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图册编制要求
⑴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
3.2004年,按照省政府要求,会同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项目。建立了由40眼自记水位仪组成的地下水自动监测网,实现了对基地重要地段地下水位的实时监测,建成了水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这一成果为陕西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4.在全面完成了全省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结合监测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编辑制作了10个市的《地质灾害图册》,印发各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使用,对指导各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5.在旬阳县正在建设全省首个自动化监测示范区,围绕旬阳县商贸街滑坡,进行地表变形、雨量点、深部变形、地下水位监测等工作。在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建立信息采集自动化数据传输系统;在省总站设终端站,进行信息接收、分析处理。该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建成,将对提高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起到积极地示范作用。
六、法制建设
1.2001年,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制订了《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和《陕西省地质灾害安全防治管理规定(试行)》,并经省政府审议通过,分别以陕西省人民政府第71号令和陕政发〔2001〕48号文下发各地执行,对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责任主体、监测网络建设、资金安排、成果发布、防灾方案编制等内容加以明确规定,为全省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2.2005年,省厅组织编制了《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年)》,经省政府审定后,印发各市(县)人民政府实施;2006年组织编制了《陕西省“十一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省政府办公厅以陕政办发〔2006〕88号下发市(县)政府执行。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又组织编制了《陕西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6—2015年)》,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查通过。在省厅统一安排和指导下,各市及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也分别编制完成了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规划》对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目标任务、重点防治分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施保障措施等内容做了明确规定。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按照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编制完成了《汶川地震陕西省重灾县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汶川地震陕西省受灾县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同时组织受灾地区汉中、宝鸡、咸阳、安康和西安5市编制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地方政府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⑵ “十有县”建设验收要求
(1)有组织领导机构
1)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县政府文件)。
2)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和办公场所。
3)每年度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书(县与各乡镇签订、乡镇与各村签订)。
(2)有“一规划两方(预)案”
1)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县政府文件)。
3)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县政府文件)。
4)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矿山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预案》的通知(县政府文件,视情况定)。
5)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旅游景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通知(县政府文件,视情况定)。
6)县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县国土资源局编制)。
(3)有稳定的经费渠道
1)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经费预算、可研设计文件、竣工验收报告。
2)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资金申请、应急费用财务明细表。
3)拨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监测经费的签名。
4)县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户搬迁工作的通知》(县、乡镇政府文件)。
5)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因地质灾害需整体搬迁安置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文件)。
(4)有落实到人的监测体系
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人通讯录(专人值班并24小时电话畅通)。
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监测记录(多年记录)。
3)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单位盖章)。
4)防灾避险明白卡(受威胁居民签字)。
(5)有国土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联络员
1)乡镇及国土资源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名单。
2)乡镇地质灾害隐患台账。
3)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4)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表。
(6)有排查巡查报告决策等制度
1)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通知》(县政府文件)。
2)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文件)。
3)县国土资源局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期间值班安排表(4月—9月)。
4)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灾情速报制度。
5)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督导书。
6)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等地质灾害防治制度。
(7)有宣传画警示牌
1)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警示牌、贴有宣传画。
2)地灾隐患点所标示的转移路线。
3)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配备喇叭、铜锣等预警设备。
4)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演练。
5)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图册、照片等。
6)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8)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
1)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值班人员和办公场所。
2)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产品。
(9)有报警简易器材
1)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简易监测仪器。
2)监测人员配备有简易监测预警工具。
(10)有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1)县、乡(镇)国土资源干部工作的专业培训。
2)培训教材和举办培训班。
⑶ 浙江省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典型材料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围绕着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全面实施第二轮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健全和完善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使地质环境工作紧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评价。通过这一专项调查评价,基本查明了对浙江省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危害最大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情况,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措施,落实了群测群防。该项目荣获国土资源部2011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十一五”期间,通过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有效避险转移,全省成功避让地质灾害88起,避免了954人的伤亡;实施勘查治理、避让搬迁项目3020个,累计投入13.5亿元,近8万人脱离了地质灾害的威胁。通过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大力推进地质遗迹保护区与地质(矿山)公园建设,使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全省累计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12处,总面积733平方千米,对加强浙江省地质遗迹保护,推进科普教育与旅游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省长兴“金钉子”剖面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被国际地科联主席赞誉为“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保护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不仅建成国家级矿山公园,而且成为“4A”级旅游景区,成为我国矿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矿业遗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
一、守护生命,保障安全: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台汛期小流域集中强降雨引发小流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系统查明浙江省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建立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体系,提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建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05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浙政办发[2005]51号),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省以48个县(市、区)为重点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图1)。截至2008年7月,全省48个县(市、区)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圆满完成,为全省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和各级政府科学制定防灾避险方案和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取得了显著成效(图2和图3)。项目完成的3年来,全省虽然发生泥石流上百起,由于防范到位,没有发生因泥石流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2011年,该项目被国土资源部评为科技成果二等奖。
图1 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工作座谈会现场
图2 开展泥石流调查现场
图3 编印的培训教材和相关技术要求
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面积5.96万平方千米,调查小流域沟谷12504条。基本查明了泥石流隐患沟谷1621条,圈定了危险区范围以及受威胁的人员和财产情况,全面评价了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评价出中等易发泥石流隐患沟谷203条,低易发泥石流隐患沟谷1418条;危险性大的有16条,危险性中等的有208条,危险性小的有1397条。这些泥石流隐患沟谷,共威胁人员38248人,威胁财产95070万元。对全部查明的1621条泥石流隐患沟谷编制了1:1万比例尺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图,标明了危险区范围和安全撤离路线,对747条重要泥石流隐患沟谷编写了防灾避险方案,建成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和时空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同时提交了一整套成果,包括小流域泥石流综合调查评价报告,小流域泥石流防灾避险图册,小流域泥石流防灾预案建议,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浙东南沿海和浙西北内陆区域两种不同的小流域泥石流预测预报模型和方法体系,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地将调查成果应用于当地防灾减灾之中,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时编写制作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项目成果简本,突出调查与评价工作的结论及防治对策与建议,以及落实措施等,及时向当地政府和防汛指挥部领导汇报调查评价工作成果,使各级领导充分了解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现状,将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防治纳入当地的山洪防灾体系中,更有针对性地部署泥石流防治工作,及时结合汛期水雨情动态,发布泥石流地质灾害预警报信息,指导当地防灾工作。
在全面调查评价工作的同时,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同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对当地的群众开展了小流域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按照群测群防要求协助当地政府落实了重点泥石流隐患沟谷的监测责任人,发放了明白卡,使受泥石流隐患威胁的人员基本了解了防灾自救的方法,增强了地质灾害防范意思。
二、千年金矿,焕发青春: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
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东北部,面积33.6平方千米,其中矿业遗迹核心区面积3.6平方千米。矿区矿业开采历史悠久,始于唐代早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下开采岩金矿山。矿山公园内矿业遗迹丰富,有古代探矿遗迹、采矿遗迹、选矿冶炼遗迹(图4)。矿山公园布局合理,道路整洁,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一座真正的绿色矿山公园(图5)。
图4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古矿洞
图5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主入口
为了合理利用矿区独特的矿业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调整企业发展结构,长期持续地治理矿山“三废”和恢复生态环境,2002年,该矿结合治理方案着手策划矿山工业旅游开发工作。2005年8月,该矿以其悠久的采冶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我国首批有条件和资格建设国家级矿山公园的矿山之一。2006年8月,《浙江省遂昌金矿矿山公园矿业遗迹展示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2007年11月20日,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工程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验收。12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在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举行了揭碑开园仪式。2008年11月,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国内矿山公园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白,成为我国矿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矿业遗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成功典型。
遂昌金矿在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精心规划和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回报明显。中长期预测,矿山公园将有足够的赢利能力,相当于再造一个遂昌金矿,有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随着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矿山公园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从2005年至今,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基本以每年近翻倍递增;2010年矿山公园全年实际游客量2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1019.4万元(不含金银制品销售),首次突破10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遂昌金矿将继续加大矿业遗迹保护和综合利用项目投入力度,继续提升矿山公园品位,提高接待能力和经营业绩,力争形成年接待游客量60万人的能力,实现旅游销售年收入1.9亿元、旅游经营年利润1600万元。同时,旅游带动遂昌金矿从黄金生产企业向金银珠宝加工销售企业转型,经济效益前景更加乐观。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产生了长远的生态效益。矿山公园的建设促进了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等工程的实施。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资源跨入产业化行列。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合理化,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园区内的空气、水和声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矿山闭坑后,矿山公园可接替管理尾矿库和酸性废石堆等灾害隐患和污染源,确保长期安全可靠。在矿山公园建设过程中,通过废弃矿地土地复垦,种植的金银花和黄花菜等经济作物效益明显。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遂昌金矿的珍稀矿业遗迹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矿业史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公园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珍稀矿业遗迹,显著带动了周边地区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改善了本地区经济相对滞后的状况,吸收了大量矿山分流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如今,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与日俱增。
三、养在深闺终被识,地质A宝耀中华: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长兴县境内,总面积275公顷,保护区由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构成,主要保护对象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长兴阶层型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区内由西向东有A、B、C、D、E、Z6个揭露剖面,其中D剖面是核心区,有全球最完整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吴家坪阶—长兴阶全球层型标准点位标准剖面两个标准剖面和点位。这是全球唯一在同一剖面上同时拥有两颗“金钉子”的地方,充分体现了我国地层地质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水平。
20世纪80年代前,保护区一带还是当地乡镇企业开采的几个小矿山,随着198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这里竖立保护长兴灰岩的界牌后,长兴县人民政府对附近矿山进行了关闭。2005年8月,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5]40号)。2009年成立长兴“金钉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近10余年来,长兴县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不断加大了对保护区建设的投入,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已投资近1.5亿元,完成了以地质博物馆工程为核心、以相关辅助工程为支点、以完善景点规划布局为补充的建设格局。先后建设了考察平台、观察天桥、竖立纪念碑、博物馆、广场等基础设施(图6和图7)。“金钉子”地质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512平方米,展示面积2600平方米,由三厅(宇宙地球厅、生物进化厅、金钉子厅)、一院(4D影院)一展区(古木化石展区)构成。于2006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社会反响强烈。国际地科联主席高度赞扬了长兴“金钉子”保护区,称之为“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保护区”。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也一致认为博物馆是国内最完美的博物馆之一,是一所现代化的地质科普教学馆。
保护区积极开展了各类科普活动,向公众宣传地质遗迹的知识。2011年“4·22世界地球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在长兴保护区内举办10集系列科普电视纪录片《地球的年轮——金钉子的故事》首播仪式及《我赠你读》公益宣传活动(图6,图7),进一步扩大了长兴金钉子的社会影响。“全国李四光中队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兴野外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长兴野外教学与研究基地”等也相继挂牌。2011年,保护区成为全国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作为长兴县素质教育基地,保护区还与当地学校联合举办各类贴近保护区内涵的主题活动。每年“4·22世界地球日”,保护区举办科普活动;暑期举办学生夏令营活动、李四光中队采风活动等,保护区已成为广大青少年获取地质学科普知识的“第二天然课堂”。
2007年以来,参观长兴“金钉子”的公众达70余万人。金钉子景区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目前已成为上海、苏浙皖一带人们旅游休闲、进行科普教育的极佳场所。
图6 长兴金钉子博物馆
图7 长兴金钉子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