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周洁
A.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学院简介
南京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9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南高师改国文部为文史地部,增设地理学科。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建为东南大学,1921年建地学系,竺可桢为创办人,任系主任。1928年东南大学经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改为国立中央大学,1930年地学系分为地理系和地质系,胡焕庸任地理系主任。 1943年李旭旦接任系主任。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李旭旦仍担任地理系主任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中,李旭旦偕金祖孟等同志来南京师范大学(时称南京师范学院)创办地理系。在治学思想上秉承前中大地理系和金陵女大地理系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开始了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创业历程。
1952年南师大(时称南京师范学院)开始招收一年制专修班和二年制专修科。1953年春江苏师范学院地理科并入。1956年建地理系,招收地理本科,同时招收两年制专科,共计8届两年制专科。1958年在校学生达 381人,为当时全院学生人数最多的系科之一。1963年起停止招生,在校学生逐年减少,1966届学生毕业后,地理系已没有学生,但建制和师资设备均未变动。1969年江苏教院地理科并入。1973年恢复招生,共招4届工农兵学员,学制3年,曾一度副修历史。1977年恢复高考后,地理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1989年增设旅游管理专业,招收三年制的专科生,1995 年招收本科生。1993年地理系增设土地管理专业,招收两年制专科生,1999年招收本科生。 1999年创办GIS本科专业并招生。
1980年区域地理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地图与遥感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 年自然地理专业和第四纪地质等专业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地理教学论招收硕士研究生.1994年自然地理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地图与GIS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建立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并接受进站研究人员,2001年地理学所属三个二级专业全面招收博士研究生。2002年地图与GIS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新增“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和“第四纪地质学”3个博士点,“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和“旅游管理”3个硕士点。 2002年汪永进教授在美国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入选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沙润等5位教授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林振山教授、张鹰教授等人分别获得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王桥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闾国年教授等人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林振山教授负责的“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王建教授主持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和汤国安教授支持的《地理信息系统》两个课程都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2004年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入选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2006年17000平方米崭新的“地理科学楼”将坐落在南京美丽的仙林校区,该楼将设有5000平方米的虚拟地理环境开放实验室、3500平方米的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开放实验室、1500平方米的人文地理与旅游综合开放实验室、30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室和3000平方米的图书资料室。
2014年学院的目标是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迈进。新起点、新气象、兼容并蓄、团结拼搏,全院教职员工愿为我国地理科学这座雄伟的科学宫殿添砖加瓦。 白世彪 蔡祖聪 曹敏 曹芳东 查勇 陈霞 陈晔 陈仕涛 陈锁忠 储少莹 崔静 戴金霞 戴科伟 邓欢 丁正山 董平 董福田 杜明霞 方斌 葛军莲 龚建新 管卫华 郭飞 韩睿明 郝丽莎 贺德刚 侯国林 胡斌 胡迪 黄昌春 黄克龙 黄丽娟 黄新琦 黄震方 贾国正 江南 江亭桂 蒋建军 金燕 金昌伟 靳诚 孔兴功 李杨 李安波 李发源 李红波 李吉均 李剑波 李时银 李 硕 李玉凤 李云梅 林洁 林冰仙 林振山 刘惠 刘健 刘嫔 刘晴 刘荣 刘殿兵 刘国飞 刘红玉 刘会玉 刘金娥 刘树凤 刘晓艳 刘学军 龙毅 陆玉麒 闾国年 吕恒 罗明慧 彭元 齐相贞 钱谊 乔伟峰 邱群 任娜 商志远 申卫收 沈婕 沈陈华 沈冠军 沈永明 盛业华 盛重义 舒强 宋志尧 苏锦 孙剑 孙一鸣 孙毅中 孙在宏 汤国安 汤茂林 陶卓民 万露 汪闽 汪涛 汪永进 王红 王建 王静 王平 王冬梅 王风贺 王国祥 王俊淑 王美珍 王亚华 王延华 王永君 王宇飞 王在峰 韦玉春 魏巍 魏正贵 温腾 温永宁 吴江 吴长彬 吴江滢 吴明光 吴启焰 夏忠欢 萧家仪 谢标 谢泽林 徐旳 徐敏 徐良将 徐淑琴 徐晓明 严蜜 杨浩 杨林 杨柳 杨山 杨昕 杨燕 杨胜利 杨文燕 姚亦锋 叶超 叶春 俞肇元 袁林旺 张郴 张东 张宏 张卡 张莉 张鹰 张勇 张嶂 张卓 张金波 张茂恒 张明礼 张书亮 张显球 张小林 张雪英 张益民 章婷曦 赵侃 赵林 赵媛 赵志军 郑洪波 钟文辉 周卫 周安宁 周洁雨 周进明 周良辰 周年兴 朱岭 朱玲 朱长青 朱国伟
B. 武汉市洪山区有哪些高中
洪山区
武汉市洪山区街道口幼儿园
赵卫红
洪山区街道口四眼井76号
87218733
430072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
张国华
华中科技大学校内
87542922
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幼儿园
胡满
洪山区珞瑜路100号
67868453
430079
武汉理工大学第一幼儿园
程维争
武汉理工大学后勤管理处
87651753-804
430070
武汉理工大学第二幼儿园
华伟娟
洪山区珞狮路205号
87850544
430070
武汉工程大学幼儿园
石志中
洪山区卓豹路
87194733
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学校幼教部
李萍
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67885137
430074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幼儿园
谢雯
洪山区广埠屯珞瑜路65号
87646306
430070
中南民族大学幼儿园
李美菊
武汉市洪山区民院路5号
67843059
430074
华中农业大学幼儿园
万惠兰
洪山区狮子山街华中农业大学
87280013
430070
湖北工业大学后勤集团幼儿园
吴智玲
武昌南湖湖北工业大学南区
88032265
430068
61726部队小红帽幼儿园
史梅华
武汉市洪山区吴家湾特1号
87589224
430074
武汉科技学院幼儿园
彭晖
武汉科技学院内
87181256
430073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华宇幼儿园
乐静
洪山区珞狮路248号
87392982
430070
空军武汉蓝天幼儿园
朱云霞
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特一号
87406002
430079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幼儿园
高望云
洪山区广埠屯
59802920
430079
武汉高压研究所幼儿园
周洁
洪山区鲁磨路22号
87461534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阳光宝贝722所婴幼园
彭璇
洪山区珞瑜路312号
67889245
430079
武汉七一二所幼儿园
周红
武昌南湖汽校712所院内
88035929
430064
湖北省气象局幼儿园
周艳
洪山区东湖东路3号
67848186
430074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幼儿园
郭燕
洪山区邮科院路88号
87691512
430074
湖北省肿瘤医院幼儿园
孙艳
湖北省肿瘤医院院内
87670160
430079
湖北省农科院幼儿园
秦三桂
武汉市洪山区南湖瑶苑132号
87389413
430064
武汉葛化工业集团公司幼儿园
余莉
洪山区左岭镇
87602553
430078
武汉汽发幼儿园
吕守勤
武汉市洪山区关山一路69号
87411514
430074
长江融达电子有限公司幼儿园
王娟
洪山区关山一路469号
87414091
430074
武汉汽车标准件厂幼儿园
王建华
洪山区关山一路
87805544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铁机村幸福幼儿园
涂秋玉
洪山区铁机村1414号
51150114
430063
武汉市洪山区新朝阳亲子园
李曼
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333号
87873245
430077
武汉市洪山区丰收艺术幼儿园
章凤琴
洪山区武泰闸丰收小区
88136305
430060
武汉市洪山区武南幼儿园
丁明真
洪山区狮子山街武南铁路新村151号
51162211
430064
武汉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幼儿园
孙维奇
洪山区鲁磨路2号
50436789
430074
C. 武汉市洪山区有哪些幼儿园
洪山区 武汉市洪山区街道口幼儿园 赵卫红 洪山区街道口四眼井76号 87218733 430072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 张国华 华中科技大学校内 87542922 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幼儿园 胡满 洪山区珞瑜路100号 67868453 430079 武汉理工大学第一幼儿园 程维争 武汉理工大学后勤管理处 87651753-804 430070 武汉理工大学第二幼儿园 华伟娟 洪山区珞狮路205号 87850544 430070 武汉工程大学幼儿园 石志中 洪山区卓豹路 87194733 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学校幼教部 李萍 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67885137 430074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幼儿园 谢雯 洪山区广埠屯珞瑜路65号 87646306 430070 中南民族大学幼儿园 李美菊 武汉市洪山区民院路5号 67843059 430074 华中农业大学幼儿园 万惠兰 洪山区狮子山街华中农业大学 87280013 430070 湖北工业大学后勤集团幼儿园 吴智玲 武昌南湖湖北工业大学南区 88032265 430068 61726部队小红帽幼儿园 史梅华 武汉市洪山区吴家湾特1号 87589224 430074 武汉科技学院幼儿园 彭晖 武汉科技学院内 87181256 430073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华宇幼儿园 乐静 洪山区珞狮路248号 87392982 430070 空军武汉蓝天幼儿园 朱云霞 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特一号 87406002 430079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幼儿园 高望云 洪山区广埠屯 59802920 430079 武汉高压研究所幼儿园 周洁 洪山区鲁磨路22号 87461534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阳光宝贝722所婴幼园 彭璇 洪山区珞瑜路312号 67889245 430079 武汉七一二所幼儿园 周红 武昌南湖汽校712所院内 88035929 430064 湖北省气象局幼儿园 周艳 洪山区东湖东路3号 67848186 430074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幼儿园 郭燕 洪山区邮科院路88号 87691512 430074 湖北省肿瘤医院幼儿园 孙艳 湖北省肿瘤医院院内 87670160 430079 湖北省农科院幼儿园 秦三桂 武汉市洪山区南湖瑶苑132号 87389413 430064 武汉葛化工业集团公司幼儿园 余莉 洪山区左岭镇 87602553 430078 武汉汽发幼儿园 吕守勤 武汉市洪山区关山一路69号 87411514 430074 长江融达电子有限公司幼儿园 王娟 洪山区关山一路469号 87414091 430074 武汉汽车标准件厂幼儿园 王建华 洪山区关山一路 87805544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铁机村幸福幼儿园 涂秋玉 洪山区铁机村1414号 51150114 430063 武汉市洪山区新朝阳亲子园 李曼 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333号 87873245 430077 武汉市洪山区丰收艺术幼儿园 章凤琴 洪山区武泰闸丰收小区 88136305 430060 武汉市洪山区武南幼儿园 丁明真 洪山区狮子山街武南铁路新村151号 51162211 430064 武汉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幼儿园 孙维奇 洪山区鲁磨路2号 50436789 430074
D. 有关《我国电力发展趋势》的论文
2我国电力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三,年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但我国的人均电力占有量只
居世界第80位.我国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预计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故
人均用电水平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对电力需求不断增
加.按照人均1 kW的目标,205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需达1 500 GW左右,比现在净增1 300
GW,按常规的发展模式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因此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到21世纪,可
再生能源和新型发电技术将成为电力发展的主要潮流,以弥补一次能源的不断减少,同时,能
源的高效利用技术、环保兼容的能源技术将广泛利用,发展新型的输配电技术及电能质量控制
技术也是必然趋势.
2.1火电方面我国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火电要继续发展.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有
限,探明程度低,资源宝贵,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不能用于发电,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
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但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而造成了长期的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
局面.随着我国火电的不断增长,所需煤炭亦不断增加,这就给全国的运输系统带来很大的压
力.到21世纪,将实行输煤与输电并举,大力发展坑口电厂,减轻运输压力及负荷中心地区的
环境污染,并以电力输出为主,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在火电技术上,火
电机组向着大容量、低煤耗、低污染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电网容量的不断增大,对600 MW、
1 000 MW的大机组需求将日益增多.
采用超临界技术势在必行.锅炉设计煤种应考虑劣质煤,并降低煤耗,以缓解电力高速发
展带来的煤炭供应紧张,同时也要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大量的煤烟是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污
染源,为了更好地减少火电厂对大气所造成的污染,洁净煤技术(clean coal Technology)是惟一
的选择,并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2000-2010年期间,国家规划每年新增火电机组15 GW以上.到2010年,火电装机容量将
达350~400 GW,仍占全国装机容量的65%左右.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火电仍会继续增加,
但所占比重会逐渐降低.
2.2水电方面我国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发水电可作为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解
决缺电及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同时世界上电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都是优先发
展水电,所以,21世纪我国的水电开发将出现新的曙光.预计到2000年底,我国的水电装机容
量将达80 GW,而到2010年,水电装机容量应达150~160 GW的水平,使我国水电占全国装机
容量的比重达到30%[5].届时我国将大力开发西部的水能资源,建设西南、西北水电基地,实
现西电东送,达到东西优势互补,缩小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其中西南部的红水部、澜沧江、
乌江等水电基地向华南、华中送电;中南的长江三峡,金沙江水电基地向华东、华中送电;西北
的黄河上游和北干流水电基地向西北、华北送电.此外,从电网发展需要在东部的天荒坪、羊
湖、张河湾等地将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可见,到21世纪我国的水电开发工程规模大,技术
难度高,而且水电机组要向高水头、大容量、多机型的方向发展.
2.3核电方面2000-2010年期间,随着核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电设备的国产化,我国的核
电将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成为电力供应的适当补充;到2020年,核电将初具规模,并与
火电、水电共同成为我国发电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悉,我国秦山核电二期工程预计在
2003年建成投产;广东岭澳2×100 MW压水堆核电站和辽宁2×1 000 MW压水堆核电站,以
及秦山三期2×600 MW重水堆核电站将在2010年前后建成投产.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核电
装机容量将达20 GW,其中,整个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能力将为3 600 MW.到2020年,高速发
展的核电将占全国总发电能力的5%.
2.4新能源方面
2.4.1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由于无污染,无噪声,运行维护简单,使用寿命长,规模灵活,
既可一家一户地分散供电,又可大规模地集中供电或并网进行,应用几乎不受地域条件限制,
资源量又非常丰富,因而始终受到青睐.目前,全世界太阳能的使用量已达65 MW,而且保持着
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发电成本亦会不断下降.预计到21世纪,
太阳能发电将广泛应用于交通、通信、电视、气象、石油、国防以及人民生活中.PV技术,即用太
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技术,预计在2000年后便可与常规发电技术竞争,同
时,光伏电池与建筑材料集合成复合材料用于敷设屋顶和墙体是21世纪PV技术的一个重要
发展方向;光热发电技术也将在21世纪得到长足的开发和利用.预计到2000年底,光伏发电
总容量将达70 MW,同时在西藏拉萨将建设30 MW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
2.4.2风能发电目前,我国的风力发电处于一个大规模发展的前期,但我国的并网风力发
电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均落后于风电场建设的步伐,且国外的风电机组已占据我国的风
电市场.到21世纪,我国将建立风力发电的市场化机制,改变相应的政策,认真研究国外先进
技术及引进外资,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同时在正确评估风能资源的情况下,加大科研开发投资
力度,加速风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进一步降低风电成本.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风电场累积
装机容量将达19 000 MW,并成为我国电力的一支方面军[6].
2.4.3地热能发电地热能在我国总能源中所占比例很小,目前只是一种辅助能源,但在局
部地区却是主要能源.充分开发地热资源,对加速边远地区的文化、经济建设将起很大的作用.
未来的5~10年,我国西藏羊八井热田北部深层和羊易地热田及云南腾冲县热海地热田(3处
的井底温度分别达到262℃、202℃、260℃)将得到开发.上述高温热田的开发,将使我国建成
单机容量为5~10 MW的地热电站,从而推动我国地热发电技术的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同时,
除已开发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外,其它3种类型(地质型、干热岩型、岩浆型)的地热资源也将开
始研究和开发利用.
2.4.4海洋能发电海洋能发电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由于海洋能发电站建在沿岸和海上,
不占有土地资源,不需迁移人口,而且还具有围垦土地、水产养殖和旅游观光等综合利益,故海
洋能发电将是21世纪主要发电形式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是法国的240 MW朗
斯电站,我国已在浙江三门县健跳港、福建福鼎县八尺门站址做了相当深度的前期论证和可行
性研究工作,计划建设1~2座1万kW级的潮汐电站.此外,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
发电技术也将进一步发展利用.预计到2020年,各种形式的海洋能发电站出现在我国的沿海、
河口及海湾上.
2.4.5生物质能发电我国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将带动我国的农业和林业生产的发展,随
之也会给我们带来大量的生物质能资源:如薪材、秸材、稻壳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亦会产生
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也会带来大量的污水和废水,所以,下世纪的生物质能开
发将是大规模的.这些废物不仅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建
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将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2.5电网及输变电技术随着国家电力装机容量的增加,预计到2000年底,华北、华东、华中
等电网装机容量将超过4万MW,到2010年,上述电网的装机容量要达5万MW以上.到那时,
一个全国性大区电网互联的格局将随着三峡工程的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建设发展而逐步形
成.因此,全国性的大区电网互联方式,输电线路更高一级电压输电技术,紧凑性输电技术,电
力电子技术,应用于输电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技术,电网高度与自动化技术等,都是我国21世纪
电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到2000年底,全国220 kV及以上输电线路达到17.12×104km,变电
容量398 GVA,其中500 kV线路达到2.72×104km[7].到2010年,全国的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
到0.5~0.55 TW.因此,各大区电网建设坚强的500 kV主网架至关重要.届时三峡水电站将向
华中、华东、四川送电;西南水电基地向两广电网送电;晋、陕、蒙、宁的火电基地的建设也初具
规模,并向京、津、冀、鲁及华中地区送电.我国的电网将基本形成北、中、南3个跨大区互联电
网,并将取得巨大的送电效益和联网效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电力后盾.
2.6交流特高压输电交流特高压是指比500 kV更高的交流电压.在我国的国民经济高速
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加的态势下,必然相应出现一个新的电压等级以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
我国能源与负荷中心的分布很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水力资源2/3集中在
西南,而负荷中心则侧重在华东、华中和华南.随着跨世纪的三峡电站和长江流域的水力的开
发,华北、西北坑口火电厂的兴建,总的电力流向将是长距离、大容量的“西电东送”和“北电南
送”,输送容量估计可达5 000~20 000MW,输送距离估计为600~2 000 km,从而形成全国各大
区电网的互联.其实,三峡水电站一投运,仅湖北的水容量用以发电即达2万MW以上.据几个
大区电网预测,大区电网内装机容量将急剧增加,中距离大容量输电在今后15年内也将超过
5 000 MW,如仍采用500 kV电压等级,短路电流将超过63 kA.对于这些全国电网互联所需的
长距离、大容量输电以及网内的中距离、大容量输电,交流500 kV无论在传输长度、传输容量
和限制短路电流方面都不能胜任,因此必将出现输电能力高于交流500 kV的交流高压输
电[8,9].鉴此,笔者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尽早开展特高压输电前期科研工作,借
鉴国外现有的特高压输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掌握特高压输电技术,研制特高压输电设
备,并在技术成熟的时候,建设我国第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
另外,从当前世界电力运行来看,交流特高压和高压直流(一般为800 kV)各有优缺点,各
电力公司都竞相改进各自的技术.因此,世界范围内交流特高压和高压直流将并行存在.在我
国,已经把直流输电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电能传输方式,并在全国联网中担任重要角色.
3结论
1)以煤炭发电为主的火电在21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仍是我国电力生产的主角,但应降
低煤耗和大力推广洁净煤技术.
2)水电和核电是21世纪我国电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2020年水电将占30%,
核电占5%.
3)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电在我国边远地区将得到充分发展,并将促进当地经
济的高速增长.
4)海洋能将是21世纪的主要能源利用形式之一,充分开发海洋能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
经济效益.
5)从我国电力工业需求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来看,在21世纪,我国将采用特高压输电.
6)能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及环境保护兼容的发电技术在21世纪将重点研究和广泛利用.
7)高压直流输电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电能传输方式,将继续在我国电网中担任重要角
色.
参考文献:
[1]黄艳.世界电力发展现状及其趋势[A].夏军.水利水电工程研究与实践[C].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
[2]史宝珍,袁益超.我国大型火电机组发展概况[J].能源研究与信息. 1998,14(4): 8-12.
[3]冉莹,张运州.我国的能源结构与电力规划[J].中国电力,1996,29(11): 33-39.
[4]张源.新能源发电的技术现状与发展[J].中国电力,1996,29(11): 77-81.
[5]邴凤山.为下世纪前10年水电比重30%提供科技支撑[J].中国电力,1996,29(11) :62-66.
[6]马胜红.中国风电场建设分析及发展预测[J].新能源,1998,20(7):41-44.
[7]史大桢.巨大的成就,辉煌的前景[J].中国电力,1996,29(11): 3-5.
[8]周洁.发展我国交流特高压输电的建议[J].高电压技术,1996,22(1): 25-27.
[9]朱鸣海.交流特高压输电及其设备前期科研的可行性[J].中国电力,1966, 29(4):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