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地质灾害地形

地质灾害地形

发布时间: 2021-02-17 09:09:15

中国地质灾害分布与我国地形地势特征有什么关系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在地势阶梯的交界处,坡度大,地形崎岖,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我国地震多发,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西南地区多地震滑坡泥石流。

⑵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

斜坡地形是滑坡、崩塌灾害产生的先决条件。调查区黄土堆积厚度一般在数十米至百余米,最厚达150m左右,结构疏松,岩土侵蚀强烈,地表水系发育,以延河、汾川河为骨干,支流支沟密布,地形破碎,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遍布全区的临空条件。斜坡的几何形态决定着斜坡体内应力的大小和分布,控制着斜坡的稳定性与变形破坏模式。本节将以野外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应力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从斜坡的坡型、坡度、坡高和坡向四个方面论述地形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一、斜坡坡型

调查区斜坡坡面形态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凸型、阶梯型、直线型和凹型。前两类属正向类型,后两类属负向类(图4-1)。凸凹型、凹凸型以及波型是四种基本坡型的组合形式,本次调查以最具代表的坡段作为基本坡型。

图4-1 四种基本黄土坡型

1—晚更新世黄土;2—中更新世黄土;3—古土壤

A—庙河村凸型坡;B—赵家沟阶梯型坡;C—崖窑村直线型坡;D—锁崖村凹型坡

在调查的293处滑坡中有261处(占滑坡总数的89.08%)发生于正向类型坡,其中凸型107处,占滑坡总数的36.52%;直线型坡154处,占滑坡总数的52.56%。52处崩塌(含崩塌隐患)中有37处(占崩塌总数的71.15%)发生于正向类,其中直线型坡21处,占崩塌总数的40.38%;凸型坡16处,占崩塌总数的30.77%。

51处不稳定斜坡中有31处为正向类,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60.78%,其中直线型坡24处,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40.08%;凸型坡占7处,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20.70%。

直线型和凸型正向类斜坡明显更容易产生滑坡和崩塌灾害。负向类凹陷型和阶梯型斜坡,由于受到沿斜坡走向方向应力支撑,应力集中程度减缓,稳定程度明显增高;正向类斜坡则相反,应力集中程度明显提高,稳定程度明显降低。以40m坡高45°边坡为例,分别建立直线型和阶梯型数值模拟模型,利用静力平衡和强度折减方法计算其各自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直线型边坡明显发生破坏,坡体内部剪切应变呈带状分布,而阶梯型边坡的安全系数增大,静力计算时在4460时步收敛,坡体稳定。调查结果和力学分析得出相同的结论,坡型对斜坡的稳定性及变形破坏模式具有控制作用,正向类型直线型和凸起型斜坡较负向类凹陷型和阶梯型斜坡容易失稳。

二、斜坡坡度

调查的293处滑坡中有279处发生在陡坡,占调查滑坡总数的95.22%;仅有4处发生于陡崖,有10处发生于缓坡;崩塌则全部发生在陡崖。

图4-2 反映了滑坡在不同坡度区间的发生状况,但并不代表斜坡坡度对滑坡的控制作用。

图4-2 不同坡度区间对应的滑坡数量分布图

例如,30°~45°之间发生滑坡的数量最多,并不代表该坡度区间的斜坡容易产生滑坡。要研究滑坡在不同坡度区间滑坡出现的比率,必须首先确定不同坡度区间在调查区斜坡中出现的比率。

以调查区全区1:5万DEM图为基础,提取坡度数据,统计全区共有5 672 922个单元格。以5°为步长,统计各个坡度区间的单元格总数,计算各个坡度区间在全区所占的比率(图4-3)。按照坡度区间内滑坡点数量,求出各个坡度区间发生滑坡的统计比率(图4-4)。坡度低于30°时,滑坡发生比率极低;坡度在30°~60°之间,滑坡发生比率<0.04%,并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坡度>60°时,发生滑坡的比率陡然猛增至0.15%。

图4-3 不同坡度区间斜坡分布比率图

图4-4 不同坡度区间发生滑坡的比率图

坡度明显改变斜坡的应力分布状态,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附近应力带范围随之扩大,坡脚应力集中并随之增高。据黄土斜坡稳定性有限差数值分析结果(图4-5,图4-6),当固定黄土边坡的坡高时,改变坡度,安全系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安全系数随着坡度变化呈现对数关系变化。说明斜坡坡度对于黄土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坡度越大,安全系数越小。也就是说,斜坡的坡度越大,临空的危势和斜坡体内应力也越大,斜坡易产生变形破坏。>60°的陡崖易形成崩塌,随着坡度的减缓,多发生滑坡,由陡坡转变为缓坡,滑坡发生概率降低,直至不再有滑坡发生。

图4-5 50m坡高下坡度与安全系数关系图

图4-6 固定坡高下坡度与安全系数关系图

三、斜坡坡高

坡高虽然没有改变斜坡内应力的分布状态,但是,控制着坡体内各处应力的大小,随着坡高的增大,应力值呈线性增加。斜坡坡高与滑坡的发生也存在明显的控制关系。滑坡一般多发生在坡高50~120m的斜坡上(图4-7)。随着坡高的增加,滑坡发生的累计频率呈直线增高(图4-8)。崩塌多发生在坡高10~20m的斜坡上,占崩塌总数的69.23%;其次是发生在20~30m的斜坡上,占17.31%,超过这一高度崩塌发生的概率减小(图4-9)。原因是斜坡越高,历经风化已趋于稳定,坡度越缓;反之,斜坡越低,越易形成陡坡,也易受到河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尚处于平衡调整阶段,发生崩塌的概率增高。

图4-7 不同坡高对应的滑坡数量分布图

图4-8 不同坡高滑坡点累积比率分布图

黄土滑坡发生的斜坡高度与坡度散点图(图4-10)反映了调查区的实际,表明斜坡高度与坡度对滑坡具有明显的作用,即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25°~55°,坡高20~120m的斜坡上;崩塌则主要发生在坡度大于60°,坡高小于30m的斜坡上。不同坡高下安全系数的数值模拟结果(图4-6)则反映了斜坡高度与坡度对滑坡的控制作用,即在相同坡度条件下,随着坡高的增大,安全系数明显降低。

以宝塔区全区1:5万DEM图为基础,提取坡高数据,统计全区共有5 672 922个单元格。以10m为步长,统计各个坡高区间的单元格总数。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个坡高区间在全区所占的比率(图4-11)。按照坡高区间内滑坡点数量,求出不同坡度区间发生滑坡的比率,由图4-12可见,随着坡高的增大,发生滑坡的比率也逐渐增大,当坡高达到70m时,滑坡发生的比率为0.01%;当坡高达到过100m时,滑坡比率骤然增大到0.1%。

图4-9 崩塌发生数量与坡高关系柱状图

图4-10 滑坡发生的坡度和坡高散点图

图4-11 不同坡高区间斜坡分布比率图

图4-12 不同坡高区间发生滑坡的比率图

四、斜坡坡向

将调查的293处滑坡按照坡向和坡度点绘在图4-13中。调查区内沟壑纵横,各个朝向的坡均有,并非标准的阳坡和阴坡,滑坡也在各个坡向均有发生,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几乎找不到坡向与滑坡之间的关系。

图4-13 黄土滑坡与坡向(0°~360°)和坡度(0°~90°)关系散点图

按照同样的办法对坡向进行分析。由DEM提取和统计各个单元格的斜坡坡向,并计算滑坡在各个坡向区间发生的比率(表4-1)。

表4-1 不同坡向区间滑坡发生概率表

斜坡坡向统计结果表明,坡向45°~135°和225°~315°之间的斜坡在宝塔区分布相对较多。这一点与宝塔区河流发育的走向有关,延河、汾川河主干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其二级支流多呈近南北向发育,河流两侧斜坡的坡向正好分布在45°~135°和225°~315°之间(图4-14)。

图4-14 不同坡向区间斜坡的分布比率图

滑坡在各个坡向区间发生的概率计算结果则表现出较好的规律性。坡向0°~45°和315°~360°的斜坡发生滑坡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坡向,属于滑坡发生的优势坡向,尤其是北东方向的斜坡(图4-15)。即在宝塔区,阴坡发生滑坡的比率高于阳坡,坡向对滑坡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沟谷两侧滑坡分布的不对称性。

图4-15 不同坡向区间发生滑坡的比率图

一般把朝南方向的坡作为标准阳坡,朝北方向的坡作为标准阴坡。由于朝向不同,山坡的小气候和水热等条件有着规律性的差异。阳坡比阴坡受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与土温较高,温度日差较大。阴阳坡面水热条件的差异会导致斜坡土体含水量、风化程度、坡度等要素的不同,对滑坡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五、河谷与沟谷发育期

新生代以来,研究区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以上升为主的振荡性升降运动。自更新世初黄土开始堆积。在黄土堆积早期,就伴随着侵蚀,但堆积速度远远大于侵蚀速度。黄土堆积晚期,侵蚀速度则大于黄土堆积速度。在侵蚀与堆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原地貌,具有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滑坡崩塌泥石流频发的特点。从宏观的角度难以探索调查区内地貌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必须从较小尺度,研究河流和沟谷地貌所处的发育阶段以及各阶段对应的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河流和沟谷的不同地貌部位,遭受的外动力作用以及斜坡的应力分布不同,导致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也不相同。宝塔区河流和沟谷密布,其北部沟谷密度达到5km/km2,南部达到3km/km2。河流和沟谷地貌的形成与演化主要表现为沟床下切、谷坡扩展和沟头前进三种侵蚀方式,并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图4-16)。河流和沟谷地貌的演化阶段或发育程度对斜坡的变形特征、破坏模式以及地质灾害的规模和致灾程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次将河谷和沟谷的发育期总的划分为以下三个期:

图4-16 黄土沟谷地貌演化方式垂直分带图

(据景可等,1999)

A—谷缘陡崖暴流沟蚀和重力崩塌侵蚀带;B—谷坡中部水蚀和重力侵蚀综合作用带;C—谷坡下部水蚀和泻溜侵蚀带;D—坡脚堆积和冲刷交替作用带;E—沟槽暴流侵蚀和崩塌滑坡带;Qp3—晚更新世黄土;Qp2—中更新世黄土;N—新近纪泥岩;J2y—侏罗纪砂泥岩

(1)老年期河谷:包括延河与汾川河,属于区内的一级河谷,常年流水;

(2)壮年期河谷:主要为延河与汾川河的一级和二级支流,常年、季节性或暴雨期流水;

(3)幼年期沟谷:主要为延河与汾川河的三级及更次级支流,仅暴雨期流水,包括细沟、浅沟、悬沟、冲沟和干沟等(表4-2;图4-17)。

表4-2 沟谷分级特征及地质灾害状况表

图4-17 杜甫川沟谷发育分区图

(一)老年期河谷(Ⅰ)

老年期河谷宽阔,分水岭不像壮年期那么陡峭。多数发育有漫滩、阶地,两岸谷坡下部及谷底基岩出露,垂向和侧向侵蚀均趋于缓和,沟谷冲刷和淤积基本保持平衡。谷坡一般都是缓坡,一般15°~35°,沟谷宽度600~800m,切割深度>200m,沟谷横断面呈“U”字形。

老年期河谷自然侵蚀扩张速度较慢,两岸很少出现新的自然滑坡,多属古滑坡和老滑坡,规模以中型滑坡和小型崩塌为主,亦可见大型滑坡。但由于河谷宽阔,是延安市城区和重要集镇所在的区域,属人口和工程的密集分布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人类活动触发的滑坡、崩塌最多,且造成重大灾害。

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293个滑坡点中,约有60%的滑坡位于老年期河谷,多属古滑坡和老滑坡,其剪出口一般位于下伏基岩与上覆土体的接触部位,基岩出露高度在4~45m之间。

(二)壮年期河谷(Ⅱ)

壮年期河谷发育着完好的排水系统,一般20°~60°,沟谷宽100~600m,坡高100~200m,河谷横断面呈“U”字形或“V”字形。垂直下切较缓慢,而侧向侵蚀突出,谷坡较陡,处于壮年期河谷凸岸的斜坡易发生变形失稳。河谷较为宽阔,尤其在河谷的交汇部位,是集镇和大的村庄所在的区域,属人口和建筑工程比较密集分布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人类活动触发的滑坡崩塌较多。河流侧蚀引起的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工程灾害兼有,且造成较大灾害。

壮年期河谷的主要扩展方式为重力侵蚀,扩张速度较老年期河谷快,谷坡变形失稳主要为黄土滑坡。其特点是滑坡点密度较大,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崩塌则以小型为主。调查发现,在河流凹岸,多发育有滑坡地貌,甚至是大型的滑坡。滑坡发生后,滑体堵塞河道,阻挡河流,遭受流水的冲刷与侵蚀,滑体渐渐冲刷殆尽或只剩下一部分。如今多表现为较陡的滑坡后壁和其下残留的部分滑体,滑坡大多目前已趋稳定,其上居住村民或为耕作农田。但高陡的滑坡后壁黄土斜坡变形强烈,大部分为不稳定斜坡。河流的侧蚀和人类强烈的工程活动也对老滑坡以及谷坡的稳定构成威胁。

(三)幼年期沟谷(Ⅲ)

幼年期沟谷是河谷发育的初期,多见发育在梁峁坡地和陡峻谷坡上。幼年期沟谷发展演变过程依次是由细沟、浅沟、悬沟、冲沟和干沟,最后发展到河沟。细沟主要分布在裸露粱峁坡面的上部,深度和宽度一般在几厘米至十几厘米,是沟谷发育的最初阶段,是降雨汇集由片流转变为线流侵蚀而形成的;细沟进一步侵蚀发展便形成了浅沟,浅沟度分布在粱峁坡面的中部,宽度一般为0.5~1m,宽度远远大于深度;单一浅沟呈“V”字形,沟缘不明显,在剖面上呈波浪状;悬沟是指悬挂在陡坡上的半圆筒状小沟,一般深2~3m,受黄土垂直节理的影响,沟底常分布有漏斗状深穴,在结核层之上常形成跌水。因沟底坡度特别大,沟内流水由上直流而下,侧蚀和下切作用都不强,发展比较缓慢;冲沟规模较大,深度和顶部宽度由几十米到几百米,长度几百米至几千米不等,沟道较直,一般未切到基岩,已具有沟谷雏形,下切和侧蚀作用强烈,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干沟规模比冲沟大,沟底稍宽,一般没有流水,仅暴雨时才有地表径流汇集,流量较大,侧蚀和下切作用都较明显。由于细沟、浅沟、悬沟发育的深度和宽度都很小,一般不具备发生滑坡、崩塌的条件。冲沟的沟底较窄,滑坡不发育,崩塌频发,干沟内则既有滑坡,也有崩塌,常以崩塌为主。

总之,幼年期沟谷横断面多呈“V”字形,深度不一,垂直下切强烈,侧向侵蚀不十分突出,谷坡较陡或近于直立,一般大于60°。在构造节理的基础上,风化、卸荷裂隙发育,谷坡变形、失稳的主要方式为黄土崩塌,而不是黄土滑坡。崩塌的发育特点是点密度大,规模较小。由于幼年期沟谷狭小,一般无人居住,也无重要工程设施,所以,幼年期沟谷内发生的崩塌不酿成地质灾害。

⑶ 中国什么地形易发生地质灾害

嘻嘻 LS几位好像没分清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当然是山地,尤其是藏南地区以及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山区,地壳不稳,岩石破碎,多地震。后者山区加上植被破坏,多暴雨,常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⑷ 南岛地形地势特征和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一,地形
1、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专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属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2、山区(山地和丘陵)面积广,平原狭小,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形.
3、海南岛位于中国最南端,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相望,南临广阔的南海,地处热带,是一个典型热带海岛.
二,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等。

⑸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灾害类型多样,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通过对中国地震发生记载次数的统计发现,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居世界之首。历史时期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发生十分频繁。同时,我国又较多发生强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先后发生7级以上地震50余次,而6级以上地震,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围几乎遍布全国,但贵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区)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我国也频发,是除地震外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04~2009年资料(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的地质灾害月报和速报资料汇总)统计(表1-1;图1-1),这3种地质灾害占的比例高达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质灾害居于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统计

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贵地区,由于地处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向东部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切割特别剧烈,同时许多地区暴雨强烈,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动广泛而又严重,所以崩滑流特别发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动特别频繁,是我国崩滑流灾害严重的地区。在以下地区形成崩滑流密集区(带):1)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带。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辽宁的凤城、宽甸、岫岩,河北的青龙,北京的怀柔、密云等地区。

2)黄土高原密集区。主要为黄土滑坡,其次为泥石流。以西部的陇中高原和中部的陕北高原最严重,特别是在黄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铁路沿线尤为发育。

3)秦岭-大巴山密集区。以泥石流、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以白龙江和汉水流域最发育。

4)长江三峡密集带。以滑坡和崩塌(危岩)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广泛发育在宜昌—重庆之间的长江沿岸。

5)龙门山、横断山、五莲峰、乌蒙山密集区。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崩塌(危岩)次之。鲜水河、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最发育。

6)云贵高原密集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崩塌(危岩)。以澜沧江、元江流域最发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连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华南和东南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和台湾山脉的一些地区崩滑流灾害也比较严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活动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一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而急剧发展,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城市、城镇、矿区与铁路沿线。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带,引起地面下降与裂缝,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时引发不同程度地裂缝。据郑柏举(2010)资料,目前我国的沉降总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而且仍然处于蔓延趋势,其中约80%分布在东部地区。地面沉降从地质角度看,容易发生在3种区域: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冲洪积平原及内陆盆地。体现在我国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条主要的地面沉降区(带):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地面沉降区、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面沉降区、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汾渭沟谷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十分严重。据全国地质灾害普查资料统计,全国有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330平方千米。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河北、江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粤北山地。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质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它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国家,据调查统计,至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8%。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呈持续发展态势,其面积、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全国平均每年扩展约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广泛,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长江、珠江中上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比较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千米,年均侵蚀模数约8000吨/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总量为1316亿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年侵蚀土壤为24亿吨。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共计26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以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平均每年扩展2460平方千米。

全国现有各类盐渍土地99万平方千米,其中现代盐渍化土地37万平方千米,残余盐渍化土地45万平方千米,潜在盐渍化土地1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严重。

(五)火山灾害

火山灾害目前仅属于次要的,我国大多数火山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黑龙江与台湾等边缘省份。目前我国有危险的活火山有3处,即长白山、腾冲和台湾的阳明山。

⑹ 地形地貌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松散的地表堆积物容易为泥石流滑坡提版供物质条件,也较为容易权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地形的话,一般就是山地,尤其是植被覆盖不高、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⑺ 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1949年以来,因地震死亡近30万人,伤残近百万人,倒塌房屋1000多万间;共发生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个,中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则达40多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千米铁路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省、区、市都发现有岩溶塌陷灾害,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多个省、区内,发生矿山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坑1595个,塌陷面积达1000多平方千米(段永侯等,1993)。各类地质灾害每年造成上千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关系密切。因此,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特点,华北、东北、西北诸省,荒漠化作用强烈;西南山区降雨多而集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东部平原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广泛发育;沿海诸省,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强烈发育。

从中国大陆的地势阶梯来看,第一级阶梯海拔4000m以上,气候寒冷,冻胀、融沉、泥流、雪崩等灾害发育;第二级阶梯海拔高度在1000~2000m,在第一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地形切割强烈,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分布广泛,灾度高;东部广大平原、盆地区属三级阶梯,地形平缓,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强烈,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塌陷、淤积等灾害发育。

2008年1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科学地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川东渝南鄂西湘西山地、青藏高原东缘、云贵高原、秦巴山地、黄土高原、汾渭盆地周缘、东南丘陵山地、天山、燕山等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松辽平原。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有16个,即长江三峡库区滑坡重点防治区、川滇南北构造带泥石流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鄂西湘西中低山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浙闽赣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重点防治区、陕北晋西黄土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黄土高原西南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陇南陕南秦巴山地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东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点防治区。

小结

地质灾害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这是我们了解地质灾害,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治理,应具有的基本概念。

复习思考题

1.地质灾害的涵义是什么?

2.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是什么?

3.地质灾害的分类分级方案有哪些、内容是什么?

⑻ [高中地理]如何根据地形判断地质灾害

陡崖:崩塌、滑坡、瀑布(山谷处陡崖且有水一般发育)(当然这不是地址灾害)
山谷版:泥石流
我记得权我们高中书上说的低脂灾害只有: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所以每次问地质灾害的时候都是在这四个里面挑的,一般错不了吧。。
还有些是气象灾害的,但我地质灾害不是一类,这个答题的时候别弄混就行了。。。。

⑼ 地质灾害类型及划分

灵台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塬山丘交错,地形切割强烈,表层覆盖着厚度巨大的第四纪黄土层,黄土本身具有软弱性及湿陷性,加上黄土特有的垂直节理裂隙发育的特性,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该地区是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黄土层下面为白垩系泾川组基岩,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泥质砂岩或者两者互层,风化十分严重,局部节理裂隙相当发育,岩石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黄土与基岩的接触面是软弱易滑带,控制了滑坡灾害的形成。

灵台县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和人类社会、经济、工程活动集中的乡镇,对居民区、公路、水库、学校等构成了威胁,直接影响到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

本次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遥感解译340个点,野外核实306个点,占解译总数的90%。全县实地调查滑坡285处、崩塌29处、泥石流9处、不稳定斜坡73处,合计396处(图3-1)。其中灾害点和灾害隐患点滑坡1两处、崩塌20处、泥石流4处、不稳定斜坡73处,合计109处(表3-1)。

表3-1 灵台县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调查点统计表

图3-10 不稳定斜坡灾害稳定性比例饼图

图3-11 不稳定斜坡灾害诱发因素比例饼图

(四)泥石流

县域内泥石流不发育,仅在中台镇坷台村坷台组涧子沟、城关村西沟、城关村东沟、独店乡白峪村多家庄组闲子沟发育共计4处泥石流灾害点。其共同特征是沟源上部有较厚的黄土覆盖,黄土节理裂隙发育,表层风化严重,物源比较充足;泥石流沟侵蚀强烈,冲刷深度较大,侵蚀沟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严重的垮塌、坍方,以及水流片蚀、溶蚀作用等产生的松散物质堵于沟槽,遇到暴雨洪水便可能形成泥石流。这类小型沟谷的集水面积小,沟源近,流程短,可供给泥石流的物质和水量都有限,规模不大。

泥石流类型,按照物质组成划分4条为泥流;按照流体性质划分1条为粘性泥石流3条为稀性泥石流;按照发育阶段划分4条为旺盛期泥石流;按照规模划分1条为小型泥石流3条为中型泥石流。

⑽ 地质灾害和地貌灾害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地质灾害按类型应该可以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成因有多个因素,比如地貌因素,降雨因素,地质条件背景因素,人为扰动因素等。地貌是地灾的致灾因素之一。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它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 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 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滑坡发生的前兆:1、泉水复活;2、土体上隆;3、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4、坍塌和松弛;5、变形发生突变;6、裂缝急剧扩张;7、动物异常惊恐、植物正常生长发生变化。

泥石流的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