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典型案例
❶ 四川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回的通知
川国土资发[2011]69号答
各有关单位:
《四川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第13次厅务会审定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7]67号)自本文印发之日起废止。
附件:四川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二〇一一年八月四日
《四川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❷ 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诱因绝大部分是强降雨。每年汛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占全国的80%以上。
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包括编制应急预案和进行应急治理等。
在汛期,特别是5~9月的主汛期,通过加强巡回检查,及早发现地质灾害前兆,根据出现的前兆划定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并在危险区边界设置警示标志,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通过预防和治理,达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对那些危害性大,危险性大的重要灾害隐患点,应在汛前施工必要的简易阻排水工程和削坡减灾,压脚工程等。并预选好应急避让的安全地点和撤离路线,保护供水供电设施安全等。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往往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投资少、在短期内减灾效果明显等特点。
3.4.1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现状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已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它是保障地方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通过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实施“以人为本”思想的战略举措。已开展的地质灾害应急减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编制与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为预防和减轻汛期地质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各省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各省(区、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每年编制主要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对人类活动构成危害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汛期地质灾害应急防灾预案。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已陆续编制了全省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部分省区对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开展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群防群测工作。2002年汛期四川省暴雨频繁,年初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编制的2002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列出的161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受到暴雨影响。为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加强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省厅还先后20多次派出专家工作组,分赴全省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汛前地质灾害巡回检查。
浙江省认真落实险情巡查制度和防灾预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排查,仅温州市就排查了110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灾害点都落实了防灾预案。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成立了“兰花花”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服务队,深入地质灾害易发区,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2)建立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为提高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应急反应能力,更好地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等汛期防灾制度,尽最大努力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国土资源部决定建立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国土资源部一名副部长担任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指挥长,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地质环境司、规划司、财务司、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
防御台风期间,国土资源部门人员24小时值班,落实责任制,把任务分解到人。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都成立了应急小分队,整装待命,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灾害事件,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还准备了充足的抗灾物资,遇到紧急情况,应急小分队立刻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抗灾抢险中。据悉,由于防灾措施及时、充分,16号台风登陆期间,福建省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635处,浙江省也发生108起地质灾害,但均无人员伤亡。
2002年6月24日,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城区向阳新村的一处滑坡体因大雨诱发产生数条裂缝,滑坡前沿地表水平错位35cm,垂直位移20cm,部分居民房屋墙壁出现裂缝、凸起,整个滑坡体出现临滑征兆。该滑坡体由长约100m,宽30多m的花岗岩风化破碎体组成,地处居民稠密区,直接威胁百余户居民房屋、近千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滑坡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群众报险后,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及县政府先后赶赴现场调查灾情,及时研究采取了应急防灾措施,人员无一伤亡,并避免了巨大财产损失。
(3)应急勘查及应急治理工程
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少花钱、多办事,我国政府实施了一些民心工程,应急勘查与治理了一些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1998年以来,国家实行政府投资和地方自筹资金相结合,完成应急勘查项目7项、应急治理项目32项(表3.14),安定了人心,促进了社会稳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表3.14 我国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一览表
3.4.2 应急治理的方法及特点
地质灾害应急治理以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主。应急治理之前,须进行必要的应急勘查。
3.4.2.1 应急勘查
(1)应急勘查的特点和方法
地质灾害应急勘查不同于一般勘查,必须以救灾为中心,围绕亟须解决的问题来确定勘查的目的和任务,做到工作目标明确、具体。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技术必须要有针对性,突出快速、简单和准确的特点,尽量节约时间和费用。应急勘查的主要手段包括遥感解译、地质测绘、物探、山地工程等。
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要初步查明灾害的规模、性质、特点、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分析影响灾害点稳定性的一般因素、关键因素、触发因素,进而提出应急治理方案。
(2)举例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东山泥石流应急勘查,工作费用15万元,勘查工作量如表3.15所示。通过勘查,初步查明了东山沟流域1.31km2的地形地貌等地质环境条件,重点对流域基本特征、泥石流形成条件和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固体物质来源进行实地调查,对固体物质量进行了估算。东山沟流域共有四条沟谷具备发生泥石流的条件,估算松散固体物质414.46万m3,其中可移动松散固体物质135.7万m3,泥石流重度为17.6kN/m3。沟口100年一遇的泥石流流量为69m3/s,50年一遇的为53m3/s,20年一遇的为41m3/s。经收集研究有关资料和实地勘查,对设计参数(重度、流速、流量)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取以稳定谷坡和排导为主,主支沟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物水保措施相结合,行政和法规管理相配合的综合治理方针。
表3.15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东山泥石流勘查工作量一览表
由表3.16可知,广西永福县凤山滑坡应急治理等6项应急治理工程总投入628万元,平均105万元/项;总保护财产2.26亿元,投保比为1∶36;总保护人数10695人,平均保护人数1782人。
又如:湖南省绥宁县地质灾害应急处理项目投入资金83.3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70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15万元。初步解除了绥宁县鹅公乡刘家村杨家滑坡及泥石流等10处地质灾害的危险,保护了238户953人145栋房屋的生命财产安全,帮助当地群众克服了“6.19”特大山洪灾害影响,改善和部分恢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发展经济。这些防治工程在2002年汛期很好地抵御了地质灾害的侵袭,虽然5~6月份当地集中降雨数次,但泥石流沟中的碎屑物质被牢牢稳住,居民房屋安然无恙。
江西省共对265处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了应急治理,投入资金2250.1万元。
❸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信息
杨冬生,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
1976.10—1978.03四川省广安县苏溪公社知青1978.03—1982.02四川农学院林学系学生(其间:1979.01—1982.01任林学系学生会主席)1982.02—1987.05四川农业大学助教(其间:1985.01—1987.03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毕业)1987.05—1987.10四川农业大学讲师1987.10—1991.11四川农业大学外事办副主任、讲师、森林生态教研室副主任、林学系工会主席1991.11—1996.01四川农业大学外事办副主任、副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森林生态教研室主任(其间:1995.05—1995.10国家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6.01—1996.02四川农业大学外事办副主任、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1996.02—2003.01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其间:2000.03—2000.05在省委党校地厅班学习结业);2003.01—2003.03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书记;2003.03—2006.07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党组书记(其间:2003.10任武警四川省森林总队党委第二书记;2004.11—2005.02参加中组部组织的中国外交学院英语班培训;2005.10参加中组部组织的哈佛大学应急管理班学习结业);2006.07—2006.10宜宾市委书记;2006.10—2013.01宜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宜宾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其间:2008.05—2008.06参加2008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市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2009.09参加中组部组织的第三期现代城市领导者专题研修班学习);2013.01—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党委书记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九届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四川省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 杨文杰,男,汉族,四川广元人,1958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参加工作。
1975年9月至1978年3月在四川省广元县赤化公社当知青。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成都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无机化工专业学习。
1982年1月至1990年4月在四川省梓潼县天然气化工总厂(梓潼县氮肥厂)任生产技术股股长、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
1990年4月至1992年7月在四川省梓潼县工作,历任县委工交工委书记、县经委主任、副县长。
1992年7月至1997年8月在四川省盐亭县工作,历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
1997年8月至2000年2月在四川省绵阳高新区工作,历任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2000年2月至2004年5月在四川省安县工作,任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在2002年5月至2002年11月挂职任国务院西部办综合规划处处长)。
2004年5月至2005年8月在四川省绵阳市工作,历任市政府秘书长、副市长。
2005年8月至2011年9月在四川省泸州市工作,历任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副书记。
2011年9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分管工作: 负责机关行政事务、人事管理、耕地保护工作。分管厅办公室(行政审批处)、人事处、耕地保护处。联系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男,汉族,江西省萍乡人,1959年9月生,大学学士,经济师。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6月参加工作。
1976年6月至1979年7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乡当知青。
1979年7月至1983年7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习。
1983年7月至1987年12月在长春空军第一飞行基础学院任教官、干事。
1987年12月至2000年7月在四川省国土局工作,历任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规划处副处长、法规处副处长、处长(其间:1990年2月至1991年2月下派通江县国土局任副局长;
1992年9月至11月在省直机关党校第十九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5年3月在原省委第二党校第一期青年干部班学习)。
2000年7月至2005年8月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主任(其间:2002年10月在省委党校处长班学习;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下派泸州市锻炼,任泸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2005年8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分管工作: 负责政策法规、矿产资源管理、执法监察和宣传工作。分管政策法规处、矿产开发管理处、执法监察局。联系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总队、厅信息中心、厅宣传教育中心。 男,汉族,湖北省通城县人,1958年2月生,大学学历。197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1月参加工作。
1976年12月至1987年12月历任五十军战士、保密员、书记员、干事。
1987年12月至1990年12月历任十三集团军干事、科长。
1990年12月至1993年4月任成都军区成都军事法院正营职审判员。
1993年4月至1996年7月任成都军区成都军事法院副院长。
1996年7月至2003年3月任成都军区直属军事法院院长。
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任四川省凉山军区政治部主任。
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任成都军区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
2007年2月至2009年4月任成都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2009年4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分管工作: 负责建设用地管理、土地利用管理、信访维稳工作。分管建设用地管理处、土地利用管理处、信访处。联系省国土资源资料馆。 男,汉族,山东省蓬莱市人,1966年10月生,工程硕士,工程师。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参加工作。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在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学习。
2000年5月至2002年6月在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学习并获工程硕士学位。
2003年至今在成都理工大学攻读地质工程专业博士。
1990年7月至1992年10月,在重庆北培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工作,任技术员、工程师。
1992年10月至1997年8月在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环境管理处工作,任科员、副主任科员。
1997年8月至2000年7月在四川省地质矿产厅地质环境管理处工作,任主任科员。
2000年7月至2010年1月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工作,任副处长、处长。
2010年1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分管工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勘查管理、地籍管理工作。分管地质环境处、地质勘查处、地籍管理处。联系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地政地籍事务中心。 男,汉族,1963 年1月出生,四川省资中县人。理学硕士,经济师。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9月至1983 年6月在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地理专业学习。
1983年7月至1986年8月在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任教,兼教职工团支部书记。
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在河北师范大学区域地理专业中国经济地理研究方向攻读硕士学位。
1989年7月至1992年11月,在四川省国土局国土综合规划整治处工作,历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经济师;其间:1991年3月至1992年2月下派通江县从事对口扶贫及大兴乡社教工作。
1992年12月至2000年6月,在四川省国土局办公室工作,历任党组秘书、主任科员、副主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2000年7月至2005年6月,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财务处工作,任处长,兼厅党组、党委秘书(1995年10月至2002年1月先后兼任《国土经济报》总编辑,《国土经济》杂志主编)。
2005年7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机关党委书记。
分管工作:负责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群工作、科技与对外合作、离退休人员工作。分管厅机关党委、科技与对外合作处、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❹ “6·”四川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特大型山洪泥石流
1 泥石流概况
2011 年 6 月 23 日下午 5 时 10 分至 6 时 30 分,贡山县北部捧当乡、丙中洛乡突发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单点性强降雨,造成全县发生不同程度山洪泥石流灾害和风灾,丙中洛乡毕比里河、双拉河以及捧当乡龙坡河、格咱河暴发不同程度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和风灾致使全县 11035 人受灾,民房受损 250 户 500 间 (冲毁42 户168 间民房),直接经济损失约 1250 万元; 农业受灾严重,玉米受灾 2396 亩,草果受灾 1450 亩,大小牲畜死亡 1200 多头 (只),圈舍倒塌或冲毁 125 间,直接经济损失645 万元; 冲毁路基 (面)300m,净跨 30m、高 9m的石拱桥 1 座,桥涵 3 座,挡墙1. 8 万 m3,公路沿线塌方 83 处,交通设施直接经济损失 2500 万元; 毁坏毕比里、龙坡、格咱等农田水利工程 5. 6km,冲毁毕比里河道防护堤及 14. 5km 的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 480 万元; 电网、通讯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 127 万元。双拉河电站和工矿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 万元。共计经济损失达 4482 万元。由于健全的预警预报群和测群防体系,组织有力,疏散及时,没有人员伤亡,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376 户、1059 人,其中重灾户 42 户、147 人。
此次灾害主要是由6 月23 日下午6 点30 分暴发的毕比里河特大型山洪泥石流所致。据现场踏勘,本次泥石流沟口堆积扇长度约400m,最大宽度约130m,堆积方量约11 万 m3。据泥石流情况调查,确定本次泥石流为粘性泥石流。泥石流流体无结构性,呈无分选泥砾混杂堆积,流体较稠,托浮力大,流域泥浆残留不明显,沟口堆积物呈扇状。从沟口堆积扇调查发现,浆体与石块掺混较好,非浆体部分的粗颗粒物质由块石、砾石、树木及砂等固体物质组成,估计泥石流重度约 19kN/m3,流量600m3/s。
2 监测与应急避险
接到灾情报告后,贡山县国土资源局迅速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组织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仔细查看灾情,随即向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并成立国土资源抢险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工作组:
(1)灾害排查组,负责对灾害点存在的地质隐患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做到有检查,有记录,并及时逐级上报;
(2)专家调查组,邀请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家赶赴灾区进行灾害应急调查,并负责防治工作技术指导,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急方案、灾害现场勘查及抢险方案的编制,危险区、影响区、避让区的划定,监测点的设立建议,灾害成因认定,灾害的调查与评价,最后形成灾情调查报告。
(3)后勤保障组,负责抢险救灾车辆等应急工具及抢险物资的筹措和调配,抢险救灾工作组和省厅专家组人员的生活保障等工作。
图 3 抢险保通施工现场
3 经验与启示
本次泥石流灾害规模大,灾情严重,但预警及时、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强、组织撤离有序,未造成人员死亡,是一次值得总结与表彰的应急避险案例。此次应急避险成功主要得益于:
一是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排查和防治工作。贡山县国土资源局在汛前地质灾害排查和规划调查工作中向群众发放了 “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 “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确定了监测责任人,明确了预警预报措施、信号,紧急避险线路。
二是努力健全预警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本次泥石流暴发时群众发现并立即打来电话报警,村组群众接到报警后随即奔跑呼叫,短短 5 分钟,灾害范围内的群众全部撤离到两侧安全地带。泥石流发生时,共安全转移农户 376 户 1059 人。实践证明,群测群防体系是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重要法宝。
三是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科普宣传教育。贡山县国土资源局多次向群众宣传地质灾害预报防范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这表明,只有依靠和发动群众,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才能切实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本节基础资料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责任编辑 庄茂国)
❺ 地质灾害减灾防灾实例
一、地质灾害概况 二、地质灾害危险区减灾防灾预案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防灾减灾对策 四、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落实为切实做好2003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精神,特编制本预案。 一、地质灾害概况 我市地处鲁中山区北侧,山区与平原交接地带,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地质构造复杂,黄河横贯全区。受人类工程活动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岩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分为易发区和危险区。易发区包括历城区西营、柳埠、高而、彩石、王舍人等乡镇的27个崩塌易发区、6处滑坡易发区、11个泥石流易发区和市区东郊1个地裂缝易发区。危险区包括历下区燕翅山崩塌和滑坡、历城区西营镇林枝滑坡、历城区西营镇阁老滑坡、历城区西营镇积米峪滑坡、历城区彩石镇西岭后滑坡、历城区柳埠镇杜家村滑坡、长清区张夏镇梨枣峪滑坡、章丘市垛庄镇上射垛泥石流、历城区西营镇八十崖村泥石流、槐荫区济南第二粮库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缝。 二、地质灾害危险区减灾防灾预案 (一)滑坡危险区防灾预案 1.地质灾害现状。山体滑坡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近年共发生滑坡18处,其中7处滑坡被划为危险区。 历下区燕翅山崩塌和滑坡:燕翅山位于济南市历下区政府驻地南部,姚家镇姚家村西南,东经117°04′15″—117°04′29″,北纬36°39′31″—36°39′40″山体呈北东—南西向。占地面积约0.28km2,海拔高程198m,相对高差80多米。 燕翅山地貌类型属剥蚀残丘。主要岩性为:奥陶系石灰岩和燕山期侵入的闪长岩,山麓地带堆积第四系坡残积物和近期人工堆积的杂填土。山体上部为奥陶系石灰岩,闪长岩则以岩床的形式隐伏于石灰岩之下。在奥陶系石灰岩与闪长岩交接带附近富集有矽卡岩型铁矿矿床。奥陶系灰岩受火成岩侵入的影响,岩层产状较为凌乱,总体岩层走向为250°,倾向340°,倾角34°—37°。在砚泉的东侧发育有一条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正断层。 由于历史上采矿削坡等人为活动,1998年2月山体局部发生崩塌。目前山体西北侧已形成滑塌体,滑塌体滑向320°,所处的山坡坡角37°,前缘扇面宽340m、扇面平均宽度210m、垂直高度67m、从前缘到后缘的水平距离88.9m、滑动距离0.45—1.3m,体积约21.10万方。滑塌体前、后缘与滑塌体内已出现18条宽度不等的山体裂缝,其中:3条主裂缝长40—210m,裂缝最大宽度1.6m,最大可见深度9.4m。由于人工开挖山体坡角,在山体北、西、南3面均形成了临空面(即:陡崖),山体北侧高度40m、西侧21m,南侧(窑头小学及西侧民房(二层楼)的北部)9.1m。临空面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破碎。山体周围5处矿渣、生活及建筑垃圾堆,构成不稳定边坡(其中:1号位于砚泉东,2号位于1号南邻,3号位于姚家小学西南,4号位于窑头小学北,5号位于省高检院东),边坡坡度34°—37°,边坡高度12—26m不等。 受滑塌体与渣体滑坡威胁的单位有姚家村、窑头村、警官学校、市城管局宿舍楼、省高检院、省航空大厦和历下区建委宿舍共涉及住户210户,1225人。 监测、预防责任单位:历下区姚家镇政府。 历城区西营镇林枝滑坡:位于林枝村东,东经117°1′4″,北纬36°30′43″,滑坡体由太古界变质岩风化残坡积层组成,地形坡角42°。滑体后缘裂缝宽23cm,长约32m,走向NE48°,滑向SW240°,滑距0.40m。滑体长50m,宽52m,厚度20m,总体积约5万m3。滑体前缘居民2户,共计7人。 监测、预防责任单位:历城区西营镇政府。 历城区西营镇阁老滑坡:位于历城区西营阁老村东南,东经117°3′41″—117°3′46″,北纬36°28′6″,滑体长370m,宽300m,厚度88m,总体积约880万m3。滑坡滑动面大于30°动力以牵引式为主,滑动速度慢。初滑时间为1940年前后,当时滑坡后裂缝仅1m,到2001年4月已扩展至17.9m,平均扩展速度为0.26m炖a。滑体前缘居民17户,共计69人。监测、预防责任单位:历城区西营镇政府。历城区西营镇积米峪滑坡:位于历城区西营镇积米峪村,滑坡体倾向北东,倾角35°,前沿滑距4.2m,滑坡体总体积30万m3,首次滑动造成5间民房不同程度的破坏,受滑坡威胁的居民进行了搬迁避让,现阶段滑坡仍不稳定。 监测、预防责任单位:历城区西营镇人民政府。 历城区彩石乡西岭后滑坡:位于东经117°16′13″,北纬36°33′27″,滑坡体属变质岩风化坡,滑坡体总体积0.19万m3,受威胁居民3户,共计11人。 监测、预防责任单位:历城区彩石乡人民政府。 历城区柳埠镇杜家庄滑坡:位于杜家庄村北路东,东经117°14′56″北纬36°23′17″,该滑坡体由寒武系张夏灰岩组成,裂隙发育,滑向285°,滑体倾角70°-80°,滑坡后缘裂缝31cm,可见深度1.4m,滑距0.7m,滑坡体南北长50m,东西宽5—15m,厚25—30m,总体积约1.38万m3。现在滑坡体前缘有居民1户5人,滑坡除威胁这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外,还直接威胁着进出村的行人及车辆安全。 监测、预防责任单位:历城区柳埠镇人民政府。 长清区张夏镇梨枣峪滑坡:滑坡体分两个小滑坡,1号滑坡体长约30m、宽15m、厚5m、约0.225万m3,滑坡底面为寒武系徐庄组紫色页岩,滑坡体以较破碎的张夏鲕状灰岩为主,滑向北西。2号滑坡长约100m、宽约70m、厚度大于5m、约3.5万m3,滑坡体滑坡裂缝有内、外三条,呈三级滑坡台阶,后缘裂缝0.3一1.0m不等,滑坡方向南西。现阶段受滑坡威胁最严重的10户居民已搬迁,如滑坡突然下滑,还将有30亩土地(包括作物)被破坏。 监测、预防责任单位:长清区张夏镇人民政府。 2.滑坡致灾原因分析。滑坡发生在寒武系徐庄组、馒头组页岩山体及上覆张夏组石灰岩地层或变质岩体风化层,属顺坡切层滑坡。滑坡前缘均有居民挖山平地建房或因修道路开挖山坡,据测量,滑坡前缘垂直挖坡3一10m不等,导致边坡失稳产生拉张裂缝,降水随裂缝渗入岩体,软化页岩,裂缝逐渐延伸扩大,形成滑动面,在连续降雨或大暴雨之后,山体自重增大,岩体软化,沿润滑的滑动面下滑,产生滑坡。 此类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紧密相关,临坡挖坡建房、修路,破坏植被开垦是灾害产生的前提条件,岩体自身物理力学特性(风化、软弱夹层等)是灾害产生的内在原因,大气降水是灾害产生的诱导因素。 3.减灾防灾对策。一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二是由于各滑坡体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当地政府应迅速采取避让措施,以免造成危害;三是堵塞滑坡裂缝,在后缘开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沿裂缝下渗;四是加强防灾教育,使受灾群众在灾害突发时掌握自救方法;五是对滑坡实施24小时值班监测,并在滑波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六是在滑坡前缘堆石压脚,严禁在滑坡前缘取土;七是在滑坡适当地段进行减荷卸载,降低滑坡规模。 (二)泥石流危险区防灾预案 1.地质灾害现状。全市共发现13处泥石流隐患点,其中2处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区:章丘市垛庄镇上射垛泥石流危险区和历城区西营镇八十崖村泥石流危险区。 章丘市垛庄镇上射垛泥石流:位于垛庄水库上游射垛沟,沟底宽30一50m,多为杨、柳林或柴草堆积占据,沟坡为高陡的变质岩风化坡或残坡积物堆积坡,沟谷源头区低山环绕,构成一个近似封闭的汇水盆地,出口宽不足百米,下连深切谷(射垛沟),汇水面积约3km2,汇水区内大部分为砂砾质荒坡,西南隅为凿山工程弃渣堆积,该危险区直接威胁着沿沟上、中、下射垛村的安全。 监测、预防责任单位:章丘市垛庄镇政府。 历城区西营镇八十崖村泥石流:处于低山区,地理坐标:东经117°15′14″,北纬36°27′52″,地形坡度45°-52°,山势陡峭。出露地层为太古界变质岩,岩体表面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强烈,残坡层厚度30厘米,局部厚度可达1米。由于村庄沿冲沟而建,房屋侵占河道严重,因此,该村仍存在泥石流隐患。目前该村受威胁居民14户,共58人,已基本搬迁完毕。 监测、预防责任单位:历城区西营镇政府。 2.致灾原因分析。泥石流一般在具备一定汇水、碎泥石物质、较大势能等条件下产生。如:章丘市垛庄镇上射垛村泥石流形成区为四面环山近似封闭的汇水盆地,在汇水面积3km2范围内仅有不足百米的出口,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场所条件;区内岩性为泰山群变质岩,岩石风化强烈,岩体破碎,植被稀少,且在西南隅为凿山工程弃渣堆积,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区内地势陡峻,高差对比大,为泥石流提供强大的势能。上射垛泥石流潜在区强烈的地表径流,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强烈地表径流来源于暴雨。因此,该区若遇强的降水过程,将快速汇水至狭窄出口,产生泥石流。 3.减灾防灾对策。针对该泥石流形成条件应采取以下几点防治措施:一是对陡坡地段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对坡度较小地段可改坡田为梯田;二是在山坡截水,修筑分洪沟,支护易坍塌坡面;三是沿沟修建拦挡调节工程,延缓泥石流下泻速度或彻底阻挡泥石流前进;四是建立泥石流预防、监测体系,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和警报系统,明确汛期值班人员,对泥石流产生时间、空间、强度进行预报,加强行政管理,形成抗灾、救灾、执法行政管理系统;五是对难以实施治理工程的泥石流危险区,采取必要避让措施。 (三)地裂缝危险区防灾预案 1.地质灾害现状。今年在我市发现1个地裂缝危险点:槐荫区济南第二粮库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缝危险区。 济南第二粮库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缝:位下济南市槐荫区槐荫街69—143号。该区域地裂缝开始于5月中旬,到目前为止,济南第二粮库及附近居民房共计发现120处裂缝(其中济南第二粮库约100多处,附近居民房有20余处)。所有裂缝的开裂状态均为斜裂,呈雁行式平行排列,裂缝长1—6m不等,宽度在0.1—7.5cm,倾角60°左右。 2.致灾原因分析。在济南第二粮库的东北邻方向,有一处建筑施工工地,在基础施工中,经济南水务局批准施工了20个降水井配合降水,5月13日开始降水,60日完成,总降水量24万方。据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局部地段地基土的承载力下降,产生不均匀沉降所致。 3.减灾防灾对策。针对粮库及居民房开裂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几点防治措施:一是加强房屋裂缝的监测工作,特别是在汛期要加密观测;二是在济南第二粮库院内进行第四系地下水的系统水位观测;三是做好人员避让及粮食的移仓工作;四是尽快对所涉及区域(槐荫街69—143号)及其附近地区的地裂缝地质灾害进行勘察论证。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防灾减灾对策 (一)以崩、滑、流为主的地质灾害 1.基本情况及威胁对象。目前已发现历城区柳埠、西营、高而、彩石4乡镇共45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居民166户,计652人。其中崩塌易发区27处,受威胁居民66户,计263人;滑坡易发区6处,受威胁居民23户,计94人;泥石流易发区11处,受威胁居民77户,计295人(详见附表)。该类地质灾害致灾地质条件已经具备,在汛期瞬时降水量较大及人为工程诱发条件下,有产生地质灾害的可能。 2.预防措施。一是设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警示牌;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发现险情及时上报;三是对小型崩塌、滑坡体实施人工排险;四是当地政府应迅速采取必要避让措施,将附近居民搬迁至安全地带,对于难以实施搬迁的,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好撤离计划。 (二)市区东郊地裂缝 1.灾害基本情况。1988年至1991年在济南市东郊陈家张马至冷水沟一线发生地裂缝,造成50间房屋破坏,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达50万元以上;1997年5月23日15时,历下区姚家镇贤文庄一民宅发生严重沉陷,直接经济损失达10万元;1999年以张马屯为中心,西起大辛庄—八间堡,南至工业南路,东到王舍人—裴家营一线,北到洪家园—孟家庄—西沙河,南北长8km,东西宽6km,面积约50km2范围内的4500余间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受灾居民1100多户,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2.地质灾害致灾原因分析。该区是东郊水源地主要取水地段,日取水量达20万m3炖d以上。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本区地下水位变化频繁且变幅较大,导致岩溶发育发展。另外,区内广泛分布有黄土,因其具湿陷性造成地基沉降,两者综合作用,是产生塌陷或地裂缝主要原因,致使大面积民房开裂。 3.减灾防灾对策。根据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应采取以下防灾措施:一是加强区内地下水动态监测,掌握水位动态变化规律;二是加强对灾害发生区的日常监测,包括房沿、路面裂缝、塌坑范围变化等,结合地下水位动态,预测地质灾害发生趋势;三是调度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地下水位变幅;四是在灾害发生区进行工程建设时,要事先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充分考虑岩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做到以防为主,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落实 (一)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要依据本预案,结合本辖区地质灾害实际状况,抓紧制定具体的汛期地质灾害减灾防灾预案。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并层层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将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的监测和防治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负责人。 (二)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和灾害速报制度。要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建立群测群防网络,落实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要指派专人监测,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 (三)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要加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区和易发区跟踪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在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进行的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勘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杜绝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已经修建的工程,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发生地质灾害。
❻ 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有哪些
一、为科学规范、协调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结合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国土资源部应急响应依据地质灾害险情灾情等信息情况,设置A、B、C、D和E(常规方案)等5个级别的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分别由部长、副部长、地质环境司司长、地质环境司副司长和地质环境司工作人员带领工作组赴现场指导地方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三、地质灾害险情灾情等信息来源主要是:国务院领导批示指示,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国务院其他部门商请,地方速报信息,媒体及其他信息等。
四、启动各级工作方案的决策程序是:国务院启动Ⅰ级应急预案,我部自动启动A级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其他纳入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日常决策程序,由地质环境司汇总信息,提出建议,按程序报部领导决策。
五、A级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分成立或不成立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两种情况,B级以下均不成立,成立领导小组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不成立的由地质环境司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六、各级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由应急响应组织、应急响应行动和应急响应保障等构成。
(一)应急响应组织
1.A级方案
由部长带队组成部应急工作组赴现场,成员主要包括办公厅、地质环境司、应急中心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等。
专家组由院士带队,7人组成。
应急中心组成应急调查组、信息保障组和预警组,配备远程会商、快速探测和卫星通讯等装备,随工作组赴现场。
事发地省、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部工作组赴现场。
2.B级方案
由主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副部长带队组成部工作组赴现场,成员主要包括办公厅、地质环境司、应急中心和有关单位负责人等。
专家组由正高职级专家或院士带队,5人组成。
应急中心组成应急调查组、信息保障组和预警组,配备远程会商、快速探测和卫星通讯等装备,随工作组赴现场。
事发地省、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部工作组赴现场。
3.C级方案
由地质环境司长带队组成部工作组赴现场,成员主要包括应急中心、地质环境司有关人员等。
专家组由副高职专家带队,3人组成。
应急中心组成应急调查组,配备相应设备,随工作组赴现场。
事发地省、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部工作组赴现场。
4.D级方案
由地质环境司副司长带队组成部工作组赴现场,成员主要包括应急中心、地质环境司工作人员等。
专家组由副高职专家带队,3人组成。
应急中心组成应急调查组,配备相应设备,随工作组赴现场。
事发地省、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参加部工作组赴现场。
5.E级方案
由地质环境司处长带队组成部工作组赴现场,成员主要包括应急中心有关人员等。
事发地省、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参加部工作组赴现场。
(二)应急响应行动
现场应急响应行动,分险情和灾情两种情况。
1.险情应急响应行动
(1)快速了解险情和抢险工作进展;(2)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评估险情;(3)必要时,协调相关单位提供遥感资料或航空拍摄事宜;(4)专家会商预测险情趋势,并做好专家意见记录备案;(5)扩大范围调查地质灾害灾情隐患;(6)架设远程通讯设备,实施远程会商;(7)研究提出预警建议和避险排险技术咨询方案;(8)研究决定向地方政府提出技术指导的建议;(9)总结应急工作,提交总结报告,整理资料并归档。
2.灾情应急响应行动
(1)快速了解灾情以及抢险救灾工作进展;(2)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评价灾情,预测险情;(3)扩大范围调查区内地质灾害隐患;(4)必要时,联系协调相关单位提供遥感资料或航空拍摄;(5)研究提出抢险救灾技术咨询方案;(6)研究决定向地方政府提出技术咨询建议;(7)做出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并做好专家认定意见备案;(8)架设远程通讯设备,实施远程会商;(9)总结应急工作,提交总结报告,整理资料、归档。
以上是基本处置工作内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响应级别不同,可以增加或减少具体工作内容。
(三)应急响应保障
1.人员调配
一般工作人员分现场工作人员和后方工作人员。前方(现场)人员由调查处置、信息传输和专用设备操作等方面人员组成,具体工作时与省级应急机构工作人员联合组队。后方工作人员由信息、通讯、设备和后勤等方面人员组成,工作重点是为前方(现场)工作组提供保障。
专家组由地质环境司根据应急响应等级和灾情险情特征,从专家库中遴选。
2.装备配置
应急中心做好应急装备配置与保障工作,定期进行检测与维修,行前做好装备安全性、可用性检查和精度校准;应急结束后做好装备清查和登记入库工作。应急响应前,后方工作装备配置尽可能全面。应急出发前先与省级应急机构沟通协调,根据需要,再确定远程携带的具体设备,并做好备份工作。应急工作装备配置,依据应急响应级别和应急工作实际需求,酌情而定。
(1)调查监测装备
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
电子罗盘、地质锤、放大镜、望远镜
手持GPS、激光测距仪
三维激光扫描仪
无人驾驶飞机或轻遥飞机(配置到灾害多发省市)
(2)通讯装备
远程视频会商系统
卫星电话
对讲机
(3)相关软件
专业制图及影像处理(遥感)软件
快速模拟演示软件
智能方案系统软件
地质工程设计软件
(4)车辆
车载发电机
车载应急系统
(5)劳动防护及其他
帐篷、野外工作服装
医药和劳保用品
野外作业安全装备
便携式计算机(带无线网卡)
3.资料保障
应急中心做好资料整理、集成和质量检查工作,逐步建成应急响应信息平台。应急响应资料要求彩色纸介质和电子版同时准备,精度尽可能满足应急要求。具体应急响应工作中,资料保障依据应急响应工作需求酌情而定。
(1)背景信息
行政区划图(MapGIS和JPG)
地形图(MpaGIS和JPG)
地质图(MpaGIS和JPG)
(2)基础地质灾害资料
地质灾害分布
地质灾害发生区域易发程度分区图(MapGIS和JPG)及说明书(Word)
历史灾害情况(Word)
发灾点及其周边灾害发育情况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信息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信息
(3)其他资料
近期降雨预报、地震或重大工程等信息(Word)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
卫星和航空遥感图像及数据
七、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相关机构与职责
(一)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职责
当国务院启动Ⅰ级应急响应预案时,国土资源部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部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副部长担任,成员由部办公厅、地质环境司和应急中心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响应决策指挥,主要职责任务:1.决定国土资源部A级应急响应启动;2.决定应急响应工作上报国务院的事宜;3.领导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4.部署国务院交办的应急任务;5.决定对外发布的应急工作情况;6.决定国土资源部A级应急响应终止。
(二)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及职责
在国土资源部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时,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和地质环境司相关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1.承办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专题会议、活动和文电等工作;2.负责接收、核实地质灾害信息,向领导小组报告,并保持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各级国土资源系统以及应急队伍的联系;3.传达指挥部应急指令,并督促检查指令落实情况;4.协调部工作组、各部门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各项应急工作;5.及时向指挥部汇报灾情和抢险救灾工作进展,统一向新闻单位提供灾情及应急工作等信息;6.协助、指导当地政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7.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法、技术研究项目的立项审报和组织实施;8.组织开展应急调研和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负责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9.承办国土资源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地质环境司
当启动A级应急响应,成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地质环境司与办公厅联合组成办公室,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应急工作任务;当启动A级方案,不成立领导小组,地质环境司承担相当于上述办公室职责,完成部领导交办任务;当启动B级以下级别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地质环境负责全部协调工作任务。
(四)应急中心
应急中心是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技术支撑单位,在现有技术支撑机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加挂“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达到实体运行目的,其主要职责为:1.组建专家组,进行应急专家库建设、管理;2.承担地质灾害应急值守、灾情汇总工作及上报;3.开展现场应急调查等技术工作;4.架构地质灾害事发地与部之间的远程会商通信网络,确保现场与后方的信息畅通以及会商的顺利进行;5.为现场应急工作和专家会商提供相关资料和技术支持,及时开展相关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趋势预测;6.提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建议措施;7.开展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运行管理与维护;8.开展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9.技术指导省级相关机构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10.协助编制年度国家地质灾害预案,起草相关技术工作规程和要求,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应急处置技术培训;11.承担指挥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地质灾害专家库
遴选国内外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分院士专家、正高职专家和一般专家等3个层次,分级分类入库,依据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级别,选取不同层次专家组成专家组,为部应急响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❼ 国土资源部关于通报表扬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的决定
国土资发〔2010〕2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局面。通过群测群防,做到早期预警,提前避让,有效保护了大批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群测群防监测员肩负着“守护生命、守护家园”的生命任务,践行服务于国民生命权利的最高价值准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一大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为弘扬群测群防监测员大无畏的奉献精神,鼓励群测群防监测员继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作,特通报表扬韩立成等501名同志为“全国地质灾害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其中王栋等100名同志为“全国百名特别优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王慧英等10名同志为“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大杰出监测员”。
希望各位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以荣誉为动力,再接再厉,努力工作。希望广大群测群防工作人员和国土资源战线所有同志以他们为榜样,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1.全国地质灾害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名单
2.全国百名特别优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名单
3.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大杰出监测员名单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附件1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0
附件2
全国百名特别优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名单
(100名)
北京市:
王栋、王继银
天津市:
丁利
河北省:
高占阔、车延国、张涛
山西省:
徐跃帮、陈志灵
内蒙古自治区:
付引兵、王富强
辽宁省:
马立
吉林省:
郭平、王长会
黑龙江省:
刘波
江苏省:
戚道志、赵士平、孔国华
浙江省:
王慧英、金秀剑、王国根
安徽省:
谈友根、文冬狗、陈朝儒
福建省:
虞祥友、王锦发、卓万生、陈明乾、王正根
江西省:
郭红梅、卢全良、洪新明
山东省:
孙志军、佟琳琳、傅沂庆、王家荣
河南省:
崔军怀、侯伟、赵常海、张耀亭
湖北省:
陈霞东、杨年喜、郑志明
湖南省:
李金钢、阙浩贤、罗卫军、张先雨、黄孝田、邓爱华
广东省:
刘人勇、周月锐、李乾流、屈昌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
梁良、梁忠林、雷依丽
海南省:
李荣东、霍青青
重庆市:
董山梁、邓汝学、李德俊、黄兴斗、冉绍平
四川省:
刘如松、杨云、牟怀清、石祥坤、和金成、肖文启、卢小松、阿的木呷、毛泽顺、舒培源、熊堂英、徐胜、饶玉刚、程忠庆、刘富春、黄杰、廖应祥、王华林
云南省:
陈立昌、周万吉、周光伟、高祥明、杨怀志、周艳萍、习绍祥
西藏自治区:
次仁琼达、旦增
陕西省:
黄锋、邓晓卫、张宏举、张忠平
甘肃省:
冯永明
青海省:
曹有仁、马升皓、李玉军
宁夏回族自治区:
周金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巴合提克·阿班、刘涛
附件3
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大杰出监测员名单
(共10人)
浙江省:
王慧英
福建省:
虞祥友
广西壮族自治区:
梁良
重庆市:
董山梁
四川省:
刘如松、杨云、舒培源
云南省:
陈立昌
陕西省:
黄锋
青海省:
曹有仁
❽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南方大范围持续性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土资电发〔2011〕71 号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省 (区、市)国土资源厅 (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根据气象部门预计,2011 年 5月11日至 17日,我国南方地区将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降雨天气,华南、江南南部、云南南部、四川南部、贵州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其中华南、江南中部、四川南部、云南中东部和南部、贵州中南部等地累计降雨量有 30 ~ 80 毫米,广东中北部、广西、海南、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云南南部、四川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100 ~180毫米,局部地区达 200 ~250 毫米。受此次降雨影响,上述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应对工作。部领导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将派出专家组巡回指导。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相关省 (区、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警惕,密切关注降雨过程,进一步落实各部门、各单位的防灾责任,做好持续性降雨期间地质灾害应急值守、信息报送等工作。
二、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要结合当地实际,针对降雨天气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根据预警预报信息和防灾预案,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应急工作和人员、物资等准备。
三、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作用,在此次持续性降雨期间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复查工作,对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落实监测和应急处置。
四、及时组织本省 (区、市)专家组巡回指导,出现险情和灾情时,要及时核实信息、联系有关人员和区片专家赶赴现场。
有重大情况,请及时报部。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❾ 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的通报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增刊第 6 期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努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 “十有县”建设,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开展 “十有县”建设,有效提升了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为激励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工作,根据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建设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9〕46 号)精神,部决定公布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等 471 个县 (区、市)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名单见附件)。
希望各 “十有县”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希望其他地区以他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 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名单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名单
(共 471 个)
河北省 (15 个):
石家庄市元氏县,保定市曲阳县、满城县,秦皇岛市卢龙县、山海关区,唐山市丰润区、古冶区、开平区,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涿鹿县、蔚县、产业聚集区,承德市双桥区、双滦区
山西省 (4 个):
大同市左云县、灵丘县,晋城市高平市、陵川县
辽宁省 (8 个):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葫芦岛市绥中县,锦州市凌海市、黑山县、北镇市、义县,抚顺市新宾县,沈阳市康平县
吉林省 (13 个):
德惠县、农安县、榆树县、永吉县、舒兰市、延吉市、安图县、龙井市、珲春市、和龙市、图们市、抚松县、长白县
江苏省 (14 个):
南京市下关区、鼓楼区、六合区、玄武区、雨花台区、高淳县、溧水县,镇江市丹阳市,常州市新北区,苏州市高新区、太仓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淮安市盱眙县
浙江省 (20 个):
临安市、建德市、余姚市、宁海县、温州市鹿城区、温州市龙湾区、永嘉县、平阳县、洞头县、诸暨市、嵊州市、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衢州市衢江区、衢州市柯城区、仙居县、丽水市莲都区、遂昌县、云和县
安徽省 (7 个):
祁门县、石台县、贵池区、怀宁县、太湖县、繁昌县、裕安区
福建省 (25 个):
福州市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晋安区,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宁德市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莆田市仙游县、荔城区、秀屿区,漳州市诏安县、漳浦县、云霄县、龙海市,三明市泰宁县、建宁县、明溪县、宁化县、梅列区、三元区,南平市政和县、松溪县、光泽县
江西省 (27 个):
上饶市信州区、横峰县、弋阳县、鄱阳县、万年县,抚州市东乡县、南城县、金溪县、崇仁县、临川区,九江市湖口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庐山区,吉安市泰和县、井冈山市、永丰县、万安县,赣州市章贡区、宁都县、寻乌县,宜春市樟树市、万载县、靖安县,萍乡市莲花县,南昌市安义县
山东省 (14 个):
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蓬莱市,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栖霞市,莱阳市,长岛县,莱芜市钢城区,淄博市临淄区
河南省 (19 个):
郑州市荥阳县、上街区,洛阳市伊川县、嵩县、宜阳县,三门峡市陕县、渑池县,信阳市光山县、固始县,平顶山市鲁山县、郏县,驻马店市遂平县、确山县,许昌市长葛市,焦作市修武县,南阳市淅川县、内乡县、桐柏县、南召县
湖北省 (23 个):
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咸宁市嘉鱼县,孝感市大悟县、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鄂州市鄂城区,黄冈市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红安县、团风县、黄州市,宜昌市当阳市,襄阳市宜城市,荆门市钟祥市、京山县,随州市随县、广水市,十堰市武当山特区
湖南省 (40 个):
长沙市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县,衡阳市南岳区、衡南县,株洲市炎陵区、攸县,湘潭市韶山市,邵阳市洞口县、邵阳县、城步县,岳阳市湘阴县,常德市澧县、临澧县,张家界永定区,益阳赫山区,郴州北湖区、宜章县、安仁县、嘉禾县、临武县、桂东县、桂阳县,永州零陵区、祁阳县、蓝山县、江永县,怀化洪江区、洪江市、会同县、中方县、新晃县、通道县、靖州县,娄底娄星区,湘西州古丈县、龙山县、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
广东省 (36 个):
广州市荔湾区、白云区、从化市,佛山市三水区,韶关市始兴县、南雄市,河源市龙川县、紫金县,梅州市五华县、蕉岭县,惠州市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汕尾市陆丰市,江门市新会区、恩平市,阳江市阳春市、阳东县,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电白县,肇庆市高要市、德庆县、封开县、广宁县,清远市阳山县、英德市、连州市,揭阳市普宁市、揭西县、惠来县,云浮市云城区、罗定市、云安县,顺德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18 个):
柳州市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田阳县,那坡县,凌云县,西林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乐业县,靖西县,百色市右江区、陆川县,兴安县,临桂县,阳朔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南丹县
海南省 (9 个):
琼海市、万宁市、三亚市、儋州市、东方市、定安县、澄迈县、屯昌县、乐东县
重庆市 (20 个):
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合川区、双桥区、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
四川省 (22 个):
成都市新津县、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双流县,自贡市富顺县,泸州市合江县,德阳市广汉市,绵阳市北川县、梓潼县,遂宁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甘孜州康定县、丹巴县,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
贵州省 (14 个):
贵阳市清镇市、小河区、白云区、花溪区,遵义市汇川区,安顺市关岭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镇远县、剑河县、三穗县、黎平县、榕江县,黔西南州册亨县、望谟县
云南省 (47 个):
昆明市安宁市、石林县、富民县、晋宁县、嵩明县,昭通市鲁甸县、永善县、绥江县,曲靖市富源县,玉溪市澄江县、江川县、通海县、峨山县、元江县,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楚雄州楚雄市、牟定县、武定县、禄丰县,红河州蒙自市、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弥勒县、屏边县,文山州砚山县、广南县,普洱市宁洱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大理州大理市、鹤庆县、祥云县、洱源县、云龙县、弥渡县,德宏州瑞丽市、梁河县,丽江市古城区、宁蒗县,怒江州兰坪县、泸水县,临沧市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
西藏自治区 (5 个):
日喀则地区亚东县,林芝地区察隅县、波密县,昌都地区芒康县,山南地区洛扎县
陕西省 (17 个):
西安市周至县、高陵县,渭南市华阴市、潼关县,宝鸡市陇县、凤县,咸阳市泾阳县、永寿县,汉中市勉县,铜川市宜君县,商洛市丹凤县、山阳县、柞水县,榆林市清涧县、子洲县,延安市宝塔区、宜川县
甘肃省 (29 个):
兰州市红古区、安宁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瓜州县,玉门市,武威市凉州区,景泰县,岷县,天水市麦积区,秦安县,和政县,积石山县,成县,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宕昌县,卓尼县,庆阳市西峰区,华池县,平凉市崆峒区
青海省 (14 个):
大通县、湟中县、互助县、化隆县、乐都县、同仁县、德令哈市、贵德县、同德县、门源县、祁连县、玉树县、杂多县、玛多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2 个):
吴忠市红寺堡区、盐池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 个):
伊宁县、伊宁市、昭苏县、库尔勒市、和静县、且末县、轮台县、若羌县、乌恰县
❿ “7·2”四川香格里拉县兴隆河特大型山洪泥石流
1 泥石流概况
2011 年 7 月 2 日凌晨,四川省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兴隆村兴隆河暴发了特大型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害造成 450 亩农田被毁,1500 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 300 万元;10 户房屋 157 间被毁,直接经济损失约 200 万元; 造成兴隆河电站容量 500kW 装机毁坏,厂房、职工宿舍、开关站等大部分被淹埋,直接经济损失达 9130 万元; 公路受损 2500m,导致道路中断,直接经济损失约 50 万元; 冲毁桥梁 4 座,受损 1 座,导致 16 户村民所在村庄成为孤岛,直接经济损失约 50 万元; 输电线路受损 700m,钢架倒塌 1 座,倾斜 1 座,水泥电线杆数根,冲走车辆 8 辆,直接经济损失约 40 万元。冲走牛 13 头,猪 70 头,家禽120 只,直接经济损失约 20 万元; 掩埋水源 1 处,冲毁饮水管道约 3000m。共计造成经济损失约 1. 1 亿元,灾情等级为特大型。由于应急避险迅速,没有人员伤亡。
图 1 电站被摧毁情况
兴隆河为金沙江左岸一级支流,自北向南径流,流域呈树枝状,由左、右两支沟交汇而成。主沟长约19km,右支沟长约16km,左支沟长约8. 5km,两支沟交汇处距金沙江入水口约 3km,该河流流域面积约 103km2。流域内最高点位于河流东部山顶,海拔 4185m,最低点位于兴隆河与金沙江交汇处,海拔 1880m,相对高差2305m,主河道平均纵坡降 117. 5‰。
据调查,泥石流沟曾于 2007 年发生过灾害,当时冲毁沟渠约 500m。严重威胁兴隆村 1500 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此次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海拔大于 2300m,地形坡度较陡,大于 30°。沟谷多呈 “V”字形,蜿蜒曲折,沟宽 3 ~ 10m,沟底宽度一般小于 5m,深0. 5 ~2. 0m,为天然河流,未进行过治理,岸坡基本对称,植被较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滑坡及崩塌塌发育。沟谷内松散物源丰富,其中沟底堆积物较多,粒径 0. 1 ~ 1. 0m,两岸残坡积及强风化层较厚,结构松散。同时流通区电站及村民修建引水管渠开挖边坡,上下边坡均无支挡,弃渣均堆积于沟谷内,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源,在强降雨诱发下导致泥石流灾害发生。
堆积区地势平缓,植被弱发育,沟谷逐渐变宽,堆积扇明显,宽约 60m,长约100m,厚度 为 2 ~ 8m,体 积约 4 万 m3,堆积物粒径一般为 0. 1 ~ 1. 0m,最大为3. 0m。堆积扇内主要分布村庄、电站和农田,地形坡度小于 8°。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泥石流沟内滑坡、崩塌发育,松散固体物源丰富,沟床纵坡降大,汇水面积较大,水动力条件充足,沟内无防护措施,若发生强降雨,再次爆发泥石流的可能大,对沟口村庄和农田造成极大的威胁,应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2 监测与应急避险
香格里拉县国土局注重地质灾害日常预报预警工作,建成比较健全的群测群防网络,灾害发生时,金江镇政府立即采取有效应急措施,及时有序的疏散受灾群众。本次泥石流虽然发生在凌晨,但无 1 人伤亡,成功避让 52 人,疏散人员 1500 人。
2011 年 7 月 1 日 23 时 30 分,居住在兴隆河电站村民李仕云忽然听到河中异常声响,出门查看,看到院内泥浆涌入,随即反身回屋抱起 10 岁的女儿赶到离家30 米远的电站职工宿舍,高声呼喊,叫醒电站职工,群众打电话向村干部报告了险情并撤离。当一行 10 人撤离到距电站 150m 远处安全地带不到十分钟,汹涌而来的泥石流吞没了电站及周围房屋。村干部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位于河边的群众撤离至地势较高的安全地带,并向乡政府值班领导报告。金江镇各级领导接到报告后连夜赶赴现场,组织应急避险工作。同时启动应急预案,要求各单位立即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在乡党委政府有序组织和村民的努力下,展开了应急避险大撤离,当晚共安全避险 52 人,紧急疏散群众900 多人。
3 经验与启示
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52 人成功避险,无 1 人伤亡。主要经验有:
县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入汛之初,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组织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召开防汛工作会议,布置今年全县防汛工作。县乡两级成立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宣传到位,防灾预案到位,基础工作到位,工作责任到位等 “四到位”。为有效防止地质灾害,最大程度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土部门及防汛部门扎实的工作。一是开展广泛宣传教育工作,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能自觉参与防灾工作。县乡两级国土部门利用“4·22”地球日、“6·25”国土日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行广泛宣传,通过散发宣传材料、张贴图片,使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深入人心。二是入汛以来,县国土资源局及时安排人员深入乡镇开展巡查工作,指导乡镇的防灾工作。三是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使防灾工作临灾不乱,发灾时快速做出了反应。四是群众主动参与防灾,村民李仕云不计个人安危及财产安全,第一时间通知其他群众撤离,是此次成功避让的关键。
(本节基础资料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责任编辑 庄茂国)
图 4 冲毁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