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所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㈠ 南海区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减少因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南海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国土)与西樵镇人民政府拟于2013年11月19日(星期二)在西樵镇登山大道开展地质灾害联合应急演练。为确保该演练活动的顺利完成,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突出“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以突发地质灾害临灾应急为重点,强化组织领导。
二、目的和意义
西樵是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压力较大的地区之一,全镇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对住户存在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处,开展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应急演练,提高广大群众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提升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检验和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三、演练背景及内容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西樵山滑坡地质灾害点监测责任人在巡查时发现登山大道北侧边(西二街后侧)山坡和西樵山碧玉洞内山坡出现小量山体崩塌,有发生较大山体滑坡地质灾害迹象,情况危急。巡查人员发现后立即将该情况向西樵国土所报告,西樵国土所接报后立即向南海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国土)和西樵镇应急办电话报告,并马上赶赴现场核实情况。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国土)接报后立即将情况电话报告区应急办和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并邀请佛山地质局派专家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工作。经对现场调查核实,险情重大,可能直接威胁西二街周围民众和景区游客的安全。根据《佛山市南海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国土)及时向区政府分管领导报告相关情况,区政府决定立即启动区、镇两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并及时通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迅速做好抢险救灾准备。
四、演练时间及地点
演练时间拟定于2013年11月19日(星期二)9:00,地点在西樵镇登山大道北侧(西二街后侧)山坡和碧玉洞景区内。
五、参演嘉宾
(1)领导嘉宾:市局领导、区有关领导。
(2)观摩嘉宾:各镇街国土所所长或分管地灾副所长、工作人员1~2名。
六、演练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演练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成立地质灾害联合应急演练指挥部。
指挥长:黄颂华 西樵镇镇长
副指挥长:张坚和 西樵镇
成员:潘汝海 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国土),陈世荣 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李永添 区应急办,李昱文 区气象局,叶 瑞 区三防办,罗丽容 西樵镇,沈海泱 西樵镇,邹子文 西樵镇,李润来 西樵镇,龙华强 西樵镇,陈仲文 西樵镇,洪荣亨 西樵镇,刘光勇 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国土),蔡缨 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国土),潘国雄 西樵镇党委办、应急办,何有新 西樵镇国土城建和水务局,谭锡强 西樵镇社会工作局,潘永波 西樵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邹绍华 西樵镇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陈俊勋西樵山风景名胜管理处,谢展明 西樵镇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国土),刘建华 西樵镇国土城建和水务局(水利),陈小泽 西樵镇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分局(执法),罗文显 西樵镇市政办,余富津西樵镇武装部,欧美萍 西樵镇宣传文体办,黄伯佳 西樵派出所,叶巨行 西樵交警中队,贺检枚 西樵消防中队,李贤能 西樵交管所,区玉标 西樵广播站,黄作 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李如职 西樵镇卫生监督分所,饶杰 西樵镇供电所,张月 官山自来水公司,曾红一 西樵电信分局,黎健雄 东碧社区
应急演练指挥部下设7个工作组,其成员及工作职责如下。
1.统筹联络组
组长:洪荣亨
成员:蔡缨、潘国雄、潘永波、陈俊勋、谢展明
工作职责:负责制定应急演练工作方案;负责演练物资的准备;负责召开筹备会议明确演练流程和相关单位工作职责;负责演练的统筹组织和综合协调工作。
2.治安交通组
组长:邹子文
成员:叶巨行、陈小泽、冼观庆、李贤能、罗文显
工作职责:负责维护灾害现场及周边的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对地质灾害区现场实施戒严围蔽;负责疏散灾区内无关人员,协助应急抢险救援组转移灾区群众及游客;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3.应急抢险组
组长:李润来
成员:一组(西二街北侧):余富津、预备役10人、消防5人
二组(碧玉洞):贺检枚、预备役10人、消防5人
工作职责:迅速组织民兵预备役和消防中队赶赴灾区现场组织抢险救灾;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4.调查监测组
组长:李润来、洪荣亨
成员:一组(西二街北侧):何有新、谢展明、林海佳、梁永权、刘光勇、赵亚甜
二组(碧玉洞):潘永波、刘建华、林刚健、张东平、梁宝荫
工作职责: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调查,查明灾害形成的条件、引发因素、影响范围,确定地质灾害等级,对灾害点现状稳定性进行监测和评估,制定抢险方案;提出人员撤离、转移最佳路线和灾民临时安置地点的意见;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5.医疗防疫组
组长:罗丽容
成员:邹绍华、陈志晃、黄作、李如职
工作职责:迅速组建、调集现场医疗救治队伍;负责联系、指定、安排救治医院,组织指挥现场受伤人员接受紧急救治和转送医院救治;负责调集、安排医疗器材和救护车辆;负责灾区和避险点的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在灾后无大疫。
6.灾民安置组
组长:沈海泱
成员:谭锡强、黎健雄
工作职责:负责撤离群众和游客的安置工作;负责救灾物资的发放;负责避险点的管理维护。
7.宣传报道组
组长:龙华强
成员:欧美萍、区玉标、潘永波、谢展明。
工作职责:负责做好演练前后宣传报道、现场拍摄、影响制作等工作。(具体为广播站安排三支摄像枪分别在指挥部和两个抢险现场三个点进行全场拍摄;安监办安排两部DV,一部辅助拍摄碧玉洞的游客疏散至西樵高级中学应急避难场所的全过程,一部辅助拍摄指挥部现场全过程(受灾群众资料登记现场);国土所安排一部DV辅助拍摄西二街北侧的全过程(群众疏散现场)。
七、应急预案演练队伍及大型物资筹备
(一)应急预案演练参演单位专业队伍、人数以及演练前需准备的物品。
(1)武装部,民兵预备役22人。
(2)公安、交警、城管、消防各10人、负责准备公安、交警、城管、消防车各2辆。
(3)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国土)10人及建设办5人。
(4)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10人(含第四人民医院和卫生监督所)。负责准备1辆120急救车及急救器材、卫生防疫消杀和演练灾民的伤病检查治疗器。
(5)交管所2人。准备1台公交车,负责搭乘受灾群众按照既定路线撤离。
(6)社会工作局及东碧社区各5人,负责安置撤离的群众和游客。
(7)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5人,负责影像辅助拍摄和应急帐篷安装。
(8)宣传办2人、广播站3人负责宣传报道和影像拍摄。
(9)市政办4人,负责准备水马。
(10)供电、供水、电信各2人,安排供电、供水、电信车各1辆。(穿着工作服,负责抢修水电等线路)
(11)参演群众和游客共50人。其中,居民30人,由东碧社区负责联系召集;游客20人,由西樵山风景管理处组织。
(二)应急演练基础物资筹备工作
应急演练基础物资由应急办和国土所负责,具体负责应急演练现场布置、避险安置点选取和相关装备、物资筹备等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应急演练地点:指挥部、避险安置点;
现场指挥部:桌椅、条幅、队伍标示牌;
避险安置点:椅子、标示牌、矿泉水30箱、一般帐篷10个、应急帐篷2个等;
装备、物资筹备:
(1)勘查、监测装备:皮尺、卷尺等;
(2)抢险装备:担架(由医院提供)、安全帽(各参演人员提前一天到党政办领取)、雨具(雨衣、雨鞋、雨伞);
(3)应急物资:彩条布、沙袋;
(4)其他:疏散标示、便携式小广播、口哨、警示隔离带、警示牌、水马、对讲机8台等。
八、应急演练方案
(一)第一阶段:险情报告(演练前一天预拍,主持人陈述)
9:30,地质灾害巡查人员发现西樵镇登山大道北侧(西二街后侧)山坡和碧玉洞景区内山坡出现小量崩塌,山体前缘出现裂缝,土体隆起,后缘裂缝急剧加大加宽,出现山体滑坡迹象,情况危急。
9:35,地质灾害巡查人员立即向西樵国土所报告现场情况,描述滑坡前兆。西樵国土所接到电话后,立即向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国土)和镇政府报告,并由西樵国土所会同地质灾害专家赶赴现场指导防灾避险工作。
9:40,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国土)接到电话后,立即电话向区局领导及区政府(区应急办)汇报相关情况。经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赶赴险情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初步判定地质灾害级别及诱发因素、灾害规模等。
(二)第二阶段:启动预案
9:45,区、镇两级政府接报后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联合应急指挥部,指挥部临时设置在西樵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主持人陈述)
副总指挥(张坚和,指挥部):“报告总指挥,据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报告,西樵镇登山大道北侧(西二街后侧)山坡和碧玉洞景区内山坡出现少量崩塌,山体前缘出现裂缝,土体隆起,后缘裂缝急剧加大加宽,出现山体滑坡迹象,情况危急。”
总指挥(黄颂华,指挥部):“立即摸查险情,尽快疏散周围群众,准备投入抢险。请立即通知“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的各成员单位赶赴西樵镇指导和协助抢险救灾;通知西樵镇政府迅速组织镇相关部门按照地质灾害疏散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区政府(区应急办)(李永添,指挥部):“西樵镇登山大道北侧(西二街后侧)山坡和碧玉洞景区内山坡突发地质灾害,南海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现已启动,请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马上赶赴西樵镇指导和协助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设在西樵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
各工作组:从北门票房(演练开始前集合点)到西樵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停车场集合(车辆按指定位置停在综治信访维稳中心门前,人员列队跑步进入指定集合点,纵向列队)。
副总指挥(张坚和,指挥部):“报告总指挥,各工作组已集合完毕,请指示。”
总指挥(黄颂华,主席台前):“西樵镇登山大道北侧(西二街后侧)山坡和碧玉洞景区内山坡突发地质灾害,西樵镇山体滑坡抢险预案现已启动,请应急办根据国土及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调查评估结果研究制定并迅速实施抢险方案;镇社会工作局、东碧社区居委会、西樵山风景管理处根据人员撤离方案组织西二街一带居民及碧玉洞景区内的游客撤离至西樵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并做好安置工作;镇卫计局马上联系就近医院,在避险安置点设置医疗点,对受伤群众和游客进行救护;镇卫生监督分所,对避险安置点开展卫生防疫;武装部马上组织预备役、消防中队赶赴现场开展抢险;西樵派出所、交警中队、城管分局马上赶赴现场开展抢险现场及周边民居的治安保卫工作,疏导交通,保障抢险车辆进出畅通。请各工作组按照要求,根据各自职责迅速行动,及时汇报进展情况。”
(三)第三阶段:抢险救灾
9:55,(李润来(西二街北侧)、洪荣亨(碧玉洞))、区国土局、镇国土所、应急专家组开展险情调查、灾害体监测和评估工作,摸清诱发成因、灾害体规模和灾害级别等,并报应急办、制定现场抢险、避险方案,准备应急物资。
应急专家组(赵亚甜,抢险现场)(对讲机):“经调查,因持续强降雨导致山体土质松软出现浅层滑动面,碧玉洞景区内滑坡体长约5米,宽约3米,平均厚度约1米,总量约15立方米;而登山大道北侧(西二街后侧)滑坡体长约20米,宽约5米,平均厚度约5米,总量约500立方米,属小型滑坡。经监测发现,滑坡体仍在蠕动滑移,可能直接威胁到登山大道北侧(西二街)居民和碧玉洞景区内游客的人员安全,危险性较大,险情等级属中型。建议立即用彩条布对滑坡体进行覆盖,疏通周围排水沟,在滑坡体下方堆砌沙袋进行临时支护,尽快疏散受威胁人员。”
副总指挥(张坚和,指挥部):“报告总指挥,经调查,因持续强降雨导致山体土质松软出现浅层滑动面,碧玉洞景区内滑坡体长约5米,宽约3米,平均厚度约1米,总量约15立方米;而登山大道北侧(西二街后侧)滑坡体长约20米,宽约5米,平均厚度约5米,总量约500立方米,属小型滑坡。经监测发现,滑坡体仍在蠕动滑移,可能直接威胁到登山大道北侧(西二街)居民和碧玉洞景区内游客的人员安全,危险性较大,险情等级属中型。应急专家组已完成初步调查,建议立即用彩条布对滑坡体进行覆盖,疏通周围排水沟,在滑坡体下方堆砌沙袋进行临时支护,尽快疏散受威胁人员。请总指挥下达指示。”
总指挥(黄颂华,指挥部):“同意按专家组意见开展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保障受威胁人员的人身安全,各抢险队伍立即投入抢险工作,交通治安保障组封锁进入滑坡危险区的村道,同时设置警戒线,除抢险救灾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该危险区域;对灾区实施治安巡逻,保证灾区安全。”
副总指挥(张坚和,指挥部):“专家组继续开展监测工作;监测预警组尽快划定危险区范围,围拉警戒线,悬挂警示牌和指示标志牌;抢险救灾组负责全面抢险救灾工作,抢险加固失稳边坡,转移受威胁群众和财产;安置救助组负责受灾群众按预定路线有序的避让撤离至临时安置点,开展救助工作。”与此同时,东碧社区居委会和西樵山风景管理处工作人员组织相关人员撤离至西樵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
10:10,镇武装部组织预备役和消防中队分两组,到地质灾害点按照区镇国土部门和应急专家组的指导开展应急抢险工作。西樵派出所、交警中队、城管分局到达抢险现场,围拉警戒线,实施安全警戒,疏导交通,保障抢险车辆进出畅通。西樵建设办、供电、供水、电信部门到达抢险现场,检查楼房、供电、供水、通信情况,保障水、电、通信不受影响(建设、供电、供水、电信部门演练前提前一天拍摄)。交管所联系一台公交车在西樵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接送受灾群众和游客至西樵高级中学应急避难场所。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接到镇卫计局通知,到达西樵镇综治维稳中心设立临时医疗点,救护受伤群众和游客(东碧社区和风景处分配派一名人员扮演伤者(红药水制造伤口),现场模拟受伤包扎)。镇社会工作局、东碧社区在综治中心内负责撤离人员的疏导和安置工作(现场派发矿泉水、登记资料等)。镇应急办、社会工作局、安监局组织人员,安装应急帐篷。
10:15—10:35间,两个抢险现场的抢险队伍按照应急专家的应急抢险方案,用彩条布对滑坡体进行覆盖,疏通周围排水沟,在滑坡体下方堆砌沙袋进行临时支护。
10:35,(李润来,抢险现场):“报告副总指挥,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险、疏散和监测,受威胁人员已全部安全转移,滑坡险情已得到基本控制,滑坡上部松散泥石已清理干净,滑坡范围没有继续扩大,险情基本排除。”(汇报的同时,两个抢险现场的人员开始集队回西樵综治信访维稳中心集合)。
(四)第四阶段:险情解除
10:40,副总指挥(张坚和,指挥部):“报告总指挥,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险、疏散和监测,受威胁人员已全部安全转移,滑坡险情已得到基本控制,滑坡上部松散泥石已清理干净,滑坡范围没有继续扩大,险情基本排除。请指示。”
总指挥(黄颂华,指挥部):“巡查预警人员继续做好监测工作,发现异常,要立即报告。”
(五)第五阶段:总结
11:00,各救援队员集中综治中心,纵向列队,副总指挥、总指挥作总结发言。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㈡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国家、国土资源部总体预案框架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编制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市(地、州)、县(市、区)级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㈢ 灾害应急响应预案
灾害应急响应预案是实施灾害营救行动的重要指导。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序,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9年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构建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和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在长期的减灾救灾实践中,中国建立了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工作机制。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Ⅰ级)
出现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区)、市(地、州)、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防治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防治工作,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国土资源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导应急防治工作,派出专家组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其发展趋势,指导地方制定应急防治措施。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Ⅱ级)
出现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区)、市(地、州)、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必要时,国土资源部派出工作组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Ⅲ级)
出现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区)、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市(地、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市(地、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市(地、州)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Ⅳ级)
出现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区)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县(市、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县(市、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市(地、州)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县(市、区)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五)应急响应结束
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撤销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响应结束。
㈣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及时发现临灾迹象、及时撤离、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由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本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
(1)总则
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等。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明确应急处置各级机构、负责人及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
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1)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图5-1);
2)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3)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4)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5)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6)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图5-1 应急机构构成图
(3)预警和预防机制
明确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监测体系及监测负责人,报告制度、预警预防行动负责单位,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灾情险情报告(明确报告程序、内容、接收报告的部门及应当做出的反应)。
(4)应急响应
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险情后,首先由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做出应急反应,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抢险救援。县政府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县指挥部率各相关成员单位立即赶赴现场,统一指挥现场抢险救援。县指挥部在核实地质灾害或险情的初步情况后,向县政府提出预警级别建议,由县政府发布预警。发生大型、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或县政府对事态难以完全控制,由县政府决定向省、市人民政府请求紧急援助。
(5)后期处置
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6)保障措施
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各级别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制度),应急支援力量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等。
(7)责任追究
对于在应急抢险中不按规定执行和引发地质灾害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