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万家沟工程地质实习

万家沟工程地质实习

发布时间: 2021-02-18 00:39:19

㈠ 承德万家客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承德万家客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主要经营企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旅游咨询服务、机构商务代理服务、个人商务服务、大型活动组织服务、公司礼仪服务、票务服务、商务培训服务;广告制作、代理、发布服务;网上贸易代理服务;网页设计、软件开发;餐饮、住宿服务;日用百货、食品、工艺美术品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于2015年8月21日在承德工商局登记注册,业务经理是王晓军,公司注册资本500.0000(万元),我公司的办公地址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的承德,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棋盘山镇甘沟门村,我们有最好的产品和专业的销售和技术团队,在公司发展壮大的1年里,我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良好的技术支持、健全的售后服务,承德万家客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是承德企业管理及投资咨询行业知名企业,如果您对我公司的产品服务有兴趣,请在线留言或者来电咨询。
法定代表人:王晓军
成立时间:2015-08-21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30828000021597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棋盘山镇甘沟门村

㈡ 黄河水利工程包括哪些工程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9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黄河水利工程包括:

一、青海龙羊峡项目
青海省龙羊峡项目位于龙羊峡库区四周。这里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水库所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退化草场面积达89万多公顷,平均年退化速率近2%;水土流失面积65万多公顷,沙漠化面积27万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29%。据兰州沙漠所资料,每年进入库区的泥沙总量达3131万立方米。1997年8月,龙羊峡地区普降暴雨,引发泥石流,洪水灌入龙羊峡电厂机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在龙羊峡地区实施“保护母亲河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规划面积6667公顷,以防护林为主,采用乔、灌、草相结合,增加库区周围的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控制沙漠向库区移动,改善库区周围生态环境,促进水库养殖、旅游、发电和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据计算,项目完成后,每年可涵养水量300万立方米,减少流入水库的泥沙约20万吨,每年减少水库清淤费用28万元。

二、甘肃兰州大砂沟项目
甘肃省兰州市大砂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也是兰州市的北大门。这里植被稀少,满目荒凉,水土流失严重。1997年7月30日凌晨特大暴雨,使大砂沟及附近地区5个村庄受灾 ,损失粮食产量近82万公斤,经济作物156万公斤,经济损失383万元。 大砂沟林业生态 环境建设是兰州市南北山大环境绿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两山绿化经过近四十年的努 力,取得了巨大所成功,创造了干旱区城市绿化的奇迹,总结并取得了大量干旱造林及组织 管理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项目建设范围为宜林荒山与预备造林地,规划面积2535公顷,防 护林占90%。项目完成后将使大砂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改善兰州市北大门的生态 条件,产生较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山西万家寨项目
万家寨项目区位于晋西北的黄河畔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上游左岸,流域面积37平方公里。该地区年降雨量400毫米,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6000-20000吨,属强烈 流失区。 规划项目采用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方式,实施面积1938.64公顷,其 中新增基本农田308.85公顷,造林1481.28公顷,发展果园经济林85.97公顷,种草 62.54公顷,修沟头防护埂1.2公里,修建谷坊240座,兴建道路5.4公里。项目实施后 ,土地利用率由现在的31%提高到67%,农林牧各业土地利用比例得到合理调整,生态 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项目区森林覆盖率由11.82%提高到55.39%;每年减少水 土流失22.12万吨,减少洪水27.52万立方米;到2004年项目区农业总产值提高73%,人均纯收入增加1.63倍。

四、陕西延河项目
延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森林覆盖率不到11%,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1 万吨以上,年输沙总量8177万吨,属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同时也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 重点治理区。从90年代初开始在这里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促进农 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从今年开始又实施世行贷款二期项目。同时近年来国内投资的水 土保持项目也显著增加,加快了延河的治理。实施保护母亲河工程将进一步加快延河生态 环境的恢复。 延河项目区规划造林面积2336公顷,其中防护林1818公顷,占78%;经 济林518公顷,占22%。项目实施后,规划区内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不到11%,提高 到7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降低50%以上,生态环境显著好转,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五、河南小浪底项目
项目区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紧依小浪底水库大坝,南距洛阳市区17公里。项目区土地面积35.6平方公里。据调查,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26平方公里,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4880吨,泥沙直接进入小浪底水库。项目规划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结合当地的实际,项目将修建基本农田14026亩,造林15900亩,建造水保沟道工程55处。 项目实施后,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到37%,每年增加蓄水量187万立方米,减少地表径流85万立方米,每年拦沙保土6.19万吨;人均增加收入430元;项目动态投资回收期5年,内部收益率48%,效益费用比2.59。

六、四川乐山项目
四川乐山位于长江上游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和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乐山项目区位于长江二级支流、岷江一级支流的大渡河下游。 项目区总面积55222公顷。项目区突出的问题是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陡坡耕地比重大。位于项目区的龚嘴电站,1971年建成后仅四年,因泥沙淤积,库容由3.45亿立方米减少到1.01亿立方米;1994年建成的铜街子电站,原有库容2亿立方米,到1996年只剩1.4亿立方米。项目规划营造生态公益林2011公顷,最终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林分结构,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主导功能。据初步计算,项目区造林将年均增加蓄水量24万立方米,年均减少水土流失12.19万吨,年吸收二氧化碳6.5万吨,释放氧气5万吨,并可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

七、重庆三峡库区万州项目
工程项目位于长江北岸的三峡库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治理区。实施保护母亲河工程,将沿长江形成一条绿色长廊,对于保护母亲河、保护三峡工程的安全、开发库区旅游资源、促进库区移民和脱贫致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项目建设规模为34759亩,其中防护林18709亩,经济林16050亩。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治理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追求生态效益。经计算,项目实施后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9.1%提高到19.5%;至第25年,新增保肥、保水、减灾等生态效益22027万元。

八、湖北丹江口项目
丹江口项目位于湖北省郧县境内的汉江丹江水库库区。项目区属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占项目区面积的37.7%,年水土流失总量达11.3万吨,大量泥沙直接进入丹江主库区,每年淤积总量高达8万立方米,影响了丹江水库的蓄水兴利。项目区总面积53.3平方公里,治理规模20.1平方公里。项目建设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原则,对项目建设进行规划布局。具体目标是造林27811亩坡改梯2327亩,新建谷坊78座,蓄水池80口,排灌沟渠30公里。项目实施后,植被覆盖率由现在的18.8%提高到50.6%,年保土总量可达9.91万吨,年蓄水总量可达94.14万立方米,保肥能力大大提高,为南水北调提供优质水源;年实现增产增收的直接经济效益302.46万元。

㈢ 阆中万家沟水库详情

你问对了,万家沟水库在石龙镇,离石龙场没有很远,在到石龙场的回手一点,你可以问。那个水库很大的,有很多,有大的,小的.不过是别人包了的。

㈣ 关于黄河治理与再造的战略构想及其工程规划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上述各段水流能量的合理分布,即优化配置?笔者认为:必须首先进行“上游分水改道,分能减沙”,方能有效“切断”晋陕峡谷高能输沙搬运通道,进而实现“中游限(断)能拦沙,减少下泄”,并同时进行“下游引水增能,冲沙减淤”方能达到目的。其中:

1)“上游分水改道,分能减沙”,是通过河口镇附近小沙湾或万家寨枢纽工程,向东分水改道而实现。具体的分水线路是穿越管涔山于怀仁东或朔州入桑干河,至官厅后,可分为两路:一路沿永定河向京、津、白洋淀等地区分水;一路沿燕山往东向唐山、滦河等流域分水(它突破了传统治黄,只在下游探讨和实施“分水、改道”的思想局限)。从而改变上游大量高能清水流路,从根本上“切断”晋陕峡谷河口镇—龙门段“高能侵蚀输沙通道”(只让其成为有计划下泄的蓄水梯级“床库”,以满足原两岸地区工农业生产及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用水需求)。进而减水减能,大幅减少黄土高原地区晋陕峡谷黄河段向下游的泥沙携带量。同时,解决我国北方缺水地区供水问题,特别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后,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局面将会得到有效缓解。

2)“中游限(断)能拦沙,减少下泄”,是通过上游分水改道后,将“截断”的晋陕峡谷相机分段筑坝,拦蓄(主要为当地)洪水、泥沙而实现的。“蓄水”(也可利用小沙湾或万家寨分水改道节制闸工程有计划的下泄)以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用水所需;“拦沙”以逐步淤高床库,抬高黄土地区起控制作用的晋陕峡谷侵蚀基准面,通过溯源淤积,从根本上逐步减弱两岸黄土地区千沟万壑流水动能,减弱泥沙下泄强度,“破坏”泥沙侵蚀的“搬运”环节,这对遏制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作用的恶性发展,并开始向良性方向转变起到极其重要的支持和配合作用。它在显著减少入黄泥沙量的同时,通过千沟万壑的自然夷平整治,将使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地质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3)“下游引水增能,冲沙减淤”,是利用原拟南水北调中、东两线黄河以南段工程,调引长江及其支流丹江水源,分别于黄河下游桃花峪和东平湖处入黄而实现的。通过调引大量清水入黄,除满足工农业需水外,着重解决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载体水能不足问题。在上游分水减能、减沙和中游限(断)水、限能、拦沙的共同配合下,根据来水来沙系数的大小,依靠流域外调引清水,“适时、适量地匹配增能”,提高下游河道水流挟沙搬运能力,从而创建黄河下游动态冲淤平衡局面——实现黄河的根本治理(图13.1)。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战略构想的各部分之间是不能割裂而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其中,“中游限(断)能拦沙,减少下泄”部分(并不是现状治理那种“简单的拦”),必须与“上游分水改道,分能减沙”部分相结合,才能收到最佳治理效果。传统治沙之所以未能收到显著效果,除黄土地区特有的“岩性、气候、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决定外,缺少“上游分水减能,截断晋陕峡谷高能输沙通道”的有力配合,则是其最根本的原因。

图13.1 黄河治理与再造战略构想及工程规划简图

“下游引水增能”也必须与“上游分水减能”和“中游限(断)能拦沙”相结合,在上、中游“减水、减能、减沙”和下游“增水、增能、冲淤”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全流域上、中、下游载体水能的统筹(合理)增减即优化配置,方能取得下游河道“动态冲淤平衡”局面。否则,不仅下游动态平衡局面无从建起,正如前面所述,还将浪费大量的冲沙水资源,到头来,恐只能是引水冲沙,而不能很好地减淤。在溯源侵蚀的下拉作用下,还将加大中游地区的泥沙下泄量,加速黄土高原侵蚀夷尽局面的到来。

值得说明的是,“黄河治理与再造战略构想”各部分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实现黄河根本治理的同时,又能够较好地完成原拟南水北调诸规划目标(黄河以北可平交开口利用天然河道输水至白洋淀和天津)。它较为巧妙地在优化调度,即合理配置黄河侵蚀输沙载体水能的过程中,将“治黄”与“调水”有机地融为了一体,从根本上扬弃了历史上那种“单纯治”和“单纯用”的治-用分离的治黄思想,也使得当代较为“松弛的”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思想,在新的更高层面上实现了“真正的融合”,具有“一石多鸟”的效果,这正是“黄河治理与再造构想”的精髓所在。

㈤ 雅安汉源市政府的联系方式,和汉源永利彝族乡的概况,我们想暑期社会实践去那里,谢谢大家了

汉源是县政府,不是市政府,汉源县政府地址:楚源大道2段电话:(0835)4222981

汉源县永利彝族乡概况(百专度网络里属有我下面参考资料网址就是):

汉源县永利彝族乡位于大相岭东南的蓑衣岭和岩窝沟之间的高山峡谷带。西距汉源县城92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9°22′,东经102°55′。北邻眉山市洪雅县,东连乐山市金口河区,南隔大渡河与甘洛县对峙,西隔岩窝沟与皇木镇相望。面积109.5平方公里,辖竹坪、莫朵、马坪、古路、万家、杉树6个村民委员会,40个村民小组,35个自然村,1035户,3625人。海拔550-3269米。乡政府驻冷竹坪,海拔2100米。

㈥ 陕西省略阳县铧厂沟金矿

铧厂沟金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境内,是陕甘川金三角重要矿床之一,为单一金矿床。现探明和控制的金金属量10余吨,矿石资源量200余万吨,具有很好的资源前景。

铧厂沟金矿区处在西秦岭(秦岭造山带的西段)陕甘川金三角成矿区腹地勉-略-宁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属秦岭褶皱系南部,跨及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矿区南部属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北部属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成矿区带属于摩天岭(碧口)Cu-Au-Ni-Fe-Mn成矿亚带。区域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展布,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中新元古界碧口群二岩性组上段、泥盆系中下统三河口群、石炭系下统略阳组,以及第四系。矿区矿体主要赋存于三河口群中,具有典型的层控及构造控矿特点。

(2)构造

矿区总体为一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仅在寨子湾矿段约800m范围内三河口群一岩性段地层产生局部向南倒转。局部地段可见小褶皱。区内较大断裂由北而南有8个:阴山大梁-杨家坪断裂(F1),陈家湾-九房沟-吴家沟断裂(F2),北光岭-刘家河坝-乱石窑断裂(F3),万家山-庙湾-张家庄断裂(F4),香堂沟-曹家沟断裂(F5),寨子湾断裂片理带(F6),横断层(F7、F8)。

(3)岩浆岩

矿区内未发现中、深成侵入岩体,但火山活动比较强烈。南部中新元古界碧口群系火山喷发相,为酸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夹基性熔岩、凝灰岩透镜体或条带。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中普遍夹基性火山岩透镜体,其中第一岩性段第三岩性层(D1-2sh1c)中分布的细碧岩为金矿的赋矿岩石和直接围岩。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铧厂沟金矿床主要产于三河口群中,矿化带西起窑上湾,东止庙湾,长达3600m,矿化严格受雁行状排列的透镜状蚀变细碧岩及其两侧凝灰质绢云千糜岩的控制。矿化带产状与韧性剪切带内C面理基本一致,15个蚀变细碧岩透镜体是矿床内赋存工业矿体的主要含金体。分布于蚀变细碧岩之中的21个金矿体在平面、剖面上均呈雁行状排列,透镜状产出,延深(沿倾向)大于延长(沿走向),最长为265 m,最短为20m,一般为33~210m,最厚16m,最薄1.0m,一般2~10m。矿体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总体北倾,倾角50°~70°,局部南倾,倾角70°~88°。各矿体厚度一般比较稳定,连续性较好,局部有加大变厚现象。矿体Au品位最高5.96g/t,最低3.10g/t,一般3.14~5.41g/t。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根据矿石结构构造、主要矿物组合及蚀变岩石特征,可将矿石划分为3类,即蚀变细碧岩型金矿石、碳酸盐-石英脉型Au金矿石和硅化变质石英砂岩型金矿石。

矿石的结构类型主要有自形粒状结构、包晶结构、填裂结构、交代结构等。矿石构造较为简单,从金属矿物分布特征上看,矿石具不规则的浸染状和稀疏浸染状构造及细脉浸染状构造。从矿石的整体特征上看,则表现为很不均一的斑杂状构造。

标本名称 蚀变细碧岩型金矿石 编号 DB088 形成时代 泥盆纪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标本呈黄绿色,自形、半自形中粗粒状结构,网脉状、星散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及少量自然金,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呈脉状穿插于细碧岩中。Au品位为2.13g/t

成因类型 变质-中低温热液型 产地 陕西省略阳县铧厂钩金矿

㈦ 思念贾福海先生

钱学溥

1954至2004年,在这漫长的50年间,我曾多次有幸在贾福海先生指导下进行工作。下面叙述的是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片断。

1.黄河规划委员会

1953年,在黄河流域,地质部工程地质处组建有两个工程地质队。贾福海先生任黄河中游工程地质队队长,姜达权先生任黄河中下游工程地质队队长。1953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姜达权先生的帐下。姜达权先生要我熟悉、整理三门峡、盐锅峡等坝址的地质资料;要我针对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编绘一张黄河流域大地构造图。

1954年3月,我被调到黄河规划委员会地质组,组长是冯景兰教授和贾福海先生。我很高兴来到这个地质组,因为冯景兰是在清华大学教我们普通地质学的教授,他曾夸奖过我的块状图画得好;而贾福海先生是一位我所敬仰的先辈。

3月初,黄河规划委员会组织考察团,赴黄河流域考察。考察团的规格很高,由水利部副部长带队,国务院开的介绍信。考察团包括苏联专家组12名专家,我国水利、地质等方面的权威人士,以及其他翻译、工作人员等,共有40多人。冯景兰教授、贾福海先生和我,可以说参加了全部的野外考察活动。在野外,经常受到冯景兰教授和贾福海先生的指点,4个月下来,受益匪浅。野外工作十分紧张辛苦,但也遇到不少趣闻逸事,下面略述一二。

野外考察从黄河上游刘家峡一直到黄河河口,当时道路不好,大部分是砂石路和土路。乘坐的汽车,清一色都是战争遗留下来的美国军用卡车,浩浩荡荡有10多辆。其中,苏联和我国专家乘小吉普,一般工作人员乘中吉普,军用10轮大卡车上装的是大家的行李和考察团的杂物。

考察团几乎每天都是早上出发,傍晚留宿到一处新的地点。当时,在我国西北一些偏僻的地区,经济十分落后。4月的一天傍晚,车队风尘扑扑地来到一个小村庄。刚一进村,就看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许多村民迎候在那里。他们对汽车很感兴趣,大家叽叽喳喳,东看看西摸摸。一位老人,手里柱着拐杖,摸着我们的汽车,自言自语地说:“火车?……汽车?……噢!……是飞机”。

第二天早上,还是有不少村民围在汽车旁边,考察团员们上了车,汽车已经启动了,忽然有人大喊停车,司机下了车,看到两个年轻人从车底下爬了出来。司机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破口大骂。年轻人委屈地解释说:“我们想看看你们汽车里有没有牛”。司机感到莫名其妙,年轻人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没有牛,你们的汽车咋会跑;没有牛,你们的汽车咋也要喝水;没有牛,你们的汽车上坡咋也要喘气”。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司机一时语塞。事后得知:这是当地政府为了宣传“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特意组织当地群众来参观参观汽车。

5月份,考察团来到了贾福海先生工作过的黄河中游。由于黄河干流喇嘛湾、万家寨、龙口几处坝址不通公路,考察团只得自内蒙托克托上船,在船上沿黄河考察这几处坝址。峡谷中的黄河水流湍急,船只能下行不能上行,并且十分危险。使用的木船都是一次性的,船体很大,平底,做工十分粗糙简陋。4根又长又粗的木棍,砍一砍就权当了划水桨。当地胜产煤炭,木船装满煤炭,沿河而下,到了郑州,木船也就寿终正寝,按劈柴的价钱卖掉了。

那天早上,考察团分别上了两只木船,每只木船的后面都拖着一只小木船,以备急用。水利部副部长、苏联专家、包括冯景兰教授和贾福海先生在内的中国权威人士,都坐在第一只木船上。一路上天气晴朗,工作顺利。船舱里堆放着刚从北京送过来的面包、烧鸡和红葡萄酒。大家有说有笑,大口地吃着喝着,欣赏着黄河峡谷两岸仲春特有的风光。船行驶在峡谷里,速度很快,到了下午,已经进入了山西省河曲县境内。正当大家庆幸一天工作即将顺利结束的时候,忽然看到前面的一只木船冲上了暗礁,停在了黄河急流水面的中间。看到眼前的情况,我们第二只木船赶紧停靠在了岸边。

当时没有任何通讯工具,在没有人烟的峡谷里,只能企盼奇迹的出现。但是,约摸过了一个小时,那只停在暗礁上的大船仍然是纹丝不动。人们开始焦虑了,船工们说,船老大说不定有办法。船老大是个消瘦的老汉,年近花甲,沉默寡言,一个人一直坐在岸边的崖底下。听到船工的建议,考察团的有关领导赶紧把烧鸡和葡萄酒送到老汉的面前,但是老汉却是不吃不喝,仍然紧锁着双眉,一口一口地抽着他的旱烟袋。大家在无望的煎熬中一分一秒地度过时光,又过了个把小时,天色开始暗了下来。老汉忽然站了起来,他一个人上了小船,要大家把小船拉向上游,大概拉了有500米,他让人把绳索解开。老汉在船上奋力地划着双桨,只见那小船像脱缰的烈马一样,冲向那只搁浅的木船,远远地只听到“砰”地一响,奇迹发生了:大船和小船同时旋转了一个角度,一同奔向了下游。大家被眼前发生的奇迹惊呆了,过了两三秒钟,才有人呼叫了起来。站在我身边的一位水利技术员,在欢呼跳跃中,不幸嘴里的假牙掉了出来,当即被脚下黄河的激流冲走了。但是看起来,他却毫不介意,仍然张着没有门牙的大嘴,欢呼跳跃着。

6月份来到了三门峡,中外专家异口同声地赞赏三门峡优异的条件。作为坝址基础的闪长玢岩坚固稳定;坝址地形较为开阔,适合安排溢流道、电厂、排沙孔等建筑;大坝位于黄河的下游,对防洪、灌溉都十分有利等等。大家一致认为,在黄河46个梯级当中,第一个应当修建的就是三门峡。

6月底,回到了北京,开始编写《黄河流域规划报告》。我们地质组在一间大的办公室里,冯景兰教授的办公桌靠近窗户,贾福海先生和我的办公桌面对面。我的任务是编写黄河支流水库的工程地质条件。在报告的章节、坝址水库的工程地质评价等方面,贾福海先生经常给予我耐心细致的帮助。

2.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

1955年10月,在结束新安江水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填图工作以后,我和任福弘、李正清等人,被调往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当时,经过长征的马志卿同志担任总队的副队长,贾福海先生担任总队的副队长兼主任工程师。报到以后,贾福海主任工程师要我担任坝址工程地质队的第一地质队长,全面负责坝址的工程地质填图和钻探编录、压水试验等工作,负责初步设计阶段坝址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

实际上,任福弘有填图的经验,他负责的坝址工程地质填图不需要我指点,只是他们过黄河,有时需要我签个字。因为那时三门峡没有电,黄河两岸之间只有一条钢丝绳,钢丝绳上吊着一个大的木箱,靠着6个工人奋力绞动一个大的绞盘,慢慢地把木箱和木箱里的人员、钻具等送到黄河的对岸。当时,我和填图的地质人员一同住在大坝坝址岸边的帐篷里。早上起来,一同到结了冰的黄河水边,舀起冰冷的河水漱口。早饭以后,他们去填图,我的任务主要就是到坝址附近看看,熟悉坝址附近的地层、地貌,观察作为坝址基础闪长玢岩风化、构造破碎带发育的情况,为编写报告打下基础。

在钻探编录、压水试验方面,有陈祺江把关,他是坝址工程地质队的第二地质队长,工作认真细致,不需要我操心。只是有一天,他向我反映说:不知为什么,当地下水位位于试段之间时,计算的单位吸水量往往有相当大的误差。我仔细分析了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提供的压水试验规程,发现当地下水位位于试段之间时,规程规定的计算压力值的计算公式有误。根据静水压力的原理,我推导出一个正确计算压力值的计算公式。后来那个公式刊登在了1957年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刊物上。

地面填图和钻探压水试验工作结束以后,总队要求我们7天提交坝址的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我从实验室借来了两台手摇计算机,有关的地质人员集中在一间大的办公室里,明确了任务和分工。8点钟上班,有的人编绘平面图,有的人编绘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我负责主编文字报告。手摇计算机用来计算、核对各种数据和参数。办公室里除了手摇计算机沙沙的声音以外,十分安静。经过7天紧张有序的工作,我们提交了报告。

提交了报告以后,部水文局调我去长江三峡工作。临行前夕,总队马志卿队长和贾福海主任工程师找我谈话。马队长肯定我按期完成了任务,但是批评我没有安排大家加班加点,没有秉烛夜战,没有形成一个大会战的气氛。贾福海先生没有批评我,只是勉励我今后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仍要努力工作。

第二天我和孙素贞两个人,收拾好自己简单的行李和杂物,中午赶到了会兴镇,乘火车午夜到达了郑州,住了一宿,第三天回到了北京。

1979年夏天,我去西安开会回来,特意在会兴镇下了火车,坐汽车来到三门峡大坝。电厂的工作人员十分客气,带我参观了大坝、电厂和十分壮观的黄河溢流道。依照我的要求,他们还带我参观了坝址下游开采奥陶系岩溶地下水的管井。离开的时候,我特意在坝前的水库里,畅游了1小时。没有想到,与当时奔腾混浊的黄河迥然不同,那开阔的库水十分深邃、恬静和清澈。仰游在水面上,望着蓝天、大坝,不禁浮想联翩,回想起1955到1956年,在贾福海先生领导下,在三门峡从事勘察工作时的情景。

3.勘探西张水源地

1958年春天,部水文局张更生局长要我负责组建山西水文地质队。我拿上一张地质部开的介绍信,率领侯立臣、唐炽昌、胡长和等7名技术骨干,来到太原山西省地质局,组建了水文地质队。按照山西省领导的意见,我们首先奔赴晋东南缺水的石灰岩山区——平顺县,开展了工作。

1964年初,地质部下达给山西省地质局一项重点任务——在太原北郊寻找确定一处特大型水源地,要求当年提交勘探报告,提交A2级地下水可开采量15万m3/d。部水文局沈树荣工程师亲自来到太原,晋见了山西省地质局申梦华局长,传达了部水文局贾福海总工程师的意见——要求钱学溥亲自确定这个水源地的位置并编制这个水源地的勘探设计。

我要求地质局安排一辆苏联嘎斯69吉普车,在太原的北郊和东、西山跑了一个星期,确定有奥陶系岩溶水补给的汾河冲积扇作为勘探的对象,定名为西张水源地。编写的勘探设计,通过了济南设计评审会议的审查。为了完成这项重点项目,在勘探地区,架设了高压线和变压器,买来了3台仿苏的YKC-20型大口径冲击钻钻机和大流量的水泵。施工结果,十分理想。抽水试验,单井出水量都在4000m3/d以上,地质局组织了各地质队的技术负责,到现场进行了参观。1964年11月份提交了勘探报告。当月,部水文局贾福海总工程师率领水文局孙鸿冰、沈树荣工程师以及北京水文地质队宾德智等几位专家,来到太原验收评审这项重点勘探项目。以贾总为首的专家组,肯定了我推导的“消除井损计算渗透系数的公式”(日后,该公式纳入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国家标准、专著和水文地质手册,并获得了地质矿产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会议一致通过了这个勘探报告,评审通过A2级地下水可开采量16万m3/d。经过几年的开采,该水源地的实际开采量达到了18万m3/d。

4.《太行山石灰岩山区的饮用地下水源》

1965年大旱,山西太行山石灰岩山区用水十分困难,有个村庄的村民甚至需要走一天半的山路,下山到河北省境内,才能背回一桶水。7月份,山西省组织山区找水工作队,指定我任技术队长。

当时我对石灰岩山区寻找饮用地下水源,心中无底。于是结合工作,在盂县、阳泉、平定、昔阳、和顺、左权6个县市,步行约1000km,调查了200多个现有的和失败的水井,总结当地作为饮用水源的水井有12种水文地质类型。工作之余,我撰写了一篇名为《太行山石灰岩山区的饮用地下水源》的论文,寄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星期以后,编辑部寄来的竟是贾福海总工程师写的评审意见。贾福海总工程师不仅对该论文的文字进行了详细的审阅,并且要求每一种类型,附一幅独立的剖面图和图例(原稿为了节省篇幅,12种类型的剖面图集中在了一起,只有一组共用的图例)。我按贾福海总工程师的要求进行了修改,该论文刊登在了1966年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上。

5.天桥黄河水下岩溶大泉

1959年,宣化地质学校承担晋西北广大石灰岩地区的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提交的报告指出奥陶系的泉水流量不大,观测到的最大的泉水流量只有2.18L/s。我认为这个结论值得怀疑,因为晋西北出露有近万平方公里的石灰岩,地表没有河流,在黄河河谷,应该有流量很大的岩溶泉水或是水下的岩溶泉水出露。从地质图上可以看到,保德以下出露的是石炭二叠系碎屑岩地层,那么,保德以上的一段黄河河谷,就应该是奥陶系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带。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基本瘫痪了,我考虑可以“理论找矿”,当然也可以“理论找水”。1967年6月26日,我只身来到了偏僻的保德县,当天下午就迫不及待地背起挎包,在黄河河谷里沿着岸边向上游走去。经过铁匠铺村,边走边看走了七八千米,见到黄河河道中有一个岩石小岛,两岸岩层翘起,说明发育有断层构造。附近黄河东岸黄石崖沟有约300L/s的岩溶地下水出露。访问当地的群众,他们说,这一段黄河冬天不结冰。这种河水不结冰的现象,说明有大量的岩溶地下水在河水水面以下汇入黄河。当晚回到保德县招待所,虽然晚饭每人只卖给3 两稠粥(土称和则饭),但是找到了晋西北近万平方公里石灰岩地下水的排泄带,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1979年,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室主任阎锡屿工程师的邀请,撰写并发表了《山西省岩溶泉水》一文。文章中,根据当地的一个小居民点——天桥村,把上述岩溶泉水命名为“天桥泉”。参考补给区石灰岩的出露面积、降水量等因素,推断该水下泉水的总流量约有10m3/s。

1982年,我们山西水文地质队在保德至河曲黄河河谷,施工大口径水文地质普查钻,不少钻孔的自流水量都在10000m3/d以上。我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贾福海总工程师。贾总十分高兴,那年秋天,他率领了一个强大的岩溶专家代表团——包括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辛奎德主任委员、岩溶研究所袁道先所长、水文地质研究所卢耀如研究员等知名专家学者,到现场进行了考察。

贾总的老家就在山西省原平县大牛镇。那次考察,从太原坐火车出发,在原平县转乘汽车,经过大牛镇来到河曲县。一路上,贾总很是高兴。记得考察团一行人等,来到河曲县招待所,县政府领导知道原平县大牛镇是贾总的老家,在吃饭的时候,特意请来了一位来自原平县的女服务员,为贾总介绍家乡的情况。贾总听到亲切的乡音,不禁喜形于色。另外,我还记得,那次晚餐我坐在贾总的左边,晚饭快结束的时候,贾总对我说,文化大革命以前,他曾提名要我随他应邀去国外工作,但是山西地质局强调工作需要,没有如愿。这虽然只是一件多年以前的憾事,但是当时听起来,仍然是勃然心动,感悟到受到贾总厚爱的欣喜。

这处泉水被贾总为首的专家组肯定以后,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80至90年代,天桥泉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为拟建中的保德电厂、府谷电厂、河曲电厂,沿天桥泉的排泄带,圈定勘探了3 处特大型的水源地。其中,钻孔的最大自流水量达到了创纪录的56000m3/d。1987年,上游龙羊峡水库蓄水,黄河河道基本干枯,实测这一段岩溶地下水的总排泄量为12.4m3/s,这是后话。

6.《中国蓄水构造类型》

1980年,科学出版社邀请我撰写一本反映我国蓄水构造类型的科技书籍。在对编写大纲的讨论过程中,得到了陈梦熊、张宗祜、胡海涛、方鸿慈、哈承佑、刘光亚、崔光中、秦毅苏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指导。为了充分反映我国多姿多彩的蓄水构造类型,我走遍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查阅和搜集了1000多份区域和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查方面的资料。1990年,出版了《中国蓄水构造类型》一书。该书共有64万字,书中论述了蓄水构造的概念、控制因素、中国蓄水构造类型划分的原则等,并将我国蓄水构造划分为4类25型。书中精选了396个实例、413幅水文地质剖面图和平面图,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主要的蓄水构造,也包含了像辽宁海底岩溶大泉、藏北高原冻土区地下水、西沙群岛珊瑚砂潜水等许多珍贵的勘查资料。该书阐述了各种蓄水构造的形成、可开采水量和一般规律。

记得1980年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我担任着山西水文地质队总工程师的职务。山西水文地质队是个大队,职工最多达到1100人,开动千米钻机18台,每年提交各种勘查和科研报告10多份。另外,我还担任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水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大大小小18个职务。因此,只能断断续续每次抽出几天、十几天工作间隙,去各省市踏勘和搜集资料。1984年调回北京,任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副总工程师。当时家住京西鲁谷,经常是每天晚上7点到家,7点半开始整理图件和撰写文稿,午夜1点半睡觉。

1987年5月,我把完成的书稿送到了科学出版社。没有想到,责任编辑说,按照新的规定,书稿必须经过专家的评审。我一没有经费,二没有时间,这可难坏了我。我当即想到的就是求助于水文地质界的第一把交椅、科学院资深院士贾福海先生。

当天,我带着厚厚的3大本书稿,来到了贾福海先生的住所,那天贾福海先生不在。我敲门,门内一位老妇人问:“谁呀?”我说:“我姓钱。”“你是钱学溥吧?”门开了。我第一次见到贾夫人,一位慈祥的老妇人。我惊讶地问,您怎么知道我叫钱学溥。贾夫人平静地答道:“贾总曾经念叨过你。”

过了两个星期,我带上了两瓶酒,又来到了贾福海先生的住所。贾福海先生亲自给我写了评审意见。至于那两瓶酒,贾先生执意不肯收下,我也只有尊敬不如从命了。贾先生对《中国蓄水构造类型》一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该书阐述的蓄水构造概念明确,控制因素分析正确,类型划分详尽。精选的396个实例、413幅水文地质剖面图和平面图,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该书既包括了基岩山区的蓄水构造,也包括了松散岩层的蓄水构造,在我国还是首次。他认为这本书实际上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反映了我国的水文地质情况,是一个创举。

多年以前,地质部水文局张更生局长曾经说过,钱学溥是个“书呆子”。写到这里,扪心自问,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书呆子”——贾福海院士当时已经是73 岁的高龄了,又担任地矿部高级咨询中心的顾问,工作十分繁忙,我怎么能够要求贾福海院士亲自审阅那几十万字的书稿呢。

7.《三门峡地质勘察史》

2004年3月,收到了贾福海先生要我参加编写《三门峡地质勘察史》的来信。见到信封上贾先生那极富个性、苍劲的毛笔字,感到十分亲切。50年来,不管什么大小场合,贾先生都叫我“小钱”,但是这次信封上写的却是“钱学溥先生”。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感到了岁月无情的流逝,我仿佛依稀地见到了一位深深陷入怀旧思绪的耄耋老者。

回想起来,做人本应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贾老给予我的实在是“涌泉之恩”,我还给贾老的却是“滴水相报”。原本商定当年10月20日,在北京西峰寺召开第一次《三门峡地质勘察史》编委会议,能够再次见到已是90岁高龄的贾老,当然是件期盼已久的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0月3日传来了贾老突然逝世的噩耗。呜呼哀哉!上天实在是有失公道,对我来说,衷心向贾老先生道一声谢意的机会,也变成了泡影。对贾老先生愧疚的心情,只能久久地埋藏在心底。

2004年12月于北京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