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工程地质学BBS
A. 有没有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水利水电系的啊
水利水电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水利事业相关行业领域及部门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专业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强化操作能力,特别是在工程测量、二维及三维制图、工程专业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本专业设有每级设有一个实验班,通过“3+1”培养模式更为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考研竞争力。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钢结构、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电站建筑物、工程项目管理。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是2000年9月经教育部备案、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由三峡大学与宜昌市人民政府和宜昌教育实业开发总公司合作试办的一所本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是三峡大学宜昌分校。2002年8月省教育厅批准三峡大学宜昌分校更名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确认为高校独立学院。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改革强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了“学科专业知识+外语应用能力+现代实用技能=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B. 三峡大学的岩土工程怎么样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6月29日合并成立,是湖北省“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直属水利电力部,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8年11月通过教育部立项审查,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46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6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同时于1998年挂靠武汉大学等兄弟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是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自主招生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留学生及港澳学生招生资格,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09年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签定协议,部省共建三峡大学。 2010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全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目前,学校已成为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26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现有2个国家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工商管理(MBA)和翻译等12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点),有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7个湖北省优势与特色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3299人,硕士研究生2040人,留学生894人。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3人,其中教授376人,副教授76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2人;有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831人;有“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31个,已聘请“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及楚天学者4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湖北名师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有14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16位院士在内的273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建有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1座体育馆,1座综合训练馆;建有5个学生公寓小区,5个标准化食堂,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7个,包含功能实验室128个;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万余台(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42万册,各类数字资源11000GB;建有16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校园网连通全校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网络设施先进、性能稳定,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2008年被授予“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三峡地区节点单位”。
科学研究
学校建有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等4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电站仿真、岩土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肿瘤)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等2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水电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等8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建有勘测设计研究总院1个,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监理、勘测甲级资质,水利行业工程设计、电力行业工程设计乙级资质。
学校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0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点科研项目270余项,累计项目经费达6亿多元;有10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0余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0项;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30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累计120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每年500余篇;有8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电工程建设、灾害防治、大坝监测、边坡绿化、工程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化工、医药卫生、旅游规划等行业领域。近3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327项,其中省级项目37项;在近两届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一等奖8项。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三峡论坛》、《实用医学进修杂志》、《水电工程进展》、《灾害与防治工程杂志》等学术期刊。
人才培养
学校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精神,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英语四级通过率稳步上升;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2%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11年,我校大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10项;获得省级一等奖25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124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湖北省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成绩斐然。
开放办学
学校贯彻开放办学方针,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设有HSK考点;开办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0年获教育部来华留学生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资格;2007年我校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挂牌成立。
学校与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签定了“支持与合作协议”,与中国三峡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宜昌市人民政府、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广泛的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
近5年,学校主办或承办了欧亚高校联盟第五次和第八次年会、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第21次年会、联合国大学文化与环境研究网第一次工作会议、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论坛、第三届中韩水技术研讨会、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全国第九届岩石动力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环境化学中青年学者研讨会、中国计算力学2008大会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第三届全国电力人才网络联盟论坛、第四届全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管理研讨会、三峡物流中心论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三峡高层论坛、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第八届海峡两岸生物学启发的理论科学问题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0余次。学校成立了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香港方树福堂基金会、湖北宜化集团、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等130多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合作与发展理事会;学校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地区以及美国成立有校友分会,参会校友达7万余人。
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广泛开展以“围绕中心、把握方向、促进和谐”为特色的党建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学校以培育“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主旨的“求索”精神为主线,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获得“湖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学校建立健全了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构筑起团结、和谐、创新的育人生态环境,先后被授予全国“校务公开民主办学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开放办学先进高校”、“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绿化模范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高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二级教代会示范单位”、“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内涵建设与发展,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办学、文化引领四大战略。
C. 三峡大学怎么样
简介:历史沿革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6月29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46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6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挂靠兄弟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0余个国家(地区)招生,大部分专业在25个省份进入一本招生,其中在湖北、陕西、宁夏、吉林4个省份整体进入一本招生。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本科生自主招生资格、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权、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少数民族预科生资格,招收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资格、免试招收香港地区学生资格。2009年,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签定协议,部省共建三峡大学。201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目前,三峡大学已成为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30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9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工商管理(MBA)和翻译等6个类别15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有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4373人,硕士研究生3308人,已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24人,来华留学生1048人。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5人,其中教授397人,副教授9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83人;有博士生导师46人,硕士生导师776人,拥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2个学科的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获批“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46个,获批“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及楚天学子人选7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2人,湖北名师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人,有18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21位院士在内的273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 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建有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1座体育馆,1座综合训练馆;建有5个学生公寓小区,5个标准化食堂,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8个,包含功能实验室16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万余台(件),设备总值达3.96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80万册,电子文献153万册,各类数字资源20TB;建有16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十佳大学生创新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1个。校园网连通全校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网络设施先进、性能稳定,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2008年被授予“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三峡地区节点单位”。2011年被评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201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66所本科院校试点单位之一。 科学研究 学校建有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水电工程智能视觉监测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水电站仿真、岩土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肿瘤)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地质灾害防治、建筑质量检测装备、现代中成药物制备工程、食品胶体、类固醇药物及衍生物清洁生产共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石墨材料、头孢类药物中间体、柑橘生物保鲜、金银花、智能气泡水位计、新型液压气动技术及产品、微电机、光电检测技术、紫外线吸收剂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中心、溅射靶材与玻璃镀膜技术研发中心10个省级共建校企研发中心,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4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水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湖北省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水电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等74个校级科研机构。建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监理、评估甲级资质,水利行业工程设计、电力行业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及城乡规划编制丙级资质。 学校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50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点科研项目近560项,累计项目经费达9.5亿多元;有11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9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38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近11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5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累计97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3300余篇;有10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电工程建设、灾害防治、大坝监测、边坡绿化、工程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化工、医药卫生、旅游规划等行业领域。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三峡论坛》、《实用医学进修杂志》、《水电工程进展》、《灾害与防治工程杂志》等学术期刊。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英语四级通过率稳步上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13年,我校学子在多个大学生竞赛中摘金夺银,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23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5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屡创佳绩:本科生获一等奖3项;研究生获一等奖4项。 开放办学 学校贯彻开放办学方针,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学校为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成员,国际高校联盟组织常任秘书长单位,先后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设有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开办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校级合作项目。2010年获教育部来华留学生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资格。2007年我校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挂牌成立。2013年我校成为湖北省第一批获得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资格省属院校。2010年学校获得湖北省政府“扩大开放先进”单位。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在校各类来华留学生达1000余人。 并成功承办了教育部“留动中国”等大型活动。 学校在水利电力行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等单位建立了密切联系;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学校注重加强与行业、地方的多层次、多渠道合作,2011年位列“湖北省高校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前十名”,2012年度获 “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先进高校”,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获批“湖北省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广泛开展以“围绕中心、把握方向、促进和谐”为特色的党建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学校以培育“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主旨的“求索”精神为主线,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获得“湖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学校建立健全了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构筑起团结、和谐、创新的育人生态环境。 学校先后被授予 “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全国“校务公开民主办学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人民网“基层党建宣传示范单位” 、“湖北省学习型先进单位”、湖北省延安精神“六进”先进单位、“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绿色文明校园”、“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学校先后走出1名全国模范教师、4名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名省级“三育人”先进个人、1名省级师德标兵、2名省级师德先进个人;涌现出创办爱心超市的“全国自强奉献优秀大学生”侯海燕、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高金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吴春红、黄愉婷等一批优秀学子。 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内涵建设与发展,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办学、文化引领四大战略,努力实现“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
D. 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有哪些
全国共有18所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参与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同济大学,以下是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列表
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学校名称
1 南京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
3 同济大学
4 中南大学
5 中国矿业大学
6 西南交通大学
7 长安大学
8 成都理工大学
9 兰州大学
10 山东科技大学
11 西安科技大学
12 河南理工大学
13 安徽理工大学
14 西南科技大学
15 河海大学
1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17 三峡大学
18 桂林理工大学
以上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是根据地质工程专业在热门省市(北京、湖北、广东等)的录取分数线综合排名,供大家参考。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接受相关的工程训练,能在城镇建设、土木水利、能源交通、资源开发、国土防灾等各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单位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与工程监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要求在牢固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管理、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工艺与设备开发等的能力。本专业可设置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培养要求可各有侧重。
E. 地质学专业的二本大学有那几个比较不错!
除了中国地质大来学(北京)源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剩下的都是二本,其中原来的西安地质学院现在已经合并到长安大学了,升一本了。长春地质学院合到吉林大学了。剩下的有成都地质学院,现在叫成都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现在叫石家庄经济学院,还有昆明理工大学。一些石油、矿业类学校也有地质学的,如大庆石油学院,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江汉石油学院(三峡大学),基本就这些了。建议成都理工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大已经搬到青岛了,很不错啊。
F. 三峡大学研究生与地质大学三峡中心研究生哪个好
文凭质量地大毫无疑问读书待遇地大未必强过三大地质
G. 三峡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哪些课程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钢结构、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电站建筑物、工程项目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水利事业相关行业领域及部门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专业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强化操作能力,特别是在工程测量、二维及三维制图、工程专业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本专业设有每级设有一个实验班,通过“3+1”培养模式更为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考研竞争力。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由三峡大学与宜昌教育实业开发总公司合作举办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地位的高校独立学院。其前身是2000年9月成立的三峡大学宜昌分校;2002年8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2004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重新确认为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高校独立学院。学院于2010年通过了湖北省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教学水平评估,2012年通过了湖北省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及专业审核评估,具有自主颁发学士学位资格。
H. 请问三峡大学的什么专业最好就业有211工程建设学科吗工程管理呢
您好,下面我来一一解答,希望您能满意:
请问三峡大学的什么专业最好就业?有工程建设学科吗?工程管理呢?
先说"211工程",三峡大学的历史只有先知道了,才能知道有没有什么211工程学科,
经教育部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文,三峡大学于2000年5月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和湖北三峡学院两校合并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6月29日,三峡大学在湖北宜昌正式挂牌成立。
三峡大学前身之一原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宜昌,成立于1978年,原校名为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成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1996年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1997年通过立项审查,成为" 211"工程建设大学的一部分。
三峡大学坐落在世界水电之都、中国旅游名城、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6月29日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立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直属水利电力部管理,1996年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6年11月通过教育部立项审查,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学校具有58年的办学历史,其中举办本科教育27年。
三峡大学有2个"211工程建设点",是当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一部分,现在都在土木水电学院,三峡大学“水工结构工程”1994年获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6年纳入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建设项目并予以重点资助,2001年5月,该重点学科顺利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该学科从1992年起联合培养研究生10余名,2000年授权为硕士学位... 其中“水工结构工程”与“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单纯看就业率的话,三峡大学曾经出过很多就业率排行榜:其中5个国管专业,一直在前5左右,分别是: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工结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但是输电线路是三峡大学特有的专业,目前很少学校有这个专业,就业率不仅是100%,而且工资曾经达到月薪8000多。当然,还有大唐、华能、二滩、大渡河、澜沧江、三峡等各种好公司来招人,而且安家费都是好几万,工资甚至有5年80万的说法,不过,条件都比较艰苦,地势偏僻,而且据说找对象很难。输电线路就业率高,但是经常在野外,居无定所。想去的人想清楚。
中国水电一到十几局都一直来三峡大学招人,但是都很艰苦,这些就是水电、机械、工程管理等专业可以去的地方。
各地供电局也会来三峡大学招人,其中电气,输电最香了。其他的也可以有时去,如工程管理等。
其他专业如果自己学到本事,还是不错的。
只是告戒你:如果家里没有关系就不要选一些就业率很差的专业,如文科的经济类,管理类,等等。
工程管理专业人比较多,不然就业率和薪水应该都不错,但是人太多,所以一些质量并不是很好。
I.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展望
21世纪可以预计的大型工程建设,如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大型水电工程、深部露天采矿工程、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其可能发生的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从理论到设计、施工实践,从预测到防治,需要我们作为重要研究方向,在原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创新发展,与其它多学科联合攻关。
(1)岩、土体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方法体系还应进一步发展
工程地质力学具有我国的特色,并在工程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岩、土体稳定性中的关键问题,如节理面的各种工程地质特性,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工程区实测点地应力场的研究,岩体稳定性的时间尺度,根据岩体变形破坏的实例建立“地质模型”等(孙玉科)。此外还应进行工程地质技术的开发研究,包括地质探测技术,岩组物理力学测试技术,岩体变形观测技术和变形破坏模拟实验技术等。
(2)环境工程地质将获得迅速的发展
目前大型工程建设涉及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很多。如大型露天开采,地下开挖,深埋长隧道工程,大型水利枢纽,地下硐室,城市垃圾的处置和卫生填埋工程等的建设,就遇到前所未有的更复杂情况。如深埋长隧道工程的开挖,需要查明其所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的形成条件和发生机理,作出科学的评价预测。大型水域水岩相互作用导致水库诱发地震、库岸崩滑、大坝溃决、水库淤积、大面积环境恶化等问题。水库诱发地震产生的可能性及发震强度的预测难度较大。现中国学者建立了两种震级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新的动向是引入突变理论,分析水库诱震机制,建立诱震的充要条件判据和地震能量的表达式,提出断层带弱化和岩体软化效应诱震的新假说。
当前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又进一步延伸向环境地质工程,即主要研究解决和处理地质环境问题的假说和方法。90年代国际环境地质工程的热点领域是各国城市化和资源开发中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填埋处理以及与城市工程建设有关的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总体来说,环境工程地质还有些基本问题,如工程环境影响场问题,工程建筑的适应度与环境灵敏度之间关系问题,环境容量问题,监测技术、环境综合分析及反信息技术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3)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研究
目前应进一步加深对影响和制约稳定性因素的认识。如何分析、确定和量化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由定性到定量方向发展的问题。近来有用分数维理论描述断裂和地震的分形结构,耗散、浑沌和协同学等用以描述地壳结构及其动态之自组织过程及探讨其内部的相关性。但这些探索尚处于初始阶段。此外在技术方法方面,应大力开展深部探测、监测、遥感、计算机、制图技术和深部地应力测试技术等应用研究,提高区域地壳稳定性诸因素的时空变化的量测精度。
工程地质学发展至今日,需要与现代系统科学理论思维相结合,尤其是非线性科学对于工程地质学的提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润秋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结合工程地质的应用与实践,提出了工程地质问题的系统分析原理。应用这些原理可以建立地质过程的机制分析-定量评价,建立过程地质模型和模拟再现,建立过程地质分级、分类系统,认识过程地质体(或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认识灾害地质作用发展过程,描述地质体复杂的结构和工程地质问题过程,研究过程预报等。在工程地质学拓展到地质工程的新领域时,做好施工监测与信息反馈,这就是以监控-反馈原理为核心指导思想的“信息化施工”。总之,系统科学的引入,必将把传统的工程地质学推向新的阶段和新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王思敬.1992.工程地质学的前沿及其拓展.见:王思敬,易善锋主编.90年代的地质科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34~239.
王思敬.1997.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8卷第1期,19~26.
王思敬,戴福初.1997.环境工程地质评价、预测与对策分析.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8卷第1期,27~34.
毛同夏,石宏仁,张丽君.1996.区域地质环境的定量评价和预测.地学前缘,第3卷第2期,141~146.
文宝萍.1996.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地学前缘,第3卷第1期,86~92.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1998.中国水问题的出路.地球科学进展,第13卷第2期,113~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编.1995.中国环境.
冯彦勋,陈德基.1997.三峡工程前期地质研究与施工期地质验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2期,4~6.
古迅.1995.核电工程地质(一).工程地质学报,2.
孙广忠执笔.1992.十年来我国工程地质科学成就与展望.见:中国地质学会编.八十年代中国地质科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00~104.
孙玉科.1995.21世纪中国大型工程与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报,第3卷第4期,1~11.
孙成权,施永辉.1997.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能力评价.地球科学进展,第12卷第6期,564~573.
刘东生,郭正堂,韩家懋等.1997.当前国际古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任务——极地-赤道-极地大断面.地学前缘,第4卷第1期,63~69.
刘传正.1997.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核电站选址核废料处置的工程电站及环境地质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2期,32~34.
刘怡芬,胡瑞林,石建省等.1996.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智能决策系统设计与应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刘树臣.1993.第四纪全球变化地质学.见:肖庆辉,李晓波,刘树臣等著.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39~48.
朱兴贤,朱锦旗.1997.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灾害与经济损失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3期,24.
许兵,牟会宠.1992.90年代矿山边坡的主攻方向——高陡边坡稳定性.见:王思敬,易善锋主编.90年代的地质科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43~247.
汪民,吴永峰.1996.地下水微量有机污染.地学前缘,第3卷第2期,169~175.
李秀彬.1996.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第51卷第6期,553~557.
吴树仁,王瑞江.1996.地质灾害与地壳稳定性有机的某些发展趋势.地质力学学报,第2卷第3期,72~74.
吴锡浩.1993.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见:肖庆辉,李晓波,刘树臣等著.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470~473.
张之一.1990.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动向.见:中国地质学会主编.当今世界地球科学动向——中国科学家谈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124~128.
张宗祜.1991.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北京:地震出版社,1~4.
张宗祜,袁道先.1995.我国跨世纪的重大地学问题——环境地学发展前景.地质科技管理,第5期,60~69.
张梁,郝秀英.1995.地质灾害经济学导论.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6卷第2期,1~11.
陈泮勤,孙成权主编.1992.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一)、(二).北京:气象出版社.
陈汉宗,周蒂.1997.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变化研究.地球科学进展.第12卷第1期,37~40.
陈梦熊.1994.参加“地下水资源未来危机”国际学术会议的报导.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52~53.
陈梦熊,段永侯,哈承佑等.1998.“八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成就与进展.地质科技管理,第2期,55~58;第3期,63~64;第4期,55~56;第5期,45~49;第6期,50~54.
陈梦熊.1995.环境水文地质学的最新发展与今后趋向.地质科技管理,第3期,28~35.
陈葆仁,吴吉春,刘淑云.1994.地下水管理模型在我国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讨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36~39.
陈毓川,张之一,项礼文等编.1997.90年代地球科学的动向——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报导.北京:地质出版社.
杨志法,王思敬.1996.工程地质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7卷第6期,1~6.
杨学洋,陈震,刘淑琴等.1997.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第4卷第2期,187~191.
贺学海.1997.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研究过程和发展趋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5期,24~26.
胡海涛,刘传正.1993.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后顾与前瞻.工程地质学报,创刊号,7~13.
胡瑞林,李向全,官国琳等.1999.土体微结构力学——概念·观点·核心.地球学报,第20卷第2期,150~156.
阎世骏,刘长礼.1996.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现状与展望.地学前缘,第3卷第1期,93~98.
施德鸿.1990.从应用地学与基础研究看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见:中国地质学会主编.当今世界地球科学动向——中国科学家谈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116~124.
钱祥麟.1997.固体地球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地学前缘,第40卷第1-2期,71~75.
费瑾.1996.地下淡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地学前缘,第3卷第2期,156~160.
徐卫亚,孙广忠.1992.地质灾害学.见:90年代的地质科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53~257.
殷跃平,胡海涛,康宏达.1993.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CKUSTAB)及其在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中的应用.见: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编.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00~112.
殷跃平,张颖,康宏达等.1996.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及预测图编制.第四纪研究,第2期,123~129.
柴育成,田兴有,马福臣.1997.中国的“过去全球变化”(PAGES)研究跃居世界前列.科学通报,第42卷第15期,1679~1680.
郭亚曦.1997.国际全球变化计划与世界数据中心的联合行动——1997年联合数据会议及其启示.地球科学进展,第12卷第6期,574~580.
郭进义,洪业扬.1998.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环境地球化学进展.地质科学,第33卷第3期,374~379.
黄润秋.1997.现代系统科学理论与工程地质系统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1期,1~6.
熊尚发,丁仲礼,刘东生.1998.第四纪气候变化机制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地球科学进展,第13卷第3期,265~270.
籍传茂,王兆馨.1996.区域地下水资源研究的进展和前沿问题.地学前缘,第3卷第2期,147~155.
Broecker W S,Denton G H.1989.The role of ocean-atmosphere recoganizations in glacial cycle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465~2501.
Chen Mengfang,Soulsby C.1998.英国地下水保护战略.见: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22卷),水文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205~209.
Chin-Fu Tsang,Yvonne W.Tsang.1996.Research Directions in Hydrogeology.地学前缘,第3卷第1期,43~48.
Chin-Fu Tsang.1998.低渗透性岩层水文地质问题的讨论.见: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22卷),水文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85~89.
Dansgaard W S,Johnsen S J,Clausen H B,et al..1993.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Nature,364:218~220.
1996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7,Feb.,37.
1997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8,Feb.,38~3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Dublin Statement on Wa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ublin,1992.
Song X D,Richards P G.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Nature,1996,382:221~224.
Vrba J.1998.地下水保护的战略、政策及管理.见: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22卷),水文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04.
J. 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的分数线
各个省不一样,非湖北的没统计专业录取分!请到这里查!
http://gate.ctgu.e.cn/lnzs.asp全国各省最低版分权
http://gate.ctgu.e.cn/news/show_z.asp?id=6311这里有湖北分专业录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