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呼玛机场工程地质勘察

呼玛机场工程地质勘察

发布时间: 2021-02-17 17:55:58

A. 现场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1、选址勘察工作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判定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能否适宜工程建设项目。任务是通过取得几个候选场址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拟选场址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

2、初步勘察的目的是: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为确定建筑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方案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方案作出工程地质论证。根据选址报告书了解建设项目类型、规模、建设物高度、基础的形式及埋置深度和主要设备等情况。

3、详细勘察的目的是提出设计所需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各项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和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和结论。

(1)呼玛机场工程地质勘察扩展阅读

观测的主要内容有:

岩、土体位移范围、速度、方向;岩、土体内地下水位变化;岩体内破坏面上的压力;爆破引起的质点速度;峰值质点加速度;人工加固系统的载荷变化等。此项工作主要是在论证建筑物的施工设计的详细勘察阶段进行,工程地质作用的观测则往往在施工和建筑物使用期间进行。

长期观测取得的资料经整理分析,可直接用于工程地质评价,检验工程地质预测的准确性,对不良地质作用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B. 工程地质勘探

3.3.2.1 勘探工作综述

(1)勘探点的布设及测量

勘察工作共布置6个工程地质勘察孔,其中北端帮4个,南端帮2个,钻孔坐标及钻孔深度见表3-5,钻孔平面位置见图3-7。

表3-5 钻孔坐标及钻孔深度

图3-7 钻孔位置

图3-8 KT1-1钻孔柱状图

(2)钻探施工

钻探严格控制回次进尺,采用套管护壁、干钻、单动双管金刚石钻进等钻探及取芯工艺,确保岩芯采取率。并按采取的岩土芯结合钻进情况进行地层鉴定、分层与描述。钻进深度和岩土层分层深度的测量误差低于±5cm,同时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以保证分层精度符合要求。钻孔口径不小于108mm,并满足取样的要求。钻孔施工及探井完成后,均采用水泥砂浆封闭,封孔方法采用泥浆泵注入法,并对场地进行了清污。

(3)取样工作

原状土样采用标准厚壁敞口式取土器以重锤少击法采取;岩样从岩芯管内或边坡上直接采取。取样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结合岩土性质分布特征执行。

3.3.2.2 勘探成果

本次勘察工作共采集土样720组,岩样640组,绘制钻孔柱状图6张,其中KT1-1钻孔柱状图见图3-8,工程地质剖面图见图3-9至图3-11。

图3-9 剖面1工程地质模型

图3-10 剖面2工程地质模型

图3-11 剖面3工程地质模型

3.3.2.3 钻孔窥视成果

(1)工作原理

钻孔窥视仪主要由地面部分和井下部分组成。地面部分包括控制器、电脑、三脚架、绞车、滑轮和深度计数器;地下部分包括摄像探头和电缆,摄像探头由CCD摄像机、LED灯、玻璃罩和锥形镜组成。钻孔孔壁经LED光源照亮,CCD摄像机摄取由锥形镜反射的孔壁图象,图象信息经电缆传送至控制器和电脑,整个采集过程由图象采集控制软件系统完成,此系统把采集的图象展开和合并,记录在电脑上。

图3-12 智能钻孔窥视仪及原理

(2)钻孔窥视成果

本次勘察共设立了5个钻孔窥视监测孔,其中北帮3个,南帮2个。

钻孔KT1-1位于安家岭矿北帮西部,其孔内4m以上区域较为破碎(图3-13)。2014年2月,受2号井工矿影响,安家岭矿北帮1310和1280两个弱面发生错动,钻孔KT1-1位于1280弱面下缘,故其完成性较差。其余部分局部破碎,整体完整性较好,说明下部岩层没有发生大规模错动。

图3-13 KT1-1孔内情况

钻孔KT2-1、KT2-2位于安家岭矿北帮东部,目前受2号井影响较小,孔内岩层整体性较好,局部见裂隙发育,见图3-14和图3-15。

图3-14 KT2-1孔内局部裂隙发育

图3-15 KT2-2孔内整体完整性较好

钻孔KT3-1、KT3-2位于安家岭矿南帮中部,工程地质条件好于北帮,通过钻孔电视观察,钻孔KT3-1、KT3-2整体完整性较好,局部裂隙发育,钻孔KT3-2在101.3m处有出水点,见图3-16、图3-17。

图3-16 KT3-1孔内整体完整性较好

图3-17 KT3-2孔内出水

C. 试列举工程地质勘察中详细勘察有哪些主要的工作

地址勘察要勘察周围的环境,建筑物情况,植物绿植情木情况,有没有古墓孔洞什么的?

D. 常用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有哪些它分几个阶段

工程地质勘察是为查明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内所需勘察的容地质因素包括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这些通常称为工程地质条件。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后,需根据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运行特点,预测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质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规模,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为确定保证建筑物稳定与正常使用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一般包括两大部分:文字和图表。文字部分有工程概况,勘察目的、任务,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依据的规范标准,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岩土特征及参数,场地地震效应等,最后对地基作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提承载力等。图表部分包括平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土工试验成果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分层土工试验报告表等。

E.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与手段主要有哪些

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是:搜集分析已有资料,进行场地踏勘、调查、测绘、回物探、钻探、试验答,并在室内综合以上各种方法得出的地质判断,形成报告及图纸。

传统的手段主要有:踏勘、调查、测绘、物探、钻探、试验。
除传统手段外还有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地质模型等信息化手段。

F.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有哪些重要的内容呢

1、工程地质勘抄察报告是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必不可少的基本依据,对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勘察成果要正确反映客观地形、地质情况,确保原始资料的准确性,结合工程具体特点和要求提出明确的评价、结论和建议。
2、建设单位应在新建工程定点后,委托有资质的地质测绘(勘察)单位,对工程的地质进行勘察,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概述。
(2)场地描述及地下水。
(3)地层分布。
(4)工程地质条件评述。
同时,应附以下图表:
(1)钻孔平面布置图。
(2)地质岩性剖面图。
(3)地质柱状图。
(4)地质柱状及静探曲线图。
(5)土壤试验成果汇总表。
(6)土壤压缩曲线图。
(7)土壤剪力试验成果。
3、竣工资料中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为原件。

G. 发展过程

(一)20世纪50~60年代成长壮大完成大量铁路、水利工程方面的勘测积累了经验

中国的工程物探最早是1950年在北京官厅水库进行了坝址勘察的试验性工作。地质部成立后,1953年曾在山东淄博电厂配合地质工作进行厂址勘察,1954年开始了辽河神树及辽源堡坝址、宝成铁路的路基勘测和三门峡水库坝址求第四系厚度等项工作。1956年,在宜昌组织了工程物探队在丹江口、三斗坪、清江等几个水库坝址进行工作,这些工作一直继续到1958年。1958年以后,各省区成立了地质局,其下属的物探大队和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开始承担省区内的工程物探任务。1958年,地质部成立的专业水文物探大队(后为地矿部水文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逐步转向水文与工程物探并重和方法技术研究。地质部的一些直属工程地质队伍中也有物探力量从事着工作。

1953年冬,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总局北京勘测设计院成立水利电力部门的第一支物探队,而后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下分别成立了物探队伍。1954年,煤炭部门成立物探队,虽以找煤为主,但还开展水文工程物探;同年铁道部门也成立了物探队,以工程物探为主,同时也进行部分水文物探工作。而后,交通、建设、军工等部门也组建了以工程物探为主要工作任务的物探队伍,这些队伍中有的还设立了方法技术研究的室或组。1958年开始,这些队伍发展很快;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工业部门的物探队伍已是我国工程物探的主力。1964年,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下设立了铁道部门第一个物探研究机构——物探研究组。

这期间铁道部和地质部在多条铁路新线的勘测中进行了大量工程物探工作。如成渝线、宝成线、天兰线、兰新线、兰青线、京包线、包兰线、鹰厦线、湘黔线、成昆线、枝柳线、东北三条森林铁路、大(大虎山)郑线(郑家屯)、贵昆线、川汉线、京原线等铁路新线进行前期勘测,有的还进一步进行后续各阶段的勘测。水利部和地质部在我国基本已选定的主要大型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工程勘测中,物探参与了大量的工作。如三门峡、三峡、隔河岩、五强溪、岩滩、大化、天生桥、二滩、鲁布格、小湾、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丹江口、新安江、葛洲坝等70多座高坝水电工程的前期(或规划阶段)的勘测,而后各阶段的设计中又进行了大量物探工作,直到后来施工和完工后的检测时还应用了物探技术。

截止到1960年,地质部物探局对工程物探进行了总结,将任务归纳为四项;认为用电法确定松散覆盖层厚度效果好,确定断层是成功的,岩溶问题较复杂,用电法圈岩溶发育带较有效,探测有一定深度的岩溶洞尚有困难。水上物探取得了经验,一般也能解决水底相应的地质问题;开始了试用地震法测定工程建筑基础的动力弹性模量;用物探研究了滑坡的一些特点;用电法测定了表层大地导电率,为高压输电线铁塔架、厂房等接地提供了设计数据。

在这期间用电法进行过水库渗漏的检测,为一些大型厂址的地基勘测和南方岩溶发育带探测等方面进行了工作。开始了桥址的勘测,20世纪60年代曾为南京长江大桥桥址勘测进行了相应的物探工作。水利部门的物探还在岷江进行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

这一阶段工程物探取得了相应的地质效果,为合理地进行建筑设计、节约整个勘测成本和工程施工经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其效益是明显的,逐渐引起工程界的重视。

这一阶段工程物探的任务绝大多数属于工程地质类,所采用的方法以电法(电测深、各类电剖面、自电、充电法等)为主,在一些地区用区域重力、磁测资料了解区域构造,用磁法了解基岩性质、接触带和脉岩分布。用电测井划分岩性,而后增加了声波及放射性测井,对钻孔岩石的力学性能、含水特点能有了进一步了解。1957年,水电等部门用瑞典浅地震仪以折射法测定了建筑物基础的动力弹性模量;自1960年起,已开始用地震法进行基岩埋深的勘测。1966年,铁道部门将地震法用于铁路工程勘测;20世纪60年代井中无线电波法开始试用于工程勘测了解地下岩溶情况;1966年,地质部开始了探地雷达的研究。铁道部编制了适于我国情况的电测深曲线量板。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工程项目的勘测、方法技术研究与改进均受到了干扰,有的完全停顿,有的进展很小;本应能很快完成的项目推迟了,本应推广的一些方法技术未形成“生产力”[1~3,9,11]

(二)20世纪70年代恢复中提高技术拓展领域受到各方重视

进入“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一些工程项目复工。特别是1978年后,新建设项目陆续提出,一些工程进度要求很急。使用物探方法可以大大加快工程勘测进程和减少成本、提高质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程物探也迎来春天。在恢复中开始了提高技术及拓展工作领域,工程物探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在铁路方面开始了襄渝线、衡广复线、大沙线、朔石线、京通线、太焦线、延西线以及成昆线等线路的前期勘测的工程物探,同时对20世纪60年代已选定线路进行了进一步工作。

在水利工程方面主要是继续20世纪60年代已开始的各大型工程项目的勘测,针对各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为初步设计、可行性设计和施工设计进行相应的物探工作。另在大渡河龚咀、赣江万安、耒水东江等水电站以及一些中型电站进行物探勘测工作。

物探围绕其他各类大型工程(如火电厂、重机厂、军工厂等)厂址勘测进行了工作,另外还在一些桥梁的桥址勘测方面进行了工作。

这一阶段在中南和西南岩溶发育区的工程物探首先是探测岩溶发育带、暗河等,有关部门开始专题研究岩溶洞的探测;所有方法主要还是电法,同时试验井中无线电波法取得一定效果;当时探地雷达(1976年地质部物探所研制的DL-1型探地雷达移交上海地质仪器厂生产)技术尚不成熟;还试用高精度重力测岩溶洞,其效果不佳。在探查各类洞穴方面开始了超声波探测技术的研究。

在此期间,有关部门纷纷召开会议,交流经验,制定规划,出版刊物。

1979年开始,地质、铁道、水利等部门陆续引进国外较先进的浅地震、探地雷达和几种电法仪器,以及相应的技术和软件,这为我国工程物探技术提高及迎接20世纪80年代工程物探大发展、大提高、大拓展打下基础。

在这期间工程物探使用地震法的工作量较前有所增加,所用还是光点式仪器,除求覆盖层厚度外,在测定基岩弹性波速度求取动弹性模量方面工作已较多。电法开发了五极纵轴测深法,其受施工场的影响小。电测深的电算技术也正在研究中[2~4,10]

(三)20世纪80年代大发展大提高大拓展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沿海十四个城市对外开放,各项大型工程陆续上马。1984年,地矿部物化探局提出了围绕城市建设进行相应物探工作的概念和任务。1986年,地矿部印发了“关于开拓城市物化探工作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物探工作的性质、任务与方法,从此我国主要城市就系统地开展了以工程和水文物探为主要内容,1:10万~1:5万的重、磁测量及电测深剖面测量,个别城市还进行了浅地震剖面测量。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沿海开放的城市均进行了系统的工作,其成果为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地质资料。另外,还在一些城市进行了地震小区划的工作。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开展了工程物探方法研究和一些项目的勘查工作。

铁道部门方面,在京秦线、大(同)秦线、侯(马)月(山)线、沙(城)通(辽)线、西(安)康(安康)线秦岭隧道、兖(州)石(臼所)线、广(州)梅(州)汕(头)线以及南昆等线路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工作和各阶段设计工作的工程物探。

水利部门方面,在鸭绿江水丰电站扩建、第二松花江白山电站、大渡河铜街子电站、乌江东风电站及彭水电站、南盘江天生桥一级电站、闽江水口电站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分别进行了物探勘测。在前10年已进行了工作的电站,又开展了进一步工作。例如,为了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这期间又系统进行了航磁、重力及大地电磁测深等区域性物探工作,在一些部位还进行了地震剖面测量。在其他一些电站,用物探方法详细了解地下构造及覆盖层情况。例如,龙羊峡浅层反射地震法求覆盖层分层、鲁布格电站探地雷达找岩溶,乌江思林电站钻孔无线电波CT法探岩溶发育、隔河岩厂房用钻孔声波CT探基岩中的病态部位、猫跳河东风电站用微伽重力找岩溶洞等。为南水北调中线及东线工程的开始或继续进行了物探工作。

核电及火电站的建设方面,物探为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等8个核电站近场址和核岛地基勘察进行了大量工作,为山西等地的坑口电站以及其他大型电站的地基进行了勘测。物探还为新建的大型钢铁、化工、机械、纺织和科学设施的场地地基进行勘测,为城市高层建筑、特高型电视等射塔地基进行勘测,还参与了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地铁勘测。

在水域上物探用水上地震、浅层剖面法为长江下游及长江口整治、过江隧道、过江输气管线和海上机场跑道的水下地基勘测,为过江大桥的工程地质等进行勘测。物探用综合方法为海上钻井平台选址和场地基成功地进行了勘测工作。

在这一阶段开始了用已有物探及新开发的物探方法对各种建筑桩基、桥墩、帷幕灌浆、水坝、挡水墙等各类建筑体的质量进行检测,对地基岩土地动力学参数进行大量的测定;还开始了地下管线的测量。这一期间,我国物探引进了一批讯号增强型浅地震仪、探地雷达、PS测井、常时微动测量系统、稳态面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等方法技术和设备。我国一些单位自行研制生产了浅层地震仪。井中无线电波法、井中声波法较广泛应用于找岩溶及工程质量检测。

“七五”期间,地矿部在有关的研究项目中设立了“第四系岩性分层及活动断裂调查的方法研究”和“地震小区划方法研究”的专题。铁道部提出立项研究“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预报”技术。

在地震方法方面开发了适于工程物探的反射法,特别是横波反射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完善了微动测量及面波方法;开始了大量研究地震层析技术;专门开发了陆地声纳、水上地震等技术;开始了桩基检测和测振技术的研究与交流;对一些电法进行了正反演方法研究。

这一阶段,各部门、学会围绕工程物探召开了许多工作会及学术讨论、交流会,也举办了多种学习班、培训班。

由于地质工作运作机制的改革,原以矿产为主的一些物探队伍转向市场的工程、水文物探工作,效益较好,还出现了民营或个体的以工程物探或工程勘测为主的企业。为了保证工程物探的工作质量和规范市场,建设部和地矿部分别制订和颁发了桩基检测和工程物探资质证。1982年,水利部颁发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规程》[3~6,10~13,19]

(四)20世纪90年代建设需要市场机制促进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国家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型工程建设项目陆续提出,对工程物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工程物探市场也进一步扩大,市场的竞争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这一时期各种交通建设规模很大。铁道部门方面在大京九线、西安—南京、重庆—怀化等新线的前期或设计阶段进行了物探工作,另外在秦岭隧道、南昆隧道、侯月隧道物探预报方面取得好的效果。朔黄线几十座隧道用探地雷达对衬砌质量进行检测,测线总长达300km。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很快,到2000年底已近两万公里;为此,物探进行了路基、隧道、桥梁的勘测,并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公路路面质量的检测。在长江上的几处大桥、黄河上几处大桥、钱塘江几处新桥、舟山海峡大桥、福建平潭跨海大桥、深港大桥等许多桥梁进行了工程物探工作。南京、上海、青岛、重庆、武汉等地铁的勘测,上海、南通等多处的隧道勘测中均进行了物探工作。上海磁悬浮列车线路的工程地质勘测也开展了物探工作。

在水利、水电工程方面,物探除继续在已选定或正在施工的工程上进行相应的工作外,这一时期在黑龙江太平沟、黑河、呼玛、鸥浦规划中的四个水电站场址进行了勘测,在牡丹江莲花、黄河万家寨、龙口、古贤等水电站可行性研究、规划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了勘测,在金沙江向家坝、雅袭江锦屏、岷江紫坪埔、乌江溪口等水电站的预可行性研究、规划及初步设计阶段也进行了勘测。在北京十三陵、山东泰安、山西西龙池、河南南召等几处蓄能电站场址进行了勘测,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继续勘测。对长江三峡大坝基岩体质量快速精细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由于有关方面对黄河、长江堤坝渗漏及隐患的检测更为重视,“八五”期间物探对堤防隐患探测技术进行了研究。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期间,不少单位进行查隐患的工作,而后国家专门立项进行攻关,取得许多进展。

我国拟新建的核电站有多处,物探除上个十年已进行的选址工作外还在岭澳、连云港核电站海域、浙江三门核电站海域进行了工作。另外,在辽宁拟选址的三个核电站(温坨子、徐大堡、江石底)核岛地区进行了工作。

在城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大型厂房、港口建设等建设工程中,物探进行了大量的场地勘测。这一时期物探开拓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测这一领域,主要是用地震波速技术测试地层(基础)动态参数和评价地震稳定性,用声波、探地雷达等技术探隧道、引水洞工程质量,用探地雷达、高密度电法、井中电磁法探测堤坝、挡墙质量,用瑞利面波技术检测复合地基基础质量,用多种方法进行桩基础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用微动脉动测量对高层建筑的整体动力特性进行测试等。物探进行管线测量工作量进一步加大,技术更为完善。

开始了用声波、各种测振技术、地震勘查及探地雷达等技术对工程施工造成的各种影响和破坏进行监测,对隧道壁的松动圈进行检测,对边坡稳定性进行检测和评价。1990年,铁道部立项研究“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预报”技术,用隧道地震VSP、陆地声纳、探地雷达等技术在隧道开挖中超前预报不良地质体,实际应用取得好的效果,引起工程界重视。1995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物探队升格为物探总队,技术实力增强。1997年,水利部成立了“长江工程地球物理勘测研究院”,是水利部门集生产、科研于一体的惟一研究院。

在总结1982年以来工作经验基础上,1992年水利部和能源部批准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3,7,8,10,12~14,19]

H. 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或手段,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实验室或现场试验、长期观测(或监测)等。
工程地质测绘
在一定范围内调查研究与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各种工程地质条件,测制成一定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图,分析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作用及其对设计建筑物的影响,并为勘探、试验、观测等工作的布置提供依据。它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测绘范围和比例尺的选择,既取决于建筑区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已有研究程度,也取决于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设计阶段。规划选点阶段,区域性工程地质测绘用小比例尺(1:10万,1:5万);设计阶段,水库区测绘大多用中比例尺(1:2.5万,1:1万),坝址、厂址则用大比例尺(1:5000,1:2000,1:1000,1:500)。工程地质测绘所需调研的内容有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现象。对所有地质条件的研究,都必须以论证或预测工程活动与地质条件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制约为目的,紧密结合该项工程活动的特点。当露头不好或这些条件在深部分布不明时,需配合以试坑、探槽、钻孔、平洞、竖井等勘探工作进行必要的揭露。
工程地质测绘通常是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以仪器测量方法来测制。采用卫星像片、航空像片和陆地摄影像片,通过室内判读调绘成草图,到现场有目的地复查,与进一步的照片判读反复验证,可以测制出更精确的工程地质图。并可提高测绘的精度和效率,减少地面调查的工作量。
工程地质勘探
包括工程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坑探工程等内容。
①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简称工程物探,其目的是利用专门仪器,测定各类岩、土体或地质体的密度、导电性、弹性、磁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别,通过分析解释判断地面下的工程地质条件。它是在测绘工作的基础上探测地下工程地质条件的一种间接勘探方法。按工作条件分为地面物探和井下物探(测井);按被探测的物理性质可分为电法、地震、声波、重力、磁法、放射性等方法。工程地质勘察中最常用的地面物探为电法中的视电阻率法,地震勘探中的浅层折射法,声波勘探等;测井则多采用综合测井。
物探的优点在于能经济而迅速地探测较大范围,且通过不同方向的多个剖面获得的资料是三维的。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在控制点和异常点上布置勘探、试验工作,既可减少盲目性,又可提高精度。测井则可增补钻探工作所得资料并提高其质量。开展多种方法综合物探,根据综合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显著提高地质解释的质量,扩大物探解决问题的范围,缩短工程地质勘探周期并降低其成本。由于物探需要间接解释,所以只有地质体之间的物理状态(如破碎程度、含水率、喀斯特化程度)或某种物理性质有显著差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钻探和坑探。采用钻探机械钻进或矿山掘进法,直接揭露建筑物布置范围和影响深度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工程地质剖面的勘察方法。其任务是:查明建筑物影响范围内的地质构造,了解岩层的完整性或破坏情况,为建筑物探寻良好的持力层(承受建筑物附加荷载的主要部分的岩土层)和查明对建筑物稳定性有不利影响的岩体结构或结构面(如软弱夹层、断层与裂隙);揭露地下水并观测其动态;采取试验用的岩土试样;为现场测试或长期观测提供钻孔或坑道。
钻探比坑探工效高,受地面水、地下水及探测深度的影响较小,故广为采用。但不易取得软弱夹层岩心和河床卵砾石层样品,钻孔也不能用来进行大型现场试验。因此,有时需采用大孔径钻探技术,或在钻孔中运用钻孔摄影,孔内电视或采用综合物探测井以弥补其不足。但在关键部位还需采用便于直接观察和测试目的层的平洞、斜井、竖井等坑探工程。
钻探和坑探的工作成本高,故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程地质勘探阶段需要查明的问题,合理设计洞、坑、孔的数量、位置、深度、方向和结构,以尽可能少的工作量取得尽可能多的地质资料,并保证必要的精度。
原位测试和实验室试验
获得工程地质设计和施工参数,定量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手段,是工程地质勘察的组成部分。室内试验包括:岩、土体样品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参数的测定。现场原位测试包括:触探试验、承压板载荷试验、原位直剪试验以及地应力量测等(见岩土试验、工程地质力学模拟)。
设计建筑物规模较小,或大型建筑物的早期设计阶段,且易于取得岩、土体试样的情况下,往往采用实验室试验。但室内试验试样小,缺乏代表性,且难以保持天然结构。所以,为重要建筑物的初步设计至施工图设计提供上述各种参数,必须在现场对有代表性的天然结构的大型试样或对含水层进行测试。要获取液态软粘土、疏松含水细砂、强裂隙化岩体之类的、不能得到原状结构试样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必须进行现场原位测试。
现场检测与监测
用专门的观测仪器对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各要素或对工程建筑活动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物理)地质作用和某些重要的工程地质作用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进行长时期的重复测量的工作。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岩、土体位移范围、速度、方向;岩、土体内地下水位变化;岩体内破坏面上的压力;爆破引起的质点速度;峰值质点加速度;人工加固系统的载荷变化等。此项工作主要是在论证建筑物的施工设计的详细勘察阶段进行,工程地质作用的观测则往往在施工和建筑物使用期间进行。长期观测取得的资料经整理分析,可直接用于工程地质评价,检验工程地质预测的准确性,对不良地质作用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I. 工程地质勘察与地质勘探是一回事吗 它们有什么区别

地质勘查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简称。广义地说,一般可理解为地质工作的同义词,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地质勘查工作。例如,以寻找和评价矿产为主要目的的矿产地质勘查,以寻找和开发地下水为主要目的的水文地质勘查,以查明铁路、桥梁、水库、坝址等工程地区地质条件为目的的工程地质勘查等。地质勘查还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地热调查与地热田勘探、地震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等。地质勘查必须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本着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工作量,获得较多、较好地质成果的原则,选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钻探、坑探、采样测试、地质遥感等等。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狭义地说,在中国实际地质工作中,还把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5个阶段,即区域地质调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发勘探。
地质勘查专业也称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具有良好工程素质、又具有较强技术岗位技能,具备地质基础、水文及工程地质、地质工程、煤矿地质、地质灾害勘查、高新技术勘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从事资源勘查、煤炭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设计,工程地质勘查施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地质勘察与地质勘查专业的区别是:地质勘察指工作性质,地质勘查专业是指技术类别。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