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重庆市忠县地质灾害

重庆市忠县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16 14:27:58

Ⅰ 巫山县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

张佑祥

(重庆市巫山县国土资源局,重庆,434700)

【摘要】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长江三峡中心地带,是三峡库区重庆市首淹首迁县,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巫山县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构造地质背景、地层岩性、气象水文条件和移民工程施工建设等日渐强烈的人为工程活动,决定或导致了该地区地质灾害和新城衍生地质灾害极为发育。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巫山县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的一些经验,强调做好地质灾害规划、预防、应急、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同时也强调加强行政领导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防治巫山县

1巫山县地质灾害现状

巫山县地处渝东大门,是三峡库区重庆市首淹首迁县,全县辖41个乡镇566个村,总人口59万,幅员面积2958km2。巫山位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褶皱带及川鄂湘黔隆褶带三大构造体系结合部。长江横贯东西,大宁河、抱龙河等7条支流呈南北向强烈下切,地貌上呈深谷和中低山相间形态,地形起伏大,坡度陡,谷底海拔高程多在300m以内,岸坡相对高差多为1000m以上,地形条件复杂。区内出露地层为沉积岩地层,自寒武系至侏罗系均有出露,另有第四系零星分布,岩层软硬相间,次级褶皱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构造地质背景十分复杂,工程地质条件极差。同时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温湿气候区,常出现低温阴雨及寒潮、暴雨,间有洪涝、干旱、暴风,地下水丰富,活动频繁,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县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在江河岸坡、台地边缘形成了众多的滑坡、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是重庆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区县之一。主要分布在新县城、移民乡镇和人口稠密的地方,具有点多面广,种类众多,突发性、危害性大的特点。随着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增多,产生了不少的滑坡、高切坡和高挡墙。这些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也给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据初步统计,全县现有各类地质灾害点700余处,主要以滑坡为主,危岩、泥石流、坍塌次之,间有地陷、地裂缝,受灾人数5万余人,受影响耕地4万余亩。从1998年以来,全县受地质灾害垮塌的房屋6000余间,受灾人口达2万余人,受灾损失近亿元。

2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就是最大的政治,灾情就是命令。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全县防灾救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由县级机关、农村乡镇和各企事业单位一把手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部署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乡镇均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为全年工作的重点,做到年初工作有布置、应急有方案、疏散有地点、救灾有物资、年底有考核。保障城镇移民迁建顺利进行,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防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2.1加强领导

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书记、县长为组长,分管书记、县长为副组长,国土、计委、建委、农委、救灾、民政、安办、公安等单位组成的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城区各单位均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各级行政一把手为组长,负责抓好灾害防治和救灾工作,落实了一名副职专司其职,做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1998年以来,在自然灾害防治、救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指挥,在今年汛期排查中,书记、县长多次冒雨现场指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灾民战胜困难的信心。

2.2落实责任

为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了落实领导责任、落实部门责任、落实组织指挥责任、落实管理责任、落实报警预警责任、落实技术责任等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将防灾工作责任逐级落实到部门和人头。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思想到位、认识到位、工作到位、人员到位。对于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我们在应急抢险指挥部内部设立了七组一室,即疏散组、工程组、抢险突击组、治安秩序组、督查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和指挥部办公室,明确了各组职责,落实了责任人,建立健全了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抢险救灾工作落到实处。

2.3建立制度

近年来,坚持和完善“四项制度”:即24小时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巡查制度、灾情报告制度、汛情通报制度。从每年汛期开始,认真落实汛期轮流值班制度,县政府值班室和国土资源局落实专人24小时值班,收集灾情险情。同时,县级各部门也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由县政府督查室对值班人员落实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凡在抽查中发现工作不落实的单位和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对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的予以党纪政纪处理。在灾情报告方面,实行按规范程序及时上报,由县级各单位、各乡镇及时报告县国土资源局和县政府值班室,再由值班人员报单位领导或报县分管领导后再作应急处理。在险情巡视巡查方面,除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人员到重点乡镇、重点地段巡回检查外,还组织了技术力量,进行24小时蹲点巡查,预报灾情,有序组织疏散险区人群,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汛期通报方面,主管部门落实了专人,坚持从中央电视台、重庆市电视台和县气象台搜集天气情况,研究防汛措施,责成各单位迅速落实。四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全县灾情报告渠道上下通畅,组织指挥有条不紊地进行。

3强化工作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工作,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防御地质灾害,取得了无一人伤亡的可喜成绩。

3.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防灾救灾意识

一是每年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集中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宣传。在县广播电视台开播地质灾害防治节目,播放地质灾害专题片,在县内报刊开辟专栏,介绍地质灾害的征兆识别及防治常识;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了图文并茂的展板,印发宣传资料,组织人员上街宣讲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二是利用下乡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机会,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有针对性的讲解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监测防范措施和防灾救灾办法。

3.2科学编制防治规划和防灾预案

为科学指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巫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专业地质队伍在对全县地质灾害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巫山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该规划对全县地质环境基本情况、地质灾害发育及规律和近、中、远防治目标都作出了较详细的阐述,明确了全县近15年的防治任务,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为做好每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对地质灾害全面排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年汛情编制了年度全县地质灾害防灾总预案,明确了预防重点及主要措施。对重大地质灾害点及时编制专项防灾预案,以指导整个抢险地灾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和工作职能要求,建立抢险机构,明确疏散、工程、抢险突击、治安秩序、督查、宣传和后勤保障负责人及报警信号、撤离路线等,为确保抢险救灾工作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3.3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移民房屋地质安全评价工作

认真开展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此,对在地灾易发区进行的建设用地,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否则不予办理用地、建设等相关手续。从2001年起,对新县城、移民集镇和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建设用地项目,严格执行建设用地评估,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各类用地评估约400宗。

为确保移民迁建区的地质安全,按国家、市级有关部门要求,在2002年下半年开展了移民工程地质安全评价工作,对在评价工作中提出的地质不安全移民房屋,指导、督促业主单位认真落实整改措施,保障了移民工程的地质安全。

3.4积极开展调查、应急抢险和排查工作

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或已有灾害点出现险情的,在收到灾情报告后,在第一时间派出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根据灾害点实际情况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并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当地政府,开展灾民紧急疏散、实施应急抢险工程和监测等工作,确保不出现人员伤亡事故。

另外,每年组织技术人员对库区、重点乡镇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和地质不安全移民房屋,开展多轮地质灾害安全排查,列出汛期预防重点,做到汛前有排查,汛中有巡查,汛后有核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5加强监测预警工作

3.5.1专业监测工作

(1)新县城已治高边坡和移民深基础监测系统。该监测网由县政府委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承担,共布有监测桩点209个,其中 GPS监测点44个,流动倾斜点165个,同时增设了一套遥测台网和4个角反射架。目前已进行了7期监测,发现了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监测点24个。随着新县城城市建设的推进,新增加了大量的已治高边坡,对此编制了补充设计方案,即将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2)二期防治项目监测工作。该项工作可分为施工监测和效果监测,其中施工监测由施工单位负责,效果监测由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统一委托107地质队、208地质队实施。我局落实专人督促、指导施工单位加强监测,确保施工安全;所有竣工项目均已开展治理工程效果监测(包括143.2m水下工程),并每周向重庆市监测总站上报监测数据。通过监测显示,我县二期项目治理工程达到了治理效果,涉水项目治理工程处于稳定状态。

(3)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网。该网由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总负责,滑坡专业监测项目10处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担,共设点120个,其中深部位移监测孔21个,地表形变监测点99个。目前该网运行效果良好,能准确及时地掌握滑坡变形情况。

(4)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站。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研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担其规划、设计和现场实施工作。目前向家沟滑坡1号站房已投入运行,玉皇阁1号、2号站房完成基建投入试运行阶段,能全自动定时采取监测数据,并能通过网络立即将数据传至监测单位,进行分析决策。

3.5.2群测群防工作

首先建立完善组织体系。全县的41个乡镇、566个村已基本建立了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对全县各个地质灾害点建立群测群防卡片,落实各点监测责任人、预警责任人,报警方式及联系电话等;指导、督促乡镇及时向涉灾群众逐步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并逐点建立了监测卡片;加快完成全县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培训。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聘请市、县专家,对县级有关部门、乡镇分管领导、国土资源管理所工作人员、各村支部书记、主任、会计及各灾害点群测群防工作人员,进行了4期群测群防知识培训,培训人员3200人,通过培训,增强了广大干部防灾减灾知识。

3.6突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在巫山库区地质尤为突出,是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对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高度重视,抓住有利契机,全面展开了库区二、三期防治工作。

3.6.1加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

巫山纳入国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二期规划已治理和正在治理的33个项目,其中滑坡类项目18个,库岸防治项目15段。我局狠抓资质管理,加快技术方案审查,加强施工外围协调,督促治理工程进度。目前主体治理工程已竣工的项目有21个,其中滑坡类项目12个,库岸防治项目9段,余下大部分项目属分期治理项目和综合治理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今年7月,国家验收组对县二期项目进行了竣工初步验收,验收结果表明,治理工程均达到了三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工程质量合格。

3.6.2加快二期搬迁避让项目工作

巫山列入三峡库区二期搬迁避让规划的项目有45个。在2004年4月、5月,我局会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委托的长江岩土工程勘查院对45个项目进行了逐一现场调查。2004年6月末,重庆市计委下达我县二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搬迁避让类项目共37个,其中只采取立即搬迁措施的项目有16处;采取立即搬迁和监测措施的项目有10处;只采取暂缓搬迁实施监测措施的项目有11处。目前,县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编制了《巫山县三峡库区二期地灾防治搬迁避让项目实施办法》,即将启动全县库区二期地灾防治搬迁避让工作。

3.6.3做好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前期工作

在做好二期项目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国家三期防治规划的前期工作。国家三峡地防办已将巫山46个项目纳入国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期规划,其中滑坡治理类项目19个,滑坡搬迁类项目16个,库岸防护类项目11段。目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期规划》已在2004年4月中旬由国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国务院审批,待批准后即可实施。

4结语

巫山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国家、市级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所面临的防治任务依然十分严峻,还有大量非库区地质灾害亟待治理,但我们仍将以高度责任感,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把巫山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下去,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地勘总公司208队.巫山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2001

[2]徐刚等.巫山县新城区主要衍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15卷第1期,2004,(3)

Ⅱ 忠县山脉河流地形地图

忠县位于重庆东部,介于东经107°3′至108°14′、北纬30°03′至30°35′之间。东西回长66.45公里,答南北宽60.15公里,幅员面积2187平方公里。

忠县境内低山起伏,溪河纵横交错,其地貌由金华山、方斗山、猫耳山三个背斜和其间的拔山、忠州两个向斜构成,最高海拔1680米,最低海拔117米,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忠县是全国400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之一,易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忠县地处暖湿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温热寒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降雨量1200毫米,相对湿度80%。


:完全没有问题!请及时采纳!

Ⅲ 重庆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演练工作方案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共潼南县委 潼南县人民政府

指导单位: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协办单位: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

(2013年10月17日)

此次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演练是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的大型地质灾害应急综合演练,由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潼南县委、潼南县人民政府具体承办,市国土房管局负责技术指导。为了让本次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综合演练顺利开展,达到锻炼队伍、展显先进的科技救援手段、提升防灾救灾能力。现就演练的筹备及演练活动编制如下工作方案。

一、演练概况

(1)演练背景。本次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以潼南县“6.30”特大暴雨为背景,因特大暴雨引潼南县体育公园重大地质滑坡,威胁群众413人,造成房屋倒塌,陆路交通严重堵塞,大量群众被困。通过市、县、街三级联动,利用高科技设施设备,实施远程会商与指挥,启动《潼南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干部群众有效实施救援。

(2)演练方式。本次演练采取前期录制播放与救援现场实况直播相结合。一是前期录制。对演练的预警预报、险情发生、先期处置、部门联动等环节进行前期录制,演练时进行播放。二是实况直播。对应急救援、险情升级、远程会商、紧急救援等环节进行实况直播。采取现场解说员现场讲解,实现录制资料与现场直播的有效衔接。

(3)演练程序。本次演分七个步骤进行: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先期处置、应急调查,启动预案、部门联动,现场指挥、应急救援,险情升级、远程会商,科学决策、应急处置,灾后评估、重建家园。

(4)演练重点。本次演练突出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展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高科技术设备和技术实施远程指挥、远程会商为重点;二是现场指挥部根据远程专家会商情况和接受远程指挥情况组织现场实施救援以重点。

(5)演练时间及地点:演练时间12月17日;演练地点:潼南县体育公园。

二、演练前期筹备工作安排

为顺利开展本次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综合演练,顺利实现市政府下达的演练的效果,拟成立重庆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综合演练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蹇泽西 县人民政府县长

副组长:代重久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立民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贺雪松 县人武部部长

成员:向毅 县国土房管局局长,李永恒 县应急办主任,陈铁 县公安局副局长,张义强 县财政局局长,谭达友 县民政局局长,张红军 县交委主任,刘春英 县卫生局局长,陈世权 县水务局局长,杨春 县文广新局局长,邹华 县气象局局长,曾伟 县机关事务局局长,张文军 梓潼街道办主任,张海 潼南电视台台长,刘辉 县新闻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演练策划组、道具设备组、场地布置组、前期录制组、人员组织组、演练培训组、会务接待组。

(1)综合协调组:由县政府办牵头,县应急办、县国土房管局参加。负责本次演练筹备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积极与市级部门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市级部门的要求,主动争取市级部门的指导。

(2)演练策划组:由县国土房管局牵头,县政府办、县应急办、县电视台参与,相关部门配合。负责本次演练的全过程的策划、方案编写、脚本编写等工作。

(3)道具设备组:由县国土房管局牵头,县公安局、县交委、县民政局参与,相关部门配合。负责根据演练设置的各类场景,制作场景所需各类道具,准备无人驾驶飞机、飞艇、旋挖钻机、挖掘机、车辆、帐篷、编织袋等各设施、设备。

(4)场地布置组:由县文广新局牵头,县国土房管局、梓潼街道办、县电视台参与,相关部门配合。负责演练场地协调、各类工作用台及设施的搭建、演练现场布置、示意图制作等。

(5)前期录制组:由县电视台牵头,县国土房管局、县气象局、人武部、公安局(含武警、消防)、民政局、梓潼街道办参与,相关部门配合。负责按演练脚本要求,对演练的预警预报、发现险情、先期处置、部门联动等环节进行前期录制、剪截、编制等;负责演练过程的解说、各类视频资料的录制、输入、输出、转接等。

(6)人员组织组:由梓潼街道办牵头,县国土房管局、县人武部、县公安局参与,相关部门配合。负责组织群众、民兵、武警、消防等,并组织参与演练。

(7)演练培训组:由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县国土房管局、县电视台、梓潼街道办、县人武部、县公安局参与,相关部门配合。负责按照演练脚本,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演练培训、现场演练预演等工作。

(8)会务接待组:由县机关事务局牵头,县国土房管局参与。负责各级来宾的食、住、行的安排与接待;负责现场来宾的引道与安排等。

三、演练实施工作安排

为了确保演练工作按预定计划实施,达到预期的演练效果。演练工作设置了预警预报、发现险情、先期处置、部门联动、应急救援、险情升级、远程会商、紧急救援、救援结束等九个环节。

(一)演练机构设置

1.重庆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在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内)

负责在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对现场情况的远程研判,并发挥相关应急救援指令。

2.现场指挥部(设在演练现场)(18人)

指挥长:代重久 潼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指挥长:刘立民 潼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贺雪松 县人武部部长。

成员:向毅 潼南县国土房管局局长,陈春贵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义强 县财政局局长,李永恒 县应急办主任,陈铁 县公安局副局长,刘秋月 安监局副局长,邹华 县气象局局长,刘春英 县卫生局局长,谭达友 县民政局局长,张红军 县交委主任,陈世权 县水务局局长,童光彬 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张文军 梓潼街道办主任,地质专家2名。

3.抢险救援组(200人)

由县人武部牵头,梓潼街道办、公安、武警、消防、国土、水利等部门组成(人武部官兵、民兵、公安、武警、消防、梓潼街道办、国土、水利、交委)。

主要职责:出现险情时,组织动员受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危急时,可强制组织避灾疏散;利用其装备优势对被压埋人员进行抢救。

4.调查监测组(40人)

由县国土房管局牵头,气象、地质队参与(国土、气象、重庆市地质灾害应急第二分队、市地理信息中心)。

主要职责:出现险情时,进行应急调查、监测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应急抢险措施建议;根据气象、水情和汛情信息,适时进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出划定抢险救灾特别管制区的建议,报现场指挥部。

5.救护防疫组(16人)

由县卫生局牵头,相关医院参与(医生、护士、防疫)。

主要职责:出现险情时,做好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包括所需药品、医疗器械、卫生安全监测设备的调拨等。

6.治安交通组(90人)

由县公安局牵头,县交委参与(公安、交委)。

主要职责: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依法打击蓄意扩大、恶意传播地质灾害险情等违法犯罪活动;负责救灾物资和人员、财产的安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确保道路畅通,实行交通管制;及时组织抢修损毁的交通设施,保证救灾物资运输。

7.后勤保障组(11人)

由县民政局牵头,财政局参与(民政,财政)。

主要职责:出现险情时,及时设置避险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做好避险救济物资的供应、调配和管理,妥善安排避险人员的生活等工作以及筹备必要的救援资金。

8.信息报送和新闻发布组(25人)

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国土房管局、电视台、新闻中心参与(宣传部,国土、电视台、新闻中心)。

主要职责:灾情发生后,分别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灾情的调查核实、上报,以及灾情发布与新闻报道工作。

9.群众(413人),由梓潼街道办负责组织群众参演。

(二)演练程序安排

详见《2013年重庆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演练脚本》略。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此次演练是全市性的综合大型演练,各部门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明确一位分管领导亲自抓,具体科室具体抓。并于10月底前本部门、本单位参演领导、参员人员名单送县国土房管局地质矿产科。

(2)明确责任:各小组牵头部门要组织各参与单位进行任务细化,将具体任何落实各部门、各单位,各部门、各单位要将任务细化落实到人。

(3)严格纪律:从演练的筹备至演练结束的全过程中,各单位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筹备领导小组和演练指挥部的要求和指令,参与和配合演练工作,县政府督查室将对各部门和单位进行督促检查,对有碍于演练的各种行为进行通报。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Ⅳ “8·” 三峡地区暴雨引发地质灾害

1 前言

2014年8月日至9月1日,三峡地区东北部等地区遭受50年一遇的重大暴雨,部分地区日最大雨量超过400mm。由于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时间长,引发山洪造成道路损毁、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堰塞湖等多种严重灾害。其中,地质生态环境脆弱的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开县等渝东北五县受灾特别严重。据初步统计,五县暴雨期间共发生2340起地质灾害(灾情1014起、险情1326起),紧急转移50324名群众,造成11154户房屋垮塌,32人死亡、10人失踪,其中受灾最严重的云阳县江口镇团滩地区滑坡引发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五县其余14起地质灾害造成21人死亡。

2 特大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

2.1 暴雨情况

川东红层地区一直是我国暴雨高发区,发生过多次极端降雨,并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如1981、1982、1987、1989、1998、2004和2007年的极端降雨,诱发了大范围区域性滑坡灾害。1982年7月川东特大暴雨,280mm/2d,触发数万处滑坡,如鸡扒子滑坡;1998年9月特大暴雨,260mm/d,触发2000多处滑坡。

2014年8月31日-9月1日,渝东北开县、云阳、巫溪、奉节、巫山等5个县的48个雨量站超过250mm,其中最大日降雨量、最大累计雨量出现在云阳县咸池气象站,分别达403.4mm(9月1日)、455.2mm,创下自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单日降雨量。

)广泛分布于斜坡浅表层,灰褐色、浅黄色,物质成分主要为粉质黏土夹强风化砂泥岩碎块石,块石直径5~15cm,含量分布不均,厚0~10m,坡体植被较发育。

照片1 奉节县青莲乡白果寨滑坡泥石流

滑坡地形坡度20°~36°,滑坡后壁顶部高程约1160m,剪出口高程约为700~850m之间,相对高差为310~460m,滑坡平面形态呈上大下小“倒葫芦”状,平均长度约1500m,平均宽度约450m,滑体厚度5~20m,滑动方向为200°。野外调查发现基岩滑动区原始地形为上陡下缓的砂岩泥岩互层地区,地形坡度约30°,滑动后滑源区存在大量松散岩体和土石混合体,以拉裂挤压破坏的块状砂岩为主,块石直径15~35cm。目前,基岩滑动区松散堆积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在强降雨触发作用下,仍然存在再次滑动的可能性。滑坡启动后形成泥石流堆积,厚度10~20m,堆积区的长度约1600m,总体流动方向为235°~250°,坡度约为20°。

3.2 奉节县大树镇堆积层滑坡

2014年9月1日凌晨6时许,在强降雨作用下,至9月1日中午时分,奉节县大树镇场镇后山高约300m、长约600m的大树危岩,不时有滚石落下,至9月2日凌晨5点,爆发大规模的滑坡,冲毁了大树镇东南方向新街的三栋楼房,同时老街房屋也相继垮塌,阻断了省道奉竹公路。此次滑坡造成了183户915间房屋垮塌,但3500多居民无一伤亡。

照片2 奉节大树场镇滑坡前

奉节县大树场镇滑坡是典型的表层崩坡积堆积物沿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灰岩岩土界面的滑动。大树城镇滑坡后缘坡顶为陡崖下方,高程约570m,滑坡前缘为大树场镇新区平台,高程约360m。此次极端降雨是触发滑坡的直接因素,特大暴雨(降雨量高达360~380mm)在大树场镇后坡形成坡面地表径流,大量雨水快速渗入坡体崩坡积物,导致坡体崩坡积物饱和并强度降低,从而沿三叠系巴东组泥灰岩表层岩土界面形成滑坡,摧毁大量的房屋建筑。大树镇斜坡上部的陡崖及危岩带,经过喷锚网防护后,经受住了此次暴雨的考验,表明防治工作的成效。这类上部为陡崖,下部为堆积层滑坡的失稳模式是西南山区常见类型,亟待关注其成灾模式的研究与防灾对策。

照片3 奉节大树场镇滑坡后

4 应对处置经验

(1)“点、线、面”结合是重点。区域性强降雨造成的地质灾害往往不是个别和局部的,而是群发性的,因此必须坚持“点、线、面”结合防灾。在“点”上,就是组织群测群防员与威胁区群众一起严防死守全市已查出来的1.7万余处隐患点;在“线”上,就是积极配合交通、铁路、水利等部门做好公路、铁路、重要河流沿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在“面”上,就是组织各片区专管员与乡镇(街道)、村(社)一起加强场镇、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和居民聚居区的防范工作。

(2)坚强有力的全民防灾机制是基础。在此次抢险救灾中,重庆市近年来建立健全的政府领导、国土牵头、部门分工负责、乡镇(街道)、村组(社)、片区地质灾害专管员齐抓共管,地质技术支撑,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共同参与的全民防灾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落实四级防灾责任是根本。重庆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村社,一层抓一层,层层落实到位的四级防灾责任体系。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国土、建设、交通、市政、水利等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分别抓好了本行业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对口指导和督促区县级相应部门做好防治工作,形成了纵横交织、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防灾格局。

(4)扎实有效的群测群防体系是关键。重庆市不断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工作机制,每处隐患点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并加强了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近年来,通过加强了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宣传和培训,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利用通俗易懂的宣传单、张贴画和顺口溜对威胁区群众、群测群防员、片区地质灾害责任人、农村基层干部、镇国土所人员、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等进行防灾培训,发放宣传地质灾害防治资料,极大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威胁区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了多次综合应急避险演练和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简易应急避险演练,让群众知晓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切实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5)反应迅速的应急体系是保障。近年来,紧紧依托在渝国有地勘队伍,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此次抢险救灾,重庆市14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分队和应急专家迅速响应,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在此次抢险救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应急救援队运用无人飞机、卫星遥感等先进装备和手段对灾害现场进行航拍测绘,为研判灾情,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5 暴雨型地质灾害防灾建议

(1)川东红层地区是我国暴雨的高发区,往往诱发特大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针对这一灾害特大亟须采用新思路、研发新方法、采用新模式,加强这些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近年来受全球极端气候影响,我国西南山区多次出现超越有气象水文记录以来的降雨极值,造成了多起重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本次降雨过程仅9月1日,累计平均降雨量达320mm,最大414mm,如此短暂时间内的特大暴雨触发了数十起超过百万方量的大型顺层基岩滑坡、堆积层滑坡。这些大型滑坡灾害往往发生在地形较缓、适宜居住的场地,其破坏模式比传统降雨型滑坡灾害的发生机理、成灾模式更为复杂。因此,在本次灾后恢复重建中,要增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力度,降低集镇的风险水平。在地质调查、勘查的基础上,做好全面的地质环境评估,借鉴成功的重建经验,尽快划定可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建设生态屏障区带,结合地质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发展。

(3)要关注高位滑坡、高位泥石流的防范。现场调查表明,奉节无山坪滑坡、白果寨滑坡、刘家屋场滑坡等运动距离长达1~2km远在视线之外的“拐弯型”滑坡泥石流,防范难度极大,极易发生群死群伤。

(4)重灾区的一些道路、集镇、居民点所在的斜坡已经出现缓慢变形的趋势。今后强降雨,估计加速这些灾害的发展。建议从整个灾区出发,要防范人口密集区斜坡缓慢变形的直接灾害。建议建立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地质灾害防治的联动机制,做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和受威胁群众搬迁避让等工作。

(5)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传统调查、设计理论和综合防治技术亦不能完全适应极端暴雨条件下的灾害防治需要。因此,建议加强这些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前期地质勘查工作,尤其对滑坡整体体积、失稳模式和成灾风险的评估,为科学开展工程治理提供坚实依据。在今后恢复重建中,建议提高防治等级,淘汰落后工法,保障治理工程的安全和长效。

Ⅳ 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有什么关系吗

一个单位,两套名字。
我同学就在那里工作。

Ⅵ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的体制和待遇

事业编制肯定会有,但是可能不是一去就有
待遇就不是很清楚,本科生有3000多吧,硕士可能多一些
本科生有实习期,硕士生没有

Ⅶ 谁有《重庆市突发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全文谢谢!!!

重庆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为高效有序地做好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和抢险救灾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制定本预案。
(二)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快速反应,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依靠科学、因地制宜,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原则。
(四)本预案所称地质灾害应急是指发现灾害的灾前应急、灾害发生过程中应急和灾害发生后应急。
(五)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重庆市境内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抢险救灾工作。

二、地质灾害等级划分
地质灾害按照因灾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本预案适用于以上四个等级的地质灾害,同时对减轻一般性地质灾害的行动具有指导作用。

三、应急机构和职责
(一)重庆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
市政府成立重庆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
1、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
副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成员:市计委、经委、建委、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公安局、水利局、民政局、卫生局、交通局、安监局、地震局、气象局、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
2、指挥部职责:
(1)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2)调动、整合全市救灾力量,决定并组织制定抢险救灾对策和措施;
(3)根据抢险救灾工作需要,启动《重庆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二)指挥部办公室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1、办公室组成:
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分管副局长兼任。成员由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处及有关处室的负责同志组成。指挥部办公室设江南、江北应急分队。
2、办公室职责:
(1)迅速了解、收集、汇总及分析灾情,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2)传达指挥部的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
(3)负责与上级地质灾害应急机构保持联系,协调市政府的应急救灾工作;
(4)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会商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
(5)负责灾情和抢险救灾工作的信息发布,统一向新闻单位提供信息,做好宣传、报导等工作;
(6)负责处理指挥部日常事务,办理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有关部门的职责
市计委、经委:负责重大救灾项目和应急治理项目计划的协调安排和监督管理。
市建委:组织发生或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危房检查,指导群众安全转移;组织灾区供水、供气、城市道路、排水等有关设施的防护、巡查、抢修和排险,保障灾区供水、供气;组织行业主管部门抢修因灾受损的市政公用设施,帮助灾区制定和实施重建规划。
市国土资源局:承担重庆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检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构筑群测群防网络;组织应急调查、灾情核查和灾害监测工作并对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会同市有关部门做好抢险、救助的部署、监督和技术指导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灾害评估,确定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
市财政局:负责筹集救灾应急资金及其下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为救灾应急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市公安局:负责应急工作的治安管理,维护抢险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协助组织灾区群众安全撤离或转移,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防止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发生。
市水利局:组织和督促主管部门开展库周、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的监测、抢险、救助工作;负责被毁水利工程的修复。
市民政局:及时掌握灾民安置动态,组织调运救灾物资,协助灾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时设置避险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制定应急救灾款物的使用、分配方案以及应急救灾款物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应急救灾捐赠款物的接受、下拨和管理工作;妥善安置和救济灾民,安排好灾民生活并及时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灾民救助和安置情况。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急救和卫生防疫队伍,调集必要的卫生器械、药品等,及时赶赴灾区投入抢救治病和防疫工作;保证灾区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负责灾区疫情监测和信息收集报告工作。
市交通局:负责组织恢复被毁坏的干线公路、水路等基础设施,保障交通干线和抢险救灾重要路线的畅通;在危险路段设立醒目标志,警示过往车辆和行人;负责组织车辆运送救灾应急物资,做好抢险救灾人员、物资以及需转移灾民的紧急运输工作。
市安监局:负责灾区企业的生产安全,并指导、监督灾区迅速恢复生产;负责尾矿库、尾矿坝、尾沙池、地下矿井等安全检查、监督,并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
市旅游局:负责组织恢复被毁的旅游基础设施;负责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排险。
市气象局:负责提供灾害预警所需的气象资料信息,对灾区的气象条件进行监测预报。
其他有关部门:通讯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灾区受损通信设施的抢修,保证应急指挥的通信畅通;电力部门负责帮助灾区抢修和恢复电力设施,保证灾区电力供应;视灾情需要,武警部队在市政府指挥下,负责迅速调集部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转移灾民、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其他有关部门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参与抢险、救助工作。

Ⅷ 重庆万州区地质灾害整治中心地址是什么

打这个电话,可以抄找到。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地址:重庆市渝州路79号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邮编:400041
Tel:023—68756068、68015813
Fax:023—68750581
E-mail:[email protected]

Ⅸ 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是重庆市国土资源局下属事业单位吗

此单位是原重庆208地质队的一个设计院,近年来效益不错,项目挺多的,在208众多下属院系(如:地矿院,岩土院,水环院等)中,算是最牛的啦~!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