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简报
⑴ 小学生地质灾害防范从哪几个方面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专主管部门报告。其属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并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报告的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摘自:http://www.pzhgt.gov.cn/ShowArticleContent.asp?InfoId=1665
⑵ “6·” 江西省宜黄县党口小学后山滑坡灾害
1 引言
2014年6月20日凌晨时,江西省宜黄县神岗乡党口小学后山发生滑坡,造成党口小学教学楼1栋4间倒塌、4人遇难,并损毁学校厕所1间、居民杂物房2间、移动基站1座、民房4栋8间,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万元。
2 地质灾害特征
2.1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滑坡地段属低山丘陵地貌,山顶标高420m,相对高差约140m,斜坡原始坡度约35°。地层岩性为燕山早期(
滑坡区域雨量充沛。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达1907.0mm。灾害发生前一周累计降雨量约400mm,发生前3小时累计降雨量107.5mm。
根据建设部频发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江西部分)(建标〔2001〕156号)、《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及《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滑坡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相应于地震烈度为Ⅵ度区。
2.2 灾害地质体特征
滑坡发生于其龙台山西坡、距坡脚约70m高处,滑坡体斜长约50m、宽约30m、厚约1.5m、体积约2250m3,主滑方向310°,滑体以粉、砂土(含碎块石)为主,碎块石含量5%,直径5~30cm。
滑坡体顺坡滑下,冲向党口小学,造成教学楼1栋4间倒塌,导致4人被压埋遇难死亡。该滑坡同时还损毁学校厕所1间、居民杂物房2间、移动基站1座,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万元(照片1~2)。
照片1 滑坡体全貌
照片2 滑坡体冲毁的房屋
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趋势判断
滑坡地段位于低山丘陵区,其龙台山西坡自然斜坡坡度约35°,表层为残坡积含砂粉质黏土,厚0.5~2.5m,下伏基岩为燕山期花岗岩、表部风化剧烈,地质环境条件较差。
滑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其龙台山西坡局部斜坡高陡,表层结构松散的全风化砂性土、残坡积粉质黏土饱水后与下伏基岩面摩擦力显著降低,在自身重力和饱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滑动,脆弱的自然地质环境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
(2)灾害发生前一周累计降雨量约400mm,是多年平均降雨量(1600mm)的四分之一,土体含水量趋于饱和;灾害发生前3小时内又降100mm以上大暴雨,雨水快速入渗降低了坡体土的抗剪强度和摩擦力,增加了下滑力,短时间汇聚的坡面流对斜坡表部形成强力冲刷,是滑坡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
综上,由于山体坡度较陡,表层土体松散且含水量高,在降雨作用下其龙台山西坡发生滑坡及坡面泥石流。
4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灾害发生后,宜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及时划定危险区,拉设警戒线,树立警示牌,并安排人员开展监测,积极组织当地群众避灾,妥善处理善后及临时安置工作。国土资源局系统及时主动介入调查。灾害发生后的当日,宜黄县国土资源局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协助救灾;随后,抚州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工作组赶到灾害现场开展调查;省国土资源厅领导带队赶赴现场指导,接到报告1小时内,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组成的首批地灾应急调查专家已从南昌出发。6月21日,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抚州市地质队等根据乡镇提供灾情,联合对党口小学山体滑坡及其周边开展了地灾隐患应急排查。
5 经验与启示
(1)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健全。出现地质灾害灾情后,相关责任单位、人员能迅速行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2)信息渠道畅通,反应迅速。灾情发生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能及时得到信息,派出人员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3)加强对丘陵、山区、学校、医院、集镇等人口密集区、居民住房后自然斜坡的调查,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定遭遇突发极端天气的避险预案。
⑶ 急!谁有模板给我参考一下:1、小学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2、小学校园及周边地质灾害监控措施报告!
一、学校应当每月、每季、每时段对学校的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内行统计分析,并按期向教容育局安全办公室报送统计分析材料;
二、要按照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确定联络员负责信息报送,按时上报相关情况。
三、学校要加强领导,明确机构,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全面加强信息统计,认真填报各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材料,并开展统计分析,查找解决个性和共性问题,为推动安全教育的各项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⑷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事项指的是什么
地质灾害是一种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回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答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⑸ 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到位
各乡镇国土资源所要建立汛期巡查制度。每逢汛前、汛中要组织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档案登专录的各隐患属点进行逐一排查,落实各隐患点“两卡”发放、防治预案、值班等到位情况。并对巡查情况建立巡查日志,巡查日志要有群测群防员和责任人的签字,对巡查日志要建立档案并做到妥善保管。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县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应急分队。
⑹ 如何做好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1)在本年度地质灾来害防治方案编制源前完成辖区地质灾害排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区),落实汛期各项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和制度,为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基础依据。
2)排查灾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已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4)排查结束后,及时编制地质灾害排查报告,并将报告主要内容通报当地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Ⅰ)地质灾害隐患点(区)位置;
Ⅱ)危害对象及范围;
Ⅲ)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基本特征;
Ⅳ)地质灾害引发因素及发展趋势;
Ⅴ)已采取的防治措施;
Ⅵ)防治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