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景区
㈠ 汶川大地震旅游景点倒塌多少
汶川县城将异地重建 专家称环境已不适宜人居
本报讯(记者徐一龙)汶川大地震中,汶川县城的绝大部分建筑物并未倒塌,人员伤亡也不惨重,但次生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汶川县城的“生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的报告指出,“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宜人居的环境”。目前,阿坝州已向四川省递交报告,考虑将县城整体搬迁。
这份名为《专家组强烈请求紧急疏散异地转移安置汶川县城及部分理县、茂县山区乡镇受灾群众的建议报告》由尹稚教授执笔。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应考虑异地重建。目前,此报告已送交四川省委、省政府并抄送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昨天,汶川县县长廖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县里非常重视专家的这份报告。“专家说汶川已经是活着的死城了。”廖敏表示,阿坝州也已经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紧急送交报告,申请择址另建新汶川。
一名驻守在汶川县城的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新址还没确定,一种说法是,可能在成都 与阿坝州的郊区寻找一块地方。
据了解,汶川全县共有人口8万余人,其中县城3万余人。目前,在新址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汶川县城也已着手将县城的绝大部分居民和附近城镇的近5万人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一安全地带被选在从汶川到绵池213国道20余公里的两侧。汶川县县长廖敏介绍说,这一地带在地震发生后就安置了部分居民,在得到专家报告后,县里加快了这一长廊的安置点建设。
汶川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确认,5万居民将在6月底临时安置到这一安全的长廊地带。汶川新址一旦确定,即将启动移民工程。
县城或重回孤岛
报告指出,汶川县地震前原有地质灾害点160处,震后截至6月2日的统计已发现新增地质灾害点3590处,其中79处新增点已对县城形成压迫和包围之势,并随余震和降雨而日渐恶化,严重威胁到县城已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和全部的对外交通线安全。
报告指出,目前雨季已至,次生地质灾害一旦诱发成灾,汶川县将重回孤岛状态。
居民安置地点缺乏
报告指出,目前汶川县城内,绝大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只剩下十多处理论上可用的房屋,但由于被危房包围,也并不安全。同时,县城内极少数可避免次生灾害影响的土地上也遍布危房,短时间内无法拆除。报告认为,目前汶川县较为安全的集中安置点有两处,一处位于雁门乡,可安置2057户,另一处位于七盘沟,可安置1200户,距县城分别为3.5公里和4公里。地质调查队徒步调查证实,七盘沟安置点上游还有5处小型堰塞湖存在,如不排除险情,也无法使用。
至于镇乡一级,现在仅绵镇尚有239亩耕地可用于安置,但也受到山体滑坡和洪水上涨的双重威胁,留足安全间距后仅能安置2958户,其余各乡镇已无任何安全之地可用。
地质灾害也让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遭到重创汶川县原有耕地106500亩,地震导致灭失土地42000亩,严重损毁48000亩,仅存1万多亩耕地。如果将居民就地安置,其生存基础已经丧失,吃饭和饮水都将面临严重困难。
建议汶川建新县城
专家组同时发现,特大规模的山体崩塌使县城的两江六岸尽成裸岩、裸土,构成连绵不断的巨大沙尘源。每个晴日,午后河谷风溯江而上,整个谷地下起草坡上达雁门均处在沙尘暴笼罩之中,属重度污染,这些天经历的最低能见度只有不足百米。所有地质、生态、岩土工程、工程地质专家的共同意见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危害。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合人居住的环境。
专家建议,汶川县境内受灾群众应该迅速转移到汶川与都江堰接壤的平原地带。
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汶川应考虑异地重建。
相关新闻
汶川7万人因地质灾害再次大转移
据央视报道刚刚安顿下来的汶川县由于受到新的地质灾害的影响,全县7万多人昨天开始大转移。
目前,汶川已进入雨季,下雨对地震中所有脆弱的山体无疑是雪上加霜,整个汶川县受灾群众正在进行紧急大转移。昨天下午4点左右,受灾群众从山上赶到安置点,他们一到安置点就住进了帐篷。到昨晚为止,从汶川受灾地区到安置点的群众达到1500多人。由于下雨,转移速度缓慢,预计今天将达到2000人左右。
㈡ 地质灾害避难场所标识标牌规格型号
点击我的个人资料网站,上面有你想了解的标牌内容
㈢ 九寨沟地质灾害治理预计何时完工
去年发生的“8·8”九寨沟7.0级地震在九寨沟景区造成了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点,今年汛期连续多轮强降雨又造成景区临时关闭。7月30日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九寨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计将在8月底完工,目前景区暂无开放时间表。
在这几轮强降雨过程中,已经建成的部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已开始发挥作用。不过,为确保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九寨沟景区从7月1日起采取临时性闭园措施,暂停接待游客。截至目前,大部分基础设施、道路都已修复。
专家表示,九寨沟地震后,外界认为景区遭到了不可恢复的损坏,担心美景不再,其实,四川省提出了“生态化地质灾害防治”的理念,治理工程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工程实施后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使人工工程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㈣ 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旅游的基础,我们要保护好景区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创造一种和谐的旅游环境,没有和谐的旅游环境就谈不上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Wartiti等人(2008)指出,保护地质景观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了解地质循环。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保护景区的地质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首要的就是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一、地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建设中缺乏灾害预防性措施
由于不了解历史灾害又无防灾意识,山区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着盲目建设的现象。不少沟谷在中下游特别是沟口建有旅游设施,这些地方恰好是泥石流物质大量淤积的地方。沿沟谷建设一些休息亭等设施,由于缺乏挡护等措施,当泥石流或崩塌等发生时这些建筑物就会被毁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地震灾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开发深度不够表现在文化内涵开发不足,没有整体开发意识,灾害旅游资源与普通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地方民族文化的整合、与长远文化发展趋势整合不足;景观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人们文化需求提高的趋势,综合服务设施不足;开发主题没有震撼力。
2.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
在地震遗址中开发旅游资源,往往会忽视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与旅游资源的和谐发展的问题。旅游地质景观常常与森林、草地、湖泊、珍稀动植物等伴生,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地质旅游的观赏性更突出。地质遗迹展示过程中,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自然生态因素;另一方面,也难以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地质灾害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学与景观学相关的原理,与生物多样性展示,景观多样性展示等有机协调,并尽可能使地质灾害资源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王嘉学和杨世瑜,2007)。地质旅游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如果环境保护不好,治理不好,无法给人以休闲、观光、欣赏的功能。地震旅游景区给游客呈现的是另一种旅游,也许是一种狼藉的状态,是一种凌乱不堪的情景,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也要注重其环境的保护以及景区环境和谐发展。
3.地震意识淡薄
在地震灾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开发利用不设防,没有地震常识教育的设施和标示等问题。Perry和Lindell(2008)指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于地质灾害的损失方面也是一种内因。在地震区开发旅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经历了地质灾害后,很多山体处于活动状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的地质灾害。因此在开发旅游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对于进入地质灾害景区的游客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并在景区设置地质灾害发生的安全保护措施。
(三)滑坡、塌陷、泥石流地质灾害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对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底蕴挖掘不够
主要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如对消南海地震灾害旅游资源开发、对喀斯特溶洞塌陷、洪水等灾害资源开发,只停留在一些相对狭义概念的旅游资源开发上,科学文化介绍少,附会文化、虚拟文化介绍多。旅游开发商和导游人员科学素质差。这使得一部分极高品位的灾害旅游资源体现不出它应有的价值。
2.缺乏开发意识
对于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旅游资源没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我们只把它看作是一种灾难,一种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得到损失的灾难。许多滑坡、塌陷、泥石流、洪水治理工程没有进行旅游开发规划。特别是大部分灾害旅游资源未进行开发,绝大多数在设计上根本就没有考虑旅游功能。投入了大量资金,有治理工程,就是没有开发利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我们对于这些灾难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就会让更多的人从思想意识上得到重视。如果我们对这些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就会发现其形成、发生的规律,从而更好的采取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与周围的地质环境协调发展差
旅游地质环境是指以旅游地质资源为基础由地质作用、地质景观与地貌、地理、生物、生态、气候各环境因素与人类旅游活动共同构成的综合体。是供人类休闲、观光、欣赏,从中得到享受,起到既休闲又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人类旅游活动的环境(王嘉学和杨世瑜,2007)。大部分灾害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没有与普通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没有发挥其整体的规模效益。地质灾害旅游资源虽是另一类的旅游,旨在给人们以警示和教育的意义,但是也要对它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整合,与周围的旅游资源与环境达到和谐的发展。
二、解决对策
(一)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景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为保护景区的地质旅游资源一定要做好这些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Han等(2007)指出我们要搞清楚这些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链,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1.修筑拦挡建筑物
在危岩带下的斜坡上,或者是有大量碎屑物质堆积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线修建拦石堤兼挡土墙,既可拦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块,又可保护堆积层斜坡的相对稳定状态,对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压保护作用。在泥石流流经的沟道上,利用峡谷、窄口等形成的具有一定库容的地形修建拦砂坝,拦截泥石流携带的固体物质,过滤大颗粒物质,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防护工程的撞击、磨蚀,增加下游工程的安全度。
2.支撑与坡面防护
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以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在泥石流沟域松散固体物质分布区,如滑坡、崩塌分布密集的沟谷段,修建梯级谷坊工程,利用系列坝逐级回淤稳固滑坡脚,同时调节沟道纵比降以削减泥石流能量。对泥石流补给集中且量大的大滑坡、崩塌等,如确有必要可采取挡土、排水等专项工程治理。对以片蚀为主的荒坡等分散物源,采用农林措施固坡。
3.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
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坡体岩土体的软化作用。对必须穿过滑坡区的引水或排水工程做严格的防渗漏处理;避免在滑坡区内修建蓄水工程;对滑坡区地表做防渗处理;防止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等。
4.排导工程
在泥石流通过城市等重要保护目标区河道段,加高加固两岸河道,减小河道弯度,疏掏拓宽河道,设置潜坝防止河床下切等,以利于泥石流安全通过,输入到下游河道中。对跨河建筑物进行改造留足排洪断面,也可建急流槽使泥石流快速通过跨河建筑物,而不致发生阻塞。
5.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是利用农业、林牧业技术,对沟域内泥石流的产生提供大量固体物质(土壤、石块)的陡坡耕地、荒地、荒坡,进行人工改造,以控制其面蚀作用和水土流失强度,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同时也起到调节或削减地表径流,阻滞在沟道中形成大的洪峰,从而抑制泥石流的产生和发展。
(二)增加宣传的力度,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让旅游开发商、当地居民、游人等了解保护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环境、减灾防灾的意识。重视旅游地内部的工作人员心理防范机制培育,改进内部工作旅游地应制订减轻风险和防止损失的规划以及风险善后规划。重视救灾工作,力争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落实综合防救措施,加强事故发生后的应急、营救能力。发生损失时,在实行保险的责任范围内监督采取迅速而适当的解决措施或进行保护以缩小损失的影响(袁红,2003)。
(三)加大地震旅游的开发
在地质灾害旅游中最主要的是地震旅游。目前,地震旅游在中国基本上是刚刚起步,为发展中国地震旅游事业,地震工作者和地震、文物等有关部门应首先对中国现存的各种地震遗迹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考察对其旅游功能做出评估,并制定开发利用规划,为旅游部门提供更多的有特色的地震旅游区和旅游线路,不断增加地震旅游的品种。旅游部门应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地震旅游事业的发展,将地震旅游摆上议事日程,首先应加大地震旅游的宣传力度,让国内外广大游客充分了解中国地震旅游的内涵和特色。在风光旅游中可适当增加地震旅游项目和内容,导游人员在向游客介绍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背景时,应与“地震”结合起来,也可组织专项地震旅游,组织游客到震区作地震旅游、考察;在地震遗迹较集中的地震废墟如唐山、云南丽江等地可建立地震公园。此外,还需要培训导游人员,让他们学习地学科技知识,提高地震旅游的导游水平。
地震旅游是集旅游、考察、探索、科普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会给人以新鲜感,会引起人们对地学旅游的更大兴趣。中国地震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很大,有待我们去开发、去挖掘。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地震旅游事业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广阔的前景,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震旅游将会成为21世纪的热门旅游。
(四)划定危险区,分区预防
各级地质遗迹旅游开发区,应聘请具有相应资格和资质证书的专业机构来编制防治潜在地质灾害的规划,并将其作为该开发区旅游开发规划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Malheiro(2006)指出绘制旅游区地质灾害图,同时将存在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和其他区域进行分区,并据其危险性大小的评估,分为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3个级别,在危险区边界上设立明显标志;潜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应禁止从事容易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种旅游开发活动,如开挖、设施建设或破坏原生土壤植被等;而针对各地质遗迹旅游开发区不同类型的潜在地质灾害,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针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危害现状,并考虑到旅游风景区游览观赏和游人活动的特点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划定地质灾害易发生区、危险区,重点监控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需要水文、环保、地质、气象等部门的共同协作配合,防止灾害的发生(谢洪忠和杨世瑜,2003)。
(五)严格规范旅游开发活动
地质遗迹旅游开发活动是加剧各类潜在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直接诱发因素之一,必须严格规范各项旅游开发活动,将其对潜在地质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如严格控制污水乱排乱放,加强对天然土壤植被的保护,合理抽取地下水,控制游人密度,采用绿色施工法等。
(六)建立景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Chen等(2008)指出灾害的预测对于灾难的减轻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对灾害的调查,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借鉴成功的经验,对现在的状况进行检测,从而对未来灾害的情况做出预测。Fedeski等(2007)指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图技术对潜在的危险进行评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地质旅游地景区内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防灾减灾决策系统。Edbrooke等(2003)同样指出,地理数据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做好各类潜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健全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
中国是一个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随着经济的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命财产安全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地减缓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从根本上做到地质灾害的防范和事前管理,就必须从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到场址规划都运用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理念和办法,逐步推行既能与国际接轨,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张茂省和唐亚明,2008)。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保护中国的珍贵的地质旅游资源,创造一个和谐的旅游环境,从而达到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位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地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㈤ 九寨沟地质灾害带来了什么影响
据了解,6月25日九复寨沟制遭遇强降雨,多处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部分民房和基础设施受损,景区启动Ⅳ级应急抢险预案。山洪、泥石流导致景区部分公路、涵洞、排洪沟被泥沙、滚石等堵塞,大量淤泥堆积体阻断公路,道路出现多处垮塌、断道,村寨内多户民宅受损。
专家表示,九寨沟地震后,外界认为景区遭到了不可恢复的损坏,担心美景不再,其实,四川省提出了“生态化地质灾害防治”的理念,治理工程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工程实施后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使人工工程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了解到,九寨沟景区的89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计8月底全面完工。开放时间会在安全评估达标后确定,目前暂无开放时间表,喜爱九寨沟美景的游客尚需耐心等待。
㈥ 黄果树瀑布景区较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吗
容易。原因:
地形崎岖,坡度大。
降水多,夏季多暴雨。
地质不稳,断裂发育,岩体破碎。
植被破坏。
㈦ 九寨沟地质灾害治理完工了吗
据了解,6月25日九寨沟遭遇强降雨,多处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部分民回房和基础设施受损,景区答启动Ⅳ级应急抢险预案。山洪、泥石流导致景区部分公路、涵洞、排洪沟被泥沙、滚石等堵塞,大量淤泥堆积体阻断公路,道路出现多处垮塌、断道,村寨内多户民宅受损。
在这几轮强降雨过程中,已经建成的部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已开始发挥作用。不过,为确保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九寨沟景区从7月1日起采取临时性闭园措施,暂停接待游客。截至目前,大部分基础设施、道路都已修复。九寨沟景区的89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计8月底全面完工。开放时间会在安全评估达标后确定,目前暂无开放时间表,喜爱九寨沟美景的游客尚需耐心等待。
㈧ 地质灾害与旅游的关系
一、地质灾害对旅游的影响
(一)地质灾害对旅游者的心理产生影响
旅游安全原则是旅游者出游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还无法控制的当代,人们对安全的社会需要日益重视。因此对于地质灾害旅游地的选择十分小心。地质灾害尤其是像地震这样严重的地质灾害对公众的出游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干扰,地质灾害使人们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旅游者的愉悦感,尤其是出于人身安全方面的担忧游客最终选择放弃出游或更改出游计划,导致旅游需求大幅下降(王能洲等,2009)。
(二)地质灾害对旅游地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旅游地景区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滑坡、泥石流等对旅游地产生的危害比较轻微的影响;另一类是地震、火山等对旅游地产生的比较严重的危害。滑坡泥石流一般只是对景区局部的景点产生破坏,对于整个旅游地的影响并不大,不会影响旅游地正常的运转。而大地震、火山对旅游地的影响往往是毁灭性的打击。
1.地震、火山等对旅游地的影响
大地震、火山等往往会对旅游地的景区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如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累计损失达278.40亿元(尤薇,2008)。其中世界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景区的很多古建筑倒塌,大熊猫栖息地卧龙景区受到很大的破坏。另外通往景区的道路也是受到严重的破坏。旅游地的破坏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经济发展,大地震过后旅游业几乎处在停滞的状态,旅游团、餐饮服务业都受到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滑坡、泥石流等对旅游地的影响
滑坡、泥石流也会损坏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使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诣受到破坏。但是滑坡、泥石流破坏范围是比较小的,它只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局部自然景观受到了破坏。它对旅游地的影响相对于地震来说是比较小的。
(三)地质灾害对旅游活动项目的影响
(1)地质灾害类型直接限制了旅游景区景点活动项目的开发程度。地震、崩塌造成的旅游资源,由于地震、塌陷地质灾害发生周期较长,规模较大,易于开发外,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体的开发较困难。
(2)地质灾害条件直接限制了旅游景区景点活动项目的策划。地质项目的策划也要考虑经济效益,灾害稳定区,旅游项目策划落实;灾害活动区,一般不予考虑项目建设。
(3)地质灾害环境间接限制了旅游景区景点活动项目的选择。景区景点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环境,环境优美,可以配合开发;环境不优美,地质灾害资源单独开发,就会出现单调不和谐的情况。
(四)地质灾害对旅游发展规模的影响
(1)地质灾害区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必然受到人员规模的限制。如天坑地缝等塌陷地质灾害旅游资源,由于道路建设的制约,限制了一次容纳旅游者规模。
(2)地质灾害区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开放时间必然受到天气的限制。有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区域,下雨天,暴雨天气是不宜开放的。塌陷灾害旅游资源中的天坑类在雨天也不安全,不宜开放。
(3)地质灾害区的旅游景区景点开发首先要进行灾害体防治,经济投入高,间接限制了旅游开发规模。
(4)地质灾害区的旅游景区景点多处于山区、深山区,通达性差,间接影响地质灾害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
(五)地质灾害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1)增加管理难度。地质灾害区的旅游景区景点,必须建立灾害应急防治体系,建立专门防灾机构,设置专门人员,加强灾害的预测或监控工作。
(2)增加标识设置。地质灾害区的旅游景区景点,必须设置灾害区的警示标识,并随时检查。
(3)增大防灾抗灾的宣传教育力度。在地质灾害区的旅游景区景点,有义务加强防灾常识的宣传教育。
地质灾害对旅游业发展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从经济上,影响旅游发展的建设费用,从旅游发展上,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心理、影响旅游活动项目策划与选择、影响旅游发展规模和旅游经营管理。
二、旅游开发促使地质灾害的发生
(一)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性
1.地域性规律
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如以岩溶地貌为主要景观的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的地质遗迹开发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岩溶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2.相关性规律
主要指不同类型的潜在地质灾害及其发育程度、规模等都与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和水土流失都和水文气象条件及地貌特征、岩土组合等密切相关;而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与所在区域的地壳活动密切相关。
3.诱发性规律
人类对地质遗迹不规范的旅游开发活动,如排污设施不完善、游人密度过于集中、各类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不规范建设、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游线设计等。这些将是引发或加重一些潜在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如土地退化灾害、地球化学异常灾害、水源枯竭灾害等。
4.伴生性规律
诱发潜在地质灾害的制约和影响因素之间有共生、伴生、因果、诱发的关系,有可能导致各种地质灾害成群出现,连续发生,使灾情扩大。如地震往往伴生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危岩和地面变形等。而地下水位变化,往往会引起水土流失、地下水质污染、泉水干涸、地方病、地裂缝等灾害。
(二)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会对旅游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合理的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导致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遗迹旅游开发活动是加剧各类潜在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直接诱发因素之一,必须严格规范各项旅游开发活动,将其对潜在地质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小。中国的许多旅游区都位于山区。以陡、峻、险、奇而闻名的诸多景区或景点,是自然地质作用的产物,也往往是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的危险区或危险点。在山岳景观开发建设时大规模的劈山修路和建设索道,使得山体边坡和植被遭到破坏,引起滑坡、塌方、水土流失等严重的地质灾害(郭威和丁华,2001)。旅游排污设施不完善,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乱排乱放,污水随雨水渗入岩土体,可能导致地下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地方病等灾害,甚至使岩土体逐渐软化,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过度抽取地下水、游人密度过大或过于集中、植被破坏等旅游活动行为,可能导致地下水位超常下降、地下水质污染、泉水干涸等灾害。因此要严格控制开发的强度、加强对天然土壤植被的保护、合理抽取地下水、控制游人密度、采用绿色施工法等措施来保护景区的地质旅游资源。
㈨ 水利系统如何做好发生地质灾害的景区景点的安全管理
这不可能。
这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一个部门搞不定,所以存在地方政府,比如县长州长市长这些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