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科学院王安建

中国地质科学院王安建

发布时间: 2021-02-17 16:01:23

A. 王安建的代表性成果、著作

王安建,王高尚等著.2008.能源与国家经济发展.地质出版社, 北京.
王安建,王高尚等著.2002.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地震出版社, 北京.
王安建, 李树勋, 曲亚军等.1996.脉状金矿地质与成因.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春.
王安建等.1996.五台山太古宙地质与金矿床.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长春.
张秋生等著.1991.冀东金厂峪地区高级变质区地质与金矿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第九章).地质出版社, 北京.
张秋生等著.1988.辽东半岛早期地壳与矿床(第十一章).地质出版社, 北京.
傅志寰主编.1988.破解瓶颈制约推进科学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 北京.
王安建.1998.汇聚型板块构造边缘流体活动与成矿研究回顾.《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陈毓川主编, 83~89.地震出版社, 北京.
Wang Anjian, Peng Qiming and Martin R Palmer.1998.Salt Dome-Controlled sulphide precipitation of paleoproterozoic Fe-Cu sulphide Deposits, Eastern Liaoning, Northeastern China.Economic Geology, 93(1):1~14.
Wang Anjian and Peng Qiming.1994.The origin of the foliations and tectonic style in the charnockitic gneisses, eastern Hebei, China.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10(3/4):205~215.
Wang Anjian, Ma Zhihong and Peng Qiming.1993.The “Φ”shaped structure:--A new exploration model for veined gold (silver) deposits.Resources Geology, special issue, (16):183~194.
Wang Anjian.1992.Geochemistry and Genesis of the Sodium-charnockitic Gneisses, Eastern Hebei Province, 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 5(3):239~258.
Gunter Strubel, Anjian Wang und Shibing Dai.1997.Zerfall Und konservierung der Yungang Grotten.Spiegel der Forschung 13, Jahrgang, (1):2~6.
王安建.1982.鞍山东南部早元古代变质块状硫铁矿床的形成条件及成矿模式.长春地质学院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47~64.
王安建.1986.金矿源岩研究与判定.地质找矿论丛, 1(3):29~38.
王安建.1988.古老地壳内部脉状金矿床的形成模式——以冀东地区金矿为例.矿床地质, 7(4):16~26.
王安建.1990.热液型金矿伴生脉岩系研究及其意义.黄金, 11(10):1~9.
王安建.1991.冀东太古宙结晶基底区构造单元划分.中国区域地质(地质通报), (4):323~334, 365.
王安建.1991.论冀东地区太古宙迁西群的解体.中国区域地质(地质通报), (1):60~67.
王安建.1992.冀东钠质紫苏花岗片麻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地质学报, 66(1):15~34.
王安建, 王微.1992.冀东上营地区长河沿岸角闪斜长片麻岩与紫苏花岗闪长岩的关系及其成因.岩石学报, 8(1):50~60.
王安建, 马志红.1993.φ形构造——脉状金(银)矿床的一种新勘查模式.地质与勘探, 29(10):5~12.
王安建, 马志红, 周永娴, 李明泽.1993.晋东北地区义兴寨金矿综合找矿模型.地质找矿论丛, 8(2):1~15.
王安建, 许虹.1995.脉状金矿成因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地质地球化学(地球与环境), (3):10~13.
王安建, 许虹.1995.脉状金矿床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矿产与地质, 9(6):493~498.
王安建, 许虹.1996.脉状金矿成矿流体研究:现状与进展.矿物岩石, 16(3):98~103.
王安建, 金巍, 孙丰月, 银剑钊.1997.流体研究与找矿预测.矿床地质, 16(3):278~288.
王安建, 高兰, 闫升好, 胡传久.1998.大水式金矿床成因及分布规律探讨-一种成因与古风化壳有关的金矿床系列.矿床地质(sup.), 17:267~270.
王安建, 肖克炎, 王全明.1999.国土资源评价若干构想——以矿产资源评价为例.中国地质, (6):4~6, 29.
王安建, 侯增谦, 李晓波, 施俊法, 王学求.2000.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地质, (1):30~33.
王安建, 王高尚.200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对矿业城市调查研究方法的思考.资源·产业, (11):23~25.
王安建, 高兰, 刘俊来, 曹殿华, 修群业, 范世家.2007.论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容矿角砾岩的成因.地质学报, 81(7):891~897.
王安建, 曹殿华, 高兰, 王高尚, 管烨, 修群业, 刘俊来.2009.论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因.地质学报, 83(1):43~54.
王安建, 曹殿华, 高兰等.2009.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若干问题探讨.地质学报, 83(10):1365-1375.

B.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 兰、赵汀、李建武、陈其慎、于汶加、孟刚、李瑞萍、高辉、张照志、闫强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成果简介: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2007年部署的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程。经全国31个省区市3万人5年艰苦努力,耗资22.5亿元,完成油气、铀、铁、铜、铝土矿、煤炭、稀土等28个矿种全部25753个矿区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核查,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品质、开发利用及其空间分布现状,发掘出大量新增资源量,挤掉了资源储量水分,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建立了全国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实现了资源储量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飞跃,为实施“一张图管矿”、提升管理水平搭建了科技平台。项目形成矿区核查报告21540套,省级汇总报告550套,全国单矿种调查报告28套,图集300余册。

中国铁矿矿产资源分布图

全国铁矿吨位—品位模型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主要完成人:李廷栋、袁学诚、肖庆辉、黄宗理、叶天竺、耿树方、范本贤、高 锐、肖序常、朱介寿、邓晋福、姚伯初、张兴洲、杨文采、路凤香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成果简介:中国大陆和海域岩石圈三维结构多项特征,取得了12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1)提出大致以东经105°(南北地震带)为界,我国东、西部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层状”结构明显、岩石圈厚、软流圈薄;而东部岩石圈薄、软流圈厚,可达到200~300千米,导致了软流圈物质上涌。

(2)指出中国东部和边缘海地区的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面凹凸不平和不连续,构成了软流圈与岩石圈之间壳—幔物质交换的“过渡层”。

(3)对华北岩石圈减薄动力学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确认: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对华北岩石圈200千米以上没有影响,在200千米深度之下影响的横向范围局限在大陆边缘200~300千米之内。

信阳—黄骅地震层析剖面图(“过渡层”)

(4)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提出了“东亚型造山作用”的新认识——其成因是深部软流圈物质上涌;其造山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造山幕、主造山幕、晚期造山幕。

(5)揭示出中国东部岩石圈“下新上老”的年龄结构,即前寒武纪基底的岩石圈被中生代岩石圈(小于200Ma)置换或熔融交代。

(6)初步划分和建立了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模型,总结和划分出了5种岩石圈类型:克拉通型、造山带型、裂谷型、岛弧型和边缘海洋壳型。

(7)提出了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特征,把中国大陆及海区划分为2个岩石圈构造域和6个岩石圈块体。

(8)揭示了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构造带。航空磁测显示出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构造带,直至深度60~180千米仍很明显,表明其深部结构与表层结构具有不统一的特征。

(9)层析成像研究揭示出印度岩石圈从恒河平原向北俯冲跨过斑公—怒江,在北纬33°附近向深部下插、拆沉,在北纬34°地区形成羌塘地块深部的低速熔融体,在西昆仑山深部呈现出印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直接碰撞,说明了青藏高原地壳加厚的原因。

(10)详细分析研究了深部作用的资源环境效应。提出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其伴随的成矿作用,软流圈物质上涌是主导因素。

(11)揭示了深部地幔流由西向东流动的3条“通道”轨迹,从而导致了中国东部形成巨厚的软流圈层。

(12)揭示出太平洋板块俯冲只对中国东部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540千米)起了制约作用。而东部大陆区的浅源地震的动力来源很可能是软流圈物质的高热能量转化为强动力作用的结果。

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分区图

沿AB剖面的印度岩石圈地幔俯冲到西昆仑山的图像

中国东部及周边地区天然地震震中分布图(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

C. 年度重要科技奖

2009年我院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荣获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大陆科学钻探地球物理调查与信息技术应用”等6项成果荣获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奖技术二等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

2009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奖人员为侯增谦、王二七、莫宣学、潘桂棠、丁林、王安建、张中杰、李光明、罗照华、唐菊兴、秦克章、徐义刚、曲晓明、王宗起、杨竹森。该项成果是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中科院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的最终集成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正在西藏厅宫矿区开展矿区地质填图

侯增谦研究员(右一)在青海沱沱河铅锌矿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

项目研究的重点矿床——驱龙铜矿(中国最大的斑岩铜矿床)

课题组成员在西藏驱龙铜矿区做岩芯编录

主要创新点为:①发现青藏高原的陆—陆碰撞过程具有主碰撞聚合(65~41Ma)、晚碰撞转换(40~26Ma)和后碰撞伸展 <25Ma)三段性演化规律。首次证实三段式碰撞过程应力场均发生张/压交替的旋回式演变,研究建立了大陆碰撞造山的动力学模型,对认识超大陆形成与演化有重大科学意义;提出大规模岩浆底侵作用是高原地壳垂向增生和地壳加厚的主导机制之一。②发现高原东缘主要发生旋转构造而非大规模地块逃逸,并提出高原东缘旋转构造形变机制;发现印度板块发生断离以及岩石圈挤出与软流圈上涌的岩石学证据;提出主碰撞带存在新生地壳与再循环地壳两类地壳;提出主碰撞带活动裂谷系和藏南拆离系的发育时限及形成机制,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作出贡献。③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以陆陆汇聚、构造转换、地壳伸展成矿系统为核心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系统阐明了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及大型矿床形成的动力背景、深部过程、发育机制和成矿机理,对区域成矿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④首次厘定出大陆碰撞带5个大陆成矿系统和10余种标志性的矿床类型,建立了以大陆型斑岩铜矿新理论为代表的5种典型矿床成矿新模型,揭示了大陆碰撞过程中成矿物质运移、积聚与沉淀机制,丰富和发展了矿床学理论。⑤初步查明了西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系统建立了主要矿床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集成了一套完整的GIS资源评价系统,首次定量评估了主碰撞带Cu、Pb、Zn、Ag等资源潜力,提交了一批战略新区和找矿靶区,并取得找矿突破,为区域勘查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部署依据。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成果

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成果,荣获2009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单位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主要完成人员包括张兆吉、费宇红、赵宗壮、谢振华、王亚斌、苗晋祥、杨丽芝、张凤娥、杨齐青、崔亚莉、靳孟贵、许广明、雒国忠、刘立军、王强等。

该成果依靠原始水文地质方法,应用同位素水文学、计算机模拟和GIS技术,厘定了华北平原第四系地层系统,建立了水循环模式,进行了地下水资源及功能评价,预测了未来水资源形势。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图集》、《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建立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系统。

专家评价认为,该成果属地下水调查评价领域的重大成果,是华北平原50年来水文地质工作经验的总结,为国家全面掌握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是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承前启后的优秀成果。

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图

采集地下水同位素样品

与国外专家进行地下水循环研究交流

野外钻探

大陆科学钻探地球物理调查与信息技术应用

2009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长安大学,获奖人员为杨文采、苏德辰、程振炎、于常青、孙爱萍、朱光明、何丽娟、刘因、钱辉、李惠民。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子工程”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管理信息和网络系统子工程”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两个重要子工程。

主要创新成果包括:①自1997年以来,首次开展了大陆科学钻探选址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及孔区三维地震调查和数据精细处理、先导孔及主孔VSP调查、数字三分量地震剖面调查,优选出了最能实现大陆科学钻探科学目标的孔址。②选址地球物理调查取得了大量壳幔动力学作用的地球物理证据,如陆壳深俯冲、岩浆底侵、地幔减薄等。尤其是用24s的深反射地震记录发现了大别苏鲁地区地幔内存在5组罕见的水平反射体。③地球物理子工程成功地进行了多项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技术的创新取得了结晶岩区开展三维和三分量反射地震和垂直地震剖面调查的丰硕成果。④利用大陆科学钻探取得的岩心岩性、构造编录和测井资料,建立了准确的波速模型,使合成的地震道与三维地震剖面之间达到完美拟合,准确地标定了主孔两侧三维地震发现的三大类反射体,建立了解释我国地壳地震反射的第一组标尺。⑤采用以深反射地质为先导,配合各种地球物理调查,在查清地壳上地幔组构的基础上,提出优选孔址,并为后续钻探证实。⑥建立了北京—东海之间地学部、工程部和东海钻探现场3个局域网,并采用VOIP技术在两地三点间建立了专线电话。数据始终能保持正常传输。⑦建立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中英文网站以及相关的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网站。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岩心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站并通过网络发布到互联网上。将所有岩心扫描图像实时发布到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网站并实现了分级共享,为国内外用户和公众提供了很好的共享服务,使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科钻一井每天的进尺、编录信息及井场新闻等信息。

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岩性构造比较

(a)地震波速分层及层速度,单位km/s;(b)反射体编号;(c)岩心岩性柱:绿色榴辉岩,紫色橄榄岩,粉色副片麻岩,红色正片麻岩;(d)中子密度测井曲线;(e)深度大致标尺,单位十米;(f)声速测井曲线;(g)岩心构造图;(h)三维地震连络线剖面段和声阻抗曲线

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预测剖面(a)及钻探完工后推测剖面(b)

西藏当雄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包括吴珍汉、孟宪刚、胡道功、江万、叶培盛、朱大岗、刘琦胜、杨欣德、邵兆刚、吴中海、赵希涛、王建平、冯向阳、纪占胜、柯东昂。

重要成果包括:①实测当雄幅1:25万地质图,测编当雄幅1:25万构造纲要图、第四纪地质图、矿产分布图、活动断层分布图,提交了优秀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大幅度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程度。②将旁多群解体为诺错组(C1-2n)、来姑组(C2P1l)和乌鲁龙组(P1w),在来姑组发现晚石炭世撒克马尔期腕足类化石群,新发现半球旁多贝一个新种;在麦隆岗组新发现一批牙形石,划分5个牙形石带,定义高舟牙形石属一个新种,显著提高了我国晚三叠世诺利阶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程度。③发现早侏罗世宁中二云母花岗岩带、早白垩世欧郎序列侵入岩、古近纪旁多序列侵入岩、渐新世白榴石斑岩及始新世石泡流纹岩;在念青唐古拉山发现面积达1500km2中新世巨型花岗岩,对岩浆锆石进行离子探针(SHRIMP)U-Pb同位素测年,精确测定岩浆侵位结晶时代为18.3~11.1Ma。④将念青唐古拉岩群解体为变质表壳岩和冷青拉片麻岩,在纳木错西岸发现早前寒武纪土那片麻岩和晚前寒武纪玛尔穷片麻岩,发现晚古生代鲁玛拉岩组角闪岩相变质岩,对认识拉萨地块结晶基底具有重要意义。⑤厘定纳木错与旁多2个逆冲推覆构造,测出纳木错逆冲推覆构造经历191~144Ma、109Ma、60~30Ma三期构造变形,查明旁多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古近纪中晚期,在当雄—羊八井地堑鉴别28条活动断层与多期古地震事件。⑥新建晚第四纪湖相沉积地层单位——纳木错群及干玛弄组(Qp3g)、扎弄淌组(QhΖ),发现高出纳木错湖面130~140m高位湖相沉积,证明藏北高原晚更新世发育面积超过10万km2古大湖,重新划分了第四纪冰期,揭示了晚第四纪古气候环境变迁过程。⑦综合划分内生金属成矿区带,新发现10处矿点,系统调查编录了地质遗迹与地质旅游资源。⑧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3篇、SC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2部,培养5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项目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学术影响。

念青唐古拉山脉晚更新世冰川U形谷

林周盆北三叠系灰岩自北向南逆冲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

当雄盆北历史地震遗迹

翻越念青唐古拉山脉

中国地球化学元素丰度图集编制与研究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包括史长义、迟清华、鄢明才、胡树起、张勤、刘崇民、顾铁新、卜维、鄢卫东。

突出成果包括:①根据全国约750个有代表性花岗岩类岩体的768件组合样品的实测分析数据,计算出了中国花岗岩类及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等花岗岩类岩石近七十种化学元素的丰度,天山—兴安造山系、中朝准地台、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滇藏造山系、扬子准地台、华南—右江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等中国七大构造单元花岗岩类及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的近70种化学元素的丰度,太古代、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花岗岩类及不同时代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的近70种化学元素的丰度。首次编制了56种元素与氧化物的1:2500万中国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图和61种元素氧化物的1:2000万中国东部岩石地球化学图,超额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花岗岩类及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近七十种化学元素的丰度和地球化学特征、中国各构造单元花岗岩带的元素丰度与区域分布特征、各地质时代花岗岩类的丰度与演化特征。研究了中国东部岩石化学元素平均含量及其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分布特征。③公开发表论文8篇,出版专著2部,并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

青海野外采样

项目成果之一

中国花岗岩类样品分布图

该项成果全部使用实测资料,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不仅可以为中国的基础地质、矿产勘查、地球化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而且对中国区域上地壳的化学组成及演化研究有重要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新疆北天山西段铜多金属矿找矿方向和勘查模型研究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703队、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要完成人有张作衡、王志良、左国朝、王龙生、刘敏、甘甫平、王见蓶、张长青。

新疆西天山最大的阿希金矿矿区照片

项目采用现代成矿学最新理论和采用最新的找矿技术方法,通过对新疆天山西段大地构造演化、岩浆活动与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关系、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时空分布特点进行研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提出区域成矿模型及找矿勘查模型,并开展了找矿预测。主要成果包括:依据构造单元时空叠覆理念,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精确定年,提出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理顺了本区不同时期的地层系统,恢复了古构造沉积环境,划分了在构造演化进程中的成矿阶段及期次;通过大量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同位素测年以及区域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前人大量资料,重新厘定了西天山造山带各阶段演化史;分别建立了铜金多金属矿床的矿床尺度典型矿床模型和区域成矿模型,在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厘定了喇嘛苏、达巴特和菁布拉克等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形成环境;通过西天山与东天山和巴尔喀什成矿带综合对比,提出了西天山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区铜金矿区地物化和蚀变异常遥感等找矿标志,建立了铜金找矿模型并提出了一系列靶区。

新疆北天山西段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

矿产资源与中国的工业化——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包括王安建、王高尚、陈其慎、韩淑琴、周凤英、韩梅、曹殿华、李瑞萍、耿诺、张建华。

本成果在揭示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诸多相关规律的基础上,从矿产资源安全、资源产业、资源环境和资源经济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及我国资源供需趋势和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提出了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对策。①通过揭示的工业化过程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的近线性关系、人均矿产资源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关系等若干重要规律,创建了综合预测模型,系统预测了我国及全球未来20~30年资源供需形势,深入分析了全球资源供需格局以及我国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②系统论述了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理论,首次建立了我国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模型和供应安全预警体系,定量评估了资源安全状况。从国家发展模式的高度提出6项资源战略安全和7项市场安全政策要点。③深刻分析了全球铁矿石供需格局和中国工业化进程,前瞻性地指出2008年全球铁矿石供需格局将发生转折,有效地影响了钢铁产业政策和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揭示的需求峰值(拐点)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原材料产业发展趋势,明确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紧迫性。④把资源与环境密切结合,科学地分析了资源—经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了环境污染趋势,指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艰巨性。

项目组在老挝野外采集样品

不同价格下我国铁矿石供应格局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研究与制修订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包括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获奖人员包括王苏明、叶家瑜、王祖荫、周金生、张 勤、罗惠芬、田来生、熊及滉、王亚平、夏宁。

本项成果是针对DZ0130-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实施中逐步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参考相关ISO国际标准和测试实际需求,按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完成修订替代版本,新增加了“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1:250000)样品”、“同位素地质样品”和“土工试验”3个分标准,已在地矿行业700余个实验室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项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特点。在国内首次以测试过程为基础架构,控制对测试结果质量有影响的所有因素,规范和提升实验室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研究建立了4个数学模型应用于DZ/T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其中岩石矿物重复测试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学模型解决了岩矿分析中高含量段误差允许限偏松和低含量段误差允许限偏严的问题;贵金属和水分析重复测试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学模型解决了套用岩矿分析允许限合理性差的问题;岩石矿物分析准确度相对误差允许限数学模型解决了套用岩石矿物精密度允许限的概念混淆问题。在地矿行业中首次将国际通用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用于岩矿分析中不同人、不同方法、不同仪器设备分析数据的质量评估,用于样品加工的质量评估,并将标准物质的2倍不确定度作为水样分析准确度允许限。项目成果体现了分析技术的进步,具有良好的系统性、可操作性、适用性和科学性。

岩石矿物重复测试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学模型验证点位图

图中横坐标是浓度对数坐标,纵坐标是允许限

岩石矿物重复测试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学模型比较图

图中横坐标是浓度对数坐标,纵坐标是允许限,蓝色线是3点拟合数学模型,绿色线是2点拟合数学模型,红色线是新拟合数学模型

DZ/T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封面

宣传贯彻与培训

D. 青年地质科技奖的授予情况

到目前为止 ,475名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授予金锤奖95名,银锤奖380名。同时有21名金、银锤奖获得者荣获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青年地质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品牌,在地质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奖者绝大多数已成为地质科技工作的骨干。(下附部分获奖者名单)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989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5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毛景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石彦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建潮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董树文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银锤奖 (1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安建 长春地质学院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李小彦 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 李长江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李继江 山东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李荣清 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汪振文 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张 韬 宁夏地矿局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明泉 兰州大学地质系 张哨楠 成都地质学院 张德润 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杨闽中 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 罗 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绍甫 广西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聂风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综合研究地质大队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1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石昆山 河南省地矿厅第三地质探矿队 汤良杰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 吴景勤 核工业总公司华东地质勘探局 陈 骏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国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徐学纯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晏建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南地质勘查局 317 银锤奖 (31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渝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王会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地质研究大队 王英民 成都地质学院 王鹤龄 湖北地质实验研究所 刘金山 湖南地矿局 405 队普查分队 刘蒙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佑南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系 朱儒峰 内蒙古地矿局第二区调队一分队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吴澄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张超群 广东茂名矿产公司 李乃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 周 翊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勘查及城乡建设工程系 林畅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罗先熔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郑国东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侯建军 北京大学地质系 段太忠 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辑部 栾文楼 河北地质学院 殷跃平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属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所 耿 弘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阎子忠 宁夏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黄建闽 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蒋少涌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学地质系 戴凤岩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3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9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陈践发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庞忠和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研究室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矿局第七地质队 赵文智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锡伟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郭英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黄润秋 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 温 宁 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银锤奖(30名以姓氏笔划排列)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 剑 地矿部成都地质研究所 王恩志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矿局 215 队物探分队 韦星林 有色总公司江西地勘四队三分队 甘盛飞 沈阳黄金学院地质系 曲国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任书才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刘代志 中南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勘察新技术研究所 刘树文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杜杨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处 李延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邱小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区划室 何思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工系 汪东波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张光辉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系 邵益生 建设部城市地下水资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矿局区调队 罗 强 西南石油学院 周平根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国土地质研究室 周永章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 胡 凯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郜建军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贺安生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 郭正堂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黄运飞 中国兵器工业部勘察研究院 蓝先洪 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赖旭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军 水利部能源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5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宗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朱立新 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 吴吉春 南京大学 周瑶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永飞 中国科技大学 姜钦华 北京大学地质系 胡圣标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郝 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秦四清 中航勘察设计院 舒 航 中国矿业大学 银锤奖 (共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 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于青春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方维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总队 王 驹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 清 长春地质学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 冯庆来 中国地质大学 任战利 西北大学地质系 刘 震 石油大学(北京) 刘小宇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刘晓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孙晓明 中山大学地质系 许文良 长春地质学院 宋 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正伟 河南地质科研所 张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张晓培 长春地质学院 张献民 河北地质学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学地质系 李建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杨夕辉 云南地矿局三队 沈树忠 中国矿业大学 邵龙义 中国矿业大学 陈松岭 中南工业大学 周乐尧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屈建军 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学 闾国年 南京大学 唐金荣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胜利 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 贾爱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章雨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续世朝 山西地勘局区调队 银剑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所 黄 海 地矿部地质技术勘查院 龚汉松 海南地矿开发局高新爆破技术公司 傅雪海 江苏煤田地质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蒋泰然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解习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199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何庆成 地矿部环境地质所 李功伯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苏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学 ( 华东) 范洪海 华东地质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质所 徐义刚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 董国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长春科技大学 银 锤 奖 ( 共 40 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于学峰 山东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业大学 王文武 化工部辽宁地勘院 王世泽 西南石油局 王建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邓吉牛 有色北京地质所 田升平 化工部化学矿产院 全裕科 华北石油地质局规划设计院 刘 杰 宁夏石炭井矿务局 刘再华 地矿部岩溶地质所 刘俊来 长春科技大学 孙友宏 长春科技大学 朱云鹤 地矿部南京地矿所 汤 彬 华东地质学院 邢红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吴培康 石油勘探开发中心 张立东 地矿部沈阳所 张伯友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张招崇 地矿部地质所 张振福 山西地矿局地调队 李 晓 中科院地质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质所 李俊建 地矿部天津地矿所 杨学明 中国科技大学 杨忠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杨振宇 地科院地质力学所 肖举乐 中科院地质所 陆建军 南京大学地质系 陈远荣 桂林矿产地质院 陈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矿业学院 施泽进 成都理工学院 柳建新 中南工业大学 赵 平 中科院地质所 徐贵来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聂高众 国家地震局地质所 顾雪祥 成都理工学院 赖绍聪 西北大学地质系 薛良伟 河南省地科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1999年)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名单
金锤奖8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 作 单 位 刘财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 刘福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孙占亮 山西地勘局区调地质队 陈国忠 甘肃地勘局第三地质队 周翠英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秦克章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学(华东)资源系油藏地质研究所 谭永杰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银锤奖26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于海峰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骏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长春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 刘国平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李忠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李国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质所 杨晓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杨晓明 化工部辽宁地质勘查院 邱检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陈汉林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与环境工程系 周绍智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院 姜月华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贺文华 湖南省地勘局418队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 徐扬青 煤炭部武汉设计研究院 徐旭辉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实验地质研究院 康凤新 山东省地勘局地矿处 麻土华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黄同兴 广西地质调查研究院 赖健清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 谭承军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院 黎良杰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魏祥荣 核工业华东地质局二七O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2001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化建新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王 成 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一六大队 孙继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强 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所 汪东波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郑和荣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银锤奖(42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马 明 长江委综合勘测局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史长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 刘 敏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刘长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刘传虎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刘贻灿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研究所 刘海泉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测井总监 吕修祥 石油大学(北京) 吕晓光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吕新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纪友亮 石油大学(华东) 许强 成都理工大学 闫相宾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德文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张永波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起钻 广西有色地质勘查总院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张德民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中煤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李青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技处 李晓昭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杨计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时成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 陈占成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陈建文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虎维岳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郑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姜在兴 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赵英俊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唐书恒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 唐辉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徐学义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井下作业大队 符巩固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湘东矿产地质调查所 曾义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德州钻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温书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云鹏 西北大学地质系 鲁安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翦知湣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2003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邓运华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刘四新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宏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尚彦军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宽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龚士良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谢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处主任工程师 银锤奖名单(34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万余庆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云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韦国深 广西地质勘查总院 丘学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刘亮明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继东 甘肃煤田地质局 孙焕泉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况军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文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吴珍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发旺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光学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学 李细根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四分队 邱楠生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陆现彩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 陈昌彦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华东分公司 武恒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读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姚建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 徐贻赣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桑树勋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袁训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焦鹏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所 韩士洲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韩颖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分院 雷从众 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谭成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2005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刘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 刘志飞 同济大学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苗爱生 核工业二0八大队二分队 夏群科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庹先国 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处 鹿化煜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 戴福初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李文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 甘甫平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刘红樱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宏峰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浙江总队 陈晓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张元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陈正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赵志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 程国明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何高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进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张异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张守林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聂振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杨振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程建远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学院 张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马保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杨文清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六队 于 军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杨自安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资源勘查技术中心 王文峰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王岳军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刘光祥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许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质调查所 陈志宏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彭和求 湖南地质调查研究院 李国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 陈仁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 张延军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冯亚生 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区调分院 王昆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汪 珊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谢文卫 国土资源部勘探技术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200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于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书来 北京矿产地质调查院 祁生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 周心怀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温志坚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葛晓立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董月霞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覃小锋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韩忠 武警黄金部队第六支队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万玲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丰成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仇建军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 牛富俊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之军 中非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华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叶晓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任云生 吉林大学 刘东辉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刘忠群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陶勇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 江山红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钻井研究所 闫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何卫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何黄生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张永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礼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传林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张吉寿 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张家菁 江西省地矿局赣东北大队 李连生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铁军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单玄龙 吉林大学 和志军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南方地质调查所 林全胜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武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元平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侯树仁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 赵振宏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品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晏鄂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翁爱华 吉林大学 袁文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郭彦民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高文龙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黄伟强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廖忠礼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E. 第二部分 国内外学术交流

国内外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国内外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学会及各分支机构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着力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围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地学问题、急需解决的生产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注重为国土资源管理和地质工作服务,注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注重为地质学科发展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举办学术会议、论坛、研讨班62个,国际学术会议4个,提交论文或摘要2817篇,参加人数9000余人,有力推动了地质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组织参加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取得圆满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会展中心,来自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地质科学家齐聚一堂,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来自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地学科研教育机构,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业领域的近700名中国地质学家从盛夏的北半球来到初春的南半球,参加四年一届的“地学奥林匹克”盛会。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作了题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地质学家的使命和责任”的主旨发言。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代表团的积极参与,成为本次大会引人瞩目的亮点。大会收到中国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摘要800余篇,300多人做了口头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代表团在大会地质展厅设展,展览的主题是:经济腾飞中的中国地质科学。内容包括7个方面:一是中国矿产资源的供需关系及勘查发现,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工程与地质科学,三是中国基础地质科学的重大进展,四是新一代地质技术与地质产品,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六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七是深部探测工程专题展览。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以来中国地质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国参会代表、华人地质学家、在外留学生纷纷驻足中国展台,对中国地质界在推动地学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拓展地质工作领域等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地质学报》(英文版)出版的中国地质代表团论文集,以及各类地质图件、地层年代表受到欢迎。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矿业合作备忘录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在悉尼会见了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部长马丁·弗格森,双方就进一步加强矿业合作交换了意见并签署了关于可持续矿业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迁址北京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负责人签署协议,明确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将迁址北京。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罗兰德·奥博汉斯利共同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揭牌。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产生新一届执委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质大会理事会上,经过竞选,新一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产生。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董树文研究员当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司库。

中国地质学会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暨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为实现找矿突破作贡献

五四青年节之际,中国地质学会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暨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出席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李金发主持。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出席大会的有关领导有: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原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原理事长张宏仁,中国地质学会原副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助理王炯辉等。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刘嘉麒院士、裴荣富院士、郑绵平院士、杨文采院士、马永生院士和来自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有关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及局属单位负责人,中国地质学会部分常务理事、理事、副秘书长,地勘行业有关单位领导,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各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全国地勘行业的专家学者、代表和第四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约300人出席了大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向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发出——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倡议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朱立新研究员在会上宣读了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的贺信;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丰成友介绍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复建和本次大会的筹备工作,并代表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向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发出了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倡仪;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三任主任委员侯增谦研究员回顾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历史与成就;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王瑞江研究员发言,对于承办青年工作委员会表示欢迎和支持;中国五矿集团总裁助理王炯辉先生代表地勘行业的代表发言,对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恢复成立表示热烈欢迎;李廷栋院士作为院士代表发言,并对青年地质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提出殷切期望;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张洪涛教授做大会发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于海峰副司长做了题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工作部署”的大会发言。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论坛设立了“紧缺矿产和整装勘查区找矿突破”、“找矿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中国能源资源的未来”三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勘行业各部门的科研与生产一线的科学家、青年地质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我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年代表发言

媒体报道

主办找矿突破高峰论坛 暨首届中国·内蒙古矿业国际博览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8月17日,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地质学会联合主办的“找矿突破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内蒙古矿业国际博览会”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陈伟,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白宝玉在论坛暨博览会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主持论坛暨博览会开幕式。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五位院士、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国务院参事张洪涛,叶天竺研究员,王安建研究员,杨帅师分别做了《国内外油气资源现状与展望》、《青藏高原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勘查区矿产预测方法研究》、《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分析》与《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实现找矿突破》的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李雨时,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巡视员陈天保,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赵保胜等地勘行业有关部门领导,部分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全国地勘行业及内蒙古自治区地勘行业的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论坛暨博览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业博览会

博览会现场的每一家矿业单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设计展示了所属的矿种,吸引了本行业人员及近千市民的关注。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接受采访

媒体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朱立新秘书长率团赴意大利出席首届“中意地球科学论坛”

9月16—23日,以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参加了在意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亚大学召开的首届“中意地球科学论坛”。该论坛由青年工作委员会和意大利地质学会青年分会联合举办,以“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矿床对比及地质演化”为主题,来自中国、意大利两国的近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会议期间,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分别与意大利地质学会主席CarloDoglioni、意大利国家地质学家委员会主席GianvitoGraziano举行了正式会谈。朱立新详细介绍了中国地质学会的基本情况、中国地质研究工作的现状,双方就两国未来可能合作的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中国代表团参观了卡拉布里亚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化学实验室及古生物博物馆,考察了西西里岛活火山。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丰成友,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志明,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孙桂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地质师刘传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清海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别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通过本次论坛,中意两国地质学家建立了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谊,为两国地质学会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听取了意方有关地中海地区矿床及地质演化的诸多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联合主办2012年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18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做主题报告

“2012年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于6月16—1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研讨会作为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及台湾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共同主办,福建省地质学会、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承办,共有来自海峡两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参会,18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报告。

会议开幕式由朱立新秘书长主持。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在开幕式上致辞。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何南飞及台湾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所长李锡堤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共同表达了对海峡两岸地质学家就地质灾害防治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让海峡两岸地质学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学术思想、探讨科学原理,共同破解地质灾害难题、推动防治地质灾害科技进步,必将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地质工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人民生活谋福祉,为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主办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承办,安徽省地质学会、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协办的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于12月14—17日在合肥举行。培训班受到全国各地勘单位的关注和响应,来自全国地矿、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统的60多家单位15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书长致开幕词。徐小磊副局长代表安徽地勘局对培训班顺利举办表示祝贺。

朱立新秘书长致开幕词

甘行平主持开幕式

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会场

培训班旨在全面推动深部地质找矿和钻探工作的开展,提高钻探效率和水平,推广深部钻探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培训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测技术发展、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钻探设备选择及应用、深部科学钻探施工方案等内容,并结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测计划项目3000米的施工现场,使大家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钻探技术方法。

参观庐枞3000米科学深部钻探施工现场

庐枞3000米科学深部钻探项目负责人与学员交流

向参加培训班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F. 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2010年1月10~1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09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来自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部门的40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评选出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度十大科技进展,这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第6次年度进展评选。参加汇报交流的成果是从全院承担的910项项目中经过各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遴选推荐产生的。

副院长董树文致开幕辞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在开幕式上讲话

报告会场

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1.青藏高原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发现

在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高原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新型潜在能源,主要产于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带中,有预测其资源量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两倍,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成为未来理想的替代能源。在地质大调查项目资助下,矿产资源所祝有海研究员团队自2002年就瞄准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带,进行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调查。2008~200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和勘探技术研究所共同组织实施了“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工程”,在祁连山冻土区相继组织实施了3口科学钻探井,取得重大突破。3口科学钻井均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经多种方法验证证实为天然气水合物。另外,在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技术和配套装备研发等技术攻关方面亦取得重要进展。这是我国在冻土区首次钻获并检测出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具有重要的科学、经济和环境意义。

项目组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样品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晶体及其燃烧照片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位置图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1科学钻探试验孔施工现场

2.大巴山前陆构造演化与油气远景研究

建立了大巴山陆内薄皮造山模式,提出大巴山油气勘查突破的新思路。在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资助下,地质力学所和地质所董树文、高锐研究员团队以穿越大巴山造山带及前陆长达500km反射地震剖面为基础,揭示了该区的深部精细结构,建立了陆内薄皮造山带的地壳模型;厘定了大巴山前陆晚侏罗世—三叠纪的褶皱干涉类型和方式,确定了三叠纪—晚侏罗世的复合前陆和叠加变形的模式;揭示了陆内造山过程大规模地质流体的排泄特征、运移方式和聚散的空间关系;证实了古生代—三叠纪的油气随高压流体由北东推覆 冲断岩席向南西前陆 坳陷带排泄、汇聚的过程。基于以上创新性的认识,明确了围绕大巴山弧形前陆进行油气勘探的战略方向,并将前陆三角构造区作为油气预测验证的首选地区。专家委员会认为这是一项深部和浅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优秀研究成果,对该类研究具有示范作用。

专家讨论

大巴山野外考察

穿越大巴山造山带反射地震剖面位置

董树文团队在大巴山野外考察

大巴山剖面图

3.早白垩世哺乳动物亚洲毛兽的发现

亚洲毛兽的发现揭示了哺乳动物耳区演化过程。地质研究所季强研究员团队在国家“973”项目和地质调查项目联合资助下,在热河生物群研究领域获得系列重大发现,推动我国古生物研究在该领域步入了世界前沿。2009年新发现亚洲毛兽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该哺乳动物属于对称齿兽类,主要以昆虫和蠕虫为食,是一种陆生哺乳动物。根据对亚洲毛兽化石特征的研究,表明亚洲毛兽与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其与单孔类的关系更紧密,其中耳骨骼在一定程度上与现生的哺乳动物相似,但与现生成年哺乳动物不同,其中耳与下颌形成了特殊连接,这种连接也称为骨化的麦氏软骨,与现生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情况,以及与前哺乳动物祖先的原始中耳相似。新化石为哺乳动物耳区结构的演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信息,使发育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能够合理解释发育机制如何对最早期哺乳动物的形态演化产生影响。亚洲毛兽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刊物《科学》杂志。

季强研究员野外工作

亚洲毛兽(新种)的正型标本和生态复原图

孙青研究员在实验室进行测试

4.湖泊中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温标研究重要进展

在我国首次发现并成功分离出湖泊中长链烯酮母源等鞭金藻,单藻种培养建立长链烯酮不饱和度与水温关系方程。该成果是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孙青研究员团队在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支持下取得的。长链烯酮不饱和度UK37′作为反映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已在海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湖泊中长链烯酮不饱和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母源研究则很少。课题组研究了不同气候带、不同水化学环境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长链烯酮,发现多数湖泊中存在2~4个不饱和键的长链烯酮。湖泊长链烯酮不饱和度与年均气温及春秋季节温度高度相关,建立了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长链烯酮不饱和度与温度的经验函数关系。首次发现并成功分离出湖泊中长链烯酮母源等鞭金藻Chrysotila lamellose。通过单藻种控温培养,建立长链烯酮不饱和度与水温关系方程,实验室培养公式与经验公式斜率一致,验证了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温标的正确性;进而对比研究了器测记录温度与夏日淖尔湖泊沉积物中长链烯酮重建温度,进一步验证了长链烯酮不饱和度与温度高度相关,表明长链烯酮是可靠的陆地温标。研究成果在国外SCI刊物发表论文7篇,引起广泛关注。

5.华北平原区域水资源特征与作物布局结构适应性研究

首次查明区域水资源变化与作物布局的区位关系,为从根本上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光辉研究员团队研究了灌溉农田作物布局结构、规模与耗水强度变化的过程,及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和机制。揭示了近50年来华北平原地下水流场异常演化过程机制,阐明区域地下水流场变化与气候及农业活动强度变化的关系。确定了涵养超采区地下水的作物布局结构调整方略。发现灌溉节水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地减缓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增加的速率,确保了粮食生产对灌溉需水的安全保障。揭示了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包气带增厚对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存在不同影响模式。阐明了区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与地下水自然属性功能之间内在关联性,发展了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该项目属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完成46幅成果图,出版专著1部,获准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

张光辉研究员野外指导节水试验工作

农田区地下水调查现场

灌溉农田节水灌溉试验研究

相对水资源适应性

6.矿产资源需求理论与预测模型

系统提出矿产资源需求的理论体系与预测模型,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王安建、王高尚研究团队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资助下,以全球50多个先期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多年的经济、社会、环境数据为标本,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全面开展了矿产资源需求、供应、市场、碳排放等相关规律的研究,发现了人均矿产资源消费与人均GDP的相关规律、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倒“U”形规律、能源弹性规律、矿产资源消费波次递进规律、矿产资源价格规律等全球矿产资源消费规律;建立了资源供需、价格、碳排放数据库及预测模型;对全球及我国未来25年资源供应趋势进行预测,形成了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系列理论。其系列成果形成专著2部、报告数十部、文章近百篇,为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部分理论被大学编入教材。该研究团队已成为我国能源、矿产资源政策的重要智库之一。

项目负责人王安建研究员接受财经频道采访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国情备忘录—资源篇对项目的采访

王安建研究员(左二)在老挝考察

人均能源需求与人均GDP相关关系及我国人均能源需求趋势

7.西部优势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示范及找矿重大突破

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指导找矿实践,公益性勘查与商业性勘查紧密衔接,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找矿获得重大突破。这是矿产资源所唐菊兴研究员团队执行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的课题和中国黄金集团重点勘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通过3年多在西部地区东天山彩霞山铅锌矿和冈底斯甲玛铜多金属矿的调查研究,建立了“成矿动力学和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的找矿模型和地质综合信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体系”;对天山地区铅锌矿、巴仑台—星星峡等地沉积变质型铅锌矿等进行了查证;对彩霞山铅锌矿深部找矿提供了新的途径,实现了新突破。在冈底斯墨竹工卡甲玛铜多金属矿示范区,经过近两年的勘查,也取得找矿突破,并提出在冈底斯矿集区找寻矽卡岩型、角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的重要意义,已提交331+332+333金属量铜金属量超过400万吨,钼金属量超过45万吨,伴生金金属量83吨,铅锌金属量超过70万吨,伴生银金属量超过5000吨,成为国内外少见矽卡岩型+角岩型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

陈毓川院士(右二)在甲玛矿区指导唐菊兴(右一)项目组野外工作

陈毓川院士(左二)、唐菊兴研究员(左一)在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区考察,在岩芯库观察岩芯

8.翼龙从原始到进步的演化过渡类型——达尔文翼龙的发现

达尔文翼龙——会飞的食肉爬行动物在辽宁西部发现。在国家重点研究计划“973”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资助下,地质所吕君昌博士为主在辽宁西部中侏罗世地层中,新发现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翼龙化石。新发现的翼龙化石被命名为模块达尔文翼龙(Darwinopterusmolaris),代表了原始翼龙向进步翼龙演化的过渡类型。达尔文翼龙的头骨(外鼻孔和眶前孔愈合为一大的鼻眶前孔)和颈椎部(颈椎椎体长,颈肋短或者退化)的特征为进步翼龙的特征,而其尾部(尾部长,尾椎体个数多于15个)和足部特征(第五脚趾发育,具有两个长的趾节)又为原始翼龙的特征。达尔文翼龙的发现既填补了翼龙演化的空白,有可能打破对翼龙传统的二分方法,又为生物宏观演化机制提供了例证。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后,国际顶尖刊物《自然》杂志为此专门发表了一个评述性文章,给予高度的评价。

吕昌君博士野外观测地层剖面

翼龙复原图

9.大深度高分辨电磁探测技术与多功能电法仪研制

自主研发适合深部找矿的多功能电法勘探仪器,填补了我国多功能电磁测量仪器的空白。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林品荣研究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攻克了多频等幅同步供电、密集频点供电、大功率励磁稳流供电和高精度混合同步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形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多功能电磁法勘查系统,供电电流是国外同类仪器2~3倍,有效勘探深度由500m提高到1000m。该系统具备天然源场的音频大地电磁测量、人工源场的激电测量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功能,并且具有进一步扩展潜力,能够同时获得电阻率和极化率参数,与国外仪器相比有较多优越性,为我国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有效技术装备。

电磁法大功率发射机

电磁法多功能接收机

内蒙古某矿区电磁法测深断面图

林品荣研究员(中)项目组

野外工作照——布发射源

野外工作照——数据采集

10.华北克拉通西缘前寒武纪基底演化与归属

华北克拉通西缘在哪里?阿拉善西部早前寒武纪阿拉善岩群研究新进展为揭示这一地质之谜打开了一扇窗口。以地质所耿元生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的研究,在阿拉善西部原划归早前寒武纪阿拉善岩群中,发现多处新元古代早期同碰撞型花岗岩(900Ma~930Ma)及古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别为330Ma和280Ma两组年龄数据);以丰富的测年数据建立了本区岩浆演化序列,这些研究对重新认识阿拉善地区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项目通过对贺兰山与阿拉善变质基底的对比研究,厘定了阿拉善地块在不同地质阶段的构造归属:太古宙—元古生代时期,阿拉善地块东部代表的变质基底应属华北克拉通,西部则可能属于祁连地块;到新元古代,地块东部仍属华北克拉通,西部为与祁连、欧龙布鲁克、柴达木地块关系密切的独立陆块;到古生代,整个阿拉善可能构成相对独立的地块,并卷入古亚洲碰撞造山过程;中生代形成现今构造格局。该项目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资助完成的。

耿元生研究员考察野外露头

G. 新疆阿勒泰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研究项目

一、项目简介

“新疆阿勒泰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研究”项目,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我国短缺资源的全球分布研究”工作项目。

项目编码:1212010811067

任务书编号:中地调研合同[2010]第151号

工作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2年3月

课题负责人:张照志

报告主编:张照志

报告编写人:张照志 张莹莹 南雪玲 仲玉银 张连芝 陈祺 王雯婧

刘永团 王守国 张玲 王军 夏广芬 邹继鸿 李彩霞

单位负责人:仲玉银

总工程师:

提交单位:中共阿勒泰地区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提交时间:2012年3月1日

工作项目名称:我国短缺资源的全球分布研究

二、项目研究情况

根据项目协作合同书要求,本课题研究工作自2010年1月始,先后完成了工作方案制订、项目协作合同签署、阿勒泰地区调研、哈萨克斯坦东哈州考察及参加学术研讨会、综合研究、征求专家意见、初审与评审等阶段,共有包括阿勒泰地区、北京等地的15人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

表1 课题主要实物工作量

本课题于2011年完成征求意见稿,主要征求了阿勒泰地区有关领导与专家的意见,按要求进行了修改完善。在北京,主要征求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王安建教授,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等单位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课题组均按照专家意见建议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

2012年2月16日,经中共新疆阿勒泰地委政策研究室同意,在北京组织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初审,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已按任务书的要求圆满完成了预订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提交了预期成果。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初审。

2012年2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组织专家对本课题进行了评审。专家组认为,该课题提交的成果齐全,符合合同书的要求,同意通过评审。

2012年2月26日~3月2日,课题组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建议,对课题成果报告等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于3月7日正式提交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三、评审验收

2012年2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组织专家对中共阿勒泰地区委员会政策研究室提交的《新疆阿勒泰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研究成果报告》(属于“我国短缺资源的全球分布研究”2010年度工作项目,合同号:中地调研合同[2010]第151号)进行了评审。评审委员听取了课(专)题的汇报,审阅了报告,经质询、讨论形成意见如下:

1.课题研究基础扎实,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技术路线正确,方法得当。以国家和阿勒泰地区短缺矿产资源为依据,对阿勒泰地区周边3个国家(俄、哈、蒙)5个州、边疆区和省(5方)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开发、政治体制、外交政策、矿业投资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充分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对于促进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2.课题研究了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资源过程中,存在政府和矿业企业认识不统一,部分口岸等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现状与问题分析透彻,提出的建议具体可行。课题中间成果被阿勒泰地区陆续应用,并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课题对阿勒泰地区利用哈萨克斯坦油气深加工等5大矿产资源典型项目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

4.从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的资源基础及潜力、矿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文等10个方面,初步构建了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评价指标,从利用空间布局、时序和矿种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5.提出了地方政府继续支持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项目,不因地方政府换届或领导人事变动而影响项目的进展等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6.课题从地方层面对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进行了较系统的实证研究,这在国内鲜见,该成果对我国其他边境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评审委员一致认为:该课(专)题提交的成果齐全,符合合同书的要求,同意通过评审。

四、成果报告摘要

1.我国暨阿勒泰地区,油气、煤炭、铁矿、有色金属、磷矿等资源需求旺盛。根据国家和阿勒泰地区资源需求状况,本研究将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国家暨阿勒泰地区战略性紧缺矿产,包括石油、天然气、铁、铜、铅、锌等,国家战略紧缺型矿产也是阿勒泰地区紧缺矿产,磷矿为地区紧缺矿产;第二类为阿勒泰地区经济可利用性矿产,包括煤炭、金、银等,利用这类矿产并非得到矿产资源,而更多的是让阿勒泰地区矿业企业获得矿产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地区矿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后地区油气需求缺口分别为500万吨和8000万立方米,煤炭缺口500万吨以上;铁矿石缺口大于1000万吨;铜精矿缺口20万吨以上;磷矿缺口大约200万吨等。

2.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均处于世界级的阿尔泰成矿带上。阿尔泰山脉横跨中国、俄、哈、蒙4国,绵延2000多公里,是世界5大著名成矿带之一,新疆阿尔泰山为中段南坡,长500多公里,阿勒泰地区与毗邻国家处于同一成矿带,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趋同性,是我国矿产资源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3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且勘查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为我国暨阿勒泰地区引进短缺和经济可利用性矿产资源提供了现实条件。

3.俄、哈、蒙3国与阿勒泰毗邻地区的经济也实现了较快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发挥阿勒泰地区等各方面组织协调及研究优势,开展对周边3国、特别是毗邻5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现状、市场消费等情况的研究,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于加快开拓周边矿产品市场,拓宽本地区优势资源转换实施空间,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互利共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4.俄、哈、蒙及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与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趋同性好。特别是阿尔泰区域(3国5方)资源丰富,具有阿勒泰地区利用其短缺和经济可利用矿产的优势和条件。目前,在口岸建设、交通运输等方面具有优势。

5.新疆广汇集团引进哈萨克斯坦油气加工等5大项目实施,将为阿勒泰地区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测算,仅蒙古(香港)能源公司引进煤炭、铁矿相关项目实施后,阿勒泰地区增加产值101亿元,税收12.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至少7200人。“十二五”末阿勒泰地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所创造的税收将占全地区税收总额的30%以上,将成为推动阿勒泰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6.利用布局、时序和矿种规划建议。国家层面:哈(萨克斯坦)蒙(古)并重,兼顾俄(罗斯)。地方层面:5方优先,适度拓展。利用顺序:东哈州-科布多-巴彦乌列盖-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共和国,拓展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和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资源。利用矿种:优先国家和地区短缺能源及金属矿产,兼顾其他经济可利用性矿种。具体为油气、煤炭、铁、铜、铅锌、铬铁矿、磷、金、银等。如东哈萨克斯坦州的油气、铁铅锌、铜矿等,科布多省的煤炭、铁矿、金矿等,巴彦乌列盖省的煤炭等矿种,阿尔泰边疆区的油气等资源,阿尔泰共和国的金矿、铜矿等资源,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的磷矿等,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铜、金等矿种。

7.相关政策建议。地方政府继续支持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项目,不因地方政府换届或领导人事变动而影响。时刻关注中亚油气等矿产资源利用动向,加快利用东哈州、蒙古资源项目推进力度。争取中央政府的更大支持,并将相关边疆优惠政策用足用活,不打折扣,切实造福阿勒泰地区各族人民。

五、成果转化应用

1.本项目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部分中间成果已及时转化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的实践。课题提出的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时序、相关建议等已经或正在变为现实,如蒙古能源集团利用蒙古煤炭等资源,广汇集团利用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中俄西部天然气管道工程前期准备工作。部分研究成果被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采纳,被《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专题研究及文本所应用,被阿勒泰地区外经贸局、地区国土资源局等单位使用。

2.2009年6月22~27日,中国新疆阿勒泰党政代表团对蒙古科布多、巴彦乌列盖省两省进行了友好访问,与蒙古巴彦乌列盖、科布多两省签订了5份合作协议书,完成了《促进阿勒泰地区与蒙古科布多、巴彦乌列盖两省经贸旅游矿业合作新发展》考察报告,提出加强对阿勒泰地区周边国家资源可利用性研究工作等5点建议,其中特别提出加强与蒙古巴彦乌列盖、科布多两省矿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同时,要继续加强党政代表团互访力度、拓展范围、加大深度。2012年5月7~16日,新疆阿勒泰党政代表团访问了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俄罗斯联邦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共和国,蒙古巴彦乌列盖省、科布多省政府;落实了2009年度协议有关内容,阿勒泰地区与巴彦乌列盖省签署了《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与蒙古巴彦乌列盖省经贸、科技、卫生、旅游交流合作备忘录》;进一步确认了2011年在中国阿勒泰地区签署的《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与蒙古巴彦乌列盖省合作意向书》,对意向书提出的各领域的合作应积极落实,深入推进。

H. 机构设置与学科结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国家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主要开展地球科学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研究及国土资源地质调查研究,承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任务。中国地质科学院几经改革、调整、发展,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资源部“科技兴地”核心力量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创新研究基地。

中国地质科学院目前由院部、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等8个事业单位组成,拥有8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6个院级重点开放实验室;设有研究生部、博士后流动站,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8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和11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地质学科数据中心、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北京办公室等国际地学组织与相关机构及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全国地层委员会挂靠在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和学科结构调整,将原有学科整合为5个学科群、25个重点研究领域及5项公益类工作。5个学科群包括:大陆地质与地球动力学、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与表层动力学、地壳变形与地质灾害动力学、应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探测及分析测试技术。形成了10个优势领域:①大陆动力学研究;②地球生命起源和古生物研究;③同位素地质研究;④成矿作用研究与矿产资源评价;⑤地应力测量与地壳稳定性评价;⑥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⑦实验测试技术方法;⑧勘查地球物理;⑨应用地球化学;⑩基础地质图件编制。

装饰—新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办公楼实景图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百万庄大街26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任:陈毓川

副主任:董树文李廷栋

委员:陈毓川李廷栋张宗祜肖序常袁道先许志琴卢耀如任纪舜郑绵平赵文津杨文采朱立新董树文吴珍汉尹明龙长兴侯增谦耿元生王春书王瑞江毛景文石建省王弭力刘敦一王小凤季强肖克炎杨振宇罗立强张永波刘再华吕国印

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五届学位评定委员会

主席:李廷栋

副主席:朱立新董树文郑绵平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安建王登红龙长兴毛景文石建省朱祥坤肖序常陈毓川吴珍汉吴淑琪吴树仁杨经绥杨永亮杨振宇侯增谦姚建新袁道先聂凤军高锐韩子夜

I.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目

(一)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兰、赵汀、李建武、陈其慎、于汶加、孟刚、李瑞萍、高辉、张照志、闫强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巨大变化,以及10多年的高强度开采,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和开发利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源家底不清,严重制约着国家资源管理和重大决策。针对这一问题,2007年国土资源部部署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程。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全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铝土矿等28种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矿产资源家底,搭建资源管理新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经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人4年的艰苦努力,耗资22.5亿元,完成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核查,形成矿区核查报告21540套,省级汇总报告550套,全国单矿种调查报告28套,图集300余册,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1.创新技术思路和核查手段,完成28种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家底,为提升储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前所未有的扎实基础

(1)制定了矿区核查、数据库建设、省级汇总、全国汇总等5个技术要求,保证了核查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可靠性。

(2)针对原储量库中以矿区、矿权、矿山为上表单位,造成矿区范围重叠、交叉或遗漏等混乱局面,本次核查提出“以新压旧、不重不漏”的原则,从矿区历次勘探报告的对比分析着手,理清了采矿权、上表矿区及矿体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重新划分矿区,保证了矿区不重叠和全覆盖。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年报.2013

(3)确立以块段为基本数据采集单元、采矿权为核查单元、矿区为统计单元的矿区核查技术原则,首次从微观到宏观,系统理清了每一个矿区累计查明、消耗、保有、压覆、占用、未占用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品质及其空间分布,全面理清了资源家底,保证了核查结果的可靠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4)收集整理了2万多个矿区数十年来形成的10多万份原始勘查和矿山生产报告。按照严格的技术规范,通过资料分析与现场核查,系统清理了历次勘查、开采和储量登记统计中存在的虚报、错报、误报、重复上表和挂账等导致储量表虚高不实的问题,挤掉了资源储量的水分。

(5)通过对未上表、漏上表、尾矿和堆置场等资源储量全面核查,以及根据工业指标变化重新估算,发掘出大量新增资源储量。

(6)查明了我国28个矿种占用、未占用资源储量的数量、品质和详细空间分布。

(7)以块段为基本单元,对全国6884个煤炭核查区的14种煤类、硫分、灰分进行了系统核查,并按国家、省、矿区3个层次编制分布图,为国家及各省煤炭资源规划、开发、保护及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从原始勘查报告入手,对2002—2009年找煤阶段提交的7800亿吨资源量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其实际已达到333级别,从而使我国煤炭保有量达到20000亿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煤炭资源的保障能力。

(8)为更加客观地反映保有矿产资源储量的实际可供量,首次提出可回收资源储量(国家储量)概念和测算模型,并从矿区级别逐一测算了25个矿种可回收资源储量。按照测算出的可回收资源储量,我国矿产资源的国际地位将显著提升。

(9)基于以块段为基本数据单元的核查成果数据库,首次建立我国25个矿种矿区—省级—全国等多层级矿产资源品位—吨位模型,查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品质的分布规律,为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以资源自身内部参量为依据,通过地质条件、资源禀赋和技术经济指标类比,首次建立煤炭成本—吨位模型及煤炭资源概略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体系,为井田煤炭资源评价和煤炭资源可供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示意图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培训班

2.首次建立全国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为实现资源储量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飞跃,以及实施“一张图管矿”搭建了平台

(1)首次建成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数据模型设计采用矿区套合图、工程分布图、储量估算图、储量利用现状图和矿区储量数据库的“四图一库”结构,实现了资源储量管理从以矿山为最小数据单位、按“矿山→矿区”模式的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以块段为最小数据单位、按“块段→矿体→矿山→矿区”模式的二维半空间数据进行双向储量数据管理的飞跃。数据库涵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含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数据量达3000GB。

(2)首次通过GIS空间图形方式对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状况进行系统分类和图示定位表达,为矿政部门提供了高效管理平台。按照目前我国矿区资源储量利用的实际情况,把矿区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分为已占用保有、已占用采空、已占用压覆、已占用损失及未占用保有、未占用采空、未占用压覆、未占用损失、未占用残留9大类;首次按统一分类编制了全国、省、矿区3个层次的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图,彻底解决了以往普遍存在的矿产资源利用状况不清和无法精确定位问题。

(3)融合全球三维基础地质地理底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矿区资源储量GIS专题数据,实现全国—矿集区—矿区—矿体—块段的多级导航、空间查询、储量数据汇总统计、煤质煤类分类统计、自动成图成表、矿区三维可视化等功能;自动生成矿区—省—全国不同层级的品位—吨位模型、煤类—吨位模型、铝硅比—吨位模型;设计储量计算边界提取“凸包算法”及程序,首次获取每个矿区矿体最大外边界精确坐标。设计完成矿山动态监测图形空间数据规范和储量电子台账管理子系统,可追溯保有、采空、损失的演变过程和空间位置,实现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测,为实施“一张图管矿”奠定坚实基础。

(4)采用B/S、C/S双重系统架构,在核查和储量动态监管过程中从矿区级数据库建库到省级汇总、全国汇总,针对不同工作阶段开发了不同级别的系统平台,实现储量数据逐级汇总上报及质量检查;通过基于点对点数据传输算法,实现矿山→县→地市→省→国家储量动态监测数据的多层级传输和电子审批功能,实现了储量管理工作的全程计算机化。

3.对我国矿产资源国情的新认识

(1)核查后全国轻稀土保有资源储量翻了一番,重稀土资源储量减少62.6%,应对稀土资源按配分进行精细化管理。

(2)核查后锡、锑、萤石保有资源储量大幅减少,优势资源地位岌岌可危。应大力加强勘查,有效调控开采总量,维护优势资源地位。

(3)铁矿、铝土矿、煤炭等资源占用率不高或占而不采,制约着资源供应能力提升。一是要从“给矿权配资源”向“以资源设矿权”的管理思路转变。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区域环境容量,合理配置未占用资源,盘活资源存量;二是引导超量占用资源的企业扩大产能,有效提高国内资源供应能力;三是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4)矿产资源储量分布格局明显变化,对生产力布局和资源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一些矿种的区域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例如,内蒙古轻稀土占全国稀土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到95%,广东省取代江西省成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的第一大省,云南、西藏、甘肃等西部地区锑矿储量地位明显上升;二是内蒙古、云南等省(自治区)矿产种类丰富,保有资源储量大,在我国资源供应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

(5)科学部署勘查方向,提高勘查程度,夯实资源基础。铁矿找矿勘查应鼓励找寻富矿和浅部矿,不支持1000米深度以下的找矿勘查,不支持境外铁矿草根勘查和绿地项目;煤炭的勘查重点是提高规划矿区的勘查程度,在南方缺煤省份开展找矿;加强重稀土、锡、锑等传统优势矿产的找矿勘查力度,维护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地位。

这些认识对我国资源战略、规划、政策、产业布局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编制及全球成矿规律研究与评价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裴荣富、梅燕雄、戴自希、张金良、瞿泓滢、叶锦华、朱谷昌、龚羽飞、吴德文、王作勇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主要成果:

1.提出客观实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划分全球标准,从全球1285个主要矿床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了具有国际权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

采用在矿床储量排序基础上的线性趋势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储量下限值,具有客观实用性。根据该方法确定的世界22种矿产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储量标准(下限值),经世界地质图委员会认可,成为国际采用的全球标准。

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比世界6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22种矿产、1285个主要矿床数据,从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国际权威性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编号、矿床名称、国家、洲、经度、纬度、矿种、资源储量、类别、状态、主岩、类型、规模、成矿时代、成因、地质构造背景、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域、成矿区带等19个主要属性。

2.以世界地质图委员会为国际合作平台,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MapGIS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并开展全球成矿规律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前寒武纪地块、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构造带、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沉积盆地、显生宙造山带、新生代风化壳5类地质构造背景和39种地质构造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构造背景—环境分类体系。

裴荣富院士(左2)与国外同行交换看法

项目研讨会

在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上,标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矿种、成因类型、规模、成矿时代等主要属性,圈定全球成矿单元界线。其中,编图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锰、铬、铜、铅、锌、铝、镍、钨、锡、钼、汞、锑、金、银、磷、钾盐、金刚石22种;成因类型划分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和复杂成因(叠生)矿床,进一步划分为33个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划分为大型、超大型—特大型两级;成矿时代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全球成矿单元划分为4个成矿域、21个巨型成矿区带。

3.根据大陆裂解增生、大洋开启闭合、洋陆相互作用及其地质演化特征,结合全球地质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4大成矿域和21个巨型成矿区带,提出全球成矿统一性、不同区域成矿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作用等新认识,深化全球成矿规律研究

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划分出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4大成矿域和北美、格陵兰、欧洲、乌拉尔—蒙古、西伯利亚、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地中海、西亚、喜马拉雅、中南半岛、北科迪勒拉、安第斯、楚科奇—鄂霍茨克、东亚、伊里安—新西兰、南极等20多个巨型成矿区带,具有全球普适性,推动和发展了全球成矿学。

提出地球物质系统的统一性决定了全球成矿作用的统一性。首先,地壳产出的各种矿床的形成都可以归纳为4类成矿作用,即岩浆成矿作用、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叠生成矿作用;其次,从太古宙到新生代,成矿作用强度不断增强,成矿作用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继承性。

提出地球不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与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其成矿作用各具特色。就不同成矿域而言,劳亚成矿域和冈瓦纳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均较复杂,以前寒武纪地块及叠加其上的显生宙沉积盆地和构造带为主,成矿作用贯穿整个地质时代。劳亚成矿域以天然气、煤炭、铁、钾盐、石油、铀、锰、铬、铅锌、镍、钨、钼、锑、金、银、磷、金刚石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古生代为主;冈瓦纳成矿域以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金刚石、铅锌、铜、镍、铁、金、铬、锡、铀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元古宙和新生代为主。特提斯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比较简单,以显生宙造山带为主,成矿时代均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前者以锡、钾盐、铅锌、铝土矿、铜钼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后者以铜、钼、金、银、镍、钨、锡、铅锌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

提出成矿偏在性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偏爱产在某一特定地质背景和它们现存的构造位置上,它们对成矿区域、成矿类型、成矿时代和成矿背景均具有十分明显的选择性。

提出异常成矿作用的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是常规成矿作用(过程)中受特定地质事件激发的异常成矿作用的产物,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全球性重大异常地质事件有关。“氧大气变态”(过氧事件)和“还原大气变态”(缺氧事件)等重大事件是促发隐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重要原因。地球层圈不谐调运动导致的构造圈热侵蚀引发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则是显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主因。

4.在编图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主要类型矿产资源和各大洲矿产资源进行了战略评价,研究探讨了我国矿产资源战略问题

根据静态保证年限(储产比)和资源查明率分析,世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潜力很大。在22种主要矿产资源中,静态保证年限大于100年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锰、钾盐、铁、磷、铬、铝、钼、镍、铀、钨11种,静态保证年限为50~100年的矿产资源有天然气、铜、石油、铅锌5种,静态保证年限为10~50年的矿产资源有锡、锑、金、银、金刚石、汞6种;资源查明率大于50%的矿产资源有钼、铜、石油3种,资源查明率为30%~50%的矿产资源有锰、天然气、金刚石、铁、煤炭、铝、锑、铀、钨、汞、锡、金12种,资源查明率为5%~30%的矿产有铬、银、磷、铅锌、镍、钾盐7种。

总结分析了世界各大洲矿产资源特色,指出我国虽然是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很低,能源矿产资源不足,大宗矿产资源短缺,克服资源的瓶颈约束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产生强劲需求决定了立足国内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矿产资源编图过程中,通过8年的国际合作,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及其成矿图分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维尔纳茨基博物馆、阿根廷地质和矿产资源研究所、伊朗地质调查局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在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地质院校、科研事业单位、地质勘查单位、矿业企业的应用情况表明,该项成果不仅为在国家层面编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部署地质调查国际合作、从全球宏观视野破解我国矿产资源难题提供了重要战略参考和科学指导,而且对具体的院校、企事业单位学习世界矿床地质、掌握全球矿产资源状况、部署境外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指导海外投资并购决策与资源开发选区都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将对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1∶25000000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说明书

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即将在全球范围正式发布《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英文版),使该项成果的应用扩展到全球地质学领域,在发展全球成矿学、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等方面发挥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毛景文、张作衡、裴荣富、段焕春、符巩固、李永峰、王义天、谢桂青、余金杰、张长青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鑫达地质矿产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成果:

“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项目以广泛的野外调查为基础,采用现代成矿学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对我国重要的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厘定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查明这些矿床的成矿环境、控矿要素和分布规律,总结出区域成矿规律,开展矿床模型研究,指导区域找矿勘查部署和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和工作进展具体如下:

1.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典型矿床作为三级考虑要素,全面建立或提升了我国主要矿床模型,编写完成了《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本项目置于国际平台,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充分吸收了近15年来我国在矿床学及成矿环境和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针对部分矿床、矿集区和成矿区带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主要矿床类型的矿床模型进行了建模研究。本次矿床模型的建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考虑,首先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其次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最后典型矿床作为三级考虑要素。以我国最主要7类金属矿床,即与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稀有金属矿床,与中酸性花岗质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铁钼矿床,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以海相火山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碳酸盐岩溶矿的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床和金矿床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一系列影响建模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了解剖研究,为建立客观和合理的矿床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成果为在一定地质背景下开展特定的矿产及其组合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本项目共计完成了26组矿产110个矿床模型研究和编写,把我国矿床模型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和充实了矿床理论。

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

2.通过一批典型矿床深入研究,确认了矿床新类型,建立了一批矿床新模型,丰富了成矿理论,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反响

(1)确定石居里为我国首例与海底喷流有关的塞浦路斯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

(2)首次提出新疆北部与地幔柱有关的后碰撞环境铜镍矿新矿床模型。

(3)首次提出胶东金矿集中区伸展构造体制下的金矿床模型。

(4)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5)建立了华南下寒武统底部黑色岩系中钼镍多金属矿床模型。

3.前人已在成矿区带典型矿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矿床模型,但在矿集区尺度矿床模型的研究方面尚属薄弱,甚至是空白。本项目在秦岭、长江中下游和德兴等开展了矿集区尺度模型研究,为成矿预测和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内外专家通过对小尺度典型矿床的解剖研究,从成矿过程和成矿元素及围岩蚀变分带入手,提出矿床模型,如斑岩铜矿模型。通过大尺度成矿区带研究提出矿床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型,为找矿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项研究突破了传统思维,针对典型矿集区开展研究,探讨了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的有机联系,创新性地建立了3类矿床组合模型。每个矿床组合模型表明在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互为找矿指示,可以直接指导深部和外围隐伏矿的找矿勘查,并取得多项找矿预测成功范例。

(1)东秦岭栾川和付店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钼矿+脉状铅锌银金矿的矿床模型。

(2)华南德兴矿集区斑岩铜矿+脉状铅锌+金矿的矿床模型。

(3)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层控铜金矿的矿床模型。

4.响应“走出去”和“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国家资源战略决策,比较全面系统地编著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介绍了当今国际上主要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有效地引导我国企业在国外按照国际思维开展找矿评价

为了更加切实地为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支撑,同时也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本项目通过大量国外文献资料的详细综合研究,首次从成矿构造背景、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勘查发现简史,以及对找矿勘查的启示等理论研究和找矿应用两个方面对国外重要类型矿床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梳理。本次工作共选择了国外造山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岩浆型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火山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沉积喷流型铅锌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黑色岩系型矿床、砂岩型铀矿床、红土型镍矿床、红土型铝土矿床等13种重要类型矿床。以该成果为蓝本,编著出版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一书,这一成果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有关管理部门、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从业人员,以及地质院校师生的普遍欢迎。

5.项目专家在地勘单位、矿山、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了120多次有关运用矿床模型开展找矿勘查的学术报告,并依托项目出版两本专著,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日益受到地勘部门和矿山企业的重视,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多次交流,并应邀参加了一系列专题汇报,到找矿勘查现场进行实地切磋,结合找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

编撰的《中国矿床模型概论》和《国外主要类型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两本图书,自2012年上半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矿床学及地质勘查工作者的欢迎。总印数为6000册,是近年来地质领域及研究成果类专著出版中印数最多的书籍,截至2013年3月底,销售量近4000册,被认为是近年来科技书籍中的热销书,而且销售情况依然处于上升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依托地质调查项目“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1212010634001)和重点基金项目(40434011)等发表的学术论文74篇,在SCI数据库中被收录33篇,在CSCD数据库中被收录36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1380次,其中他人引用962次,在我国引文数据库中被引用1907次,其中他人引用1630次;合计论文被引用3287次,其中他引2592次,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博士后5人、博士8人、硕士25人,目前这些青年科技人才多数继续从事金属矿床模型研究及找矿勘查工作。

J. 王安建的介绍

王安建,男, 1953年生, 博士、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版科学院权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地质学科中心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