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高铁导致群发性地质灾害

中国高铁导致群发性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18 21:58:26

『壹』 中国政府建高铁论证过夏尔谢夫力没有啊,科学要严格验证, 求答案,谢谢

10mph严格说起来其实是16公立每小时。
只是国内把迈和公里混用的。当然这不是重点:)

『贰』 “9·”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和山南地区群发地质灾害

1 基本情况

2011 年 9 月 18 日,印度锡金邦发生 6. 8 级地震,震源深度 20km,距离中国边境 (西藏亚东县)40km。地震引发了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尤其是西藏亚东县最为严重,进入亚东县的省道 204 路段大小不等的塌方多达百余处。

图 1 灾害造成房屋倒塌

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特征

亚东县跨越了两个构造板片: 高喜马拉雅基底集成板片和北喜马拉雅盖层滑脱板片。两壳片之间以北喜马拉雅断裂为界线。

喜马拉雅山脉一带新构造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垂直上升运功。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受印度板块的向北俯冲,喜马拉雅山脉一带上升为陆地。此后,该带在板块碰撞作用下地壳迅速抬升,平均高度达到 6000m 以上,其新构造作用十分强烈,形成了山地高耸、河谷深切的地貌景观。

“9·18”地震引发了群发性地质灾害,初步统计,亚东县境内新出现了 42 个比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其中崩塌点 13 个,不稳定斜坡 9 个,滑坡 3 个,泥石流 17 个。

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趋势判断

亚东县地形高差大,切割深,总体谷底狭窄,局部谷底开阔,泥石流堆积扇,坡积裙,阶地等堆积地貌发育,加上降雨较充沛 (年均降雨量 2000mm 左右),沟谷泥石流地质灾害物源丰富。在地震的影响下,山体松动,边坡失稳,山谷两侧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物源大大增加,在地震的影响下,加之地震后出现降雨,因此,引发了群发性地质灾害。

地震灾区和涉及区域,在近一段时间内,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将大大提高,危害性和危险性将大大增大。亚东县城周边的仁青岗沟、沃雄沟、加热沟、塘嘎布沟、吉林沟、吉林上沟、吉林东沟、春丕沟、切玛沟 9 处沟道,地震后沟内物源大幅增加,灾害爆发概率与规模急剧增大。上亚东小学崩塌滑坡、亚东政府后山崩塌和巴江村崩塌滑坡 3 个隐患点地震时岩体被震松,稳定性降低,也呈发生灾害趋势。

4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险情发生后,西藏自治区政府、国土资源厅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调派专业技术力量,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工作。

地震发生后,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立即组织 14 名专家,分两批前往亚东县地震灾开展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排查工作,为抗震救灾、灾民临时安置和避险等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避免了震后由于次生灾害而对灾民造成二次伤亡,使灾区安全渡过了余震危险期。

(本节基础资料由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供 责任编辑 张楠)

『叁』 “7·”陕西省安康市群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2010年7月16~18日,陕西省安康地区普降暴雨,造成安康市汉滨、岚皋、平利、旬阳4县(区)引发严重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灾害,截至7月20日22时,调查统计共造成31人死亡、67人失踪、1人重伤,经济损失约两亿元的特大灾情。属于大型地质灾害的地点两处,一是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一组,因山体滑坡造成4人死亡,25人失踪;二是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滑坡造成7人死亡,13人失踪,1人重伤。

大竹园镇七堰村滑坡全貌

7月18日20时30分,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一组寨子沟发生大型滑坡灾害,滑坡后缘高程770米,前缘高程663米,相对高差107米。滑坡体长约120米,宽约70米,厚约12米,体积约10万立方米。滑坡滑动方向203°,冲入寨子沟后沿120°方向损毁七堰村一组,又转入七堰沟形成泥石流,沿60°方向在七堰沟内堆积长约500米,表现为先滑后流的特点。

四季乡木竹村滑坡全貌

7月18日20时50分,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发生类似的大型滑坡灾害,滑坡后缘高程1045米,前缘高程980米,相对高差65米。滑坡长约120米,宽约60米,厚约4米,体积约3万立方米,滑坡滑动方向70°。

据现场调查组分析,灾害成因为:①安康市发生严重地质灾害的4县(区)位于大巴山区,地形陡峻,山体斜坡坡角一般40°~60°,沟道坡角25°~30°,高差相对较大,沟谷纵坡降大,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汇集,成为滑坡泥石流发育的重要基础条件。②区域岩层为砂质板岩夹千枚岩,岩石风化破碎强烈,表层残坡积层发育,构造裂缝切割破碎岩层,易于地表水的渗流。高位楔形体岩石饱水后增加了岩体重量,降低了岩体抗滑强度,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③7月16~18日累计降雨达267毫米,其中18日8~20时计12小时降雨量达106毫米,降雨强度属于特大暴雨类型,山体裂缝快速充水是造成七堰村楔形岩体和木竹村堆积层高位滑坡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安康4县(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属于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区域群发性地质灾害。七堰村和木竹村两处滑坡均属于大气降水引发的大型滑坡地质灾害,均属新增地质灾害点。

『肆』 中国哪段铁路线地质灾害最多

1引言据统计,我国1/4以上的铁路建设在Ⅶ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铁路沿线分布有大型泥石流沟13486条,大中型滑坡1000多个,崩塌1000多处,严重塌陷3785处。素有我国“铁路盲肠”之称的陇海铁路线宝鸡至天水段,以及宝成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鹰厦铁路等山区铁路线,都是铁路工程地质灾害多发的线段。据铁路部门统计的有关数据表示,2000年至2006年,全国铁路受灾害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元,而且每年受灾的影响呈递增趋势[1,2]。2枝柳线张家界工务段地质灾害调查枝柳线张家界工务段地处湘西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势险恶,高山陡坡随处可见,每年汛期均出现险情。通过对枝柳线张家界工务段的调查,得到1999年、2003年和2006年既有线铁路枝柳线张家界工务段地质灾害分布[3],各种地质灾害的数量及其分布情况(表1)。2·1地质灾害灾种分布规律在各种灾害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溜坍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占全部灾害数量的61%;次生灾害占39%。根据铁路灾害统计分布表:地质灾害(原生灾害)以突发性、群发性的崩坍落石、风化剥落、边坡溜坍和滑坡为主。

『伍』 求接触符号理论的真实实践

纯属杜撰吧,编个外国科学家名字,编本书名(或者发表在某NB期刊上的论文内名),再为“理论”容的核心编几句话,就显得煞有介事了,楼主也可以试试,很有喜感的。而且如果想往大了编也容易,就是在一篇文章里大量重复上述过程。范文请参阅: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看了“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一直以为自己科学素养比较高,看完内容还真被说得将信将疑了,再一看下边留言,又自己搜了一下,才知道这是假的。大刘的“接触符号”我没考证,一直当真的看来着,觉得很有道理,是不是真有道理,那就是社会科学要研究的了。

『陆』 中国1∶万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图的编制

一、内容概述

(一)成果简介

此次编图工作是在研究总结以往地质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掌握我国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而编制的。1∶400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图和1∶400万泥石流灾害分布图以崩滑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为基础,反映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全国的发育分布规律。

1.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

崩塌较多,江河沿岸的公路、铁路沿线分布广泛,规模一般为几至几十立方米,危害性大,主要为暴雨诱发。滑坡仅集中在辽宁东部的宽甸、凤城、岫岩、抚顺地区、辽南老帽山一带矿山的采矿弃渣和城市人工边坡。

该区泥石流多沿太行山、北京西山、燕山和长白山、千山带状发育,具群发性,并集中发生在7~8月的汛期,为中小规模的稀性泥石流,以沟源崩塌滑坡触发沟床物质活动而形成的泥石流为主。

2.华南丘陵山地区

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较少,主要分布在浙江西部、福建、赣东北、赣西北、湘西山区、广西西北部和广东北部地区。本区滑坡多以小型、浅层土质(堆积层)滑坡为主,有规模较小、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主要集中分布在5~6月的梅雨季节和7~9月的台风雷阵雨季节)的特点,以福建、江西两省最为发育。

该地区泥石流呈零星发育,其触发因素多受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影响。

3.秦巴-西南山地高原区

本区的崩塌、滑坡比较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龙门山地区、川滇南北向条带、秦巴山地、三峡两岸和黔西南山区。以中小型的崩塌滑坡为主,由南向北岩质崩塌、滑坡逐渐增多,巨型、大型的崩塌滑坡较多。本区是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在地震活动带,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规模较大。

本区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之一。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大巴山、龙门山、邛崃山南段、鄂西北的武当山、荆山,主要是暴雨诱发,且多为水石流。固体物质除少许黏性土外,主要由粗颗粒的砂砾和块石组成(砾石和块石约占80%以上),其主要来源为基岩崩塌、滑坡所堆积的碎屑物质。

4.黄土高原-山西盆地区

黄土高原是我国崩塌、滑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其特点是类型多样、形成条件比较复杂。崩塌、滑坡除在吕梁山以东有较少分布外,其余地区广泛分布,最为严重的地区为晋陕蒙三角地带和白于山黄土山地、六盘山以东的晋陕黄河峡谷段,以及六盘山以西的龙喜、青东黄河、湟水谷地黄土山地、陇南渭河沿岸山地。主要由暴雨激发形成,由地震诱发的滑坡大都分布在六盘水以西地区。

黄土高原地表切割破碎,松散堆积物十分丰富,以黏性泥流居多。

5.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阿尔泰山和天山伊犁谷地、阿拉善高原、阴山低中山区、鄂尔多斯低中山区,黄土丘陵区零星分布。本区崩塌的类型有岩质崩塌和黄土崩塌两种类型。岩质崩塌基本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的阿尔泰山、天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周边地区公路两侧、采石场。黄土崩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的黄土丘陵区和天山地区的低山丘陵区以及天山伊犁谷地。

由于降水量极为贫乏,致使该地区泥石流发育较少,仅零星分布在新疆天山山地。

6.青藏高原区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区、藏南喜马拉雅山、藏东三江、川西高山峡谷区。崩塌以小型、岩质崩塌为主,滑坡以浅层、小型堆积层滑坡为主。由于现代冰川和古冰川的强烈作用,以冻融、冰劈作用为主的物理风化盛行,是崩塌发育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规律为国内其他省区所少见。高原的隆升是控制区内泥石流形成和分布的关键,区内泥石流类型多样。藏南降水集中且多阵雨,是雨水泥石流分布地区;藏西北年降雨量不到200mm,主要是冻融泥石流分布地区;受到季风影响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西昆仑山的两大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及喜马拉雅等现代冰川分布地区,多有冰川型泥石流发育;而在念青唐古拉山海洋性冰川分布地区,以冰川消融类型泥石流为主,包括冰崩、雪崩泥石流;其他山区多为亚大陆性冰川分布地区,以冰湖溃决泥石流为代表。

(二)基本原理

1.正确反映崩滑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以及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与环境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在西南地区因地震等级高,特别是在新构造运动发育的地段,分布着大型的岩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福建山区花岗岩风化层较厚,残坡积土滑坡发育。目前,我国崩塌、滑坡主要是由于暴雨激发所致,泥石流与气候的关系比滑坡、崩塌更为密切,多发生在6~8月,当降雨强度达到相应的临界值时,就会导致泥石流爆发,而东南沿海的泥石流多由于风暴潮引发,呈现群发的特点。就地形地貌而言,我国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地形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过渡地带,此处构造与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崩塌滑坡发育,为泥石流形成创造了极好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条件。

2.充分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调查资料,表现目前我国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危害状况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件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建设规划和减灾防灾所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在不同时期都投入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形成了大量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详细程度以及不同内容的调查资料和不同表现形式的成果资料。

首先充分搜集资料,在保证资料全面性的基础上,在编图资料的遴选过程中,尽量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与当前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最新资料,例如近几年完成的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以及正在开展的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以保证图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为有关部门提供可靠实用的信息

一方面,图件所反映的内容对城镇规划、工程建设、减灾防灾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可利用性,另一方面,不仅地学专业工作者能够使用这些图件,而且非地学专业的规划工程师和政府官员也能对其中的决策性要素、评价指标和结论有明晰的认识、准确的理解、全面的把握和有效的使用。为此,编制图件时,首先是深刻理解规划设计和决策的需要,其次是使用简明、易懂的图式和文字说明,摒弃过于专业化术语、冗长的文字论述和复杂的图面,以达到信息沟通的效果。

4.在对现有地质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趋势的概略预测

地质灾害随着地质环境的演化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从时间跨度上圈定崩滑流灾害多发区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特点

1)收集了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我国崩滑流的调查成果,总结了规律,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崩滑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

a.用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规模、物质组成、主要诱发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级来反映我国六大环境地质分区(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华南丘陵山地区,秦巴 西南山地高原区,黄土高原 山西盆地区,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的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与特点。

b.收集了最新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图、大地板块构造图、降雨量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等,作为本次编图的地质背景图层,以反映我国六大环境地质区内的崩滑流地质灾害与各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2)此次编图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MAPGIS软件进行图件编制,同时建立了编图图形库。

a.数据库的建设:搜集现有的各类地质灾害数据库及国家及地质行业有关数据库的标准与规范,并比较各类数据库的优缺点,参照现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数据库格式标准建设(或整合)满足编图需要的数据库。

b.编图资料的入库:将甄别筛选分类、验证核实的资料录入数据库。

(四)技术指标

本次编制的崩滑流地质灾害图以地形地貌、岩性特征、大地构造、活动断裂、地震5项指标来反映孕育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用人口密度、年均降雨量反映人类活动强度和气候特征在区域上与崩滑流的关联度,选取地质灾害点时,不仅反映了区域上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规模、物质组成、主要诱发因素,同时也对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该项成果将会在全国及地区地质灾害的宏观规划及工作部署中作为基础的地质依据使用。

三、推广转化方式

本项成果以会议交流和印刷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成果已发往国土资源部及相关部门以及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联系人:王祎萍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7430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柒』 如何判断地形

等高线密集或重叠

『捌』 张拾迈是谁

一个北大学生钓鱼恶搞文章里的人物,虚构的中科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教授,影射的是黄万里。
十迈=10mile ,讽刺他说铁路只能跑十迈

『玖』  群发性滑坡灾害的诱发因素统计

根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提供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资料统计版,截至2002年3月,全省权有记载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灾害点总计有2918处,其空间分布如图3.1所示。这些灾害点在空间上的丛集性非常明显,主要分布在浙南山地区,其次是浙西山地丘陵区和浙中盆地丘陵区。在目前已知的各种诱发因素中,降雨是最主要的灾害诱发因素,其次是各种人类活动(图3.2)。尽管在许多情况下,突发性地质灾害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但是建房、筑路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切坡,植被毁坏等情况的作用可能显著降低了触发灾害的临界降雨量。这是不容忽视的,对此在后文中还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图3.2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分布图(资料截至2002年3月)

『拾』 斯蒂芬金效应,到底是什麽东西,会产生怎麼样的影响

“斯蒂芬金效抄应”就是在那篇恶搞的博文《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里编造出来的,没什么好解释的。

“夏尔谢夫力”和“斯蒂芬金效应”都是博文作者生造出来的名词,文章里的解释也是瞎掰。

科学界根本不存在这两个名词。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