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发布时间: 2021-02-18 03:05:52

中国地质学会的理事成员

届 次年 度理事长(会长)秘书长(书记)11922章鸿钊谢家荣21923丁文江谢家荣31924翁文灏孙云铸41925王宠佑孙云铸51926-1927翁文灏周赞衡61928丁文江李四光71929李四光孙云铸81930朱家骅孙健初91931翁文灏孙云铸101932 —1933李四光孙云铸111934谢家荣孙云铸121935叶良辅杨钟健131936杨钟健黄汲清141937杨钟健黄汲清151938黄汲清田奇x161939李四光尹赞勋171940尹赞勋黄汲清181941翁文灏朱 森191942朱家骅计荣森201943孙云铸尹赞勋211944李春昱尹赞勋221945李四光尹赞勋231946 —1947谢家荣尹赞勋241948俞建章尹赞勋251948 —1949李春昱尹赞勋261949 —1950李四光孙云铸271951李四光孙云铸*1952孙云铸王鸿祯281953李四光王鸿祯291954 —1956李四光侯德封301957 —1962李四光侯德封311962 —1979李四光朱效成321979 —1982黄汲清王泽九331982 —1988程裕淇王泽九341988 —1992朱 训王泽九351992-1997张宏仁赵 逊361997 -1999宋瑞祥王弭力372000 -2005田凤山王弭力382006-2008孙文盛朱立新382008-2011徐绍史朱立新392011- 今徐绍史朱立新

Ⅱ 中国地质学会怎样加入

是要加入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吗?全国各省都有省级地质学会,您是哪个省的就找哪个省地质学会。经省级地质学会审批同意后,在会员证上加盖中国地质学会钢印,即可成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员。

Ⅲ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名单

主任:孙文盛 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代理事长

常务副主任:任纪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

副主任:孙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

邱中建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

秘书长:王弭力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

副秘书长:王宗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

禹启仁 中国地质学会高级工程师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福臣 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王弭力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

石宝珩 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发展局局长

任纪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

孙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

孙文盛 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代理事长

孙肇均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主任

邢新田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原局长

何永年 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

李干生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咨询委员会主任

邱中建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

陈跃辉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副局长

周玉琦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际勘探公司副总经理

苗树茂 武警黄金指挥部总工程师

柳小衡 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 客座教授

茹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

赵逊 中国地质科学院原副院长

赵政璋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公司副总经理

倪斌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原副局长

秦大河 中国气象局局长

黄洁生 黄汲清先生之女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局长

傅应铨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蔡希源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地质师

Ⅳ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章程

2004年4 月日

第一条 宗旨

黄汲清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先生的家属遵照他生前的愿望,将先生荣获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中的50万元港币捐赠给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发展基金同时匹配50万元人民币。上述两款作为发起资金,设立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主要用于对杰出青年地质工作者的奖励,鼓励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促进我国地质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

第二条 任务

奖励45岁以下在地质科学领域里做出创造性的科学成就或在地质勘查及地质教育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15名。

第三条 组织

一、建立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基金的管理工作

基金管理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黄汲清先生直系亲属的代表1人担任委员)。聘请秘书长和副秘书长负责日常工作。委员会每4年改选1次,每届更换三分之一委员。

基金管理委员会挂靠在中国地质学会。

二、基金管理委员会职责

1.制定和修改基金章程;

2.制定和修改奖励条例;

3.审议工作计划和监督实施;

4.审批获奖人员名单;

5.审核年度预算和决算;

6.聘任正、副秘书长;

7.颁奖;

8.筹集基金;

9.其他与本基金有关事宜。

第四条 基金来源

一、国内外友好团体、个人的捐赠。

二、国内外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赞助。

三、其他符合我国法律和国际公约有关规定的捐赠。

第五条 基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一、基金的本金存入银行,购买国库券和国家发行的其他债券,只以其利息等增值部分用于奖励。如采用其他方式增值必须经管理委员会讨论,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基金管理工作所需费用由基金利息支付。

三、基金管理工作由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会监督。

第六条 附则

一、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基金管理委员会下设基金管理办公室,成员为正、副秘书长及工作人员。

二、本章程自基金管理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之日起生效。

三、本章程的解释权属基金管理委员会。

Ⅳ 中国地质学会的学会会歌

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东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夸。泰山五台国基固,震内旦水陆容已萌芽,古生一代沧桑久,矿岩化石富如沙。降及中生代,构造更增加,生物留迹广,湖泊相屡差。地文远溯第三纪,猿人又放文明花。锤子起处发现到,共同研讨乐无涯。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1940年,理事会通过了中国地质学会会歌歌词,1941年3月在重庆举行的第17届年会上试唱。

Ⅵ 中国地质学会的任期目标

中国地质学会第38届理事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中国科协“七大”精神,充分发挥学会纽带和桥梁作用,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为提高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程度,动员团结全体会员和广大地质工作者,继承前辈优良传统,服务大局,开拓创新,积极投身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为推动地质事业发展建功立业,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中国地质学会第38届理事会任期主要目标任务是: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重点办好反映当代地质科学前沿和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的学术会议,提倡多学科联合办会,鼓励开展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水平和实效。
(一)开好2006年学术年会及“十五”地质科技重要成果学术交流会。积极参加地质调查所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并颁发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办好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今后,对其他著名地质学家的华诞或纪念日将制定统一办法,按章举办。
(二)做好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归纳大会交流的学术成果,及时向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介绍大会论文的精华和当代地质科学的前沿;结合实际,提出我国地质科学攀登部分国际学科制高点的建议。
(三)主动承办国际学术组织交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提高我国地质人员的科技水平;与海外华人地质学家加强合作,继续办好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积极推荐我国中青年地质学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和担任会议学科召集人,提高他们的国际知名度。吸引外国知名地质学家来华考察、访问和讲学。
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
(一)继续办好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改革办营方法,提高办营效果。认真组织好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和科技周活动;配合有关学会开展“世界环境日”、“全国土地日”等活动。(二)继续利用科普橱窗、科普讲座、科普幻灯、录像资料,利用地质博物馆、开放实验室等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科普活动。(三)办好科普刊物,出版科学与文学相融合的科普书籍,推进《地球》杂志的改革。
继续办好学术刊物
(一)做好《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和《地质论评》编委会的换届工作。充实和改进《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的编辑出版工作,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办刊手段的现代化,改革版式,扩大容量,缩短出刊周期,发表更多的优秀稿件,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扩大《地质学报》英文版的全球地质信息容量,聘请国际编委,增加国外论文,进一步提高《地质学报》英文版的国际地位。
(二)贯彻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的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办刊方针,加强对各专业委员会和省级学会所办刊物的指导,打造精品科技期刊。
(三)协助国土资源部办好国际地科联机关刊物《Episodes》杂志,扩大我国地质科技界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
人民网科技频道讯 11月2-5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召开2011年学术年会,会议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加强地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促进全国地质领域的学术交流,展示近年来地质找矿及研究的工作成果,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开幕式后,13位国内知名专家以燕山运动:一次突发的大地构造变动、我国入地计划的新进展、亚洲风成系统地球化学示踪研究、白垩纪大洋红层与深时(Deep-Time)研究、进化论十大假说及寒武大爆发的本质属性、5.12汶川地震地质构造成因、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北亚造山区:定义、结构与演化、岩石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崩滑地质灾害机理、矿井水害预报预测与应急救援、青藏高原:大陆碰撞过程与成矿作用、综合信息地壳稳定性区划研究初步结果、新疆富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主攻类型成矿模式、矿物学环境属性研究进展等内容做大会主题报告。本次会议共设置13个分会场,分别就我国深部探测与地壳结构、全国固体矿产勘查方法与技术、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地质与城市化、地质科技期刊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地质灾害与环境安全、金矿找矿理论培训、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研究、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天山找矿、中国主要陆块聚散过程、裂变径迹年代学及其地质应用、资源及环境研究中现代矿物学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开展研讨和交流。会议共审核刊印论文摘要233篇,内容涵盖范围广泛,反映了我国当前地质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成果。学术年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搭建学术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以面向地质科研生产、服务国家宏观建设为目标,广泛邀请海内外地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着“支撑、引领——为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服务”的主题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将在推进地质科技交流、促进地质科技研究与地质调查与勘查的结合、推动地质工作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紧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Ⅶ 胡凯的荣誉

曾获得的科技奖励与复学术荣制誉:
(1) 1987年获首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2) 1993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3) 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3);
(4) 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6);
(5) 1995年被南京大学评定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6) 1996年获江苏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
(7) 1996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届“侯德封奖”;
(8) 1996年被江苏省教委授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荣誉;
(9) 1996年被江苏省地质学会授予“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 荣誉;
(10) 1996年当选为全国科协大会代表,出席北京第五次全国科协代表大会;
(11) 1997年首批入选江苏省委组织部“333工程”培养对象(第三层次);
(12) 1999年获江苏省第二届“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13) 2003年获江苏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 荣誉;
(14) 2003年获南京大学“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

Ⅷ 中国地质学会是什么意思

中国地质学会是来一源个由地质科学工作者组成的群众性团体,这个学会的前身是1909年创办的中国地学会,1922年以原中国地学会为基础,在北京创建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的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单位是原国土资源部,学会总部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

Ⅸ 第二部分 国内外学术交流

国内外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国内外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学会及各分支机构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着力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围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地学问题、急需解决的生产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注重为国土资源管理和地质工作服务,注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注重为地质学科发展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举办学术会议、论坛、研讨班62个,国际学术会议4个,提交论文或摘要2817篇,参加人数9000余人,有力推动了地质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组织参加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取得圆满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会展中心,来自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地质科学家齐聚一堂,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来自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地学科研教育机构,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业领域的近700名中国地质学家从盛夏的北半球来到初春的南半球,参加四年一届的“地学奥林匹克”盛会。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作了题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地质学家的使命和责任”的主旨发言。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代表团的积极参与,成为本次大会引人瞩目的亮点。大会收到中国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摘要800余篇,300多人做了口头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代表团在大会地质展厅设展,展览的主题是:经济腾飞中的中国地质科学。内容包括7个方面:一是中国矿产资源的供需关系及勘查发现,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工程与地质科学,三是中国基础地质科学的重大进展,四是新一代地质技术与地质产品,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六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七是深部探测工程专题展览。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以来中国地质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国参会代表、华人地质学家、在外留学生纷纷驻足中国展台,对中国地质界在推动地学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拓展地质工作领域等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地质学报》(英文版)出版的中国地质代表团论文集,以及各类地质图件、地层年代表受到欢迎。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矿业合作备忘录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在悉尼会见了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部长马丁·弗格森,双方就进一步加强矿业合作交换了意见并签署了关于可持续矿业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迁址北京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负责人签署协议,明确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将迁址北京。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罗兰德·奥博汉斯利共同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揭牌。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产生新一届执委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质大会理事会上,经过竞选,新一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产生。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董树文研究员当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司库。

中国地质学会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暨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为实现找矿突破作贡献

五四青年节之际,中国地质学会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暨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出席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李金发主持。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出席大会的有关领导有: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原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原理事长张宏仁,中国地质学会原副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助理王炯辉等。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刘嘉麒院士、裴荣富院士、郑绵平院士、杨文采院士、马永生院士和来自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有关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及局属单位负责人,中国地质学会部分常务理事、理事、副秘书长,地勘行业有关单位领导,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各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全国地勘行业的专家学者、代表和第四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约300人出席了大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向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发出——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倡议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朱立新研究员在会上宣读了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的贺信;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丰成友介绍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复建和本次大会的筹备工作,并代表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向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发出了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倡仪;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三任主任委员侯增谦研究员回顾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历史与成就;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王瑞江研究员发言,对于承办青年工作委员会表示欢迎和支持;中国五矿集团总裁助理王炯辉先生代表地勘行业的代表发言,对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恢复成立表示热烈欢迎;李廷栋院士作为院士代表发言,并对青年地质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提出殷切期望;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张洪涛教授做大会发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于海峰副司长做了题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工作部署”的大会发言。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论坛设立了“紧缺矿产和整装勘查区找矿突破”、“找矿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中国能源资源的未来”三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勘行业各部门的科研与生产一线的科学家、青年地质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我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年代表发言

媒体报道

主办找矿突破高峰论坛 暨首届中国·内蒙古矿业国际博览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8月17日,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地质学会联合主办的“找矿突破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内蒙古矿业国际博览会”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陈伟,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白宝玉在论坛暨博览会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主持论坛暨博览会开幕式。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五位院士、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国务院参事张洪涛,叶天竺研究员,王安建研究员,杨帅师分别做了《国内外油气资源现状与展望》、《青藏高原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勘查区矿产预测方法研究》、《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分析》与《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实现找矿突破》的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李雨时,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巡视员陈天保,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赵保胜等地勘行业有关部门领导,部分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全国地勘行业及内蒙古自治区地勘行业的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论坛暨博览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业博览会

博览会现场的每一家矿业单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设计展示了所属的矿种,吸引了本行业人员及近千市民的关注。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接受采访

媒体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朱立新秘书长率团赴意大利出席首届“中意地球科学论坛”

9月16—23日,以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参加了在意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亚大学召开的首届“中意地球科学论坛”。该论坛由青年工作委员会和意大利地质学会青年分会联合举办,以“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矿床对比及地质演化”为主题,来自中国、意大利两国的近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会议期间,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分别与意大利地质学会主席CarloDoglioni、意大利国家地质学家委员会主席GianvitoGraziano举行了正式会谈。朱立新详细介绍了中国地质学会的基本情况、中国地质研究工作的现状,双方就两国未来可能合作的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中国代表团参观了卡拉布里亚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化学实验室及古生物博物馆,考察了西西里岛活火山。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丰成友,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志明,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孙桂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地质师刘传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清海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别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通过本次论坛,中意两国地质学家建立了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谊,为两国地质学会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听取了意方有关地中海地区矿床及地质演化的诸多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联合主办2012年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18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做主题报告

“2012年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于6月16—1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研讨会作为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及台湾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共同主办,福建省地质学会、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承办,共有来自海峡两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参会,18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报告。

会议开幕式由朱立新秘书长主持。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在开幕式上致辞。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何南飞及台湾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所长李锡堤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共同表达了对海峡两岸地质学家就地质灾害防治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让海峡两岸地质学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学术思想、探讨科学原理,共同破解地质灾害难题、推动防治地质灾害科技进步,必将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地质工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人民生活谋福祉,为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主办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承办,安徽省地质学会、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协办的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于12月14—17日在合肥举行。培训班受到全国各地勘单位的关注和响应,来自全国地矿、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统的60多家单位15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书长致开幕词。徐小磊副局长代表安徽地勘局对培训班顺利举办表示祝贺。

朱立新秘书长致开幕词

甘行平主持开幕式

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会场

培训班旨在全面推动深部地质找矿和钻探工作的开展,提高钻探效率和水平,推广深部钻探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培训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测技术发展、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钻探设备选择及应用、深部科学钻探施工方案等内容,并结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测计划项目3000米的施工现场,使大家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钻探技术方法。

参观庐枞3000米科学深部钻探施工现场

庐枞3000米科学深部钻探项目负责人与学员交流

向参加培训班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Ⅹ 中国谁100米跑步最快

胡凯
姓名:胡凯

出生地青岛,出生于1982年8月4日,18岁开始练习田径,刚练3个月就跑出10.7秒。8个月后特招到清华大学,百米手计时已经达到10秒3的健将级标准。

2005年成绩:

2005年5月 泰国田径公开赛,以10秒32的成绩获得冠军

2005年8月 伊兹密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10秒30的成绩夺冠

2005年9月 上海国际田径黄金联赛男子百米第六名

2005年10月 十运会男子百米银牌

2005年11月1日 东亚运动会男子100米决赛冠军

个人资料:

年龄:23岁

籍贯:山东

项目:田径

毕业院校:青岛市第三中学

运动经历:

2001年1月,还是高中生的胡凯在接受了三个月的正规田径训练后来到了清华冬令营参加训练。

后在2001年的高考中考了582分,在享受了体育特招生降200分录取的政策后,考入清华大学专攻田径训练。在这里他的短跑天赋被现在的教练李庆发现。得到了清华颁发的认定书后,胡凯通过当年的高考,进入了他的梦中殿堂——清华大学。

主要成绩:

2005年11月1日,东亚运动会男子100米决赛冠军

2005年10月,十运会男子百米银牌

2005年9月,上海国际田径黄金联赛男子百米第六名

2005年8月,伊兹密尔大运会男子百米金牌

2005年5月,泰国田径公开赛,以10秒32的成绩获得冠军

2 胡 凯:男,1961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1984年、1987年先后获得南京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87.9-1990.3攻读博士学位,1990.4—1991.11被国家教委选派留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研究院(CSIRO),1992年12月获南京大学与澳大利亚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92年7月留校任助教。1993年10月晋升讲师、硕士生导师。 1995年3月晋升副教授。1998.11—1999.10在德国Tuebingen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4月晋升教授,2002年3月任博士生导师。1992.7—1994.7兼任地球科学系本科生政治辅导员。1994.9—2001.11任矿床地球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2001.12—2006.1任地球科学系系主任,兼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高校地质学报》和《石油勘探与开发》编委。
曾获得的科技奖励与学术荣誉:
(1) 1987年获首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2) 1993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3) 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3);
(4) 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6);
(5) 1995年被南京大学评定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6) 1996年获江苏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
(7) 1996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届“侯德封奖”;
(8) 1996年被江苏省教委授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荣誉;
(9) 1996年被江苏省地质学会授予“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 荣誉;
(10) 1996年当选为全国科协大会代表,出席北京第五次全国科协代表大会;
(11) 1997年首批入选江苏省委组织部“333工程”培养对象(第三层次);
(12) 1999年获江苏省第二届“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13) 2003年获江苏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 荣誉;
(14) 2003年获南京大学“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

主要教学情况
1)1995—至今:《有机地球化学》(独立主讲 授课对象:本科生);
2)2000—至今:《普地野外认识实习》(独立主讲 授课对象:本科生);
3)1995—至今:《地球化学进展》(合作主讲 授课对象:研究生);
4)1995—1997:《高等地球化学》(合作主讲 授课对象:研究生)。

研究方向
(1) 矿床地球化学;
(2) 有机(油气)地球化学;
(3) 环境地球化学。

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及主要参加的科研项目:
1)南京栖霞山铅锌矿成矿有机地球化学研究(2004-2006):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6.0万 主持人;
2)华南大陆岩石层圈相互作用和成岩成矿地球化学(2003-2005):国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360万 参加 ;
3)粤北凡口Pb-Zn矿有机流体成矿地球化学研究(2002-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4.0万 主持人 40172035;
4)粤东嵩溪Ag-Sb 矿有机质低温成矿作用研究(1999-2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7.0万 主持人 49872037;
5)城市地表系统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1997-2000): 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 6.0万 主持人 ;
6)江苏浅层气富集规律地球化学研究 (1997-2000): 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8.0万 主持人 BQ96007;
7)富烃流体低温有机成矿作用研究(1997-1999):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6.0万 主持人 96028430;
8)沉积有机质热演化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 (1994-1996):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9.0万 主持人 49302029;
9)有机流体与金属成矿关系(1998-1998): 南大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0.5万 主持人 049814;
10)胜利油田油气成藏规律 (1997-1998): 山东胜利油田研究院 3.6万 主持人;
11)“南京猿人”形成年代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1996.8-10):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局 2.0万 联合主持 ;
12)华南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1994-1995):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 4.0万 主持人 1993360;
13)中国东部金矿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 (1989-1992): 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 123.0万 参加 9488010;
14)华南含矿建造与有机质成矿关系(1988-1992):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 4.8万 参加 9705;5
15)华南层控金矿有机地球化学研究(1990-1992): 中科院广州有机地化重点实验室 2.0万 主持人;
16)产子坪铀矿中有机质成矿作用 (1986-1987): 中科院贵阳有机地化开放实验室 1.0万 主持人。

代表性文章、论著
(1) Hu Kai, Yu Chenssheng,Ma Dongsheng, Zhai Jianping, Zhang Wenlan and Xiao Zhenyu. Anomalous Eneichment of Silver in Organic Matter of the Songxi Shale-hosted Ag-sb Deposit in Northeastern Guangdong. 2002, Vol.76 No.2 ACTA GEOLOGICA SINICA(SCI论文), p.249-256
(2) Jian-xin Zhao, Kai Hu,Kenneth D Collerson &Han-kui Xu.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U-series dating of a hominid site near Nanjing, China. GEOLOGY(SCI论文),2001,Vol. 29, No.1, 27-30。
(3) Hu Kai, Zhai Jianping, Liu Yingjun, Wang Henian Zhang Jingrong&Jia Rongfen,Genesii and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carbonaceous rock stratabound gold deposites, South Chin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SCI论文), 2000,Vol.43,No.5,P.507-520
(4) Hu Kai, Zhai Jianping, Liu Yingjun, Kerogen as a sort of organic bearer gold in gold-bearing forma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CI论文), 1999, Vol.44, No.11, P.1045-1050.
(5) Hu Kai, Xiao Zhenyu, Zhai Jianping, 1999, Minero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Songxi silver-antimony deposit of Northeastern Guangdong---Role of ore-controlling of organic matter,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ol.18, No.4,P. 305-313.
(6) Hu Kai, Zhai Jianping, M.Stair, 1999, Genesis of silver-antimony mineralization with organic matter in the Songxi shale-hosted deposit of North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19th Interantional Meeting on organic Geochemistry (Extended Abstracts ,PartⅡ), Istanbul, Turkey, ISBN: 160-6, P. 513-514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