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蚌埠市地质灾害

蚌埠市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18 07:38:53

1. 安徽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地勘队伍及从业人员情况

截止到1006年12月31日,安徽省地质勘查行业共有地勘单位54个。其中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39个,中央直属地勘单位1个(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安徽总队);其他地勘单位14个。在属地化地勘单位中:省地勘局下属20个单位(不含局机关,下同),省煤田地质局下属8个单位,华东冶金地勘局下属10个单位,挂靠省国土资源厅直管的地勘单位1个(安徽省化工地质勘查总院)。全省地质勘查行业共有在职职工17449人(含地勘局机关),离退休人员:13833人(含地勘局机关)。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819人。其中:省地勘局地质勘从业人员4213人,其他从业人员4992人;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查从业人员2266人,其他从业人员1132人;华东冶金地勘局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177人,其他从业人员1100人;省化工地勘总院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0人,其他从业人员90人;建材地勘中心安徽总队地质勘查从业人员79人,其他从业人员62人;其他地质勘查单位地质勘查从业人员2044人,其他从业人员254人。

(二)地勘单位资质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地质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48个。其中:区域地质调查甲级单位4个,乙级单位13个;水工环地质调查甲级单位13个,乙级单位10个,丙级单位10个;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单位25个,乙级单位9个,丙级单位10个;液体矿产勘查甲级单位6个,乙级单位11个,丙级单位7个;气体矿产勘查甲级单位3个,乙级单位3个;地球物理勘查甲级单位5个,乙级单位14个,丙级单位12个;地球化学勘查甲级单位3个,乙级单位2个,丙级单位8个;遥感地质勘查甲级单位1个,乙级单位2个;勘查工程施工甲级单位16个,乙级单位11个,丙级单位7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级单位1个,乙级单位15个,丙级单位8个;选冶加工试验甲级单位1个,乙级单位1个。按单位具有的最高资质统计: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33个,占69%;具有乙级资质的单位4个,占8%;具有丙级资质的单位11个,占23%。在48个地勘单位中,共有各类甲级资质78个、乙级资质91个、丙级资质62个,分别为34%、39%、27%;按资质类别项数统计:具有1项资质的有9个;2项资质的有5个;3项资质的有2个;4项资质的有5个;5项资质的有3个;6项资质的有6个;7项资质的有10个;8项资质的有7个;9项资质的有1个。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有勘查资质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34个,最高为甲级的单位有32个,占94%;最高为乙级的单位有1个,占3%;最高为丙级的单位有1个,占3%。省地勘局下属19个地勘单位,省煤田地质局下属6个地勘单位,华东冶金地勘局下属7个地勘单位,挂靠省国土资源厅直管的地勘单位1个,中央直属地勘单位1个。此外,全省地勘行业尚有非地质勘查单位6个。其中:省地勘局1个,省煤田地质局2个,华东冶金地勘局3个。

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共有在职职工15151人(含地勘局机关),比上年增加98人;离退休人员13168人(含地勘局机关),比上年减少14人;离退休人员工作费用26021万元,比上年增加1885万元。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7775人,比上年增加112人;工程勘查施工人员2576人,比上年减少7人;矿产开发人员282人,比上年增加16人;其他产业人员4518人,比上年减少23人;劳动者报酬31463万元,比上年增加3405万元。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共有技术人员4427人,比上年增加107人;地学专业人员3106人,比上年增加53人;高级技术人员880人,比上年增加22人;中级技术人员1606人,比上年增加116人。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总资产306557.2万元,比上年增加50766.16万元,增长19.8%。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72173.01万元,比上年增加21067.17万元,增长41.2%;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8229.9万元,比上年增加2974.68万元,增长11.8%。总负债196791.5万元,比上年增加40907.71万元,增长26.2%。总收入178492.92万元,比上年增加18290.92万元,增长11.4%。其中:地勘业收入119815.49万元,比上年增加10756.8万元,增长9.9%;矿业权转让收入3321万元,比上年增加1487万元,增长81%;矿产开发收入810.73万元,比上年增加235.03万元,增长40.8%;工程勘察施工收入26403.37万元,比上年增加2798.19万元,增长11.8%;其他产业收入28142.33万元,比上年增加3013.9万元,增长12%。地勘业收入中:中央财政地勘费590.00万元,比上年增加38.00万元,增长6.9%;地方财政地勘费57451.69万元,比上年增加3198.39万元,增长5.9%;中央国土资源大调查费1240.95万元,比上年增加198.95万元,增长19.1%;中央矿产资源补偿费780万元,比上年增加240万元,增长44.4%;地方矿产资源补偿费7009.88万元,比上年增加385.11万元,增长5.8%;矿产勘查劳务收入52554.77万元,比上年增加6508.15万元,增长14.1%。国有地勘单位总支出172649.47万元,比上年增加28596.44万元,增长19.8%。其中:地质找矿支出86337.95万元,比上年增加17167.42万元,增长24.8%;矿产开发支出857.69万元,比上年减少1072.04万元,减少55.5%。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18750元,比上年增长12.8%;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20630元,比上年增长11.3%;总资产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1.57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0.92亿元;总负债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总收入8.51亿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17.9%;总支出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40147元,比上年增长6.8%;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16740元,比上年增长3.1%;总资产7.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4.70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1.59亿元;总负债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0%;总收入6.98亿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5.9%;总支出6.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3%。

华东冶金地勘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20066元,比上年增长49.5%;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19638元,比上年增长2.3%;总资产3.93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0.84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0.24亿元;总负债2.72亿元,比上年增长48.6%;总收入1.89亿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8.0%;总支出1.71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建材地勘中心安徽总队:截至2006年底,全队人均收入3.53万元,比上年增长23.4%;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28400元,比上年增长6.7%;总资产4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生产性资产586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410万元;总负债2731万元,比上年增长17.6%;总收入3099万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6.2%;总支出2574万元,比上年增长9.8%。

省化工地勘总院:截至2006年底,全院人均收入19000元,比上年增长11.8%;离退休人员人均经费18195元,比上年增长0.2%;总资产1485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408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98万元;总负债910万元,比上年增长44%;总收入1556.5万元(含地勘费),比上年增长6.7%;总支出1556.5万元,比上年增长6.7%。

(三)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

1.基础地质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开展了安徽1:5万余集、官亭、桃溪、三河、姥山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二是完成了安徽1:25万六安市、蚌埠市、合肥市幅区调修测面积47768平方公里。三是省级财政出资实施1:5万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共7项,总投资1544万元,完成矿调面积1492平方千米,图幅11幅。四是编制了省地质勘查规划,加强了基础性、综合性地质研究工作。开展了安徽沿江地区综合物化探资料二次开发、庐枞地区找矿工程前期研究、铜陵深部找矿方法试验和综合预测、淮北市前常—徐楼地区铁铜矿产资源预查、怀宁地区和皖东地区以及北淮阳地区等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研究等一批基础性、综合性项目,发现了一批新的找矿线索和远景区,为进一步普查找矿提供了依据,这些项目成果对于指导和部署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完成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施工示范井200多眼,解决了严重缺水地区4万多人的饮水困难,提出了解决该区人畜饮用水新的供水模式。二是针对淮北平原颍河、涡河、奎河、沱河等沿河地区村镇饮用水污染问题,开展了水质调查与供水方向研究工作,为解决沿河地区村镇饮用水提供了基础资料。三是完成了6个地热勘查项目,先后在淮南、亳州、阜阳等地圈定了地热远景区,为我省地热资源开发提供了资料。四是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成了广德县、桐城市等13个县(区)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调查登记地质灾害隐患点5568处,协助当地政府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汛期地质灾害预报,发布3级及其以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15次。五是开展全省古生物化石和地质遗迹的调查工作。六是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价,制定了我省矿山地质环境防治规划。七是完成了江淮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为指导农业经济区划和结构调整、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名特优农产品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地方病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八是开展了合肥市城市地质工作,首先对滨湖新区进行了三维地质和水工环调查工作,为滨湖新区建设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四)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情况

2006年全省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投资总额达6.47亿元(其中煤炭勘查5.36亿元,金属矿产勘查1.06亿元,非金属矿产勘查500万元),提交经资源储量评审的金属矿大中型矿产地2处,小型9处,非金属矿大中型矿产地10处。

省地勘局系统承揽省内外商业性矿产勘查资金9804万元,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钻探量约10万米。

省煤田局系统地质勘查工作覆盖全国近12个省份,承担大型社会地质勘查项目四项,主要为罗园—连塘详查勘探、口孜西详查勘探、朱集东勘探、刘庄深部普查等。已完成钻孔104个,工程量120075米,正在施工54个钻孔,工程量41000米。合同预算金额2.05亿元,其中,罗园—连塘详查6072万元,罗园勘探2561万元,口孜西详查5409万元,朱集东勘探3549万元,刘庄深部普查2395万元。完成其他地质勘探项目97个,地震工作量183636个物理点,工程量21802米,矿产勘查劳务收入4.22亿元。

冶金地勘局系统商业性地质勘查收入347万元,比2005年的252万元增长37.7%。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实现矿产开发收入810.73万元,比上年增加235.03万元,增长40.8%。其他国有地勘单位无矿产开发收入。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

2006年,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工程勘查施工收入26403.37万元,比上年增加2798.19万元(11.8%)。省地勘局系统收入22462万元,比上年增加2355万元(11.7%);省煤田地质局系统收入82万元,比上年增加26万元(46.4%);冶金地勘局系统收入3055.79万元,比上年增加384.24(14.4%)。

(七)其他产业情况

2006年,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其他产业收入28142.33万元,比上年增加3013.9万元(12%)。省地勘局系统收入9712.47万元,比上年增加2776.17万元(40%);省煤田地质局系统收入13009.56万元,比上年增加88.46万元(0.7%);冶金地勘局系统收入4838.3万元,比上年增加18.27万元(0.4%)。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了地质勘查行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经济建设繁荣稳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对地质工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地质勘查市场活跃,地质工作投资增加,工作量剧增,促进了地质勘查行业的蓬勃发展。一是财政投资逐年增加。我省属地化地勘单位2006年财政拨款总额为5.75亿元,比属地化第一年(2000年)的2.51亿元增加3.24亿元,增长129%。二是商业性地质勘查投资增加迅猛。从2003年度的9949万元,猛增到2006年度的6.4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83亿元。(二)国家有关加强地质工作,鼓励矿产资源勘查,活跃矿业权交易市场的政策促进了地质勘查行业的发展

“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矿业权权益的保护和勘查成果的保护,认真维护地质勘查投资人的权益,鼓励矿业权的依法转让,吸引了众多的社会投资者,提高了他们从事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的积极性。从我省三个地质勘查局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对地质勘查主业越重视,地质找矿成果越显著,发现的矿产地越多,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越丰富,那么其收益就越丰厚,经济发展就越快。省煤田地质局始终坚持以地质找矿为重点,充分发挥地质勘查主业的力量,在多找矿、找大矿上下功夫。“十五”以来仅在安徽两淮矿区就累计提交丁集、板集、口孜东、孙疃、杨柳、袁店、青东、五沟、卧龙湖、黄集、骑路孙、龙王庙北段井田等大中型煤炭勘探报告十余件,提交各类地质、工程等专业报告数百件,获详查程度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50多亿吨,普查程度的煤炭资源/储量22亿多吨,探矿权转让合同价款累计达16.8亿元。从而为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强势基础。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十五”以来转让探矿权19个,获得探矿权转让收益1.63亿元。其他地质勘查单位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比“九五”和“十五”初期势头强劲,大多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矿业经济的发展。

(三)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地质勘查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地勘延伸业和其他产业是地勘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发挥地质勘查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加强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生态地质工作。这是矿产地质勘查的延伸和拓展,是地质勘查改革发展、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这种拓展,地质勘查之路将越走越窄,难以发展。2006年全省地勘行业年末在职职工17449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819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6%。而从近几年实际了解的情况看,真正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还不到统计数的一半,地质勘查单位有50%以上的人员从事地勘延伸业和其他产业。而2006年全省地勘延伸业收入3.49亿元,只占总收入19.88亿元的18%;其他产业收入2.83亿元,占总收入的14%。由此可见,目前国有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主要还是依赖财政拨款和地勘主业的收入。地勘延伸业和其他产业能否稳定发展,对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地勘单位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非地勘业的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品牌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企业化发展进程,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财政用于地质勘查专项费用的增加,促进了地勘业的繁荣发展

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以来,在中央下划的地勘费拨款的基础上省财政逐年增加,并落实了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增资政策。此外,省财政还将省级留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大部分划入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费用。中央和省财政用于安徽的地质勘查专项费用,由2001年的5555.6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0.7亿元,省财政1.3亿元)。“十五”以来,中央和省级地勘专项费投资累计达5.46亿元,比“十五”初期增加4.90亿元,增长875%。另外,市、县政府为开发当地矿产资源,一是认真改善勘查投资环境,支持和鼓励地质勘查单位来当地投资矿产资源勘查;二是挤出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矿产资源勘查;三是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者出资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由于政府的支持,勘查投资环境的改善,地勘单位和社会投资者投资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矿业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地质勘查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个高峰期。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设想

“十一五”期间,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总体设想是: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按照企事分开的原则,解放思想,转变机制,深化改革,开拓市场,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促进自身加快发展。力争新发现矿产地40~50处,提交可供开发的大中型矿产地15~20处,经济总量年均递增15%以上,职工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

(一)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新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资源消耗大幅增加,供求矛盾凸显。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保有资源储量下降,接替不足,保障程度降低。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敢于和善于集中资金,下大决心,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抓大项目,做大项目。集中精力抓重要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找矿工作。对国家和全省经济建设急需,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又有找矿潜力的矿种,要集中力量,加强成矿远景研究,优选工作区域,集中投入,实现地质找矿的新发现、新突破和新进展。

(二)进一步深化地勘单位改革

全省地勘单位多数仍然存在实力不强、机制不活,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基本建设欠账较多,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要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深化地勘单位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办〔1999〕37号、〔2003〕76号文件要求,着力解决地勘单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我加压、开拓市场,发展壮大。要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鼓励管理制度创新,着力改进人事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投资体制、经营方式改革;要拓宽服务领域,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到市场上去争取项目和资金;要进一步落实企业化经营和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司制改革,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做好转企的准备。

(三)不断提高找矿能力和效果

地质工作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提高地质工作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技术创新、自主创新,鼓励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要深入研究成矿理论、成矿规律,找矿方法,推进勘查手段和勘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科技含量。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取得成矿理论、找矿方法、找矿实践新突破。一方面要大力培养高技术人才,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分析研究地质勘查成果资料,在新老成果资料的研究开发上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地质装备水平,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矿产资源勘查与矿权运作、矿产开发相结合

地勘单位的思想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国家找矿,为社会投资者找矿上。要牢固树立为自身找矿,为自身发展找矿和矿权就是财产权的思想意识。有了这样的思想,才能敢于承担找矿风险,才能积极于矿权运作和流转。如矿权融资、矿权转让、矿权受让和矿产开发。矿产资源勘查是矿权运作、矿产开发的前提,而没有矿权运作和矿产开发的矿产资源勘查是最低层次的勘查,始终为别人打工的勘查,不会有大的发展。我们要勇于矿权运作,勇于矿产开发,从而为地质勘查工作创造高额利润。

五、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认真解决阻碍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内部问题,体制改革既要积极更要稳妥

国有地勘单位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如队伍庞大、机构臃肿、人员大量富余,技术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结构不合理,离退休人员养老负担重,职工住房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首先要落实地勘单位深化改革的各项优惠政策,解决离退休人员经费不足、地方养老统筹、下岗职工再就业、住房、医保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过多等问题。要根据各地勘局,各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体制改革。

(二)认真解决阻碍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继续鼓励和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十五”以来,由于政府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鼓励政策,吸引了众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地质勘查工作中来,地勘事业蓬勃发展。国务院出台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迎来了地质工作者的第二个春天。我们要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治理整顿矿业秩序的同时,认真解决阻碍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各类地质勘查工作,尤其是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政府要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商业性勘查提供更多的基础地质资料、找矿远景区、异常区,降低勘查风险,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中来。政府财政用于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也应与国有地勘单位或国有矿业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以吸引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的勘查资金,提高投资矿产勘查的积极性。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2.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除地震外,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等多种类型。这些灾害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据初步调查估计,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94年底,全国共发生明显破坏作用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地震除外)达4万多次;其中,一次死亡数十人以上或经济损失千万元以上的比较严重的灾害事件有几千次。各种地质灾害共造成几万人死亡,毁坏房屋达几千万间。此外,地质灾害还破坏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破坏土地资源和农作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几亿元到几十亿元。现对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分述如下。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广泛发生在山地高原地区的地质灾害。它们形成条件和活动规律相近,区域分布密切共生,所以常称为崩滑流灾害。

中国是崩滑流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据初步调查,全国大约有中型以上灾害点3万余处,小型灾害点多达数十万甚至100多万处。1949~1994年的45年间,共发生破坏较大的灾害4200多次,造成重大损失的严重灾害事件至少有900次。

崩滑流灾害分布十分广泛。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除上海等个别省(市、自治区)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黔地区,是灾害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中,川滇山地、鄂西山地、秦岭、黄土高原、燕山山地、辽东山地最严重。该带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灾害活动较弱,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灾害活动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和台湾山地,除局部地区灾害严重外,灾害一般不强。

崩滑流灾害是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其主要破坏作用有下列5个方面。

1.造成人员伤亡

1949~1990年,我国崩滑流灾害至少造成9595人死亡。在城镇、矿区等人口聚集地区暴发的崩滑流活动常造成一次死亡数百人的灾害事件。如:1980年6月3日凌晨,湖北远安县盐池磷矿崩塌,284人丧生;1983年3月7日,甘肃省东乡自治县洒勒山发生大型滑坡,三个村庄被摧毁,死亡237人,重伤27人;1989年7月10日,四川华蓥市溪口镇青龙嘴山发生滑坡后,因暴雨进一步形成泥石流,沿途村庄、工厂被掩埋,221人遇难。

2.破坏城镇、矿山、企业

全国受崩滑流严重侵扰的城市有59座,县城以下的城镇数百个。如重庆市共有体积大于500m3的滑坡129处,崩塌58处,解放以来多次发生活动,造成了严重损失;目前有66处滑坡处于活动或潜在不稳定状态,还有82处可能崩塌的危岩体,时刻威胁着城市的安全。一些城镇,如四川省松潘县、南坪县,云南省兰坪县及新疆库车县等因崩滑流灾害严重,不得不搬迁重建。许多建设在山区的工厂,特别是“三线”工厂,常遭到崩滑流灾害破坏,因此使一些工厂停产或搬迁。如第二汽车制造厂厂区内,共有崩塌、滑坡270处,总体积达750×104m3,十几年来,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多数矿山不同程度地遭受崩滑流灾害的破坏或威胁,其中以抚顺西露天矿、四川攀钢蓝尖铁矿、华蓥山煤矿、甘肃白银露天矿等数十个矿山尤其严重。

3.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

全国铁路沿线分布有大型泥石流沟1386条,危险性较大的大中型滑坡有1000多处,崩塌有近万处。22条铁路干线上,有9980km长的线路受到比较严重的危害或威胁。1949~1990年,因崩滑流灾害造成的较大行车事故180起,33个火车站被淤埋41次,毁坏大型桥梁27座,隧道6个,平均每年中断行车1100h,用于修复整治的工程费约1.5亿元。受害最严重的线路主要有宝成线、陇海线宝天段、成昆线、川黔线、湘黔线、东川线及鹰厦线等。

几乎所有的山区公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崩滑流灾害的破坏。如川藏公路沿线分布有泥石流沟1036条,滑坡419处,崩塌1525处,受害路段总长3176km。川滇、川陕、甘川、昆洛、成兰、滇黔等公路崩滑流灾害也十分严重。

大江大河两岸是崩滑流灾害的多发区,对内河航运造成严重威胁。如在长江中上游的重庆至宜宾之间的690km河段,发育有滑坡、崩塌和危岩体283处,总体积约15×108m3。金沙江下游的攀枝花至宜宾段,分布有崩塌、滑坡、泥石流935处,平均密度1.2处/km,总体积在35×108m3以上。几十年来,长江中上游两岸多次发生特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活动,给长江航运造成严重危害。如1985年6月12日发生的新滩滑坡,造成堵江停航12d。

4.破坏水利、水电工程

解放以来,我国有数百座水库和水电站遭受崩滑流灾害破坏。仅云南一省遭破坏的水库就有50余座,水电站有360余座。刘家峡水库自1968年蓄水后库岸不断崩塌,到1984年总崩塌量达1250×104m3以上,影响了库容。拟建中的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差,库区范围内发育有崩塌、滑坡214处,泥石流沟271条。在三斗坪至江津县的未来库岸地带,发育有5000m3以上的崩塌(危岩)、滑坡体392处,总体积28×108m3;其中,100×104m3以上的灾害体189处。全库岸崩塌(危岩)、滑坡体数量的平均线密度为0.14处/km,平均体积模数为91×104m3/km。如何防治这些灾害对水库工程建设和正常运行是水库建设和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5.影响资源开发,阻碍山区经济发展

为了使山区摆脱贫困面貌,需大力开发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等。然而在崩滑流活动区,这些经济活动受到严重阻碍。如四川省攀西地区(我国规划中的重要矿产基地),在大约6.6×104km2范围内,发育有体积50×104m3以上的滑坡或滑坡群200余个,为矿产资源开发造成了严重困难。

二、岩溶塌陷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也十分严重。据初步调查,全国有岩溶塌陷2840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为330km2

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市、自治区),以桂、湘、黔、粤、冀、赣、滇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及粤北山地。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是破坏房屋、铁路、水坝、电站等工程设施和城市、矿山、企业环境。全国发生岩溶塌陷灾害的城市近7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44个,主要有唐山、武汉、昆明、黄石、九江、水城、杭州、柳州等。受岩溶塌陷严重危害的大中型矿山有60多个,主要有湖南恩口煤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湖北铜录山铜矿、广西泗顶山铅锌矿、广东凡口铅锌矿、山东莱芜铁矿等。近年全国铁路沿线发生岩溶塌陷375处,其中危害严重的有55处,受害线路60多段,主要分布在贵昆线、湘桂线以及京广线、沈大线、胶济线的部分线段。有30多个车站受到危害,主要有黄石、大冶、水城、昆明、泰安、瓦房店、柳州、玉林等。近40年来,因岩溶塌陷颠覆列车3次,中断行车达2000多小时。

三、地面沉降

(一)我国地面沉降区的分布

据专门勘查和区域地形变测量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大约有70个。其中,累计沉降量达2m以上的有上海、天津、台北、宜兰、嘉义等5个城市;1~2m的有西安、太原、沧州、苏州、无锡等5个城市;0.5~1.0m的有北京、保定、嘉兴、常州、衡水、阜阳等6个城市。

从区域分布看,地面沉降活动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尤其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严重。在该区域内,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区(带)。主要有下列6个区(带)。

1.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沉降区。

2.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沉降区。这是我国沉降范围最广,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区。地面沉降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步发展。中心区主要在渤海海湾西岸的天津市区及其外围的宁河、安次、南堡、塘沽、静海、大港、黄骅、沧州一带;其次是冀中平原的衡水、冀县、枣强及其外围地区;再次是鲁北平原的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区。

3.南部黄淮海平原的徐州—商丘—开封—郑州地面沉降区。

4.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

5.汾渭河谷平原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

6.台湾山地边缘的宜兰—台北—台中—云林—嘉义—屏东地面沉降带。

(二)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

1.破坏城市设施,妨碍城市建设

主要表现是:造成房屋和桥梁开裂、倾斜或倒塌;道路凹凸不平或开裂;地下管道错裂失效;码头及其它港口设施下沉或被水淹没;抽水井管上升,设备须不断更新等。例如:上海市外轮停靠的码头,原标高5.2m,1964年下沉到3.0m,高潮时被水淹没而无法装卸,耗资900多万元进行加高后方可使用;西安市排水管道屡遭破坏,每年花费100多万元进行维修、改建;上海苏州河原来每天运输吞吐量(100~120)×104t,60年代以后减少了一半;天津塘沽海门大桥,两端沉降差达135mm,引桥发生错裂,使这座跨度为64m的开启式提升桥不能按原设计提升,影响了海河航运。

表2-1我国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灾害情况简表

①抽水指抽取地下水,下同。

地面沉降还导致观测和测量标志失效,使河流水位、海洋潮位、地形高程失真,给城市规划和建设造成困难。

2.积水滞洪,水患和潮灾加剧

严重的地面沉降活动,把一些城市置于洪水和海潮威胁之下,具体表现如下。

(1)滞汛积水地面沉降城市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滞汛积水问题,不仅影响城市交通和环境,而且常使地下室和低层建筑物在汛期被水侵没,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例如:天津市1977年7月下旬因暴雨积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以上;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在1986年和1988年因积水造成的物资损失达100多万元。

(2)洪水威胁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一般地势低平,且大多沿河发展。地面沉降活动不仅使城市高程进一步降低,而且拦河堤坝等防洪设施因沉降而发生破坏。因此,一些城市御洪能力不断下降,出现严重的水患威胁。例如天津市海河干流两岸防洪堤,自1959年来普遍下沉1~2m,而且一些堤段因不均匀沉降出现许多裂缝,加上河道淤积影响,使海河泄洪能力由原来的1200m3/s降到400m3/s以下。遇到一般较大汛情,全市即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如1990年汛期,海河泄洪130m3/s已显困难,如再遇1963年规模的特大洪水,将导致极其严重的损失。上海市区在20年代地面一般高程为4~5m,60年代后普遍降到3.5m以下,部分地区只有2m左右。伴随地面沉降活动,黄浦江、苏州河水位不断上升超过警戒水位的现象频繁发生,并多次出现黄浦江水倒灌,淹没市区的现象。为了确保城市安全,1956年开始沿江修建防汛墙,此后伴随地面沉降的发展,先后5次进行改建和加固,投资达4亿多元。目前,上海市区共建防汛墙224km,郊区建34km,外滩一带墙高已达2.3m,预计到2030年,还须再加高到2.7m左右才能防御黄浦江水。类似情况在其它一些地面沉降城市也普遍存在。

(3)潮灾加剧在滨海地区,地面沉降活动使陆地地面高程下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导致海水侵袭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如天津塘沽地区,近几十年来相对海面上升50cm,而地面高程普遍下降到2m以下,局部降到平均海平面以下,最低处(塘沽河滨公园)为-3.3m。与此同时,滨岸防潮堤不但大幅度沉降,且发生局部开裂;许多防潮闸——耳闸、二道闸、海河闸、金钟闸等下沉0.4~2.6m。在这种情况下,天津沿海灾害性风暴潮日趋严重,其频度、强度和造成的损失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如1985年8月2日和19日发生的风暴潮,使海水越过防潮堤闸涌入陆地,塘沽一些地区水深达1.3~2.0m,大量企业单位被淹,受灾居民1万多户,直接损失1.3亿元。近年来,宁波市沿甬江上溯的潮水也多次越过防潮堤闸,淹没沿岸码头、仓库、工厂和居民区,造成严重损失。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灾害也日益严重,不但潮位越来越高,而且高潮频次也不断增加,风暴潮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1962年8月,7号台风袭击上海,吴淞口潮位高5.38m,苏州河口水位4.76m。在猛烈的潮水冲击下,防汛墙出现46处决口,半个市区进水,南京东路水深0.5m,直接损失达5亿元。

四、地裂缝灾害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

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了三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一)汾渭盆地地裂缝带

自六盘山南麓的宝鸡,沿渭河向东经西安到风陵渡转向NE方向,沿汾河经临汾、太原到大同,发育有一个宽近100km、长近1000km的地裂缝带。该带沿汾渭盆地边缘断裂带内侧的第四纪沉积区延伸。各地区地裂缝的成因、活动方式等具有基本一致的特征。自6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灾害性地裂缝,70年代中期以来活动加剧,使西安、大同、宝鸡以及周至、临潼、渭南、华县、蒲城、韩城、万荣、运城、绛县、临汾、洪洞、祁县、太谷、榆次等近50个市、县出现较严重的地裂缝灾害。

该地裂缝带自南向北可大致分为四个段落。

1.渭河盆地地裂缝

该区地裂缝分布在渭河两岸地区,以西安市地裂缝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此外,千阳、宝鸡、周至、武功、兴平、礼泉、三原、临潼、长安、渭南、蒲城、华县、华阴、大荔等20个县、市也发生不同规模的地裂缝。这些地裂缝给当地人民生活和工程建筑以及土地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地处华山北麓的蓝田、华县、华阴,自1971年以来出现多处地裂缝,至今仍在发展。在华山半导体厂内,有两个以近EW向为主体,兼有SN向和NE向的地裂缝带。其长度分别为200m和250m;宽度分别为70m和100m,使刚刚建成投产和一些正在施工的车间、仓库等主要建筑物开裂,局部发生下沉达14.6cm,虽经多次加固处理,但始终不能摆脱地裂缝危害。在华山汽修厂亦有两条近EW走向的地裂缝带。其总宽200~300m,长约500m。在其影响范围内的5幢家属楼和其它建筑设施,相继发生大面积裂缝和变形,铁路路基也下陷变形;虽然每年耗费大量资金加固,但裂缝持续发展,防治效果不佳。陕西化肥厂于1972年建成,尚未投产,厂房即发生裂陷,下沉量达20~50cm,多次加固修理,仍未取得安全效果。

2.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地裂缝

地裂缝分布在涑水河和汾河两岸的运城、夏县、合阳、韩城、万荣、闻喜、绛县、侯马、翼城、襄汾、临汾、洪洞等约20个县、市。这些地裂缝主要延伸方向为NEE、SN、NE、NW四组,单条长度为几十米到100m以上,宽度一般为0.4~0.2m,可见深度为0.2~0.3m。多条地裂缝常常组合成带,有时沿一个主导方向呈线状或串珠状延伸,构成长达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地裂缝密集带;有时不同方向的地裂缝相互交叉,构成密集的地裂缝集中区。分布在工厂、村落、田野中的地裂缝,对房屋建筑和土地资源造成危害。例如1983年7月28日傍晚和29日早晨万荣县两次暴雨后,该县薛店村在29日9时30分地面开裂。地裂缝长1.5km;一般宽为1~2m,最宽达5.2m;一般深1.5~3.0m,最深达12m。大量积水顺缝一泄而光。裂缝所经之处,房屋开裂或倒塌,受损房屋300间(受害居民67户)。村内一口深223m、造价6万余元的机井也因而塌毁。1984年6月,绛县电厂地裂。地裂缝长50m,宽40cm。家属宿舍也随之开裂。运城东北的半坡乡,一条NE向延伸的地裂缝(长约9km,宽0.3~1.0m),造成数十间民房开裂,田地成为破碎的沟地。

3.太原盆地地裂缝

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太原市南部的榆次县、太谷县、祁县等地。榆次县北部王湖至聂村一带,1982年出现4条近SN向的地裂缝,组成长约500m,宽约15m的地裂缝带,裂缝深2.5~3.0m,最深12m。处于地裂缝发育带内的省储备局仓库、地区变电所和部队等单位的办公楼、食堂、家属宿舍等建筑物出现大量裂缝,成为危房或者废弃。

4.大同盆地地裂缝

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大同市,以市区西南边缘的大同机床厂一带最严重。地裂缝始见于1977年,发生在剧场街9号楼附近,长200m,使9号楼出现裂缝。80年代以后,地裂缝迅速发展,1986年延伸到1000m,1988年和1989年进一步发展到5000m,至今仍在活动。地裂缝走向NE57°,宽1~6cm。其南盘相对下滑,垂直相对位移2~5cm,最大18cm。地裂缝破坏带宽5~20m,所经之处,房屋墙体和过梁开裂,门窗变形,管道错动。机车厂8幢居民楼和食堂、学校等公用设施严重受损,受灾建筑面积29141m2,危害居民290户。除市区外,在北部天镇县的滹沱店、孙家店、顾家湾、宣家塔和阳高县的罗文皂以及大同市东南官道村等地,在1982~1984年前后亦发生不同规模的地裂缝,民房和田地受到破坏。

(二)太行山东麓倾斜平原地裂缝带

该地裂缝带始于1966年。该年3月在邯郸市电台和国棉一厂首先发生地裂缝活动。此后,不但在该市迅速发展,而且河北平原和豫北平原的许多地区相继发生日益严重的地裂缝活动,很快形成一个沿太行山东侧和东南侧倾斜平原延伸的地裂缝分布带。其北起保定,向南经石家庄、邢台、邯郸进入豫北的安阳、新乡、郑州一带以后,向西延伸,经洛阳达三门峡一带,与渭河盆地和运城盆地的地裂缝带相连,全长约800km。共有50多个县市发现400多处地裂缝。其中,河北省有39个县市、200多处,主要有易县、容城、涞水、保定、定县、博野、正定、藁城、束鹿、宁晋、新河、柏乡、临城、无极、南宫、邢台、南和、永年、邯郸、肥乡、广平、鸡泽、大名等;河南省约15个市县、100多处,主要有南乐、清丰、汤阴、浚县、辉县、获嘉、新安、渑池、三门峡、陕县、灵宝等。

分布在城镇和企业、矿山的地裂缝,对房屋和其它工程造成了严重危害。河北省邯郸市1963年发生地裂缝活动。1966年以后地裂缝迅速发展,在国棉一厂、电台、汽车修配厂及前郝村等地形成三条地裂缝。裂缝单条长度为185~700m,组合长度3~8km。地裂缝损坏楼房7处,平房数十间,错断管道2处,破坏围墙10堵,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发生在农村的大量地裂缝,除破坏民房、道路外,还对耕地和水利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大别山北麓地裂缝带

1974年在大别山北麓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区出现了大量地裂缝,主要分布在豫东南的固始、商城、淮滨、潢川、息县和皖西南的霍丘、颖上、寿县、六安、金寨、阜南等11个县市,其范围南北宽近100km,东西长约150km,可大致分为三个近EW向延伸的地裂缝密集带:北带从息县夏庄经淮滨县城、固始三河、霍丘周集至寿县;中带从潢川隆古、城关、桃林,经固始分水,至霍丘河口、列李集;南带从潢川仁和,经商城、金寨北部和固始、霍丘、往东延至六发县境内。每带宽15~20km,带内地裂缝密集,带间地裂缝比较稀少。单个地裂缝规模不等,长度一般在10~300m以上,宽10~50cm,个别达1m左右,深一般3~5m。

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大别山北麓地裂缝活动加剧,其范围几乎扩展到整个淮河流域和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在豫、皖、苏、鲁四个省中有152个县市出现了地裂缝,形成三个规模较大的地裂缝分布带:一是从大别山北麓的信阳、六安向东到南通、如东的EW向地裂缝分布带,其地裂缝除在潢川至寿县一带进一步发展外,在东部的马鞍山至如东一带也出现不少地裂缝;二是周口—阜阳—寿县和商丘—永城—蚌埠两个相近平行延伸的NW向地裂缝分布带;三是沂水—郯成—宿迁NNE向地裂缝分布带。

(四)其它地区的构造蠕变地裂缝

除上述三个大规模地裂缝带外,在其它地区还有一些零星的地裂缝或小规模地裂缝带。它们亦主要分布在华北的晋、冀、鲁、豫地区。如1988年在豫东平原上蔡县黄埠乡和太康县朱口乡发生的地裂缝活动,造成黄埠乡尚庄、杜庄等5个自然村,朱口乡的洼陈、二甲张等12个自然村的许多民房的墙体、门窗开裂0.5~6cm,当地群众惊恐不安。山东省淄博市南定玻璃厂和傅家、大徐家等地,自1985年以来,地裂缝活动持续发展,在玻璃厂厂区内形成一条近南北向延伸达300m以上的地裂缝,使主车间和其它一些工厂建筑、地面和墙体出现无数条2~30cm宽裂缝,工厂被迫搬迁;在傅家和大徐家,除上百户民房严重开裂外,田野、耕地之中亦出现多条延伸数百米的地裂缝。1989年,淄博市旦村水库的偏坝和附近地面亦发生开裂,使水库安全受到威胁。

五、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严重变化,造成海水或高矿化咸水向大陆淡水含水层发生的入侵现象。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城镇、矿山地区,通常是由于强烈开采或疏干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形成的。其主要危害是破坏地下水水源,进而影响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我国滨海地区发生明显海水入侵的地区主要有辽宁大连、河北秦皇岛、莱州湾和胶州湾沿岸、广西北海市等地。全国累计海水入侵面积在1000km2左右,最大入侵距离超过10km,最大入侵速率超过400m/a。

大连市海水入侵发生在1976年以后;到80年代末,海水入侵地区有12处,以大连泡、金县、南关镇、甘井子、营城子最严重,其次为革镇堡、大魏家、金纺、后盐村、周水子、牧城驿、龙眼井。入侵的累计面积为230km2,氯离子含量300~1000mg/L,最高超过7000mg/L。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水源地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大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

秦皇岛海水入侵发生在北戴河海滨区的枣园水源地,入侵面积24km2,氯离子含量500mg/L以上,水源地濒临报废。

山东省莱州湾、胶州湾沿海地区,是近年海水入侵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截至1991年4月,累计海水入侵面积为431.2km2,地下咸水扩侵面积为299.5km2,累计730.7km2。主要发生在莱州市、龙口市、烟台市,其次为青岛市、胶州市、招远县,再次为蓬莱县、长岛县、牟平县、海阳县、胶南市等地。海水入侵活动使地下水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灾害区44.5万人无淡水使用。灾害区人民由于饮用劣质咸水,使身体受到严重危害,甲状腺肿、氟骨症、氟斑牙等地方病患者剧增,达40余万人。海水入侵还造成了土地资源严重退化,盐渍化发展,农业生产不断下降,粮食累计减产(30~45)×108kg。

其它地区还有一些小规模的海水入侵活动,虽然目前危害尚不严重,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六、膨胀土的胀缩灾害

膨胀土是一种胀缩能力极大的粘性土,对工程建筑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使房屋等建筑地基发生变形,进一步引起房屋沉陷开裂;对铁路、公路以及水利工程的危害也十分严重,导致路基变形,铁轨移动,大坝开裂等,破坏了运输安全和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我国膨胀土分布广泛,主要发育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21个省(自治区)的205个县(市),其中以云南、广西、河北等地区尤为发育。如湖北省郧县县城,因丹江口水库蓄水而迁建,新城址膨胀土十分发育,严重受害房屋25.9×104m2,占全部房屋建筑的70%;其中,倒塌和被迫折毁房屋近10000m2。因破坏严重,县城被迫再次易地重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类似灾害在湖北宜昌、贵阳、枝江、应城、孝感、云梦、新洲和广东省的广花盆地、东莞盆地、雷洲半岛,河南的平顶山市、南阳市,山西省泌水盆地,广西南宁,安徽合肥、泗县、蚌埠,云南蒙自、鸡街,四川成都,山东临沂、泗水,河北邯郸等地也有发生。

3. 区域地质构造对城市分布的控制作用

我国地理位置处于北半球滨太平洋沿岸和亚洲大陆东部,纬度、经度、地势高低和板块构造运动奠定了城市基本地质背景,人类文明重要载体的城市自东部沿海向内地,再到西部边疆,数量呈现出由高度集中-比较集中-比较分散到稀疏零星的状况。即使是一些山区城市也都坐落在相对平坦的山间谷地沿河地带,除了少数以矿产为依托的矿山和丘陵区城市以基岩为场地外,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以厚度不等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为场地的,所以,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与第四纪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与地貌类型的发育过程和特点统一于第四纪以来新构造期的地壳运动,区域地质构造决定了一个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主要物质组成、颗粒粗细、沉积层厚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第四系松散层的不同结构组合的物理、热物理性质的变化和热运移条件的差异。

我国东部广大平原区第四纪以来长期处于相对沉降的过程中,除少数地区外,普遍发育一定厚度(多大于100m)河流相、河湖相松散沉积物,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大型河流形成的冲洪积平原聚集了全国大、中城市60%~70%。内陆河谷地区受区域地质构造所控制地形地貌的围限,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分布面积、形态、厚度变化均较大,地域特色明显,沉积类型复杂,厚度一般变化于数十米到上千米之间。在少数特殊(如岩溶、黄土塬等)地质背景下形成的城市,其对地质环境的依赖性更突出。这种依赖性体现在它们与其所在地区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环境关系的紧密性是其他因素不可相比拟的。

由上述不难看出,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了区域地形地貌和第四系的发育,区域地形地貌是城市对自然地质环境的最大依赖,所以,区域地质构造对城市分布发展具有间接控制作用。我们研究浅层地温离不开城市发展的巨大需求,也离不开城市坐落的自然地质背景,更应该认识到浅层地温资源存在于自然地质背景中,而且是组成这个自然地质背景的重要分子。因此,对于浅层地温资源开发利用而言,了解认识和它共生共存的自然地质背景或环境类型、特征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我国地域不同,将我国城市地质环境划分为4类和11个亚类,见2-1表。

表2-1城市地质环境划分表

1.滨海型城市地质特点

除台湾省以外的12个沿海省(区、市)所辖的5个沿海特区,15个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它们属于人口、经济密集型城市,既包括有较长历史的古老城市,又有新兴城市,它们是我国现阶段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自然地质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就自然条件而言,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滨海平原亚型城市和滨海山地(含岛屿)亚型城市。

(1)滨海平原城市亚型:它们自北而南分别坐落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沿岸的带状平原区,且具河口港城市特点,如天津、上海、广州、福州、温州等,地形平坦或微起伏,大部分属河口三角洲平原。杭州湾以南的滨海地带属上升海岸,由于现代海岸抬升,河口三角洲不断扩大,城市有自港内向港外定向性推移前进的发展特点。这些河口地段第四纪沉积物厚度相对较大,一般都大于100m,个别滨海城市达1000m。其物质组成除粉细砂层外,粘性土层厚度较大,且分布普遍,部分地区埋藏有淤泥类土。由于沉积物形成时代较新,上层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压缩性强,一般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浅,土层多处于饱和状态,土质强度低,呈次固结状态。滨海平原城市亚型地质环境的突出特点:高程低,海陆相接,场地地形开阔,地貌类型单一,地下水埋藏浅,土质软弱,承载力低,地表排水不畅,有时会严重地受到风暴潮的袭击。如果该类城市属于地震烈度Ⅷ度上范围,在地震发生时,往往会出现严重的砂土液化现象。

在这类城市中,浅层地温资源开发利用应优先考虑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和地表水(海水、江水源)地源热泵方式。

(2)滨海山地城市亚型:地形上波状起伏,丘陵山地与滨海低地相交互,海湾与岬角相接,海岸狭长呈带状蜿蜒伸展。一般地说,该类海岸由剥蚀丘陵、海岸斜坡及河口堆积区三部分所组成。因诲湾形态多姿,风貌奇异,又有内湾、狭湾,平直港湾和离岛之分,该类型城市布局错落有致,除少数内湾有年代较新的泻湖相松软沉积地层外,绝大部分为砂类海岸或风化岩组成的海岸,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有良好的天然场地和地基条件,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良港和极好的旅游度假城市环境。如大连、秦皇岛、连云港、厦门、湛江、北海、海口、三亚、珠海、深圳、香港、高雄、基隆等。这些城市的第四纪堆积层较薄,且厚度变化较大,可见数米至数十米,相当部分基岩直接出露于地表。

这类城市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应尽可能降低人为工程活动的不良影响,其中包括岸带取水,入海河流中上游筑坝拦水工程,岸带取砂、采石,以及修筑码头工程等,以便防止由此而带来的海咸水入侵,海岸蚀退,砂粒粗化等危害发生。由于第四系薄,浅层地温资源主要存在于基岩中,开发利用时的成本会有较大增高,若有条件采用地表水(河水、海水)地源热泵应是不错的选择。

2.平原型城市地质特点

(1)冲积平原亚型:该类城市地处我国东部和中部平原地带(如松嫩平原、辽河中下游平原,海河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淮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里是我国城市比重最大地区,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的地区,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地质环境特点是地形平坦、开阔,第四系分布广,厚度较大,发育有冲积、冲-洪积、湖积多种成因的沉积物。第四纪堆积物的种类仍以粉细砂、粉土、粉质粘土,粘土以及淤泥质土等细粒物质为主。地下水相对丰富,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农业和城市供水开采强度不断增大,地下水位也随之下降。不过在河流下游和河谷阶地、漫滩区,地下水理深较浅。其中一些城市地区受活断层和地震影响显著,一方面因地震烈度为Ⅷ度以上,存在潜在地震威胁;另一方面,一些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地段,饱水粉细砂层则具液化可能性。如哈尔滨、大庆、沈阳、石家庄、郑州、合肥、蚌埠、成都等城市地质环境基本属于此类。

此类城市地区,浅层地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般可采取地下水或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

(2)冲积三角洲平原城市亚型:该类城市地质环境具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它们附属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辽河、海河等各大河流的下游平原地区。它们与滨海平原过渡相连。因多系第四纪沉降区,地势低平,地下水埋藏浅,第四系厚度普通达数百米,且以冲积相和湖相粉细砂、粘土和淤泥质土为主。其中属全新世沉积分布广泛,地层结构疏松,多处于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软弱,承载力相对较低。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蚌埠、江阴、锦州、东营等城市颇具代表性,反映出滨海平原亚型与冲积平原亚型之间的过渡性特点。

此类城市地区,浅层地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般应侧重于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同时,地表水(河水、湖水)或地下水地源热泵方式在条件具备时也是可以采用的。

(3)山前平原城市亚型:它们地处我国中东部平原与中西部山区过渡的平原地区。该类城市以冲-洪积扇倾斜平原为主要特征的地质环境,决定着它们既有良好的场地可供利用,又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水源。自山区向平原,地层的物质组成,以数百米巨厚的第四纪冲积、洪积物为基本特征,岩性颗粒由粗变细,依次按卵砾石——粗细砂层——粉砂、粘性土层顺序过渡。地下水埋藏由深变江,且多呈自流性质。因城市所处地貌单元部位或为冲-洪积扇后缘或为其前缘,其场地工程地质性质呈有规律变化。尽管与滨海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相比存在许多不足,但从城市建设和发展有利条件比较,场地开阔、地表排水通畅、地基土性质良好,承载力较高,对不同种类工程布局和道路交通建设,地质条件具有足够的调整余地和土地资源潜力。因此,山前倾斜平原城市亚型地质环境,通常被视为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具体言之,如我国的首都北京即坐落在太行山和阴山山脉山前永定河和潮白河下游冲-积扇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区。此外,典型山前倾斜平原城市还有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内陆城市,皆属于同一性质。

此类城市地区,浅层地温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上讲应侧重于地下水地源热泵方式,实践经验也确实验证了上述理论。但面对降雨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的严峻形势,为了优先确保生活饮用水,各地采取了一些限制地下水地源热泵方式的使用。在冲洪积扇中下部地区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是可以考虑积极采用的。

3.内陆盆地型城市地质特点

内陆城市多依托相对开阔的山间盆地或河谷阶地及其斜坡地带,此外,还有少数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下黄土高原和岩溶区某些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城市。包括下列4种亚型:

(1)内陆河谷盆地城市亚型:多数内陆城市地质环境属于此类。它们的场地受河谷地貌控制,大部分城市占据了河流冲积物组成的不同级次的阶地,也有少数城市跨越丘陵前部的河谷斜坡带,场地和地基除部分为基岩外,绝大部分由坡积、坡-残积物所组成。冲积层以卵砾石层、砂层为主,少数城市场地属基岩河谷,基岩直接出露于地表。像重庆市,大部分地段为基岩场地,少部分地段分布有厚度不等土层。由于河谷斜坡发育,所以有时发生滑坡灾害,给城市建筑和道路工程安全带来威胁。如重庆、宜昌、抚顺、本溪等城市,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灾害的影响。

此类城市地区,浅层地温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上讲应侧重于基岩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但应综合考虑成本、地质灾害可能对工程的影响和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干旱-半干旱季节冻土盆地城市亚型:它们的地理位置纬度偏高,包括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地区的部分城市。该类城市地质环境与山前倾斜平原城市亚型类似。惟因高纬度气候因素影响显著,大多数城市因受冻胀、风沙和盐渍化等地质灾害作用有别于其他城市地质环境。受干旱、半干旱气候因素影响,城市水源基本以地下水为主,如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地下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性因素,所以水源地保护问题较为突出。

此类城市地区,浅层地温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上讲应因地制宜,地下水地源热泵方式和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都是可以选择的,但应偏重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

(3)黄土高原河谷盆地城市亚型:主要指陕、甘、宁、青、内蒙古等省(区)的一些城市(含中、小城市)。因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多有暴雨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时有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特别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布局上往往以当地河谷为依托,沿河展布;另一方面,不断向塬坡扩展。就城市建筑场地地基稳定而言,黄土湿陷性带来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应是建筑工程防治的重点。我国西北地区的西安、兰州及北方城市太原、郑州、洛阳等均属该城市亚型。

此类城市地区,在河谷或在古河道上的地区,可选择地下水地源热泵方式和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在黄土塬地区应关注潜水面或地下水面的高低、埋管间距,慎重使用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

(4)内陆岩溶河谷盆地城市亚型:广泛发育石灰岩地区的大中城市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占有相当数量。其中如贵阳、南宁、桂林、柳州、济南、本溪等。因当地发育着数量和规模不等的隐伏性溶洞、天窗、落水洞、陷落柱等,使这些城市地质环境复杂性增强,岩溶塌陷则成为该类城市最突出的灾害性地质问题之一。当然从城市旅游和岩溶地下水源开发优势考虑又是特有的资源。所以,该类城市面临着防御岩溶塌陷灾害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双重任务。

岩溶水系统是可以利用的地下水系统,前提条件是如何保护,控制水位波动幅度以避免岩溶塌陷,加强防护以避免水体污染。

4.高原河谷型城市地质特点

(1)深切峡谷城市亚型:少数城市处于西南高山峡谷区,伴随第四纪以来地壳快速抬升,河谷强烈下切,地形陡峻,河流急湍,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沿河谷延伸的同时,逐渐由河谷向山坡扩展,从而形成高悬河谷之上的沿河带状深切峡谷亚型城市。其中如攀枝花即属此类。

此类城市地区,位于河谷的地区可选择地下水地源热泵方式,位于山坡地区域可选择基岩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

(2)高原寒冻河谷城市亚型:主要是指地处高寒气候下的青藏高原区的河谷城市。河谷地势开阔、平坦,冬季气候干寒,季节冻融作用显著,夏季常受暴雨袭扰,河谷型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此类城市在全国城市中居少数,其中如拉萨、西宁等。

此类城市地区,地下水、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均可考虑,但都应慎重。

4. 论述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的一般规律

在网络文库中给你找到一个《中国地震分布》,转录如下: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 -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5)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更多请看下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 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5. 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怎么样

简介:河来南省地矿建设工自程(集团)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成立于2009年07月28日,主要经营范围为一般经营项目:承接公司授权委托的市政公用工程承包,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工程勘察,凿井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勘察、施工、监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等。
法定代表人:朱凯
成立时间:2009-07-28
工商注册号:340300000056822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
公司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淮河路8号四层

6. 蚌埠市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信息

姓名:张来凤
职务:党组书记、局长
分工:主持局全面工作
姓名:刘刚
职务:党组成员、调研员
分工:负责市城市大建设办公室相关工作
姓名:刘贤斌
职务:党组成员、副局长
分工:分管利用科、地籍测绘科、地价管理所、各分局。联系怀远县。
姓名:朱宁
职务:党组成员、副局长
分工:分管办公室、审批科、政治处、机关党委(含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信息中心。联系固镇县。
姓名:邹军
职务:党组成员、副局长
分工:分管耕保科、法规监察科、财务科、监察支队、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征地管理处。联系五河县。
姓名:王五洲
职务: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分工:分管监察室;协管法规监察科、财务科。联系淮上区、经开区。
姓名:王婉茹
职务:总工程师
分工:分管规划科、矿产资源开发与储量科、地质环境与地质勘查科、地环监测站。联系龙子湖区、高新区。
姓名:方军
职务:党组成员、副局长(挂职)
分工:协助负责公文办理、信息化建设、教育培训、科技交流等工作、协管办公室、信息中心。联系蚌山区、禹会区。

内设机构办公室 ( 组织人事科 )
1 .协助管理局机关日常工作,负责有关重要会议组织、文件起草、文电处理、档案、保密、保卫、接待等事务;负责信息综合、科技交流、新闻宣传。
2 .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组织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管理和行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管理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协助管理县级国土资源部门领导班子;组织指导干部培训工作;负责局机关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3 .负责蚌埠市国土资源局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及协调工作。
执法监察科 ( 政策法规科 )
1 .负责有关土地、矿产、测绘管理的规范以及文件拟定;组织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承办有关行政复议、应诉事宜;指导全市国土资源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负责国土资源系统法规业务培训工作。
2 .负责对执行国家土地、矿产和测绘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违法案件查处;组织开展对土地规划、农地转用、土地征用、土地资产处理、土地使用权交易和执行矿产、测绘法律、法规的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
规划科
组织编制和实施蚌埠市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地质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规划、计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参与报省政府、市政府审批的城市 ( 镇 ) 总体规划、乡 ( 镇 ) 、村建设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县、乡 ( 镇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全市测绘事业发展规划,负责制定和实施本市基础测绘、地籍测绘和其他测绘项目的规划计划。
耕地保护科
负责蚌埠市城乡土地征用工作;承办报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审批的各类建设用地审查工作;拟定、实施全市耕地特殊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农地保护和土地整治政策、农地转用管理政策;指导农地用途管制制度,组织指导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并实施监督检查。
地籍管理科
统一管理蚌埠市城乡地政、地籍工作;管理并组织全市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动态监测、土地权属调查、变更调查及土地统计;指导监督地籍管理技术规范、标准的执行,并制定有关办法细则;负责地籍信息系统建设;负责市区土地确权、土地定级和土地登记管理工作;承担土地权属纠纷调处工作。
测绘管理科
负责蚌埠市基础测绘规划、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组织并管理地籍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和其他重大项目测绘;负责全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社会化服务;负责全市测绘行业管理、测绘市场管理;负责测绘任务登记、测绘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指导监督测绘成果管理和资料汇交。监督管理全市测绘基准和测量控制系统;管理和保护测量标志;监督执行测绘行业标准化工作;依法管理地图市场;协助省级测绘主管部门审查向社会出版、展示的地图和审核地名在地图上的表示。
财务科
负责机关财务及资产管理等事务;编制年度各项事业费、专项经费预决算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承担国 家、省和市财政拨款的地勘、测绘、土地等事业经费和其他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工作;对局管理的各项行政事 业,陛收费进行财务监督管理;对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收储的融资和使用、土地收益的征收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指导局属单位财务工作并负责综合统计。
蚌埠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管理科
拟定并按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 ( 招标、拍卖、挂牌 ) 、租赁、作价出资、转让、交易和政府收购 储备管理办法;负责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报批管理;实施国有土地划拨使用目录指南和乡 ( 镇 ) 、村用地管理办法;指导农村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协助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土地评估机构从事土地评估的资格;指导基准地价、标定地价评测;负责评估地价备案管理工作;依法管理和监督土地资产和土地市场。 蚌埠市国土资源局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科
1 .负责蚌埠市采矿权的审批登记发证、年检和采矿权出让的审批登记工作;依法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监督管理;负责矿产资源预申请和采矿权招 ( 投 ) 标、拍卖工作;依法组织征收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承办确认采矿权评估的结果和认定小型以下矿山企业的矿山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单位资质的具体业务。
2 .组织监测、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遗迹,并对防治和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污染;认定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陛评估结果;协助上级业务部门做好认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古生物化石产地、标准地质剖面等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工作。
3 .组织拟定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的办法、标准、规范和规程的相关实施细则;负责全市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与分析;组织建立健全全市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的专家系统;监督管理地质资料的汇交;负责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结果确认的业务工作。组织全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安排地质勘查专项基金;负责探矿权的初审;对全市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进行监督管理,依法对全市地质勘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调处地质勘查争议、纠纷,维护地质勘查秩序。
派出机构
市国土资源局龙子湖分局
市国土资源局蚌山区分局
市国土资源局禹会区分局
市国土资源局淮上区分局
市国土资源局高新技开发区分局
市国土资源局经济开发区分局
燕山中心所
秦集中心所
小蚌埠国土所
李楼国土所
长淮国土所
吴小街国土所
梅桥国土所
曹老集国土所
直属单位
蚌埠市土地储备中心
蚌埠市国土资源监察支队
蚌埠市土地开发复垦中心
蚌埠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蚌埠市土地估价所
办公地址
地址:蚌埠市交通路164号

7. 安徽蚌埠最近会发生地震吗

安徽部分地区处复在于琰庐制地震带(泰山到大别山区)的南端,处在于平原之上,此地震带的南端相对于其他的地方来说地震等级都是比较小的,危害也不会很大,从安徽的历史来看,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大的地震,所以不用担心安徽有大震,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8. 安徽鑫业地质工程勘查有限公司怎么样

安徽鑫业地质工程勘查有限公司是2018-01-04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回址位于安徽答省蚌埠市蚌山区电信局淮河路综合楼1-东7。

安徽鑫业地质工程勘查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40300MA2RF4GA11,企业法人朱丽萍,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安徽鑫业地质工程勘查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岩土工程的勘查、设计、钻探及咨询服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水井工程、地热井工程、基础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及辅助生产设备的安装;设备及仪器调试;工程测量;变形测量;建筑劳务分包。(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安徽鑫业地质工程勘查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