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201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

发布时间: 2021-02-19 01:52:55

❶ 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一)西藏发现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项目来源: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3093);国家“973项目”课题(编号:2011CB403103);青藏专项优选项目(编号:12120113037400)。

主要完成人:唐菊兴、孙兴国、陈红旗、王勤、李彦波、卫鲁杰、李玉彬、丁帅、王艺云、杨超、段吉琳、杨欢欢、张志、宋俊龙、高柯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局地质五队、成都理工大学

主要成果:

近些年,世界范围内与斑岩成矿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评价和综合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发现了众多的超大型矿床,如Lepanto、El Indio、Goldfield等世界级铜金矿床。我国著名的紫金山就是一个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浅部以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为主,深部以斑岩型铜金矿为主。

2011年以来,增生造山成矿系统中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成矿机制与找矿突破研究分别获得青藏专项优选项目、地调项目工作项目、中铝资源勘查项目、国家“973”项目的资助。

研究内容包括:①西藏主要成矿带是否存在与斑岩型铜金成矿系统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②多龙矿集区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保存条件;③荣那铜金矿床类型厘定和找矿突破。

取得新进展如下:

1.在多龙矿集区(铁格龙南荣那矿段)发现超大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基本查明其矿体地质特征

铁格龙南荣那矿段铜(金银)矿床是2013年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个取得重大突破的铜(金银)矿,该矿床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所特有的矿物组合、蚀变组合和矿化特征,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确认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其现已控制的资源规模及推测的资源潜力远比紫金山铜金矿大(张德全等,1991,2005;邱小平等,2010;刘羽等,2011)。

荣那矿段矿体总体呈北东向分布,控制矿体北东延长超过1200米,南东—北西向约800米,中部钻孔施工至1136米(ZK3205孔)以上尚未穿透矿体(矿体厚度914.77米,Cu品位0.62%),矿体总体向北缓倾斜,剖面上为中间厚向外变薄的趋势,呈一漏斗状。

走向上、倾向上、垂向上均未控制住矿体,矿床规模有待进一步确定,有望实现超大型矿床规模。矿体Cu平均品位大于0.5%,伴生金银,伴生Au平均品位在0.1克/吨左右,伴生银平均品位在2克/吨左右。矿石以典型的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发育星散浸染状—稠密浸染状矿石,矿石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组成,从浅部至深部,铜蓝、蓝辉铜矿大量发育,交代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硫砷铜矿和黝铜矿。铜矿物的含量: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黝铜矿>辉铜矿。黄铁矿总体含量在3%~35%之间,在矿体中上部发育,上部黄铁矿呈星点状,浸染状;中下部黄铁矿呈脉状,个别脉体厚达20厘米以上,黄铁矿多发育在硅化脉、粘土脉体的边缘或中心,表面发育溶蚀孔。显微鉴定表明,黄铁矿形成早于所有铜矿物。主要脉石矿物有明矾石、地开石、绢云母、石英、硬石膏、粘土矿物等。在浅部发育条带状、层纹状、皮壳状、不规则状明矾石、地开石,这在斑岩成矿系统中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常可见到(Hedenquist et al.,1994,1999;Sillitoe et al.,2003)。

荣那矿区24号勘探线地质、蚀变及矿化分布图

地开石(正交偏光)

明矾石(正交偏光)

令人感兴趣的是,矿石中发育大量铜蓝、蓝辉铜矿交代其他硫化物现象,甚至在深达1100米孔深的矿石中也十分发育,此种产状的铜蓝和蓝辉铜矿是传统意义上的硫化物次生富集带的产物,还是浅成低温条件下交代作用形成的,这关乎对传统硫化物次生富集成矿理论的挑战,需要深入研究。

2.完善了“产学研”机制和商业性勘查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了矿床地质模型、估算了资源量,开展了矿床深边部及外围找矿预测,预测尕尔勤、地堡拿木岗矿区可以找到类似的矿床类型,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

(1)指导中铝资源制定勘查质量监控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按照N43-101和国家行业规范进行勘查评价,研究工作全程参与,并指导勘查评价。

(2)在尕尔勤、地堡拿木岗矿区发现孔洞状、块状、条带状的石英、玉髓等,显示深部存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体和斑岩型矿体,为企业勘查评价指明方向。

(3)采用Micromine软件,估算了铁格龙南荣那矿床铜金银资源量,铜金属量528.6万吨,平均品位0.55%;金金属量74.8吨,平均品位0.08克/吨;银金属量1115.0吨,平均品位1.17克/吨。其中,工业矿的含量为:铜金属量451.1万吨,平均品位0.64%;金金属量59.1吨,平均品位0.08克/吨;银金属量881.2吨,平均品位1.24克/吨。为一些矿业公司独立技术报告的完成和科学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3.本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1)科学新认识:荣那斑岩矿化叠加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化,K1m安山岩、玄武质安山岩形成于成矿后,盖在已经遭受浅剥蚀的矿体之上,起到保存矿体的作用,导致高硫型矿体未被剥蚀。

(2)找矿新发现:发现多龙矿集区存在斑岩型+角砾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的“三位一体”矿体组合,尕尔勤、地堡拿木岗发现硅帽,为区域找矿指明方向,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3)勘查新思路:为高光谱蚀变组合寻找浅部找矿标志;为大功率激电确定矿化强度;为国际标准进行勘查质量监督;形成基于“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优化勘查部署。

(4)找矿新突破:铁格龙南荣那矿段从一个小矿点到500余万吨铜的超大型矿床,短短一年达到详查程度,并提交了基于N43-101标准的独立技术报告。

硫砷铜矿的能谱图(硫砷铜矿是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标志性矿物)

注释:RN1604-171.6-3-003Cu3.29(Fe0.1)As1.15S4硫砷铜矿

明矾石的能谱图(明矾石是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标志性蚀变矿物)

注释:RN1604-171.6-2-005K1.02Al3.31S2.44O14≈KAL3(SO42(OH)6明矾石

4.结论

(1)荣那铜(金、银)矿矿石组构及矿物组合具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中浅部为典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深部过渡为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在斑岩矿化之上。

(2)该矿床类型的发现及取得的重大找矿成果,结束了西藏至今没有发现典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历史,对区域找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矿床是西藏地区发现的首例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从矿床的矿石特征及矿体规模来看,与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具有高度可比性。是我国“第二个”超大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规模比紫金山还要大得多。

(3)矿体规模巨大,矿石具明矾石、地开石蚀变组合,黄铁矿的含量在3%~35%之间,铜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组成,特别是铜蓝和蓝辉铜矿在孔深1100多米处大量发育,从矿物组合分析,铜蓝和蓝辉铜矿是低温热液成矿阶段的产物,推断深部存在斑岩型铜(金银)矿体。

(4)外围寻找该类矿床潜力巨大,尕尔勤、地堡拿木岗将是下一步找矿突破的重点地区。

该项目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和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在尕尔勤矿区发现的多孔状石英(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顶部的硅帽)

(二)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

项目来源: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

主要完成人:肖克炎、叶天竺、杨毅恒、陈建平、丁建华、孙莉、阴江宁、唐攀科、牛翠祎、汪新庆、丛源、娄德波、李楠、商朋强、李景朝、齐帅军、白万成、张莹、王春艳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矿产预测评价是整个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落脚点,该项目经过近八年工作,主要按照矿产预测评价“五统一”的指导原则,通过技术理论研发、方法示范、技术培训、多层次指导、成果验收、成果汇总等,确保全国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顺利进行。主要成果是建立或完善了具有我国特色,符合我国地质条件,以我国特有的成矿系列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依托GIS技术,研发了以计算机空间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的矿产预测全流程信息方法技术;以省级预测成果为基础,完成了全国22种重要矿产的资源预测评价,初步摸清了资源潜力;在资源潜力预测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对重要成矿带划分了找矿远景预测区,提出了找矿工作部署建议。主体成果可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矿产预测理论框架

在前期国家支撑项目和“863”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动力学理论和综合信息矿产定量预测为支撑的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发展了三个预测理论、三个基本预测流程和三个基本预测成果的矿产预测框架,提出了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以多岛弧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开展以成矿动力学为基础建造构造编图,构建扎实的成矿构造环境预测基础;以成矿系列矿产预测类型为纲,建立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以综合信息矿产定量预测方法为指导,开展靶区(最小预测区)圈定和未发现资源量估算。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软件培训班(西部)

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项目验收会议

本次预测由于一轮、二轮区划和矿产预测方法积累,特别是赵鹏大、陈毓川、王世称、李裕伟、朱裕生等国内知名专家长期实践总结预测方法,使得预测评价一开始就有顶层设计,保证了全国预测一盘棋和成果汇总的一致性。

2.矿产预测方法

结合具体矿产预测实践,矿产预测方法创新很多。编制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23种矿产预测方法工作指南、预测资源量估算方法、MRAS矿产预测方法、矿产预测成果汇总方法等技术文档。先后在地学前缘、吉林大学、地质通报、地质学刊等刊物出版预测方法成果。主体预测成果创新是地质预测方面创新,特别是成矿系列指导下矿床模型系统的定量预测方法。

(1)成矿系列在矿产预测全面应用。在前人成矿系列“缺位预测”等理论预测的基础上,全面地将成矿系列理论在矿产预测类型划分、预测工作区圈定、预测模型建立、综合预测区预测成果汇总等进行系统应用和发展。真正做到理论预测与集体实际信息资料预测结合在一起。

(2)以成矿系列关键成矿地质作用为基础,总结了六大矿产预测方法类型。包括沉积矿产预测方法、侵入岩体型预测方法、岩浆热液型矿产预测方法、层控内生型矿产预测方法、变质矿产预测方法、综合内生型矿产预测方法等。它们在基础编图、预测要素提取、定量预测方法等有明显不同。这样使预测有可靠地质基础,又有方法指导性和普适性。

(3)矿产预测类型是本次预测纲领。借鉴美国地质调查局预测模型,我们总结了23种矿产77个全国性模型。各省在此基础上,以成矿系列矿床式为基础,划分了近千个地区矿产预测类型,以此为基础,开展预测工作区划分、预测模型建立、预测要素图编制等工作。

(4)开展矿床模型地质体参数法新方法研究,并全面应用。应用矿床成矿系统理论,将成矿地质体、矿床、成矿地质异常作为整体,改进和发展了地质体积参数法。研究了控制资源潜力关键要素,认为成矿系统规模越大,矿床资源潜力越大。通过已知矿床系统的参数进行类比,预测未发现的矿产资源及其潜力。

(5)提出综合预测要素图编图的模型及方法。建立预测区综合预测要素图编制方法及模型,认为只有建立好综合编图模型,有可能使预测要素图能够充分利用物、化、遥综合信息。

(6)提出了资源量三维立体预测方法。尽管本次没有进行系统三维建模方法研究,但在利用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深部地质钻探资料等进行预测方面有一的定进展。如资源量估算过程中我们重点设计了预测地质体深度参数。对于该参数我们设计了7种确定依据,包括使用地球物理反演得到成矿地质体参数等。

3.计算机矿产预测全面应用

计算机空间数据库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全面应用是本次预测评价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基础数据都建立在GIS上空间数据库,这些数据通过数据模型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MRAS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在本次预测评价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它高效快捷地完成地质数据成矿信息提取和综合。协助地质专家进行最小预测靶区圈定和资源量估算。如果没有计算机空间数据管理工具,那么完成25种矿产预测这项繁杂工程是不可想象的。同时预测成果数字化将为今后常态化工作提供方便的使用基础数据。

4.全国23个矿种预测成果

全国重要矿种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是在省级和大区重要矿产总量预测成果的基础上,从全国的层面进行了汇总,并划分了全国层次的3级预测区。其主要内容包括,从全国层面上,按照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预测资源量、不同深度预测资源量、不同地质可靠程度预测资源量和不同利用程度预测资源量针对铁、铝土、铜、铅锌、钨、锡、钼、稀土、金、银、锑、锰、铬铁矿、镍、菱镁矿、锂、钾盐、磷、硫、萤石、重晶石和硼矿等23个矿种进行了汇总,并对重要3级预测区进行了评述。经过对全国23个矿种的汇总和综合分析,全国重要矿种的查明资源储量,以及预测资源量等一些重要特征如表所示:

我国23个矿种预测区资源量统计表

续表

5.人才培养

通过多年项目技术培训和实际工作,培养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大批矿产预测年轻人员。这些年轻地质矿产预测人员既懂成矿规律、矿产预测,又懂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直接参与该项目的博士、硕士近50人,全国培养的预测评价人员近500人,为以后矿产区划常态化提供人才保障。

该项目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❷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关系

中国地质科复学院 是国土资源部属地制质科研事业单位,成立于1956年,1999年重组,目前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非营利科研机构。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承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事业单位,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溶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岩矿测试技术、勘查技术、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调查研究及有关开发研究。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国土资源部工作职能和国际科技前沿,从事相应的前沿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及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承担全国性及跨区域的基础地质研究,开展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研究及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实现地质科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取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❸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接领导的中国地质科学技术综合研究与支撑机构。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的几个研究所。1959年成立,称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1975年改称现名。首任院长是著名古生物学家许杰,第2任院长邹家尤,第3任到第7任院长分别为著名区域地质学家李廷栋院士、著名矿床学家陈毓川院士、和赵逊、张彦英、孟宪来等,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曾任名誉院长。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王小烈、副院长朱立新、董树文、王瑞江。
中国地质科学院主要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溶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岩矿测试技术、勘查技术、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调查研究及有关开发研究工作。
中国地质科学院下属7个研究所和几十个技术先进的实验室,拥有各类仪器设备万余台。现有职工23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140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研究员201人,副研究员739人,博士180人,硕士192人。
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以来,已完成数千项科研任务,提交了一大批具有高科技水平、明显社会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获得了为数可观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实施了数百项合作项目。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中国地质科学院被国家确定为 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

❹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哪个好

本人本科在地大上的,研究生在地科院上的。就简单说下两者的优缺点吧。

师资来讲,地科院的院士不比地大少,而且更容易见到。我午饭常跟在一个院士后面散步,听他和别的老师高谈阔论。地大老师太多,你不一定能进院士团队里,而且地大还有较坑的导师,没项目还敢带学生。地科院本来就招生少,能招的老师都有项目,而且项目多由院士牵头做的。另外,地大有些导师和学生关系并不好,地科院导师和学生关系不错。

项目来讲,地大项目也很多,牛的老师或者院士一样拿到国家或者部级项目,但是多数导师就拿些小项目做,多是乙方。地科院就是个甲方,地大老师也有来地科院要项目的。地科院的项目多是部级,毕竟它是国土部下属研究单位,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国家级也不少,九五计划,973计划等。

待遇来讲,具体钱数不谈,地科院给学生的野外补助和每月生活补助比地大多,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我就不细说了,这是地大不具备的。

氛围来讲,地大有高校氛围,你有机会认识很多传奇人物(土豪、天才、大神),眼界更开阔。同学多,朋友多,认识人多。地科院交际面较窄,来回就那些人,就是在事业单位上班的感觉,没啥校园活动,朝九晚五的活着(就别想在地科院找对象了)。

就业来讲,地科院由于学生少,所以就业不好评价,之前留单位较多。优势在于在地科院当甲方,你找工作时去之前合作过的乙方单位比较好说话。地大的找工作优势就是学校招牌,有许多国内外单位来地大招聘。门槛来讲,两者没区别。真正能否找到心仪的工作还是要看个人实力。

国际交流来讲,地大和地科院请国外的教授来讲座都挺多。也都有和外国大学做交流生的名额。不过地大那边很好操作,看导师给不给力了。地科院这边名额少,出国考察交流机会不多。另外,地科院这边学生出国深造的不多,地大常有博士或者研究生(甚至本科)就去国外深造的学霸。想出国的话在地大反而更好些。

考试难度来讲,地科院名额有限,研究生不好考,博士反而好考些。听说去年地大的博士英语最难,有同学中科院的英语过了,有的同学地科院的英语过了,但他们地大的英语都没过线。。。

笼统地讲谁好谁坏没意义,你参考我的意见权衡吧。

❺ 截止2018年共有几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供职于中国地质大学

一共有12位在校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赵鹏大,殷鸿福,于崇文,翟裕生,李曙光,刘光鼎,金振民,王成善,莫宣学。
工程院院士有吴金国,邓军,沈照理。

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怎么样

简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地处北京市,是国家公益性专地质科研机构。属由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曾称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室、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研究所,2000年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从事基础地质、地应力与地壳稳定性、矿产与能源地质、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地质灾害、新构造与活动构造、极地地质等领域的调查与研究。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有有国土资源部科研平台5个,地质调查局科研平台2个,地质科学院科研平台2个,研究所下辖实验室9个;有学术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学术学科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学术学科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学术学科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在站博士后1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研究生42人。

❼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13年1月2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委托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会议并宣读讲话,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代表院领导班子作了题为《奋发有为、迎接挑战,全力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工作报告,院纪委书记王洁作了题为《夯实基础、狠抓落实,不断开创反腐倡廉建设新局面》的党风廉政工作报告。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及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和局工作会议精神,理清思路,凝聚共识,探讨改革发展新思路,确定2013年和“十二五”后3年重点工作。

王研副局长为院十大科技进展特别进展奖颁奖

王小烈书记与院属单位负责人签订责任书

汪民副部长在书面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各项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并代表局党组向辛勤工作在地调科研岗位的各位院士、专家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地质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和地质调查队伍的主力军,要认真谋划2013年的工作,勇于担当,瞄准国家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视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引领,营造良好氛围,凝心聚力再创辉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朱立新常务副院长主持分组讨论

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报告提出了“十二五”后3年的工作思路: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目标;抓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现代地质科技两个重点;搞好地质科技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三个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制度创新、管理水平等四种能力;推进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平台、科研试验基地、科技创新文化及党风廉政五项建设。报告全面部署了2013年重点工作。

王小烈书记代表中国地质科学院与所属单位负责人分别签订了党风廉政、安全生产、保密工作、社会综治责任书。会议表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通报了2012年度院属单位科技创新业绩考核结果。中国地质科学院属各单位负责同志对院2013年的工作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大家踊跃发言,对中国地质科学院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并分别汇报了过去一年本单位的工作进展及2013年工作思路。

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朱立新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他认为,会议在总结成绩的同时看到了差距,在新的形势面前明确了任务,在讨论交流中形成了共识,时间紧凑,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会议转变作风,开短会、说短话,是一次引领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会议。陈毓川、肖序常、袁道先、郑绵平、裴荣富等5位院士,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人事司有关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部室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及各所领导班子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各处室负责人以及《中国国土资源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矿业报》等媒体记者近8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现场

❽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怎么样

简介:中国地质科来学院矿产自资源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地处北京市,是中国专门从事矿产资源研究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2000年,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开展区域成矿规律与矿产勘查新理论新方法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和成矿远景区划,以及重大资源科学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成矿过程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成矿远景区划研究、有色、黑色金属、稀有、稀土、贵金属、非金属矿产研究、盐湖与盐类资源研究、矿物学岩石学研究、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同位素技术研究、矿床环境评价研究和矿产资源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有6个职能处室、12个专业研究室、1个成果转化中心,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有学术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学术学科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学术学科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有博士研究生123人,硕士研究生43人。

❾ 中国地质科学院怎么样

还是可以的,副部级事业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国土资源部属回地质科研事业单位,成答立于1956年,1999年重组,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目前,该院由院机关和7个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成。

❿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不是中科院

不是。中科院,中国科学院的简称,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内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容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而中国地质科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接领导的中国地质科学技术综合研究与支撑机构,为国土资源部属地质科研事业单位。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