企业、监理机构等在项目勘查、可行性研究、施工设计、项目预算、施工、监理等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省、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5年内不得受理其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申请。情节特别严重的,建议有关部门取消相关资质。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贪污挪用专项资金等违纪违规行为和违反本管理办法的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因项目勘查、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过失造成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质量或者人身、财产损害事故的,应当按合同约定及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涉嫌犯罪的,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施工图设计变更类型划分
四川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变更类型划分
四川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变更分为Ⅰ类设计变更和Ⅱ类设计变更两种类型。
Ⅰ类设计变更 是指对批复的施工图设计的技术方案进行重大设计修改行为和对核定投资的较大调整。同时具备下列技术方案变更情形之一和工程投资变更情况的属于Ⅰ类设计变更:
(一)技术方案变更
1.工程类型、结构和数量的调整:因施工揭露地质条件或环境条件变化而引起的治理工程主体结构或尺寸的调整,且超过原设计工况受力条件,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需要重新复核论证的。
2.工程位置调整:因施工揭露地质条件或环境条件变化,为确保治理效果需要从治理思路上对治理工程位置作较大调整的。
3.工程防护范围的调整:因保护对象的变化而引起的工程防护范围的调整。
4.工程治理范围的调整:原勘查工作范围内,因治理灾害体的变化而引起的工程治理范围的调整。
(二)工程投资变更
一个变更项目增减经费比例大于经财政部门核定的治理工程预算建安工程费的10%(含10%)或增减费用大于30万元(含30万元)的。
Ⅱ类设计变更 是指除Ⅰ类设计变更之外对批复的施工图设计工程进行局部轻微的设计修改行为或工程投资增减额度较小的。按照技术方案和工程投资变更幅度不同,划分为Ⅱ-1和Ⅱ-2类设计变更。
(一)Ⅱ-1类设计变更
技术方案变更情形符合Ⅰ类设计变更条件,且一个变更项目增减经费比例小于经财政部门核定的治理工程预算建安工程费的10%或增减费用小于30万元的。
(二)Ⅱ-2类设计变更
除Ⅰ类和Ⅱ-1类设计变更以外的其他设计变更情形。主要是指:
1.因征地拆迁协调困难或其他工程已占用拟建治理工程位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构筑物局部位置移动避让,移动距离较小且不影响或降低工程治理效果的。
2.抗滑工程埋深根据开挖揭露的滑动面位置适当增减,且经复核满足治理要求的。
3.排水沟在实施中,遵循顺应地形和有利于汇水排水的原则,对其走向、长度、断面进行的局部调整,在过乡村道路处增设简易排水管涵。
4.针对危岩清除、滚石清理、凹腔封填、裂缝充填等,据实际地形地质条件情况,本着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安全施工的原则,动态设计调整处置范围而增减的工程数量。
5.构筑物基础开挖后,对局部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软弱地基采取地基土置换或加固处理而增加工程量。
6.构筑物基础开挖后,因地基较原勘查标示的地质条件明显好,经优化设计减少构筑物埋深而减少的工程量。
7.增加与治理工程有关的人性化辅助设施,如阶梯、护栏、人行便桥、绿化、工程竣工碑或标牌等少量工程。
8.结合工程特性对检验工程治理效果的监测点位进行的必要调整。
9.其它不影响工程治理效果或不降低工程治理效果的局部设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