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林中月
❶ 煤炭地质总局和煤田地质局有什么区别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各省煤田地质局均属于煤田地质总局,即各省的煤田地质局专是所谓的总局直属属单位,90年代后期,随着企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一部分省局下放到地方,总局保留一部分省局单位,如,河北局,江苏局,浙江局等等,目前总局所属省局和下放到地方的省局最大的区别是凡是地方的省局,事业费全额发放,而总局直属局各单位的事业费则是层层扒皮,到达探查单位的事业费几乎为零了。他们的日子很难过。
❷ 资源量的变化
我国把煤层气作为独立的能源进行研究是从“六五”煤层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开始的。
在“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54—01项目中列出专题对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展研究。其中:原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评价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在10.60×1012~25.23×1012m3之间,期望值为17.93×1012m3;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淮南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共同承担的课题得出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2.15×1012m3。同时,原煤炭工业部委托焦作矿业学院对全国煤层瓦斯地质特征进行调查,完成了《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1:200万)的编制任务,认为全国所有可采煤层中可回收的煤层气资源量为24.75×1012m3。
在“八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5—102项目中设立课题和专题,分别由原地质矿产部、原煤炭工业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有关单位负责实施,分别认为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6.30×1012m3或20×1012~50×1012m3。
在“九五”期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中联公司、中国石油等单位,分别实施了新的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其中,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通过对储量计算块段、勘探区(井田)、煤田(矿区)、聚煤带、大区的逐级测评,首次提出了全国煤层气区划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五大煤层气聚集区、30个煤层气聚集带和115个煤层气目标区,获得埋深2 000m以浅、煤层气风化带以下、含气量大于4m3/t的可采烟煤—无烟煤煤层中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14.34×1012m3,编制完成我国第一幅《中国煤层气资源图》(1∶200万);中联公司提交埋深2 000m以浅、煤层气风化带以下的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1.46×1012m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提交的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为25×1012m3。历年来我国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结果见表5-9。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评价结果为36.81×1012m3,与由原国家计委安排、中联公司组织实施的2000年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相比,地质资源量增加了5.35×1012m3,增幅为17%;与其他煤层气结果相比,资源量也有所增加,反映了当前对我国煤层气资源量最新和最全面的认识。
我国历次煤层气资源评价具有如下特点:①在资源评价中采用体积法计算资源量。②计算的煤层气资源量中未包括褐煤的煤层气资源量。③评价工作中均侧重于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的预测和评价,较少涉及可采资源量的预测和评价。④历次煤层气资源评价大多以含煤区或含气带为基本评价单元,在评价单元内划分计算块段(单元),采用煤矿生产和煤田勘探、预测的数据计算煤层气资源量。⑤资源量计算的范围多采用下列条件来确定:煤层风化带以下、浅于2 000m的煤层;煤层厚度大于可采厚度;煤级从长焰煤—无烟煤,也有将含气量作为确定计算范围的指标。
表5-9 历次全国煤层气资源量估算值
以往的煤层气资源评价与预测工作,积累了大量资料、数据及经验。但各次计算所依赖的前提条件、资源定义、评价范围、含煤盆地的数量等有所不同,各家的评价方法和参数选取也不尽相同,致使以往各次资源评价数据差别较大。资源量评价范围多在30×1012~35×1012m3之间。
❸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的获奖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奖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主要获奖人员 获奖情况 1 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区找煤成煤规律研究与勘探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劳炎明,林文英,王觉艺,白宗镛,王绪住 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1)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一八五队主要完成人员 获奖情况 1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锦界,榆树湾井田综合勘探技术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 苏时才,雷少毅,高立强,牛建国,关汝青,蒋泽泉,侯飞龙 200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2煤田综合勘探技术及陕北榆神矿区详查与勘探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范立民,姚建明,刘清泉,王永岩,蒋泽泉,雷少毅 200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3陕北煤炭基地采煤过程中的地下水渗漏及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 蒋泽泉 2006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三等奖 4神南大型矿区煤炭开采水资源动态及保水开采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
中国矿业大学 姚建明、蒋泽泉2011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5榆林地方煤矿安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及应用 榆林市杨伙盘煤矿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
西安科技大学 蒋泽泉201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6生态脆弱矿区矿井水资源及利用研究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 201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7矿产资源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灾害与防治关键技术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山东大学、陕西天地地质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范立民、宁建民、蒋泽泉、李成、陈建平、刘辉(山东大学)、张廷会、杜江丽、郝业、郑苗苗、滕宏泉201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一八五队主要完成人员 获奖情况 1 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区找煤成煤规律研究与勘探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劳炎明,林文英,王觉艺,白宗镛,王绪柱,陈全福,李宝珠 1989年能源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 TSP-185型配电柜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季成豹,夏高柱,王玉森 1990年煤炭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中国西部侏罗纪煤田(榆神府矿区)保水采煤与地质环境综合研究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煤水文地质局,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中国矿业大学 段中会,杨宏科,范立民,赵洪林,夏 婓 2000年国家煤炭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4 神南大型矿区煤炭开采水资源动态及保水技术研究 神南矿业公司、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中国矿业大学 姚建明,蒋泽泉 2011年度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3)矿产勘探报告质量奖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员 获奖情况 1 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林)神(木)府(谷)区找煤地质报告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白宗镛,王觉艺,劳炎明,王绪住,林文英,刘子勋,陈全福,赵洪林,王汝墀,潘继光,韩树青,延 伟,陈其祥,李 季,赵文勤,周宗余,赵云祥,田西平,王建华,华春生 1983年煤炭工业部优秀地质报告奖 2 神木北部矿区详查地质报告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林文英,刘子勋,陈全福,劳炎明,王觉艺,王绪住,赵洪林,韩树青,刘世昉,赵文沛,高世贤,等 1988年能源部优秀地质报告奖 3 神木北部矿区拧条塔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葛管社,鲁文宇,赵洪林,劳炎明,王觉艺,郭守营,梁佩君,等 1991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矿产勘探报告质量一等奖 4 神木北部矿区柠条塔露天区勘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陈全福,段中会,牛建国,劳炎明,王绪住,刘子勋,韩树青,王觉艺,侯飞龙,赵文沛 1992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矿产勘探报告质量二等奖 5 神木北部矿区前石畔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段中会,姚建明,范立民,侯飞龙,时亚民,王彦利,蒋泽泉,许开仓,等 1995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矿产勘探报告质量一等奖,1995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八届优秀地质报告一等奖 6 神木北部矿区大柳塔井田(扩大)勘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姚建明,田晓营,魏秉亮,侯飞龙,邓 巍,段中会,范立民,等 1998年国土资源部优秀地质报告二等奖
❹ 我国煤炭勘查的几个前沿问题
针对煤炭地质勘查研究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煤炭地质勘查虽然研究成果较多,但是由于手段多样化、技术的差异性、区域地质条件不均性以及实际操作的差别造成了以上存在的几个问题,综合分析来看,我国煤炭地质勘查技术与方法仍需加强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煤炭地质勘查阶段划分研究需要重新厘定
我国现行的勘查阶段划分仍然沿袭前苏联的四分法。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勘探阶段对矿井地质条件的查明程度与安全高效矿井建设的需求依然有很大差距,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工业建设规划需要。实际上,煤炭地质勘查是为矿井建设和生产服务的,勘查技术主要进展、矿井开采地质条件综合勘探效果更多的体现在矿井生产实践验证中。因此,包括建井和生产阶段的补充勘探是勘查工作的继续,无疑属于煤炭地质勘查范畴。建议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5个阶段,制定补充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技术标准,并将其纳入重新修订的煤炭地质勘查规范中去。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中,要求煤炭地质勘查遵循以煤为主、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但是,在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手段、工程量布置和控制程度等方面上,均是以钻探手段为主要依据,按照几类(针对构造复杂程度)几型(指煤层稳定程度)确定勘探类型,对最终阶段即勘探(精查)阶段的要求也仅是“详细查明先期开采地段内落差等于和大于30m的断层、详细查明初期采区内落差等于和大于20m(地层倾角平缓、构造简单、地震地质条件好的地区为15~10m)的断层”。
深部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一般情况下要比浅部复杂;新建矿井多为高产、高效矿井,综合机械化生产对煤矿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查明断距3~5m的断层、幅度5m左右的褶曲、陷落柱和采空区的空间分布等。因此,现行规范对于深部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的手段比较单一、勘查精度要求整体偏低。
如何提高勘查精度,从规范上提高精度要求,成为当代煤炭勘查工作解决的前沿问题。
2.加快煤炭空白区勘查,满足优质煤炭基地建设和矿井生产接替需要
我国西部煤炭地质勘查空白区相对于东部较多,其勘查程度低,开发工作滞后,经济可采储量严重不足,具有重要的勘查潜力。因此,煤炭地质勘查要以新的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勘查技术手段和设备,对该类型地区进行研究,及时准确地发现新的煤炭资源,为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提供新型能源基地。
3.加大深部煤矿床精细勘探技术研究
由于勘查程度低,对深部煤炭资源赋存状况和地质条件掌握程度差。从已进入深部生产的矿井看,随着采煤深度增加,高水压、高地温、高地压、高瓦斯问题日趋严重,地质构造愈来愈复杂。未来深部矿井均是高产高效矿井,为开发利用深部煤炭资源,将开发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必须掌握煤矿区、矿井、尤其是采区、工作面的地质条件。为此,以物探方法为先导,配合基础地质勘查手段,结合其他勘探手段,提高深部煤岩层精细构造和灾害源探测能力与精度。
4.加快资源勘查、矿井建设、煤气安全开采一体化和环境保护四位一体化研究步伐
煤炭地质勘查是煤气共采的基础。煤田勘查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开发的原则,从普查阶段开始就将煤层气勘查评价与煤勘查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同时设计、同时组织施工,进行一体化勘探、综合评价。对煤层气有利区块开展试井和小井网勘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研发的地面钻孔煤层绳索取心装备和煤层气含量快速测定技术,大大降低了逸散气的体积,通过实验室适当加温和连续解吸,以提高煤层气解吸速率,在几小时至几天内可以获得煤层气含量。与自然解吸法相比,其结果准确率超过90%。同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根据我国煤田地质条件和储层物性特征,对从美国引进的煤层气注入/降压试井设备进行改进,配合无污染钻井液,减少了试井工程对储层的伤害,提高了煤层原位瓦斯含量、成分、储层压力、渗透率和原地应力的测试精度。借助自主研发的开放式煤层气试井软件,实现了煤层气工程设计、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报告生成的自动化。
5.与煤伴生的微量元素勘查研究
20世纪50~70年代,煤地质工作者对与煤伴生的U、Ge、Ga等有用元素进行过调查。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查明煤中有害元素种类、含量及分布特点,研究它们的地球化学特性等成为煤炭地质勘查的重要任务之一。赵峰华根据环境质量标准确定了22种与环境密切相关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元素,并通过燃煤产物淋滤实验研究了它们的赋存机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化工研究院对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441个煤矿1018个煤样进行了31种微量元素抽样调查,全面地展示了大中型煤矿高硫煤中微量元素分布的基本特征。窦廷焕等研究了东胜-神府煤田16个精查矿井中有害微量元素时空分布,并评价了其环境意义。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原地矿部等一些单位相继完成了全国主要煤矿区煤的物质组成、元素组成、微量元素时空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富集因素和成因类型调研工作。2000~2003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将煤岩学、煤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理论与洁净煤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了中国洁净煤地质研究。通过煤矿开采和煤加工、洗选、燃烧试验,筛分出煤中11种潜在有毒有害元素作为环境评价指标,得出了它们在煤中的危险丰度;研究了潜在有害元素,特别是As和Hg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中的迁移、富集、转化、再分配,及其对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影响,为优化洁净煤技术,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与煤伴生的有益元素成因与成矿机理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代世峰等总结了华北和黔西若干煤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铂族元素丰度、配分模式及来源。代世峰还研究了内蒙古乌干达煤矿9#煤层黄铁矿杆状菌落,指出菌藻类等低等生物对Cu、Ni、Zn元素富集有重要贡献。李宏涛等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发现东胜煤田砂岩型铀矿床中磁铁矿-黄铁矿-方解石间具有成因联系,认为球状次生磁铁矿是烃类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本区铀矿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樊爱萍等将煤盆地演化与成矿作用结合起来,指出东胜煤田砂岩物性受成岩过程和成岩环境控制,氧化-还原、酸性-碱性过渡带有利于铀元素在直罗组砂岩中富集成矿,这与周巧生等、杨殿忠等对吐哈盆地与侏罗纪煤有关的砂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的研究结论相似。
6.物探手段探测能力和精度急待提高
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是以丰富的资源优势、可靠的开采地质条件和先进的采煤设备为前提。随着煤矿生产机械化、集中化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与规模的不断扩大,矿井生产对地质条件的查明程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深部资源勘查还是浅部生产矿井补充勘探,精细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是解决采掘方式与地质条件之间彼此适应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浅部勘探即使地震地质条件适合,三维地震勘探解释H(落差)>10m脆性断层的验证准确率达90%以上,H=5~10m脆性断层的验证准确率为75%~80%,H=3~5m断层的验证准确率仅30%~40%。对于地震条件复杂的地区,探采对比准确率更低。层滑断层和H≤3m的脆性断层基本上属于三维地震勘探的盲区。因此,三维地震技术对构造的探测精度和可靠性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矿井生产的要求。
❺ 我是暖通的应届毕业生,刚签了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待遇不知...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
技术员 2001-4000元/月
进行水文地质勘查、环境灾害评估、工程地质勘查、煤田地质勘查等
暖通的刚进去也在这个范围了
❻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浙江煤炭地质局怎么样
简介:中国煤炭复地质制总局浙江煤炭地质局是1959年1月正式成立的浙江省煤炭工业厅地质勘探队演变而来的,1992年经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浙江省煤田地质局,2001年又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更名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浙江煤炭地质局。
❼ 中国煤炭地质是不是矿大认同的核心期刊
不是的,不是每个人都认同的,而且这个期刊也只不过是普通的期刊而已
❽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怎么样
简介: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成立于1953年。原名为煤矿管理总局地质勘探局,隶属于燃料工业部;1955年更名为煤炭部地质总局,1988年更名为中国煤田地质局,1991年更名为中国煤田地质总局,一直隶属于煤炭工业部。
❾ 中国煤炭工业地震勘探技术的新进展
时作舟唐建益方正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河北涿州072750)
摘要地震技术在中国煤炭工业中的应用已有40年历史。以往,用这一技术在中国发现了几十个新煤田和煤产地,并与钻探配合,对200个以上地区的煤田、井田进行了普查、详查、精查勘探。形成了一套适合于中国地质情况的独特的综合勘探技术。近年,为适应各大型、特大型煤矿区淮南、淮北、平顶山、兖州、神木、潞安、开滦等综合机械化采煤的需要,发展了一种专门为采区设计服务的地震技术,在为煤炭工业生产和建设提供更高精度的地质成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以实例,简要论述了近年来中国煤炭工业地震勘探技术的新进展,包括高分辨率地震、煤矿采区地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煤层横向预测、VSP以及岩溶地震勘探技术。
关键词煤炭地震新进展地震勘探中国
1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少数国家之一,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耗结构中约占76%。中国的煤炭主要产自石炭二叠系、侏罗系,少部分产自第三系。煤矿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煤层的稳定性也较差,给开发开采带来了困难。中国东部、中部大型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常因地质构造影响正常生产或使采掘接替失调。一些基建矿井对设计作重大修改或重新调整采区设计或增加井巷工程量,使巷道报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用钻井加密的方法更细微了解地质构造周期太长、成本太高,经济上很不合算,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近年,中国东、中部地区的大型矿井,因依靠深入的地震工作及其进步技术,进行了成功勘探,在100多个煤矿采区取得了突出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使这100多对矿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煤矿建设和生产上由于地质构造问题引起的被动局面,促进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
现今的地震技术,在煤炭工业中已可成功地完成以下地质任务。
(1)查明落差大于10m以上的断层(二维地震);查明落差大于5m以上断层、查出落差大于3m的断点(三维地震);
(2)查明主要可采煤层中幅度大于10m(二维地震)和5m(三维地震)以上的褶曲,主要可采煤层底顶板深度误差小于2%(二维地震)和1%(三维地震);
(3)确定和预测主要可采煤层分叉合并带、冲刷带、天然焦化带;
(4)确定废弃巷道位置;
(5)探测陷落柱;
(6)探测煤层隐伏露头位置、平面位置误差<50m。
2高分辨率地震技术
煤矿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野外工作方法、仪器和资料处理技术的全面改进。提高分辨率能力的关键是增强信号的高频成分,当然仅提高频率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宽频带和兼顾改善高频讯号的信噪比,以及对环境高频噪声的抑制。这就带来了以下问题:
(1)如何激发频率较高、频带宽的地震信号;
(2)如何接收和尽量避免接收过程中的高频信号的损失;
(3)在记录时如何将反射波中的高频信息记录下来;
(4)如何提高信噪比,还要尽可能保留反射波中的高频信息;
(5)如何补偿地震波传播中高频的衰减;
(6)如何在处理中提高分辨率。
在中国东部、中部特大型煤矿,通过野外试验确定的方法是:
2.1激发
在兼顾信噪比的基础上,采用高速成型炸药,小炸药量一般为0.5~1kg,按各地区潜水位和地层条件选择激发高频成分、高信噪比的最佳地层来激发地震波,井深8~15m或30m,砾石区采用可控震源(10~125Hz,8~10次扫描)。
2.2接收
(1)采用60Hz检波器或100Hz检波器或水听器或涡流检波器,安置在深0.3m或2m的浅坑或8m浅井中,以防止地表高频噪声和避免低速带对高频反射信号的吸收;
(2)时间采样率0.5ms、1ms;空间采样率2.5m、5m、10m;
(3)采用24位A/D转换,超低噪声超低畸变的地震资料采集系统;
(4)野外地震仪器前置放大器用30Hz或60Hz或90Hz的低通滤波器;
(5)12次、24次或48次叠加;
(6)单点多检波器接收。
2.3资料处理
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记录,主要煤层反射波的频率一般仅在60Hz左右。不能达到要求的分辨率,事实上不大可能在采集阶段完全解决分辨率问题,而且也是不经济的。精细处理可以使分辨率得到很大提高。众所周知,处理中除有提高分辨率的有力手段之外,也有很多环节包括叠加在内降低了分辨率。因此,在处理中各地区十分注重以下问题:
(1)精细静校正,应用初至折射资料估算静校正量;
(2)高精度动校正,以减小拉伸畸变,减小高频校正误差;
(3)噪声衰减;
(4)压缩和缓和子波作用;
多道最小平方统计反褶积、Q补偿、子波处理、串联反褶积、反Q滤波;
(5)连并约束反演;小波变换。
采用以上方法,使1000m以上主要可采煤层反射波主频达到100Hz左右,优势信噪比频率达到10~200Hz,在地震剖面上能分辨落差大于5~10m的断点,厚约0.7m的煤层。
2.4实例
(1)图1是淮南矿区一张典型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图中左下角的断层和中部的褶曲构造清晰可见。
图1典型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
图2连井约束反演地震剖面
a—约束反演前地震剖面;b—约束反演后地震剖面
(2)图2连井约束反演地震剖面,经连井约束反演处理后,主要反射频率由60Hz提高到约100Hz。
3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
3.1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特点
前已叙及,由于开采煤炭的深度较浅(垂深1000m以内),对地质构造查明的程度要求又很高。因此,中国煤炭工业中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与石油工业中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着以下不同的特点:
(1)排列长度较短,一般约500~700m,非纵距不超过600m;
(2)CDP网格很密,一般为(5~10)m×(10~20)m;
(3)采用高频检波器接收,其自然频率在60Hz、100Hz,埋置在深0.2~0.3m的浅坑中;
(4)通常以4线6炮或8线3炮制获取12次覆盖共深度点反射地震数据;
(5)在资料处理中通常用每平方公里5~10个钻井数据对反射层位进行标定;
(6)采用钻孔标定速度,使主要解释精度达到1%;
(7)对地震成果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即使用采掘过程中的新获得数据对,地震解释成果进行实际修正,重新解释。
近年,在中国的淮南、淮北、济宁、开滦、永夏、大屯等矿区已完成15块三维地震勘探,每块面积2~7km2。
其主要效果:
(1)查明了采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落差3m的断点在地震剖面上显示明显;
(2)主要可采煤层底板埋藏深度误差,经巷道验证<1%;
(3)查出运输大巷的位置。
3.2典型实例
(1)图3是淮南矿区LB矿3.4采区三维地震数据盒。
图3淮南矿区LB矿3、4采区三维地震数据盒
(2)图4是淮南矿区PS矿A采区三维地震水平切片的一部分。小断层断距5m,在图中黑框内清晰可见。
图4淮南矿区PS矿三维地震水平切片小断层断距5m
4煤层横向预测的地震技术
4.1煤层预测
煤层横向预测的地震技术是以地震信息为主结合钻井地质成果和测井成果,研究煤层横向变化。煤层横向预测采用以下几项技术:
(1)煤层层位精细标定技术;
(2)煤层底板空间几何形态描述技术;
(3)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变化预测技术;
(4)煤层分叉、合并带、冲刷带描述技术;
(5)主要可采煤层露头预测技术。
横向预测煤层的依据是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变化、相位变化、频率变化和速度变化。
通常预测煤层是利用人工合成记录,VSP资料对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层位进行精确标定后用下述方法实现:
(1)波形分析法;
(2)特征参数法;
(3)稳健迭代法反演;
(4)积分地震道技术和波阻抗反演;
(5)子波振幅谱总能量法;
(6)道振幅谱比法。
4.2典型实例
(1)图5是一段典型的处于煤层分叉、合并地段的地震剖面、图中T3波为3号煤层反射波,T3L波为三号石灰岩反射波。
图5典型的煤层分叉、合并地段的地震剖面(引自刘天仁)
(2)图6是用地震资料解释的3号煤层分叉、合并成果平面图。该成果经三批38个钻井验证成功率达84%。图中地震解释与钻探不一致的钻孔为T17-9、T8-3、T14-2、T15-3、T23-1、T10-3。
5煤矿采区地震技术
5.1采区地震技术特点
矿井初步设计前后,或煤矿投入生产后为合理布置采区、预备采区或工作面,而应用的地震技术称之为采区地震技术。它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为煤矿生产服务的技术,主要特点是:
图6用地震解释的3号煤层分叉、合并成果平面图(引自朱华荣、杨奎)
该成果经三批38个钻井验证成功率达84%,图中●为地震解释成果经钻探验证不一致钻孔
(1)普遍采用二维、三维高分辨率地震技术。
(2)二维勘探测网较密一般175m×250m,构造复杂区125m×200m;三维测线网(20~40)m×(40~60)m。
(3)采区地震技术要完成以下主要地质任务:
①二维勘探查明落差10m以上的断层,查出落差5m的断点;三维勘探则查明落差5m以上的断层,查出落差3m以上的断点;②主要煤层底板的深度误差<1%(三维)、2%(二维);③查明主要可采煤层冲刷带范围;④查明陷落柱的范围。
(4)具有一整套适应各地区不同地质情况二维地震数据时深转换,三维偏移归位技术。
5.2实例
(1)淮南LB矿井
该矿井设计年产300万t,在即将建成前进行采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原矿井设计区内只有一条原F39断层,设计两个采面。地震勘探后煤系地层起伏形态与精查地质报告基本一致,但断层变动较大如图7。可见两个采区均为采区地震勘探查出的延伸很长的F39断层切剖,为此对设计采面进行改动,新工作面可推进2000m。1993年投产至今已产原煤200万t以上。
图7淮南LB矿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前后断层构造对比图
图中原F39为精查勘探查出的断层,F39、Fs为采区地震勘探查出的断层,巷-541/震-537分别为巷道对13-1煤层底板标高验证结果和地震解释结果
(2)河南LE矿井
该矿井设计年产240万t,原设计采区内无断层采区,采区地震勘探后查明断层17条。原设计三个采面中的两个采面被断层切断,见图8。后只好修改设计,避免了经济损失。
图9是一张典型的煤矿采区地震时间剖面,图中T3为3号煤层反射波,由F12和八里铺断层切割,而形成的地质构造清晰可见。
6垂直地震剖面(VSP)
VSP主要用于确定反射波的地质层位;提高地震资料处理分辨率和了解钻井周围及井底以下的地质构造。
7奥灰岩溶地震勘探技术
奥灰岩溶水一直是中国邢台、峰峰、焦作、鹤壁、邯郸等煤矿生产防治水和开采太原组煤层的主要障碍。据估算至少有5亿t煤受水的威胁无法开采。以往,靠钻井的方法予以探测成本高、周期长、成功率低。奥灰岩溶地震勘探技术主要借助于中、低频勘探,高覆盖次数的地震数据的特殊处理,来完成对奥陶灰岩内幕、岩溶发育带和奥灰顶界的埋深,断层的导水性的勘查。
图8LE矿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前后断层构造对比图
1—地质精查查出的断层;2—高分辨地震查出的断层;3—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
图9典型的采区地震时间剖面
图中TQ为新生界底界面反射波,T3为3号煤层反射波
8结论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煤炭工业地震勘探技术的新进展,可以看到它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分辨率二维、三维地震;地震道反演;VSP等等技术,特别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由于技术成果精度高,勘探周期短,因此把它作为煤矿设计和开采中高度现代化的工具,正在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一些煤矿的标准作法。
今后,中国东部、中部地区仍将是中国的主要产煤基地,开采深度将更深(1000~1200m)。为煤炭工业服务的地震技术将向勘探细小构造3m或更小断层的,高分辨率、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和煤层勘探的目标发展。在综合利用各种资料和技术时,煤层横向描述,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描述,地压预测,瓦斯富集带预测,断层导水性预测技术也将在矿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建益.煤田波阻抗剖面.煤田地质与勘探,1985,3:51~61.
[2]方正.中国煤田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地球物理学报,1994,37(增41):396~407.
[3]唐建益.中国煤田地震勘探剖面图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❿ 煤炭地质总局和煤田地质局有什么区别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各省煤田地质局均属于煤田地质总局,即各省的煤田地专质局是所谓的总局直属属单位,90年代后期,随着企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一部分省局下放到地方,总局保留一部分省局单位,如,河北局,江苏局,浙江局等等,目前总局所属省局和下放到地方的省局最大的区别是凡是地方的省局,事业费全额发放,而总局直属局各单位的事业费则是层层扒皮,到达探查单位的事业费几乎为零了。他们的日子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