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⑴ 地质灾害应急措施有哪些
广场、空地、草坪都是避灾的首选场合,地震灾害发生时,个人可以预备耐饥食回物如大饼馒头和答饮用水、咸菜、压缩饼干、香肠等等。发生较强地震时不要贸然跑出,可以躲到结实的墙体和高大家具之间的三角地带抱住头部坐下等待震动过去,紧急状态下可就势躲到电脑桌下...
其他地质灾害应该听从指挥疏散到安全地带,遇到山石滚落可蹲在坑洼处,遇到洪水要跑到高处...
⑵ 地质灾害来临时有哪些防范措施
(1)发现前兆复时,应立即制报告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通知其他受威胁的群众。
⑶ 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
防洪减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从气象、水文预报到修筑调洪、蓄洪和防洪工程河道整治、流域综合治理以及防汛抢险等各种措施,必须协调一致、统筹安排。
1.洪水预报
在各种地质灾害中,洪涝灾害可预报性最强。因此,必须抓住这一特征,加强气象、水文预报工作,准确及时地掌握洪水信息,为防汛抢险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防汛抢险如同战场上的对敌作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特别是遇到超过警戒水位的特大洪水时,根据洪水预报可以有计划地进行水库调度,决定是否启用分洪、蓄洪工程,组织防汛抢险队伍等,使洪涝灾害减至最低。洪水预报的基础是暴雨的预报和监测,气象站、水文站和雨量站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观测站点的空间分布不均,降水实况的监测水平受到很大限制。利用雷达回波及气象卫星云图资料监测预报降雨,虽然目前只能做到定性的估算,但对防洪抢险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整治河道与修筑堤防
整治河道或修筑堤防,可以将洪水约束在河槽内并使其顺利向下游流动,是有效预防洪水灾害的工程性措施。目前,我国约有20×104km的堤防,绝大部分为土质堤防,主要分布在江河中下游及沿海地区。其中大江大河干流、主要支流、海堤、重点圩院的堤防约有5.6×104km。黄河下游堤防、长江中游荆江大堤、淮河北大堤、洪泽湖大堤、京杭运河大堤、珠江的北江大堤以及钱塘江海塘等堤防工程,都经历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工程规模宏大,对防洪减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水库建设与水坝加固
修建水库控制上游洪水来量,可以起到调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从而减缓中下游地区的抗洪压力。暴雨过后,洪水来势凶猛、洪峰流量集中,利用水库调节洪水流量十分有效。在山地丘陵区与平原区交接河段修建控制性水库,对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江大河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洪作用更加明显。美国全国河流的年径流量约为17000×108m3,已建水库的库容达10000×108m3,总库容占年径流量的60%。我国河流的年径流量约27000×108m3,已建8万多座水库,总库容约4500×108m3,约占总径流量的17%;但在现有水库中,约1/3是病险水库,防洪与兴利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4.分滞洪区建设
在大城市、大型厂矿等重点保护地区,需要在其上游地区修建分洪区或蓄洪区。当洪水来临时,按照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原则,可将超过水库和堤防防御能力的洪水有计划地向分洪区分流,以保证重点城市和厂矿的安全,减轻洪水灾害。
然而,对于分滞洪区的建设,堵与疏的争论在我国从大禹时代就开始了。所谓堵,就是修建防洪工程,尽可能防止洪水出槽;疏,用现在的术语,被称为非工程性防洪措施,是防洪减灾的发展方向。
非工程措施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来了,1958年美国开始接受这一概念。1966年以前,美国的防洪策略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利工程,防止洪水泛滥。由于洪泛区土地不断开发,经济迅速增长,聚居人口增多,虽然防洪投资年年增加,但洪水灾害损失却有增无减。从1966年开始,美国防洪政策调整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对洪泛区和蓄、滞洪区的经济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调整,制定疏导洪水的应急方案,建立强制性的防洪保险。美国密西西比河爆发特大洪水时,洪泛区的人员必须全部撤离,政府并不采取任何防洪的工程措施,洪水过后则通过保险重建家园。
5.防潮抢险
在洪水期间,为了确保河道行洪的安全,防止洪水泛滥成灾,采取紧急的工程措施以防止洪水破堤出槽,是防汛抢险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我国防洪战线长、汛期长,防洪工程措施标准低,非工程措施不够完善,所以防汛抢险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时,百万军民组成的抗洪抢险大军苦战两个多月,昼夜坚守在长江大堤上,排除了无数个塌堤溃坝的险情,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和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安全。
6.流域综合治理
无论是洪滞灾害还是其他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都是由多种措施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但在减灾实践中,往往重视直接性的工程防治措施,忽略间接的基础性防治工作。例如,在防治洪水灾害方面,重视水库和堤防建设,忽视水土保持以及分洪区和蓄洪区管理。在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方面,强调灾害对生命财产的直接破坏作用,忽视其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过后,我国提出了明确的防灾、救灾和恢复重建方针,制定了综合治理洪涝灾害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
1)加高加固堤防,消除隐患,全面提高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
2)加强水库管理,消除病险水库,保障水利工程安全有效运行,大力兴建新的水库,进一步增加拦蓄洪水能力。
3)加强湖泊洼淀和分蓄洪区管理,退田还湖,合理开发利用湖泊。
4)疏通河道,清除行洪障碍,保障江河畅流。
5)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防治崩滑流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减少河湖泥沙,改善河道环境。
6)提高灾害监测与预测预报水平,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灾害保险,实现社会化减灾(张业成,1999)。
小结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冒顶垮帮、岩爆、瓦斯爆炸与煤层自燃、矿井突水,受环境要素影响,其作用方式不同产生的灾害形式不同,采取的防治措施亦不同。对于工程建筑物,地震效应大致分为场地破坏效应和强烈振动效应两个方面,它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大小和震中距等因素有关。地震灾害的破坏形式有地面运动、断裂与地面破裂、余震、火灾、斜坡变形破坏、砂土液化、地面标高改变、海啸、洪水等。特殊土主要指黄土、膨胀土、盐渍土、软土、冻土、红土等,由于土层的特殊性,产生的地质灾害形式各不相同,有相应的防治处理措施。土地荒漠化是广义而复杂的概念,包括土地贫瘠化、盐渍化、沙化、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水土环境异常主要表现为表生地球化学环境的改变而影响人体健康,典型的有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洪涝灾害即是遭受洪水袭击而产生的自然灾害,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式不一,但它们多与地质动力过程相关。气候是控制洪涝灾害的先决条件,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崩滑流活动与河湖淤积等因素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程度。
复习思考题
1.我国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2.何谓砂土液化?
3.脆性围岩的变形破坏形式有哪些?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4.何谓煤层自燃?预防煤层自燃的技术措施有哪些?
5.矿井突水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6.特殊土在工程建设中容易产生哪些工程问题?
7.何谓土地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
8.水土流失的类型有哪些?影响因素是什么?
9.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0.最常见的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主要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⑷ 关于切实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函
国土资应急办函〔201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2013年4月18日,国土资源部召开了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对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4·20”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引发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加严峻。地震灾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务必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做好避灾临时安置点、灾后重建选址和灾害评估工作,为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安全保障。尽最大努力防止群死群伤。在高度重视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同时,其他各省(区、市)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应急值守,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认识,确保工作主动
各地要分析形势,严判趋势,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将防治地质灾害这一生命任务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来抓,把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制定得更周全一些,坚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确保更加积极主动应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任务。
二、强化措施,确保工作落地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尽快制定实施方案,商有关部门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力争建立长效机制,加快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的建立,确保各项工作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措施到人。
三、强化合作,确保工作到位
各地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的合作,根据雨情、水情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加强与交通运输、铁道、住房和城乡建设、教育等部门的信息共享,确实做好交通沿线、人口聚集区和学校、在建工程施工现场等周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强化避险,确保群众安全
各地要加强应急值守,保持通讯畅通,在汶川地震灾区、三峡库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派专家和专业队伍驻守,及时指导地方开展工作,立足防大灾、抢大险、应大急,依靠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强化预防避让,尽力避免群死群伤,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如有重要情况,请及时上报。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
2013年4月21日
⑸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建议
地质灾害总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及时治理,因地制宜。”根据本工程特点及山西支干线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的具体情况,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如下:
(一)地质灾害防治分级
根据已有和潜在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的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分为重点防治点(段)、次重点防治点(段)和一般防治点(段)。分述如下:
1.重点防治点(段)
(1)管线穿越的霍西煤田、东山煤田采空区、平遥祁县地裂缝密集区、黄河、汾河砂土液化区,均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段,防治工作需在工程建设前进行。
(2)管线沿线穿越的不稳定斜坡,H1、H3、H19滑坡、B10崩塌要进行重点防治,防治工作需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3)对运城盆地GL1地裂缝、临汾盆地GL2、GL3地裂缝要进行重点防治,防治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期进行。
2.次重点防治点(段)
(1)管线穿越的湿陷性黄土区、盐渍土、软土、人工堆积土分布区,泥石流(潜在泥石流),洪水冲蚀对管道有一定的危害,防治工作需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2)对离管线较近、对管线有潜在威胁的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等,防治工作可在工程建设后进行。
3.一般防治点(段)
对离管线较远的地质灾害点,作为一般防治点,防治工作可视工程情况而定。
表9-20 山西支干线各站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一览表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各种灾种(包括潜在的地质灾害)的特点、发展演化的过程和阶段以及制约和诱发因素,提出防治对策与措施的建议如下:
1.采空塌陷和地裂缝
考虑到管线穿越的霍西煤田、东山煤田采空区地裂缝、塌陷灾害发育,现状和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均大,工程治理难度较大,建议管线避让,重新踏勘选线。
建议在霍州—灵石段管线沿大运高速公路东侧50m外穿越,该区段绝大部分地段未开采,可为管线留设保护煤柱,或部分利用高速公路留设的保护煤柱,另外遇到采空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少,易于治理,但地形高差较大,不稳定斜坡较多。原管线长66km,改线后58.4km,较为经济,改线方案见图9-8。
太原东山煤田区,管线向西避让穿越东山煤矿、长沟煤矿等采空区和人类活动密集区;向东避让虽可减少采空区行走线路,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大型采石厂矿和其他问题。管线在工程勘察阶段需重点勘察,并在工程建设前,对地裂缝、塌陷进行治理。该段宜全部采用抗变形结构铺设管道,其方法是在输油管道底部铺设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层,必要时在管道两边加设钢筋混凝土墙,形成钢筋混凝土框,并在管道两侧预留一定的错动空隙。
2.地裂缝
对运城盆地、临汾盆地GL1、GL2、GL3地裂缝延伸方向可能涉及的地段,管道宜采用抗变形结构。并对其地裂缝设置变形观测装置,定期观测。
平遥—祁县地裂缝发育密集且规模大,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程度大,影响管线长同时威胁祁县分输站安全,采取一般治理工程效果不一定有效,建议管线避让,重新选线。提议管线从平遥城西K380北上绕过地裂缝密集区后沿两条裂缝间(GL11与GL12)穿越至K430处与原线相交,分输站也设此地,可减少其危险性。原线路长50km,改线长度约51.3km,改线方案见图9-18。为防患于未然该段管材及管道敷设均宜采用抗变形结构。并对GL4、GL7、GL10、GL12地裂缝设置变形观测装置,定期观测。
3.不稳定斜坡
管线穿越不稳定斜坡较多,在施工开挖过程中首先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坡体坍塌。①针对不同高度、不同坡度、不同岩性的坡体选择安全坡比;②减少坡体前缘压力,施工工程活动和材料堆放距离坡缘20m以上;③为管道砌筑护体;④尽量不要大面积破坏原有坡体形态;⑤必要时削方减载处理。
4.滑坡、崩塌和岸边坍塌
避让管线穿越的H1、H3、H19滑坡,B10崩塌。对汾河岸边坍塌地段要加大管道埋设深度,同时对岸边进行砌护等措施。
5.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1)在管线经过的洪水冲沟和泥石流沟时,修建防冲蚀护坡等防护工程,应加大埋设的深度,同时要加保护层。
(2)在管道沿线应加强植树种草,以利水土保持。
6.地面沉降
管线穿越介休地面沉降的边缘地带,为防止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裂缝危及管道,该段管材宜采用抗变形结构。
7.黄土湿陷
对于Ⅰ级、 Ⅱ级自重或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采取换土或强夯法处理。
对于m级自重或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应采取冲击碾压、土桩挤密法处理。同时做好坡面排水工作。
8.盐渍土盐胀与腐蚀
(1)首先在选输油管材时,应选用抗腐蚀性强的管材,同时管外采用先进的防护层等抗腐蚀工艺。
(2)适当加大管道的埋设深度,设置隔离墙等。
(3)埋设管道的基槽回填前,底部应铺设一定厚度的粗砂层,以隔断有害毛细水上升通道。
9.地震液化
根据今后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提供的液化层的深度分别采取挖除液化层、加密法。如振动加密、砂桩挤密,强夯等措施。
图9-18 管线绕避构造地裂缝改线方案图
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办发明电〔2003〕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
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使一些地方的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严重损失。国务院领导近日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加强协作,做好雨情、水情测报工作
汛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气象、水利部门要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协作,认真做好雨情、水情的预测工作,尤其要提高基层气象、水利部门的预测预报能力,及时作出强降雨和洪水预报,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遇紧急情况要以最快速度通知到各有关方面和群众,为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创造条件。
二、加强监测,做好地质灾害预警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特别是对地质灾害高发区、危险区的实时监测。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通过监测、会商、确定危险区域,标明危险等级,发布预警通告。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确保联络畅通。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丘陵山区和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要做好大面积群发性滑坡、泥石流的预警工作;西北地区要做好黄土滑坡和泥石流的防治工作;矿山企业要特别注意尾矿和废渣堆放点的安全,防止暴雨引发尾矿垮坝。
三、编制预案,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对已发生和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防御地质灾害预案,制定紧急避让措施,选择好安置点,组织好紧急撤离工作,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千方百计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并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确保有住处、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病能医。
四、依法管理,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规
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同时”(工程设计同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设计要求,工程建设同时建设地质灾害防治设施,工程验收同时验收是否符合地质灾害防治要求)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中(后)引发和加重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价。对公路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高陡边坡和不稳定斜坡,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责成建设单位及时治理,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要加大责任追究制度,对因人为因素发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加强调查,抓紧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结合汛期地质变化情况,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通过掌握地质灾害的现状、分布和发育特征,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按照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规划方案确定的防治项目和工程,要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政府要安排适当经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和救助工作。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事,也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地质灾害高发地区,政府主要领导要把防治地质灾害摆到当前工作的重要议程。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治理,全面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确定危险区域,加强监测预警;气象部门负责气象预测和预报工作,要提前做好雨情预报;水利部门要做好水情预报和水库安全度汛工作;建设部门要全面掌握灾害易发地区群众居住分布情况,加强城乡居民点的规划审批和建设管理;民政部门要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国土资源部要及时了解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并向国务院作出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〇〇三年七月十五日
⑺ 人类采取哪些措施防止地质灾害
(三)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版行一权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3、各社区要督促居民、基层单位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是汛期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领导报告,如情况紧急要立即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5、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机制。当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时,立即将相关信息通知到辖区各有关单位、企业、地灾监测人和受威胁的群众,并做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