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洼沼泽地带工程地质分析及地基处理方法
㈠ 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沼泽形成
水分状况是沼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气候和地貌条件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地表水的数量和分布。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空气湿度大,于是在一些平坦的低地上和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湖区(如北美、北欧、西欧)和低地或新构造运动缓慢沉降区、冻土区,由于排水不畅,地表可常年处于过湿状态。这种过湿状态改变了土壤通气状况,抑制了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破坏了土壤和大气、植物之间的正常物质交换,使得在这种缺氧条件下,土壤中矿物质的潜育化过程和有机物质的泥炭化过程得到发展,因而形成了沼泽。热带地区气温高,植物残体分解快,不利于泥炭的积累。但在雨量多、湿度大、植物的生产量高、常年积水的低洼地也能形成泥炭。因此,水分条件是形成沼泽的首要条件,地貌是形成沼泽的基础。沼泽化过程包括:
①水体沼泽化
一般发生在风浪小的浅水湖泊和流速缓慢的小河中。从丛生植物开始,其形成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植物呈带状从湖岸向湖心侵移,这种沼泽化过程发生在浅水湖或河道中。初期在湖底有藻类和浮游生物的残体与泥沙一起沉积在湖底形成腐泥。腐泥不断加厚使湖泊渐浅,带状分布的高等植物也依次从湖岸向湖心推进。大量的植物残体积聚在湖底,在水下缺氧条件下,形成了泥炭。泥炭一层层增厚,湖水变得更浅,最后整个湖盆变成沼泽。另一种方式是植物呈浮毯状从湖岸向湖水面蔓延,这种情况常发生在风平浪静的陡岸湖泊或流速缓慢的河流。在湖岸或湖底生长着浮水植物,如睡菜、漂筏苔草、毛果苔草等等。其根状茎浮于水面,交织成网状,向湖面蔓延增厚,形成“浮毯”。有时“浮毯”被风吹散变成“浮岛”,“浮”岛”相接时湖面缩小,残留的水面,称为“湖窗”。“浮毯”底部的植物残体脱落于湖底形成泥炭,泥炭与“浮毯”之间,常有静水层,最后静水层消失,整个湖盆被泥炭填满。
㈡ 过湿土路基的处理方法
摘 要:通过在湛江东海岛开发区疏港公路工程监理,进一步认识了过湿土的性质,探讨了其作为高等级公路路基填料
在工程技术上的可能性,并简要介绍了其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过湿土,路基填料,晾晒及掺灰处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16.1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概况
湛江东海岛疏港公路地处雷州半岛东南部的东海岛,为中国
第五大岛,与海南岛隔海相望,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微向海倾。
分布有大量的淤泥质黏土,属于软土地基。所处区域属热带海洋
性气候,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为气候特征。由于地面水丰富、地下
水位高,致使当地高黏性土源的湿度大、稠度低。
2 高液的性质
对“过湿土”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按现行公路路基土的分
类,本文所说的过湿土大多属于高液限黏土。有的文献认为,根
据稠度与压实标准的关系,稠度小于1.1时,相对于重型压实标
准是过湿土;天然稠度小于1.0时,不可分散和有效压实。
黏性土按稠度(WC=( WL-W)/IP,其中, WL为液限; W为
天然含水量;IP为塑性指数)划分时, WC<0.5时呈极软塑状,不
能直接用作筑路材料; WC=0.5~0.75时呈软塑状,属于需要处
理的湿黏土,如用作填土材料,可掺入无机结合料,视情况晾晒拌
和后压实,能获得满意效果; WC=0.75~1.00时呈硬塑状,属于
可利用的湿黏土,其中WC=0.90~1.00时只需稍加晾晒便可压
实; WC=0.75~0.90时则需要晾晒时间较长,并需要掺入小剂量
的结合料拌和后压实;只有当WC>1.00时土呈半固体状,属于
正常填料,可直接用重型机具碾压密实。
从上述观点可知,海口绕城公路路基大部分属于软塑状态,
总之均属于需经处理方可填筑路堤的填料。由于这种土的天然
含水量大、粘性大,一般还含有膨胀性矿物,其亲水性和持水性
强,透水性差等,晾晒有困难且不易粉碎,施工难度大,粘粒含量
越高的土,其膨胀性矿物的含量也越高,膨胀性越明显,工程性质
越差。
这种土风干需要时间和场地,一旦风干以后,它便成为硬块,
难以粉碎。而刚从取土坑取出的原状土又由于天然含水量较大,
依法组织公路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工作,不得实行地方保护和暗
箱操作;不得迫使承包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不得任意压缩
合理工期,更不得明示或暗示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
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落实和协调
好土地征用、拆迁补偿等地方性问题,按照工程进度及时支付工
程款;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应的职责,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条
件;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
计,并对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勘察单位提供的地质、测量、水
文等勘察成果必须真实、准确,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
计深度要求,注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施工单位不得转包或者违
法分包工程,必须依据有关公路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技
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按照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和施工工艺要求
组织施工,并对其施工的工程质量负责;必须建立施工质量保证
体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自检、互检和交接检
工序,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监理单位必须严
格执行有关公路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严
格履行监理合同,监督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实施,在业主的授权
范围内,从组织、技术、合同和经济的角度采取措施,对工程质量、
安全、环境保护、进度、费用实施全面监理,并严格地进行合同管
理,高效有序地进行信息管理,及时进行组织协调,使工程建设的
目标最合理地实现。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公路产品,不是施工单位修出来的,也不
是监理单位监出来的,而它的产生是需要所有公路建设从业单位
和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公路建
设行业的强制性标准、各类技术规范及规程的要求,严格履行合
同条款规定的义务,承担各自的责任,再加上地方政府和沿线百
姓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一个公路产品才会好而快地呈现给社
会,服务于人民。
㈢ 常用地基处理方法有哪些
原发布者:44air44
常用的人工
地基处理方法
常用的人工地基处理方法有
换土垫层法
、
重锤
表层夯实、
强夯
、振冲、
砂桩
挤密、深层搅拌、
堆载预压
、
化学加固
等方法。(1)换土垫层法1)灰土垫层:适用于
地下水位
较低,基槽经常处于较干燥状态下的一般
粘性土
地基的加固。2)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砂垫层和砂石垫层是将基础下面一定厚度
软弱土层
挖除,然后用强度较高的砂或碎石等回填,并经分层夯实至密实,作为地基的
持力层
,以起到提高
地基承载力
、减少沉降、加速软弱土层排水固结、防止
冻胀
和消除
膨胀土
的胀缩等作用。(2)夯实地基法1)重锤夯实法:适用于处理高于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湿的粘性土、砂土、
湿陷性黄土
、
杂填土
和分层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2)
强夯法
:适用于处理
碎石土
、砂土、低饱和度的粘性土、
粉土
、湿陷性黄土及填土地基等的深层加固。(3)
挤密桩
施工法1)灰土挤密桩: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
天然含水量
12%~25%、厚度5~
15m
的
素填土
、杂填土、湿陷性黄土以及
含水率
较大的
软弱地基
等。2)砂石桩:砂桩和砂石桩统称砂石桩,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起到挤密周围土层、增加地基承载力的作用。3)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处理软弱地基的一种新方法。(4)深层密实法1)
振冲法
:振冲桩适用于加固松散的砂土地基。2)
深层搅拌法
:深层搅拌法适于加固较深、较厚的淤泥、
淤泥质土
、粉土和承载力不大于0.12MPa的饱和粘土和
软粘土
、
沼泽地带
的
泥炭土
等地基。(5)预
㈣ 工程结构对地基的要求是什么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是什么
工程最来重要的构件是基础,为自基础而选择地基是正常的事。可是地基是大自然生成的,当地块确定后,就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只能根据地勘揭示的土层埋藏深浅来选择。而都应该是根据地勘揭示土层的性、状来设计基础结构型式。只有在地基不能满足基础承载能力要求时,无奈下,实施人工处理。突然想到为什么网友一提起建房就问怎样处理地基!需要处理吗?楼主那里都是冲积平原还是沼泽地呢?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分层夯实、强夯、CGF桩土复合、CCD内夯桩土复合,石灰煤渣夯桩土复合、换土、砂桩排水挤密......等等多种。
㈤ 常用人工地基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第一、换土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基槽经常处于较干燥状态下的一般粘性土地基的加固。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砂垫层和砂石垫层是将基础下面一定厚度软弱土层挖除,然后用强度较高的砂或碎石等回填,并经分层夯实至密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以起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加速软弱土层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等作用。
第二、夯实地基法,适用于处理高于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湿的粘性土、砂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分层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粘性土、粉土、湿陷性黄土及填土地基等的深层加固。
第三、挤密桩施工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天然含水量12%~25%、厚度5~15m的素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以及含水率较大的软弱地基等。砂石桩:砂桩和砂石桩统称砂石桩,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起到挤密周围土层、增加地基承载力的作用。
第四、深层密实法,适用于加固松散的砂土地基。2)深层搅拌法:深层搅拌法适于加固较深、较厚的淤泥、淤泥质土、粉土和承载力不大于0.12 MPa的饱和粘土和软粘土、沼泽地带的泥炭土等地基。
第五、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深厚软土和冲填土地基,多用于处理机场跑道、水工结构、道路、路堤、码头、岸坡等工程地基,对于泥炭等有机质沉积地基则不适用。
㈥ 常用人工地基的处理方法
常用的人工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土垫层法、重锤表层夯实、强夯、振冲、砂桩挤密、深层搅拌、堆载预压、化学加固等方法。
(1)换土垫层法
1)灰土垫层:
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基槽经常处于较干燥状态下的一般粘性土地基的加固。
2)砂垫层和砂石垫层:
砂垫层和砂石垫层是将基础下面一定厚度软弱土层挖除,然后用强度较高的砂或碎石等回填,并经分层夯实至密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以起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加速软弱土层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等作用。
(2)夯实地基法
1)重锤夯实法:
适用于处理高于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湿的粘性土、砂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分层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
2)强夯法:
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粘性土、粉土、湿陷性黄土及填土地基等的深层加固。
(3)挤密桩施工法
1)灰土挤密桩:
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天然含水量12%~25%、厚度5~15m的素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以及含水率较大的软弱地基等。
2)砂石桩:
砂桩和砂石桩统称砂石桩,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起到挤密周围土层、增加地基承载力的作用。
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处理软弱地基的一种新方法。
(4)深层密实法
1)振冲法:
振冲桩适用于加固松散的砂土地基。
2)深层搅拌法:
深层搅拌法适于加固较深、较厚的淤泥、淤泥质土、粉土和承载力不大于0.12 MPa的饱和粘土和软粘土、沼泽地带的泥炭土等地基。
(5)预压法——砂井堆载预压法
适用于处理深厚软土和冲填土地基,多用于处理机场跑道、水工结构、道路、路堤、码头、岸坡等工程地基,对于泥炭等有机质沉积地基则不适用。
㈦ 工程结构对地基的要求是什么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是什么
来工程最重要的构件是基础,为源基础而选择地基是正常的事。可是地基是大自然生成的,当地块确定后,就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只能根据地勘揭示的土层埋藏深浅来选择。而都应该是根据地勘揭示土层的性、状来设计基础结构型式。只有在地基不能满足基础承载能力要求时,无奈下,实施人工处理。突然想到为什么网友一提起建房就问怎样处理地基!需要处理吗?楼主那里都是冲积平原还是沼泽地呢?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分层夯实、强夯、CGF桩土复合、CCD内夯桩土复合,石灰煤渣夯桩土复合、换土、砂桩排水挤密......等等多种。
㈧ 以前属于低洼水塘地带 用土填平后 建6层楼地基要打多深
首先填土层不适合作为地基持力层;
水塘以下是什么样的地层,如果工程性质适合作为地基内持力层,水塘填容土假如只有2-3m,基坑开挖地下水又不太丰富,好处理的话,可以采用浅基础。
浅基础分为整版式的片筏基础、条形基础、独立柱基。片筏基础就是水塘下地层工程性质虽可以满足六层房屋要求,但只有采用大面积基础情况下才满足,要把填土全部挖除,看来你这里是不太合适的;条形基础则地层承载力要求稍高;独立柱基则要求更高承载力;假如填土太深,可能采用桩基(深基础)更合适;还有水塘下上部地层也软弱,可以满足的地基埋深大的话,那恐怕只有采用桩基合适。当然还有地基处理方法。
地基(foundation soils),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
㈨ 分析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例子:三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
分析西西伯利亚抄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导致河水泛滥。
三江平原成为我国最大的沼泽地原因?
1.地势低洼,容易积水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位于高纬度,蒸发小
3.高纬度低温,多年冻土水不容易下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