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2o18年地质灾害点
A.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孕灾环境分析
施文耀
(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福州350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建南部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阐述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分析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因素,并从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三方面对区域孕灾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地貌单元、地质单元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同,区域气候环境的特征,对区域地质灾害的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点;成灾因素;孕灾环境
地质灾害是岩石圈表部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相互影响下,或地壳内部动力地质作用下,使地质环境产生变化,出现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精神遭受损害的地质现象和事件,地质灾害的孕育与发展受区域自然条件、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等的支配。
1 地质灾害的现状与区域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程度的特征,使得测区局部地区地质灾害比较发育,目前已有资料表明测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有4类,共206处,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其中崩塌95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46.12%;滑坡76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36.89%;泥石流2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0.97%;地面沉降3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6.02%。测区地质灾害详见附表,从地质灾害的统计资料看,测区地质灾害具有福建省地质灾害的普遍特征,即点多、面广、规模小、频率高、危害较大,受人类活动和降雨影响大[1]。
2 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特征与成灾因素
区内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于测区中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崩塌、滑坡多沿公路、房前屋后的人工开挖形成的高陡斜坡分布;地面沉降分布于沿海的冲海积平原中,也有少量分布于未压实的松散素填土区;泥石流分布于丘陵沟尾斜坡地带,各类地质灾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成灾因素。
2.1 滑坡与崩塌
2.1.1 滑坡[2]
滑坡为斜坡变形破坏的一种形式,是指斜坡上岩土体在河流冲刷、降雨等因素影响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移的自然地质现象,滑坡体通常被分割成块体,滑坡经滑移后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后,在降雨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再次激活而滑动[3]。
根据滑坡物质组成、滑体厚度,形成原因,规模对测区滑坡进行划分统计,并对滑坡前斜坡坡度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分别见图1和表1。
松动、粘性差、易崩解的土体易产生崩塌,节理裂隙发育的斜坡也易产生崩塌。测区土质崩塌中,全为残积土型崩塌,且多为侵入岩类地区,主要由于侵入岩风化的残积土粘土粒含量低,粘聚力差,含砾高,土质结构松散,易湿化崩解,在遭雨降水作用下,也就易产生崩塌。而节理裂隙发育给地下水的入渗,径流提供了良好通道,加之破碎岩体块体间的结合力差,降雨入渗作用下也就易诱发崩塌。
2.1.3.3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对斜坡产生滑坡的影响表现为强烈的改变岩土体的结构构造,使岩土体变形破碎,岩土体风化程度加大,在岩土体中形成良好的构造软弱面,岩土体力学强度下降。构造运动也使斜坡坡度、坡形了产生变化,对斜坡变形破坏起间接作用。地质构造在斜坡岩土体中形成的软弱结构面为滑坡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旦的外界因素触发,斜坡极易沿构造的软弱面产生滑移、崩落,形成滑坡、崩塌。测区76处滑坡中有8处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占滑坡数的10.53%。
2.1.3.4 降雨
降雨是滑坡、崩塌的成灾因素中最为敏感、最为积极的因素,几乎所有的崩塌均与降雨密切相关。降雨通过改变斜坡岩土体的力学性质,降低抗变能力,改变斜坡岩土体的应力状况的途经来诱发斜坡产生灾害。在高强度降雨作用下,部分汇水条件较好的滑坡还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滑坡—泥石流型的地质灾害。
另外,滑坡的产生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几乎所有滑坡其产生均与降雨有关。大部分滑坡分布于多年均降雨量>1200mm的地区。资料显示,过程降雨时大于100mm的地区可能诱发产生滑坡,但经过长期阴雨,土体基本饱和后,又经过程降雨量大于50mm,也可能产生滑坡,当过程降雨量超过200mm时,则会普遍产生滑坡灾害现象。
2.1.3.5 人类工程活动
在区内滑坡中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滑坡达64处占85.53%。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的影响表现为切坡、填方等。切坡使斜坡的坡高和坡度产生改变,极大地改变了坡形,使原来处于应力相对平衡的斜坡失去支撑而临空,斜坡应力平衡遭受破坏,坡高增大,斜坡内应力随之呈线性增加,坡度变大,坡面附近张应力随之增强。范围随之扩大,而坡脚应力集中带的最大剪力也随之增强,因此,随着切坡坡度增大,坡高增大,斜坡变形产生滑坡的条件越充分,产生滑坡的机会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人类工程活动又使斜坡岩土体结构遭受扰动破坏,降低局部岩土体的强度,又为产生滑坡提供了条件。人类工程活动中又有不合理的堆填方,形成高陡斜坡,原本填方岩土体结构已遭受破坏,加之堆填成高陡斜坡,极易诱发产生滑坡。
人类工程活动是崩塌成灾因素中较为积极的因素。人类工程活动表现为改变斜坡的外形,实际上是改变了斜坡的临空状况及应力场,强烈的切坡活动,使处于应力平衡的斜坡失去临空支撑,形成临空面,相应地斜坡应力均随之改变。切坡坡度越陡,坡顶拉张力越强,在重力作用下也越能促进崩塌的产生,统计表明,由孕灾环境为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崩塌达71.58%
测区调查表明,区内由爆破震动引起的崩塌仅3处,分布于采石场区域,主要由于爆破使部分岩土体开裂松动,其斜坡已开挖成陡坡悬崖状,爆破产生的弹性波使松动岩土体产生附加应力,松动斜坡岩土体的结构,造成破裂面,反复作用造成累积,促使岩土体变形破坏而崩落。
2.2 地面沉降
区内地面沉降表现为在软土区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软土区地面沉降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冲海积平原区,共有32处。
由于组成软土的粘土矿物为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其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等。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主要有以下特征,天然含水量大(W>36%),呈软塑-流塑状,仅局部为可塑状;孔隙比大(e>1),高液限(W1>45.9%),低渗透性,高饱和度,高压缩性(a1-2>0.7MPa-1),强度低(fk=100kPa),抗剪强度低(C=2~4kPa,φ=0~14.5°)。大部分呈欠固结状态,具有流变性和触变性的特点。当建筑基坑排水抽取地下水后,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土层有效应力增加,促使软土固结而产生沉降。而建筑物置于软土区,土层中的附加应力大增,引起高压缩性的软土由于压缩固结而产生沉降,测区软土沉降多分布于全新统的海积软土中,建筑物常由于软土不均匀压缩固结而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致使建筑物产生倾斜、开裂、破坏。
2.3 泥石流
区内目前仅发现有2处泥石流,其规模均很小,土方量<1.0万m3,均为暴雨型、沟坡型泥石流。其实际模式为滑坡-泥石流。泥石流的物质组成以残坡积粘性土为主,夹含少量的强风化岩体。物源区处于坡度30°~35°的凹形斜坡。泥石流的流通距离比较短促。物源区也没有常年性沟谷水流,均为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泥石流。
区内泥石流物源区处于凹形斜坡,有利于地表水的汇积。地表汇水的冲蚀能力较强。物源区处于残坡地层较厚,残坡积土遇水易饱和,易崩解。而散体状的强风化岩强度较低,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来源条件,两处均由于长历时高强度的降水引起。斜坡岩土体首先出现崩滑现象,而后崩滑体在地表水流的携带下向坡下方向流动而形成。两处泥石流均处于人类活动微弱区域,对人类的影响不大。
3 区域孕灾环境分析[4]
地质灾害的分布、发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测区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由于地貌单元、地质单元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同,区域气候环境的特征,导致测区孕灾环境对区域灾害的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
3.1 自然地理气候条件
区内虽然均处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区,但测区地貌形态却多种多样,从滨海的平原、台地到中西北部的丘陵、山地,使得测区的降雨量分布不均。滨海平原、台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mm,而丘陵,山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却可达1500~1700mm,而沿海岛屿、半岛处局部蒸发量与降雨量大致相当,并且测区地处太平洋沿岸,受热带暖湿气流的影响,每年均会遭遇不同次数和强度的台风暴雨的影响,台风过程降雨量在200~350mm之间。充沛而分布不均的降雨量与短时间的台风暴雨的降雨量,强烈地促进测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测区岩石的风化过程加快,给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孕灾条件。从测区前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中,过程降雨量和暴雨对测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影响异常明显,几乎所有的斜坡变形破坏均与降雨相关。这说明测区区域气候环境条件是地质灾害分布、产生与发展最为直接,最为敏感的影响因素。
3.2 地质环境条件
从地貌上看,区内沿海海岸附近,遭受海潮、风暴潮的影响,局部土质海岸蚀退明显,如厦门岛东海岸,而区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带,河谷冲沟发育,地形形态不一,地形坡度20°~40°不等,局部更陡,高程100~1000m,变化较大,有利的地形条件给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孕灾环境。
从地质构造上看,区内处于闽东南滨海断隆带和闽东火山断拗带之间,整体处于间歇性上升地区,地质构造活跃,断裂构造发育,深受长乐-南澳等活动断裂构造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石较为破碎;地震设防烈度为Ⅶ、Ⅷ度地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为测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又提供了良好的孕灾环境。
从地质条件上看,滨海地区的平原区分布广泛和厚度不同的高压缩性、低强度的软土和饱和液化砂土,从而使这些区域易产生软土沉降、震陷和饱和砂土液化现象。而台地、丘陵、山地却分布有厚薄不一的残坡积土以及各种母岩,地层岩性复杂,强度不一,复杂的岩土体条件又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孕灾环境,特别是测区丘陵台地残坡积土层较为深厚,却又深受降雨影响,使得测区地质灾害较发育。
3.3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测区为厦-漳-泉闽南金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异常活跃,人口密度大,工程活动强烈,各级别的公路星罗密布,在测区范围分布有泉厦高速公路、厦漳高速公路、漳诏高速公路、漳龙高速公路、鹰厦铁路、漳泉铁路、324国道以及九龙江引水、晋江引水工程、后石电厂、集杏海堤、高集海堤等。各重大工程、各种省道、县道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改变程度较大。测区经济活动强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在10000元以上。而且测区人口密度大,沿海地区人口密度800~1800人/km2,山区也有200~700人/km2。山区可利用土地少,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进行房屋建设中迫使居民挖山切坡,从而形成大量的房屋高陡后边坡。密集的人口分布,强烈的工程经济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局部的地质环境,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局部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测区活跃而强烈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孕灾环境。
4 结束语
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几种,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频率高、危害较大、受人类活动和降雨影响大的普遍特征。由于区内的区域地理位置,也就有测区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充沛的降水、台风影响强烈、不利的地形条件、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复杂的岩土体条件、活跃而强烈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都在加剧着地质灾害的发育。
参考文献
[1]何永金.福建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福建地质,1995(4)
[2]晏同珍,杨顺安,方云.滑坡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3]高天钧,何永金.福建沿海及海域地质灾害与防治.福建地质,2000(2)
[4]陈亚宁.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环境地质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and Formation Principle of Geologic Hazards in the Coast of Southern Fujian
Shi Wenyao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Faculty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eologic hazards, the paper expatiates the characters of geologic hazards and analyses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from three aspects, geographic and climatic condition, geologic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geologic cell, the modal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hysiognomy cell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clearly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geologic hazards.
Key words: Geologic hazards; Characteristic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Environment of formation geologic hazards
B.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质环境概况
1.地形地貌特征
丽水市位于武夷山系腹地,属山地地貌,除山间盆地和河谷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约3573座,相对高差在800~1500米,龙泉黄茅尖海拔1929米,青田温溪镇海拔仅7米,两者地形高差达1900余米。地势呈西南高,北东低,西南部中山广布,地形起伏差异大是丽水市地形地貌最大的特点。丽水市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多在300~400米,形成许多三面群山环抱一面开阔的“V”字型狭长沟谷,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坡、深谷形成的陡峻临空面,往往有利于山坡物质势能的释放与能量转换,因而有利于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加之植被不够发育,在暴雨径流冲刷时,极易把砂、石、土挟带到沟谷中,不利堆积,也是产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有利地貌。
2.地质条件
丽水市主要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基底变质岩系(前寒武系)→侏罗系火山岩系→白垩系火山岩夹沉积岩系→第四系。经历多次造山运动和长期风化作用,岩层褶皱强烈、断裂节理发育,成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丽水市仅西部出露有前寒武系变质岩,其余大部分市为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及陆源碎屑岩,在河谷及山间盆地中分布第四系的河床相或山麓相沉积层。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较为发育,分布面积约500余平方公里,本市构造以断裂为主,火山构造亦十分发育。
基于岩性的不同,风化层厚度也有一定差异,变质岩区、白垩系陆源碎屑岩分布的低丘陵区及火山盆地内部风化层厚度可达数米至十余米,而侏罗系的熔结凝灰岩分布区和部分次火山岩、岩浆岩分布区地表风化层仅为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且界面明显,这给滑坡体的形成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广泛发育的古滑坡体、山前堆积物、崩积物连同风化壳物质共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
频繁的地质活动产生的多期断裂构造面以及多组节理面将岩层(岩体)肢解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独立块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独立块体脱离母体就有可能形成危及人类的地质灾害。
本市遍布的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变质岩中往往夹有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片理化薄层,当岩层出现侧向临空并在一定诱发因素的作用下顺层滑坡将会产生。
3.区域构造与地震概况
(1)区域构造概况:丽水市地质构造以断裂发育为特点,褶皱不明显。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配以北西向断裂,形成构造形态的基本骨架。
北东向构造带由北东向变质岩基底断块隆起和一系列约50°方向压性断裂组成,主要有遂昌县昌裘至上定断裂,遂昌县城至大柘构造带,松阳县高亭至里庄构造带,庆元县竹口至龙泉断裂,龙泉市至缙云新建构造带,庆元县至青田海口构造带。
北北东向构造带由一系列10°~30°强烈断裂带及受它制约的北北东向白垩系构造盆地组成,主要有遂昌湖山至里东构造带,遂昌根竹口至龙泉大桂溪断裂带,云和县大岭头至庆元县中村断裂带,丽水市至景宁县构造带。
北西向构造带主要有遂昌县关塘至龙泉市安仁至景宁县白鹤断裂带,松阳县古市至景宁县渤海构造带,青田县海溪至石平川断裂带。
南北向构造带青田县境内吴岸至湖边断裂带。
(2)地震概况:丽水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政和-海丰地震亚带,该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较大地震,亚带中庆元等地发生过5~5.5级地震,1574年至今400余年来虽有多次地震发生,但烈度均不超过六度,属基本稳定区,另据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分析,政和-海丰地震亚带在未来100年内可能出现的最大震级不会超过5级,对丽水市的影响为三度。另外,沿丽水-余姚深断裂带有基性岩、超基性岩呈串珠状产出,1917年3月1日、1976年3月30日及11月24日、1998年2月24日在庆元县-景宁县间、缙云县与仙居县交界处、丽水市莲都区水东和庆元县城东先后发生4.75级、1.6级、1.3级和3.7级。
综上所述,丽水市区域地质构造处于相对稳定,地震影响较小,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产生不起主导作用。
二、地质灾害基本现状
1.以往地质灾害简况
据《丽水地区志》记载,丽水市自然灾害(主要指水灾)从公元656年(唐显庆元年)至1948年共发生31次(年),主要县(市)为丽水、青田、缙云、遂昌、松阳;1949年至1979年共发生6次(年),主要县(市)为青田、缙云、丽水、云和、庆元等。据现有资料统计,从1980年至1991年丽水市共发生地质灾害19起,1992至2002年共发生地质灾害67余起,主要发生区是庆元、青田、景宁、丽水等县(市)。
近十年来丽水市发生的重大规模的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有:
(1)1992年8月31日,受16号台风影响,景宁县澄照乡岩下村多处诱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死亡13人,重伤8人;同日在该县大地乡叶坑下村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死亡7人、失踪2人。
(2)1994年12月23日,由于地表遭受乱采滥挖,加之连日降雨,致使龙泉市小梅萤石矿区整条巷道塌陷,死亡7人。
(3)1995年10月8日,330国道线青田腊口段发生山体崩塌,造成一辆正在行驶的瓯海至金华客车被压,死亡37人。
(4)1996年8月1日,受8号台风影响,本市普降大暴雨。青田县石平川和青田钼矿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57人,多人重伤。同日,青田县的其他乡镇也发生多起地质灾害,死亡多人,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5)1998年6月22日景宁县毛洋乡滑坡-泥石流,冲毁民房14幢,死亡19人,4人失踪。
(6)1999年3月25日在省道丽浦线(云和境内)43千米+800米处发生公路边坡崩塌,造成紧水滩电厂厂车坠入石塘水库,导致18人死亡。
(7)1999年4月21日在金温铁路(缙云境内)100千米+770米处发生山体崩塌,造成从杭州开往温州的603次列车6节车厢脱轨,5人受伤,毁损路基160多米,铁路中断运行29小时。
(8)2002年8月15日遂昌蔡县坑发生滑坡-泥石流,导致3人死亡。
2.隐患点及分布
据初步实地调查证实,目前有地质灾害迹象并有少量滑坡发生,有可能诱发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达335处,直接威胁着全市205个村庄25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处于蠕动发育状态,已出现地裂、塌陷等现象,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运输安全主要隐患点30余处,即:
庆元苏湖乡包谢
庆元举水乡张地
庆元县淤上乡圹根等村
庆元隆宫乡张地
庆元县安南乡坑节、山圹等村
庆元县竹口镇新窑
云和县朱村乡上湾
云和乡崇头柳山头
云和县黄源乡荫桥坑
松阳县玉岩镇乌岩
景宁县澄照乡岩山
景宁县大地乡叶坑下
景宁县鹤溪镇岭脚
景宁县英川镇董村
景宁县雁溪乡岙头村
景宁县外舍乡双坑
景宁县鸬鹚乡茶亭对村
龙泉市龙渊镇牛头岭
龙泉市龙渊镇宫头、剑湖
缙云县石笕乡流坑
莲都区丽新乡小陶
青田县鹤城镇山头
青田县山口镇腊口矿饶士工区
青田县船寮镇白山
青田县黄洋乡石平川
青田县黄洋钼矿区
青田县万山乡关坑
青田县贵岙乡洪岩头
青田县舒桥乡西武头
遂昌县金竹下坪头
另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土流等灾害并造成损失的其他隐患点还有:如青田县山口镇彭山、景宁县桑溪、金温铁路及丽缙复线等交通干线不稳定边坡等27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C. 浙江省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典型材料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围绕着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全面实施第二轮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健全和完善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使地质环境工作紧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评价。通过这一专项调查评价,基本查明了对浙江省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危害最大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情况,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措施,落实了群测群防。该项目荣获国土资源部2011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十一五”期间,通过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有效避险转移,全省成功避让地质灾害88起,避免了954人的伤亡;实施勘查治理、避让搬迁项目3020个,累计投入13.5亿元,近8万人脱离了地质灾害的威胁。通过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大力推进地质遗迹保护区与地质(矿山)公园建设,使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全省累计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12处,总面积733平方千米,对加强浙江省地质遗迹保护,推进科普教育与旅游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省长兴“金钉子”剖面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被国际地科联主席赞誉为“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保护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不仅建成国家级矿山公园,而且成为“4A”级旅游景区,成为我国矿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矿业遗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
一、守护生命,保障安全: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台汛期小流域集中强降雨引发小流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系统查明浙江省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建立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体系,提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建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05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浙政办发[2005]51号),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省以48个县(市、区)为重点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图1)。截至2008年7月,全省48个县(市、区)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圆满完成,为全省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和各级政府科学制定防灾避险方案和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取得了显著成效(图2和图3)。项目完成的3年来,全省虽然发生泥石流上百起,由于防范到位,没有发生因泥石流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2011年,该项目被国土资源部评为科技成果二等奖。
图1 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工作座谈会现场
图2 开展泥石流调查现场
图3 编印的培训教材和相关技术要求
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面积5.96万平方千米,调查小流域沟谷12504条。基本查明了泥石流隐患沟谷1621条,圈定了危险区范围以及受威胁的人员和财产情况,全面评价了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评价出中等易发泥石流隐患沟谷203条,低易发泥石流隐患沟谷1418条;危险性大的有16条,危险性中等的有208条,危险性小的有1397条。这些泥石流隐患沟谷,共威胁人员38248人,威胁财产95070万元。对全部查明的1621条泥石流隐患沟谷编制了1:1万比例尺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图,标明了危险区范围和安全撤离路线,对747条重要泥石流隐患沟谷编写了防灾避险方案,建成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和时空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同时提交了一整套成果,包括小流域泥石流综合调查评价报告,小流域泥石流防灾避险图册,小流域泥石流防灾预案建议,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浙东南沿海和浙西北内陆区域两种不同的小流域泥石流预测预报模型和方法体系,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地将调查成果应用于当地防灾减灾之中,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时编写制作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项目成果简本,突出调查与评价工作的结论及防治对策与建议,以及落实措施等,及时向当地政府和防汛指挥部领导汇报调查评价工作成果,使各级领导充分了解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现状,将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防治纳入当地的山洪防灾体系中,更有针对性地部署泥石流防治工作,及时结合汛期水雨情动态,发布泥石流地质灾害预警报信息,指导当地防灾工作。
在全面调查评价工作的同时,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同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对当地的群众开展了小流域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按照群测群防要求协助当地政府落实了重点泥石流隐患沟谷的监测责任人,发放了明白卡,使受泥石流隐患威胁的人员基本了解了防灾自救的方法,增强了地质灾害防范意思。
二、千年金矿,焕发青春: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
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东北部,面积33.6平方千米,其中矿业遗迹核心区面积3.6平方千米。矿区矿业开采历史悠久,始于唐代早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下开采岩金矿山。矿山公园内矿业遗迹丰富,有古代探矿遗迹、采矿遗迹、选矿冶炼遗迹(图4)。矿山公园布局合理,道路整洁,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一座真正的绿色矿山公园(图5)。
图4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古矿洞
图5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主入口
为了合理利用矿区独特的矿业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调整企业发展结构,长期持续地治理矿山“三废”和恢复生态环境,2002年,该矿结合治理方案着手策划矿山工业旅游开发工作。2005年8月,该矿以其悠久的采冶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我国首批有条件和资格建设国家级矿山公园的矿山之一。2006年8月,《浙江省遂昌金矿矿山公园矿业遗迹展示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2007年11月20日,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工程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验收。12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在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举行了揭碑开园仪式。2008年11月,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国内矿山公园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白,成为我国矿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矿业遗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成功典型。
遂昌金矿在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精心规划和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回报明显。中长期预测,矿山公园将有足够的赢利能力,相当于再造一个遂昌金矿,有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随着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矿山公园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从2005年至今,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基本以每年近翻倍递增;2010年矿山公园全年实际游客量2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1019.4万元(不含金银制品销售),首次突破10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遂昌金矿将继续加大矿业遗迹保护和综合利用项目投入力度,继续提升矿山公园品位,提高接待能力和经营业绩,力争形成年接待游客量60万人的能力,实现旅游销售年收入1.9亿元、旅游经营年利润1600万元。同时,旅游带动遂昌金矿从黄金生产企业向金银珠宝加工销售企业转型,经济效益前景更加乐观。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产生了长远的生态效益。矿山公园的建设促进了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等工程的实施。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资源跨入产业化行列。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合理化,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园区内的空气、水和声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矿山闭坑后,矿山公园可接替管理尾矿库和酸性废石堆等灾害隐患和污染源,确保长期安全可靠。在矿山公园建设过程中,通过废弃矿地土地复垦,种植的金银花和黄花菜等经济作物效益明显。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遂昌金矿的珍稀矿业遗迹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矿业史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公园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珍稀矿业遗迹,显著带动了周边地区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改善了本地区经济相对滞后的状况,吸收了大量矿山分流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如今,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与日俱增。
三、养在深闺终被识,地质A宝耀中华: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长兴县境内,总面积275公顷,保护区由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构成,主要保护对象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长兴阶层型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区内由西向东有A、B、C、D、E、Z6个揭露剖面,其中D剖面是核心区,有全球最完整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吴家坪阶—长兴阶全球层型标准点位标准剖面两个标准剖面和点位。这是全球唯一在同一剖面上同时拥有两颗“金钉子”的地方,充分体现了我国地层地质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水平。
20世纪80年代前,保护区一带还是当地乡镇企业开采的几个小矿山,随着198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这里竖立保护长兴灰岩的界牌后,长兴县人民政府对附近矿山进行了关闭。2005年8月,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5]40号)。2009年成立长兴“金钉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近10余年来,长兴县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不断加大了对保护区建设的投入,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已投资近1.5亿元,完成了以地质博物馆工程为核心、以相关辅助工程为支点、以完善景点规划布局为补充的建设格局。先后建设了考察平台、观察天桥、竖立纪念碑、博物馆、广场等基础设施(图6和图7)。“金钉子”地质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512平方米,展示面积2600平方米,由三厅(宇宙地球厅、生物进化厅、金钉子厅)、一院(4D影院)一展区(古木化石展区)构成。于2006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社会反响强烈。国际地科联主席高度赞扬了长兴“金钉子”保护区,称之为“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保护区”。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也一致认为博物馆是国内最完美的博物馆之一,是一所现代化的地质科普教学馆。
保护区积极开展了各类科普活动,向公众宣传地质遗迹的知识。2011年“4·22世界地球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在长兴保护区内举办10集系列科普电视纪录片《地球的年轮——金钉子的故事》首播仪式及《我赠你读》公益宣传活动(图6,图7),进一步扩大了长兴金钉子的社会影响。“全国李四光中队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兴野外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长兴野外教学与研究基地”等也相继挂牌。2011年,保护区成为全国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作为长兴县素质教育基地,保护区还与当地学校联合举办各类贴近保护区内涵的主题活动。每年“4·22世界地球日”,保护区举办科普活动;暑期举办学生夏令营活动、李四光中队采风活动等,保护区已成为广大青少年获取地质学科普知识的“第二天然课堂”。
2007年以来,参观长兴“金钉子”的公众达70余万人。金钉子景区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目前已成为上海、苏浙皖一带人们旅游休闲、进行科普教育的极佳场所。
图6 长兴金钉子博物馆
图7 长兴金钉子广场
D. 主要诱发因素
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与诱发产生过程均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社会)因素的制约。
一、气候条件
丽水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在1427~1740毫米,雨日163~179天。每年4~5月为梅雨季节,7~9月为台风季节,每年的降水在6~8月份较为集中,在台风季节日降雨量最大时超过340毫米(1996年8月1日,青田)。丽水市春末夏初节季往往出现连续降雨,1998年6月13日至6月22日庆元、景宁县连续降雨10天,降水量达到865毫米,庆元、景宁、龙泉等县(市)发生地质灾害百余起。
据《丽水地区志》,中低山区和东南部青田县暴雨较多,日降水量50~100毫米,庆元、龙泉、青田县(市)南部,平均年4~8天,其他县(市)2~4天,局部山区5~7天;日降水量100~150毫米,青田县每年1天,龙泉、庆元县(市)平均每年0.5~1天,其他县0.5天以下;日降水量大于150毫米,青田县为3~5年一遇,其他县(市)局部3~10年一遇,4~9月份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90%左右,其中6月份最多,占全年20%~40%。东部青田、缙云县7~9月台风期,暴雨较多,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50%~60%;西部庆元、龙泉、遂昌县(市)3~6月份春季和梅雨期暴雨较多,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60%~70%。
从丽水市气候条件特征看,梅雨期降雨强度不大,但持续时间长,是地质灾害易发生期;台风期降雨强度大,受台风侵袭次数较多,是地质灾害的频发期(表8)。
表9与各类生产活动有关的地质灾害点统计表
人为因素以多种方式参与了丽水市大多数地质灾害点及灾害隐患点的发育形成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人类经济活动
丽水市地质灾害加剧意味着地质环境开始逐步恶化。人类经济活动频繁,尤其是人口迁移等加剧了环境地质变化,对地质环境产生了不良后果。如地质灾害频发区景宁花岗岩分布区,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在岩体出露的195平方公里范围内,相对海拔较低,地势较缓,风化壳发育,土壤层厚,水源丰富。历史上曾是丽水市较理想的人类生活栖息地之一,至今仍是景宁县经济较发达市,工农业产值占全县的70%以上。目前,在这块不到全县国土面积10%的土地上居住着全县30%以上的人口,绝大部分的坡地被开垦成农田和经济林带,原始灌木林被伐夷尽,表土层尽遭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土层蓄水能力弱,雨季洪水汛猛,枯季河谷干涸,又因不稳定的厚层状全风化层裸露地表,众多的屋基、道路和水渠开挖,山体边坡严重失稳,每遇暴雨,大量雨水下渗,极易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1992年及1994年,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造成4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上亿元。至今,仍有多处滑坡处于蠕动状态。类似这种在一定的地质单元区域内灾害频发的重灾区,在丽水市范围内还有庆元县淤上地区、青田县石平川地区等。这说明丽水市的地质环境有快速恶化的趋势。
2.工程经济活动
(1)不合理劈坡:受山地、丘陵地形条件的限制,丽水市的交通设施改造,城镇、乡村住房和各类基本建设项目往往会出现人工高陡劈坡施工,把原来斜坡坡脚切得很陡。其中一些高劈坡、深开挖工程,因未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之勘察资料不准确、边坡治理方案不当、施工质量低劣或者根本就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等原因,使边坡的自然平衡状态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斜坡上产生滑坡或崩塌。如青田腊口段公路边坡、崩塌,云和石塘段公路边坡崩塌,丽水330复线银场段山体滑坡等。
(2)物质和能量的人为异常聚积、释放与转化:人为堆积物的坍塌:人为的堆积物如矿渣、尾矿、建筑垃圾等,本身是一种人为的载荷聚积。在重力失衡及一些外来因素诱发下,往往形成能量快速释放并以滑坡、泥石流的形式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无组织零乱地开矿、采石、取土,不仅导致许多地方千疮百孔,有损环境美观,而且破坏了地形、降低了斜坡的稳定性,为滑坡、崩塌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重力失衡和外来因素诱发下极易形成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如庆元县铅锌矿废渣坍塌形成泥石流灾害,造成1人死亡和大量农田毁坏。青田县黄洋钼矿拦渣坝和尾矿库坍塌形成泥石流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整条小流域遭受毁坏性的打击。此外在雨季中山区梯田管理不善而造成梯次性坍塌汇成的泥石流也可形成巨大灾害,如景宁县岩下和叶坑下两起滑坡-泥石流,等等。
人工填土形成的不均匀沉降及地表变形:建筑施工过程中基底清淤不彻底、人工填土物质成分不均一且未经压实,往往使物质能量转换失衡形成不均匀沉降及坍塌,严重威胁上覆建筑物的稳定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典型事例如:庆元县二中地基不均匀沉降、蠕变引起的建筑物开裂,教学楼和宿舍成为危房。
爆破施工破坏边坡与山体稳定性:连续爆破释放的能量除达到施工目的外,同时破坏了岩体、边坡、山体、采(矿)场的结构及稳定性。失衡的逐渐积累导致片帮、冒顶、崩塌,造成重大的伤亡事故。如龙泉市小梅萤石矿的大冒顶;部分公路边坡坍塌等。
水库水位频繁变化形成岸边再造:丽水市水电资源丰富,水电站的蓄水和发电往往造成库区水位频繁变化。水库回水的侧蚀及侧向压力频繁变化对侧向的沿岸路基构成了梯次性破坏。如省道丽浦线云和县境内的局村至小顺段沿库区公路的侧向崩塌就是典型的事例。
(3)地表植被开发与保护:森林植被的覆盖率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森林砍伐、地表工程施工、采矿、农业综合开发、香菇生产等活动日益增多,势必对森林植被等起到一定的负面效应。若不加强管理,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后,使岩土体表层失去保护,加剧了水土流失,特别是一些大树砍伐后,树根保水固水能力降低。尽管在短期内通过封禁措施可以恢复植被,但在长成大树需要几十年时间,由于没有大树,使土体与土体,土体与岩体之间连接能力减少。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诱发下,容易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如1998年6月庆元县发生大小数千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多数与森林植被的破坏有关。
(4)开发建设项目没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本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建筑公路1100余千米,开矿200余处,均没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水电、城建等项目也是在1998年才步入轨道。这些项目的边坡稳定,开挖面保护、弃渣堆放、植被恢复等由于没有统筹安排,由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到哪里算到哪里。330国道丽缙复线因开工时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出现了银场山体滑坡等事故后,尽管耗资近三百万元的资金治理,效果仍不理想。
3.地质灾害意识淡薄
地质灾害意识是指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警觉,它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有着特殊的作用。人为因素对丽水市地质灾害形成有着多种的作用形式和途径,对地质灾害的产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社会上对地质灾害意识淡薄、地质灾害的知识匮乏,常常导致部分领导或部门在规划、决策上的失误;工程施工为所欲为;地质灾害肇事者对灾害治理拖延扯皮或敷衍了事而加剧灾害发展等现象的产生。因此可以说:公众对地质灾害的无知和麻痹,使得人们经常性地、自觉或不自觉地“人为营造”地质灾害。
E. 结合中国地形图分析: 云贵高原的主要地质灾害及原因.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夏季湿热多雨,受台风影响,多暴雨.全区年平均降雨
量一般为1250mm-2000mm,多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则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响,区内分布有十万大
山、大瑶山、越城岭至大苗山三个多雨区和桂南的玉林-钦州-东兴、桂北的兴安-永福-大苗山、桂
东的昭平-蒙山-大瑶山及桂西的凌云-巴马-大明山等四个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达
110mm-600mm.多雨区及暴雨中心区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广西地貌单元属云贵高原—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为以山地为主的省区,山地约占总面积71%,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大部分山体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于30o;在岩溶石
山区岩石裸露,陡壁悬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残丘分布.
广西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还有河岸侵蚀、矿坑突水和冒顶、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已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6000多处,其
中滑坡崩塌约4000处,地面塌陷近2000处,泥石流50多处.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东南的层状碎屑岩出露地区.在调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为主,约占80%,滑坡规模虽小,却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1993年发生的
平乐县云盘岭滑坡,滑坡体积仅5.7万m3,却摧毁房屋6间,掩埋街道及公路,导致该县唯一进出
要道交通中断2个月,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6500万元,治理费用550万元.
2)、崩塌:在全区均有分布,山区公路边坡上多见.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东、
桂东北、桂东南.石山区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连片石山区,如马山、都安、大化、东兰、
巴马、凤山、忻城等地,广西已调查的崩塌绝大多数为小型.据统计,体积小于2万m3的崩塌
占93%,2-20万m3的崩塌占6%,大于20万m3的崩塌占1%.发生于碳酸盐岩山区的岩质崩塌规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却造成伤亡人数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发生的融安县浮石乡蒋村崩
塌,死亡15人,重伤6人,毁房15间,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山采空区.
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岩溶强发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浅埋(水位
F. 2o5o年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中国什么样子呢》
人类将灭亡,因为现在由于人类乱伐导致大量的树木品种消失,土质疏松容易引发泥失流等地质灾害,由于人类乱丢垃圾导致水资源污染,而大多数的地方缺水,由于汽车尾气污染导致空气浑浊,地球变暖
G. 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的通报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增刊第 6 期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努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 “十有县”建设,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开展 “十有县”建设,有效提升了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为激励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工作,根据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建设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9〕46 号)精神,部决定公布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等 471 个县 (区、市)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名单见附件)。
希望各 “十有县”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希望其他地区以他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 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名单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名单
(共 471 个)
河北省 (15 个):
石家庄市元氏县,保定市曲阳县、满城县,秦皇岛市卢龙县、山海关区,唐山市丰润区、古冶区、开平区,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涿鹿县、蔚县、产业聚集区,承德市双桥区、双滦区
山西省 (4 个):
大同市左云县、灵丘县,晋城市高平市、陵川县
辽宁省 (8 个):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葫芦岛市绥中县,锦州市凌海市、黑山县、北镇市、义县,抚顺市新宾县,沈阳市康平县
吉林省 (13 个):
德惠县、农安县、榆树县、永吉县、舒兰市、延吉市、安图县、龙井市、珲春市、和龙市、图们市、抚松县、长白县
江苏省 (14 个):
南京市下关区、鼓楼区、六合区、玄武区、雨花台区、高淳县、溧水县,镇江市丹阳市,常州市新北区,苏州市高新区、太仓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淮安市盱眙县
浙江省 (20 个):
临安市、建德市、余姚市、宁海县、温州市鹿城区、温州市龙湾区、永嘉县、平阳县、洞头县、诸暨市、嵊州市、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衢州市衢江区、衢州市柯城区、仙居县、丽水市莲都区、遂昌县、云和县
安徽省 (7 个):
祁门县、石台县、贵池区、怀宁县、太湖县、繁昌县、裕安区
福建省 (25 个):
福州市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晋安区,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宁德市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莆田市仙游县、荔城区、秀屿区,漳州市诏安县、漳浦县、云霄县、龙海市,三明市泰宁县、建宁县、明溪县、宁化县、梅列区、三元区,南平市政和县、松溪县、光泽县
江西省 (27 个):
上饶市信州区、横峰县、弋阳县、鄱阳县、万年县,抚州市东乡县、南城县、金溪县、崇仁县、临川区,九江市湖口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庐山区,吉安市泰和县、井冈山市、永丰县、万安县,赣州市章贡区、宁都县、寻乌县,宜春市樟树市、万载县、靖安县,萍乡市莲花县,南昌市安义县
山东省 (14 个):
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蓬莱市,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栖霞市,莱阳市,长岛县,莱芜市钢城区,淄博市临淄区
河南省 (19 个):
郑州市荥阳县、上街区,洛阳市伊川县、嵩县、宜阳县,三门峡市陕县、渑池县,信阳市光山县、固始县,平顶山市鲁山县、郏县,驻马店市遂平县、确山县,许昌市长葛市,焦作市修武县,南阳市淅川县、内乡县、桐柏县、南召县
湖北省 (23 个):
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咸宁市嘉鱼县,孝感市大悟县、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鄂州市鄂城区,黄冈市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红安县、团风县、黄州市,宜昌市当阳市,襄阳市宜城市,荆门市钟祥市、京山县,随州市随县、广水市,十堰市武当山特区
湖南省 (40 个):
长沙市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县,衡阳市南岳区、衡南县,株洲市炎陵区、攸县,湘潭市韶山市,邵阳市洞口县、邵阳县、城步县,岳阳市湘阴县,常德市澧县、临澧县,张家界永定区,益阳赫山区,郴州北湖区、宜章县、安仁县、嘉禾县、临武县、桂东县、桂阳县,永州零陵区、祁阳县、蓝山县、江永县,怀化洪江区、洪江市、会同县、中方县、新晃县、通道县、靖州县,娄底娄星区,湘西州古丈县、龙山县、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
广东省 (36 个):
广州市荔湾区、白云区、从化市,佛山市三水区,韶关市始兴县、南雄市,河源市龙川县、紫金县,梅州市五华县、蕉岭县,惠州市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汕尾市陆丰市,江门市新会区、恩平市,阳江市阳春市、阳东县,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电白县,肇庆市高要市、德庆县、封开县、广宁县,清远市阳山县、英德市、连州市,揭阳市普宁市、揭西县、惠来县,云浮市云城区、罗定市、云安县,顺德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18 个):
柳州市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田阳县,那坡县,凌云县,西林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乐业县,靖西县,百色市右江区、陆川县,兴安县,临桂县,阳朔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南丹县
海南省 (9 个):
琼海市、万宁市、三亚市、儋州市、东方市、定安县、澄迈县、屯昌县、乐东县
重庆市 (20 个):
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合川区、双桥区、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
四川省 (22 个):
成都市新津县、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双流县,自贡市富顺县,泸州市合江县,德阳市广汉市,绵阳市北川县、梓潼县,遂宁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甘孜州康定县、丹巴县,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
贵州省 (14 个):
贵阳市清镇市、小河区、白云区、花溪区,遵义市汇川区,安顺市关岭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镇远县、剑河县、三穗县、黎平县、榕江县,黔西南州册亨县、望谟县
云南省 (47 个):
昆明市安宁市、石林县、富民县、晋宁县、嵩明县,昭通市鲁甸县、永善县、绥江县,曲靖市富源县,玉溪市澄江县、江川县、通海县、峨山县、元江县,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楚雄州楚雄市、牟定县、武定县、禄丰县,红河州蒙自市、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弥勒县、屏边县,文山州砚山县、广南县,普洱市宁洱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大理州大理市、鹤庆县、祥云县、洱源县、云龙县、弥渡县,德宏州瑞丽市、梁河县,丽江市古城区、宁蒗县,怒江州兰坪县、泸水县,临沧市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
西藏自治区 (5 个):
日喀则地区亚东县,林芝地区察隅县、波密县,昌都地区芒康县,山南地区洛扎县
陕西省 (17 个):
西安市周至县、高陵县,渭南市华阴市、潼关县,宝鸡市陇县、凤县,咸阳市泾阳县、永寿县,汉中市勉县,铜川市宜君县,商洛市丹凤县、山阳县、柞水县,榆林市清涧县、子洲县,延安市宝塔区、宜川县
甘肃省 (29 个):
兰州市红古区、安宁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瓜州县,玉门市,武威市凉州区,景泰县,岷县,天水市麦积区,秦安县,和政县,积石山县,成县,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宕昌县,卓尼县,庆阳市西峰区,华池县,平凉市崆峒区
青海省 (14 个):
大通县、湟中县、互助县、化隆县、乐都县、同仁县、德令哈市、贵德县、同德县、门源县、祁连县、玉树县、杂多县、玛多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2 个):
吴忠市红寺堡区、盐池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 个):
伊宁县、伊宁市、昭苏县、库尔勒市、和静县、且末县、轮台县、若羌县、乌恰县
H.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崩岸和特殊土地面变形等灾害。以下分灾种论述。
(一)工程建设引发崩滑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管线穿越丘陵山区时,管道或从沟底穿行,或于沟坡穿越,依地势而敷设,需开挖深度约2m的沟槽。丘陵山区为坚硬或较坚硬岩体,风化带厚10~15m,构造线走向为北西西—北西或北北东,大部分地段与管线走向形成45°~90°夹角,一般不会形成顺向坡的开挖,因此大部分地段管道敷设开挖不会引发规模较大的滑坡。但因风化带厚,风化土体凝聚力低,呈松散砂状,开挖过程中引发小规模坍滑是有可能的。这种小型坍滑危害有限,一般只发生在沟槽开挖过程中,当管道埋置稳定并恢复原坡形态后,边坡便失去了坍滑的临空条件,预测危险性小。
管线穿越岗坡粘土分布区段时,展布高程40~70m,地形起伏小,施工过程中将开挖数米的深沟,挖方弃土就近堆积于线路边,这些弃土多座落于粘土层之上,加之原始地形具有一定的坡度,弃土置于其上,两者力学强度差异较大,界面处又往往是地下水富集、迳流的场所,若弃土边坡过陡或就近置于开挖深沟边,沿上述界面易形成软弱带,因此,在久雨或暴雨渗透下,这类弃土易产生滑移。开挖沟坡若由具膨胀性的粘土组成,在天然状态下,干湿反复交替,产生膨胀裂缝,致使水分更易进入土体,导致土体含水量逐渐增大而变软,强度降低。在降雨入渗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产生沟坡失稳滑移。通过上述分析,形成滑坡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管线经过的湖北省大悟县大新店—大悟县城以南,出露地层是中上元古界红安群,由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等坚硬或较坚硬岩体组成。地形坡角15°~250,坡体上植被发育。线路紧邻大悟河右岸边侧延伸,边岸上第四系冲洪积物堆积较厚,工程切坡后,在久雨、暴雨及河水的涨落浸泡冲刷下,易导致松散堆积物的崩滑。在基岩边坡中,由于岩层软硬相间,各种构造结构面又较为发育,岩石的风化程度也较高(片岩多呈强风化状态),当形成顺层切坡时,也容易导致边坡的失稳滑移。所以,本段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为中等。
管线经过的湖南省汩罗向家镇、弼时镇南部一带,即长沙末站到湘潭支线0~15km和长沙末站至丁字镇油库支线的0~9km段,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板溪群变质砂岩、千枚状板岩等,以变质砂岩为主,风化程度较高,呈强风化状态,地形坡度较陡,工程切坡较大,预测风化层产生崩滑的可能性较高,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管线经过的湖南省浏阳河南岸长沙末站—湘潭支线的53~60km、76~92km段,为丘陵陡坡区,坡角20°~30°,出露地层岩性由上元古界板溪群变质砂岩、千枚状板岩及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细砂岩、白云岩、灰岩组成,工程地质岩组软硬相间,软质岩多呈全—强风化状态,硬质岩呈弱~微风化状态,变质岩为中等风化。由于岩层软硬相间,地形坡度较陡,地质构造发育,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工程切坡后,在久雨或暴雨下,易形成崩滑灾害,所以,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为中等。
(二)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危险性的预测
管道敷设时的沟槽开挖,将产生土石渣,部分土石渣将用于沟道回填埋管,但由于管道空间占据,仍将产生0.3m3/m的弃渣。管道经过丘陵山区长247km,在此段将留下74100m3的弃渣。这些弃渣将沿线就地堆填于地势低洼的冲沟、坡脚、山洼等地,将成为泥石流发生的部分固体物质来源。但由于弃渣并非集中堆放,一般多是危害不大的小型泥石流,预测危险性小。
(三)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河流崩岸危险性的预测
管道工程将穿越13条主要的大中型河流,其中长江和大悟河流量最大,岸坡不甚稳定,历史上发生过较大崩岸。管道穿越河流采用大开挖、定向钻、盾构和隧道等施工方法(见表8-1)。
定向钻和盾构法的施工办法从河床底部侵蚀深度以下穿过。由于扰动了河岸、河槽的地质结构,地表、地下水流场均衡可能被打破,势必会引起河岸、河槽的侵蚀再造,以求新的平衡稳定。是否能够发生大的崩岸,这要看岸坡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河势变化、流量大小、人工防护等情况。现按由北向南的次序,对将穿越的10条主要大中型河流逐一预测。
1.大悟河
该河属长江一级支流,地貌属丘陵山区岗状地带,本工程首先在大悟县城南穿越大悟河,顺大悟河右岸穿行至孝昌县小河镇再次穿越大悟河,穿越处河道顺直,河床呈“U”型。河岸由上至下土体依次为粘土、细砂、粉质粘土,下部为砂卵石层,土体松散松软,强度低,但人工植被发育。洪水时最大流量3276m3/s,最大流速1.8m/s,最大冲刷深度2.5m。
预测大悟河管道穿越处,由于已有潜在岸崩段存在,在河水冲刷侧蚀及工程扰动下,施工引发河岸崩塌的可能性大,在洪水汛期施工可能引发两岸大规模崩塌产生。预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中等。
2.县河
位于孝昌县扬店,地处岗坡平原区,地势平缓,河谷两岸坡角5°~15°,河流水深通常2m左右,河谷呈“U”型,岸坡较陡,高 1.5~2.5m,河岸土体上部为粘土、下部为粉细砂、底部是砂卵石层。由于管线工程采用大开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岸坡可能产生小规模岸崩。在河道中施工时,因松散土体处于饱水状态,也易产生滑塌,因此,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不宜过高过长,应逐段进行施工,也免产生大规模的崩滑,对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只要安全措施采取得当,预测岸坡和开挖边坡产生崩滑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3.滠水
滠水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全长142.14km,流域面积2317km2。本工程于黄陂区叶家河东约100m穿越滠水。管道穿越处为岗状河谷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缓,由粘性土、砂土构成,土层较厚。河流顺直,冲淤平衡,河岸稳定。洪水时最大流量4560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0.88m3/s,属于季节性河流。
由于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在穿越河道时将进行基坑开挖,两岸开挖的基坑深度不大,虽然本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在地下水渗流潜蚀作用下,基坑四周边坡可能产生规模有限的滑塌,定向钻施工工程扰动小,预测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基本不会引发两岸崩塌发生,危险性小。
4.倒水
倒水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全长158.14km,流域面积2432km2。本工程于黄陂区周铺南约8 km穿越倒水。管道穿越处为河湖低洼区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缓,由粘性土、砂土构成,土层较厚。河流顺直,冲淤平衡,河岸稳定。河水宽5.5~7.5m,河道宽约300m,洪水时最大流量4713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1.34m3/s。
由于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在穿越河道时将进行基坑开挖,两岸开挖的基坑深度较大,本区地处湖泊边缘,地下水位埋深浅,在地下水渗流潜蚀作用下,机坑四周边坡可能产生规模较大的滑塌,在定向钻施工工程扰动小,预测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可能引发两岸崩塌发生,危险性大。
5.长江
是本工程穿越的最大河流。穿越点位于武汉市白浒镇,水面宽1000m左右,两岸场地开阔,交通便利。管道穿越处为一河湾,其上游河道急剧变化,形成向南东凸出的“Ω”形急弯。北岸岸坡土体由上而下为素填土、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细砂。汛期洪流最71100m3/s,冲刷深度45m。
由于在南岸白浒镇紧邻江边出露有C—D系的灰岩、砂岩形成的天然矶头,自上而下径流的江水经矶头阻挡后,水流主流线随即改变方向向北岸偏转,从而增强了水流对北岸的冲刷侧蚀作用,在不断冲刷侧蚀作用下,已形成了长江北岸的潜在岸崩段,岸坡土体结构松散、松软,在工程施工扰动下,随时都有产生崩滑的可能。此外,在穿越河道时采用的盾构法施工将进行基坑开挖,由于河道深。两岸开挖的基坑必然较深较大,因本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仅有1~2m,基坑开探过程中或开挖好后,必然要进行基坑降水,在降水过程中将导致渗流潜蚀作用下,极易导致基坑四周边坡产生滑塌,进而危及到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所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较大。
根据穿越处岸坡工程地质条件和河势的演变趋势,预测长江管道穿越枯水季节施工北岸可能引发较大规模崩塌,南岸可能引发小规模的崩塌;洪水汛期施工可能两岸均引发较大规模的崩塌,危险性大。
6.陆水河
穿越点位于赤壁市北霞落港,为长江一级支流,穿越处河流较为顺直,河面宽度约260m,河堤间宽约350m,河堤高约8~10m。其上游约9km为陆水水库,水位波动不大,近30年洪水均未漫过两岸河堤,目前河道内有采砂现象。
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预测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时不会引发两岸崩塌发生。由于河道内有采砂现象,因此,在管道设计时,应适当加大其埋藏深度以免将来因河道采砂导到管道的损毁,危险性小。
7.新墙河
新墙河(又称微水),是直接注入东洞庭湖的较大支流,源出平江宝贝岭,流域似桑叶状,平均流量52.60m3/s,天然落差400m,坡降7.18‰。管道在岳阳新墙乡处穿越新墙河,穿越两岸地形平坦,河岸两侧有碎石护坡,河水宽约80m,河道宽300~400m,水深2~3m,属于季节性河流,水清。据区域地质及现场观察,穿越地层为粉土,粘粒含量高,层厚3~4m,其下为细砂,建议围堰导流大开挖,具体开挖深度建议经初步勘察后再定。
由于管线工程采用大开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岸坡可能产生小规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时,因松散土体处于饱水状态,也易产生滑塌,因此,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不宜过高过长,应逐段进行施工,也免产生大规模的崩滑,对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只要安全措施采取得当,预测岸坡和开挖边坡产生崩滑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8.汩罗江
穿越点位于汨罗市新市镇附近,两岸堤高约6~8m,河岸间宽约260m,大约1983年出现过河水漫过两岸堤坝的现象。穿越处上游河段有采砂现象,拟利用已建忠武线长沙支线输气管道汨罗江隧道通过,危险性小。
9.捞刀河(湘潭支线)
穿越点位于长沙县果园乡南瞿家塅附近,为湘江一级支流,穿越处河流较曲折,属河道下游,河流坡降较小,河水宽约50m,河岸间宽约250m。由于管线工程采用大开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岸坡可能产生小规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时,因松散土体处于饱水状态,也易产生滑塌,因此,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不宜过高过长,应逐段进行施工,以免产生大规模的崩滑,对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只要安全措施采取得当,预测岸坡和开挖边坡产生崩滑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10.浏阳河
穿越点位于长沙县塱梨镇东南渡头附近,为湘江一级支流,穿越处河流较曲折,属河道下游,河水宽约150~180m,河岸间宽约270m。河床及其岸坡较平缓,由粘性土、砂土构成,土层较厚。河流顺直,冲淤平衡,河岸稳定。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地下水位埋较深,预测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时不会引发两岸大规模崩塌发生,危险性小。
(四)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特殊土变形危险性的预测
1.软土
管道经过的湖北长江、大悟河、倒水、滠水及湖南的汩罗江、浏阳河冲湖积低平原地区,位于河流与湖泊边缘,有较大范围的软土分布,软土压缩变形垂直压力在100k Pa左右,容许承载力为20~98k Pa。由于该区段内河流深切,地形较平缓,坡角较小,在河流两侧,低洼湖泊、水田、藕田两侧分布有淤泥、淤泥质粘土及饱和粘土,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且厚度变化大,垂向剖面上可能出现由结构密实的粘土与饱水粉细砂层、淤泥质土类呈间互成层的现象,这些地段土体岩性差异大,力学强度各异,若工程开挖或加载,一方面易导致不均匀沉降变形,另一方面若工程边坡形成后,易导致软土的压缩挤出坍滑,引起建筑物损坏。但本工程无论是管道,还是分输站,都是轻荷载构建,一般不会引发软土的变形,如果有个别重载设备和加压震动设备的安装,则有可能引起淤泥土地段小规模的压缩变形、压缩挤出坍滑。所以,建设过程中应对强度较低的软弱土进行清理,采取夯实压密措施,以改良土体、提高地基强度。
2.膨胀土
管道经过的丘陵山前垅岗平原和长江冲洪积波状平原(二、三级阶地)地区,有大范围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粘性土构成的膨胀土分布。膨胀土中矿物成分以蒙脱石、水云母为主,化学成分以 SiO2、A12O3、Fe203为主。具有失水收缩,遇水膨胀的特点,自由膨胀率 Fs=30%~70%,膨胀力Pp=17~46kPa,有荷载膨胀率 VHa=0.025%~0.805%,属于弱胀缩性土。水分变化对膨胀土影响深度一般为4m左右,急剧影响层深度一般为1.8m~2.25m左右。
本工程在膨胀土区的施工方法主要为大开挖—沟底垫层—埋管压实的办法,埋置深度为1.2m,管道设计管径355.6mm。也就是说管道埋置位置一般在1.5~2.5m,正好是急剧影响层,膨胀土的胀缩变形活动正好作用于管道,不利于管道的稳定运行,这是不利的一面。另一方面人工开沟铺设垫层后,人为在管道沿线形成了孔隙潜水的含水通道,易接受降雨入渗,上层滞水广泛存在,在一定深度内降雨入渗与蒸发量大,为膨胀土体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同时土体开挖后由于膨胀性,雨水浸入风化带内发育的裂隙中,使粒间联结力被削弱,土粒易于吸水膨胀。在平行坡面方向,吸水作用使土体横向膨胀势能显著增加,膨胀土坡上的土体沿坡面向坡脚方向产生位移,坡脚处较大的位移使该处抗剪强度首先越过峰值而逐渐降到残余值,在土体重力及大气降水入渗产生的静水压力作用下产生坍滑。
综上所述,本工程会加剧膨胀土的胀缩变形,但胀缩变形的规模有限,而且经过简单的施工工艺改良,还可以大大减弱膨胀土的胀缩变形,从而减少对工程的危害。所以,建设过程中应对强度较高的胀缩土进行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状评估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不会因工程建设而引发或加剧灾害。
I. “6·” 浙江省遂昌县大熟村泥石流
1 引言
灾害点位于遂昌县黄沙腰镇大熟村大熟会自然村北西侧山坳中,大熟村有通村公路通达遂昌县城,直距约50km,交通条件一般(图1)。泥石流沟口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8°48′19″,北纬28°24′36″。
照片4 冲毁村庄及有关设施(镜向下游)
2.3 泥石流产生的原因
(1)泥石流所处冲沟纵坡陡,沟道狭窄、弯曲,沟内原本堆积有较多块石,沟道存在一定程度的堵塞情况,为泥石流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沟道右岸斜坡碎块石土厚度大,结构松散,工程地质条件差,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3)近期持续强降雨,尤其灾害发生前过程降雨量达107mm,冲沟汇水面积达2.3km2,大量汇水难以及时、顺畅的排泄,沟道堵塞造成水位骤涨,源源不断的汇水冲刷坡面松散土体,造成土体下滑,夹杂原有碎块石在水动力作用下混合形成泥石流灾害地质灾害。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3.1日常巡查监测
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及时预警,镇政府、国土所、村委员会安排了监测人,24小时值班监测,并保持信息畅通,做好值班、动态监测记录等,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发放防灾明白卡,农民自我防范意识较强。
3.2 灾害应急预警机制
2014年6月27日,遂昌县起动了强降雨预警,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及时预警,遂昌县黄沙腰镇大熟村村主任和巡查人员在排查过程中,发现险情,随即组织人员积极应对,最快速度将18户75人及贵重财产进行撤离和搬移。灾害发生以后,县政府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抢险领导小组,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开展应急抢险救援,组织受威胁人员紧急撤离和避险,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且安排赈灾资金救助受灾村民,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险调查。而且,灾情也引起了省国土厅、市国土局等有关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并多次莅临现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灾害发生后,遂昌县国土资源局,国土所、镇政府等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现场,遵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本着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原则,成立现场指挥部,设置警戒线、警示牌,除抢险救灾队员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该危险区域;使用电话、短信形式,紧急通知灾害区附近的生产人员安全转移到避灾安置点。
5 经验与启示
此次地质灾害发生前,由于县政府及、国土、水利及气象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组织人员积极应对、群众防灾意识强且积极配合,最快速度将18户75人及贵重财产进行撤离和搬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居民及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此次成功避让,不仅提高了遂昌县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也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对突发地质灾害应变能力,主要经验如下:
(1)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其作为“生命工程”的任务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多次部署和细化各项防灾措施。国土资源系统组织学习传达贯彻,确保了在发布预警后的极短时间内,受威胁群众能够有组织地安全撤离。
(2)灾害发生前,监测人员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这是本次成功避险的前提。
(3)县国土资源部门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突出培训演练重点,注重工作方式的创新,增强防灾工作效果。培训为识灾、辨灾打下了基础,演练为群众及时避灾赢得了时间。
(4)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范责任,将各项防灾措施下沉至基层一线,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动态巡查、排查,强化监测人员履职尽责,狠抓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主动预防避让,着力提高基层操作层面防灾能力和意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J. 农村宅基地确权是2O18年底结束吗
农村宅基地
确权什么时候结束,
你可以直接上网
一查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