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我国的地质灾害大全

我国的地质灾害大全

发布时间: 2021-02-16 21:12:51

㈠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灾害类型多样,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通过对中国地震发生记载次数的统计发现,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居世界之首。历史时期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发生十分频繁。同时,我国又较多发生强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先后发生7级以上地震50余次,而6级以上地震,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围几乎遍布全国,但贵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区)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我国也频发,是除地震外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04~2009年资料(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的地质灾害月报和速报资料汇总)统计(表1-1;图1-1),这3种地质灾害占的比例高达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质灾害居于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统计

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贵地区,由于地处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向东部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切割特别剧烈,同时许多地区暴雨强烈,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动广泛而又严重,所以崩滑流特别发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动特别频繁,是我国崩滑流灾害严重的地区。在以下地区形成崩滑流密集区(带):1)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带。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辽宁的凤城、宽甸、岫岩,河北的青龙,北京的怀柔、密云等地区。

2)黄土高原密集区。主要为黄土滑坡,其次为泥石流。以西部的陇中高原和中部的陕北高原最严重,特别是在黄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铁路沿线尤为发育。

3)秦岭-大巴山密集区。以泥石流、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以白龙江和汉水流域最发育。

4)长江三峡密集带。以滑坡和崩塌(危岩)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广泛发育在宜昌—重庆之间的长江沿岸。

5)龙门山、横断山、五莲峰、乌蒙山密集区。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崩塌(危岩)次之。鲜水河、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最发育。

6)云贵高原密集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崩塌(危岩)。以澜沧江、元江流域最发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连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华南和东南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和台湾山脉的一些地区崩滑流灾害也比较严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活动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一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而急剧发展,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城市、城镇、矿区与铁路沿线。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带,引起地面下降与裂缝,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时引发不同程度地裂缝。据郑柏举(2010)资料,目前我国的沉降总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而且仍然处于蔓延趋势,其中约80%分布在东部地区。地面沉降从地质角度看,容易发生在3种区域: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冲洪积平原及内陆盆地。体现在我国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条主要的地面沉降区(带):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地面沉降区、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面沉降区、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汾渭沟谷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十分严重。据全国地质灾害普查资料统计,全国有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330平方千米。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河北、江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粤北山地。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质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它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国家,据调查统计,至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8%。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呈持续发展态势,其面积、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全国平均每年扩展约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广泛,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长江、珠江中上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比较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千米,年均侵蚀模数约8000吨/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总量为1316亿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年侵蚀土壤为24亿吨。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共计26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以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平均每年扩展2460平方千米。

全国现有各类盐渍土地99万平方千米,其中现代盐渍化土地37万平方千米,残余盐渍化土地45万平方千米,潜在盐渍化土地1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严重。

(五)火山灾害

火山灾害目前仅属于次要的,我国大多数火山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黑龙江与台湾等边缘省份。目前我国有危险的活火山有3处,即长白山、腾冲和台湾的阳明山。

㈡ 我国建国以来有哪些重大的地质灾害

54年洪水,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唐山大地震,98洪水,5.12汶川大地震

54年洪水淹死3万人

中国近年最大的灾害一览表

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 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 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 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淮北地区受 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淮河 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 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 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 4755万亩, 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由 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 产。
1959一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1959年全国干旱范 围广,旱情严重;1960年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早情 重,春季又出现倒春寒;1961年旱情较重,冬小麦遭受“卡 脖旱”,北方冬麦区还遭受较重的于热风危害。所以农业生 产大幅度下降,连续二年没有完成国民经济计划,市场供应 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加上长期劳动紧张和疾病流 行,人口非正常死亡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净 减少1000万人。经济困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 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963年8月,海河大水。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7天 下了5场暴雨,其中内丘县樟狐公社过程降水量2050毫 米,暴雨面积大,过程总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 5560平方公里,淹没104个县市7294多万亩耕地,水库崩 塌,桥梁被毁,京广线中断,天津告急, 2200余万人受 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死亡8182人,受伤 51395人,倒塌房屋508万间。
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死亡15621人,受伤 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间。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750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 经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滞和徘徊 20多个小时,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颖河、唐 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涨,漫溢决堤,板桥、石漫滩 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毁房断路,人畜溺毙,灾情 极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重 伤16.4万人,倒塌房屋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以上。由于“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干扰和唐山地震的严重破 坏, 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收入比上年下降2.7%,使国民经 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1978一1983年,北方连续大旱。 1978年,全国出现 大范围干旱,受灾6.03亿亩,成灾2.69亿亩;1979年秋、 冬干旱范围大;1980年夏季华北、东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 区出现了较严重的伏旱,全国受旱3.92亿亩,成灾1.87亿 亩;1981年春季北方冬小麦区雨水少5-7成,缺水人数达 2297万人,秋季雨水少4-9成,全国受旱3.85亿亩,成灾 1.82亿亩;1982年全国受旱3.11亿亩,成灾1.5亿亩; 1983年全国受旱2.41亿亩,成灾1.44亿亩。不少地区出现 干旱时间长、,范围广、灾情严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罕见 的大旱。缺水也成为北方的一大难题,己严重影响人民正常 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985年8月,辽河大水。 8507、8508、 8509号台 风袭击东北地区,连降大雨,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洪水宣泄 不畅,辽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为5000秒立方米,实际上洪 水仅2000秒立方米,但却造成该省中小河流决口4000多 处,致使60多个市、县, 1200多万人, 6000多万亩农田和 大批工矿企业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死230人,直接经济损失 47亿元,东北三省减产粮食100亿斤。 综上所述,近40年来我国的大灾害中,洪涝灾害排在 首位,共有5次,地震为3次,旱灾为2次。
1998年夏的全国性大洪水。
2003年春夏的“非典”流行。
2004年岁末印度洋地震引发的大海啸,
2008年南方雪灾。
2008年 汶川地震
2010年甘肃泥石流

希望能帮你

㈢ 我国常见类型地质灾害分布

(一)地震

地震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人类能察觉的地震(有感地震)还不到1%。科学家们通过对地球上地震发生频率的统计,划分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陆断裂地震带和大洋海岭地震带等大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范围均涉及我国境内。我国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1970年以来,中国(含边界附近)共发生震级M≥5.0地震4500余次。

图1-1 2005~2009年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发生次数统计(统计数据不包括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网提供的有关资料,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6个地区的24条地震带上。这6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包括台湾东部带和台湾西部带;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包括滇东-滇西带、腾冲-澜沧带、武都-马边带、康定-甘孜带、安宁河谷带、西藏察隅带和西藏中部带;③西北地区,主要是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包括银川带、六盘山带、河西走廊带、天水-兰州带、塔里木南缘带、南天山带和北天山带;④华北地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包括郯城-营口带、燕山带、山西带、渭河平原带和河北平原带;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⑥东北地区,主要指黑龙江省东南部和吉林省东北部。

中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滑流)

我国崩塌、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性分布规律非常明显。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和根本原因。从地质方面分析,这些类型地质灾害重灾区一般分布在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岩、土体物理风化严重,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在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条件触发下,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2004~2010年资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的地质灾害月报和速报资料)统计(表1-2),我国地质灾害的地域分布和损失特点非常明显。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上海市等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这些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大地貌的第二级地貌阶梯的川东鄂西地区、湘西和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东缘区、横断山高山峡谷区,行政区划上主要是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省(市),中南地区的湖南、湖北、广西等省(自治区)以及华东地区的江西、福建、浙江等省。

表1-2 2005~2009年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统计

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贵地区,由于地处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向东部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切割特别剧烈,同时许多地区暴雨强烈,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动广泛而又严重,所以崩滑流特别发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动特别频繁,是我国崩滑流灾害严重的地区。在以下地区形成崩滑流密集区(带):

1)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带。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辽宁的凤城、宽甸、岫岩,河北的青龙,北京的怀柔、密云等地区。

2)黄土高原密集区。主要为黄土滑坡,其次为泥石流。以西部的陇中高原和中部的陕北高原最严重,特别是在黄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铁路沿线尤为发育。

3)秦岭-大巴山密集区。以泥石流、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以白龙江和汉水流域最发育。

4)长江三峡密集带。以滑坡和崩塌(危岩)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广泛发育在宜昌—重庆之间的长江沿岸。

5)龙门山、横断山、五莲峰、乌蒙山密集区。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崩塌(危岩)次之。鲜水河、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最发育。

6)云贵高原密集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崩塌(危岩)。以澜沧江、元江流域最发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连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华南和东南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和台湾山脉的一些地区崩滑流灾害也比较严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活动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一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而急剧发展,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城市、城镇、矿区与铁路沿线。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带,引起地面下降与裂缝,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时引发不同程度地裂缝。据郑柏举(2010)资料,目前我国的沉降总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而且仍然处于蔓延趋势,其中约80%分布在东部地区。地面沉降从地质角度看,容易发生在3种区域: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冲洪积平原及内陆盆地。体现在我国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条主要的地面沉降区(带):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地面沉降区、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面沉降区、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汾渭沟谷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十分严重。据全国地质灾害普查资料统计,全国有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330平方千米。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河北、江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粤北山地。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质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它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国家,据调查统计,至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8%。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呈持续发展态势,其面积、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全国平均每年扩展约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广泛,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长江、珠江中上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比较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千米,年均侵蚀模数约8000吨/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总量为1316亿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年侵蚀土壤为24亿吨。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共计26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以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区)最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平均每年扩展2460平方千米。

全国现有各类盐渍土地99万平方千米,其中现代盐渍化土地37万平方千米,残余盐渍化土地45万平方千米,潜在盐渍化土地1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严重。

(五)火山灾害

火山灾害目前仅属于次要的,我国大多数火山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黑龙江与台湾等边缘省份。目前我国有危险的活火山有3处,即长白山、腾冲和台湾的阳明山。

㈣ 我国常见的主要地质灾害有哪几种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㈤ 我国山区主要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发生的动力是地球的内动力、外动力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于地壳表部的力。地球的内动力发生于地球内部,非常强大并无法控制;外动力产生于地表和地表邻近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如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而人类本身作用于环境的不合理的工程以及经济活动是可以控制的。伴生的各种灾变事件是指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的对自然环境、人为环境产生破坏,对人类本身的财产、生命造成危害的事件。

广义的地质灾害可分为:①地球内动力作用为主产生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和海啸等;②以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产生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火山、海啸灾害不突出,地震灾害归属国家地震局管理,所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将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归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条件很多,主要有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地震、岩体结构、节理裂隙、降雨、地表沟河水冲刷、地下水侵蚀、水库、湖水浪击和众多的不合理的人为工程、经济活动等。不同的灾种,形成、发生的基本条件也不尽相同。如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地形、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内部条件,加上降雨、河流冲刷以及人为开挖坡脚等1~2个外部条件就会发生;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高陡的地形(沟床比降)、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和强降雨(动力条件)等。

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山区沟、河两岸陡坡地形,有少数分布在丘陵缓坡地形,并受地层岩性的控制;黄土地面塌陷受黄土性质、降水分布、黄土分布的控制;大部分地面塌陷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岩溶发育带和地下采空区;滑坡发生在软岩、易滑地层分布区。

山区危害油气管道的主要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和山洪冲刷等类型,其中又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为主。

㈥ 我国常见的主要地质灾害有哪几种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㈦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我国是地质灾害复多发制国家,灾害类型多样,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通过对中国地震发生记载次数的统计发现,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居世界之首。历史时期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发生十分频繁。同时,我国又较多发生强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先后发生7级以上地震50余次,而6级以上地震,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围几乎遍布全国,但贵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区)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我国也频发,是除地震外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04~2009年资料(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的地质灾害月报和速报资料汇总)统计(表1-1;图1-1),这3种地质灾害占的比例高达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质灾害居于次要地位。

表1-1 2005~2009年各类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统计

资料来源: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04~2009,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㈧ 我国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中,如山脉、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矿产、专地形、属地貌、地质结构等,当遭受到自然或人类的严重破坏,并造成地质环境恶化、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的毁损时,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热害等。

㈨ 中国的地质灾害易损性特征有那些

地质灾害易损抄性是指地袭质灾害承灾体抵抗地质灾害损毁的能力,用承灾体易损系数(损毁率)表示。
①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系数具有随地质灾害、承灾体结构及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参见地质灾害易损性分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②中国地质灾害易损性特征:
a)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可以求得中国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系数=1。
b)中国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价单元是地质灾害危险区。其地质灾害承灾体损毁率>地质灾害承灾体的实际损毁率。
C)中国是按最危险考虑,全毁,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系数为100%。
参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国内地质灾害易损性特征分析。

㈩ 我国的地质灾害包括哪些

地质灾害就是由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
财产、环境造成回破坏和损失的地答质作用(现象)。按致灾速度,可分
为突发性和缓变性两大类。前者如地震、崩塌等,后者如地面沉降、
水土流失等。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
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