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大陆地质断层分布图

中国大陆地质断层分布图

发布时间: 2021-02-16 22:18:13

① 地质图如何看断层

首先抄要知道断层主要分为正断层和逆断层两种,学会断层的表示方法,判断层的性质,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然后,根据垂直于断层走向的方向上两盘对应点等值线的值(或地层的深浅)来判断上盘和下盘。
判别方法:
1、如果是正断层,等值线绝对值(深度在海拔以下前面加负号)大的或地层深的一盘为上盘(下降盘,上升或下降是相对位置而言),另一盘为下盘(上升盘)。
2、如果是逆断层,等值线绝对值大的或地层深的一盘为下盘(下降盘),另一盘为上盘(上升盘)。

中国地质构造及岩石圈深层结构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受北部西伯利亚大陆、东部太平洋和西南印度俯冲带的挤压形成。

构成中国陆地部分的华北古地台(图13.1),其稳定的基底形成于太古宙和元古宙晚期。地台的上部建造是沉积岩、变质岩和侵入岩,甚至地台的基底也有过多次构造运动,这种运动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尤为明显,当时在稳定地块出现了活动断层,形成了叠加盆地和断裂带,被陆源沉积物、复理石层或者碱性及玄武火山岩生成物充填(Милановский,1991)。中生代早期和中新生代时期形成的稳定陆地和盆地区域的地壳厚度在34~36km之间,在断裂带地壳厚度变薄,减少到34km。格拉切夫(2000)认为高效运移层的埋藏深度是软流圈顶部,埋藏最深的区域是在稳定地块的77~146km处,中等深度的是在盆地区域的92~100km处,最薄的区域是在断裂带的 82~122km处。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南地区分布着3个年轻的地台,都是在中新元古代形成的。华南地台与华北地台相同,地壳厚度平均36km,而软流圈却在深达77~146km的区域。塔里木和华中地台的地壳厚度是50~56km,软流圈的位置尚未探明。

这些地台被古生代(加里东和华力西)、中生代(印支和燕山)和新生代(喜马拉雅)的褶皱构造包围并分割开来,并被活动断层所局限或被迁移(图13.1)。

褶皱构造形成于元古宙和古生代。在构造演化过程中,这些构造经过挤压或拉伸变形,或者停止运动,或者运动加速,形成复杂的褶皱-逆掩断层和褶皱盖覆构造。地壳的断裂和拉伸过程促使形成地堑盆地,或者相反形成陆地火山。这一时期形成的断裂带后来被中生代和新时代的沉积物所覆盖,厚度大约为5~10km。前中生代褶皱构造带的地壳厚度是30~44km,年轻地台地壳的厚度是38~51km。软流圈的顶部位于深92~99km处,在松辽古断层带地壳厚度为30~32km,软流圈位于92km处。

在中生代早期(印支运动)褶皱构造带,地壳平均厚度是42km,在新生代地壳运动以后,其厚度减少为32km。软流圈顶部在稳定地块119~146 km深处。经过地壳变动,埋藏深度变为80~121km。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东部,地壳厚度是平原地区地壳厚度的1.5~2倍(67~71km)(现代垂直运动的速度是每年10 mm)。在海拔最高的山区,软流圈的深度增至89~100km。

在中生代和新生代,软流圈曾有过新的构造岩浆活动,因此在古地台形成了盆地和横移断层,从西北环绕鄂尔多斯地块(银川-河套断层),并从中部(山西断层)和南部(河淮断层)切断。在东北形成了华东断裂带,由很多断裂盆地(渤海、辽河、黄骅等)和切分隆起构成(图13.1)。在始新世和渐新世,断裂盆地积聚的陆源沉积物厚度从3~6 km,到10~12 km(渤海断层)。根据勘探资料,其中有0.5~2 km厚的超基性和碱性玄武岩流体及结晶体,被火山体和大量岩墙覆盖形成正断层。

图13.1 中国的基本地质构造

现代断层大多在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形成。中国东部大部分是浅正断层(壳断层)和平移断层,很少有上冲断层:在唐城-立张地区有活动正断层,在大同-汾河-渭河地区、台湾地区有正断层和平移断层,还有郯庐平移正断层等。在西部主要有深部断层(地幔断层),是受左右两方的挤压或挤压拉伸作用,局部属于正断层和平移断层。它们具有北西或者近东西走向,往往呈拱形(兴安-西藏、喜马拉雅、东帕米尔及东部山区的其他断层)。这些地区呈带状分布着花岗岩、安山岩、正长岩和闪长岩。在地台内部较深层位的活动断层及切割碰撞与小规模的火山喷发有关,喷出物成分为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和碱性超基性岩的岩浆,是辉绿岩、辉长辉绿岩岩墙,包括地幔辉石岩(Lithospheric,1989;Грачëв,2000)。

中国的岩石圈属于强烈的地震活动带。在中生代以前这个区域就发生过地震,中生代尤其是新生代地震活动更为频繁(Wu等,1985;Chen,1988)。中等震级为里氏6.5级。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东部地区(M>7~8),尤其是集中在鄂尔多斯周围的断裂带,或者在渤海湾、东南沿海、台湾省和四川云南一带(潘西古断层)。在西北地区,地震带分布在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周围地区的震级强度低于6~7级。只是在阿尔泰活动断层区域、天山、西藏,特别是喜马拉雅一带最高震级为8.0级>М>7.0级(Lithospheric,1989)。

东部地区的大地构造应力的现代活性(300m深处小于10MPa)比西部地区低(500m深处大于30MPa)(Ming,1997)。因此可以断定,东部地区应力场的主要类型是张力场和中性场,西部地区是压力场,很少有中性场。

岩石圈的热力场对于内应力过程的演变、构造活性以及紧张度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可以证明各级动力活性在各种年龄、各种类型的地质构造中,地热参数值的变化不同(Pollack等,1977;Morgan,1984)。

③ 中国有多少条断裂带呀,它们分布在哪里呀

亦称“断层带”。有主断层面及其两侧破碎岩块以及若干次级断层或破裂面组成的地带。在靠近主断层面附近发育有构造岩,以主断层面附近为轴线向两侧扩散,一般依次出现断层泥或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过渡为断层带以外的完整岩石。断层带的宽度以及带内岩石的破碎程度,决定于断层的规模、活动历史、活动方式和力学性质,从几米至几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一般压性活压扭性断层带比单纯剪切性质的断层带宽。在一些大型的断层带中,由于被后期不同方向的断层切错,和夹有一些未破碎的大型岩块,只是断层带的结构趋于复杂化,从而在近代的断层活动中容易形成运动的阻抗,是应力易于积累和发生地震的场所。 郯庐断裂带及其地震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摘自“减灾科普”2003-11-1)

④ 请问北京地区共有多少地质断裂带都具体分布在哪儿

北京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有:平谷至三河断裂带;石景山区八宝山至顺义区高丽营断裂带;河北省怀来县至延庆断裂带;昌平区南口至朝阳区孙河断裂带。在这些地带,历史上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地震,是活动较强烈的地带。

⑤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的分布规律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在中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影响中国的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台湾地区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地区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
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开始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绘制成图。研究显示,中国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截止2015年所研究出的地震断层分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2020年,中国内地所存在的主要地震带将被全部勾画出来,那个时候可根据这个图表有效地建立预防地震的措施。

⑥ 中国地震带的城市断层带

2004年6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开始实施,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是该项目首席专家。项目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沈阳等内地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探测研究。该项目于2008年4月顺利完成,已基本查明了21个城市及其邻区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特别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银川、青岛等城市的其中80条断层的活动性。重庆作为最后一个未进行活动断层探测的直辖市,当前也正在开展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河北省也自费在11个地市开展了同样的探测工作。
2011年3月20日至21日,有网站报道“地震局公布北京上海等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并相继被各大网络媒体转载。“京沪等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通过网络澄清中国地震局尚未公布21城市断层带报告及分布图。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韩竹君研究员之口,我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不是日本吗?”我脱口而出。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抗震意识的薄弱,是我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
以地质学家的专业眼光来看,这却是毫不意外: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
“都说中国发生地震多,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呢?”我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国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我仔细想了想才回答。
“不对,其实在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昆仑山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并不被大众所知了,中国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这样。”邓乃恭的手指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震‘偏爱’西部,往往西部发生5、6场地震,东部才发生1场地震。原因就是我国的‘邻居’印度板块太‘热情’,不断北移,把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 (刘晶晶/文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⑦ 中国地震断层带 都有那些地区 相关新闻有的发个谢谢了

凤凰网资讯 > 大陆 > 正文地震局确定北京上海等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2011年03月21日 07:3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字号:T|T1185人参与32条评论打印转发

地震专家称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 10年内有望勾画出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

中广网北京3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据日本民间智库的估算报告显示,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造成的损失,预计最高达16万亿日元。9.0级的强震,让这个地震多发国仍然猝不及防。预测地震的发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所以,防震也成为地震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日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公布了我国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按照这些断层带的指示,如果建房时能够避开,就可以有效防震。据了解,这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早在7年前就开始实施了。

项目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和沈阳等21个大城市进行探测研究。目前已经基本查明了这些城市,以及邻区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特别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银川、青岛等城市的其中80条断层的活动性。

那么,研究人员勾画出来的大城市活动断层带究竟是什么?这项研究如何应用?《新闻纵横》的值班编辑昨晚采访了项目的首席专家,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他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活动断层带:

徐锡伟:活动断层就是一条带,如果发生地震,它可能产生同震触动,这种触动对地表的建筑物可能产生直接的毁坏。这种带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是岩石里面的破裂和破裂后的触动。那么这个断层带从目前的地震现象看到呢,大概是30米到50米。比如说唐山地震,我们通过开挖和地球物理等手段的探测,它的地表触动带的宽度也就是40米左右。

也就是说,活动断层带在地震中给建筑物带来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徐锡伟研究员认为:准确勘测城市中的活动断层带,并且避免在断层带上规划建筑物,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人员伤亡。

徐锡伟:因为现在地震检测预报是很困难的,但是通过地震的现场考察我们知道,活动断层一旦发生地震会发生同震的地表触动,对地面建筑物是无坚不摧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做到两点,一能避开活动断层,二我们的房屋安装一定的抗震等级来建立。那么我们可以有效的减轻地震断层的同震破坏和震动对房屋的破坏。那么,这两种效应加起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

那么,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暗藏在地下的危险断层是如何勘测出来的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这样解释:

徐锡伟:城市里的活动断层因为有很多覆盖的,建筑物或者马路需要用地球物理的勘探办法,探测出城市里面有异常带后,我们通过两种办法,一种异常点埋设比较深,通过钻头探测,来进行最终的确定断层的位置和活动性。还有一种是异常点埋设比较浅,我们通过开挖槽沟等方式。在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我们采集被触动的底层,跟覆盖的断层,来判断两者的年龄。就是十万年以来,一系列大地震会累计比较大的位移量。这种位移量就是可以对比、研究的量,让相关的部门进行参考,避让。

⑧ 中国有哪些地区属于地质断层带

中国区域地质尤为复杂。主要由于几个全球型的地质断层带都从中国境内通过。例如回环太平洋构造带答、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中亚造山带。尤其是前两个都属于全球型的构造带,使中国的构造特征呈现五彩缤纷的景象:例如,中国海中的岛弧、岛礁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等。
当然中国内陆上有很多小地块(微地块),比如华北地块、扬子地块等。这些地块的边界都是断裂带组成。例如:长江、黄河、秦祁昆-淮河、昆仑-天山、南岭等。
当然,许多地震也有这些断裂造成的。比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邢台地震。当然,在中国比较出名的断裂:郯庐大断裂、冈底斯-喜马拉雅大断裂、赤峰开源大断裂等······

⑨ 谁能给我一些描述断层的分布地点,展布方向及产状、断层性质、断层标志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的题目及详细描述

按照地质图例的断层符号在地质图上绘制出断层位置、展布方向、延展长度,标注出断层名称、产状、性质等。

⑩ 我国的地震断裂带的分部 越详细越好 最好有图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如果将断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将全部被勾画出来,精确的地震区划图将作为建造房屋的新标准。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地震断层建筑房屋。

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开始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绘制成图。研究显示,中国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现在所研究出的地震断层分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2020年,中国内地所存在的主要地震带将被全部勾画出来,那个时候可根据这个图表有效地建立预防地震的措施。

什么是地震断层

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又称地震断裂。它的展布、产状和位移性质与活动断裂带相一致,成为活动断裂带的直接表现,一般7级以上地震都伴有明显的地震断层,个别6级以上(或震源较浅)的地震也出现有地震断层。地震断层是研究地震的很好的样本。

我国最长地震断层在哪里

我国有两个最大的地震断层,一个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所形成的断层,长度达230公里,水平位移量达5米,垂直位移量为1米。另一个则是1976河北唐山发生的7.8大地震,地震断层长8公里,水平位移1.53米,垂直位移为0.7米。

全世界有三大地震带

全世界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70%的大地震;二是喜马拉雅山到地中海的欧亚地震带,比较分散,不像环太平洋板块那么集中在一个狭长的地带,集中了20%的大地震;三是大洋中脊地震带,占大地震的5%左右。但福岛核电站处在一个很危险的位置,它离地震带非常近。

中国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

据专家介绍,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如果将断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将全部被勾画出来,精确的地震区划图将作为建造房屋的新标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