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地质标本陈列馆
⑴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介绍
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国家级地质学博物馆,成立于1916年。中国地质内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容,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⑵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分馆概况
黄果树奇石馆:位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于2010年6月15日开馆,2012年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黄果树馆”。截至2013年,馆藏标本1500余件。化石类藏品中有蜚声海内外的三叠纪时期的鱼龙、幻龙、贵州龙、海百合、真颌鱼、龙鱼等;岩石类有代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硅质岩、钙质岩、沉积岩、交织岩等;矿石类有极具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的辰砂、雄黄、雌黄、水晶、萤石、方解石、孔雀石、绿松石、蓝铜矿、褐铁矿、辉锑矿等。
本溪地质博物馆:座落在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本溪水洞景区内,占地面积为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80平方米。馆内陈列了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史前地质遗迹,国家级珍贵标本30余件,珍稀标本3300余件,其中金刚山义县翼龙、本溪甲龙、马氏燕鸟吃鱼等系世界唯一的化石标本;中华龙鸟、尾羽鸟也是世界仅有的几块当中最精美的标本:幻龙、鱼龙和海百合、群龟、九龙壁等化石标本乃是化石中的珍稀精品。热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几乎涵盖了脊椎动物的所有门类,尤其是早期鸟类化石,带羽毛的恐龙、奇特的水生蜥、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等珍稀国宝级的化石,是本溪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宜州化石馆:创建于1994年,是辽宁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馆,1996年被接收为中国地质博物馆辽西分馆。宜州化石馆相继被评为“全国石文化事业先进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基地”、“辽宁省科普基地”、“锦州市科普基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实习基地”等等,并在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AA级旅游景点”。
中华恐龙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分馆):位于常州新北区汉江路1号的中华恐龙园内,是国土资源部和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项目。馆内运用多项现代技术,并通过生态模拟的环境设计,展示恐龙这一古生物产生、发展、演化直至灭绝的过程,旨在弘扬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新自然观,是寓教于旅游体验之中的新型科学殿堂。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江西分馆):其前身是1927年“江西矿业调查所”的“江西地质矿产标本室”和1935年李四光教授创立的“庐山地质馆”。新建的江西省地质博物馆于2006年2月27日正式开馆。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分为地学科普展区、江西矿产资源及应用展区、江西地质环境展区、江西省地矿局展区、宝玉石观赏石展区五个部分,面积近600平方米,拥有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矿石、宝玉石观赏石等各类藏品近2000件。
中国地质博物馆西峡分馆:前身是西峡恐龙蛋化石博物馆,始建于2000年10月,占地3500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 中国地质博物馆西峡分馆,以恐龙文化为主题,展示了西峡境内出土的各类恐龙蛋化石精品和国内外恐龙蛋化石、骨骼化石标本,是一个集科研、科考、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地质博物馆。
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5月15日起开放,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房山分馆,位于房山区长沟镇,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91.65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2010年7月31日正式挂牌,是一座集科普、娱乐、观光、休闲于一体,将自然科学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的大型综合博物馆,是中国第五座恐龙博物馆,也是一座集保护区和展览馆于一身的园中馆,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位于烟台市莱山区国际植物艺术博览苑用地西侧,北靠黄海、西临游艇中心和大型度假村、南接滨海路。景观设计面积约 7.9万平方米。
⑶ 南京地质陈列馆的展馆规模
南京地质博物馆由老馆和新馆组成。老馆为一幢具有德式风格的红色 3 层建筑物, 占地面积专约 2500 平米。展出属标本 1 万余件,设有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地质环境4 个展厅。扩建工程完成, 南京地质陈列馆将形成由老馆和新馆组成的一个内容相对完整、国内一流的地质博物馆展示体系, 将涵盖中国近现代地质发展 历史、地球和生命的起源、 岩石与矿物赏析、 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宣传,以及恐龙世界复原等内容,构成生动有趣、富于科普教育意义和地学知识宣教的综合性地学博物馆。南京地质陈列馆将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 以地球科学知识为基础, 以地学科普为宗旨, 以宣传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为目的,兼顾地球科学研究,是集地学科普与科研为一体的博物馆,将以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⑷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学博物馆,是国内排名第二的地质类博物馆,也是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然类博物馆。2005年4月30日对社会开放以来,该馆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地大逸夫博物馆之所以引人入胜,除了标志性的建筑、通俗易懂的展示内容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批珍贵罕见的馆藏精品。该馆馆藏各类地质标本30000余件,其中自然界极为罕见的珍品近3000件,其中不乏镇馆之宝,在世界上和国内都位居前列。
恐龙化石珍品——黑龙江满州龙
黑龙江满州龙是一类大型的鸭嘴龙,体长10.50m,体高6.1m,嘴巴象鸭子是其最大的特征。它属于素食龙,牙齿小而多,前肢细小而后肢粗壮。该恐龙骨架产于黑龙江省嘉阴县,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因其含有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龙化石中占有重要地位,构成了地大逸夫博物馆的显著标志。
鱼龙化石之王——梁氏关岭鱼龙
鱼龙是海洋爬行动物,和恐龙生活在相同时代。地大逸夫博物馆的梁氏关岭鱼龙属于大型鱼龙,体长8米多,形似鱼雷。该鱼龙化石产于我国贵州关岭,生活于2.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其长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更为奇特的是,在这条鱼龙化石上还发现了它的皮肤化石,这在世界上是首次发现。
世界海龙之王——黄果树安顺龙
黄果树安顺龙是海龙的一种,属于海洋爬行动物。该化石长5米左右,体态修长,当年的游泳姿势一目了然。化石产于我国贵州关岭,生活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从化石的长度和完整程度来说,地大逸夫博物馆的海龙化石在世界上位居第一。
如花似画的奇观——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化石因其外形似“百合花”而得名。但它不是植物,而是棘皮动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一个理想的海百合由根、茎和冠三个部分组成,但大多数化石不完整。地大逸夫博物馆的海百合化石产自贵州关岭,距今2.3亿年,特征清晰,保存完整,面积达15平方米,为世界之最。而且整个造型如花似画,令人叹为观止。
自然界神奇的造化——辉锑矿晶簇
辉锑矿是一种金属硫化物矿物,是提炼锑的最重要的矿物原料,造型美观的辉锑矿晶簇可作观赏石。在地大逸夫博物馆的矿物岩石展厅,有一块产自我国江西德辉锑矿晶簇标本,造型优美,针状或柱状晶体长而完整,可谓神态天成,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矿物世界的奇葩——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种含铜的碳酸盐矿物,翠绿色。大量产出时可炼铜,质纯色美者可作工艺雕刻品的材料及装饰品,粉末可作绿色颜料。在地大逸夫博物馆的地球奥秘展厅,有一块产于我国广东阳春石碌的珍贵的孔雀石标本,块大色美,造型奇特,令人惊叹不已,在我国排名第一。
43亿年高龄的岩石——变成砾岩
在地大逸夫博物馆的地球奥秘展厅,有一块年龄达43亿年的岩石,叫变成砾岩,产自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它保存了地球形成初期极为宝贵的信息,见证了地球幼年时期惊天动地的变化,因而非常珍贵。
再现恐龙下蛋的特点——恐龙蛋化石
恐龙是卵生动物,靠生蛋孵化繁殖后代。在地大逸夫博物馆的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
有一窝非常奇特的长形恐龙蛋化石,产于我国江西,距今约7000万年。蛋化石数量达20枚,分为3层,放射状排列,真实地反映了恐龙下蛋的特点,这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争奇斗艳的名贵宝石——五皇一后
在绚丽的天然宝石家族中,最为婀娜多姿、光彩夺目的是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欧泊和珍珠,它们被誉为珠宝玉石界的“五皇一后”。 在地大逸夫博物馆的珠宝玉石展厅,以“五皇一后”为代表的名贵宝石陈列,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它们流光溢彩,争奇斗艳,令人流连忘返。
⑸ 有关地质博物馆的资料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国家级地质学博物馆,在中外博物馆界久负盛名。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宝石学和博物馆学的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在早期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以及辽西热河生物群等研究领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统精美的宝石陈列,独到的宝石研究成果,持续的社会推广活动,带动和引导了当代中国宝石科学研究、知识普及和市场消费。[15]
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按照地球圈层结构布局的基本陈列,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
⑹ 南京地质陈列馆的历史沿革
我国地质博物馆的创建,首先得力于地质先驱章鸿钊先生的倡议,1913 年,章氏与丁文江、翁文灏在北京创办了地质调查所,丁文江任所长。1916 年我国开始有组织的地质调查,同年,地质调查所在北京丰盛胡同筹备陈列馆,不久建立了岩石矿物、地层系统、煤矿矿产及金属矿产 4 个展览室。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陈列馆,1921 年及 1927 年,增设地层,古生物及非金属矿产陈列室。
1935 年 8 月由翁文灏筹划、募捐赞助,在南京珠江路 700 号(原珠江路 942 号)建筑的大楼竣工,陈列馆随地质调查所从北京迁到南京。自当年9 月至1937 年初整理布置,正式开放展出。到抗战前夕已建有:地质构造、矿物、岩石、矿产、燃料、土壤、地史古生物、北京猿人与史前文化、本馆出版物等 12 个陈列室。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地质调查所于 1937 年 11 月由南京迁出,先迁湖南长沙,后辗转至重庆北碚。1941 年正式定名 中央地质调查所。抗战胜利后,1946 年迁回南京。
1950 年地质矿产陈列馆属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1952年地质部成立,改名为地质部地质陈列馆,陈列馆工作仍以南京为中心称总馆,北京为分馆。
1954 年以后,地质工作中心北移,南京为分馆, 1956 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建立全国性的地质博物馆,主要人员及部分标本随之北上。 1957 年南京馆交华东地质管理局, 1958 年交江苏省地质局, 1963年交华东地质研究所,1979 年 1 月交江苏省地矿局领导,1992 年更名为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属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领导,江苏省地质调查院管理。
⑺ 石家庄地质博物馆简介
源于河北地质学院,1996年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博物馆,曾经隶属专于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属2000年划归河北省管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地球科学博物馆前身为宣化地质学校地质陈列馆,于1954年开馆,馆长是解放前曾任河南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留美学者张仁鉴先生。当时展出面积400平方米,馆藏标本约一万块;1956年陈列馆由黄景民负责,展出面积扩大至800平方米,1963年由毛鹏飞负责。“文革”期间被迫停馆,标本损失严重,1970年,从地质部地质仓库调入标本约15000块。1971年宣化地质学校升格为河北地质学院后,地质陈列馆恢复向师生开放,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年平均接待中小学生约5000人次。1988年,地质馆更名为河北地质学院地质博物馆,聘谢漫泽副教授为馆长。1990年博物馆随学校迁至石家庄校区。2001年任命杨剑平为副馆长(未设馆长)主持工作。2006年,石家庄经济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特色,保护珍贵的恐龙化石、珠宝玉石和岩石矿物标本,学校决定建设一座专门的地球科学博物馆,从开工建设到布展完成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堪称博物馆建设史上的奇迹。
⑻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历史沿革
民国三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实业部矿务司地质科改称地质调查所时就有地质矿产陈列馆的设置,但有名无实。
民国五年一月四日(1916年),袁世凯准奏设立“地质调查局”,局长张轶欧,会办(副局长)丁文江、安特生,内设四股一馆:地质股、矿产股、地形股、编译股和地质矿产博物馆。
民国五年七月十四日(1916年),中华民国政府地质研究所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举行毕业典礼,同时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展出师生三年来悉心采集的岩矿标本899件,还有详细图说及野外调查照片。因此,把民国五年七月十四日定为建馆日。民国五年七月十四日是公认的建馆日,因为此刻的博物馆有馆长、有机构、有典型事件,陈列和收藏从此被确定下来。
民国五年12月10日(1916年),农商部总长周自齐签署《农商部饬》119号,任命地质调查局会办、技正丁文江为地质矿产博物馆馆长。 民国九年(1920年),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商请农商部为筹建地质图书馆发起募捐,黎元洪大总统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共计39000元。
民国十年(1921年),在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建成地质图书馆,用其余额8000元为陈列馆添建两间展室,增加陈列面积400平米。
民国十一年(1922年)7月17 日,新建成的图书馆和陈列馆举行开幕式,黎元洪大总统莅临讲话并参观了地质陈列馆。
民国十六年(1927年),民国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称北平。北平逐渐失去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加之日寇入侵,华北危急。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地质陈列馆一万余件藏品随迁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号(现700号)新建的陈列馆中布置了12个陈列室,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初建成开放。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逼近南京。地质调查所同其它机构一样,仓促撤退,限期三五天内搬完。陈列馆精选标本313箱,由高振西经水路押运至武汉,十一月下旬又运到长沙,进行简单修整。次年7月,武汉告急,地质调查所只得从长沙再迁至重庆。陈列标本随同其他物品一起挤入四川地质调查所内。不久,地质调查所在重庆北碚盖好房子,陈列标本才搬到北碚所内安置。
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4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动植物所、气象所及工业试验所、农业试验所、西部科学院等共同发起筹建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其中,地质馆由中央地质调查所设计、提供标本,分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脊椎动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珠江路旧址,任命侯德封为南京地质陈列馆馆长,主持陈列的恢复和重建。参与整理的有程裕淇、杨钟键、刘东生、王存义、蔡震中等人。
民国三十七年是十月(1948年)正式开放(只恢复了抗战前的80%)。 民国三十四年(1935年),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留下部分人员、标本和设备在北平丰盛胡同和兵马司胡同原址,归属新组建的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谢家荣。“从此至北平和平解放,丰盛3号陈列馆再未设主任(馆长)一职”,其事务均由历任分所所长直接管理,姑且称之为“故馆”。
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夏开始,经贾兰坡、李悦言等多次整理充实。民国三十六年二月(1937年)下旬,中国地质学会第13次年会在北平召开,陈列馆建成14个陈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西山地质、普通地质、周口店猿人洞、变质岩、火山岩、水成岩、地层、地质构造、矿物和土壤),以不少于南京馆的展品量向社会开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北京人”头盖骨模型和仰韶陶器。
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夏, “七七事变”前夕,杨钟键接任北平分所所长,不久北平沦陷,杨亦于当年十一月南下到大后方长沙、昆明。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为应对动荡局势,北平地质矿产陈列馆将前后门对调,即正门由丰盛胡同3号改在兵马司胡同甲58号(现6号),与北平分所正门兵马司胡同9号(现15号)近在咫尺。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在南京设立由高振西负责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工作领导机构,辖南京地质陈列馆和北京地质陈列馆。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1953年1月,全国地质陈列馆领导机构迁北京,高振西任馆长。因建部需要,北京馆被拆除,标本被临时存放在故宫文华殿和六铺炕等处。
1955年,南京地质陈列馆下放江苏省地质局,全国地质陈列馆与北京地质陈列馆(故馆)融为一体。
1956年,地质部决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万平方米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大楼。
1958年9月新馆大楼落成,并更名为“地质部地质博物馆”。
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层26个陈列室共计4500平方米、17039件标本的陈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60年,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划归地质科学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副院长冯志爽兼任馆长。
此后,经历“文革”闭馆停滞、地震破坏,也经历了不断调整、不断创新,直至2000年底馆大楼修缮改造立项得到上级批准,中国地质博物馆在曲折中发展四十年。这期间馆的主要领导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刘涌泉、黄正之、邢裕盛、季强。
⑼ 中国地质博物馆怎么样
中国地质抄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中袭国成立最早的国家级地质学博物馆,在中外博物馆界久负盛名。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中国地质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⑽ 北京地质博物馆
地理位置: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广济寺对面
简介:
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在与中国现代科学同步发端、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自然精华和文化遗存,以典藏系统、成果丰硕、陈列精美称雄于亚洲同类博物馆,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大批国宝级珍品。
中国地质博物馆内设有地球厅、古生物厅、矿物岩石厅、宝石厅四个大展厅
地球厅以动力为主线,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相对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更加宏观壮丽,它们主要是使地壳上升、增厚,形成许多巨大雄传的高山峻岭,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则比较和缓,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种壮美的山川地貌。
矿物岩石厅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情况、自然界种类繁多千资百态的矿物岩石、代表性矿物岩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们使用的特性。观众在欣赏各种精美奇特的矿物岩石展品时,通过交互式展览和虚拟展出部分,可参与对一些矿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获得相关知识。
宝石厅展示宝石、玉石、有机宝石、贵金属等材料及其成品,并融入宝石鉴定、宝石鉴赏、宝石琢型、宝石评价、宝石成因、宝石微观世界、宝石分布、宝石开采、宝石加工、首饰镶嵌、人工改善宝石与人工宝石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宝石文化等知识点和兴趣点。(宝石厅荣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厅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
从空间布局上,整个展厅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序厅,包括了一面艺术化的化石精品墙、一个可以互动操作的多媒体展具——简明生物分类查询系统,及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介绍。
第二部分是该展厅的主要陈列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单元——生物大爆发;
第三单元——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第四单元——脊椎动物的出现;
第五单元——生物登陆;
第六单元——生物大绝灭;
第七单元——恐龙与鸟类;
第八单元——哺乳动物与人类;
此外,在该展厅的南过道,还陈列了鱼龙、中国安琪龙、翼龙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一个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展具。
地博参观信息如下:
开馆时间:9:00-16:30(星期一休息)
门票价格:
(一)成人30元、学生15元、团体参观优惠;
(二)学龄前儿童(须家长陪同)和残疾人参观免费。
地理位置: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广济寺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