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预案编制
㈠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及防治规划
一、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议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给地方政府编制防灾预案提供依据,特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议。编制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针对重要灾害隐患点作出中长期预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针对一般灾害隐患点仅提供点号,作为群测群防的依据。
图7-11 防灾预案灾点与群测群防灾点分布图
本次调查的340处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点中,其中滑坡239处,不稳定斜坡51处,崩塌50处。根据野外调查,稳定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挑选出26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延安市宝塔区重大地质灾害(图7-11,图7-12),编制区级防灾预案(表7-5)。挑选出4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延安市宝塔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表7-6)。对31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地质灾害防范巡查计划,巡查路线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全面检查,交通方便的原则,依据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将该区分为中西部:宝塔区-枣园镇-河庄坪镇巡查路线,宝塔区-柳林镇-万花乡巡查路线,宝塔区-桥儿沟镇-川口乡-李渠镇巡查路线;中东部:姚店镇-甘谷驿镇-元龙寺乡-青化砭镇巡查路线,李渠镇-冯庄乡-梁村乡巡查路线;北部:蟠龙镇-贯屯乡-梁村乡巡查路线;南部:南泥湾镇-松树林乡-麻洞川乡-临镇镇-官庄乡巡查路线。
图7-12 城区防灾预案灾点与群测群防灾点分布图
表7-5 重大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一览表
续表
表7-6 地质灾害防范巡查与群测群防灾点一览表
续表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地方政府编制防治规划提供依据,特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编制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统领下,以保障新农村建设和“以人为本”为主要目标,划定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确定防治方案。防治方案的实施安排和实施防治方案的保证措施等内容不予详述。
(一)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宝塔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程度分区评价结果,结合《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概况》、《延安市宝塔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全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总体规划(表7-7)。
表7-7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说明表
小区名称:Ⅰ1(枣园—川口—柳林—万花重点防治区),Ⅰ2(青化砭—姚店重点防治区),Ⅰ3(胡家沟—老庄湾—后庙沟重点防治区),Ⅰ4(史家洼—贯屯—鲁屯重点防治区);Ⅱ1(蟠龙—梁村—元龙寺—冯庄—强家窑次重点防治区),Ⅱ2(邓屯—金盆湾—麻洞川次重点防治区),Ⅱ3(姚家坡—临镇东村次重点防治区);Ⅲ(南泥湾—松树林—官庄一般防治区)。
(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各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和危险程度,选择危险大、可能造成群死群伤和财产损失的41处群测群防点(表7-6),采用群专结合的方式监测(图7-11)。对于威胁到铁路的4处、公路的12处、水库的1处共计17处地质灾害点,应由相应的部门负责监测,其余258处地质灾害点为群众留观点,由村民进行留心查看。依据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大小,划分其监测级别,依据级别,落实监测责任人。
2.地质灾害点居民搬迁避让
区内66处威胁到村民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其中,全村搬迁避让的6处,滑坡整体稳定仅局部不稳定,或仅威胁部分住户的60处。全区搬迁避让共660户1981人,1855间房(及窑洞)。其中2010年底前搬迁避让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57处,涉及502户1508人,1478间房及窑洞(表7-8)。2015年前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9处,涉及158户473人,407间房及窑洞(表7-9)。
表7-8 近期(2010年底前)搬迁避让规划明细一览表
续表
续表
表7-9 远期(2015年底前)搬迁避让规划明细一览表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区内适宜做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点有39处,规划近期治理32处,远期治理6处。其中:近期已勘查有待治理的地质灾害点有虎头峁滑坡(BT2121),东馨家园滑坡(BT3067)。建议近期对延安市凤凰山东北麓电影院至市场沟口斜坡地段进行综合治理,该地段涉及12处城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10处地质灾害点危险程度大,有待勘查治理(表7-10)。
表7-10 工程治理灾害点一览表
续表
㈡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与经济效益关系
邹英
(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乌鲁木齐,830001)
摘要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已历时6年,预案的内容,已从简单概括发展到现在的细化全面。并且随着防灾预案的编制,相关的地质灾害基础性调查工作也逐步开展。防灾预案的编制更加切合实际,更有效地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基础调查与防灾预案编制有效结合起来,使新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新疆防灾预案经济效益
前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自1998年根据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开始编制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到现在已历时6年。在这6年的过程中,防灾预案的编制已由当初的简单概括,笼统不确切,发展到每一年预案的编制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防灾也由面向点、由粗略大范围向具体隐患点落实,预防能力逐渐提高。在近几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充分体现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与近几年所取得的地质灾害防治效果密不可分。特别是国家、政府以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点,逐步深入加强基础调查,扩大工作范围和内容,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本人根据新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与近几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起到的作用和经济效益,对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与地质灾害防灾效益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1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起源
新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先只对地质灾害现状进行初步了解。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类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频率也越来越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越来越严重,已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不稳因素。特别是在我国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越来越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8年国土资源部根据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于1998年4月向各省(市、区)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一是要明确主管部门,加强领导,各省(市、区)人民政府应明确各级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二是要组织编制防灾预案,加强预测预报工作,迅速组织地质矿产等有关部门对辖区内重点地区进行一次灾害调查。对发现的灾害危险点要登记建卡,对其危险性做出初步判断,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并将灾害监测任务层层落实到乡镇、单位;对有关监测人员进行必要的监测及防灾知识培训,制定以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方案,健全群测群防体系。三是要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情快报制度。四是要加强防治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并对汛期地质灾害预案编制和地质灾害速报提出专门要求。从而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正常轨道。
2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的发展
自1998年起我区开始编制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到现在,已历时6年。防灾预案的编制已由当初以地区大范围和少量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报,发展到目前全面控制以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报为主;由刚开始的只预报部分地区,到2003年全疆15个地、州、市中14个地、州(一个在平原区)4月底前全部完成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并上报当地政府,预案编制覆盖率100%。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也由刚开始的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及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为主,逐步落实到以各地、州、县(市)国土资源局和地质环境监测站为主,新疆国土资源厅及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主要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在每年汛期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中,其地质灾害的汛前检查、汛期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等制度逐步加强。相应基础性调查评价工作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2001年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开展,查明了地质灾害隐患,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使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更进一步深入细化,可操作性也更强。新疆在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各项基础性调查工作开展及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宣传和工作落实情况下,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各族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有了提高。防灾意识增强,知识普及率逐年扩大。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的不断加强,汛期防灾预案的编制也在不断补充、修改、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已初具规模。
3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特别是1998年以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灾害性气候增多,使新疆的地质灾害更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到现在新疆已发生地质灾害244起,造成68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5655万元,严重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随着1998年汛期地质防灾预案开始编制,地质环境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的落实,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汛前检查、汛期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等防灾措施的落实和地质灾害科普知识的宣传,各部门、单位及个人增强了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和防治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地质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使新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显加强,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得到有限控制,保障了新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同时,也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逐步降到最低点。
4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取得的经济效益
1998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后,由于及时成文下发到各地、州、县(市),使新疆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重视,并采取监测和避让措施,避免了灾害的发生,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扬。2002年伊犁州发生了198起地质灾害,有160多起(占81%)位于调查预警控制范围之内。其中成功预报的有96起。由于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措施得当,防灾预案落实的好,500户居民全部搬迁,避免了3800人的伤亡和2764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001年对伊犁地区新源县那拉提镇与哈拉布拉乡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应急调查和预防措施的落实,通过搬迁和避让,避免了13人伤亡和199.62万元的经济损失。新疆在这6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防灾效益及其经济效益和无形的社会环境效益。
5结论
防灾预案的编制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过程中,也强化了各级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意识和能力,普及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也加强了各族人民群众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要抓好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的编制和落实,对于防治我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防灾预案编制的好坏与防灾效果成正比关系,只有抓好各项防灾预案的编制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作用,提高防灾能力。
㈢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及时发现临灾迹象、及时撤离、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由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本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
(1)总则
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等。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明确应急处置各级机构、负责人及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
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1)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图5-1);
2)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3)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4)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5)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6)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图5-1 应急机构构成图
(3)预警和预防机制
明确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监测体系及监测负责人,报告制度、预警预防行动负责单位,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灾情险情报告(明确报告程序、内容、接收报告的部门及应当做出的反应)。
(4)应急响应
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险情后,首先由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做出应急反应,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抢险救援。县政府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县指挥部率各相关成员单位立即赶赴现场,统一指挥现场抢险救援。县指挥部在核实地质灾害或险情的初步情况后,向县政府提出预警级别建议,由县政府发布预警。发生大型、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或县政府对事态难以完全控制,由县政府决定向省、市人民政府请求紧急援助。
(5)后期处置
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6)保障措施
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各级别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制度),应急支援力量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等。
(7)责任追究
对于在应急抢险中不按规定执行和引发地质灾害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㈣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国家、国土资源部总体预案框架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编制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市(地、州)、县(市、区)级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㈤ 什么是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国土资源部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每年汛期前必须编制汛内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容这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的一项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要求:一要明确组织指挥机构和抢险救灾队伍;二要摸清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划分易发区和危险区,逐一列出易发生地质灾害地段;三要制定不同量级降雨地质灾害应急措施,明确不同量级降雨地质灾害点监测、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地具体要求,临灾抢险救灾措施;四要是公布地质灾害应急队伍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
㈥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有哪个部门编制
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分管部门,一般是县级以上的国土资源局。
㈦ 如何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包括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监测预报及应急避险撤离回措施等。
(1)灾害隐患点基本答情况
介绍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规模及变形特征、危险区范围、诱发因素及潜在威胁对象等。
(2)监测预报
明确防灾责任单位、防灾责任人、监测员、监测的主要迹象并做好监测记录。发生临灾前兆时,必须尽快查看,做出综合判定,迅速疏散人员,并报告当地政府部门。
(3)应急避险撤离措施
指定预定避灾地点、预定疏散路线、预定报警信号、报警人。由县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
㈧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每年都要制定吗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般指的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由县以上国土专资源管理部门属负责编制的,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县级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目前属于保密文件,一般不对外公布。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一般指的是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需要制定地质灾害隐患发生时的具体巡查、监测、应急处置、预警信号、逃生路线、避险救险措施,并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预案到位、人员到位。防灾预案应公布于众,并组织进行应急演练。
㈨ 泉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初探
陈向阳1戴全福2
(1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研究院,漳州,363000;2泉州市国土资源局,泉州,362000)
摘要编制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明确要求,也是地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编制《泉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过程中对应急预案的特性进行了探索,并初步提出一个较为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具有全面性和预见性、统一性和程序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
关键词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特性
前言
目前,各地都在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订计划、做预案,以期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事件中协调、有序地采取应对行动,在事件后尽快恢复秩序。
所谓的应急,是指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故发生或者减轻事故后果的状态,有时也称为紧急状态。而应急预案则是经一定程序事先制定的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行动方案。
泉州市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高发区,据统计,1990~2002年平均每年发生129.1处地质灾害,共造成117人死亡,占本市因自然灾害死亡的22.33%,由于泉州市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突发性特点表现十分明显。对泉州市特别是山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2000年6月18日,惠安县辋川镇后任村居民屋后发生突发性滑坡,造成了9死1伤的严重伤亡事故。2000年6月17日~19日安溪县发生地质灾害187处,8月23~26日发生地质灾害286处,两次灾害数量占该县灾害点调查总数的79.76%。针对泉州市地质灾害的这种群发性、突发性的发灾特点及其造成的严重灾情,泉州市今年发布了《泉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希望能在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尽力降低灾害损失。
1应急预案的特性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认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1全面性和预见性
泉州市地质灾害大都具有突发的特点,事件的发生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全年的各个时期都可能出现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因此在对本地区所面临的地质灾害威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后,《应急预案》将全年地质灾害的应急准备分为四种状态,见表1。
表1地质灾害应急准备一览表
在应急准备时,既要注重那些已经出现灾害前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及“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的发放达到预警目的),又应该对那些不曾发生但却可能发生的事件(如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尽可能地考虑意外的情况,设想各种复杂的可能。如我市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农村,这些地方多数交通、通讯条件较为不便,抢险救援力量、装备等较为薄弱,因此《应急预案》规定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首先在第一时间组织、动员基干民兵组织及受灾地村民抢险、自救,并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通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请求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等力量参与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点),应开展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培训,并进行训练演习。在临灾应急状态时,应组织有关人员值班管理,保证救援力量可随时投入抢险救灾应急工作。
1.2统一性和程序性
应急反应统一指挥和应急处置的程序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指挥的混乱、失当,反应延误都可能造成灾情的扩大,所以首先应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统一指挥权。《应急预案》制定时首先明确了泉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为泉州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抢险、评估、治安、通讯、宣传、物质保障等10个专业小组,这些小组在地质灾害应急时都具有其独立的应急任务,每个小组由特定机构领导,并指定若干辅助机构。同时《应急预案》还制定了事件发生时的调查、报告与应急处置的基本程序,并根据地质灾害可能的危害程度、灾情等因素建立统一的地质灾害分级标准,详见表2。
表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灾情分级表
注:1.危害程度采用受威胁人数和可能的经济损失两个指标评价;
2.灾情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两个指标评价;
3.表中只要两个指标达到一项,即可作相应的灾情和危害程度判定。
1.3协调性和灵活性
协调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预案要与上一级政府乃至国家的应急反应计划相协调,落实上一级政府和国家对应急反应的总体要求以及各项有关的措施。其次要与同级各部门的应急反应计划相协调,以便在事件范围涉及不同辖区时联合行动。与协调性相关的是要有统一的预警信号并保障各有关单位通讯、联络的畅通。
灵活性是指由于泉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在发生时其规模、影响范围、灾害损失的方式等各有不同,因此,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急预案》强调对紧急事件既要作出统一的、协调的反应,同时也根据应急工作的实际情况在遇到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地质灾害紧急事件时,可视情况启动全部或部分专业组的职能。这种组织结构方式使执行各职能的专业小组专长得到发挥,同时能保证这样一种应急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具有最大限度的灵活性。
1.4权威性和强制性
应急反应关系到公众的安全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在落实预案的过程中应树立预案的权威性,应急预案应由同级政府发布,在预案的编制过程就应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正因为如此才可保证预案的执行具有强制性的属性。如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就是预案强制性的最好体现。
1.5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开放性是指预案的制定应当吸收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市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还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特别是那些需要有关部门、机构、组织(如交通、建设、水利、旅游等部门)配合才能加以实施的措施,一定要充分沟通和交流。第一,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了解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构的职能、责任、工作程序,争取公众的支持和监督,为公众在事件发生时寻求相应的帮助提供方便。第二,要建立公共的地质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用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稳定公众的情绪,消除他们的恐惧,引导他们配合应急行动,传递正确的自我防护知识,切断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密切关注媒体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的反应,发现偏差及时纠正。第三,要有对预案进行事后评估的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修订,使其不断完善。
扩展性是指应急行动应当特别注意与上一级政府和国家的应急反应计划、与各类非政府组织如,红十字会、志愿者组织、慈善机构等相关计划相互衔接。一方面可以利用上述单位的技术优势弥补本地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2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不是独立的,它和其他部门的应急计划(或预案)是应对社会经济生活突发性事件的有力保障,是地方统一的灾害综合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它能使我们在遇到各种突发的紧急情况时迅速启动预案,按程序执行对策,使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及时、有序、高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