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杜杨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杜杨松

发布时间: 2021-02-18 07:47:56

『壹』 关于成立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的通知

(中地来大京党发〔2012〕21号)

各分党委、源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单位、各部门:

根据工作需要,在各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经6月6日校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原校学位委员会更名为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如下:

主任委员:邓军

副主任委员:王训练 王果胜 夏柏如 孟小红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炳松 万力 王群 王训练 王成彪 王果胜 王根厚 邓军 史晓颖 白中科 冯传平 刘海燕安海忠 杜杨松 何明跃 张寿庭 林畅松 孟小红 赵鹏大 茹克叶·穆罕默德 莫宣学 夏柏如 高世臣 雷涯邻 廖立兵 翟裕生樊太亮

秘书:张寿庭(兼)

中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委员会

2012年6月12日

『贰』 杜杨松的学术兼职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
《高校地质学报》、《地质科技情报》、《地学前缘》和《现代地质》编委。
2003年3月7日,受聘为东华理工学院兼职教授,为该校师生作了题为《现代矿床学的新进展》。

『叁』 青年地质科技奖的授予情况

到目前为止 ,475名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授予金锤奖95名,银锤奖380名。同时有21名金、银锤奖获得者荣获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青年地质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品牌,在地质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奖者绝大多数已成为地质科技工作的骨干。(下附部分获奖者名单)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989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5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毛景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石彦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建潮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董树文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银锤奖 (1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安建 长春地质学院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李小彦 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 李长江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李继江 山东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李荣清 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汪振文 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张 韬 宁夏地矿局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明泉 兰州大学地质系 张哨楠 成都地质学院 张德润 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杨闽中 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 罗 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绍甫 广西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聂风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综合研究地质大队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1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石昆山 河南省地矿厅第三地质探矿队 汤良杰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 吴景勤 核工业总公司华东地质勘探局 陈 骏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国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徐学纯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晏建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南地质勘查局 317 银锤奖 (31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渝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王会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地质研究大队 王英民 成都地质学院 王鹤龄 湖北地质实验研究所 刘金山 湖南地矿局 405 队普查分队 刘蒙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佑南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系 朱儒峰 内蒙古地矿局第二区调队一分队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吴澄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张超群 广东茂名矿产公司 李乃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 周 翊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勘查及城乡建设工程系 林畅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罗先熔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郑国东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侯建军 北京大学地质系 段太忠 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辑部 栾文楼 河北地质学院 殷跃平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属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所 耿 弘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阎子忠 宁夏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黄建闽 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蒋少涌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学地质系 戴凤岩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3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9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陈践发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庞忠和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研究室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矿局第七地质队 赵文智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锡伟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郭英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黄润秋 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 温 宁 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银锤奖(30名以姓氏笔划排列)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 剑 地矿部成都地质研究所 王恩志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矿局 215 队物探分队 韦星林 有色总公司江西地勘四队三分队 甘盛飞 沈阳黄金学院地质系 曲国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任书才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刘代志 中南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勘察新技术研究所 刘树文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杜杨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处 李延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邱小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区划室 何思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工系 汪东波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张光辉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系 邵益生 建设部城市地下水资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矿局区调队 罗 强 西南石油学院 周平根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国土地质研究室 周永章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 胡 凯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郜建军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贺安生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 郭正堂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黄运飞 中国兵器工业部勘察研究院 蓝先洪 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赖旭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军 水利部能源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5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宗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朱立新 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 吴吉春 南京大学 周瑶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永飞 中国科技大学 姜钦华 北京大学地质系 胡圣标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郝 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秦四清 中航勘察设计院 舒 航 中国矿业大学 银锤奖 (共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 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于青春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方维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总队 王 驹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 清 长春地质学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 冯庆来 中国地质大学 任战利 西北大学地质系 刘 震 石油大学(北京) 刘小宇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刘晓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孙晓明 中山大学地质系 许文良 长春地质学院 宋 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正伟 河南地质科研所 张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张晓培 长春地质学院 张献民 河北地质学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学地质系 李建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杨夕辉 云南地矿局三队 沈树忠 中国矿业大学 邵龙义 中国矿业大学 陈松岭 中南工业大学 周乐尧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屈建军 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学 闾国年 南京大学 唐金荣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胜利 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 贾爱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章雨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续世朝 山西地勘局区调队 银剑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所 黄 海 地矿部地质技术勘查院 龚汉松 海南地矿开发局高新爆破技术公司 傅雪海 江苏煤田地质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蒋泰然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解习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199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何庆成 地矿部环境地质所 李功伯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苏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学 ( 华东) 范洪海 华东地质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质所 徐义刚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 董国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长春科技大学 银 锤 奖 ( 共 40 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于学峰 山东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业大学 王文武 化工部辽宁地勘院 王世泽 西南石油局 王建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邓吉牛 有色北京地质所 田升平 化工部化学矿产院 全裕科 华北石油地质局规划设计院 刘 杰 宁夏石炭井矿务局 刘再华 地矿部岩溶地质所 刘俊来 长春科技大学 孙友宏 长春科技大学 朱云鹤 地矿部南京地矿所 汤 彬 华东地质学院 邢红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吴培康 石油勘探开发中心 张立东 地矿部沈阳所 张伯友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张招崇 地矿部地质所 张振福 山西地矿局地调队 李 晓 中科院地质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质所 李俊建 地矿部天津地矿所 杨学明 中国科技大学 杨忠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杨振宇 地科院地质力学所 肖举乐 中科院地质所 陆建军 南京大学地质系 陈远荣 桂林矿产地质院 陈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矿业学院 施泽进 成都理工学院 柳建新 中南工业大学 赵 平 中科院地质所 徐贵来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聂高众 国家地震局地质所 顾雪祥 成都理工学院 赖绍聪 西北大学地质系 薛良伟 河南省地科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1999年)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名单
金锤奖8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 作 单 位 刘财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 刘福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孙占亮 山西地勘局区调地质队 陈国忠 甘肃地勘局第三地质队 周翠英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秦克章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学(华东)资源系油藏地质研究所 谭永杰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银锤奖26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于海峰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骏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长春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 刘国平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李忠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李国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质所 杨晓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杨晓明 化工部辽宁地质勘查院 邱检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陈汉林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与环境工程系 周绍智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院 姜月华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贺文华 湖南省地勘局418队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 徐扬青 煤炭部武汉设计研究院 徐旭辉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实验地质研究院 康凤新 山东省地勘局地矿处 麻土华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黄同兴 广西地质调查研究院 赖健清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 谭承军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院 黎良杰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魏祥荣 核工业华东地质局二七O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2001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化建新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王 成 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一六大队 孙继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强 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所 汪东波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郑和荣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银锤奖(42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马 明 长江委综合勘测局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史长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 刘 敏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刘长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刘传虎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刘贻灿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研究所 刘海泉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测井总监 吕修祥 石油大学(北京) 吕晓光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吕新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纪友亮 石油大学(华东) 许强 成都理工大学 闫相宾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德文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张永波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起钻 广西有色地质勘查总院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张德民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中煤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李青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技处 李晓昭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杨计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时成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 陈占成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陈建文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虎维岳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郑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姜在兴 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赵英俊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唐书恒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 唐辉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徐学义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井下作业大队 符巩固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湘东矿产地质调查所 曾义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德州钻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温书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云鹏 西北大学地质系 鲁安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翦知湣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2003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邓运华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刘四新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宏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尚彦军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宽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龚士良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谢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处主任工程师 银锤奖名单(34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万余庆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云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韦国深 广西地质勘查总院 丘学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刘亮明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继东 甘肃煤田地质局 孙焕泉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况军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文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吴珍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发旺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光学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学 李细根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四分队 邱楠生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陆现彩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 陈昌彦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华东分公司 武恒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读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姚建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 徐贻赣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桑树勋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袁训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焦鹏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所 韩士洲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韩颖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分院 雷从众 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谭成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2005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刘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 刘志飞 同济大学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苗爱生 核工业二0八大队二分队 夏群科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庹先国 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处 鹿化煜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 戴福初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李文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 甘甫平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刘红樱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宏峰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浙江总队 陈晓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张元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陈正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赵志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 程国明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何高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进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张异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张守林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聂振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杨振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程建远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学院 张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马保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杨文清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六队 于 军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杨自安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资源勘查技术中心 王文峰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王岳军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刘光祥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许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质调查所 陈志宏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彭和求 湖南地质调查研究院 李国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 陈仁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 张延军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冯亚生 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区调分院 王昆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汪 珊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谢文卫 国土资源部勘探技术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200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于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书来 北京矿产地质调查院 祁生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 周心怀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温志坚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葛晓立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董月霞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覃小锋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韩忠 武警黄金部队第六支队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万玲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丰成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仇建军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 牛富俊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之军 中非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华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叶晓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任云生 吉林大学 刘东辉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刘忠群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陶勇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 江山红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钻井研究所 闫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何卫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何黄生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张永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礼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传林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张吉寿 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张家菁 江西省地矿局赣东北大队 李连生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铁军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单玄龙 吉林大学 和志军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南方地质调查所 林全胜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武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元平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侯树仁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 赵振宏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品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晏鄂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翁爱华 吉林大学 袁文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郭彦民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高文龙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黄伟强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廖忠礼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肆』 邓军的发表论文

第一作者部分论文(1990年以后):
1. Deng Jun,Chen Xueming,Yang Liqiang,Wang Jianping and Lan Jing. Study on the center of mineralizing fluids in the Fankou surperlarge PB-Zn ore deposit in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Acta Petrological Sinica,2000,16(4):528-530.(SCI收录)
2. Deng Jun, Fang Yun, Yang Liqiang, et al. Numerical modelling of Ore-forming dynamics of fractal dispersive fluid systems.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1,75(2):220-232.(SCI收录)
3. Deng Jun, Yang Liqiang, Sun Zhongshi, et al. A Metallogenic Model of Gold Deposits of the Jiaodong Granite-Greenstone Belt.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3,77(4).(SCI收录)
4. Deng Jun,Liu Wei, Sun Zhongshi, et al. Evidence of mantle-rooted fluids and multi-level circulation ore-forming dynamics: A case study from the Xiadian gold deposit, Shandong province,Chin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3,46(Supp) :138-142.(SCI收录)
5. Deng Jun, Huang Dinghua, Wang Qingfei, 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rag Depressions” and Irregular Boundaries in Intraplate Deformation.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4,78(1):267-272.(SCI收录)
6. Deng Jun, Huang Dinghua, Wang Qingfei, et al. Surplus Space Method: A New Numerical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Shallow-seated Magmatic Bodies,Acta Geologica Sinica,2004,78(6):1245-1249.(SCI收录)
7. Deng Jun, Huang Dinghua, Wang Qingfei et al. Experimental remolding on the cap rock's 3D strain field of the Indosinian-Yanshanian epoch in Tongling deposit concentrating are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5,48(7) :863-874.(SCI收录)
8. Deng Jun, Yang Liqiang, Wang Jianping et al. Late-paleozoic Fluid Systems and Their Ore-forming Effects in the Yuebei Basin, China, Acta Geological Sinical,2005,79(5):673-687.(SCI收录)
9. Deng Jun,Wang Qingfei,Huang Dinghua,Wan Li,Yang Liqiang& Gao Bangfei. Transport network and flow mechanism of shallow ore-bearing magma in Tongling ore cluster are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6,49(4):397-407. (SCI收录)
10. Deng Jun,Yang Liqiang, Ge Liangsheng, Wang Qingfei,Zhang Jing,Gao Bangfei, Zhou Yinghua and Jiang Shaoqing. Reasearch advances in the Mesozoic tectonic regimes ring the formation of Jiaodong ore cluster are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6, 16(8):777-784. (SCI收录)
11. Deng Jun,Wang Qingfei,Yang Liqiang, Gao Bangfei, Huang Dinghua, Liu Yan, Xu Hao and Jiang Shaoqing. Reconstruction of Ore Controlling Structures Resulting from Magmatic Intrusion into the Tongling Ore Cluster Area ring the Yanshanian Epoch.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7,81(2): 287-296. (SCI收录)
12. Jun Deng, Qingjie Gong, Liqiang Yang, Qingfei Wang, Jing Zhang and Wanming Yuan.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Pyrite Dissolution Rate in Acidic Media at 21℃ to 61℃.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Special Supplement,Germany, 2007,Volume 71,A 217. (SCI收录)
13. J. Deng, Q. Gong, Q. Wang, L. Yang and Z. Zhang. Tracing Ore Forming Fluid of Gold Deposits Hosted in Kangding Complex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Special Supplement, Canada, 2008,Volume 72, A 210. (SCI收录)
14. Deng Jun, Wang Qingfei, Yang Liqiang, Zhou Lei, Gong Qingjie, Yuan Wanming, Xu Hao, Guo Chunying and Liu Xiangwei. The Structure of Ore-controlling Strain and Stress Field in the Shangzhuang Gold Deposit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8,82(4): 769-780. (SCI收录)
15. Deng Jun, Wang Qingfei, Wan Li, Yang Liqiang, Zhou Lei, Zhao Jie. Random Difference of the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in Skarn and Marbles from Shizishan Orefield, Anhui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8, 19(4): 319-326. (SCI收录)
16. Jun Deng, Qingfei Wang, Li Wan, Qingjie Gong, Jie Zhao, Huan Liu. Self-similar fractal analysis of gold mineralization of Dayingezhuang disseminated-veinlet deposit in Jiaodong gold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9, 102(2): 95–102.(SCI收录)
17. Jun Deng, Liqiang Yang, Bangfei Gao, Zhongshi Sun, Chunying Guo, Qingfei Wang, Jianping Wang. Fluid Evolution and Metallogenic Dynamics ring Tectonic Regime Transition: Example from the Jiapigou Gold Belt in Northeast China. Resource Geology, 2009, 59(2):140–152. (SCI收录)
18. Deng Jun, Yang Liqiang, Chen Xueming et al. Fluid system and Ore-forming dynamics of the Yuebei Bas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Biennial SGA Meeting, Springer,2005,volume Ⅰ:107-109.(ISTP收录)
19. Jun Deng, Qingfei Wang, Li Wan, Liqiang Yang, Xuefei Liu. Singularity of Aau Distribution in Altered Rock Type Deposit-An Example from Dayingezhuang Gold Ore Deposit. The 12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logy, Pengda Zhao Eds. Print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inting House,2007, 44-47. (ISTP收录)
20. 邓军,杨立强,翟裕生,等.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的理论格架与方法体系.地球科学,2000,14(2):71-78.(EI收录)
21. 邓军,杨立强,孙忠实,等.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地球科学,2000,25(4):397-403.(EI收录)
22. 邓军,方云,杨立强,等.剪切蚀变与物质迁移及金的富集.地球科学,2000,25(4):428-437.(EI收录)
23. 邓军,孙忠实,杨立强,等.成矿流体运动系统与金质来源和富集机制讨论.地质科技情报,2000,19(1):41-45.(EI收录)
24. Deng Jun, Wang Qingfei, Sun Zhongshi. Origin of gold-bearing fluid and its initiative localization mechanism in Xiadian gold deposit, Shandong province.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2, 21(3):282-288.(EI收录)
25. Deng Jun,Sun Zhongshi, Wang Qingfei, et al. Crust-mantle structures and gold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mantle fluid system.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3, 21(3):263-270.(EI收录)
26. 邓军,孙忠实,王建平,等. 太古宙-元古宙过渡分界及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地球科学,2003,28(1):87-96.(EI收录)
27. 邓军,高帮飞,王庆飞,等.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地质科技情报,2005,24(1) :49-54.(EI收录)
28. 邓军,王庆飞,杨立强, 等.胶东西北部金热液成矿系统内部结构解析,地球科学,2005,30(1):102-108.(EI收录)
29. 邓军,王庆飞,高帮飞,徐浩,周应华.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其构造背景,地球科学,2006,31(3):330-336.(EI收录)
30. 邓军,王建国,韦延光,张志启,林吉兆,闫顺玲. 山东谢家沟金矿床矿石与金矿物特征. 地球科学,2007,32(3):373-380.(EI收录)
31. 邓军,龙昱.山东焦家金矿田围岩蚀变与矿化灰色特征及其GM模型分析.地学探索,1992,(5):1-9.
32. 邓军,张国铎,孙希贤.胶东半岛招掖金矿带控矿构造特征及灰色领域初探.中国区域地质,1993,(3):264-273.
33. 邓军,孙希贤.隐形类矿床的灰色特征及其灰色预测初探.见:何科昭主编.校庆四十周年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217-223.
34. 邓军.山东招掖金矿带断裂构造分带与蚀变分带研究.矿床地质,1994,13:17-19.
35. 邓军,徐守礼,孙希贤.模糊数学在胶东西北部金矿带成矿预测研究中的应用.现代地质,1994,8(2):229-235.
36. 邓军,方云,周显强,等.山东胶西北金矿带成矿构造应力场反演及其控矿作用.中国区域地质,1995,(3):253-260.
37. 邓军,方云,周显强, 等.胶东半岛西北金矿带成矿构造应力场及成矿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地球学报,1995,(1):10-21.
38. 邓军,徐守礼,吕古贤,等.胶东西北部断裂构造与成矿作用.现代地质,1996,10(4):502-511.
39. 邓军,吕古贤,杨立强.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地球学报,1998,19(3):244-250.
40. 邓军,翟裕生,杨立强,等.论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现代地质,1998,12(4):493-500.
41. Deng Jun,Yang Liqiang,Zhai Yusheng et al.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and dynamics of metallogenic system of Jiaodong gold ore concentrating area,China..Journal of Geosciences of China,1999,1(1):39-46.
42. 邓军,杨立强,孙忠实,等.剪切带构造成矿动力机制与模式.现代地质,1999,13(1):125-129.
43. 邓军,翟裕生,杨立强,等.剪切带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动力学模拟.地学前缘,1999,6(1):115-127.
44. 邓军,杨立强,翟裕生,等.地质体元素组合与矿源系统组成及演化.地球学报,1999,20:414-419.
45. 邓军,翟裕生,杨立强,等.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动力学.地学前缘,1999,6(2):315-323.
46. 邓军,杨立强,方云,等.成矿系统嵌套分形结构与自有序效应.地学前缘,2000,7(1):133-146.
47. 邓军,杨立强,孙忠实,等.矿源系统地质-地球化学例析.现代地质,2000,25(1):165-172.
8. 邓军,李朝秀,吴军.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快学校改革和发展步伐.中国地质教育.2000,36(4):23-24.
49. Deng Jun,Fang Yun,Wan Li,et al.Fuzzy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of concealed ore deposit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0 ,11(2):134-139.
50. Deng Jun,Zhai Yusheng,Wang Jianping,et al. Shear alteration,mass transfer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an example from Jiaodong ore deposit concentrating area,Shangdong,China.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0,11(3):281-287.
51. 邓军,陈学明,沈崇辉,等.粤北晚古生代盆地压实流体的性状.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0,19(3):149-154.
52. 邓军,孙忠实,杨立强,等.吉林夹皮沟金矿带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高校地质学报,2000,6(3):405-411.
53. 邓军,杨立强,方云,等.胶东地区壳-幔相互作用与金成矿效应.地质科学,2000,35(1):60-70.
54. 邓军,陈学明,方云,等.粤北盆地流体系统及其矿化特征.地学前缘,2000,7(3):95-102.
55. 邓军,孙忠实,王建平,等.动力系统转换与金成矿作用.矿床地质,2001,20(1):71-77.
56. 邓军,杨立强,刘伟,等.胶东招掖矿集区金质来源和流体成矿效应.地质科学,2001,36(3):257-268.
57. 邓军,周洪瑞,赵文翠.发展规模提高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国地质教育,2001,37(1):37-40.
58. 邓军,王建平,王建国,等. 胶东半岛西北部金矿带构造动力控矿:中国金都招远国际金矿地质与勘探学术论坛论文集. 主编:涂光炽. 地震出版社.2002,55-58
59. 邓军,王庆飞,孙忠实,等. 矿物磁性与金元素富集的可能关系,现代地质,2002, 16(2):177-179.
60. 邓军,张世红,孙忠实. 岩石磁性与流体成矿作用关系初探. 地学前缘,2002,9(2):391-392.
61. 邓军,张世红,孙忠实,等. 岩石磁性力与低温流体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地学前缘,2002,9(4):314-318.
62. 邓军,孙忠实,候增谦,等. 板块界面磁斥力形成与全球大型-超大型金矿分布规律初探. 地质科学,2002,37(4):502-508.
63. 邓军,潘凤雏,李胜荣,等. 西藏甲马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矿床地质,2002, 21(增):372-375.
64. Deng Jun,Wang Jianguo, Wang Jianping, et al. Structural dynamics control of the gold ore deposits in Northwestern Jiaodong Peninsula.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old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in Zhaoyuan, the gold city of China: Proceedings, Chairman: Tu Guang. Seismo Logical Press, 2002,138-142.
65. 邓军,刘伟,孙忠实,等. 幔源流体判别标志及多层循环成矿作用动力学—以山东夏甸金矿床为例. 中国科学(D辑),2003,32(增刊):96-104.
66. 邓军,段红梅.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的教学科研改革及人才培养.中国地质教育, 2003,第4期(总第48期):75-77.
67. 邓军,陈学明,饶轶群,等.南岭地区两种类型盆地的压实流体系统及其矿化作用.现代地质,2004,18(1):1-7.
68. 邓军,王庆飞,黄定华,等.铜陵矿集区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地学前缘,2004,11(1):121-129.
69. Deng Jun,Wang Qingfei,Wei Yanguang, et al. Metallogenic Effect of Transition of Tectonic Dynamic System,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4,15(1):23-28.
70. 邓军,王庆飞,黄定华.成矿流体运输物理机制研究的关键难题与方法体系.地球科学进展,2004,19(3):393-398.
71. 邓军,王庆飞,黄定华,等.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地壳浅部成矿流体活动的构造控矿.矿床地质,2004,23(3):399-404.
72. 邓军,黄定华,王庆飞,等. 铜陵矿集区印支-燕山期盖层形变场三维结构的实验重塑,中国科学D辑,2004,34(11):993-1001.
73. 邓军,王庆飞,杨立强,等.胶西北金矿集成矿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 地学前缘,2004,11(4):527-533.
74. 邓军,季荣生.一流学术与人才大师——现代大学的生机和活力所在,中国地质教育,2005,(1):4-8.
.
75. 邓军,季荣生,刘大锰.关于理工类高校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05,(3):1-6.
76. 邓军,王庆飞,高帮飞,黄定华,杨立强,徐浩,周应华.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多种能源矿产分布,现代地质,2005,19(4):538-545.
77. 邓军,王庆飞,黄定华,高帮飞,杨立强,徐浩.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演化及其对盖层控制作用,地学前缘,2005,12(3):91-99.
78. 邓军,王庆飞,黄定华,万丽,杨立强,高帮飞.铜陵矿集区浅层含矿岩浆输运网络与运移机制,中国科学(D辑):2006,36(3):252-260.
79. 邓军,季荣生.高校科技创新呼唤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地质教育,2006,(1):17-21.
80. 邓军,杨立强,葛良胜,王庆飞,张静,高帮飞,周应华,江少卿. 胶东矿集区形成的构造体制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2006,16(5):513-518.
81. 邓军,杨立强,王庆飞,徐浩.胶东矿集区金成矿系统组成与演化概论.矿床地质,2006,25(增刊):67-70.
82. 邓军.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中国地质教育,2007,16(2):1-4.
83. 邓军, 杨立强, 袁万明, 龚庆杰, 王庆飞, 张静, 高帮飞. 胶东地区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时限与地球动力学环境. 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 主编: 陈毓川等. 地质出版社. 2008, 5-6.
84. 邓军, 杨立强, 袁万明, 段红梅, 杜杨松. 地矿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 中国地质教育,2008,(1):19-23.

『伍』 杜杨松的桃李满天下(研究生情况)

1. 现代矿床学,研究生学位课程,1997-现在
2. 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生选修课程,1999-2003 培养硕士研究生
江云华(1992),吴培水(1993),李学军(1994),庞保成(1995),王功文(1997),田世洪(1998),丁天才(1999),陈新燕(2000),蔡春麟(2000),刘金辉(2001),郭熙凤(2001),窦金龙(2001),车勤建(2001),卢树东(2002),韩九曦(2002),李 津(2002),张 敏(2002),戴志峰(2003),李艳华(2003),杨立志(2003),何德宝(2004),李顺庭(2005),王 舫(2005),鲁 欣(2005),董晋琨(2005),刘绍锋(2005),曹 毅(2006),郭 欣(2006),李 青(2006),王亚飞(2006),高浮萍(2007),莘丰培(2007),胡利芳(2007),李 莉(2007),李大鹏(2008),向文帅(2008),许逢明(2008),涂 伟(2009),高志伟(2009),方福康(2009),唐 飞(2009),东 前(2009),郑 震(2009),杨 爽(2009),宋林旭(2009),范宏志(2009),罗 淦(2010),张爱萍(2010),许康康(2010),董玉翠(2010),李湘莲(2010),沈立军(2010),滕传耀(2010),贺 博(2010),葛松胜(2010)
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
秦新龙(1998),庞振山(2001),张兴辽(2001),米广尧(2002),庞尔成(2002),王外全(2002),陈志彬(2002),张爱奎(2003),郑宝军(2003),王小勇(2003),张智慧(2003),陈世顺(2003),史建民(2003),刘文军(2003),崔来旺(2004),李宏坤(2004),肖述刚(2004),李建飞(2004),赵文川(2005),许 华(2005),李文良(2005),李香资(2005),次 琼(2005),王 蔚(2005),赵咸明(2005),刘消清(2007),肖 锷(2007),黄思法(2007),王开虎(2008)
培养博士研究生
郭福生(2000),秦新龙(2001),楼亚儿(2001),车勤建(2002),陈新燕(2002),徐尚义(2002),张学文(2002),张培强(2003),谭成印(2003),潘锡辉(2003),庞振山(2003),蔡劲宏(2004),沙淑清(2004),王新昆(2005),杨广全(2005),王学评(2005),张国梁(2006),史 憨(2007),朱东晖(2007),雷英平(2007),周昌平(2007),张智宇(2008),曹 毅(2008),李顺庭(2008),郭 欣(2008),刘绍锋(2009),李大鹏(2009),东 前(2010)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