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科展中国地质大学
1. 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的师资简介
李学勤: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青铜器专家。
朱凤瀚: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青铜器专家。
李伯谦:
原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副组长、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考古学家,著名青铜器专家。
唐际根:
牛津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国长城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殷墟考古工作队队长,著名考古学家。
彭适凡:
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原馆长)。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江西省文物鉴定专家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
陈佩芬:
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青铜器专家。
冯 时:
著名中国古文字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
许 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
岳洪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考古工作队副队长、考古学家。
谭德睿:
原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中国科技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著名冶铸史专家。
金 申: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佛造像研究专家。
岳占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商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专家。
吴振锋:
陕西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文物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
肖梦龙:
原镇江博物馆馆长,镇江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现兼任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苏州东吴博物馆名誉馆长。
孙一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著名青铜器专家、教育家。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莉英: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张浦生: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孙新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彦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任教授、研究员,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
王健华: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古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员美术学系陶瓷鉴定专业硕士生导师。对高古、明清及近代瓷器、紫砂器有极深的研究。
沈岳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大窑龙泉窑枫洞岩窑址考古队队长。
禚振西: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学和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李一平: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白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副教授,原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副馆长。
余光仁:
《东方收藏》、《收藏快报》主编。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
高阿申:
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著名瓷器鉴定专家。
翟健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香港艺术品商会古玩鉴定委员会会员,高级艺术品投资经纪人,瓷器鉴定专家。
黄云鹏:
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会长,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
龚继遂: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原苏富比拍卖公司中国书画部主任。
钱伟鹏:
天物馆馆长,南京博物院高级艺术顾问,英国国家展览中心古董展示会高级顾问,国家文物局原驻外文物专家,国际最具实力的艺术品经纪人。
张铭克:
香港艺术品商会鉴定委员,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名誉馆员,龙门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
蔡森林:
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文论瓷道专业造诣深厚,古陶瓷鉴藏经验丰富。
滕姚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金城考古学社副社长。 王时麒:
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北大宝石鉴定中心副主任,著名玉料研究专家,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和玉石专业委员会顾问。
王明达: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著名史前玉器专家,曾主持余杭反山、瑶山等重大考古发掘工作。
殷志强: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著名玉器鉴定专家。
蒋卫东:
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著名良渚玉器专家,长期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浙北地区史前文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刘 斌: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良渚工作站站长。
张敬国: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凌家滩遗址发掘工作。
唐际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博士,安阳工作站站长,殷墟考古队队长。
吉琨璋: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历史考古室主任、研究员,山西省考古学会理事。
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考古队队长,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
古 方: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传统文化与社会责任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学术研究室主任,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著名古玉鉴定专家。
张 尉: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宝玉石协会玉石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文化人才认证中心顾问,上海东方讲坛特聘讲师。
杨震华: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古玉鉴定委员,国家文物局玉器鉴定专家。
常家康:
上海珠宝玉器鉴定师。
陈启贤:
台湾古玉器研究专家,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会长,丛志美术出版社社长,著名古玉工艺研究专家。
田广林: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兼副主任。
李银德:
徐州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考古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著名的汉代玉器鉴定专家。
钱振峰:
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上海黄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客座教授,美国A.S.A首席珠宝评估师。 王连起: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冯 远: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原中国美术馆馆长。
刘曦林:
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收藏评鉴委员会、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编委。
邢 捷:
天津市文物局文物处,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美协天津培训中心客座教授、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
余 辉:
历任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主任、科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张忠义: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岭南印社常务理事、福州艺友会常务理事、南纪印社社员。
肖燕翼: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历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苏士澍: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陈燮君: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单国霖: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历任上海博物馆陈列部组员、书画研究部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鲁 力: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征集鉴定部主任、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江苏站站长、江苏省文博专业高级资格学科委员会委员。
朱宗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资深书画鉴定家。
左颂德:
台湾国立艺术大学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授,资深油画鉴定家。
拓晓堂: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历任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组舆图组组长,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采编副研究员。
欧阳启名: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语文出版社书法教材主编。
郎绍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大学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郎天咏:
常年从事美术史论的教学、研究工作,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等。
金运昌: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
胡妍妍: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 榆: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顾问,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顾问。历任文化部任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国国家画研究院任副院长等。
郭 彤: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近现代书画部总经理。
萧 平:
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
龚继遂: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品价格评估专家。
解永全: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薛永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研究生部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会员书画碑帖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章志斌:
国际华夏周易协会上海区会长,国际建筑设计堪舆院上海区院长。
2. 浅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常用监测方法及应用
王爱军1,2薛星桥1,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是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保障三峡工程建设安全的主要基础工作。开县、万州区、巫山县的38个滑坡灾害专业监测点,采用大地形变监测、深部位移钻孔倾斜仪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滑坡推力监测、地表裂缝相对位移监测、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监测、TDR时间域反射监测和宏观监测等综合系列监测方法。每个滑坡灾害点,采用2种以上监测方法,分别监测滑坡体地表内部变形或受力变化;重要灾害点采用4~5种方法同时进行监测,以便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对滑坡监测及监测成果统计分析,多种监测数据成果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反映了滑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特征,证实监测方法合理有效,监测成果将为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工程监测方法应用
1前言
长江三峡库区自然地质条件复杂,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三峡工程的兴建和百万移民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环境的平衡状态,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库区地质灾害对三峡工程和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加,及时有效地防治库区地质灾害已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工作是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基础工作。
三峡库区共有38个滑坡灾害专业监测点在进行专业监测工作,其中重庆市开县14个、万州区14个、巫山县10个。
2监测方法
2.1大地形变监测
采用全站仪监测。在滑坡体外选取地质条件较好、基础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监测基准点,在滑坡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作为监测点,标志点全部采用混凝土强制对中监测墩。
2.2深部位移监测
采用钻孔倾斜仪进行监测。在滑坡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布置测斜钻孔,分别在其主滑方向和垂直主滑方向上进行正反两回次自下而上的测读,监测点间距0.5m,使用移动式“CX-01型重力加速度计式钻孔测斜仪”,监测数据稳定后自动记录,每期监测共记录4组数据。
2.3滑坡推力监测
在滑坡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布置钻孔,在钻孔中选择适当的深度部位,预置一系列滑坡推力传感器,用传导光纤连接至地面,每次监测采用“BHT-Ⅱ型崩塌滑坡推力监测系统”测量记录各点数据。
2.4地表裂缝相对位移监测
在裂缝的两侧适当部位安置数套裂缝计,进行原位裂缝相对位移监测。机械式监测具有干扰少、可信度高、性能稳定特点,监测记录数据可直接做出时间—位移曲线,测量结果直观性强。仪器一般量程范围在25~100mm间,读数器的分辨率为0.01mm,操作温度在-40℃~+105℃之间。
2.5地下水动态监测
在滑坡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布置钻孔,对地下水水位,孔隙水压力、土体含水率、温度等参数监测,采用自动水位记录仪、孔隙水压力监测仪等仪器监测。其中孔隙水压力监测仪的孔隙水压力量程为-80kPa~200kPa,分辨率0.1kPa,精度0.5%F·S;土体含水率量程为0至饱和含水率,分辨率1%;温度量程为0~70℃,分辨率0.1℃,精度1%F·S。
2.6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监测
在滑坡体外选取地质条件较好,基础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监测基准点;在滑坡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作为监测点,标志点全部采用混凝土强制对中监测墩,观测时采取多点联测。GPS监测方法,可进行全天候监测,不受通视条件限制,同时监测 X、Y、Z三维方向位移量,方便灵活,并可监测灾害体所处地带的区域地壳变形情况。采用的美国 Ashtech公司生产的UZ CGRS型GPS,最小采样间隔1s,最少跟踪和接收12颗卫星,使用Ashtech Solution 2.6软件解算,精度可达水平3mm+1ppm,垂直6mm+2ppm。
2.7时间域反射测试技术(TDR)监测
即采用电缆中的“雷达”测试技术,在电缆中发射脉冲信号,同时进行反射信号监测。在滑坡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布置监测钻孔,将同轴电缆埋入监测孔,地表与 TDR监测仪相连接,把测试信号与反射信号相比较,根据其异常情况判断同轴电缆的断路、短路、变形状态,推断出电缆的变形部位,进而推算滑坡体地层的变形部位和位移量。TDR监测采用了固定式预置同轴电缆,成本低,可进行自上而下的全断面连续监测,量程范围大。
2.8宏观监测
以定期巡查方法为主,对变形较大的滑坡体,据其变形特征布置一定数量的简易观测点进行定期观测,及时掌握其变形动态。
对于每个滑坡灾害点,采用2种以上监测方法,分别监测滑坡体地表变形和滑坡体内部变形或受力变化,重要灾害点采用4~5种方法同时进行监测,以便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监测点的布置应重点突出,控制滑坡的重点部位;照顾全面,力求能反映滑坡体整体变形情况。钻孔孔口周围用混凝土浇筑,布置精确监测点位。
3监测效果分析
根据2003年7月至12月滑坡灾害专业监测数据资料,初步分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工程监测方法及应用效果。
3.1大地形变监测
大地形变监测,开展了开县大丘九社和巨坪九社滑坡、巫山县狗子包滑坡和板壁塘滑坡,共4个滑坡的监测。以下以开县大丘九社滑坡为例简述监测效果。
大丘九社滑坡位于开县镇东镇大丘九社斜坡上,滑坡平面形态近似矩形,剖面上呈凹型;分布高程205~300m,滑体长约250m、宽约300m,面积710万m2,估计厚度20m,体积约140万m3。滑坡发育于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紫红色泥岩及砂岩互层组成的平缓层状斜坡中,滑坡体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砂岩及砂岩碎块石土,表层为松散土壤,局部出露砂岩碎块石,为崩滑堆积体滑坡。
图1开县大丘九社滑坡累计位移量曲线图
(a)X方向(b)Y方向(c)H方向 D1——监测点编号
大丘九社滑坡体上布置了3排监测点,每排3个共计9个监测点,滑坡体对面斜坡上布置了2个基准点,分别在2个基准点进行监测。监测网布置既控制了整体滑坡体又突出重点,采用前方交汇法施测。
8月5日进行了首次测量,9月21日进行D1第二次测量成果与之对比,表明变形趋势明显,滑体向 NEE向滑移。10月24日监测成果表明各监测点的变形趋于缓和。11月和12月监测成果表明各监测点无明显变化(见图1)。监测数据与宏观调查定性分析相一致。
利用全站仪进行大地形变监测,其特点为监测方便,可随时对一些危险滑坡监测,既可以在滑坡体上设置永久性监测桩,又可以设置临时性监测桩;监测精度高,测点中误差可达到3.5mm;不仅能测定相对位移,而且能监测绝对位移;在满足测量条件下可进行连续监测,监测滑坡滑移的全过程,不存在量程限制。但该仪器监测受天气因素和光线条件制约,难以在雨雾条件和夜间实施监测,且受地形和通视条件制约,施测以人工操作为主,不易实现自动化监测。
3.2深部位移钻孔倾斜仪监测
深部位移钻孔倾斜仪监测点为开县6个滑坡、16个钻孔,巫山县5个滑坡、19个钻孔,万州区8个滑坡、24个钻孔,共计19个滑坡、59个钻孔。以下以开县虎城村滑坡为例简述监测效果。
虎城村滑坡为堆积层滑坡,位于开县长沙镇虎城村斜坡。该滑坡在平面近似矩形,剖面为凹形,分布高程330~400m,纵长约300m,横宽约500m,滑体估计平均厚度12m,面积15万m2,体积180万m3。滑坡发育于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紫红色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组成的水平层状岩层斜坡上,滑体上部为崩坡积紫红色碎石土层。滑坡威胁居民400余人及其财产安全。该滑坡布置了3个深部位移钻孔倾斜仪监测钻孔。
Kx-162钻孔位于滑体的中部。2004年10月,在9.5~10.5m测试深度处发生明显的位移变形,本月变形量5.56mm,变形方向247°。11月,没有增大趋势,累积形变4.58mm,略小于10月份累积变形量,变形方向253°(见图2)。
Kx-165钻孔位于滑体的下部。2004年10月,在15.0~16.5m测试深度处发生明显的位移变形(见图3),本月变形量5.45mm,变形方向241°。11月,没有明显的增大趋势,累积变形5.39mm,同10月份累积变形量相近,变形方向240°。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论文集
图2开县虎城村滑坡 Kx-162钻孔位移随深度变化曲线
(a)EW方向(b)SN方向
图3开县虎城村滑坡Kx-165钻孔位移随深度变化曲线
(a)EW方向(b)SN方向
深部位移钻孔倾斜仪监测方法,可在滑坡体上一定部位布置的钻孔中,监测滑坡体内垂直方向上的浅层、中层、深层、滑动带等滑移方向和相对滑动位移量;但在滑坡发生较大或急剧加速的位移变形时,由于钻孔和孔内测斜管变形、破坏,测斜仪探头不能送入钻孔之内,可能使钻孔失去监测价值。
3.3 滑坡推力监测
滑坡推力监测共设有2个测点、4个钻孔:巫山县淌里滑坡钻孔2个,曹家沱滑坡钻孔2个。以下以淌里滑坡为例简述监测方法与效果。
淌里滑坡位于巫山县曲尺乡长江干流左岸斜坡上,滑坡在平面形态上呈不规则的圈椅状,前缘分布高程90m,后缘高程400m,平均坡度约30°~40°,纵长约800m,横宽150~250m,滑体厚20m,面积24万m2,体积490万m3。滑坡发育于三叠系巴东组(T2b)灰岩、泥灰岩、泥岩中,滑体物质主要为泥灰岩及泥岩碎块石土,表层多为松散土层,下部碎块石土结构密实。
Ws-t-tzk1推力孔位于滑体的下部,Ws-t-tzk2推力孔位于滑体的中部。其滑坡推力监测成果数据见图4、图5。推力监测曲线图表明,各次监测数据规律性强,基本一致,传感器没有发现明显的数值变化。滑坡推力监测结果与宏观监测结果和同时进行的钻孔倾斜仪监测结果相一致,说明此阶段滑坡暂时处于相对稳定的微变形状态。
图4巫山县淌里滑坡 Ws-t-tzk1钻孔滑坡推力监测曲线图
图5巫山县淌里滑坡 Ws-t-tzk2钻孔滑坡推力监测曲线图
滑坡推力监测方法属于固定点式监测,在钻孔中预置传感器,用传感光纤连接,在地面用滑坡推力监测系统采集传感信息,可在滑坡体上一定部位布置的钻孔中,自上至下监测滑坡体内垂直方向上的浅层、中层、深层、滑动带等滑坡推力变化量,可定期进行数据采集监测;在对采集和传输处理系统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可实现无值守自动化连续监测。
4结论
(1)通过多手段的综合监测,掌握了被监测滑坡体的表面、内部自上至下滑移带的变形及受力情况,数据综合分析表明其反映了滑坡位移变化及动态特征,取得了进行灾害预警的重要基础数据资料,说明采用的监测方法合理有效。
(2)钻孔倾斜仪深部位移监测方法,当滑坡体发生一定量缓变位移后,部分钻孔不能再进行全孔施测,造成勘察监测资金浪费和滑坡体监测点及监测部位减少。
(3)目前一月一次的监测周期,难以保证在滑坡发生滑移险情时能进行有效监测。为此应在进行专业监测的同时,进行群测群防监测。特殊情况下,对危险滑坡灾害点,调整监测方案,进行加密监测或连续监测,使监测满足预警预报要求。
(4)从长远发展考虑,监测应以免值守、易维护、低成本、固定式、自动化快速连续采集传输和半自动化监测及人工监测相结合为方向,以建立起高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与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洪德,高幼龙,薛星桥,朱汝烈.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预报系统及效果.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2):59~63
[2]王洪德,姚秀菊,高幼龙,薛星桥.防治工程施工对链子崖危岩体的扰动.地球学报,2003,24(4):375~378
[3]张青,史彦新,朱汝烈.TDR滑坡监测技术的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2):64~66
[4]董颖,朱晓冬,李媛,高速,周平根.我国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3(1):105~107
[5]段永侯,等.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 王官屯油田枣-Ⅱ、枣-Ⅲ油组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研究
李华林王贺林
【摘要】枣-Ⅱ和枣-Ⅲ油组是王官屯油田主力油组,发育多种孔隙类型,喉道形状多样,物性变化复杂,直接影响了油层中流体的流动和采收率。本文通过薄片观察、铸体薄片及压汞曲线等手段,系统表征了储层的孔隙结构,探讨了影响孔隙结构的地质因素,并根据孔隙结构及其它多种因素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
【关键词】孔隙结构孔隙喉道连通性储层评价
孔隙结构系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它对储集层的储、渗能力、流体分布、油气产层的产能、油水在油层中的运动、水驱油效率及原油采收率的大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孔隙及喉道
1.孔隙类型
关于孔隙类型的划分,前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分类方案。本次研究综合考虑孔隙的成因、产状及几何形态而对孔隙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
(1)原生孔隙
指与沉积作用同时形成的受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而减少的孔隙。
A.正常粒间孔
指由于压实作用而缩小但无任何充填物的孔隙。此类孔隙含量较少,孔径大小不等,一般为50μm左右,最大可达100μm,常呈不规则多边形。
B.残余粒间孔
指受到胶结物充填但未完全填塞的原始粒间孔。此类孔隙在储层中较常见,且以因次生加大而缩小的残余粒间孔为主,一般呈三角形、不规则多边形。
C.杂基内微孔
指粘土杂基内的微孔隙。此类孔隙在薄片中较为发育,因此孔径较小(一般<0.2μm),且有粘土杂基的存在,致使在单偏光下观察,此处浸染剂的颜色较大孔隙、无杂基充填处的颜色偏深。
(2)次生孔隙
指由于次生溶解、破裂等作用而形成的孔隙,此类孔隙在研究层段中较为发育。
A.粒间溶孔
指颗粒间原先的胶结物、杂基及颗粒的选择性溶解所形成的分布于颗粒间的孔隙。其形成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粒间碳酸盐胶结物与碎屑颗粒边缘同时发生溶解;二是碳酸盐等胶结物充填粒间并同时交代颗粒边缘、随后胶结物与颗粒同时被溶解。第二种情况更为常见。粒间溶孔的特点是孔、喉均较粗大,连通性较好,孔隙多呈不规则状且边缘常呈锯齿状、港湾状。
B.组分内溶孔
包括粒内溶孔、胶结物内溶孔及交代物溶孔。粒内溶孔主要为岩屑及长石等颗粒内溶孔,一是由颗粒本身发生部分溶解而形成,为组分内溶孔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颗粒先被交代而后交代物局部或全部被溶解形成粒内溶孔。粒内溶孔形状一般不规则,边缘常呈锯齿状及港湾状,同时也见有个别晶形较好的白云石交代物被溶解而形成的颗粒内较规则的白云石晶体铸模孔;孔径大小相差也较悬殊,小的需借助扫描电镜才能分辨。
C.晶间孔及晶间溶孔
指颗粒重结晶或结晶颗粒被溶解而形成的晶体间孔隙。
D.裂缝孔隙
指由构造作用、成岩收缩等作用形成的裂缝。常见有颗粒因机械压实作用破裂或沿解理缝裂开而形成的裂隙;岩石被挤压或拉张而形成的裂缝;粘土杂基局部富集带在成岩过程中由于粘土脱水收缩而形成的微裂缝。裂隙的数量一般不多,但未被充填的裂隙对于改善岩石的渗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喉道类型
喉道为连通孔隙的狭窄通道,其对储层的渗流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喉道的大小和形态主要取决于岩石的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类型及颗粒的形状和大小。根据铸体薄片镜下观察及铸体薄片图像分析,研究层段常见的喉道类型有如下4种。
(1)孔隙缩小型喉道
喉道为孔隙的缩小部分,其与孔隙无截然的界线。此种喉道常发育于以原生或次生粒间孔隙为主的砂岩储层中。岩石结构多为颗粒支撑或飘浮状颗粒接触,胶结物及粘土杂基较少;属大孔粗喉,孔喉直径比接近于1。
(2)缩颈型喉道
喉道为颗粒间可变断面的收缩部分。此种喉道常见于颗粒点接触、衬边胶结或自生加大胶结的砂岩中。此类孔隙结构属大孔细喉型,孔喉直径比较大。此类储集岩可能有较高的孔隙度,但渗透率一般较低。
(3)片状喉道
喉道呈片状或弯片状,为颗粒间的长条状通道。常出现于机械压实程度较强或自生加大程度较高的砂岩中。孔喉直径比一般较大。
(4)管束状喉道
为杂基及自生胶结物晶体间的微孔隙,孔径一般小于0.5μm,本身既是孔隙又是喉道。如果岩石中基本为微孔隙,则属微孔微喉型,孔喉直径比为1。岩石渗透率极低。
3.孔隙组合类型
砂岩储层的储层空间虽然由多种类型的孔隙组合而成,但往往以其中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孔隙占主导地位。孔隙的组合类型不同,对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及孔隙结构影响不同。研究层段的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原生粒间孔及杂基内微孔为主,其它类型的孔隙不发育。根据薄片鉴定,结合压汞资料,研究层段砂岩储层的孔隙组合类型大致可划分为如下4类。
(1)原生粒间孔隙型
以正常粒间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次生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不发育,因粘土杂基含量少而原生的杂基内微孔隙也不发育。喉道以孔隙缩小型和缩颈型为主。孔隙分选性较好,次生孔隙百分率小于25%。泥质杂基和胶结物含量少,颗粒排列疏松,孔隙度一般大于15%,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常见于埋深小于2000m的冲积扇河道沉积沙体中。
(2)次生粒间溶蚀孔隙型
其孔隙以次生粒间溶孔为主,原生粒间孔少见。此外,尚见有少量其它溶蚀型孔隙如粒内溶孔、铸模孔及特大孔等。粘土杂基含量低,一般小于10%,因此,杂基内微孔不发育。喉道类型以片状喉及缩颈喉为主,孔隙分选中—差,颗粒排列多为点接触。孔隙度一般大于20%,渗透率大于500×10-3μm2,为高—中孔,高—中渗储层,储集性能良好。常见于埋深大于2000m、溶解作用强烈、粘土杂基含量较少的冲积扇河道沉积沙体中。
(3)杂基内和晶间微孔隙型
其孔隙类型以粘土杂基、自生粘土矿物晶间微孔、碳酸盐胶结物晶间微孔为主,其它类型孔隙不发育,喉道类型以管束状喉道和片状喉道为主。粘土含量一般大于10%或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大于15%,孔隙度一般小于20%,渗透率小于10×10-3μm2。岩石类型以泥质砂岩或粉砂岩、分选差的不等粒砂岩及碳酸盐等致密胶结的砂岩为主,常见于埋深小于2000m、溶解作用不强烈或虽埋藏较深,但粘土杂基含量高的冲积扇河道间沉积等沙体中。属中—低孔、低渗储层或非渗透层。
(4)粒间溶孔与微孔复合型
其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和杂基及胶结物晶间微孔为主,其它孔隙类型也常有,但含量较少。根据粒间溶孔及微孔的相对含量大小,可进一步划分为粒间溶孔-微孔型及微孔-粒间溶孔型两个亚一级组合。前者以粒间溶孔为主,含量大于50%,常见于粘土杂基含量较高(一般为10%~15%)、碳酸盐胶结物溶解不彻底的砂岩中;后者以微孔为主,含量大于50%,常见于泥质含量较高、溶解作用较弱或不发育的砂岩中。总之,此类孔隙组合类型常见喉道类型有片状喉、管束状喉及弯片状喉,孔隙度一般小于20%,渗透率介于100×10-3~500×10-3μm2之间。属中孔、中渗储层,常见于埋深大于2000m、粘土杂基含量中等的冲积扇河道间沉积等沙体中。
二、研究层段碎屑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1.孔隙和喉道的大小及分布
根据铸体薄片图像分析资料,研究层段样品的孔隙直径最大值介于160~553μm之间,平均为272.5μm;最小值介于54~165μm间,平均为89.92μm。王官屯油田研究层段的孔喉大小及分布特征参数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研究层段砂岩储层一般以中、细喉道为主,直径小于0.1μm的微毛管喉道含量较高,介于4.29%~90.52%间,平均为35.93%。孔喉大小及分布特征对储层的储集物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据研究,目的层段砂岩储层孔隙度(Por)与孔隙喉道均值(X)呈线性反比;与平均喉道半径(R)呈指数正相关;与排驱压力(Pd)的对数呈线性反相关;与最小非饱和孔隙(Smin)呈反比趋势。不同大小喉道所控制的孔隙体积百分数(Vr)对储层储渗能力及流体分布、产能有着直接影响。随着喉道半径(r)小于0.1μm所控制的孔隙体积百分数的增大,孔隙度降低(图1);孔隙度和孔隙体积也随之降低;含油饱和度有降低的趋势而含水饱和度有增高趋势;X与之成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当其小于25%时,Sp、D与之成反相关;当其大于25%时,Sp、D与之成正相关;其与R成反比;与P50成较好的线性正相关;与Pd成正相关;与Smin成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表1王官屯油田孔喉大小及分布特征参数统计表
随着喉道(r)大于10μm所控制的孔隙体积百分数的增大,孔隙度呈一指数增加(图2);孔隙度和孔隙体积的对数值也随之成指数增加;含油饱和度有增加的趋势而含水饱和度有减少趋势;X与之成指数反相关,当X<10时,X的变化会引起其快速变化;其与R成正比;与P50成较好的指数反相关;与Pd成较好的指数反相关;与Smin成反相关关系。
图1孔隙度与喉道小于0.1μm所控制的孔隙体积百分数散点图
图2孔隙度与喉道大于10μm所控制的孔隙体积百分数散点图
2.孔隙连通性
孔隙连通性好坏可通过孔喉直径比、退汞率及配位数等表征。根据铸体薄片图像分析研究,孔喉直径比变化范围介于1.412~5.288之间,平均为4.4。配位数是衡量孔隙连通性的直接标志,配位数越高,孔隙连通性越好;砂岩储层孔隙最大配位数一般介于2~7之间,平均为3.2。配位数与颗粒的接触关系、胶结物含量及次生孔隙发育程度有直接关系。一般机械压实程度越弱、胶结物含量越低、次生孔隙越发育,则孔隙配位数越高。
综上所述,研究层段砂岩储层以中—小孔、中—细喉为主,孔隙形状复杂,类型多样,连通性中等—差。微观非均质性中等—强,因而储渗条件中等—差。当然,并不排除个别层段在局部地区储集性能较好。
三、影响孔隙结构的地质因素
储层的孔隙结构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等诸多因素的控制。
1.沉积环境的影响
研究层段砂岩储层为一套冲积扇环境下形成的砂岩体,总的来说岩石的分选差,成分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因此其原始孔隙结构条件较差。相比之下,冲积扇河道沉积的沙体其孔隙结构较河道间沉积的沙体要好。
2.粒径的影响
颗粒的大小对孔隙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孔隙度随粒度中值的增大而增大(图3);渗透率随粒径的增大也有增大的趋势。
图3孔隙度与粒度中值散点图
3.颗粒分选性的影响
颗粒分选的好坏对孔隙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孔隙度随分选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图4);渗透率的对数随分选系数的增大而降低。
4.胶结物成分及含量的影响
常见的胶结物有碳酸盐、自生粘土矿物及硅质等。粘土杂基的含量越高,微孔隙越发育,孔隙结构越差。自生粘土矿物以孔隙衬边或孔隙充填的方式在颗粒表面形成薄膜或充填于孔隙中,使喉道变窄,孔径变小,孔隙结构变差。碳酸盐胶结物具易于溶蚀的属性,因此在成岩作用早期,若碳酸盐胶结物较发育则孔隙性和连通性将局部或全部丧失;在晚成岩阶段由于碳酸盐矿物的局部或全部溶解而使孔隙结构变好;自生加大将填塞孔隙和喉道使孔隙结构变差。胶结物的含量对孔隙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孔隙度随碳酸盐含量的增大而降低(图5);渗透率有随碳酸盐含量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排驱压力有随碳酸盐含量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R随碳酸盐含量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随碳酸盐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图4孔隙度与粒度分选系数散点图
5.成岩作用的影响
在早成岩阶段,由于机械压实作用及自生矿物的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及喉道遭受较大程度的破坏,孔隙结构变差。晚成岩作用阶段,由于溶解作用的发育,产生大量的次生溶蚀孔隙,胶结物局部或全部被溶蚀而使孔隙结构变好。
图5孔隙度与碳酸盐含量散点图
6.构造作用的影响
构造作用使岩石破裂而产生大量裂缝,使储层的孔隙得以沟通,渗透性增强。综观本区,构造裂缝极不发育,因此,对改善储层的孔隙结构不具多大意义。推测位于断层处的砂岩储层,由于断裂活动,可能形成一些构造裂缝而使孔隙结构得以改善。
图6不同类型储层毛管压力曲线及分级半径特征图
表2王官屯油田孔一段碎屑岩储层类型及特征
四、储层分类评价
储层分类评价是储层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同的储层类型其储集条件和微观孔隙结构不同,流体在其内部的渗流机制存在差异,因而水驱油效果及采收率大小都不同。根据研究区孔隙结构特征,结合宏观物性参数及其它特征,我们将研究层段砂岩储层划分为四大类。各类储层的分类及评价见表2,典型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及孔喉分布如图6。其中Ⅰ类储层是高孔高渗型,渗透率大于500×10-3μm2,按样品百分数统计约占19.05%。Ⅱ类储层渗透率介于100×10-3~500×10-3μm2之间,孔隙度介于17.5%~26.6%间,平均为22.01%,为本区较好储层,按样品百分数统计,约占14.29%。Ⅲ类储层渗透率介于10×10-3~100×10-3μm2之间,孔隙度一般为14.1%~24.3%,喉道类型以片状、管状或缩颈状为主,该类储层相对丰度约50.79%。Ⅳ类储层渗透率小于10×10-3μm2,孔隙度介于12.3%~22.1%之间,虽孔隙度的变化范围较大,但实测渗透率却较小。喉道以管束状或片状喉道为主,该类储层储集性能很差,主要为沙泥坪沉积,该类储层占样品总数的15.87%左右。综上所述,就样品统计来看,研究层段以Ⅰ、Ⅱ、Ⅲ类储层为主,约占85%左右,其中Ⅰ、Ⅱ类储层储集性能较好,约占33.34%。
五、结论
(1)枣-Ⅱ、枣-Ⅲ油组具有7种孔隙类型,4种喉道类型和4种孔喉组合类型。
(2)孔隙结构受沉积环境、胶结物含量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共同影响。
(3)根据渗透性能、孔隙结构特征等定量指标结合其它指标可将枣-Ⅱ、枣-Ⅲ油组的储层分为4大类,其中Ⅲ类储层占整个储层的50.79%。
参考文献
(1)罗蛰潭,王允诚.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裘亦楠,薛叔浩等.油气储层评价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3)裘亦楠,薛叔浩,应凤祥.中国油气储层研究论文集(续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4)徐龙.南堡凹陷下第三系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4,16(2).
(5)应凤祥.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规范.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6)郑浚茂,庞明.碎屑储集岩的成岩作用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7)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发展司.中国油气储层研究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4. 地质演化历史
3.2.1 地质演化
胶州湾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带,属鲁东隆起和胶莱坳断两个Ⅲ级构造单元;区域构造线以NE向为主,次为NW;主要构造形迹为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构造。
在地质历史上,胶州湾地区经历了吕梁运动和燕山运动两次重大的构造运动以及新近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
(1)吕梁运动
在距今20多亿年前的元古宙,岩浆活动比较频繁,形成了以火山岩为主的胶南群。元古宙晚期,火山作用渐弱,地层以海相为主。
大约在17亿~19亿年前的吕梁运动对本区影响较大,强烈的地应力使地层严重褶皱,胶南群内形成了多级顶厚等斜褶皱。此外,还形成了韧性剪切带,并靠其主界面形成线状混合花岗岩化带或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带。韧性剪切带还改造了其中的褶皱,使其成为无根或钩形褶皱,并在大型韧性剪切带的一些断片及两盘形成拖曳褶皱。吕梁运动使胶南群经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并伴有钠质交代、有钾质加入的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吕梁运动后期,本区开始了地质历史上的第一次隆起。6亿年前的蓟县运动,使胶州湾地区再次发生变质作用和隆起。
(2)燕山运动
大约在2.13亿~0.65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对该区影响最为强烈。中生代侏罗纪后,本区产生了NE向的断陷,并在断陷盆地内产生了陆相碎屑岩沉积,形成了上侏罗统莱阳组。随着构造运动的加剧,胶莱盆地因差异性活动而破裂,尤以其接合地带最为显著。大量火山喷发形成了白垩系青山群中、酸性火山岩系构成的东大洋火山岩带。青山群由下至上分布面积骤减,反映了火山活动的减弱。至晚白垩世,出现了以陆相湖泊、河流堆积为主的王氏群;同时,新华夏系的构造应力场产生了一些NE向的深大断裂,而这些深大断裂又作为岩浆通道导致岩浆在应力作用下向上侵入,形成崂山花岗岩带。燕山运动晚期,本区第二次抬升,继续遭受风化剥蚀并缓慢上升。
(3)喜马拉雅运动
自新近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一般称之为新构造运动。在本区构造活动方式以垂直差异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次之。新构造运动对先期形成的老构造运动形迹有着明显的继承性,又有新生性。新构造运动与地貌、断裂、地热、地震、水系等有着密切联系。
由于胶南隆起的抬升速度大于胶莱坳陷,在胶南隆起和胶莱坳陷边界上造成差异升降,又由于一系列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交互切割,形成了棋盘格式的胶州湾陷落。胶州湾沿岸河流水道的冲刷、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切割及全新世玉木冰后期海水入侵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现在的胶州湾。
3.2.2 第四纪地层及其特点
胶州湾近海是全新世海侵形成的海,构造上属于稳定上升区。海底松散沉积物中只有全新世的海相地层,海相地层以下为晚更新世的河流、沼泽、冲洪积地层或中生代以前的基岩。下面根据物探、钻探和柱状取样资料以及以往的地质调查成果,对胶州湾第四纪地层及其特点进行简述。
(1)地层标志
胶州湾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标志主要有海相层标志、沉积间断面标志和14C年代学标志。
海相层标志:在海相沉积环境中,微体古生物的含量多、演化快,不同的属种和组合反映了海相和海陆过渡相的沉积环境。研究区内以含“有孔虫、宽卵中华丽花介、方地豆艳花介”的地层作为海相层,含“纯净小玻璃介、丰县假玻璃介”等介形虫的地层作为陆相层,陆相层中不含有孔虫;在海陆过渡相层中,以毕克卷转虫为优势种,该层可以和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卷转虫海侵进行对比。
沉积间断面标志:海水的侵入使得研究区内的沉积环境完全发生变化,沉积作用改变的结果表现为形成沉积间断面,该间断面以不整合或假整合为特征。海进初期的波浪作用使得沉积物表面形成富含砂、砾和贝壳的砂-粉砂-黏土质的海侵层。
14C年代学标志:14C年龄为更新统及全新统的划分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测试样品以黑色有机质淤泥、贝壳类及钙质结核为主。贝壳类包括完整或有磨损的贝壳及牡蛎;钙质结核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不含文石和高镁方解石,化学成分以富钙、贫镁、Sr/Ba比值小于1为特征,是在陆地条件下由地表水的渗透、淋溶与毛细管作用形成的,同位素年龄为1.9万~3.0万年。
(2)地层划分及其特点
胶州湾基岩面以上的松散沉积物较薄,地层结构简单。其地层包括以残坡积、洪冲积为主及后期以河湖、沼泽相沉积为主的晚更新世陆相地层和以滨海地带海陆交互相为主的全新世海相地层。
根据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研究资料,胶州湾综合地层剖面可归纳为图3.1所示,更新统与全新统的界线为11.5ka。
图3.1 胶州湾综合地层柱状剖面
结合其他调查成果,对第四纪地层进行研究与描述。
第四纪地层基本层序(图3.2):26.30m以下为冲洪积层,26.10~8.59m为河流相,8.59~8.41m为滨岸沉积,8.41~0m为浅海相,其中8.41~7.00m表现为盐沼沉积。
1)上更新统下段:红褐色砂质黏土,26.28~29.76m,含砾较多,坚硬。该层广泛分布在缓坡、现代河流一级阶地的底部和胶州湾堆积区底部;洪冲积层的下部与基岩面直接接触。岩性多为卵(碎)石、砾砂、中粗砂夹多层粉质黏土薄层;褐黄色,湿—饱和,稍密—中密,层状构造,紧密结构,粗颗粒磨圆度以亚角状为主,分选中等。粒度下粗上细,颗粒中间充填砂土、黏性土,以基底式-空隙式充填为主,物质成分以花岗岩、火山杂岩为主,具水平层理和斜层理。
图3.2 胶州湾第四纪基本地层划分
2)上更新统上段:该段的岩性以砾砂、中粗砂、细砂、砂质黏土为主,局部含铁染和植物的根系物,表层含较多的钙质结核。该层与上覆海相层呈不整合接触。根据胶州湾自然环境报告中的孢粉及古生物测试,含有淡水生扁卷螺、河蚬、河蚌、中国圆田螺等遗壳,含有较多的藜科、蒿属、菊科、水龙骨科、栎属、柳属和松属等孢粉化石,一般含有钙质结核。
3)下全新统:8.41~8.59m,岩性为灰黑色泥质中细砂,可塑,含大量贝壳碎片。下伏地层为含钙质结核的砂质黏土层,其间为不整合界面。
4)上全新统:0~8.41m,沉积物岩性为黏土质粉砂。7.44m以上为灰色,7.44m以下为深灰色,有机质含量较上端为高;软塑—可塑,饱和,岩性均匀;含水量向下减小,局部见有机质富集条带。7.2m和8.3m见虫孔,内充填粉细砂;7.75m以下见泥、沙互层。另外,在该层中有4个粒径大于2.5Φ的砂质组分含量较高的区段,分别为0~0.2m,0.7~1.0m,4.1~4.3m和7.5~7.8m。
(3)第四纪地层厚度及其控制因素
胶州湾口附近,沉积物都很薄,一般为0~5m;特别在团岛—薛家岛和团岛—黄岛之间基本无松散沉积物,基底直接出露。在团岛与黄岛中间一线,有一个沉积厚度的剧变区,自0m突变为20~40m,但范围较窄,呈NS向线状展布,北薄南厚。该沉积区与湾东岸两个沉积中心呈NNE向线性排列。
海湾中、西部沉积厚度中心基本位于湾中心,与两岸距离相差不大。胶州湾东岸沉积中心靠近东岸,形成以湾口北为顶点的“V”形分布中心。
湾外潮汐通道影响的范围内,沉积物厚度较薄,一般为5~10m,向北靠岸附近逐渐增厚至10~15m,再向北则又减薄至基岩海岸的0m。在落潮通道的末端及南翼,沉积厚度明显迅速增加,已经揭露的深度达到了40~45m。
总的来讲,地质构造决定了晚更新世以来坡、洪积至末期河流相沉积物的充填形态;全新世海水动力将湾口沉积物侵蚀殆尽,潮流携带侵蚀物质搬运至湾口两侧沉积,形成沟、脊相间地貌。沉积物的供给形成了胶州湾西部的三角洲堆积;海侵过程中的海面快速上升、物源供应及现代潮流作用,形成了研究区东部的残留沉积。
5. 中央地质调查所抗战内迁北碚史实
欧阳辉 侯江 张锋
(重庆自然博物馆)
一、引言(历史契机)
抗战时期,中央地质调查所为避战乱,向西撤迁。1937年11月从南京撤退,12月到长沙,1938年7月从长沙内迁重庆,1938年秋到渝,并在滇、桂两省设办事处,1939年春在北碚建成办公楼,开始了战时相对稳定的科学工作,调查矿产、土壤、古生物,倾注全力于西南资源的研究,成为战时国内矿产资源调查研究中心。地质调查所能在纷乱的战时安定下来,直接得益于中国西部科学院。在此,“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研机构”继续研究工作,使地质学这门中国近代率先兴起、成就最大的自然科学的科研血脉得以传承,并与其他内迁北碚的科研单位一道,形成科学事业中心,共同构成战时内地科学之大观。
北碚位于重庆市北部,地处江北、巴县、璧山、合川4县(民国时期行政区划)交界,水陆通达,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地理条件优良。1937年7月,抗战发生,北碚划为迁建区,战区机关相继西迁,纷至沓来,遍及八镇。有学校、研究机关、工厂和其他机关,以学校和学术机关尤为众多。仅在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惠宇及其附近地区,就有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多家单位。
1937年11月中旬,国民政府命令各机关迁移。地质调查所仓促奉令,全部动员,于16~18日3天内,将图书馆、陈列馆、各办公室、化学试验室及土壤室的重要物件,昼夜赶工装箱,于18日将202个已装箱件运赴南京下关。南京旋告紧急,代所长黄汲清组织地质调查所内迁武汉。长江航运吃紧,地质调查所紧急装箱的202箱重要书刊积压下关码头难以启运。黄汲清求助于当时兼任行政院秘书长的翁文灏,翁文灏找到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中国西部科学院院长卢作孚商洽,使其迅速装船,12月全部运抵长沙。1938年7月,武汉告急,地质调查所再次搬迁,先落脚在重庆市内,后因避免空袭,再度搬迁,最后落脚北碚,书刊、仪器暂时存放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和其下属机构兼善中学内。
地质调查所的内迁是奉1937年国民政府各机关迁移命令行事,而黄汲清选择北碚,则完全出于卢作孚与其胞弟——北碚行政长官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长卢子英的热情邀请。“回忆两年前各机关感先生及子英先生盛意,欣然迁来北碚,并蒙假惠宇房舍以办公,复借予地皮使建新屋。”1940年5月18日黄汲清致卢作孚的信函中谈及此事。
对于地质调查所,卢作孚早有所见识和佩服,并一直保持密切联系。1930年为筹建中国西部科学院而进行的华东、华北以及东北的组团考察活动中,在参观了地质调查所后他对丁文江说:“我们觉得南北走了一圈,难得看出极有成绩的事业,地质调查所总算有成绩了”。1931年1月2日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兼善中学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就把中央研究院、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国科学社、地质调查所、美国芝加哥博物院、瑞典博物院等学术研究机关列为其联络事业。
鉴于多年的交往与支持,地质调查所迁入之后卢作孚对他所敬重的地质调查所倾力相助,借出西部科学院办公楼作地质调查所办公场所,同时又在西部科学院院内借予地皮新建办公大楼,1939年初速建办公楼,同年春建成。磨片车间在靠江边的一排平房内。图书馆则建在距北碚1km的鱼塘湾。建筑新图书馆,是为图书仪器安全起见,并因新建大厦(指办公楼)不敷应用,特于北碚近郊青岗坡地方建一新楼,下层为图书陈列及阅览室,上层为土壤研究室及古生物研究室,1939年开建,1940年建成。1938年成立的昆明办事处因滇越边界时局日紧,1940年10月起取消并入北碚总所,重要标本、图书、仪器和大部分工作人员迁碚,在天生桥租一小楼,为第三办公室,计房屋六大间,楼上为新生代研究室和宿舍,楼下为化学试验室。
关于迁址,在秦馨菱的回忆中是这样叙述的:“1938年又迁往重庆复兴观巷与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合署办公。1939年春又从重庆城内迁往北碚在惠宇旁自建的新大楼内”。迁渝办公时间是8月18日,详细地址重庆小A子复兴观巷5号。
此时虽远不及北京时期、南京时期那种良好的、国内一流的办公环境,然而,从所设置的第一办公处(惠宇)、第二办公处(鱼塘湾)和第三办公处(天生桥)来看,在战时的状况下,还是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为科研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硬件保障。
对于此次内迁,代所长尹赞勋在1941年12月14日地质调查所25周年纪念会上的工作近况报告中这样提到:“黄汲清先生受命于抗战之初,于艰苦之中,领导同人继续工作,迄无间断,又将大批图书标本仪器材料,一再迁运,而达后方较为安全之地带,厥功甚伟。”的确,因之地质调查所才得以在国难严重时期安身立命,不但老的机关还能维持,而且有不少新的机关相继成立,20年来地质界的心血得以保存,科研工作的延续性得以保持,并继续发挥其在地质科学上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调查科研合作 交往联系密切
1.卢作孚对地质调查所的帮助
中国西部科学院院长卢作孚对于抗战内迁北碚的地质调查所以及其他一些科研机构,给予了许多实际的帮助。除迁来之初的提供房舍安顿、提供地皮建房,到迁来后保证正常运转的具体事项,可从1940年黄汲清与卢作孚的往来信函中略见一斑。
1940年5月18日黄汲清就大明染织厂停供惠宇各机关电力一事向卢作孚致函,恳请卢作孚劝告大明厂主持人继续供电,设法维持惠宇各机关用电:
作孚先生大鉴:
在渝两次趋谒,未获晤面,至怅惘。
兹有一事欲为先生陈述者:爰北碚敝所办公室及惠宇各机关所用电力,一向由大明染织厂供给,至为便利。乃自本月一日起,该厂即实行停止供电,所持理由为奉命增加生产,电力不足,该厂并嘱惠宇各机关及敝所向北碚公共电厂接洽用电,以为补救之计。各机关闻讯之下,深同诧异,乃由工业试验所顾所长毓瑔及清向该厂交涉,请其继续供电。当与该厂主持人查、谢二君商讨良久,卒不得要领。清等以北碚各种建设事业或由先生所提倡,或为先生所主持,而大明染织厂之组织亦由先生担任董事长,故谨代表敝所及惠宇各机关呼吁于先生之前。
查惠宇各机关所需电力每月不过一百二十度,为量甚微,而需用则甚迫切。除夜间电灯外,西部科学院及中央工业实验所均需要电力以供化学分析之用,今若停止供电,其影响所及必甚重大。回忆两年前各机关感先生及子英先生盛意,欣然迁来北碚,并蒙假惠宇房舍以办公,复借予地皮使建新屋,时至今日惠宇一带已形成科学事业中心,外人且有北碚为中国战时科学中心之说。今者吾人所需之自来水既被大明厂停供于前,必需之少数电力又被停供于后,科学中心势必将瓦解。先生向来热心科学事业,自不忍此种现象之发生,况西部科学院为先生所手创,更不忍使其正常工作有停顿之虞。
至大明厂方面所持理由为电力不足,而按之实际则并不如是。查该厂内装安电灯不下数百,工人宿舍内电灯亦不下数十,均彻夜照耀,辉煌灿烂不关闭,若电力果感不足,何以不节省浪费。近闻该厂与江苏医学院定约,自本月份起供给该院制药用电每月二百余度,而以该厂员工赴该院免费诊病为交换条件,此益证该厂电力充裕,乃厚于江苏医学院而薄于惠宇各机关,其故殊不解也。至北碚公共电力厂电力甚微,供给北碚市面已感不敷,且近来北碚新兴事业甚多,如兼善公寓,如亚洲饭店等,均赖公共电力厂供电,是其供给市面用电已应接不暇,自无余力供给惠宇各机关,而惠宇各机关之用电除仰给予大明染织厂外,别无办法。
为此敬恳先生设法维持,劝告大明厂主持人继续供电,则公私感激无涯矣。专此。
敬颂
勋祺!
黄汲清 顿首
五月十八日
对于5月18日黄汲清信中所反映的事情,卢作孚及时作了调查并作建议找卢子英帮助。1940年5月27日卢作孚复黄汲清函:
汲清先生:
五月十八日惠书奉悉。“大明”奉令增加生产,收回厂外供电,以致无法再供惠宇用电,殊为遗憾。科学研究与增加生产极应同时并重,以应抗战需要。惠宇所需电力已另商北碚区署设法停一部分市场用电,挪以救济惠宇之各事业,请先生就近洽商子英帮助。至该厂内部用灯,亦应节省,已提起厂中注意。至与江苏医学院定约供电一节,据厂中负责人言,系该院少数用电设备供装厂中,而以优待职工诊病为答谢,对该院内部用灯并未供给,等语。特并复闻。
敬祝
健康!
弟 卢作孚
五月廿七日
黄汲清为开展科研工作,曾向时任交通部常务次长卢作孚函索资料,如川滇、滇缅两路路线图等,卢作孚皆及时安排搜集,尽力帮助查找,在交通部重庆的案卷表册中没有的,又电告昆明叙昆及滇缅两铁路工程局代为查找。
1940年2月23日,卢作孚致黄汲清函:
汲清先生:
顷接本部路政司吴绍曾君函称“昨经济部地质调查所金耀华君来司交下钧座介绍函一件,敬悉一是。地质调查所函索之资料,前已着手搜集,唯以需要者甚为广泛复杂,而本部在渝所有之案卷表册等项亦不完备,搜集颇感困难,是以迄未完竣,已将此情面告金君,俟搜齐后,当即送达”等语。特此函达,请烦察照。
并颂
时祺!
弟 卢作孚
二月廿三日
1940年10月3日,卢作孚致黄汲清函:
汲清仁兄惠鉴:
顷展九月二十二日手书,敬悉一是。瞩寄川滇、滇缅两路路线图一节,查该项路线图部中现无余存,经已电昆明叙昆及滇缅两铁路工程局径行检寄,希届时查收为荷。专复。
即颂
公绥!
弟 卢作孚 拜启
十月三日
2.地质调查所对西部科学院的支持
我国西部幅员广大,四川及其邻近地区,如云、贵、陕、甘、西康各省,在西部占有重要地位,而富含矿藏。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于该区域的考察与研究,责任重大,且必须依赖先进的学术机关的指导与援助。
地质调查所对西部科学院多有支持。1930年夏在上海成立中国西部科学院筹备处,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人黄炎培、南京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科学家丁文江、秉志(农三)等都表示大力支持,为筹备中的西部科学院交换标本、介绍人才。地质调查所在西部科学院建立初期及以后亦进行过经济援助。西部科学院下属的地质研究所,从1932年成立开始就与地质调查所合作,接受其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援。
1930年入地质调查所的常隆庆1932年离所,任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任。
根据1950年4月22日的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人员名册和同年北碚行政管理处制重庆市人民政府原政权人员简明登记表记载,时任西南地质调查所所长的黄汲清于1949年受聘为中国西部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3.调查科研合作与协作
地质调查所与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合作,在内迁之前,多是由地质调查所主持、西部科学院派员参与,以四川及其周边省区为主的西部地区的地质、石油等自然状况和自然资源调查以及地质图的编制等科研活动。内迁之后,则由西部科学院发起,邀请地质调查所共同完成。
1931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尚未成立之前,西部科学院即派员同北平地质调查所特派调查员,在四川西部及西康东部调查地质。1931年地质调查所到松潘等地调查地质的是谭锡畴、李春昱。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颇注意四川建设,曾几度派专员来川考察。1935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又派人来川调查石油,西部科学院特派地质研究所主任常隆庆(兆麟)一同前往资中、自流井等处,作详细观察,每处至少须逗留一两个月。
在由地质调查所承担的中国本部地质图编制工作中,中国西部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成立于1936年、由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兼任主任、黄汲清任副主任的中国地质图编纂委员会,计划在3年内完成怀宁南昌幅、上海杭县幅、长安洛阳幅、长沙万县幅、桂林湘潭幅、贵阳昆明幅和西宁酒泉幅等7幅1:100万地质图幅,并命名29幅以待将来编制。其中的长沙万县幅由田奇
1939年和1940年,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接受地质调查所委托,进行四川各地的盐水化验。
1942年2月,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常隆庆等与中央地质调查所李善邦、秦馨菱等,再次探测攀枝花铁矿。后由常隆庆主笔完成《攀枝花磁铁矿探测调查》。
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四川的早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为后来该地区的地质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无疑,文章被引用可以证明其学术价值,地质调查所研究人员的论著中引用到了这些成果。例如,1933年4月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印行的常隆庆著,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一号《重庆南川间地质志》被地质调查所章鸿钊所著《中国中生代晚期以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动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一文引用,并被王钰著《关于半河系》参考。常隆庆1937年著《宁属七县(现西昌地区)地质矿产》(四川省建设厅出版的四川资源调查报告之一)被地质调查所李春昱的《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引用。1933年8月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印行的常隆庆、罗正远著,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一卷第二号《四川嘉陵江三峡地质志》被地质调查所王朝钧、关佐蜀、靳毓贵、李耀曾执笔的《北碚地质志》引用,并被李春昱《雅安期与江北期砾石层之生成》参考。
地质调查所内迁北碚以后,在西部科学院的协作下继续其科研工作,科研成果丰硕,出版事业不断。出版品有《地质汇报》、《地质专报》(甲、乙、丙三种)、《中国古生物志》(甲、乙、丙、丁四种)、《中国地质史》、《中国地质图》、《特刊——中国地层史》、《燃料研究专刊》、《制图汇刊》、《地球物理专刊》、《地震专报》、《土壤》(分〈土壤季刊›、〈土壤专报›、〈土壤特刊〉甲、乙两种)以及杂项等共12类19种,非常成系列。1941年只出版了1~3号的《地球物理专刊》,刊载《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区试用扭秤方法探测结果》(李善邦、秦馨菱)、《单极电力剖析》(翁文波)、《霓式地震仪原理计制造经过》(李善邦),记录了20世纪40年代物理探矿、地震记录方面的早期成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开创了基业。
据《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所载,地质所在抗战其间已完成、发表科学论文、报告120篇。其中,《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徐克勤、丁毅,1943)、《四川盐矿志》(李悦言,1944)、《甘肃中南部地质志》(叶连俊、关士聪,1944)、《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黄汲清,1945,本书是经过长期大量的野外调查之后,总结国内外资料完成的一部中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使黄汲清成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无可争辩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等为开拓性重要调查、研究成果,今天仍具指导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地质调查所(后1941年被定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在抗战时期,为了探测抗战和军工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在西部科学院的协助与合作下,地质调查所地质与矿产调查工作区域转向大后方的西南、西北诸省,除找到了上述的攀枝花铁矿外,还发现了诸如贵州铝土矿、云南磷矿、广西铀矿等一批重要矿产地。为抗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迁入后的一些活动
1938年1月,实业部改为经济部,地质调查所改隶经济部,更名“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后来,为与河南、湖南、两广等省相继成立的地质调查所区别,1941年夏开始使用“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名称。
地质调查所有正副所长各一人,分地质调查室、矿物岩石研究室、古生物研究室、地质采矿研究室、测绘室、土壤研究室、化验室、陈列馆、图书馆以及文书、会计、庶务、人事等室[见杨家骆主编《北碚志稿》(二)(1945年)“迁建志”,北碚,1980年油印本]。
1940年秋,中央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撤销,迁至重庆北碚。为防日军空袭,地质调查所在北碚安置得比较分散。总所设在文星湾现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内,图书馆建在2km外的鱼塘湾,在远离镇子4km的天生桥建造了一些简易办公室。
1941年1月5日,中国地质学会在文星湾地质调查所举行丁文江逝世5周年纪念会,会后杨钟健作“许氏禄丰龙之采修研装”的讲演,并引导与会者参观许氏禄丰龙化石骨架。6~8日,许氏禄丰龙在地质调查所对外公开展览。这是许氏禄丰龙在重庆的首次公开亮相,每天观众不下四五百人。1946年,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许氏禄丰龙也被转运到了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北京成立,许氏禄丰龙又被转运到了北京。
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联络中央地质调查所等10余家科研机构在北碚文星湾惠宇筹建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即中国西部博物馆)。1944年12月,中国西部博物馆在北碚文星湾正式成立。中央地质调查所作为筹备单位之一,负责其地质馆的布置。在此期间,亦完成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例如上述的安装许氏禄丰龙化石骨架活动。此外还有在黄汲清先生的指导下,中国西部博物馆的十余名工作人员完成了我国第一件地形浮雕——“中国地形浮雕”,此浮雕至今未作任何改动,足见其科学性,现陈列于馆内发挥教育大众的作用。还有抗战胜利日益临近,中国西部博物馆将许氏禄丰龙翻制一套模型继续陈列在展厅内,将正型标本替换下来。
三、内迁西部腹地,意义作用巨大
在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的近10年时间里,中国出现了一个科学文化繁荣时期。而在抗战时期,全国科研普遍受挫,西部内地却因祸得福,独树一帜。中央地质调查所等科研院所的内迁,是一次“科学内迁”,是地质学等学科研究事业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发展阶段。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纷纷转移至大后方,使战争的损失尽量减少,为在大后方继续科研工作,以及为战后科研工作的开展,保存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民族科学的血脉得到保存。
1.改变了中国地质学等科技的空间分布
科学发展的时空分布受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自然等等因素影响。抗战即是一个显著的因政治原因而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地质等科技的时空分布的典型案例。抗战时期,中国的地质等科技格局发生变化,地质等科技中心发生了转移。重庆、昆明、成都等地成为中国地质科技的战时主要分布区,而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陪都,政府各部门、中央各主要科研机关、重点大专院校等纷纷聚集于此,从而使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科技力量最密集的城市和科技中心。在中央地质调查所迁碚期间,一批中央研究机关因同地质调查所一样,在中国西部科学院的直接帮助下先后内迁北碚。除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外,分布在中国西部科学院惠宇的其他研究机构有,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分开,植物所在金刚碑)、中国科学社及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等,与惠宇紧邻的杜家街分布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等,其他院所如在水井湾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状元碑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后峰岩的经济部矿冶研究所等,北碚成为当时中国战时科学中心之说——可谓学术诺亚方舟。抗战胜利后,虽然大部分科研机关、高等院校回迁原地,但对我国地质学等科学技术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却永久地保留了下来,仍然在发挥作用。
2.又一次地质学等科学的本土化过程
卢作孚早年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有意识地推行科学本土化,是一种文化自觉,其最终目标是为当地建设发展服务。抗战时期,科研机构避祸而来,为适应当时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把研究对象集中在西部地区,并从纯粹理论研究转向更多地服务于当地的实用研究,自然而然进行科学的本土化。这些科研院所内迁后不但倾力于本职工作,并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中,如受北碚管理局委托,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家单位就参与了编修北碚志的重要工作。
作为国家级的学术研究机构,地质调查所在人才储备、科研力量、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在国内堪称一流。地质调查所到碚研究人员,使内地拥有一批宝贵的高级研究人才。科学家群体在忧思国家民族的命运之时,以一种务实的姿态,坚守书斋,积极作为,除进行本身的研究工作以外,一些还直接加入到当地的研究机关、高校以及工厂等,领衔或参与当地地质等研究工作。例如,王炳章20世纪40年代曾在四川地质调查所工作;俞建章1936年回国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侯德封1937~1945年在四川地质调查所工作,后任所长,兼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杨钟健曾在重庆大学兼职任教;李春昱曾兼职于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1938年离开地质调查所,出任四川地质调查所所长;黄汲清兼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教授;方俊1943年在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金开英1938年随同沁园燃料研究室一同转到重庆动力油料厂。202箱图书馆、陈列馆、各办公室、化学试验室及土壤室的重要物件运往北碚,充实了基础设施和研究材料。即使抗战胜利后回迁原地,但移赠房舍、部分标本等仍然继续发挥作用。中央地质调查所第一办公楼(现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内的地质大楼)1946年移交给中国西部博物馆。
3.形成西部内地科研文化高潮
卢作孚1930年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开创之初,即为西部内地一面科学的领军旗帜。后因经费等原因,地质研究所等相继停办。然而,卢作孚对科学的热情并未削减。卢作孚“向来热心科学事业”(黄汲清),在纷乱的时局里,为知识群体安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用中国西部科学院这块物质平台,搭建起内迁科研机构的避风港,使内迁机构研究工作的连贯性得到保障,传承了科学文化的精、气、神。在国土沦陷的危难之时,中央地质调查所等研究机构,在大后方坚持科研工作,进行“科学救国”。意虽不在改造当地相对落后的科学文化状况,而实际上先进的科学思维、方法、人才、体制等,带动和提升了西部地区科学文化的进步,出现空前的繁荣。以中央地质调查所为代表的中国大部分顶级科研机构内迁重庆、北碚,地质、生物、农林、工矿、医药、地理、物理、心理等形成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内迁给迁入区的科研活动补充了新鲜血液,改善了迁入地区的科研条件,加强了科研力量,改变了科学技术在全国分布不均衡的局面,相对平衡了中国的科技分布。内迁科研机构的学术进程,与卢作孚一直以来在当地所探寻的现代化、科学化的过程相一致,成为抗战时期以北碚为代表的西部内地近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主线,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使得内地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变得丰富起来。外来的先进文化繁荣了当地科研文化状况,呈现出全新的局面,形成西部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科研文化高潮。
四、结语
地质调查所在北碚的时间为1938年7月~1946年1月。经历了整个八年抗战时期。期间在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无私援助和物质保障下,地质调查研究所等各个研究单位的共同努力,地质等科研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既改善了地质等科研基础条件,又促进了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放共享。全国各科研机构云集大后方,形成内地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地质调查所与其他研究所间更为密切地合作交流,并且与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合作更为广泛,在内地形成互为补充、相互结合的科技平台,改善了中国地质等科学资源分布的格局。内迁院所在原有的科研基础上,根据战时需要,调整研究重心于应用科学,注重实地科学调查,获得大量西部地区第一手资料和标本,充实了该地区的学科研究。内迁给内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带动了内地地质等学科科研实力的提升,推动了战时大后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的中央研究院与科学研究事业.见:蔡元培全集.第八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黄立人.卢作孚书信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程裕淇,陈梦熊.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4]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年谱[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5]张黎.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始末[J].中国科技史料,1995,16(2):33
[6]章鸿钊.中国中生代晚期以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动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J].地质论评,1936,1(1):20
[7]王钰.关于半河系[J].地质论评,1945,10(1~2):7~8
[8]李春昱.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J].地质论评,1950,15(4~6)合刊:143
[9]李春昱.雅安期与江北期砾石层之生成[J].地质论评,1947,12(1~2):125
[10]赵晓铃.卢作孚的梦想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1]陈新,薛运丹.卢氏昆仲与北碚实验区.重庆文史资料.(第六辑)[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12]张九辰.地质学与民国社会: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3]张祖林,王永,丁春旭.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空间分布的形成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2(1):118~124
[14]孙承烈.北碚聚落志[J].地理,1948,5(3~4)
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外国语学院考研同等学历加试科目
首先纠正下,是同等学力,学力和学历千万不能混。研究生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非学历教育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后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属于学历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经过学习、考试,通过论文答辩后既有学位证书又有学历证书。
同等学力报考,不允许跨专业。
复试阶段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两门本科主干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
101地球科学学院业
070500地理学021-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共济
1.地学遥感概论:《地学遥感概论》,薛重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业
2.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曾克峰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48号
3.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王恩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正门对面
4.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3362 3039
5.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四版彰武
6.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保继刚,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二版336260 37
7.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专
070702海洋化学3362 3039
1.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21-
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彰武
070704☆海洋地质济
1.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共
2.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王良忱等,石油出版社,19993362 3039
070900☆地质学3362 3039
1.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导论》(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kaoyangj
《地质学基础》,宋青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2.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李秀、姚瑞霞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晶体光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曾广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结晶学及矿物学:《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册),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8,第三版
070902☆地球化学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化学》,蒋敬业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7090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杜远生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3.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上、下),沈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70904☆构造地质学
1.板块地质学:《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车自成等,科学出版社,2002
2.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基础》,叶俊林等,地质出版社,1996
070905☆第四纪地质学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2.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何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070922☆★生态地质学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4.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何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071200科学技术史
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李宏图等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2.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导论》,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汤国安等,科学出版社,2004
2.地图学:《地图概论》,王琪,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3.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吴信才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02资源学院
070501自然地理学
1.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版
2.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070704☆海洋地质
1.海洋沉积学:《海洋沉积学》,王琪、朱而琴主编,科学出版社,最新版
2.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矿物资源》,熊传治、邹伟生主编,海洋出版社,2001,第一版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矿石学:《矿相学教程》(地质类专业用),徐国风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6
矿相学,尚浚主编,地质出版社,1987
2.矿田构造学:《矿田构造学概论》,翟裕生等,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
01-05方向:
1.综合勘查技术:《金属物探简明教程》,丁绪荣等,地质出版社, 1980
《地球化学找矿》,阮天健、朱有光,地质出版社,1985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卢作祥、范永香,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2.矿产勘查学:《矿产勘查学》,李守义、叶松青,地质出版社, 2003
06-13方向:
1.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李德生,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王燮培、费琪、张家骅,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2.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沉积学》, 姜在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吴崇筠、薛书浩,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1.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基础》,陈洛资,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数学地质:《矿床统计预测》,赵鹏大,地质出版社,1994
081820☆★地学信息工程
1.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李季、姚婷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三版
2.二选一:数据结构:《数据结构――使用C语言》,朱站立等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矿产勘查与评价:《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赵鹏大,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081823☆★非传统矿产资源开发
1.数学地质:《矿床统计预测》,赵鹏大,地质出版社,1994
2.C语言: 《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081826☆★能源地质工程
1.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李德生,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王燮培、费琪、张家骅,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2.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沉积学》,姜在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吴崇筠、薛书浩,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081827☆★资源管理工程
1.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基础》,宋春青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三版
2.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上、下),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082001油气井工程
1.油气测井:《地球物理测井教程》, 周远田,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石油工程基础:《石油工程》,陈涛平、胡靖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082002☆油气田开发工程
1.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石油地质学》, 张厚福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陈荣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2.石油工程基础:《石油工程》,陈涛平、胡靖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1.土地法学:《土地法学》,沈守愚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刘耀林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3工程学院
081400土木工程
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原理》,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基础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刘昌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081401☆岩土工程
1.岩体力学:《岩体力学》,刘佑荣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2.基础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刘昌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1.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李智毅、唐辉明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2.土力学:《土力学》,方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工程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张正禄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081602摄影测量与遥感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803☆地质工程(01-05方向选第一组;06-10方向在第二组中三选二)
第一组:
1.岩土钻掘工程学:《岩土钻掘工程学》,鄢泰宁,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2.基础工程原理与方法:《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黄生根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组:
1.土力学:《土力学》,方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2.基础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刘昌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3.凿岩爆破工程:《凿岩爆破工程》,吴立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081822☆★地下建筑工程
1.凿岩爆破工程:《凿岩爆破工程》,吴立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2.岩土加固技术:《岩土加固实用技术》,程良奎等,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081830☆★资源与环境遥感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831☆★钻井工程
1.钻井液与岩土工程浆液:《钻井液与岩土工程浆液》,乌效鸣,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2.石油工程:《石油工程》,陈涛平、胡清帮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
1.电气安全:《电气安全》,杨育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
2.起重与机械安全:《起重与机械安全》,袁化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
104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070800☆地球物理学
1.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刘少峰、王家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大学物理:《普通物理学》,程守洙、江之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单片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胡汉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电子测量:《电子测量技术基础》,张永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25☆★地球物理工程、081829☆★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1.场论:场论,位场理论、电磁场理论及弹性波理论的版本均可
2.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程佩青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105环境学院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1.大气探测学:《现代气象观测》,张霭琛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天气学原理:《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朱乾根等编著,气象出版社,第三版
070922☆★生态地质学
1.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生态学:《生态学》,李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
2.基础生态学:《基础生态学》,孙儒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
077501环境科学
1.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程胜高、罗泽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081500水利工程
1.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地质出版社,1993
2.水文学原理:《工程水文学》,吴明远,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
081821☆★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1.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陈崇希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2.水力学:《水力学》,吕文肪等,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
1.环境学:《环境学》,左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一版
106珠宝学院
050404设计艺术学
1.图案:《装饰图案构成》,温练昌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美术设计原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毛溪等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070920☆★宝石学
1.宝石颜色成因理论:《结晶学与矿物学》(上册),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4
宝石的矿物物理,谢先德著,广东省出版社,2003
2.珠宝首饰评估:《珠宝首饰评估》,丘志力、李立平等,中国地质出版社,2003
107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070300化学
1.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潘祖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第三版
070921☆★岩石矿物材料学
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军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蔡珣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与辅导材料》,蔡珣、戎咏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军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张志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081704应用化学
1.化工原理:《化工原理》,王志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第三版
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等五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四版
201信息工程学院
0774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1.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
1.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樊昌信主编,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五版
2.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姚天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版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1.地图学概论:《地图概论》,王琪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202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050404设计艺术学
1. 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丁玉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设计图学:《设计图学》,李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080200机械工程
1. 机械制图:《机械制图》,王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测试技术:《测试技术》,贾民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
1. 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2. 电路:《电路》,邱关源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四版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于海生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郁有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03 计算机学院
0774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C语言:《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C程序设计实践指导书》,何兴恒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301管理学院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1.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张玉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
2.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张卓编,科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
120200工商管理
01、02、04方向
1.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杨锡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营销管理:《市场营销学》,吴健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03方向
1. 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焦跃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第一版
2. 审计学:《审计学》,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05方向
1.现代饭店运行实务:《饭店管理实务》,王林、谭白英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杜江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120201会计学
三选二:成本会计必选。
1.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焦跃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第一版
2.初级会计学:《初级会计学》,郭道杨、朱小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3.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学》,荆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三版
120202企业管理
1.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杨锡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营销管理:《市场营销学》,吴健安,安微人民出版社,2000
120203 旅游管理
1.现代饭店运行实务:《饭店管理实务》,王林、谭白英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杜江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302经济学院
020100理论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经济学科出版社,2001
020200应用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经济学科出版社,2001
081824☆★资源产业经济
1.政治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经济学科出版社,2001
303政法学院
010108科学技术哲学
1.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 [专著] 》,邓晓芒、赵林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000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1.国际法:《国际法》(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梁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吴汉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刑法学:《刑法学》(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张明楷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
2.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
1.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湖北省教育厅组编,丁俊萍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湖北省教育厅组编,孙居涛、俞思念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071200科学技术史
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李宏图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导论》,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20400公共管理
1.行政学原理:《行政管理学概论》,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版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宋斌、鲍静、谢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04艺术与传媒学院
050302传播学
1.新闻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
2.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第一版
050404设计艺术学
01- 06方向:
1.素描:《毕加索线描》,杨津人编,漓江出版社,1987
2.色彩:《色彩写生的画理与画法》,金纬等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一版
07方向:
1.影视动画后期制作:《影视动画数字后期编辑与合成》,李晓斌,海洋出版社,2005
2.多媒体原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08方向:
1.MIDI制作:《MIDI制作》,魏家宪,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2000
2.录音合成:《录音合成》,朱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01外国语学院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基础英语:《新编英语教程》(1-4),李观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修订版
2.英语写作:《英语写作手册》,丁往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修订版
402数学与物理学院
070102计算数学
1.复变函数:《复变函数》,余家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2.函数逼近:《函数逼近论方法》,莫国瑞、刘开第,科学出版社,2003
070104应用数学
1.复变函数:《复变函数》,余家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2.实变函数:《实变函数论》,周民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070207光学
1.电磁学:《电磁学》,梁灿彬、秦光戎、梁竹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原子物理:《原子物理》,褚圣麟,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03体育部
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
1.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最新版
2.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最新版
501高等教育研究所
040106高等教育学、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1.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王柄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02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040203 应用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 塔河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储层特征研究
冯兴强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 塔河地区泥盆系分布在托浦台工区,研究区砂体总体上近 SN 向展布,NW 厚,SE薄。储层的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隙、粒间溶蚀孔隙、粒内溶蚀孔隙等次生孔隙为主,其他类型孔隙较少。储层喉道分选中等偏差,喉道多为细喉型。本区东河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类型。根据储层物性以及储层评价标准,将该区储层划分为3类,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评价。
关键词 塔河 托普台 泥盆系 储层
Research of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n Devonian Donghetang Formation,Tahe District
FENG Xing-qiang
(Exploration and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g100083)
Abstract The Devonian formation distribute in Tuoputai district.The direction of sandbodies is S-N.The pore types of the reservoir are mainly resial intergranular pore,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 and intragranular dissolved pore.The sortation of the throat is of a sort.The sandstone reservoir is fine throa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onghe sand stones in the area went through the compaction,clay cementation,quartz overgrowth,carbonate cementation,solution ring the diagenesis.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property and the criterion of evaluation of reservoir,we sort the reservoir into three types and evaluate them.
Key words Tahe Tuoputai Devonian formation reservoir
塔河地区泥盆系分布在托浦台工区,托浦台工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和沙雅县境内。构造位置处于塔里木盆地东北坳陷区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西南倾没端,北东方向紧邻塔河油田主体区,北西方向与哈拉哈塘凹陷相接,南部为顺托果勒低隆。
该区泥盆系仅发育东河塘组,地层残留厚度西厚、东薄,地层最厚处沉积达180m,主要分布在TP4井区,在TP5井区地层厚度仅为20m。塔河地区近年随着勘探领域不断扩展,一批钻遇泥盆系的探井先后获得良好的油气显示,显示出了东河塘组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1 储层基本特征
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据对20多口钻井岩心的详细观察及540多个岩石薄片的认真分析发现,东河塘组储层的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少量的长石岩屑砂岩。灰色、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与绿灰、棕褐、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质泥岩不等厚互层。向南砂岩增多。组成岩石的石英含量在65%~90%以上,岩屑和长石的平均含量在10%以下(图1),杂基基本上都是泥质,含量一般为1%~20%,胶结类型多为孔隙式,少量连晶-基底式胶结,颗粒支撑,胶结物以灰质为主,含量为1%~45%,岩石分选中等—好为主,分选差次之。磨圆度以次圆-次棱角状为主,棱角状次之,圆状少量。
图1 托普台工区泥盆系砂岩分类图
1.2 砂体展布特征
根据统计的托普台工区近40口井砂岩厚度数据,作出了泥盆系东河塘组砂岩等厚图(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东河塘组砂岩在托普台研究区内基本上都有分布,总体上近SN向展布,砂岩北西厚、南东薄,在TP4井区砂岩厚近160m,而在TP5和TP9井区仅为18m。
图2 托普台地区东河塘组砂岩厚度分布图
1.3 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
根据普通薄片、铸体薄片观察和资料统计,工区内泥盆系储层的储集空间原生粒间孔隙与次生溶蚀孔隙都比较发育,根据孔隙组构特征及成因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图3)。
图3 托普台工区东河塘组储层铸体照片
(1)原生粒间孔:原生粒间孔是位于颗粒之间未被充填或半充填的孔隙,绝大多数是经压实和胶结作用缩小而形成的残余粒间孔隙。这类孔隙较少,且孔径不大,孔隙往往呈不规则外形。
(2)粒间溶孔:粒间溶孔为颗粒之间的填隙物被地下水溶解或碎屑颗粒边缘被溶蚀而形成的孔隙,在本区泥盆系中主要有溶蚀粒间孔和粒缘溶蚀孔两种类型,两种孔隙往往同时存在,其形状不规则,孔径较大,是本区泥盆系的主要孔隙类型。
(3)粒内溶孔:粒内溶孔是岩石颗粒组分内部溶解而形成的组分内孔隙。主要是在长石与不稳定岩屑等颗粒内部形成,呈孤立状分布,常与其他类型溶蚀孔隙伴生,分布也比较普遍。
(4)微裂缝:微裂隙是由于构造运动所产生的裂缝,界面较平直,是勾通孔隙的桥梁,分布很局限,仅在个别井中见到。
1.4 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
利用研究区30余口井的毛管压力曲线对该区储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表明,喉道分选系数大部分在2~3.5之间,变异系数大多数在0.19~0.5之间,说明本区泥盆系储层喉道分选中等偏差,均值大多数在7~12 之间,排驱压力大多数在0.1~1 MPa之间,反映该储层储集性能中等,中值半径大多数在1μm以下,从这些孔隙结构参数可以看出除个别样品孔喉较大外,喉道多为细喉型。
对所做样品的毛管压力曲线进行统计分析可见,本区曲线斜率较大,基本没有平台,说明孔喉分选中等偏差,曲线从左下角的略粗歪度逐渐过渡到右上角的细歪度(图4),排驱压力也逐渐变大,反映了孔隙结构逐渐变差。
图4 研究区毛管压力曲线
通过分析孔隙结构参数和毛管压力曲线可以将研究区泥盆系储层划分为3种孔隙结构类型。
1.4.1 Ⅰ型孔隙结构
具有该种类型孔隙结构的储层均有高的孔、渗性能,孔隙度一般都超过15%,渗透率一般都在100×10-3μm2以上。排驱压力都小于0.1MPa,喉道均值一般大于7μm。毛管压力曲线分布在左下方(图4),歪度属于略粗歪度类型。通过铸体与电镜观察表明,该类型储层广泛发育粒间孔隙或(和)溶蚀粒间孔隙。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分选较好,填隙物含量低,且主要为泥质。
1.4.2 Ⅱ型孔隙结构
该类型的储层一般都具有中、低储、渗性能,孔隙度一般在10%~15%,渗透率一般在几至几十×10-3μm2之间,排驱压力一般为0.1~1MPa,毛管压力曲线一般位于中部位置,歪度属略偏粗或略偏细类型。岩性一般以细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较多,主要为钙质。
1.4.3 Ⅲ型孔隙结构
具该孔隙结构类型的储层一般都具有低或特低的储、渗性能,孔隙度一般小于10%,渗透率一般小于几个毫达西,排驱压力大,毛管压力曲线分布在右上方,歪度属于偏细歪度—细歪度。岩性较细,一般以粉细砂岩为主。
1.5 储层物性特征
从东河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统计结果(图5)来看,平均孔隙度一般为6%~20%,最小为1.1%,最大为33.55%,平均为11.25%;渗透率主要分布区间为(0.1~100)×10-3μm2,最小为0.02×10-3μm2,最大为388×10-3μm2,平均值为23.99×10-3μm2。上述孔渗统计数据表明,虽然东河塘组砂岩物性相对较好,但仍为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图6示意的孔隙度渗透率关系表明,东河塘组砂岩孔渗正相关性好,当孔隙度小于12%时,渗透率很小,多小于5×10-3μm2。当孔隙度大于12%,渗透率随孔隙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大。裂缝存在的标志不明显,物性参数反映了储层是孔隙性储层的特点。
图5 东河砂岩孔隙度渗透率直方图
图6 东河塘组砂岩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图
1.6 储层成岩作用
根据大量岩石薄片的成岩作用特征观察、储层样品的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等结果分析,本区东河砂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如下成岩作用。
1.6.1 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随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加强。颗粒之间的接触关系也由点接触变为线接触,甚至凸凹式接触。通过薄片观察可知,研究区颗粒之间呈点接触-线接触,说明压实对储层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研究区东河砂岩沉积后一直处于浅埋藏阶段,仅新近系东河砂岩才处于深埋阶段。
1.6.2 胶结作用
研究区内主要有泥质、碳酸盐岩胶结及石英加大等胶结。
(1)铁泥质胶结:铁泥质基质在压实过程中把周围的颗粒粘结起来。这种粘土矿物一般是铁绿泥石和蒙脱石,它们是同颗粒同时沉积的,随后附着在颗粒表面,是岩石最早期胶结,降低孔隙2%~10%。
(2)碳酸盐胶结:碳酸盐是本区最为发育的胶结矿物,局部层段碳酸盐胶结物可达40%,主要为方解石、含铁方解石和白云石,以孔隙式胶结类型为主,见有基底式和基底-孔隙式胶结。
(3)石英加大胶结:该类胶结发育普遍,一般含量为5%~7%,少数达10%,以窄加大边为主,充填于压实后的残孔和石膏溶孔中,局部形成石英岩状砂岩,硅质岩屑加大多为栉壳状颗粒石英。这与杂基较少、粘土环边不发育、石英含量较高、结构成熟度高和塑性压实较弱等许多因素有关。此外尚有部分石英粒状胶结,部分长石加大较大。
1.6.3 溶蚀作用
东河砂岩在本区溶蚀作用不太明显,较大的一期在碳酸盐化和高岭石化之后,多沿高岭石化部位进行,溶蚀碳酸盐、岩屑、长石、高岭石、石英等自生矿物和颗粒,形成零星分布的超大溶孔、孔隙等,最大为1.4mm,一般为0.1~0.75mm,含量一般3%左右。多残留高岭石,然后为少量沥青所充填。
2 储层评价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依据本区储层发育状况,结合储层物性,将研究区泥盆系储层划分为以下3种储层类型。
2.1 Ⅰ类储层
该类储层具有较高的储渗性能,孔隙度大于15%,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为中孔-中渗型储层。孔喉均值半径大于9μm,排驱压力小于0.1MPa,压汞曲线呈现粗歪度或略粗歪度,平台很短。岩性以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少,且以泥质为主。
2.2 Ⅱ类储层
该类储层的孔隙度为9%~15%,渗透率在(10~100)×10-3μm2之间,为中低孔-中低渗型储层。孔隙空间以各类溶蚀孔隙以及残余原生粒间孔隙为主。孔喉均值半径为2~9μm,相对较小,因此排驱压力值在0.1~0.3MPa间分布,且压汞曲线歪度不大,中值平台不明显或很短。岩性主要是极细—细粒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等。泥质杂基少,弱碳酸盐胶结。
2.3 Ⅲ类储层
该类储层孔喉中值半径较小,排驱压力较大,以低孔-低渗构成的孔隙体系为主。毛管压力曲线特征为细歪度,几乎没有歪度中值平台。储层孔隙度为6%~9%,以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微孔隙为主,渗透率一般在(1~10)×10-3μm2之间。岩性为一些极细—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及含钙质较重的极细—细粒长石岩屑砂岩等,有一定泥质杂基。
3 结论
(1)研究区东河塘组储层的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少量的长石岩屑砂岩。砂体总体上近SN向展布,北西厚,南东薄。
(2)储层的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其他类型孔隙较少。储层喉道分选中等偏差,除个别样品孔喉较大外,喉道多为细喉型,储层特征一般。
(3)本区东河砂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根据储层物性以及发育状况,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3种储层类型。
致谢 研究工作得到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地勘所杨素举、丁勇高工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冯增昭主编.沉积岩石学(上、下册).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2]赵澄林.储层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3]罗蛰谭,王允诚.石油储层的孔隙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4]裘亦楠等.油气储层评价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5]裘亦楠,薛叔浩等著.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6]陈丽华主编.储层实验测试技术.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7]王根长.塔里木盆地碎屑岩储层基本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1):62~66.
[8]叶德胜,王恕一,刘清芳等.塔北地区志留系—第三系碎屑岩储层特征[A].见:中国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24~134.
[9]顾家裕.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沉积环境分析及储层研究[J].地质学报,1996,70(2):153~161.
[10]李昌存,韩秀丽.塔里木盆地克孜勒苏群碎屑岩成岩作用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1998,20(2):135~138.
[11]郭建华,朱锐,周小康.塔河地区西南缘东河砂岩的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3):572~578.
[12]郭建华,石媛媛,刘辰生等.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西缘东河砂岩储集物性非均质性研究[J].沉积学报,2005,23(3):406~411.
8. 一级教授的一级教授历史
一级教授评定自1956年国家评定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但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来,一级教授称号逐渐淡出学界视野。自从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再次评定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后,“一级教授”这个名次再次在学界闪耀起来,紧接着山东大学等高校都开始聘任人文社科一级教授。自此文科教授也有机会进入到一级教授行列,成为人文社科领域里的“院士”。 北京大学一级教授 :冯友兰、唐钺、熊十力、江泽涵、许宝禄、段学复、周培源、黄昆、叶企荪、王竹溪、饶毓泰、胡宁、傅鹰、黄子卿、张景钱、李汝祺、陈祯、乐森浔、王力、游国恩、曹联亚、季羡林、魏建功、冯至、朱光潜、向达、陈岱孙
清华大学一级教授:章名涛、孟昭英、梁思成、张光斗、施嘉炀、钱伟长、张维、张子高、马约翰
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陈垣、黎锦熙、傅种孙、钟敬文、黄药眠、武兆发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何干之、何思敬
北京医学院一级教授:马文昭、胡传揆、藏玉涂、刘思、毛燮君、薛愚毕、华德、沈琪、林振纲、吴朝仁、金宝善、蒋明谦
北京工业学院一级教授:张翼军
北京钢铁学院一级教授:魏寿昆
北京地质学院一级教授:冯景兰、王鸿祯
北京铁道学院一级教授:金士宣
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戴芳澜、俞大绂、沈其益、林传光、熊大仕、黄瑞纶、李连捷、陆近仁、周名、娄成后
天津大学一级教授:潘承孝
南开大学一级教授:邱宗岳、杨石先
唐山铁道学院一级教授:顾宜孙、罗河
大连工学院一级教授:钱令希
沈阳农学院一级教授:章守玉
吉林大学一级教授:王湘浩、余瑞璜、唐敖庆
东北地质学院一级教授:俞建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级教授:朱物华
复旦大学一级教授:陈建功、苏步青、周同庆、郭绍虞、卢鹤绂、周谷城、陈望道
上海交通大学一级教授:陈孝刚、钟公瑾、周铭、周志宏
西安交通大学一级教授:陈大燮
同济大学一级教授:李国豪、叶雪安
上海第一医学院一级教授:颜福庆、黄家驷、胡懋廉、钱慧、张昌绍、荣独山、徐丰彦、谷镜开、林兆耆、杨国亮、吴绍青、陈翠贞、王淑贞、郭秉宽、苏德隆、杨铭鼎
上海第二医学院一级教授:高镜朗、兰锡纯、邝安堃、叶衍庆、胡文耀、倪葆春
上海水产学院一级教授:朱元鼎
南京大学一级教授:曾远荣、高济宇、戴安邦、徐克勤、胡小石
南京农学院一级教授:冯泽芳、罗清生、邹钟琳、魏景超、王栋
南京工学院一级教授:杨廷宝、刘敦祯
华东水利学院一级教授:黄文熙、严恺、徐芝纶、刘光文
浙江大学一级教授:李寿恒
浙江农学院一级教授:陈鸿逵、吴耕民
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冯沅君
山东工学院一级教授:刘先志
青岛工学院一级教授:王之卓
武汉大学一级教授:李剑农、李国平、高尚荫
武汉水利学院一级教授:愈忽
华中农学院一级教授:章文才
中山大学一级教授:姜立夫、陈寅恪、容庚
华南工学院一级教授:冯秉铨
华南农学院一级教授:蒋英
厦门大学一级教授:卢嘉锡
四川大学一级教授:柯召、方文培、徐中舒
西南农学院一级教授:侯光炯
四川农学院一级教授:杨允奎
四川财经学院一级教授:陈豹隐
云南大学一级教授:刘文典
云南农业大学一级教授:秦仁昌
西北大学一级教授:岳劼恒、张伯声
西北农学院一级教授:虞宏正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聘任14名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另外有9名荣誉一级教授。
卫兴华、方汉奇、王传纶、甘惜分、邬沧萍、罗国杰、夏甄陶、高放、高铭暄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一级教授称号
方立天、刘大椿、纪宝成、吴易风、宋涛、张立文、李文海、陈先达、周新城、郑杭生、胡乃武、黄达、曾宪义、戴逸被聘任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 山东大学自2010年来大量聘请人文社科一级教授 ,截至目前已有13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加盟山东大学,成为山东大学一级教授。这13位学者分别是:
法学院:武树臣、杨海坤、郭明瑞
历史文化学院:张海鹏、狄德满(德国)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温儒敏、盛宁
经济学院:安体富
儒学高等研究院:池田知久(日本)
文化遗产研究院:刘铁梁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祥龙 金光亿 (韩国)
管理学院:吕政
9.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的理事成员
会 长 杨开忠 北京大学副 会 长 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现任理事长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侯任理事长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副理事长
樊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新才兰州大学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梁 琦 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石敏俊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刘秉镰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桂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秘书长
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常务理事( 68名,按姓氏拼音排序)1 安虎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2 安 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3 白国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4 白永秀 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5 陈 锐 中国科学院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6 陈建军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7 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 蔡满堂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9 邓宏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10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11豆建民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12樊 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13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4冯长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15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16高新才 兰州大学17郭爱君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18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 19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20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1侯水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2黄志亮 重庆工商大学23江曼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4姜四清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 25金祥荣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经济学院26李 伟 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7李诚固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 28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29梁 琦 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30梁进社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31林木西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32刘安国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3刘秉镰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34刘耀林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5陆 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36吕 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37栾贵勤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38罗云兵 泛华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 39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40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41欧晓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42秦尊文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43沈满洪浙江理工大学44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5沈正平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46石敏俊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47宋玉祥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48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经济研究所49王桂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 50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51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52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53薛 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54杨开忠 北京大学 55杨荫凯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56姚 飞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57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58曾 刚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59张 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60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61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62张召堂 河北沧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63赵 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64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65赵景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66赵儒煜 吉林大学区域经济所 67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68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69周金堂 江西省教育厅
理事
1 安海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2安虎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3 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4 安 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5白 彦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6 白国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7 白泉涌 民建北京市西城经济委员会8 白永秀 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9 鲍曙明 密西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10蔡满堂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11曹 华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2陈 璟 交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13陈 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4陈 斐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5陈建军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16陈俊伟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17陈良文 天津滨海新区科委高新技术处 18陈秋玲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19陈锐 中国科学院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 20陈志刚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21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2仇方道 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23戴劲松 湖北支点杂志24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5邓宏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26董锁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7豆建民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 28窦文章 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29杜凤莲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0樊 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31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2封志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3冯长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34傅春 南昌大学中部经济经济中心35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36高建民 中共河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37高启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38高新才 兰州大学39葛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0耿庆汇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41谷国锋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2谷人旭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3郭爱君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44郭清根 河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45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 46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47何凤君 宁夏大学农学院48何艳玲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49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50侯水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51黄志亮 重庆工商大学52江曼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53姜四清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 54姜 玲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55焦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56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57雷 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58李 伟 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59李诚固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 60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61李平原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62李天籽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63李文亮 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中心 64李秀敏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65梁 琦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66梁进社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 67梁双陆 云南大学云南发展研究院68刘 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69刘安国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70刘秉镰 南开大学71刘传江 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72刘广珠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73刘曙光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74刘耀林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75刘云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76刘泽宇 两岸经合(北京)文化交流中心77栾贵勤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78陆 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9陆根尧 浙江理工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80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81路 征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82林木西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83吕 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84吕拉昌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85罗云兵 泛华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 86骆玲 西南交大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87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88马晓冬 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处89毛艳华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90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91欧晓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92潘中艺 中国五矿集团93彭泽贤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94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95秦尊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96任建兰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97任宗哲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98沈满洪 浙江理工大学99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00沈正平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01石敏俊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 102宋玉祥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103孙才志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04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经济研究所105孙铁山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06覃成林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107谭善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管理系 108田艳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109田 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10王广州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 111王桂新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112王海平 河北建设集团113王家庭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114王金营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115王 磊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116王晓锋 吉林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所 117王兴平 东南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 118王学峰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心119王学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20王燕祥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121王业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122韦海鸣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123韦文英 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 124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125温锋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26文余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127翁 瑾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128吴 浙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29吴必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130吴传清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1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132吴巧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133吴玉鸣华东理工大学空间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34武晓庆 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 135象伟宁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136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137熊国保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8徐 鸿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9徐殿龙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140徐菊凤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141徐筑燕 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142许 峰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143许立勇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144薛 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45薛德升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146杨军 山西大学147杨毅贵州六盘水市商务粮食局148杨开忠北京大学149杨明洪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150杨树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151杨荫凯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152叶兴岳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153叶一剑 凤凰网城市与旅游频道154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55易可君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156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157虞义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58姚飞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59原 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160曾 刚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61曾道智 日本东北大学162张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63张 璞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院164张 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165张雁 光明日报理论部166张春晓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167张贵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168张合林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大学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169张宏岩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170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171张军涛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72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173张满银 北京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74张明之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75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176张耀军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所 177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 178张召堂 河北沧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179赵 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180赵 坚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181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182赵景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83赵儒煜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184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185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186赵德启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187郑长德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88周 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189周金堂江西省教育厅190周丽敏中国经营报191周文兴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192朱春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193朱 舜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 194朱显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195祝尔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196左 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