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赵飞中国地质大学

赵飞中国地质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2-18 20:53:45

㈠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的理事成员

会 长 杨开忠 北京大学副 会 长 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现任理事长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侯任理事长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副理事长
樊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新才兰州大学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梁 琦 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石敏俊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刘秉镰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桂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秘书长
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常务理事( 68名,按姓氏拼音排序)1 安虎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2 安 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3 白国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4 白永秀 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5 陈 锐 中国科学院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6 陈建军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7 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 蔡满堂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9 邓宏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10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11豆建民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12樊 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13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4冯长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15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16高新才 兰州大学17郭爱君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18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 19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20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1侯水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2黄志亮 重庆工商大学23江曼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4姜四清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 25金祥荣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经济学院26李 伟 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7李诚固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 28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29梁 琦 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30梁进社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31林木西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32刘安国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3刘秉镰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34刘耀林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5陆 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36吕 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37栾贵勤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38罗云兵 泛华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 39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40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41欧晓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42秦尊文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43沈满洪浙江理工大学44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5沈正平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46石敏俊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47宋玉祥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48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经济研究所49王桂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 50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51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52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53薛 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54杨开忠 北京大学 55杨荫凯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56姚 飞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57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58曾 刚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59张 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60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61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62张召堂 河北沧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63赵 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64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65赵景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66赵儒煜 吉林大学区域经济所 67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68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69周金堂 江西省教育厅
理事
1 安海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2安虎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3 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4 安 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5白 彦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6 白国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7 白泉涌 民建北京市西城经济委员会8 白永秀 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9 鲍曙明 密西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10蔡满堂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11曹 华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2陈 璟 交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13陈 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4陈 斐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5陈建军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16陈俊伟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17陈良文 天津滨海新区科委高新技术处 18陈秋玲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19陈锐 中国科学院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 20陈志刚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21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2仇方道 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23戴劲松 湖北支点杂志24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5邓宏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26董锁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7豆建民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 28窦文章 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29杜凤莲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0樊 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31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2封志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3冯长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34傅春 南昌大学中部经济经济中心35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36高建民 中共河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37高启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38高新才 兰州大学39葛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0耿庆汇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41谷国锋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2谷人旭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3郭爱君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44郭清根 河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45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 46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47何凤君 宁夏大学农学院48何艳玲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49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50侯水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51黄志亮 重庆工商大学52江曼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53姜四清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 54姜 玲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55焦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56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57雷 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58李 伟 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59李诚固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 60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61李平原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62李天籽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63李文亮 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中心 64李秀敏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65梁 琦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66梁进社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 67梁双陆 云南大学云南发展研究院68刘 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69刘安国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70刘秉镰 南开大学71刘传江 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72刘广珠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73刘曙光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74刘耀林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75刘云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76刘泽宇 两岸经合(北京)文化交流中心77栾贵勤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78陆 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9陆根尧 浙江理工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80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81路 征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82林木西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83吕 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84吕拉昌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85罗云兵 泛华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 86骆玲 西南交大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87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88马晓冬 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处89毛艳华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90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91欧晓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92潘中艺 中国五矿集团93彭泽贤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94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95秦尊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96任建兰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97任宗哲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98沈满洪 浙江理工大学99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00沈正平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01石敏俊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 102宋玉祥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103孙才志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04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经济研究所105孙铁山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06覃成林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107谭善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管理系 108田艳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109田 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10王广州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 111王桂新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112王海平 河北建设集团113王家庭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114王金营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115王 磊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116王晓锋 吉林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所 117王兴平 东南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 118王学峰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心119王学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20王燕祥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121王业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122韦海鸣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123韦文英 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 124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125温锋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26文余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127翁 瑾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128吴 浙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29吴必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130吴传清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1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132吴巧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133吴玉鸣华东理工大学空间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34武晓庆 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 135象伟宁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136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137熊国保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8徐 鸿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9徐殿龙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140徐菊凤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141徐筑燕 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142许 峰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143许立勇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144薛 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45薛德升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146杨军 山西大学147杨毅贵州六盘水市商务粮食局148杨开忠北京大学149杨明洪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150杨树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151杨荫凯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152叶兴岳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153叶一剑 凤凰网城市与旅游频道154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55易可君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156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157虞义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58姚飞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59原 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160曾 刚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61曾道智 日本东北大学162张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63张 璞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院164张 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165张雁 光明日报理论部166张春晓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167张贵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168张合林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大学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169张宏岩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170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171张军涛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72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173张满银 北京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74张明之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75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176张耀军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所 177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 178张召堂 河北沧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179赵 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180赵 坚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181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182赵景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83赵儒煜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184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185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186赵德启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187郑长德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88周 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189周金堂江西省教育厅190周丽敏中国经营报191周文兴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192朱春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193朱 舜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 194朱显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195祝尔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196左 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哪些不错的教授

作为马院同学,来回答一下我接触过的地大优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个门类的文科老师基本集中在马院哦~)

严世雄老师,曾经教过我们伦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造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师非常的和善,对同学总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么问题或者说疑惑,严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勇于和他交流。他还提倡学生要敢于质疑、勤于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进步。可以说,他手下的学生总是能从他那儿获益良多。

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这个大学怎么样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内院的大学,是国家“容211工程”、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的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

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何岗老师以及洪建和老师怎么样 考研想找个好导师

这位同学,作为中国地质大学何岗老师的学生,我想我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首先这两位老师何岗老师和洪建和老师都是值得你去尊重的良师,也值得推荐的。我是08年从北方小城考进地质大学的研究生,导师正是何岗老师,那时我是他的第二批学生。如今,转眼我离开学校已经4年,看着QQ群里的实验室的队伍日渐庞大,很多名字我已经不认识,不由感慨时间最残忍,岁月洪流泥沙俱下,区区几年恍如隔世。
研究生三年,其实哪个导师并不重要,因为不论哪个导师他们都有足够的学识和能力教我们。反倒是作为学生自己,这三年是技能提升的关键阶段,自律能力,好习惯的养成,求知力的保持,他们像滚雪球一样慢慢累积,三年后,人与人的差距会比人与狗的差距还大。很惭愧作为当年毕业的学生,我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好学生,我一直自嘲自己是学渣,当我毕业工作后,回想起当年在学校的时光,觉得遇到两位恩师是我很大的幸运。洪老师为人也很谦和,业务水平也很高,何岗老师其实也是一个好老师,是那种表面苛刻其实一切都为你好的良师。至少,从他那里你能学到做人的很多道理。我想这个已经足以。至于研究生阶段,学的专业知识,真正毕业后工作了能学以致用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真的觉得挑老师毫无意义。
送给你一句话,不管你最后选择了哪位导师,还是希望你能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光,以前读书时,毕业是我一直隐隐期待的事情,我从来没有把我的大学我的研究生阶段当一回事,我嫌弃它籍籍无名,嫌弃它规矩死板,嫌弃它制度落后,嫌弃读书的时间太过煎熬。可是真正等我毕业开始工作,发现周末不用加班可以看电影是一件奢侈的事,发现每天来去匆匆身不由己的时候,我第一次开始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学校的日子,我好想再回去好好做几天实验,可惜我们都回不去了。毕业后有几次我坐飞机飞武汉,办我的护照时路过学校,有过想回去看看的冲动,却终究觉得物是人非,没敢在踏进校门。如今的我,经营着自己的一家小规模的文化传媒公司,整个团队几十个人,效益也还不错,因为知道资质平凡又想过好的生活,所以一直活的很努力。只是很惭愧我终究没有从事我研究生所学专业的工作,这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但是我想在研究生三年里学到的一些思维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做人的道理,对我受用终身。很多次我有过再去川大读一个传媒学博士的想法,终究还是没时间没精力。上周我在飞香港的飞机上,在飞机上的一本杂志上看到地质大学的新闻,那一瞬间百感交集。所以当学生一定是最好的,就像你现在一样,当学生你可以对未来有很多期冀,就像是青春不朽,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最后一句:所有的圆满和团聚,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完成。去选这两位老师吧,祝你学业有成!

㈤ 求助:请专家,教授,大家一定要帮我, 我头都快炸了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

--------------------------------------------------------------------------------

http://www.sina.com.cn 2004/04/30 16:13 课堂内外-高考金刊

110201 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学制:4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

就业前景:主要到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分布院校:

【北京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石油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北京联合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

【天津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商学院、天津财经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中国民用航空学院

【河北省】河北大学、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邢台学院

【山西省】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华北工学院、忻州师范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包头钢铁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

【辽宁省】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沈阳药科大学、鞍山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化工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辽宁工学院、沈阳大学、大连大学、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学院、大连铁道学院、渤海大学

【吉林省】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北华大学、长春税务学院、长春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庆石油学院

【上海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海运学院

【江苏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工学院、南京财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淮海工学院、南京审计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南京邮电学院、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南通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

【浙江省】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程学院

【安徽省】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安徽财贸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

【福建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仰恩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华东交通大学、九江学院

【山东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烟台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石油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师范学院

【河南省】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工程学院、河南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焦作工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

【湖北省】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化工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湖北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峡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江汉大学、长江大学

【湖南省】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吉首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商学院、株洲工学院、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大学、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五邑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州大学、嘉应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大学、广西工学院、桂林工学院、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广西师范大学

【海南省】海南大学

【重庆市】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农业大学、重庆交通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渝西学院

【四川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理工学院、西华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学院、攀枝花学院、西南科技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宜宾学院、西华师范大学

【贵州省】贵州工业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州大学

【云南省】云南大学、西南林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贸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学院

【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延安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省】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商学院、甘肃政法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河西学院

【青海省】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学院、新疆石油学院

推荐报考院校: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

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土木工程

地质大的许多专业都不找色弱和色盲的学生,国家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文件:
二、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
1、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不能录取的专业:以颜色波长作为严格技术标准的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药学类、生物科学类、公安技术类、地质学类各专业,医学类各专业;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态学、侦察学、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考古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轮机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林产化工、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林学、园林、蚕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各专业。
2、色觉异常II度(俗称色盲)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外,还包括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摄影、动画、博物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应用气象学、材料物理、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探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
3、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兰、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色觉异常II度两类列出专业外,还包括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各专业。不能准确在显示器上识别红、黄、绿、兰、紫各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数码、字母者不能录取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4、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5.0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察。专科专业:海洋船舶驾驶及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如民航空中交通管制)。
5、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4.8者,不能录取的专业:轮机工程、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科专业: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等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地质大还有部分专业不找扁平足的学生!

㈦ 中国地质大学什么专业毕业后可以当医生

中国地质大学有临床医学院吗?只有学临床医学专业的才能毕业后当医生 别的任何专业都不行 如果你能考到中国地质大学 你的分数线可以选很多医学大学啊!

㈧ 记得曾经看过书上说有一位中国的天才科学家死后把自己的大脑捐给了山东一所大学,有谁知道他的名字

此人是束星来北,浙江大学和源山东大学教授,美国培养的中国人,旷世奇才,什么钱学森或邓稼先等等在才学上与此人比那肯定是不值得一提,但此人又是蠢材,58年后便接受劳改,文革结束才翻身。此人带过两个学生,名气大的叫李政道,名气小的不过是一个叫程开甲的院士。此人的一生很可惜,要是钱学森顶5个师,那么此人可以定5个集团军,很可惜。江苏人士。很可惜,其愚蠢就在于认为科学就是科学,你想想现在学术都是什么样子,这人活着估计能被气死。

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的学院成就

华贵气派的钻石、精灵巧妙的猫眼、凝练典雅的翡翠、清丽脱俗的珍珠……提起珠宝,人们自然就会联想起它的美丽、超凡、高贵、庄重,这些看似细小的晶体,不但是人们信仰宠爱的尤物,更是财富之巅的浓缩。
作为地球母亲馈赠的精美礼品,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只有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孕育,人类的开采、提炼、甄别,以及工匠的精心设计、切磨、雕刻,最终才能点缀我们七彩斑斓的生活。
寻求华丽背后的真实价值,宝石的弥足珍贵,就在于它的稀少。也正是如此,所以从人类认识到宝石的价值并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开始,宝石的造假者便如同幽灵一般随之出现了。
裂隙众多的祖母绿用彩色油浸泡后充当优质祖母绿;一件普通的翡翠用酸溶解掉其部分物质后,再注入胶,就成为了一件高档的的翡翠。当造假者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提高造假水平、当假劣珠宝越来越逼真化的时候,这也宣告了仅靠摸、掂、看便可以鉴定出珠宝真假的时代完全走向终结。
一块普通的石头于人而言无伤大雅,而一块宝石有时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而作为全球珠宝产业主要消费国之一,虽然中国的珠宝首饰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珠宝业在珠宝检验、鉴定、评估专业人才的缺失,却成为了扼制中国珠宝首饰业发展的“瓶颈”。
要净化中国珠宝业市场、建立一个珠宝评估的技术准则,构建一套科学、严密的量化评估体系,避免出现单凭个人经验为评判指标的尴尬状况,那就必须拥有一批从事宝玉石鉴定和商贸经营管理、首饰设计加工及其管理的,专业的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宝石学教育与研究机构、最早引进国际先进宝石学教育体系的学院、全国仅有的3个国家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考前培训站之一,创办14年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它不但创立了自己的GIC证书品牌、为市场开发了许多先进的珠宝鉴定仪器,同时,它还为中国珠宝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摆脱了中国珠宝教育落后的局面,并加速了国内珠宝教育的发展。
夺目的钻石,象征着珠宝学院所提供的质优、价廉的宝石学仪器和优质技术服务;尊贵的翡翠,代表着珠宝学院三个珠宝检测中心专业、权威、高效、优质的服务;而珠宝学院的唐人首饰设计中心,则恰似一粒晶莹的珍珠;至于珠宝学院拥有的GIC珠宝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则无可替代的成为了天下学子开启成功人生的一把耀目的纯金钥匙。
今天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年轻而充满朝气,回首她创立至今,我们在她遇到困难、战胜困难并且不断开拓、全面发展的整个过程里,看到了中国珠宝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理念、信心、毅志,以及他们从历史走向现实,从现实走向未来的理性思考。
在中国珠宝业发展史上,这是珠宝教育者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描绘出了一幅壮丽蓝图,中国珠宝教育史上,又是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著述了一部艰难竭蹶的创业史册。
变幻莫测的创业经过和建设者们的豪情、孤寂、才学、谋略、欢欣、痛楚、成就、理智……这些凝结着血汗和智慧的故事,应该原原本本地铭刻于史册珍藏、也应该真真切切地奉献给人间流传。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创业史迹,这才演绎了一阙中国人突破重围,开创中国珠宝教育事业的华美赞歌——
扬帆——蛰伏于困境中的崛起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地点:湖北武汉机场。人物:两位携带着巨大且沉重的手提箱的英国人。
一套套高端精密的检测仪器、两张深沉得看不出任何情绪的脸,从他们踏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研究组的大门开始,忙碌替代了沉默,几天后,他们的工作正式结束,并且踏上了返回英国的飞机。
不久,在国外一本学术刊物上,一位宝石界的外国专家,在一篇论文中以轻视的态度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整个中国,只有两个宝石专家。”此文一出,一时之间,国外一片哗然,然而,在中国国内,学术界对此的反应却是异常平静,没有泛起丝毫的涟漪。并非没有听到国外专家的批评,并非体会不到其中所含的讥讽与轻视,事实上,真正令国内学术界沉寂的原因,其实就在于外国专家一下点中了中国宝石界的死穴。
没有珠宝学科专业人才、没有完整的珠宝教育体系、没有系统的珠宝研究成果……也难怪外国专家会如此振振有词。我们无法回避现实,事实上,在当时的中国科学界,地质与宝石专业的分别还处于相对模糊的阶段,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复苏的市场经济让珠宝业得以起步,然而,无论是运作方式,还是从业人员及消费者对珠宝专业知识的掌握,几乎都以零为计,而中国的宝石教育在当时更可谓是一片空白。
百废待兴之时,却遭遇了国外学术界突如其来的一拳重击,这无疑令中国学术界既难堪又疼痛。不过,尴尬也好,无奈也罢,一穷二白的现状却仍然还得清晰面对,毕竟只有将中国人自己的宝石教育真正发展起来,才能挺起腰杆不被国外学术界所轻视。
再寒冷的冬天也无法阻挡春天的温暖;再贫脊的土壤之下,也总有顽强的种子会生根发芽。虽是春寒料峭,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领导却敏锐的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勃勃生机,针对当时的形势,他们迅速在学校建立了宝石研究课题组,并率先在全国迈出了打造中国宝石教育的第一步。
1981年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刚刚完成迁校工作,正处于相对困难的时期,虽然艰苦的环境令人倍感心酸,但那些被安置在学校博物馆里办公的宝石研究课题组成员,并没有因为工作条件的恶劣和捉襟见肘的困难而生出任何消极的想法,相反,发展中国宝石业的重担与责任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们。
众志成城、披肝沥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宝石研究课题组紧跟时代发展,在蓬勃兴盛的时代大潮中逐渐显出了它的重要与优势。不久,宝石研究组便提升成为学校的宝石研究室,继而又成为学校的直属机构宝石研究所。
不断提升的部门级别,彰显了学校对宝石研究工作的重视,同时也间接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于宝石学教育以及宝石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1989年,己经成为地质大学直属机构的宝石研究所从学校博物馆搬迁了出来,正式结束了长达8年的无独立办公条件的历史。这是艰苦卓绝的8年,这一批最早在地质大学从事宝石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正是他们,在这长达8年的时间里,在研究所人力、物力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他们自筹2万多元资金,建起了国内第一个永久性的宝石陈列室,同时还为校内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选修课,并举办了宝石培训班,召开了宝石学会议,请来知名专家讲学……
虽然不必再寄居于博物馆内进行宝石研究工作,但这却并不意味着研究所的工作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宝石研究所全体成员一直呆在学校划拨的两间破旧的房子里办公,他们研究的是五光十色的华丽宝石,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并没有多少亮色。
研究其实是一件清苦的工作,它不但要求研究者远离功利与欲望,同时,它还要求研究者必须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从来没有人,对艰苦的环境产生任何的怨言。令人感动的是,这些早期的宝石科学工作者们,他们的眼神总是那样的专注,他们的脚步总是走得那样的从容,他们其实也是很普通的人,他们也并非不想享受安逸的生活,然而他们却始终严谨的钻研并完善着自己手中的宝石学课题,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所肩负的,正是振兴中国宝石学的重任。
挺进——让借来的鸡生自己的蛋
1988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世界首家宝石鉴定师培训机构——英国皇家宝石协会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1990年,英国宝石协会在中国大陆开设的第一个联合教育中心正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这是英国宝石协会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中文进行教学和考试的中心,可以说它的成立,不但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赢得了国际珠宝界的认同,同时,它也预示着中国的宝石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高标准的发展时期。
事实上,早在两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到来之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领导与宝石研究所成员,便己经开始思考如何尽快摆脱中国珠宝教育的落后局面、加速国内珠宝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态,而珠宝行业也同样异军突起、飞速发展,不过,专业人才奇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常常使得珠宝市场出现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没有珠宝专业技术人员把关,一些境外的不法商人利用合资的幌子,将一些劣质材料充当高档优质宝石材料合资入股,直接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紧迫的形势表明中国的珠宝教育仅仅依靠国内的技术力量显然并不能取得快速突破,毕竟当时国内的珠宝教育尚属空白,没有一所高校具有开展珠宝教育的能力。要取得突破就必须打破常规,要迅速提升国内的珠宝教育水平,那就必须将目光放到在宝石科学研究领域己经取得重大突破的国外研究机构上去。
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研究,最终,宝石研究所决定采用当时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常务副校长陈钟惠教授提出的“引进智力、洋为中用、借鸡下蛋、高起点,高质量办学”的办学方针,着手与国际知名的宝石教育机构进行接触,以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发挥本校地质与宝石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等优势,来培养中国自己的师资队伍,而两位国际专家学者的到来,其实仅仅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序曲。
经过严格的培训与考核,联合教育中心首批10名学员,全部通过了考试,并获得了由英国宝石协会颁发的世界公认的宝石课程证书,至此,整个中国只有两位宝石专家的历史终于被打破了。
只有具备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倘若当年地质大学的领导和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们没有“不拘一格为学问”的务实态度,那么,中国的宝石教育可能还有很长一段曲折的道路要走,毕竟封闭的思想和单凭摸索进行研究的方式,显然不利于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与国际著名的宝石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教育中心、培养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宝石专家,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研究所所取得的重大胜利。然而,与长期性的发展目标及国外宝石行业的先进水平相比,此时的胜利仍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进步而己。清晰的定位奏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研究所的发展凯歌,经过与国外宝石研究机构几年的深入合作,研究所不但充分积累了办学经验,切实的锻炼了自己的师资力量,同时,它们也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当胜利的曙光初现、当希望的太阳半露笑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领导和宝石研究所的工作者们,仍然将务实的目光聚焦在发展这一重大战略上,待到上述有利条件一一成熟,改所建院的最佳时机终于来到了。
1991年11月,经校领导研究同意,一纸改所建院的报告上报到了中国地质矿产部,在陈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研究所在近几年所取得的一系列发展状况及有利条件后,地质矿产部很快予以审批,并于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从此,国内第一所专业性的珠宝教育学院正式诞生,而中国的珠宝教育发展,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只有自主创新,才更适合中国的国情、更有利于中国宝石教育的正常发展,然而,真正要想在宝石这一学科领域取得更大更为长远的发展,则必须跳出联合办学的桎梏,长期性的依赖于人,虽然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实力与水平,但在某种程度上讲,反而不利于开创一片更为宽广的学术天地。
雄起——要创中国人自己的证书品牌
从1990年到1993年,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共为国家培养出了取得(FGA)国际珠宝鉴定师资格的4批共32名学生,他们荣幸的成为了中国大陆自己培养的国际珠宝鉴定师。
只有经过初级考试、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三大关”,既要具备优良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方才能跻身于中国珠宝界的“精英”行列。然而,在中国这个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宝石市场,在国内珠宝市场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仅仅32名专业珠宝鉴定师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珠宝业对专业人才的亟需。与此同时,多年的教育实践,又使得武汉珠宝学院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特色,在外需内促的环境下,在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正式推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GIC宝石鉴定师资格证书,从此开创了国内宝石教学的先河。
GIC品牌的一经推出,立即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这个新生的珠宝证书品牌,英国宝石协会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不但派出了教学主管前来学院进行考察,并且还将学院的教学材料带回英国提交给英国宝石协会的考试委员会进行讨论。
经过不懈的努力,珠宝学院优秀的师资、完善的教学和实验设施、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试体制为GIC证书质量提供了保证,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国际水准,最终得到了英国宝石协会的正式承认。从此,获得GIC证书的珠宝学院学员,便可以直接参加英国宝石协会的FGA证书考试,而武汉的FGA培训中心,也成为FGA、GIC联合培训中心。
成立仅短短一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便能创出自己的证书品牌、获得国外知名宝石研究机构的认可,这无疑是中国宝石教育史的一次重大超越。消息一经传出,国内各大报刊及港、台地区的珠宝类杂志均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谋略与胆识同生,作为远东地区唯一一家两种证书品牌共存的培训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的声名可谓不胫而走,然而,在成绩与荣誉面前,珠宝学院的领导和全体科技工作者们,却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相反,除了在校内进行办学之外,珠宝学院还与国内有关的兄弟院校广泛进行合作办学,先后在青岛、台湾、南京、北京、焦作等地开设了联合教学点,并在青岛、南京、北京、上海、济南、杭州、苏州、温州、金华、合肥、深圳、太原、南昌、成都、西安、昆明等地开办了钻石短训班和翡翠班,学员人数由最初的每个班几人至十几人上升到每班次几十人,而培训学制也由两年缩短到一年。
全方位的珠宝人才打造战略,解决了中国珠宝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瓶颈”难题,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也在推动国内珠宝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此后的1994年,经过多方准备,珠宝学院与地质学院联合招收地质学(宝石方向)本科生,这是珠宝学历教育的起步。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和不懈努力,学院的教师们在详细研究了珠宝市场的走向,并不断调整了学科的课程设置后,于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珠宝学院又设立了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本科专业,除招收、培养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方向和珠宝首饰设计方向的本科生之外,它还同时培养更高层次的宝石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此外,学院还通过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珠宝专业人才,并以此构成了多层次、多广度的珠宝教育体系。
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引进智力只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种必要手段,然而它却并不是珠宝学院所求取的最终目的,从联合办学到独立建成宝石学院,从借势于国外的鉴定师品牌到打造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证书品牌,潜藏在一系列大胆举措背后的,便正是中国珠宝教育先行者们的大智与大气。
突破——以实力赢得角逐
2001年,第28届国际宝石学大会在西班牙隆重召开,就世界宝石学的发展及各国在宝石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大会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与热烈的讨论,然而,本次大会最为引入注目的焦点,却集中在一个中国人身上,那就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的院长袁心强教授。
“我们希望第29届国际宝石学大会能够在中国举办!”当他以流利的英语铿锵的说出这样一句真诚的话语时,全场的与会代表都被袁心强院长给震住了。面对着那份由袁心强院长提交的、关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和香港珠宝学院共同举办第29届国际宝石学大会的申请,宝石学大会组委会的委员们陷入到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中。
“他们有能力办这样的国际性大会吗?”、“如果让中国人去办这样高规格的国际学会,他们是否真的能够办得好呢?”一个个的疑问清晰地摆在组委会成员面前,不过,这些疑虑却又最终被成员们一一否决。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巨大的珠宝消费品市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在宝石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表现,这些优势与条件,如同一针针强心剂,让宝石大会组委会的成员们最终通过了袁心强院长的申请,并将大会地址定在了珠宝学院的所在地——中国武汉。
在激烈的角逐中赢取胜利,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打破了多年来国际宝石大会从来没在中国大陆召开的先例,同时,它也推动了中国珠宝界的成长,促进了中国珠宝研究的发展。
只有实力方才是成功的铭证,“要么不办,要办就要办好!”袁心强院长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领导的指导和珠宝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第29届国际宝石学大会不但成功的在武汉举办,而且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成功承办如此盛大的国际学术会议,可见珠宝学院的实力足以让世界为之瞩目,而它也召示着珠宝学院已经完整的融入了国际珠宝界。事实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完全与珠宝学院长期以来努力进行科学研究、不断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保持与世界理论和技术的同步是绝对分不开的。
多年来,非常重视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珠宝学院,不但派代表参加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宝石教育、科研、质检机构等宝石学术交流会议,而且最近几年,与香港、台湾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也变得越加频繁。2001年和2003年,珠宝学院的李立平教授和亓利剑教授曾先后应邀到新加坡宝石协会进行讲学。与此同时,为了扩大国际交往,学院还以多种形式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访问。到目前为止,已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的著名学者来华访问过该院,其中包括宝石学界的泰斗和重量级人物古柏林教授和沙川一朗教授等。
每年一次的学术交流会,从来不曾中断,而专家的到来,既增加了珠宝学院与外界的互通、为学院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知识和技术,又确立了学院的影响,并使得学院成为了国内学术交流的有力平台。
此外,在积极开展宝石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的同时,珠宝学院在钻石、翡翠、有色宝石、有机宝石如珍珠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以珠宝学院为依托开办的宝石学学术期刊《宝石和宝石学杂志》和定期在武汉举办的宝石学术年会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阵地,而学院教师也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在钻石、有色宝石以及光谱学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又开始招收宝石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这是我国首个宝石学博士点,它的出现,预示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学院走上了一条更为宽广的发展大道。
跨越——永不停歇的步伐
从内困外忧中艰难起步,到开放性的依托国外先进水平打造自己的师资力量,继而开创自己的证书品牌,并实现了中国人承办国际宝石学术大会的梦想,不断壮大的实力和对业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使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在业界获得了“中国珠宝教育的摇篮”、“珠宝界的黄埔军校”的美誉,然而成功永远没有止尽,尤其是科学研究更是一个不能停歇的求索过程。
随着珠宝市场近20年的日趋规范和成熟,珠宝教育也在逐步走向发展、成熟,并形成了适合中国市场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珠宝学院教育机构的先行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始终以推动行业发展、培养珠宝专业人才为己任,并不遗余力的开拓着中国珠宝教育的美好未来。
在新一代珠宝学院领导的带领下,珠宝学院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保持前辈严谨务实的科研学风的同时,不断的往更深更广的科学领域开拓。
早在1992年,为了满足珠宝行业的需要、规范珠宝行业市场的经营秩序,珠宝学院在坚实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湖北省珠宝质量监督检验站,该站承担了全省数百个商家的珠宝质检工作,每年检测近100余万件商品;2001年,为了服务全国珠宝企业,珠宝学院又在深圳市开设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检测中心分站,立足于珠三角沿海发达的这一驻外工作站,不但推动了当地珠宝行业朝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驻外工作站还成为了珠宝学院打造整体形象和卓越院校品牌的有效示范窗口。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珠宝鉴定的科技含量水平,创造出更多高品质、多款式的优质珠宝产品,珠宝学院又以院内一批资深专家为学科带头人,自主研制生产了诸如常规仪器设备、能够跟踪珠宝市场最新动向的宝石鉴定仪器,以及珠宝阴极发光仪、红外光谱仪镜面反射器、钻石切工自动分析仪、钻石显微打标技术、宝石材料红外数据库等一大批技术领先、质量优秀、品种齐全的宝石学仪器,这些高技术测试设备的研发,解决了中国珠宝业检测设备多年来依靠进口的局面,它们不但获得了许多项有关珠宝鉴定技术的专利,而且,这些自主研发的机器,更适用于国内珠宝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宝石教学和研究单位的产品开发及使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得益于这些凝聚了众多科技工作者心血与智慧的成果,中国的宝石行业这才有了一个相对规范的发展环境,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行业优势。
人才是21世纪提升竞争力的最佳资源所在,而对于致力于发展珠宝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而言,教师既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地位,同时,优秀的教师也是高质量办学的关键所在。早在办学最初,学院所有教学的主要收入均用于培养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经过几年的分批培训,学院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不但得到了整体提高,而且所有上岗教师均经过高级鉴定师培训。先后有11人获得FGA证书,8人获得DGA证书,13人获得GIC证书,14人获国家注册检验师资格。此外,学院还拥有多位在珠宝界具有影响力的著名专家,其中,珠宝学院在岗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4人获博士学位,9人获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学位,3人在读硕士学位,至此,一支业务素质精湛、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初步打造完成。
珠宝学院职业教育可开设十几种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包括GIC和FGA双证书课程、FGA证书课程、DGA证书课程、GIC钻石分级实践课程、DGA钻石分级实践课程、GIC钻石理论(函授)课程、珠宝首饰评估课程、电脑首饰设计课程、首饰设计课程、首饰制作工艺课程、宝石切磨工工艺课程以及国家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考前培训课程等。而学院的职业教育也从宝石鉴定、钻石鉴定分级、翡翠鉴定,逐渐扩向了首饰设计和首饰制作等其它专业,2002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又成功开办了珠宝首饰评估课程。
与14年前相比,今天的珠宝学院己经新建成为具有4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配置了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设备,同时设有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湖北省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站,及武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宝石商贸基地、珠宝鉴定仪器研制中心、首饰设计和制作中心等多个部门的现代型高级珠宝教育学府。
至今,珠宝学院已培养出FAG宝石鉴定师288名、DGA钻石鉴定师156名、GIC珠宝鉴定师3092名,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级珠宝质检站及各大珠宝公司。这些高级鉴定人才进入我国珠宝教育、科研、珠宝质检和珠宝企业,在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为我国珠宝行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